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興縣蜂桶寨鄉民治村鄧池溝大熊貓生態保護體驗片區村級國土空間規劃方案(2021-2035年)(25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20358
2024-04-28
25頁
32.12MB
該文檔所屬資源包:
防腐絕緣材料公司安全生產應急預案管理制度辦法匯總
1、寶興縣蜂桶寨鄉民治村鄧池溝大熊貓生態保護體驗片區村級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公示材料一、規劃范圍與規劃期限規劃范圍規劃范圍。民治村、鄧池溝村和大池溝村村域面積共 6164.94 公頃。其中蜂桶寨鄉集鎮 14.38 公頃用地面積已納入磽磧大熊貓國家公園文旅融合發展片區規劃,本規劃中將落實鎮級片區總體規劃中的集鎮用地規劃內容。規劃期限規劃期限。本次規劃期限為 20212035 年。規劃基準年為 2020年,目標年為 2035 年,近期到 2025 年,遠期到 2035 年。二、規劃定位與發展規模規劃定位規劃定位。立足片區大熊貓核心資源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條件及人文資源底蘊,在保護大熊貓2、國家公園的同時,以發展特色農業和旅游業為主要方向,建設大熊貓“起源”探秘科旅度假區和“熊貓田園”有機農業示范地,最終將片區打造成為:熊貓溯源科旅勝地,寶興甄選有機農鄉。發展規模。發展規模。規劃至 2035 年,片區生態保護紅線規模為 2830.26公頃,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 78.51 公頃,耕地保護面積不低于129.24 公頃,建設用地總規模不突破 94.73 公頃,城鄉建設用地總規模不突破 64.00 公頃。三、底線約束耕地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和永久基本農田。至 2035 年,片區耕地保有量不少 129.24公頃,其中民治村 32.85 公頃、鄧池溝村 52.35 公頃、大池溝村 44.03、2公頃;規劃落實自然資源部鎖定下發的“三區三線”方案,劃定片區永久基本農田 78.51 公頃,其中民治村 21.93 公頃、鄧池溝村 27.42公頃、大池溝村 29.17 公頃。嚴格落實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相關保護要求和管控措施。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落實自然資源部鎖定下發的“三區三線”方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為 2830.26 公頃,其中民治村 1117.47 公頃、鄧池溝村 556.28 公頃、大池溝村 1156.51 公頃。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指南 關于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的指導意見等國家省市關于生態保護紅線的保護要求水資源水資源(域域4、體體)保護線保護線。落實寶興縣河湖管理控制線,劃定主要河流藍線管控范圍 47.20 公頃,占片區國土面積的 0.77%,嚴格按照主管部門的管控要求執行。歷史文化保護線歷史文化保護線。片區內有 1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鄧池溝天主堂、1 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外郎坪遺址,2 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為包蓮秀姐妹墓、楊天柱夫婦墓,并落實寶興縣人民政府下發的保護范圍。