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城片區城際主干道項目涵洞工程管涵施工圖設計說明.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23885
2024-05-06
8頁
99.43KB
該文檔所屬資源包:
科學城片區城際主干道項目涵洞工程施工CAD全套(含設計說明)
1、xx城際主干道(xxxx路-xxxx大道)項目 施工圖設計說明 施工圖設計說明1、采用的規范及技術標準1)設計依據規范(1)公路涵洞設計規范(JTGT 3365-02-2020)(2)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JTG3362-2018)(3)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JTG D60-2015)(4)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JTG 33632019)(5)城市橋梁設計規范(CJJ 11-2011)(2019版)(6)城市橋梁抗震設計規范(CJJ 166-2011)(7)城市橋梁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CJJ 2-2008)(8)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G/T F50-2011)2、(9)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B01-2014) (10)市政公用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2013.04)(11)中華人民共和國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城市建設部分)(2013版)(12)其他相關技術文件及資料等。2)技術指標1、跨徑:箱涵:1-5x3m,1-7x5m,1-3x2m,1-7x4.5m,1-7x5m(凈跨徑);圓管涵:1-1.5m,1-1.25m.2、設計荷載白泉大道道路等級:城市主干路;設計速度:50km/h;汽車荷載:城-A級;白泉大道聯絡線道路等級:城市次干路;設計速度:40km/h;汽車荷載:城-A級;人群荷載:人群荷載4kpa;3、覆土厚度:03、.90m。4、設計基準期:100年;5、設計使用年限:50年;6、安全等級:二級;結構重要性系數:01.0;7、環境類別:類;8、抗震標準: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抗震設防類別采用丙類。2、設計概況新建道路沿線有多處橫穿涵洞,主要為了連通南北方向的既有水系、既有村道或者遠期預留。隨著本項目的建設,保障建設過程中既有水系暢通。本項目共有24座涵洞,其中過水箱涵2座,通道3座,圓管涵19座,涵洞通道設置情況詳見“涵洞設置一覽表”。白泉大道涵洞設置一覽表序號中心樁號結構型式孔數-跨徑(n-m)與道路前進方向的右交角()涵洞長度(m)道路中心設計標高(m)涵內底中心設計標高(4、m)涵頂中心填土高度(cm)進出口型式備注北側南側1BK0+277.6過水箱涵1-5*311292.34 67.43 50.70 1302.89 八字翼墻八字翼墻新建2BK0+355汽車通道(箱涵)1-7*510563.6668.36 56.47 618.97 八字翼墻八字翼墻新建3BK0+513圓管涵1-1.257586.00 70.44 57.22 1184.87 八字翼墻八字翼墻新建4BK0+776圓管涵1-1.2512062.00 71.38 66.96 304.04 八字翼墻八字翼墻新建5BK1+063圓管涵1-1.255094.00 71.57 61.41 878.11 八字翼墻八5、字翼墻新建6BK1+798圓管涵1-1.257576.00 62.75 50.05 1132.60 階梯式跌水井無新建7BK1+940圓管涵1-1.256066.00 63.64 55.90 636.77 八字翼墻八字翼墻新建8BK2+110圓管涵1-1.259074.00 66.56 53.96 1122.38 階梯式跌水井無新建9BK2+450圓管涵1-1.257596.00 69.43 52.05 1600.65 八字翼墻無新建10BK2+750圓管涵1-1.259070.00 60.64 50.97 829.96 八字翼墻八字翼墻新建11BK3+070圓管涵1-1.256084.00 