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貴州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20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21897
2024-05-06
20頁
353.02KB
1、貴州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2022 年 11 月目錄一、總體要求.1(一)指導思想.1(二)工作原則.2(三)總體目標.2二、重點任務.3(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3(五)推進工業節能降碳.6(六)推行工業綠色制造.7(七)促進資源循環利用.8(八)推動低碳技術創新.10(九)推進工業數字賦能.11三、重大行動.12(十)重點行業達峰行動.12(十一)綠色低碳產品提升行動.15四、組織實施.17(十二)加強組織領導.17(十三)加大政策支持.17(十四)發展綠色金融.17(十五)加強宣傳交流.181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2、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決策部署,加快推進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根據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貴州省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編制工作清單等要求,結合國務院關于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國發20222 號)精神,制定本實施方案。一、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省第十三次黨代會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堅持圍繞3、“四新”主攻“四化”主戰略,牢牢把握黨中央、國務院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歷史機遇,聚焦“四區一高地”主定位,將推進工業領域碳達峰作為推動工業綠色低碳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抓手,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優化產業結構為基礎,以科技創新應用為驅動力,以重點行業碳達峰為突破,著力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動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擴大綠色低碳產品供給,為推進全省新型2工業化及工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二)工作原則統籌謀劃統籌謀劃、系統推進系統推進。堅持全省一盤棋,在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滿足生產消費合理需求的前提下,整體謀劃、統籌協調4、和全面推進,將碳達峰碳中和的理念和目標愿景貫穿工業生產各個方面和全過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各項任務,統籌推動全省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效率優先、重點突破。效率優先、重點突破。堅持把節約能源資源放在首位,提高利用效率,優化用能和原料結構,推動工業企業循環式生產,聚焦能源消耗、碳排放絕對量大的重點行業,加強產業耦合互補,推進存量減碳和增量低碳協同發展,持續降低單位產品能源資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創新驅動、數字賦能。創新驅動、數字賦能。堅持科技創新第一驅動力地位,發揮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引領作用,加快節能低碳技術工藝裝備的研發應用,強化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工業綠色低碳領域的創新應用,以數字化智能化賦能工業綠色化5、。政政府府引引導導、市場主導市場主導。堅持政策市場雙輪驅動,積極發揮政府推動改革創新的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要素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健全以節能降碳為導向的激勵約束機制和政策體系,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激發市場主體綠色低碳發展的內生動力。(三)總體目標3“十四五”期間,全省工業產業結構、用能結構優化取得重大進展,低碳產業規模持續增長,煤電、建材、磷煤化工、鋼鐵、有色金屬等重點用能行業能效水平持續提升,綠色制造體系持續完善,工業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應用取得新進展。到 2025 年,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 2020 年下降 15%,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會下降幅度,重點行業6、能耗強度、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為實現工業領域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笆逦濉逼陂g,全省工業產業結構、用能結構明顯優化,低碳產業規模邁上新臺階,重點用能行業能效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綠色制造體系、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應用取得重大突破,工業能耗強度、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明顯下降,在努力達峰削峰的進程中提升碳中和能力,基本建立以高效、綠色、低碳、循環為重要特征的現代工業體系,確保 2030 年前實現工業領域碳達峰。二、重點任務(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產業格局優化,堅決遏制高能耗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推動傳統工業提質增效,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全面推進產業轉型升級。1.推進工業產業格局推進工業產業7、格局優化優化。