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州市城市綠地系統專項規劃方案(2021-2035年)(16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20767
2024-04-28
16頁
5.27MB
1、盤州市城市綠地系統專項規劃2021-2035年公 示 版2022年6月10日一、項目背景二、范圍期限規劃范圍圖規 劃 范 圍:包 括 市 域 范 圍 和 中 心 城 區 兩 個 層 次,市 域 面 積 為4040.09km,中心城區面積為330.6km。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為138.57km,城市建成區內城鎮建設用地面積為39.08 km。規 劃 期 限: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并相繼出臺關于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舉措,標志著生2、態文明建設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科學綠化為有力之措。盤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市科學綠化工作,堅定不移縱深推進大生態戰略行動,以創建省級園林城市為目標、以實現國家園林城市為愿景,特組織編制本規劃。三、目標愿景夯實“山地公園城市、大美金彩盤州”的城市品牌形象構建山環水繞、園道相鏈、城園共融、均衡共享、功能多元、特色凸顯的城市綠地系統,打造獨具魅力的山地公園城市。2025年前實現省級園林城市創建目標,2035年實現居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進園”,全面達到國家園林城市的標準。“和諧共生”的生態示范區“城園相融”的魅力宜居區“生態開發”的活力樣板區四、核心指標至2035年: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40%以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5平方米以上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88%以上10萬人擁有綜合公園個數達到1.8個以上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1%以上五、規劃策略“全域公園”+“全域綠道”創新“EOD”城市生態開發模式,實現綠色經濟發展全域公園體系自然公園郊野公園城市公園森林公園山體型郊野公園水庫型郊野公園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專類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風景名勝區游園城市公園全域綠道“EOD”開發全域公園郊野公園自然公園區域綠道城市綠道郊野綠道五、規劃策略疊加相關要素,構筑市域綠色生態格局;嚴守保護底線,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利用;筑格局策略一彰顯山水之境,優化公園城市藍綠結構;順應發展之勢,合理布局中心城4、區綠地;優結構策略二挖掘資源稟賦,建構全域公園體系;融入多元功能,建設品質活力空間;建體系策略三串聯城鄉游憩空間,構建全域綠道大網絡;連接城市綠地節點,織補市民游憩小網絡;鏈網絡策略四六、構筑市域綠色生態空間格局市域綠色生態格局圖構建“三山四水多節點”市域綠色生態格局(一)錨固市域生態安全格局,實現永續發展“三山”指的是以盤西中山、盤北高中山以及盤中中山為主要的生態屏障。“四水”指的是以拖長江、小黃泥河、烏都河以及馬別河為主要的生態廊道。“多節點”是以自然公園、郊野公園及水源保護區等市域綠色生態空間為重要載體,形成多個生態節點。保護為主系統修復合理利用 保護盤州市域“三山四水多節點”的生態空間5、格局。積極對接生態紅線保護規劃,強化引導各類綠色生態空間保護、建設方向及重點。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推進盤州市域綠色生態空間修復,修復對象包含受損山體、水體、土壤等受污染以及受到破壞的空間。依托自然資源,建立全民自然教育體系;活化森林資源,打造森林康養基地;提升生態節點,推進公園化利用。(二)加強生態修復與保護利用六、構筑市域綠色生態空間格局一核:中部生態綠核以生態保育為核心,依托大爬山郊野公園,匯聚串聯城鄉組團與生態廊道,打造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保育核。一心:月亮山生態綠心依托月亮山中央森林公園,串聯紅果主城區周邊重要組團,打造以生態觀光、休閑游憩、科普研學兼具生態保育的城區居民6、休閑、游憩、娛樂的好去處。一帶:城市魅力樂活帶以盤州大道、勝境大道和一級環線為核心,加快綠道網絡建設,打造以市民游憩、運動休閑為主題的魅力樂活帶。七、優化公園城市藍綠結構共建“一核一心一帶多廊多道多節點”的藍綠系統結構中心城區綠地系統結構圖多廊:利用組團間山林、水系、鐵路、高壓走廊形成生態廊道,串聯生態景觀點,為市民創造良好的戶外交往、休閑、游憩場所,并為生物遷徙與棲息提供保障。