劃定 111 處古樹名木保護范圍,以樹冠垂直投影外 5 米為保護范圍,并沿保護范圍外側劃定半徑 2 米的風貌協調區,實施掛牌保護,不得破壞古樹名木及其周邊環境,禁止隨意遷移和破壞。重要交通設施廊道控制線重要交通設施廊道控制線。按照公路安全保護5、條例劃定公路建筑防護區并按條例嚴格管控。公路建筑防護的范圍,從公路用地外緣起向外的距離標準為:國道不少于 20 米;省道不少于 15 米;縣道不少于 10 米;鄉道不少于 5 米。針對規劃新建軌道交通,按照鐵路安全管理條例,新建山地軌道自鐵路建設工程初步設計批準之日起 30 日內,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劃定鐵路線路安全保護區并按條例嚴格管控。市政設施廊道控制線市政設施廊道控制線。落實上位規劃中的電力設施布局,片區涉及 1100kV、35kV 電力線,按照城市電力規劃規范(GB/T50293-2014)及上位規劃,劃定電力設施廊道控制線,管控面積 62.35公頃。地質災害風險控制線地質災害風險控6、制線。結合寶興縣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成果報告,片區內地質災害極高危險區 160.02 公頃,高危險區 3880.90 公頃,中危險區 2026.43 公頃,低危險區97.60 公頃。將片區 39 處地質災害點影響范圍劃入地質災害風險控制線,面積 1615.04 公頃。地質災害風險控制線內采取以監測和避讓措施為主,工程治理為輔的策略,強化“人防+技防”的監測預警網絡建設。四、用地布局農用地布局。農用地布局。規劃至 2035 年,耕地面積為 295.78 公頃,較基期年增加 9.55 公頃。園地面積為 111.97 公頃,與基期年相比減少 2.28 公頃,主要用于道路交通設施及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建設7、。林地面積為 5606.71 公頃,與基期年相比減少 1.38 公頃。規劃區草地面積為 8.09 公頃,與基期年相比減少 7.87 公頃,主要分布于大池溝村,作為后備資源補充耕地。農業設施建設用地布局農業設施建設用地布局。規劃至 2035 年,規劃區農村道路面積為 39.34 公頃,因道路升級,較基期年減少 0.48 公頃。種植設施建設用地面積為2.76公頃,與基期年相比增加2.25公頃;畜禽養殖設施建設用地面積為 1.45 公頃,與基期年相比增加 1.28 公頃。建設用地布局建設用地布局。規劃建設用地面積 94.73 公頃,其中村莊建設用地面積 64.00 公頃。國土開發強度控制在 1.548、%,較基期年建設用地減少3.00公頃,其中村莊建設用地增加0.46公頃,區域基礎設施增加 0.74 公頃,其它建設用地減少 4.20公頃。其他用地布局其他用地布局。規劃其它土地面積 32.07 公頃,較基期年減少 7.75 公頃,主要包括未利用地植樹造林及減少的田坎面積。土地利用控制土地利用控制。根據各類建設的實際需求,按照上位規劃明確的建設用地布局和管控規則,對用地分類、用地面積、容積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等地塊控制指標和其他建設管控要求進行控制。五、產業發展產業發展思路:產業發展思路:發揮片區作為世界第一只大熊貓發現地的資源優勢,與四川全域的熊貓文化產業錯位發展,做出寶興民治片區的熊貓文化9、 IP 特色,以熊貓源為科旅品牌,做實文化科旅,加強宣傳,擴大影響,以熊貓溯源文化科旅為引流,帶動有機農產品銷售,進而促進品牌化進一步提升和引流。產業發展指引產業發展指引:立足于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圍繞“熊貓溯源地”品牌打造,以鄧池溝 AAAA 國家級景區和省級食用菌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為基礎,以科旅引流,重點發展熊貓溯源探秘科旅、創意研發和有機農業。產業發展布局產業發展布局:片區規劃形成“一體兩翼”產業空間結構。