立足現有產業基礎,聚焦十大工業產業,大力實施產業發展提升行動,做大做強傳統優勢產業,做優做特地方特色產業,做專做精新興潛力產業,培育發展新業4態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傳統優勢產業為基礎、以地方特色產業為支撐、以新興潛力產業為引領的現代工業體系,構建新型工業化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國資委、省能源局、省農業農村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市州人民政府、各市州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落實,以下各條均涉及)2.堅決遏制堅決遏制“兩高一低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項目盲目發展。采取強有力措施,對“兩高一低”項目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嚴把“兩高一低8、”項目準入關,加強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環境影響評價,對項目用能和碳排放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嚴格項目審批、備案和核準。全面排查在建項目,對不符合要求的項目按有關規定停工整改??茖W評估擬建項目,對產能已飽和的行業按照“減量替代”原則壓減產能;對產能未飽和的行業,對標國內先進水平(標桿水平)提高準入門檻;對能耗較大的新興產業,引導應用綠色低碳技術提高能效水平。強化能耗雙控、污染物排放雙控,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3.推進傳統推進傳統優勢優勢產業提質升級產業提質升級。立足貴州優勢資源稟賦,強化資源精深加工和產業鏈上下游配套銜接。做優9、煤炭產業,推動電力清潔高效發展,科學有序發展新能源,積極發展氫能、地熱能等新型能源,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安全高效、持續穩定、量足價優的現代能源體系。加快推動磷化工精細化,積極推進煤化工5新型化,促進氟、碘、鋇、橡膠等特色化工產業高端化,打造規?;⒕罨⒕G色化的現代化工產業。加快推動鋁、鋼產業邁向中高端,促進基礎材料向新材料領域提升轉化,培育新型功能材料產業集群。持續鞏固優質煙酒產業的支柱地位,推進產業結構升級,打造優質煙酒精品。做優生態特色食品產業,做精健康醫藥產業,優化發展新型建材產業,培育發展文化旅游商品等特色輕工。(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國資委、省能源局、省農10、業農村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4.促進促進新興新興潛力潛力產業產業發展發展壯大壯大。搶抓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重大機遇,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加快發展新能源動力電池及材料,積極發展輕量化材料、電機電控、充換電設備等關鍵零部件。圍繞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加快提升電子信息制造業產業鏈和產品層級,推動實施“東數西算”工程,推進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培育壯大信息安全產業。大力發展以裝備制造及維修服務為重點的航空航天產業,積極發展電力裝備及器材、工程及礦山機械產業,培育發展智能裝備及特色裝備,提升裝備制造專業水平。持續推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重點推動節能、節水、節材、低碳、資源循環利用、清潔生產、污11、染治理、環境監測等技術裝備創新與產業發展。(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大數據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5.推動產業低碳協同示范推動產業低碳協同示范。結合區域資源,協調推動產業集6聚和產業鏈跨區域合理布局,實現產業優勢互補。強化能源、鋼鐵、磷煤化工、建材、有色金屬、造紙、紡織等行業耦合發展,構建煤電建聯產、鋼化聯產、磷煤建聯產、煤電紙聯產、煤電錳聯產、林漿紙一體化等互補模式,推動產業間循環鏈接,促進能源梯級利用、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降碳增效。鼓勵龍頭企業聯合上下游企業,構建首尾相連、互為供需、互聯互通的產業鏈,促進企業間協同節能降碳提效。(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12、廳、省能源局、省大數據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五)推進工業節能降碳調整優化用能結構,加快實施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強化節能監督管理,提升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1.調整優化用能結構調整優化用能結構。統籌用好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不同能源品種,積極構建多能高效互補的工業用能結構。重點加強化石能源消費控制,有序推進鋼鐵、建材、磷煤化工、有色金屬等行業煤炭減量替代,穩妥有序發展現代煤化工,促進煤炭分質分級高效清潔利用,有序引導天然氣消費合理增長。鼓勵鋼鐵、水泥、化工等行業實施氫能、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能源部分替代煤炭,促進工業用能多樣化。鼓勵開發區、企業建設“光伏+風電+儲能”等自備電廠、自備電源。(省13、能源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2.加快實施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加快實施節能降碳改造升級。落實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要求,聚焦煤電、鋼鐵、有色金屬、磷煤化工、建材等重點行7業,落實差別電價、階梯電價等綠色電價政策,對標能效標桿水平,推動技術工藝升級,提升重點用能設備能效,實施終端用能電氣化、余熱余壓尾氣利用等技術改造。推廣應用節能低碳新產品、新設備,鼓勵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參與能效“領跑者”行動,不斷提升工業產品能效水平,降低單位產品碳排放。(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能源局、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3.強化節能監督管理強化節能監督管理。強化工業節能監察,聚焦重點行業14、重點企業、重點用能設備,加強節能法律法規、強制性節能標準執行情況監督檢查,依法依規查處違法用能行為,督促整改落實。完善重點用能企業能耗在線監測系統,推動年綜合能耗超過 1萬噸標準煤的重點用能企業建立能源管理中心。鼓勵企業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托管等模式,提升用能管理水平。