樂山市五通橋區“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方案(2021-2025年)(18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18716
2024-04-23
17頁
69.07KB
1、五通橋區“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交通運輸工作,要求充分發揮交通運輸的先行官作用。“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戰略在四川的交匯疊加、深入實施,以及樂山打造以光伏全產業鏈為重點的“中國綠色硅谷”、建設成渝黃金水道成都港等一系列決策部署的加快推進,將為五通橋加速邁向高質量發展帶來新的重大機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2、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體系,推動綜合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為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五通橋新篇章貢獻交通力量。本規劃是五通橋區“十四五”重點專項規劃,規劃編制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和交通運輸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與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規劃綱要國家“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樂山市五通橋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規劃相銜接,闡明“十四五”時期五通橋區綜合交通運輸發展目標、主要任務,是指導全區綜合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規劃期至2025年。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3、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第十二次黨代會以及市委第八次黨代會決策部署,按照“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新時期“兩步走”戰略安排以及交通強國和高質量發展總要求,圍繞“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等重大戰略,緊扣五通橋區“一個戰略、一個定位、一條主線”發展思路,加快我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交通運輸結構網絡體系,提高交通運輸服務質量,著力構建結構優化、銜接高效、互聯互通的綜合立體交通運輸網絡,推動五通橋區建設“綠色循環產業基地”和“樂山南向開放新通道”,促進全區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為樂山建設“中國綠色硅谷”4、及“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提升樂山區域中心城市發展能級提供重要支撐。二、規劃原則(一)服務戰略,引領發展。緊跟各級政府發展戰略規劃,圍繞全域旅游、“一總部五基地”等戰略方針,抓住樂山機場、樂山港的建設契機,整合“公、鐵、水、空”,優化路網結構,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功能,進一步發揮交通規劃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引領作用。(二)統籌一體,融合發展。加強交通規劃與國土空間開發、城鎮體系、旅游資源開發、產業布局深度融合、協調發展;立足于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打造多元“交通+”產品。(三)聚力攻堅,科學發展。在現有及在建交通網絡布局基礎上,提升公路等級、加密路網,加強對區、鎮、村的連接,支撐新型城鎮化建設,5、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鄉村振興等戰略,推進“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四)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踐行綠色交通發展理念,統籌利用通道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嚴格避讓環境敏感區、生態脆弱區;充分考慮區域地形地質條件,合理確定建設標準和方案。