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城市北宿鎮國土空間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29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21854
2024-04-30
29頁
6.21MB
1、2024年3月鄒城市北宿鎮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草案公示注:本次成果為面向社會草案公示稿,最終以批復成果為準前 言北宿鎮地處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孟子故鄉山東省鄒城市境西部的平原地帶。其東與鄒城城區相銜接,東南與唐村鎮相鄰,西南接石墻鎮,西以白馬河為界與太平鎮毗鄰,北面與中心店鎮接壤。為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918號)、自然資源部關于全面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通知(自然資發201987號)的戰略部署,落實山東省委、省政府關于國土空間規劃的工作要求,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在國土空間保護開發中的戰略引領和剛性管控作用,科學指導鄒城市北宿鎮國土2、空間開發建設,特編制鄒城市北宿鎮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01規劃總則1.1指導思想1.2規劃原則1.3規劃期限與范圍目 錄07規劃實施7.1實施保障機制02目標戰略2.1城鎮性質2.2發展目標2.3發展戰略03開發保護格局3.1底線約束3.2總體格局3.3資源利用3.4規劃分區04 全域空間布局4.1農業空間4.2生態空間4.3鎮村空間05 地方特色塑造5.1歷史文化保護5.2藍綠空間組織5.3城鄉風貌引導06 支撐體系完善6.1綜合交通系統6.2公共服務設施6.3市政基礎設施6.4安全防災體系01規劃總則1.1指導思想1.2規劃原則1.3規劃期限與范圍41.1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3、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一中、二中全會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搶抓協同發展、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發揮國土空間規劃在規劃體系中的基礎性作用,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利用格局,推動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綠色秀美,安全和諧、富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國土空間格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51.2規劃原則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強化水資源的約束作用,嚴格落實4、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等重要控制線,嚴守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國土安全底線。底線思維,生態優先 統籌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協調保護和發展、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等關系,把系統規劃觀念貫穿規劃編制全過程,推動區域協同和城鄉融合。統籌協調,系統規劃 突出存量優先、增存結合,構建科學適度有序的國土空間布局體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走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路徑,增強國土空間韌性和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節約集約,綠色發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注重城鄉融合、職住平衡、功能提升、布局優化,保障公共設施和公共空間供給,塑造高品質城鄉人居環境,增進民生福祉。