全面實施節能診斷和能源審計,挖掘節能降碳潛力。發揮重點領域龍頭企業引領示范作用,帶頭開展節能自愿承諾。(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資委、省能源局、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六)推行工業綠色制造深化綠色制造體系建設,促進中小企業綠色低碳發展,推行清潔生產,通過典型示范帶動生產模式綠色轉型。1.深化綠色制造體系建15、設深化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實施綠色制造專項行動,深化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和動態化管理。建設具備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8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點的綠色工廠。打造布局集聚化、結構綠色化、鏈接生態化的綠色工業園區。構建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生產、運輸、儲存、使用、回收處理全過程的綠色供應鏈。培育具有節能、環保、高可靠性、長壽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綠色設計產品。到 2025 年,綠色工業園區占比 50%以上,創建綠色工廠 200 家以上,培育一批綠色設計產品、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創建一批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16、2.促進中小企業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中小企業綠色低碳發展。鼓勵中小企業優化資源配置和建立綠色低碳發展模式,探索開展綠色低碳發展評價,引導中小企業提升節能降碳能力。開展中小企業節能診斷服務,在低碳產品開發、低碳技術創新等領域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探索打造中小企業低碳環保服務平臺,助推中小企業提升綠色制造能力。(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3.推行推行清潔生產清潔生產方式方式。以清潔生產審核為抓手,系統推動鋼鐵、建材、磷煤化工、有色金屬、輕工等行業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改造,降低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提升清潔生產水平,實現節能、降耗、減污、低碳、增效。(省發展改革委、省17、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七)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優化資源配置結構,通過低碳原料替代利用、工業固廢綜合9利用、再生資源循環利用、機電產品再制造等資源循環利用方式降低工業領域碳排放。1.推動低碳原料替代推動低碳原料替代利用利用。在保證水泥產品質量的前提下,推廣高固廢摻量的低碳水泥生產技術,引導水泥企業通過磷石膏、脫硫石膏、粉煤灰、鋼渣、電石渣等非碳酸鹽原料制水泥,鼓勵水泥窯協同處置利用垃圾衍生燃料、污泥、垃圾焚燒飛灰。鼓勵利用酒糟制 LNG,探索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氫、二氧化碳與焦爐煤氣反應制氫和 LNG,優化煤化工、甲醇、LNG 等原料結構。鼓勵發展生物質化工,推動化工原料多元化18、。(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2.強化工業強化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固廢綜合利用。推動工業副產石膏、煤矸石、粉煤灰、冶煉渣、尾礦、酒糟等工業固廢規?;咧祷?,建設一批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探索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新途徑,打造高效綜合利用產業模式,構建跨行業、跨區域的綜合利用產業鏈條,形成協作配套的綜合利用產業體系。到 2025 年,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 70%。(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3.推進再生資源循環利用推進再生資源循環利用。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提升報廢機動車、廢棄電器電19、子產品拆解能力和廢舊物資分揀能力,推動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紙、廢塑料、廢舊輪胎、廢玻璃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構建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10系,促進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再生利用。延伸再生資源精深加工產業鏈條,促進鋼鐵、鋁、鉛、鋅、鎳、鈷、鋰等高效再生循環利用。圍繞電器電子、汽車等產品,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對標行業規范條件,規范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行業發展。(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4.推進機電產品再制造推進機電產品再制造。圍繞工程機械、煤機、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關鍵件再制造,打造再制造創新載體。加快增材制造、柔性成20、型、特種材料、無損檢測等關鍵再制造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應用。加強再制造產品的宣傳和推廣。(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八)推動低碳技術創新加快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及推廣應用,以綠色低碳技術工藝裝備變革促進工業節能減碳。1.加強加強綠色低碳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技術研發創新創新。堅持自主研發+引進消化,推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攻關,積極攻克一批新型節能及新能源材料、煤炭清潔低碳利用、高效光伏、高效儲能、碳捕集利用封存、零碳工業流程再造、復雜難用固廢無害化利用等關鍵核心技術。