多道:依托中心城區次要干道形成多條綠道,串聯城市綜合公園、社區公園、游園,形成連續、便捷的游憩網絡。多節點:形成以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專類公園、游園、郊野公園等為核心的城市綠地空間節點。七、優化公園城市藍綠結構中心城區7、綠地系統結構圖共建“一核一心一帶多廊多道多節點”的藍綠系統結構八、建構全域公園體系貫徹“園中建城、城中有園、城園相融、人城和諧”的規劃理念與城鄉一體的發展理念,構建全民共享、均衡連續、功能復合、特色凸顯的全域公園體系,具體包括自然公園、郊野公園、城市公園3大類、10小類。其中自然公園包括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郊野公園包括山體型郊野公園、水庫型郊野公園;城市公園包括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專類公園、游園。規劃期末將達到:規劃建設 自然公園 10 處以上規劃建設 郊野公園 13 處以上規劃新增 綜合公園 5 處以上規劃新增 社區公園 34 處以上規劃新增 專類公園 2 處以上規劃新8、增 游園 105 處以上形成“自然公園-郊野公園-城市公園”三級體系綠道的類型區域綠道是指連接城市與城市,主要沿城鎮外圍自然、河流、公路而建,對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支撐體系建設具有重要影響的綠道。郊野綠道是指連接城鄉,主要沿城鎮周邊開敞綠地、水體、田野而建,可供市民休閑、游憩、健身及生物遷徙。城市綠道是指連接城市內重要功能組團,主要依托城市公園及城鎮道路兩側的綠地而建,滿足居民日常游憩、健身的需求。(一)綠道概念解析九、鏈接全域綠道網絡綠道的定義綠道是一種線形綠色開敞空間,通常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內設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景觀游憩線路,連接主要的公園、自然保護9、區、風景名勝區、歷史古跡和城鄉居住區等,有利于更好地保護和利用自然、歷史文化資源,并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間。綠道的構成綠道主要由自然因素所構成的綠廊系統和為滿足綠道游憩功能所配建的人工系統兩大部分構成。綠廊系統主要由地帶性植物群落、水體、土壤等具有一定寬度的綠化緩沖區構成,是綠道控制范圍的主體。人工系統由發展節點、慢行道、標識系統、基礎設施、服務系統組成。九、鏈接全域綠道網絡“三環”+“七射”市域綠道系統規劃圖(二)串聯城鄉游憩空間,構建全域綠道大網絡加強自然公園、郊野公園、重要旅游景點、特色傳統村落等城鄉游憩節點聯系,構建以“三環”+“七射”為主體結構的全域綠道網絡。“三環”以市域范10、圍內一、二、三級環線為載體,形成的三大區域綠環。“七射”以市域干線公路為載體形成S218、G314、S217、G320、G317、G246等7條區域綠道。中心城區綠道系統規劃圖(三)連接城市綠地節點,織補市民游憩小網絡九、鏈接全域綠道網絡規劃區域、城市、郊野三類綠道規劃游憩網絡包含區域、城市、郊野綠道三類。以區域綠道為骨架,依托城市一級環線、G320等,串聯自然公園、郊野公園,維育盤州市域生態環境,提升生物多樣性承載力。以城市綠道為主體,依托勝境大道、迎賓大道等城市主干路,串聯城區公園,加強城市組團間聯系,滿足居民日常游憩、健身的需求。以郊野綠道為補充,依托城鄉間自然道路、水系,連接城鄉郊野公11、園、農業觀光區等,供市民休閑、游憩、健身和生物遷徙。十、近期建設計劃(一)近期建設目標本次近期規劃至2025年,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5%,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3.7m/人,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60%。(二)近期建設思路優化綠地布局,提升建設品質和服務均衡化水平完善城市公園體系,結合片區實際狀況,因地制宜建設社區公園、游園;推進水系治理、城市更新等方式拓展綠色空間;推進郊野公園建設;完善防護綠地建設。提高治理效能,促進公園建設標準規范化與開放共享規范公園建設標準,實現精細化管理。鼓勵開放綠地,共享沿路空間。積極推行公園共享。(三)近期公園綠地建設加快推進平川公園、水田公園、櫻桃樹公園、復興公園、獅子河郊野公園、龍湖郊野公園、洞鏡湖郊野公園等綜合性公園建設。加快推進西湖、北湖等在建公園的建成。補足社區公園、游園建設短板,提升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滿足不同人群、不同出行層次的休閑游憩需求。積極推進九頭山體育公園等特色專類公園建設,豐富公園內涵。十一、實施保障 加強“總-專-詳”規劃傳導機制 建立“城區-組團-單元”空間傳導機制 明確傳導內容和控制要求(一)加強規劃傳導 完善規劃階段監督機制 落實建設監督機制 創新管理監督機制(二)加強規劃實施監督 加強法律保障 加強人才保障 加強組織、宣傳保障 強化資金保障 強化用地保障(三)規劃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