三、發展思路(一)提質提速對外大通道。大力推進以立體交通為重點的開放大通道建設,加快生成和建設一批重大交通項目,著力構建“空水鐵公”多式聯運體系,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推動五通橋由陸路交通時代向立體交通時代跨越。(二)改善提升交通內循環。加快重點國省干線項目建設,推動形成“一環七射一縱”國省干線公路骨架,提升干線公6、路網等級結構,強化路網運行效率。全面改善城鄉農村公路基礎質量,提升農村公路技術等級,擴大農村公路覆蓋范圍,強化交通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圍繞產業布局實施美麗鄉村路,推動撤并建制村聯網與較大人口自然村組通硬化路建設,做好各鎮和建制村調整的“后半篇”文章。(三)優化客貨運供給。加強城鄉客貨運線與航空、鐵路等運輸方式的銜接,推動城市公共交通、農村客運、郵政普遍服務等公共服務落地,推動城鄉出行一體化,促進公眾出行便捷化、貨物運輸物流化。(四)培育“交通+”新業態。依托農業、旅游等優勢資源的開發利用,推動交通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加快交通科技及信息化建設,探索智慧交通發展,促進交通信息資源開放共享。四、發展目7、標(一)“十四五”目標。到2025年,建成交通設施功能結構較為完善、承載能力明顯提高、運營管理水平先進、基本適應日益增長交通需求的新型交通體系框架。1.對外通道更加完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基本建成,“公鐵水空”多式聯運基本形成。樂山機場全面建成,開通空中航線6條以上,構建樂山連通全國、融入全球的空中走廊;連樂鐵路實現通車營運,規劃形成“一橫三縱”鐵路網;水運建設卓有成效,老木孔航電樞紐、東風巖航電樞紐工程實現開工并加快建設,老江壩作業區、橋溝作業區兩處港口碼頭提速推進。2.內循環品質更優化。形成以高速公路、普通國省干線為骨架、縣鄉公路為網絡、通村道路為補充、組道和入戶道路為輻射的交通體系,縣鄉公8、路服務水平大幅提升,實現各鎮通三級以上公路比重達100%,常住人口30戶及以上村民小組通硬化路率提升至75%以上;高品質建設“四好農村路”,建成一批美麗鄉村路,成功創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支撐保障鄉村振興戰略。3.客貨運服務更高效。逐步完善村道公路建、管、養、運的作用,實現城鄉公交一體化,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施人民滿意鄉村客運“金通工程”建設,實現新時代鄉村客運全面升級。4.“交通+”新業態更廣泛。建設干線公路綜合服務區、停車區,交通干線沿線出行環境大大改善;繼續推進智慧交通建設,提高行業服務水平,支撐交通運輸管理和服務核心業務的在線運行,提高綜合運輸效率9、實現重要橋梁隧道、路段(航段)感知網絡全覆蓋,5G等信息基礎設施與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建設安全可靠、智能綠色、經濟高效的交通運輸新型基礎設施。(二)遠期目標。到2035年,基本建成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人民滿意度明顯提高,支撐國家現代化建設能力顯著增強。擁有發達的快速網、完善的干線網、廣泛的基礎網,城鄉區域交通協調發展達到新高度;旅客聯程運輸便捷順暢,貨物多式聯運高效經濟;智能、平安、綠色、共享交通發展水平明顯提高。五、重點任務(一)構建“1+1”航空機場體系。全力推進樂山機場建設,確保“十四五”中期投入使用,構建樂山連通全國、融入全球的空中走廊;加快建設機場北段快速公路,加強研究機場南段高10、速公路,完善樂山機場集疏運通道;啟動通用航空機場建設,力爭“十四五”末與樂山機場同步建成,推動通用航空與旅游、創意經濟融合,拓展通用航空新業態。專欄1 航空建設重點及規模機場建設:新開工樂山機場、通用機場(與樂山機場共建)。機場集疏運通道建設:新開工樂山機場進場道路(北段),加快樂山機場專用高速公路前期研究,規劃研究樂宜高速增設樂山機場互通出口。(二)規劃形成“一橫三縱”鐵路網。加快建設連樂鐵路,主動對接新成昆高鐵、樂宜貨運鐵路規劃,力爭新成昆高鐵在樂山機場設置站點、樂宜貨運鐵路在五通橋工業園區設置站點,并納入上位規劃,推動我區物流運輸實現“公鐵聯運”。專欄2 鐵路建設重點及規模續建連樂鐵路,11、境內里程約1公里。新開工樂山機場專用鐵路,境內里程約2.5公里。規劃研究連接樂山高鐵站與樂山機場的城市軌道、新成昆高鐵、樂宜貨運鐵路,境內里程共計約41.3公里。(三)推進水運“兩港兩梯級”建設。全力推進東風巖梯級、老木孔梯級建設,構建樂山連通長江經濟帶、融入水上絲綢之路的水上通達,通江達海;啟動老江壩作業區、橋溝作業區建設。專欄3 水運建設重點及規模新開工老木孔航電樞紐工程、東風巖航電樞紐工程、老江壩貨運作業區。加快前期老江壩游輪客運作業區、橋溝貨運作業區,力爭規劃期開工。沿岷江、茫溪河布局一批旅游環線碼頭或停靠點,根據老木孔、東風巖庫區建設進度適時啟動。