推動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協作、上下游協同、市場化運作的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鼓勵省內高校加強綠色低碳21、相關學科專業和重點實驗室建設,強化工業綠色低碳技術人才培育引進。(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教育廳、省生態環境廳等按11職責分工負責)2.推動推動綠色低碳綠色低碳科技科技成果轉化成果轉化。推動建設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項目孵化器、創新創業基地。推動綠色低碳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工程化、產業化應用。發揮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引領作用,推進先進適用節能技術、系統性解決方案成果轉化應用。(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九)推進工業數字賦能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推廣應用數字化低碳解決方案,推動數字賦能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1.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22、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推動大數據、5G、工業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實施一批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改項目,促進工藝生產和用能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推動年綜合能耗超過 1 萬噸標準煤的重點用能企業建立能源管理中心,推動磷煤化工、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等流程型工業在工藝裝備智能感知和控制系統等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打造一批“數字車間”、“智慧工廠”。(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大數據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2.推進“工業互聯網+綠色低碳”。鼓勵電信企業、信息服務企業和工業企業加強合作,利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統籌共享低碳信息基礎數據和工業大數23、據資源,為生產流程再造、12跨行業耦合、跨區域協同、跨領域配給等提供數據支撐。聚焦能源管理、節能降碳等典型場景,培育推廣標準化的“工業互聯網+綠色低碳”解決方案和工業 APP,助力重點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大數據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三、重大行動(十)重點行業達峰行動研究制定煤電、建材、磷煤化工、鋼鐵、有色金屬、數據中心等重點行業碳達峰實施路徑,分業施策、持續推進,降低碳排放強度,控制碳排放量。1.煤電煤電。推動煤電企業節能降碳改造、供熱改造、靈活性改造“三改聯動”,按照能效標桿水平建設大容量高參數超低排放火電項目,整體提高煤電機組能源利用效率。重點推進24、現役煤電機組實施汽輪機通流擴容、余熱深度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清潔化超低排放、綜合升溫、用能設備能效提升等節能降碳改造。推動現役 30 萬千瓦級煤電機組“上大壓小”改造,推進 60 萬千瓦級及以上超超臨界機組項目建設。鼓勵具備條件的機組開展熱電聯產、供熱供暖改造,優化已投產熱電聯產機組運行。到 2025 年,煤電能效、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桿水平以上的機組產能比例達到30%以上,能效基準水平以下機組產能基本清零;到 2030 年,煤電行業能效、大氣污染物排放水平進一步提升。(省能源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13省國資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2.建材建材。嚴格執行水泥、平板25、玻璃產能置換政策,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推動建材行業能源資源替代、節能低碳改造,發展綠色低碳新型建材,整體提高建材行業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推進水泥、玻璃等實施燒成系統升級、制料系統升級、控制系統智能升級、用能設備能效提升、清潔化超低排放等節能降碳改造。加快全氧、富氧等工業窯爐節能降耗技術應用,推廣水泥高效篦冷機、高效節能粉磨、低阻旋風預熱器、浮法玻璃一窯多線等節能降碳裝備。到 2025 年,水泥、玻璃等行業能效標桿水平以上的產能比例達到 30%以上,能效基準水平以下產能基本清零;到 2030 年,水泥、玻璃等行業能效水平進一步提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26、省生態環境廳、省國資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3.磷煤化工磷煤化工。推進磷化工產業精細化發展,加強磷化工磷礦高效酸解、高效蒸發濃縮、余熱余壓利用、黃磷尾氣利用等先進技術的研發應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先進、新型煤氣化工藝技術在合成氨、甲醇生產中的應用,淘汰落后氣化工藝裝置。推動煤焦化方面的干熄焦、余熱余壓利用、智能煉焦等節能技術改造、超低排放改造和安全生產標準化改造。到 2025 年,磷化工能效標桿水平以上產能比例達到 30%以上,煤制甲醇和合成氨企業能效標桿水平以上產能比例達到 80%以上,煤制乙二醇企業能效標桿水平以上產能達到 100%,能效基準水平以下產能14基本清零;到 2030 年,磷化27、工行業節能降碳效果顯著,煤化工行業整體實現單位煤炭轉化排碳強度比當前煤化工行業平均水平下降 20%,單位工業增加值碳排放強度比當前下降 30%。(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自然資源廳、省國資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4.鋼鐵鋼鐵。嚴格執行產能置換,切實控制鋼鐵產能,加快推進企業兼并重組,提高行業集聚度。圍繞技術工藝綠色低碳化、工藝流程數控化、余熱余能利用、能量系統優化、能效管理智能化等方面開展技術升級改造,提升技術工藝和能效水平。大力發展短流程煉鋼,提高廢鋼鐵利用比例。到 2025 年,短流程煉鋼占比達 50%以上,煉鐵、煉鋼工序能效標桿水平以上產能比例達到 30%以28、上,能效基準水平以下產能基本清零;到 2030 年,短流程煉鋼占比達 60%以上。