6、51.10 40.76 896.25 八字翼墻八字翼墻新建12BK3+810圓管涵1-1.257564.00 42.03 38.87 178.75 八字翼墻八字翼墻新建13BK4+060圓管涵1-1.2512054.00 48.08 45.04 166.78 八字翼墻八字翼墻新建14BK4+630圓管涵1-1.256080.00 46.00 38.16 646.60 階梯式跌水井無新建15BK4+827圓管涵1-1.259094.00 40.13 30.89 786.66 八字翼墻八字翼墻新建16BK4+924過水箱涵1-3*29076.70 38.01 33.75 186.00 直墻直墻新建7、白泉大道聯絡線涵洞設置一覽表序號中心樁號結構型式孔數-跨徑(n-m)與道路前進方向的右交角()涵洞長度(m)道路中心設計標高(m)涵內底中心設計標高(m)涵頂中心填土高度(cm)進出口型式備注北側南側1LK0+280圓管涵1-%C1.59034.00 69.70 67.14 91.22 直墻直墻新建2LK0+384圓管涵1-%C1.259042.00 67.79 62.38 62.38 無八字翼墻新建3LK0+832圓管涵1-%C1.259030.00 55.03 52.16 149.95 八字翼墻八字翼墻新建4LK1+438.2農用汽車通道(箱涵)1-7*4.512041.74 55.27 8、48.78 139.29 八字翼墻八字翼墻新建5LK1+448.58圓管涵1-%C1.256556.00 55.26 45.39 849.01 八字翼墻無新建6LK1+685.5汽車通道(箱涵)1-7*511349.64 61.86 50.04 612.41 無八字翼墻新建7LK1+797圓管涵1-%C1.256062.00 65.17 51.67 1212.39 八字翼墻無新建8LK1+897圓管涵1-%C1.2512054.00 68.13 59.55 720.37 八字翼墻無新建3、場地環境和工程地質條件1)場地位置及地形地貌擬建xx路東延線及其聯絡線位于xx市岳麓區坪塘街道,本線路由x9、x路-白泉大道聯絡線和白泉大道(白泉聯絡線-xx大道)組成,道路等級為城市主干道。其中,xx路-白泉大道聯絡線起點接現狀xx路,終點接白泉大道;白泉大道(白泉聯絡線-xx大道)西起白泉聯絡線以西1km,東至xx大道,走向大體為東西向。xx路-白泉大道聯絡線路面設計標高介于52.4679.56m,白泉大道(白泉聯絡線-xx大道)路面設計標高介于38.3075.88m。原始地貌單元屬沖積階地、剝蝕殘丘、沖溝等,基本保持原始地貌,現場地地形起伏較大,分布有林地、菜地、水塘、農田及村落等地形地物。2)區域氣候、水文特征xx地區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具有四季分明、溫暖潮濕、雨量充沛、嚴寒期短等特點。10、據1960-2018年xx市氣象站資料統計:多年平均氣溫17.4度,日平均最高氣38.1度,日平均最低氣溫0.4度,7月份平均氣溫28.5度,極端最高氣溫40.6度,(1963.8.31),1月份平均氣溫6.1度,極端最低氣溫-10.1度,(1977.1.30);年平均相對濕度79.5,年最小相對濕度14.2,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南風,多年平均降雨量1394.6mm,最大年降雨量1751.2mm(1998),最小年降雨量708.8mm(1953),最大月降雨量515.3mm,最小月降雨量1.2mm,最大日降雨量192.5mm,每年59月為雨季,其降雨量約占全年的80。擬建道路終點位于湘江西側約8011、m,距離湘江較近,互相間有水力聯系,對場地影響較大。xx市溪河縱橫,水系發育。湘江由南往北貫穿xx市,境內河流水系大多屬湘江流域,較大的一級支流有瀏陽河、撈刀河、靳江河、溈水等,這些河流江面寬闊,水量充足。湘江河寬2001250m。每年4月至6月為豐水期。據湘江xx站觀測資料,最高洪水位39.51m(2017年7月2日,吳淞高程),相當于黃海高程37.4 m,最低水位26.35m(1998年11月14日),年平均水位29.48m,最大變幅度達13.83m,多年平均變幅10m,最大流量14700m3/s(1954年6月30日),最小流量134m3/s(1954年11月19日),多年平均流量24712、3m3/s。最大流速1.26m/s,最小流速0.12m/s,多年平均水溫18.719.5度。