(四)推動“一環七射一縱”國省干線公12、路網建設。“一環”為五通橋區繞城快速環線,由五通橋區繞城快速公路、省道215線冠英至西壩公路工程、省道429線東風岷江特大橋新建工程構成;“七射”包含省道215線冠英大道、省道103線樂五路、國道213線改線(天府大道樂山延伸線)、五犍沐快速公路、國道213線(往犍為)、省道215線西壩至犍為段公路、省道429線峨沙五快速公路;“一縱”為在建省道103線青神至五通橋公路工程。規劃期重點推進五通橋區繞城快速環線建設。專欄4 國省干線公路建設重點及規模續建項目1個:S103線青神縣至五通橋段公路工程,境內里程26.9公里。新開工項目3個:S215五通橋區冠英鎮(老鷹巖)至西壩鎮(正覺寺橋)段新建工13、程、S215市中區安谷鎮至五通橋區冠英鎮段改線工程、G348樂山市中心城區過境段改線工程,境內里程共計18.3公里。加快前期項目3個:S429東風岷江特大橋新建工程、G213井研縣周坡鎮(眉山市界)至五通橋區楊柳鎮(柑子村)段改線工程、S215五通橋區西壩鎮至犍為石溪鎮段改建工程,境內里程共計約21公里。儲備項目1個:S429峨眉山市經沙灣區至五通橋區段新建工程,境內里程約14公里。(五)推動農村公路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四好農村路”,按縣道不低于三級公路、鄉道不低于雙車道四級公路標準建設一批通鎮、通村道路,支撐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圍繞撤并建制村公共服務水平不降低,完成撤并建制村至中心村公路聯14、網道路建設78.5公里;圍繞打通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加快推進常住人口30戶以上村民小組通硬化路率,完成57公里通組公路硬化提升;圍繞提升農村公路安全保障能力,推進農村公路危橋改造和獨立橋梁建設。專欄5 農村公路建設重點及規模鄉村產業路支撐工程。按“四好農村路”要求實施縣鄉道提升改造100公里。撤并建制村聯網暢通工程。撤并建制村至中心村聯網道路建設78.5公里通組硬化提升工程。實施30戶以上村民小組通硬化路提升工程57公里。農村公路安全改造工程。實施涌斯江二號橋新建工程,全長約336米。(六)推進“交通+”融合發展。圍繞“旅游興市、產業強市”的思路,整合我區旅游資源、產業布局,促進“交通+旅15、游”“交通+產業”“交通+農業”融合發展。依托五通“兩核四板塊”的文體旅產業發展空間布局,配套交通建設,美化路域環境,突出區域特色;做好五通橋新型工業基地與公路、鐵路、水路的銜接,實現產品多通道快速輸出;完善公路沿線服務設施,如服務區、停車區及交通廁所等建設,提升交通服務質量;結合老木孔、東風巖庫區,大力開發岷江水上旅游,著力旅游碼頭、游艇碼頭建設,完善水上旅游配套設施。(七)打造便捷經濟的運輸服務網。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城區到鎮公交全覆蓋、鎮村便民小客全覆蓋、公交惠民政策全覆蓋,建設人民滿意“金通工程”;探索農村客運發展新模式,積極推廣農村定制客運服務。依托樂山機場、樂山港,按照“前區后園”16、的思路,推動空港物流園、水港物流園建設,打造區域樞紐節點,推進現代物流建設;充分利用現有農村客運站場、各鎮郵政站以及農資站所等資源,形成區-鎮-村三級物流體系,加快完善農村地區物流快遞服務網絡。(八)提升行業現代化管理水平。理順建設養護管理體制,理清各層次路網事權,推動公路養護市場化改革,提高養護作業效率,降低養護工程成本。進一步推動農村公路“路長制”工作,建立覆蓋區、鎮、村三級的路長組織體系。強化安全應急保障系統建設,建立快速應急救援體系,完善安全應急預案和體制機制,構建快速響應、有力應對的安全應急體系。加強對污染物排放的監管力度,積極鼓勵和引導交通運輸企業提高節能減排能力,嘗試建立交通運輸17、行業節能減排管理的長效機制,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車輛,鼓勵使用天燃氣、混合動力等節能環保公共交通車輛。推進數字交通建設,加快交通基礎設施網、運輸服務網、能源與信息網“一張圖”融合。建設“智慧交通”綜合管理平臺、非現場執法系統、不停車超限檢測系統;對普通國省干線公路在役橋梁、危險路段進行集群化安全監測。六、規劃實施(一)資金需求及平衡方案。規劃期內全區交通建設總投資約285.57億元,其中鐵路3.1億元、占比1.09%,水運155.32億元、占比54.39%,航空81億元、占比28.36%,國省干線公路33.09億元、占比11.59%,農村公路9.56億元、占比3.35%,物流園區3.18、5億元、占比1.23%。經測算,擬爭取中省補助15.17億元,占比5.3%;地方配套27.48億元,占比9.6%;業主自籌242.92億元,占比85.1%。(二)用地測算。經測算,規劃期內交通項目理論需占地約42250畝,建議進一步加強同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為項目建設預留空間廊道。七、環境影響評價(一)環境影響分析。水環境影響分析。