熊貓溯源科旅發展區:于鄧池溝村,依托鄧池溝“熊貓源”文化,建設熊貓溯源營地及熊貓新村,推進熊貓科研、宣教、康養度假。提升熊貓新村品質配套,補充品質酒店,提升現有民宿、餐廳及游客接待中心服10、務,利用新村教堂進行演繹表演。新建文創工廠,開展熊貓文化創意、展示、售賣。有效利用天主教堂,新建熊貓圖書館,開展熊貓科普宣講、溯源文化交流學習等。拓展溯源營地,新建熊貓餐廳、拓展樹屋露營基地,策劃活體熊貓觀察、熊貓探秘、樹棲木屋、熊貓美食、森林巡護體驗等項目。熊貓創研發展區:于民治村集鎮,利用閑置小學用地,完善片區五大中心配套。建設品牌中心,以熊貓溯源文化科旅為引流,促進品牌化提升,進行品牌宣傳,帶動有機農產品銷售。建設研發中心,在現有食用菌、藤椒等基礎上,進一步延展產業鏈,增加農副產品附加值。建設質檢中心及農訓中心,落實技術指導及質量監管,強化有機農產品質量保障。建設有機農業合作中心,探索建11、立“園區+農戶”產業機制及管理制度,農戶在省級園區統一管理下,參加培訓,簽訂責任書,開展有機蔬菜種植、有機畜禽養殖。熊貓田園體驗區:于民治村及大池溝村,依托現有食用菌大棚、藤椒基地,建設藤椒基地、芥菜基地,利用原閑置村委會、閑置采礦用地等完善農產品體驗館、農產品收儲基地、甄選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大力實施“農業+旅游”行動,圍繞“吃、游、購、娛”等旅游要素,開發生態美食、采摘體驗、特色購物等旅游業態,建設熊貓田園農旅項目。產業用地保障產業用地保障:根據農業園區和產業基地建設布局,規劃安排 5.86 公頃建設用地用于保障片區新產業新業態發展,主要用于建設民宿酒店、創意工廠、熊貓創研中心、熊貓田園等12、旅游產品、旅游服務設施等,安排 2.83 公頃建設用地用于保障農業合作社、農產品加工及甄選服務中心等現代農業配套設施用地,在供地時進一步明確用地類型。除此之外,根據農業產業特點,結合農業園區、農村道路、居民點合理預留農業設施用地,規劃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的設施農用地總面積 1.33 公頃。六、設施建設公服設施。公服設施。公共服務設施規劃重點從按標配置向量身定制的鄉村服務圈升維,構筑三級協同、便捷友好、精準定制的公服體系?;竟卜战Y合空間資源、圍繞多元人群需求因需配置特色公服,構建片區三級公共服務圈。在現有配套設施基礎上規劃改建提升文化服務室 3 處,村衛生室 3 處,結合新建居民點遷建大池溝村13、委會并建原村委會改建為村民活動中心;新建民治村民活動中心 1 處,民治日漸照料中心 1 處,大池溝、鄧池溝兒童婦女之家 2 處。結合產業項目用地,保留鄧池溝景區游客服務中心 1 處。道路交通設施。道路交通設施。落實上位規劃及交通類專項規劃中確定的區域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構建“兩高兩軌一干道”的對外交通體系。兩高:規劃新建雅馬高速(雅安-馬爾康),在片區內設蜂桶寨高速出入口 1 處;新建大寶高速(大邑-寶興),于蜂桶寨接入雅馬高速,融入成都高速公路網。兩軌:規劃新建四姑娘山-寶興-碧峰峽山地軌道,設蜂桶寨站;新建西嶺雪山-蜂桶寨山地軌道支線,在片區內設鄧池溝站。一干道:保留國道 G351,作為14、片區對外交通主要公路干線。內部道路依托國道 G351 作為片區外部交通主抽線,通過拓寬道路、新建道路等措施,圍繞其形成“一縱多支”的綜合交通路網結構。主要道路:依托國道 G351 形成片區縱向主干道,規劃道路紅線寬度為 88.5 米。次要道路:通過縣道、鄉道串聯各村,新建鄧池溝村-蘆山縣道,按照雙車道四級公路標準建設,路基寬度 6.5 米,加強片區對外通達性。支路:依托村道聯通各村民小組,拓寬通向大池溝新建聚居地村道 1 條,路基寬度 4.5 米;新建外郎坪通組道路1 條,路基寬度 5 米;新建大池溝村通組道路 1 條,路基寬度 4.5 米。完善交通設施,為強化航空救援觀光設施建設,規劃片區內15、布局 2 處直升機停機坪,分別位于分別位于鄧池溝村及蜂桶寨場鎮。規劃保留停車場 7 處,共規劃社會停車場用地面積 0.40 公頃,共配建停車位約 160 個,鼓勵民宿、酒店停車場配建充電樁等設施。