湘江發源于廣西臨桂縣海洋坪的龍門界,經興安、全州至下江圩斗牛嶺,進入湖南省東安縣,再經冷水灘、祁陽、衡陽、衡山、株洲、湘潭、xx至汀陰的濠河口分兩支注入洞庭湖,全長856km,湖南省境內670km,占全長的78.2%,流域面積為94660km2,湖南境內85383km2,占總面積的90.2%,河流平均坡降為0.134,是洞庭湖水系中最大的河流,也是長江七大支流之一。3)區域地質特征在大地構造位置位于華南斷塊區,長江中下游斷塊凹陷西南部的幕阜山隆地區內。構造體系上,xx市位于平(江)衡(陽)新華夏凹陷帶的13、長潭凹陷區,平江穹褶斷裂和潭寧凹褶斷裂兩個次級構造單元的接觸處,湘江由接合部位流過。以湘江為界,西岸屬褶皺丘陵嶺,東側為內陸湖相沉積的白堊紀地層。xx市第四紀以前地質構造主要為褶皺和斷裂。自元古代以來,本區經歷了武陵運動、雪峰運動、加里東運動、印支運動、燕山及喜山運動等多次構造運動,形成了北西向、東西向、北東向、北北東向、南北向五個方向的斷褶構造,構成了本區基本構造骨架。斷裂構造以北東向極為發育,其次為北西向和東西向,再次為北北東向和南北向。根據區域地質資料和擬建場地及周邊的工程地質測繪結果,擬建場地巖層層面較穩定、產狀較緩,場地內未發現活動斷層、斷裂和其他影響場地穩定性的地質構造,擬建場地屬14、于相對構造穩定區。場地附近測得巖層產狀為28432。4)地層巖性2.4.1人工填土(Qml)(為地層編號,下同):人工填土-1:主要為素填土,褐黃、褐灰、灰黑等色,由黏性土混磚渣、混凝土塊、風化巖塊、卵石、生活垃圾及少量植物根系等組成,一般硬質物含量25%35%,局部地段可達6070%,系修建周邊房屋及道路堆填而成,堆積年限110年不等,稍濕濕,松散狀態,局部稍密,密實度不均勻,未完成自重固結。人工填土-2:主要為雜填土,褐紅、褐黃、褐灰等雜色,由紅磚、混凝土塊等建筑垃圾混少量黏性土、生活垃圾等組成,一般硬雜質含量30%45%,局部可達55%,系修建周邊房屋及道路堆填而成,堆積年限110年不等15、,稍濕濕,松散狀態,局部稍密,密實度不均勻,未完成自重固結。2.4.2植物層(Qpd):褐黃色,結構松散,主要由黏性土組成,含植物根系。2.4.3第四系沖洪積層(Qal+pl)含有機質粉質黏土:褐灰、灰黑色,含少量有機質,稍具腥臭味,呈軟塑狀態,局部可塑狀態,切面稍有光澤,搖振無反應,具高壓縮性,干強度及韌性中等。粉質黏土:褐灰、褐黃色,稍濕,可硬塑狀態,搖振無反應,切面稍有光澤,干強度及韌性中等,局部含約15%30%的圓礫及卵石。粉質黏土:褐紅、褐黃夾灰白色,具網紋狀結構,偶見鐵錳質結核,底部不均勻含10%20%礫和卵石,硬塑狀態,切面稍有光澤,搖振無反應,干強度及韌性中等。卵石:褐黃、褐灰16、色,主要成分為石英質,不均勻混1035%粘性土和圓礫,局部圓礫可達40%,卵石呈亞圓形,粒徑一般2050mm,大者可達90mm,呈飽和,稍密中密狀態。圓礫-1:褐黃夾灰白色,級配不良,亞圓形,主要成分為石英質,一般粒徑220mm,混525%粘性土、510%的粗砂及510%卵石,卵石一般粒徑2040mm,最大80mm以上,分選性較好,飽和,稍密中密狀態。2.4.4第四系殘積(Qel)層粉質黏土:褐紅、灰白色,系泥質粉砂巖或礫巖風化殘積而成,原巖結構可辨,不均勻夾少量強風化巖塊,呈可硬塑狀態,搖振無反應,切面稍有光澤,干強度及韌性中等。黏土-1:褐紅色,系灰巖風化殘積而成,不均勻含1030%的角礫17、和碎石,可塑狀態,局部硬塑狀態,搖振無反應,切面稍有光澤,干強度及韌性中等。2.4.5第三系(E)泥質粉砂巖:褐紅、紫紅色,主要礦物成分為黏土礦物及石英,砂狀結構,厚層狀構造,泥質膠結為主,局部鈣質膠結,膠結較好。該層具有失水易干裂、浸水易軟化的特性。按其風化程度,可分為強風化、中風化兩帶,現分述如下:強風化泥質粉砂巖:褐紅、紫紅等色,大部分礦物已風化變質,節理裂隙極發育,局部夾中風化巖塊, 巖芯呈短柱狀、塊狀,巖塊手可折斷,沖擊鉆進較困難,回轉鉆進較易。屬極軟巖,巖體極破碎,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級。中風化泥質粉砂巖:褐紅、紫紅色,部分礦物已風化變質,局部地段砂質及礫質含量較高,節理裂隙稍發育,18、巖芯一般呈短柱狀、長柱狀、少量塊狀,合金鉆具可鉆進。巖石質量指標為較差的(RQD=5075) ,巖體較完整,屬極軟巖軟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級。強風化泥質粉砂巖-1: 褐紅、紫紅等色,大部分礦物已風化變質,節理裂隙極發育,風化不均勻,局部夾中風化巖塊,巖芯呈短柱狀、塊狀,巖塊手可折斷,沖擊鉆進較困難,回轉鉆進較易。屬極軟巖,巖體極破碎,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級。該層呈透鏡體狀分布于中風化泥質粉砂巖層中,其分布存在隨機性,無規律性。