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渝北區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規劃方案(2023-2027年)(8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21507
2024-04-30
8頁
328.08KB
1、 2 渝北區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規劃(20232027 年)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升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能力和衛生健康領域國防動員能力,進一步明確未來五年緊急醫學救援工作的指導思想、建設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國家衛生健康委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十四五”規劃和重慶市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規劃(20232027 年)要求,制定本規劃。一、面臨的形勢渝北區位于重慶市主城北部,集大山區、大城市、大農村于一體,地理位置特殊,中心城區人口密集,全區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均時有發生。雖然當前全區緊急醫學救援工作在應急管理、隊伍建2、設和裝備配置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梯次化的緊急醫學救援體系初步建成,但仍然存在全區救援網絡不健全、整體救援處置水平不強、基層基礎能力薄弱等突出問題。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規劃目標(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 3 量發展為主題,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國家安全戰略高度出發,以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為根本,以提高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能力水平為重點,著力強弱項、補短板、堵漏洞,加快構建科學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體系。(二)基本原則政府負責,多方協同。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3、完善部門聯動、軍民融合、跨區協作機制,廣泛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參與緊急醫學救援工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增強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緊急醫學救援能力,分專業、分層級設置醫學救援基地和隊伍,建立完善的緊急醫學救援體系。平急結合,快速高效。全面加強各級緊急醫學救援能力建設和突發事件醫療應急準備工作。積在平時,用在急時,切實提升緊急醫學救援快速響應、有效處置能力。中西并重,協調發展。遵循新時期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中西醫并重,健全中醫藥參與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機制,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中的獨特作用。(三)規劃目標1.總體目標到 2027 年末,建立健全“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緊急醫學救援體系,4、形成以區級基地(中心)為支撐,基層醫療衛生機 4 構為基礎,村居衛生室(服務站)為網點,各級各類醫學救援隊伍為核心力量的覆蓋全區的緊急醫學救援網絡,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的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能力全面提升,能夠滿足全區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應對需要,具備支援周邊區縣的能力。2.具體目標(1)夯實緊急醫學救援工作基礎。推動區級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將所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納入院前急救網絡,基本建成“城區 12 分鐘、農村 30 分鐘急救圈”。(2)增強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力量。充實區級醫學救援隊伍力量。各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至少配備 1 輛入網“120”救護車。進一步優5、化完善區級緊急醫學救援隊、突發中毒事件處置隊、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隊、背囊化衛生應急快速小分隊。力爭創建市級醫學救援隊伍。以區級衛生應急隊伍為基礎,力爭創建 1 支市級緊急醫學救援隊或市級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隊伍。(3)提升社會公眾自救互救能力。探索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全社會參與的公眾自救互救技能培訓機制,推進公眾衛生應急技能提升行動示范區創建。加強公眾衛生應急技能培訓基地規范化管理,建成非醫療機構基地 1 5 2 個。開展緊急醫學救援知識和技能普及活動進企業、進社區、進學校、進農村、進家庭,以鎮街為單位人群覆蓋達 75%以上,培訓合格社會公眾 5 千人以上。推進專業救援與自救互救有效銜接,提高公6、眾自救互救效果。三、主要任務和內容(一)推進緊急醫學救援平臺科學布局,加快構建覆蓋全區的救援網絡1.基層緊急醫學救援網絡建設。推進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急診科、搶救室標準化建設。