規劃在場鎮南部設 1 處運輸綜合服務中心,集農村客運、物流、停車等多種功能。市政基礎設施。市政基礎設施。打造因地制宜,協同共享的市政基礎設施體系。1.供水工程目標及用水量:自來水普及率 95%以上,用水總量 422.25立方米/日。供水管網:枝狀形態,干管管徑 DN300。供水設施:場鎮東側新建自來水廠 1 處,設計規模 100立方米/日,占地 0.14 公頃,保留聚居點蓄水池 6 處,大池溝村新建 16、1 處。2.排水工程污水量:按供水量的 80%計,污水量約 337.8 立方米/日。排水體制及設施:集中安置點“雨污分流”,保留 5 處污水處理站,規模 50 立方米/日以上,大池溝新建聚居點新建 1 處污水處理站,規模 50 立方米/日,保留聚居點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化糞池及三格式化糞池,保障散戶生活污水處理后有效利用。污水管網:利用自然地形高差,沿道路敷設主干管,收集至各污水處理站。3.電力工程電源及設施:落實擴容 110 千伏蜂桶寨變電站(主變容量:250 兆伏安),保留旺坪電站三級站、大池溝一級站、鄧池溝二級站,并入國家電網。用電負荷:最大用電負荷為 1689 千瓦。電力線路:落實 317、5、110 千伏高壓電力走廊,架空布設10 千伏電力線。4.通信工程電信用戶:移動電話 2674.25 門、寬帶用戶 563 戶。郵政、通信設施:移動基站信號全覆蓋,基站景觀化處理。新增 5G 基站,保留大池溝村村郵站,鄧池溝村、民治村結合村委會各新增村郵站 1 處。5.燃氣工程氣源及燃氣工程:依托靈關調壓站,從夾拉村新建燃氣儲氣站接入,采用中壓供氣。用氣量:總用氣量為 394.1 立方米/日。6.環衛工程垃圾量:生活垃圾總量為 2.82 噸/日。環衛設施:完善“戶分類、村收集、鄉鎮轉運、縣(市)處理”的垃圾收運治理體系,收集后集中轉運至靈關鎮垃圾處理場,規劃垃圾收集點 14 處。防災減災規劃18、防災減災規劃。完善應急救援力量和物資保障體系,推進應急避難場所規范化建設,布局各類防災設施,全面提升片區自然災害綜合防治和應急管理能力,保護好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1.消防各村結合村委會新建微型消防站,民治村外郎坪組結合文化活動中心新建微型消防站 1 處,各站占地面積 80 平方米。片區為森林火險高風險區,重點加強森林防火宣傳。依托 G351 作為應急救援(疏散)干道,縣道作為應急救援(疏散)次干道。2.防洪排澇防洪標準 10 年一遇,山洪防洪標準 5 年一遇,鄧池溝新建聚居點新建防洪堤。3.抗震防災按按地震基本烈度度設防,鄉政府設(鄉)鎮級應急指揮中心,各村設應急指揮所,結合衛生院19、及衛生室設置醫療救助點。利用鄉政府場地空間設 1 處固定避難場所,各村結合廣場和綠地等開敞空間設置 4 處應急避難場所。4.地質災害防治片區涉及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一般防治區,共有地質災害點 39 處。采取群測群防、專業監測、工程治理、搬遷避讓等措施,確保生產、生活安全。八、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農用地整理。農用地整理。推進田間零星地物、田間道和溝渠整理,優化農田布局,降低連片耕地田坎系數,提升灌溉質量,整理規模 66.06 公頃。建設高標準農田 86.87 公頃,推進宜耕后備資源開發耕地 6.76 公頃。建設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整理村莊閑置、零散布局或受地質災害影響的宅基地 18.20、00 公頃,恢復耕地 3.97 公頃、林地恢復 1.86公頃、園地恢復0.18公頃,新村居民點建設及產業發展11.78公頃。盤活村莊閑置公共服務設施用地、低效工礦用地等共計 8.94 公頃,其中 4.65 公頃用于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其余恢復為農用地。