2.4.6第三系(E)礫巖:褐紅色、灰白色,主要礦物成分為黏土礦物、石英和長石等,礫的成分主要為石英質、砂巖質和灰巖質,礫狀結構,層狀構造,泥質膠結為主,局部為鈣質膠結,19、膠結程度一般。具有遇水易軟化崩解,失水易開裂的特性。本次勘察遇到強、中風化帶,其野外特征分述如下:強風化礫巖:褐紅色、灰白色,大部分礦物已風化變質,節理裂隙極發育,局部夾中風化巖塊,巖芯呈砂礫狀、碎塊狀,巖質易碎,巖體極破碎,屬極軟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級。中風化礫巖:褐紅色、灰白色,部分礦物已風化變質,節理裂隙稍發育,巖芯多呈塊狀、短柱狀及柱狀,合金鉆進較困難,巖石質量指標為差的(RQD=3050),巖體較完整,屬軟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級。強風化礫巖-1:褐紅色、灰白色,大部分礦物已風化變質,節理裂隙極發育,局部夾中風化巖塊,巖芯呈砂礫狀、碎塊狀,巖質易碎,巖體極破碎,屬極軟巖,巖體基本質20、量等級為級。該層呈透鏡體狀分布于強風化礫巖層中,其分布存在隨機性,無規律性。2.4.7第三系(E)中風化灰巖:青灰、深灰、肉紅和灰白色,主要礦物成分為方解石和xx石,隱晶質結構,塊狀構造(或層狀構造),局部節理裂隙發育,合金鉆進困難。巖芯呈短柱狀、長柱狀。巖石質量指標為較差的(RQD=5070),巖體較完整,巖質較堅硬,屬較硬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級。5) 工程特性指標根據本次勘察結果,參照市政工程勘察規范(CJJ56-2012)、公路橋涵路基與基礎設計規范(JTG 3363-2019)及其它有關規程規范,擬建場地內各地層的工程特性指標及挖填方邊坡坡率建議采用下表9.2.2-1數值: 指 標地21、層及編號天然重度(kN/m3)地基承載力基本容許值fa0(KPa)壓縮模量Es(MPa)抗剪強度(固快)滲透系數k(cm/s)巖土對擋墻基底摩擦系數巖土體與錨固體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frbk(kPa)開挖放坡允許坡比凝聚力C(kPa)內摩擦角(度)坡高5m55%),可不設上拱度。箱涵施工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基礎和涵身混凝土均須分層澆筑,澆筑厚度須滿足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要求,須在下層混凝土初凝或重塑前完成上層澆筑,且新澆混凝土與下層已澆筑混凝土的溫差宜小于20C。澆筑基礎最上層混凝土時,須與涵身梗肋或者底板以上30cm涵身一起澆筑?;炷恋姆謱訚仓诉B續進行,因故中斷間歇時,其間歇時間應小于前層22、混凝土的初凝時間或能重塑時間,當采用插入式振動器時,振動器應伸入下層深度(50mm100mm)?;炷恋倪\輸、澆筑及間歇時間須滿足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要求表6.11.5的規定,但超出規定時間時,應按澆筑中斷處理,并應留置施工縫。澆筑上層混凝土之前,須對施工縫進行如下處理:處理層混凝土表面的松弱層應予以鑿除,經鑿毛處理后的混凝土面,應采用潔凈水沖洗干凈。涵臺臺身的沉降縫一般沿涵長方向每隔1015m設置一道,沉降縫必須貫穿整個斷面(包括基礎),縫寬2cm,沉降縫的設置應與涵長方向垂直。凡在地基土質變化較大、基礎埋置深度不一或地基容許承載力發生較大變化,以及路基填挖交界處均應設沉降縫。設置于巖石地基23、(中風化以上)上的涵洞可不設沉降縫。沉降縫施工時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臺后填料隨流水漏入涵內。沉降縫的防水措施:沉降縫設置遇水膨脹型止水帶,縫間空隙用浸瀝青木絲板填滿;止水帶預埋于結構厚度的1/2處;其安裝工藝及步驟如下:本工程涵洞采用設置伸縮縫的方式進行連接,伸縮縫與沉降縫一并設置。沉降縫必須貫穿整個斷面(包括基礎),縫寬2cm,沉降縫的設置應與板方向平行沉降縫的防水措施:在基礎部分填塞瀝青木板,并在流水面邊緣填塞5cm熱瀝青浸制麻絮或灌縫膠;基礎以上,兩側面和頂面設置三油兩氈防水層,寬度為50cm;接縫外側以瀝青木板填塞,內側填塞5cm熱瀝青浸制麻絮或灌縫膠; 頂面三油兩氈處理后外包粘土保護層24、,厚20cm,寬20cm。止水帶采用天然橡膠,在伸縮縫處止水做法,中間塞填20mm泡沫板,并用瀝青膠封口。止水帶施工時應采取固定措施,防止澆筑混凝土時變位,止水帶應為環形封閉式。