(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國資委、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5.有色金屬有色金屬。嚴格執行產能置換政策,嚴控新增產能,新建及改擴建冶煉項目須符合行業規范條件。電解鋁領域重點推動電解槽大型化、結構優化、穩流保溫、余熱回收、智能控制等節能低碳技術改造,積極探索冶煉余熱回收、海綿鈦顛覆性制備等技術。到 2025 年,電解鋁能效標桿水平以上產能比例達到 70%以上,能效基準水平以下產能基本清零;到 2030 年,能效標桿水平以上的產能比例進一步提升。(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15化廳、29、省生態環境廳、省國資委、省能源局、省商務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6.數據中心數據中心。推動數據中心開展節能與綠色化改造,重點實施設備升級換代、綠色運維管理、余熱利用等技術改造,降低能耗水平。加強對新建數據中心在 IT 設備、機架布局、制冷散熱系統、供配電系統、清潔能源利用系統等方面的綠色化設計和布局,鼓勵采用液冷、分布式供電、模塊化機房,提高動力環境系統與 IT 設備運行狀態的精準適配度。到 2025 年,新建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電能利用效率(PUE)達到 1.3 以下。(省大數據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十一)綠色低碳產品提升行動發揮綠色低碳產品在碳達峰工作中的支撐作用,完善開發推30、廣機制,打造綠色低碳產品供給體系,助力全省碳達峰。1.完善完善綠色低碳產品開發推廣綠色低碳產品開發推廣機制機制。推行工業產品綠色設計,培育綠色設計產品。推動企業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探索開展產品碳足跡核算。鼓勵生產企業開展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參與綠色低碳產品評價相關標準制修訂。全方位加強綠色低碳產品宣傳推廣。(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2.加大新能源汽車相關產品供給加大新能源汽車相關產品供給。大力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提高城市公交、網約出租、郵政快遞、城鄉環衛、工程作業、物流配送等領域新能源汽車比例,提升新能源汽車個人消費比16例。加31、快布局建設充換電站,構建便利高效的充換電網絡體系。加快發展新能源電池及關鍵材料,重點發展三元動力電池、磷酸鐵鋰動力電池,大力發展鋰電池正極材料、電解液、隔膜等關鍵材料。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大力發展驅動電機、底盤、車身等關鍵總成,積極發展主被動安全系統、制動系統、汽車電子電器等零部件,培育發展鋁合金車身、結構件等車用輕量化材料。(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省能源局、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3.加大綠色低碳建材產品供給加大綠色低碳建材產品供給。大力開發推廣綠色低碳建材產品。水泥領域重點推廣輕質高強特種水泥基材料、低碳酸鹽水泥、低熟料配比水泥等。玻璃領域重點推廣真32、空玻璃、氣凝膠玻璃、貼膜中空玻璃等。陶瓷領域重點推廣低能耗的薄型陶瓷磚、陶瓷薄板等。墻體材料領域重點推廣保溫高性能墻體材料、裝配式建筑產品、相變儲能墻體部件、光伏建筑一體化部件等。加快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認證與標識。開展綠色建材試點城市創建和綠色建材下鄉行動。(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4.加大綠色消費產品供給加大綠色消費產品供給。滿足人們日常生活消費需求,重點發展品質優良、品種多元的醬香白酒,穩步發展谷物制品、植物油、薯類制品、豆制品、肉類及制品、食用菌、核桃、板栗、竹筍、皂角、油茶等特色農副產品,大力發展貴州辣椒、酸湯、醋、醬33、油等特色調味品,積極發展刺梨、石斛、獼猴桃、藍莓等17特色果蔬飲料和“三綠三紅”、抹茶、茶多酚、茶氨酸、茶皂素等茶產品,培育發展乳制品、天然飲用水等。(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四、組織實施(十二)加強組織領導各責任單位要加強協同配合,切實履行職責,協同推進工業領域碳達峰各項工作。加強對各市(州)和重點行業的指導,及時調度各市(州)、重點行業工作進展情況,督促各項目標任務落實落細。(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十三)加大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各級財政專項資金、省新型工業化發展基金及省生態環?;?,支持綠色制造示范34、工業節能降碳技改、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項目建設。持續加大綠色低碳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加大政府綠色采購力度,認真落實節能、節水、環保、資源綜合利用等稅收優惠政策,推動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省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省稅務局、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十四)發展綠色金融大力發展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等金融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向具有顯著減碳零碳負碳效應的綠色項目提18供長期限低利率融資。鼓勵銀行機構探索開展排污權、碳排放權質押貸款等綠色金融業務,提升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能力。(人民銀行貴州省分行、省地方金融監管局、貴州銀保監局、貴州證監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十五)加強宣傳交流結合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等活動,依托各類媒體、公益組織等,加大輿論宣傳,營造良好輿論氛圍。依托行業協會、商業團體、公益組織等有序開展碳達峰相關專業研討、教育培訓、技術推廣、技能競賽等,提高工業企業節能降碳意識,引導工業企業積極參與碳達峰工作。(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教育廳、省國資委、省廣電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地產規劃
上傳時間:2024-09-10
287份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3
287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