規劃的基礎設施運營后將排放一定量的污染物,可能改變部分流域水環境格局,雖在妥善處理情況下總體影響不大,但需引起高度重視,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避讓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切實加強重要水域的生態環境風險防控。大氣環境影響分析。按既有排放水平測算,規劃實施后排放量19、將有一定增長,其中公路污染物排放總量高于其他交通運輸方式,但在進一步強化機動車污染治理的情況下,公路運營期間不會對沿線環境空氣質量和重要的大氣功能區造成明顯影響。同時,在實施運輸結構調整、能源清潔化和電動化、排放控制技術進步等多種政策措施的情況下,隨著清潔能源車占比越來越高,路網規劃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將逐漸減少。如考慮未來交通運輸裝備排放標準的不斷加嚴,單位排放強度的不斷降低,交通排放總量將會進一步大幅削減,總體大氣污染排放影響較小。噪聲環境影響。經分析,鐵路、公路、水運樞紐等在距交通基礎設施中心線200米處,晝間噪聲基本可以達標,但是公路和鐵路夜間噪聲可能超標,在采取聲屏障等聲環境保護措施后影20、響可以減輕。民航的噪聲影響范圍大于其他幾種交通方式。總體上看,綜合考慮選線避讓、路線因素、路基因素、障礙物因素和防噪設施有效性后,規劃實施引起的噪聲環境影響較小。(二)承載能力分析。本次規劃實施需要新增占地約0.28萬公頃,存在一定的用地壓力,但總體仍在可接受的規模內,實施過程中還需要采取廊道綜合利用和多種工程措施進一步強化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隨著公路和鐵路載運工具電動化和電氣化率的增長以及新能源的利用,交通能耗將進一步降低。總體上,能耗、碳排放和用水量對于規劃實施影響較小,基本協調。(三)協調性、一致性分析。從規劃與相關戰略規劃的協調性看,規劃能較好地與樂山市五通橋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21、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四川省“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四川省高速公路網布局規劃(20222035年)四川省普通省道網布局規劃(20222035年)樂山市“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等有關規劃相協調,規劃之間不存在矛盾和沖突。本規劃與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樂山市總體規劃(20112030年)及正在編制中的樂山市五通橋區國土空間規劃、“三線一單”等有效銜接,符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交通強國發展戰略的具體要求,對于推動五通交通行業踐行綠色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規劃實施將不可避免地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等造成一定影響,下一步需與國土空間規劃、“三線一單”、生態保護規劃等相關規劃22、和要求進一步加強協調銜接,努力提高規劃方案的環境友好度。(四)環境合理性分析。本次規劃充分發揮公路、鐵路、水運各交通方式比較優勢,統籌各運輸方式間交通基礎設施空間配置,強化各方式有機銜接、優勢互補和融合發展,有助于資源節約使用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總體有助于改善環境質量,維護生態系統良性發展。規劃提出堅持推進綠色智能交通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減少對生態脆弱區、環境敏感區的破壞,通過局部線路調整、環境補償等措施避免或減少對自然保護區等生態敏感區以及其他環境敏感目標的影響,符合生態環境保護有關要求。綜上,雖然規劃新增交通基礎設施具有一定的生態環境影響,但在采取一定措施后,規劃實施不會對區域重要環23、境敏感目標和重要保護對象產生顯著不可逆影響。(五)環境影響減緩措施。從空間管制規避環境影響和生態破壞,所有綜合立體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選址應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要求。依據空間管制紅線實行分級分類管控。按照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風景名勝區、重要濕地、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生態公益林、水源涵養區、洪水調蓄區內實行有限準入的原則,嚴格限制有損主導生態功能的建設活動。推進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將綠色交通標準納入環境準入的門檻條件。