水環境治理與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與水污染防治。立足維護片區水生態安全,統籌加強片區內主要河流、水庫、保護與治理。以寶興河、鄧池溝、大池溝等河流為主體,開展河流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保護河流自然岸線,修復水生態環境,實施清淤疏通工程。開展濕地綜合治理與修復工程,穩定濕地面積 1.92 公頃不減少。生物多樣性維護生物多樣性維護。采取近自然的工程措施,建21、設大熊貓生態遷徙廊道,促進大熊貓野生種群的繁衍和交流,有效復壯和擴大大熊貓等野生種群。推進寶興河珍稀魚類市級自然保護區建設,保護包括重口裂腹魚、異唇裂腹魚、寶興裸裂尻魚、青石爬鮡、四川鮡、大鯢等珍稀魚類。林地生態修復林地生態修復。開展全域造林綠化面積 207.45 公頃,通過森林撫育和封育管護工程,提升林地質量,提高綜合植被覆蓋度,補植適合的彩葉林,增加綠色斑塊,改造林相景觀;增加林地郁閉度,豐富林地結構。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劃定片區重點水土流失治理區域面積 1038.31 公頃。以“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結合進行防治,促進“農業措施+管控措施”落地實施,加強對山區、河流兩岸等區22、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建設自然生態岸線,進行小流域治理,通過自然修復、輔助修復、保育保護等方式,提高植被覆蓋密度,提升河流、山區生態承載能力。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災害防治。推進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有效降低地質災害潛在風險。采取群測群防、專業監測、工程治理、搬遷避讓等措施,修復地災點 39 個(崩塌 14 處、滑坡 14 處、泥石流 11 處)。騰退宅基地面積 2.37 公頃,其中大池溝村騰退宅基地面積 1.05 公頃、涉及搬遷安置 14 戶,民治村騰退宅基地面積 0.75 公頃、涉及搬遷安置 20 戶,鄧池溝村騰退宅基地面積 0.56 公頃、涉及搬遷安置 10 戶。六、農村居民點建設居民點規劃布局。居民23、點規劃布局。結合片區地形地貌特點,綜合區域耕作半徑采取“大分散、小聚居”模式,蜂桶寨鄉集鎮周邊鼓勵入鎮,實現“鎮村一體”模式,片區共規劃農村居民點 11處,其中中型居民點 1 處,小型居民點 10 處,總用地規模約 18.69 公頃??紤]片區因地質災害影響、保護大熊貓等野生動物等搬遷需要,結合未來人口發展趨勢特征,規劃新增 2 處集中居民點,其中大池溝村 1 處,鄧池溝村 1 處。居民點用地指標控制。居民點用地指標控制。按照方便生活、節約集約用地的原則,引導村民適度聚居。人均宅基地(包括住房、附屬用房和庭院用地)按 70 平方米/人進行控制,3 人及以下的按3 人計算,4 人戶按 4 人計算,24、5 人及以上的按 5 人計算。居民點建設指引。居民點建設指引。結合片區現狀建筑主體風貌,規劃確定民治片區建筑風格為現代川西民居風貌。鼓勵利用建筑為載體,創新融入熊貓文化。結合現狀大部分建筑情況,規劃住宅建筑層數不超過 3 層為宜,層高滿足農村生活空間尺度要求,宜為 3.03.3 米,建筑高度不超過 12 米,建筑立面宜保留傳統三段式(屋頂、屋身和臺基)。附圖01 土地利用現狀圖02 土地利用規劃圖03 產業發展布局圖04 農村居民點布局規劃圖05 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圖06 道路交通規劃圖07 市政基礎設施規劃圖08 綜合防災規劃圖09 典型居民點建設規劃圖總平面圖10 典型居民點建設規劃圖戶型 111 典型居民點建設規劃圖戶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