未詳之處見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范(JTJF60-2009)和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GB50108-2008)。涵洞外層防水措施:在涵洞與填土接觸面均涂熱瀝青三道;進行涵洞外層防水層施工后才可進行下一步施工工序,即瀝青涂抹需在回填之前進行。八字翼墻與涵身間的沉降縫可于澆筑翼墻混凝土時,在涵身端面敷設數層瀝青和油氈而形成(厚度12厘米)。涵洞施工完成后,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85%時,方可進行涵洞涵身兩側的回填;涵身兩側的25、墻背填土要求嚴格夯實,以防止涵洞與路基之間的路面因填土沉陷而影響行車。洞身兩側填土應嚴格對稱均衡,水平分層夯實,其每側長度不應小于洞身兩側填土高度的一倍,壓實度不小于96。涵洞兩側緊靠涵臺部分的回填土不宜采用大型機械進行壓實施工,宜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機械的方法夯填密實。施工中當涵洞上填土高度不足0.5m厚時,嚴禁采用振動或碾壓設備對涵頂和涵洞范圍內的填土進行碾壓。填土高度不足1.0m時,采用人工或小型機具夯填;填土高度超過1.0m時,方可采用機械填筑。箱涵基底地基土承載力檢測:采用輕便動力觸探、靜力觸探等方法對涵洞基底地基土的承載力進行檢測,檢測頻率一般情況下每10-20m布置一個斷面,每個涵洞26、不少于三個斷面,每個斷面不少于三個檢測點,地質條件復雜時適當加密。為防止河床過度沖刷,應采用鋪砌對河床進行處理,對傾斜較大的巖石河床,基礎和鋪砌可做成階梯形。洞底和洞口鋪砌必須注意平整,砂礫墊層必須均勻、密實。洞底和洞口鋪砌采用兩層,上層采用片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下層采用砂礫墊層鋪設。未盡事宜,應符合交通部部頒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GT 36502020)和公路工程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規范(JTG/T 3310-2019)的要求。2)圓管涵:1、施工放樣時,應注意管涵的全長、管節的配置以及洞口翼墻的準確位置,兩端洞口應與原溝渠連接順暢。2、涵洞施工之前應先進行地基處理,基底處理后施工管節基27、礎,管節基礎可分兩次澆筑,澆筑基礎前先填20cm砂礫墊層,并注意基礎沉降縫的設置,此外,還應注意預留管壁厚度及安裝管節座漿砼23cm,安放管節后再澆筑管底以上的部分,并應保證新舊混凝土的結合,以及管基與管壁的結合。3、沉降縫設置按涵洞布置圖要求進行設置,涵洞的接縫應保證密實,同時要求閉水試驗合格。4、涵洞基底開挖按基礎尺寸兩側各放寬30cm邊坡10.3進行,其工程數量已計入基坑開挖中。開挖基坑先至涵洞基礎底標高,整平夯實后再施工涵洞基礎及涵身。5、對涵頂及涵洞兩側不小于兩倍孔徑的范圍內的填土,應分層對稱壓實,用透水性材料或石灰土回填,所采用的相應的機具須保證壓實度達到規定要求。6、施工過程中,當涵頂覆土厚度小于0.5m時,嚴禁任何重型機械和車輛通過。7、施工前應做好施工現場排水及原有溝渠的臨時貫通等準備工作,涵洞建成后應及時清理洞內雜物,以保證涵洞正常使用。8、路基邊溝排水設計是依據涵洞設置的位置、標高進行的,若在實施過程中,涵洞有變更,則排水設計及相關工程也要同時變更。9、施工放樣時應仔細核對涵洞樁號、偏角及涵底高程,若與實際情況有誤差,請務必及時與設計代表聯系。其它未盡事宜,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標準辦理。8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05-06
29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05-06
29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05-06
113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05-06
48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1-23
16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