以5、人為本,品質提升 結合鄉鎮發展實際,深入挖掘自然稟賦、歷史文化等資源優勢,突出地域特色,加快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形成宜居宜業宜游的特色鄉鎮。因地制宜,突出特色61.3規劃期限與范圍1.3.1 規劃期限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1.3.2 規劃范圍規劃范圍為北宿鎮行政轄區范圍,總面積85.22平方千米。北宿鎮國土空間規劃范圍圖02目標戰略2.1城鎮性質2.2發展目標2.3發展戰略82.1 城鎮性質京滬廊道先進制造集聚區濟寧市先進制造業生產基地鄒城市產業新城92.2 發展目標“鎮、園、礦”相輔相成的生態小城鎮形象上功能上“產、創、6、居”相楔相融的鄒西新空間產業上“智、制、特”互促互容的智造新基地2.3 發展戰略 為實現北宿鎮總體發展定位,提出三大發展策略,多維度規劃縱深展開實現發展目標03開發保護格局3.1底線約束3.2總體格局3.3資源利用3.4規劃分區113.1 底線約束 嚴格落實國務院明確規定的基本農田“四嚴禁”,嚴格落實上位規劃耕地規模。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 鎮域內無生態保護紅線。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 以集約綠色為導向,堅持底線約束、存量更新、依法合規,遵循城鎮發展規律,堅持以人為本,嚴格落實城鎮開發邊界。嚴格落實城鎮開發邊界鎮域國土空間控制線規劃圖123.2 總體格局“一核提升 兩軸支撐 兩心協同 四區統籌”“7、一核”:城鎮功能核心“兩軸”:產城融合發展主軸、產城融合發展次軸“兩心”:產業服務中心、產業服務次中心“四區”:產業發展區、城鎮綜合服務區、生態治理區、鄉村振興示范區鎮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圖133.3 資源利用耕地資源分級落實耕地保護任務。強化耕地保護主體責任,落實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共同責任機制。全面推動田長制工作,定期組織開展耕地資源調查和日常監測。水資源加快大沙河、白馬河生態景觀帶建設,形成鎮域生態骨架。結合塌陷地治理工程,建設生態景觀節點。提升鎮區生態環境品質,打造生態城鎮。以流域為體系,以河流為單元,加強河湖水8、系保護和空間管控。林地資源嚴格執行各級公益林管理辦法,實行森林分類經營、分級管理,建立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建設多林種、多樹種、多層次和結構合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長期穩定的森林生態體系;加大對臨時占用林地和災毀林地的修復力度。礦產資源統籌地上地下國土空間開發利用保護安全格局,協調優化煤礦資源開采布局,對裸露、受損的礦區進行植被重建和生態修復;對部分特殊地形保留,進行人工景觀再造;礦區平整的土地進行復墾或者建設。實現露天礦山復綠。143.4 規劃分區 優化國土空間用途結構,劃分規劃分區圍繞戰略目標和開發保護總體格局,結合北宿鎮地域特征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為9、優先級順序,對農業、生態、城鎮三類空間進行進一步細分,形成農田保護區、城鎮發展區、生態控制區、鄉村發展區、礦產能源發展區五個一級規劃分區。鎮域國土空間規劃分區圖04全域空間布局4.1農業空間4.2生態空間4.3鎮村空間164.1 農業空間布局特色高效農業片區、生態休閑觀光片區和生態休閑農業片區三大農業空間和一條農業產業帶、一個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特色高效農業片區:現代農業、特色種植、定制田園、高效農業;生態休閑觀光片區:濕地公園、生態旅游、親子研學、休閑度假、創意工作室;生態休閑農業片區:生態高效農業、都市農業。規劃形成“一心一帶三片區”的農業發展格局鎮域農業空間規劃圖174.2 生態空間強化生10、態管控,治理大沙河沿線景觀,建設精致生態小城鎮;建設具有生態涵養、防護、景觀、游憩等多種功能的生態綠帶,按照規范要求控制各類交通干道兩側綠帶寬度。一核:塌陷地治理核心兩帶:大沙河生態景觀帶、白馬河生態景觀帶 加快大沙河生態景觀廊道建設,提升生態環境品質,打造生態城鎮田園綠網鄒城市區白馬河生態景觀廊道塌陷地治理鎮域生態空間規劃圖184.3 鎮村空間除鎮區涉及的村莊外,選取區位條件好,鄉村建設情況好且有一定的資源優勢的村莊作為中心村,總計3個,支持其在公共服務、經濟發展上發揮帶動作用,加強對其余基層村的帶動作用。