嚴格建設項目用地標準控制,大力推廣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合理利用資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進自然資源保護。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完善土地節約利用體制,全面24、推進節約集約用地,控制土地開發總體強度。嚴格控制水資源利用總量,提高交通基礎設施節水水平。加強對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管理,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例。按照環境質量不斷優化的基本原則,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銜接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管理要求,嚴格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的環境質量底線管理。在建設期,關注地表水、地下水、取棄土場的污染;在運營期,關注運輸產生的大氣和噪聲污染,防范水環境風險。八、保障措施(一)強化組織保障。牢固樹立“要致富先修路”和發展現代交通的理念,高度重視交通發展,不斷完善領導機構,逐步健全工作制度和流程,明確工作目標和重點。在堅持政府主導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配置的主體作用和公眾25、的參與作用,建立完善工作協調機制,合理整合利用部門資源,充分調動各鎮建設積極性與參與性,形成工作合力。(二)強化規劃引導。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嚴格按規劃組織實施交通建設項目,控制規劃外項目盲目上馬。建立規劃考核機制,實行規劃實施動態跟蹤考核制,對規劃實施較好的鎮,在項目和資金安排上給予傾斜。建立專家論證與社會評價相結合的規劃評估機制,進行規劃調整必須通過專家論證,并采取多種形式聽取社會評價。強化住建、國土、環保、林業、水利等專項規劃與交通發展規劃的銜接,做到多規合一,協同推進。(三)強化改革創新。制定有利于交通運輸發展的優惠政策,鼓勵社會資源向交通領域投入,保障交通重點建設項目優先發展。進一步明26、確交通運輸管理職能架構,形成職責明確、高效協調的綜合運輸管理體制。進一步深化公路養護管理,落實農村公路養護主體責任,促進交通運輸“建、養、運、管、安”五位一體發展。(四)強化資金保障。切實用好國家政策,積極爭取上級政策、項目、資金支持。繼續完善政府投資、社會集資、市場融資的資金籌集渠道,逐步建立國家補助扶持,地方財政投入,群眾自愿出資、投勞相結合的多渠道、多形式的交通發展資金籌集機制。創新融資方式,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充分利用各種金融工具進行多形式、多元化的融資,保障交通建設資金。(五)強化項目管理。簡化交通項目審批程序,加快推進規劃方案內建設項目前期工作進程,做好項目儲備。加強建設項目管理,27、強化行業指導,確保項目建設安全質優。進一步規范建設管理行為,加強建設過程監督和質量監管,努力提高建設質量。加大基層技術管理人員培訓力度,提高工程項目管理控制能力。(六)強化人才支撐。完善交通建設專業人才的培養、引進、使用和激勵機制,落實各項人才政策,營造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環境。注重引進和使用高層次技術人才,通過聘請顧問、臨時借用、專項咨詢、課題合作等多種形式,形成一支外圍專業技術隊伍。積極開展村組道路管護人員培訓,不斷提高村組道路管護水平。(七)強化交通生態。全面推進生態交通建設,在交通基礎設施設計、建設、養護、運營等環節,充分考慮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與污染。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大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設備的研發應用,實現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大力促進節約集約用地,項目選址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盡可能避開基本農田保護區,盡可能不占用重要水域。(八)強化目標考核。堅持將農村公路建設規劃相關內容納入各鎮民生工程年度目標考核,每年與各鎮簽訂交通發展目標責任書。區交通運輸局要加強規劃執行過程監督管理,將建設情況與補助資金安排比例掛鉤。各鎮要將目標責任落實到具體責任人,加強規劃項目的征地拆遷和建設服務,確保按期保質完成。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