將所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納入院前急救網絡,實現院前急救服務半徑“城市不超過 3.5 公里,農村不超過 10 公里”,基本建成“城區 12 分鐘、農村 30 分鐘急救圈”。2.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區級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對照重慶市區縣級緊急醫學救援基地評估標準,依托相關醫療機構建設區級緊急醫學救援基地。重點項目一: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序號項目規劃主要建設內容1基層緊急醫學救援網絡建設基層標準化急診科、搶救室全7、覆蓋對照急診科、搶救室建設標準,推進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標準化急診科、搶救室。2區縣級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 1 個對照重慶市區縣級緊急醫學救援基地評估標準,依托相關醫療機構建設區縣級緊急醫學救援基地。(二)完善緊急醫學救援力量梯次配置,全面增強各級隊伍 6 的實戰能力根據全市緊急醫學救援梯次化力量響應體系,“3 分鐘出動院前急救單元、30 分鐘內出動背囊化隊伍、1 小時內出動市級專家隊伍、2 小時內出動區縣級隊伍、3 小時內出動市級隊伍、4小時內出動成建制國家級隊伍”的目標,進一步完善我區緊急醫學救援梯次化力量。1.基層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建設。每個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置 1 輛8、入網“120”救護車,增加監護型救護車數量。每年至少開展 2 次院前急救人員培訓,5 年共培訓 4000 名;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非急診急救醫護人員開展急救技能培訓,作為基層緊急醫學救援隊伍的后備力量。2.區級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建設。實現緊急醫學救援隊伍、突發中毒事件處置隊伍、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隊伍和背囊化衛生應急快速小分隊全覆蓋,配備必要車載化或箱組化的專業應急裝備,具備轄區內應急處置和支援周邊的緊急醫學救援的能力。打造以創傷救治為特色的區級緊急醫學救援專家隊伍。重點項目二:區縣級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建設序號項目規劃主要建設內容1基層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基層院前急救單元全覆蓋每個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9、心)配置 1 輛入網“120”救護車,配置相關醫護人員、駕駛員,配齊醫療設備和藥品、耗材,定期開展專業培訓,提升院前急救處置能力。2背囊化衛生應急快速小分隊建設 1 支按標準建成 1 支包含緊急醫學救援、傳染病防控、中毒處置、心理救援等單元的背囊化衛生應急快速小分隊3區級緊急醫學建設 1 支建設 1 支以創傷救治為特色的區級緊急醫學救 7 救援專家隊伍援專家隊伍,滿足支援轄區內各級醫療機構突發事件醫療處置。4區級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建設 1 支以區級緊急醫學救援基地為依托,建設完成緊急醫學救援隊伍、突發中毒事件處置隊伍、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隊伍,專業裝備采用車載化和箱組化的方式配備,具備轄區內應急處10、置和支援周邊的緊急醫學救援能力。(三)加強公眾衛生應急技能規范培訓,持續提升全市公眾的應急素養1.探索全社會參與的培訓機制。推進公眾衛生應急技能提升行動示范單元以及示范區縣建設,探索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全社會參與的公眾自救互救技能培訓機制,力爭創建示范區縣,推動全社會參與緊急醫學救援社會素養提升工作。2.強化技能培訓基地能力建設。加強公眾衛生應急技能培訓基地規范化管理,實現區級醫療機構基地力量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擴容擴面,區級基地建成“1+N”培訓聯盟模式。支持和規范非醫療機構培訓基地創建工作,全區建成非醫療機構培訓基地 12 個。3.深入開展急救知識普及行動。開展全國防災減災日系列宣傳活動,開11、展緊急醫學救援知識和技能普及活動進企業、進社區、進學校、進農村、進家庭,進一步擴大公眾衛生應急技能提升行動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以鎮街為單位人群覆蓋達 75%以上,培訓合格社會公眾達 3 千人以上。4.推進專業救援與自救互救銜接。推進自動體外除顫器配置與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相銜接,配合建成市級 120 指揮調度平臺與 8 自動體外除器(AED)使用信息報警響應和視頻 120 專業指導全覆蓋。重點項目三:公眾衛生應急能力建設序號項目規劃主要建設內容1公眾衛生應急技能提升行動示范區縣建設力爭創建成功按照示范單位評估方案和示范區縣建設方案,從體制機制、人員技能、急救設備配置等方面開展建設2非醫療機構基地建設12、建設 1-2個按照 重慶市公眾衛生應急技能培訓基地管理辦法(試行),以區級基地為技術支撐,向鎮(社區)醫療機構延伸,實現 1+N 模式轉變;鼓勵和培養非醫療機構基地建設,探索社會參與路徑。3專業力量支持自救互救配合市級完成市級 120 指揮調度平臺能主動響應 AED 使用報警信息,實現急診醫生通過視頻 120 對自救互救予以專業指導。四、保障措施(一)加強組織領導。各項目承建單位要強化責任意識,加強對緊急醫學救援工作的組織領導,錨定區級基地和隊伍等規劃項目,搶抓發展機遇,超前謀劃。要結合自身實際,科學確定工作目標,制定實施計劃和工作方案。(二)強化經費保障。各單位要加大規劃建設項目投入力度,積極爭取土地使用、財政資金等支持。原則上區縣級項目以區縣本級財政支持為主,充分依靠共建共享、聯合資助、公益捐助等方式多方籌資。(三)有序推動實施。各項目承建單位要高度重視規劃任務的實施落地,進一步強化主體責任,對照區級建設標準,制定詳細的項目規劃建設方案,加強工作統籌,實施項目清單化管理,確保項目任務落實落地。9(四)做好效果評估。各項目承建單位要對照目標任務,加強項目建設管理,及時向區衛生健康委報告建設進度。區衛生健康委將對項目實施情況開展評估,確保本規劃順利推進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