“鎮區中心村基層村”三級鎮村體系格局鎮域鎮村體系規劃圖05地方特色塑造5.1歷史文化保11、護5.2藍綠空間組織5.3城鄉風貌引導205.1 歷史文化保護 傳承歷史文脈,保護特色格局嚴格保護2處山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濟寧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鄒城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鎮域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圖215.2藍綠空間組織 構建特色藍綠空間格局將北宿鎮的公共綠地、道路綠地與水系及濱水綠地共同作為城鎮生態景觀骨架的支撐系統,通過點、線、面綠色空間,形成“水綠相接”、系統、完整、開放的城鎮生態空間網絡。規劃構建“兩廊交織、多點布局”的城鄉生態整體景觀風貌。“兩廊”:形成大沙河和白馬河兩條生態景觀綠廊。“多點”:多點是指根據鎮區的現狀自然資源,設置多個公園廣場,滿足鎮區人們的需求。225.3城鄉風貌引12、導 打造“一心兩帶四區”的城鄉風貌格局城鄉融合風貌區特色高效農業風貌區生態休閑農業風貌區沿河特色風貌區“一心”:鎮區風貌核心“兩帶”:嵐濟路景觀軸、新西外環景觀軸“四區”:城鄉融合風貌區、特色高效農業風貌區、生態休閑農業風貌區、沿河特色風貌區06支撐體系完善6.1綜合交通系統6.2公共服務設施6.3市政基礎設施6.4安全防災體系246.1綜合交通系統 構筑“六縱六橫”、結構合理、布局一體的主干路網絡 落實上位規劃中確定的道路網絡。構建層級分明、功能完善的綜合交通系統。落實區域對外交通 優化鎮域內部道路交通體系,提高道路等級。提升農村道路建設水平,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完善鎮域對內交通鎮域綜合交通規13、劃圖256.2 完善公共服務設施規劃采用生活圈理論對公共服務設施進行配置,共劃分7個社區生活圈。構建農村社區生活圈鎮域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圖266.3市政基礎設施給水:規劃實現全鎮通自來水,北宿鎮用水由鄒城市統一供水管網系統供給。規劃鎮區內建設供水提升泵站一座,用于保證鎮區用水壓力穩定。排水:雨水排放結合道路鋪砌,利用明溝與暗渠結合的方式,并在入口處設置攔截過濾裝置,保證河水水質到2035年,鎮域污水處理率達到100%。電力:鎮域村莊供電電源采用10KV中壓配電線路,加快農村配電設施的建設和改造,提高農村用電水平。各農村社區、保留村建設專用配電室。燃氣:統一接自鄒城市燃氣管線。中壓一級和中、低壓兩14、級輸配相結合,新建鎮區管網為中壓一級。供熱:采用集中供暖和分散供暖相結合的方式供應,其中鎮區為集中供熱,農村社區和新農村采用分散供熱。6.4安全防災體系防洪:規劃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排澇標準為5年一遇;確定河道防洪標準20年一遇。對河流進行疏浚,減少河道淤積,保證行洪暢通。按20年一遇水位對河堤進行設計。抗震:規劃鎮區公園作為主要避震疏散場地,按類標準建設,配置綜合應急設施。固定避震疏散場所選擇城鎮內公園、廣場,用地面積不宜小于1公頃。消防:規劃設1處消防站,占地1公頃,為整個鎮區服務。規劃城鎮消防給水主要由城鎮給水管網供給,鎮區陸地水域作為天然補充水源。人防:鎮區留城人數按照規劃鎮區人口415、0%計算,人均1平方米。防空專業隊工程按照戰時留城人員數6%考慮,人均建筑面積3.9平方米。07規劃實施7.1實施保障機制287.1實施保障機制 本規劃是指導北宿城鎮建設的法定文件,一經批準,由北宿鎮人民政府統一組織實施。根據國土空間規劃的各項規定和要求,需要進一步完善相應的實施細則,健全規劃實施的法制體系,保證規劃實施的合法、公平和效率。完善法律法規保障制度 加強規劃實施動態監測、評估、預警、考核和動態調整機制建設,以規劃實施評估指標體系為基準,建立健全“年度監測分析中期評估總結評估”的規劃評估體系。加強規劃實施監測評估 遵循公眾參與原則,推進公眾參與的法制化和制度化,讓公眾通過法定的程序有效地參與到規劃實施的決策和監督過程中來,提高民生類、保障類項目的公眾參與度,理解公眾訴求,體現公平公正。構建共識共治的公眾參與實施機制 提升規劃信息化水平。整合自然資源、經濟社會、空間規劃等相關數據,構建國土空間規劃大數據體系。建立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對國土空間規劃數據進行實時更新和動態維護。構建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推進信息資源共享 通過制定核心指標的分解方案、下達調控指標,確保重要規劃指標落實。重點明確在村莊規劃中需要落實的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的控制界限、明確規模和制定準入、退出和轉換規則。建立有序協同的實施傳導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