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版)(32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25212
2024-05-07
32頁
5.59MB
1、大姚縣自然資源局2024年4月大姚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2120352035年)年)公眾征求意見版公眾征求意見版目錄01 生態現狀02 總體要求03 規劃目標04 總體布局05 主要任務06 項目部署07 保障機制前言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以及流域上下游,推進大姚縣“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依據云南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大姚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大姚縣國2、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編制大姚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3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在全面分析大姚縣國土空間保護利用現狀和問題的基礎上,系統總結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成效與經驗,基于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提出規劃期內大姚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方向和總體目標,劃定生態修復的格局和分區;依據省級生態修復任務,部署生態修復重點區域,謀劃生態修復重點工程計劃;構建規劃實施的保障機制。規劃是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專項規劃,是國土空間規劃中生態修復工作的細化與實施載體,是大姚縣實施生態修復活動的基本依據、空間指引、行動指南,是統籌安排各類生態修復資金的重要依據。規劃基期年為2021年,3、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中期至2030年,遠期展望至2035年。規劃范圍為大姚縣行政轄區內的全部區域01 生態現狀1.1 自然地理和生態現狀1.2 生態保護成效1.3 主要生態問題1.4 機遇與挑戰1.1 自然地理和生態現狀縣域地形地貌圖縣域國土空間用地現狀圖12自然地理概況生態資源現狀 地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中部高,四周漸低,最高海拔“彝州第一峰”百草嶺主峰帽臺山3657米,最低海拔為金沙江邊1029米。屬低緯度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類型,主要氣象災害有:干旱、洪澇、低溫冷害、冰雹、大風、大雪及泥石流等。水資源:縣境邊界河流有3條,流域面積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4、條,有水庫75座,其中:中型水庫1座,小(1)型23座,小(2)型51座。生物資源:稀有珍貴植物有紅豆杉、禿杉、荷木,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華南虎、云豹、虹雉、紅腹角雉、黑頸鶴、赤頸鶴、白鶴、蟒等。1.2 生態保護成效縣域生態保護重要性分布圖縣域生物多樣性評價圖12345造林綠化加快推進,重大林業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穩步實施,森林縣城創建載體基本構建已建成入庫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23個,高標準農田建成面積3848.27公頃實施并驗收土地整治項目15個,建設總規模為4391.72公頃,補充耕地1392.48公頃實施并驗收農村建設用地項目4個,建設總規模67.86公頃續建2座小(1)型水庫,新建2座小5、(1)型水庫,實施重要河段河道治理35.9公里1.3 主要生態問題森林、濕地等生態要素空間面積和質量呈下降趨勢,存在一定的生態風險開發建設活動增加,對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和繁衍產生影響礦山開采破壞周邊生態環境地質災害依然呈瀕發態勢,區域性問題突出新形成的水土流失問題得到初步緩解,但局部人為水土流失現象依然突出農業空間存在面源污染,城鎮空間生態要素亟需修復改善1.4 機遇與挑戰生態修復上升到國家戰略帶來的機遇云南省深化改革創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為開展生態修復工作提供了良機州委州政府堅持綠色發展新理念,為生態修復工作提供了支撐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但保護和發展問題突出自然生態系統本底脆弱敏感,潛在生態風6、險長期存在生態保護和修復系統性不足,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待提升多元化投入機制尚未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仍需光善科技支撐能力不強,信息共享機制尚未建立機遇挑戰02 總體要求2.1 指導思想2.2 規劃原則2.1 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圍繞筑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維育世界生物多樣性寶庫建設綠美云南等戰略任務,以目標和問題為導向,按照保障生態安全、突出生態功能、兼顧生態景觀的次序,以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生態、7、農業、城鎮空間為對象,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著力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與完整性,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和碳匯能力,助力國土空間格局優化,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莫定生態基礎。2.2 規劃原則堅持系統修復堅持因地制宜堅持突出重點堅持統籌銜接堅持量力而行堅持多方參與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全方位問題診斷,整體規劃,突出綜合效益。立足區域自然地理格局、生態系統狀況和主體功能定位,確定生態參照系,因地制宜提出適宜的生態修復途徑和措施。明確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和重點任務,謀劃生態修復重點項目,突出地域特點、文化特色、時代特征。服從同級國土空8、間規劃和上位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銜接各部門相關規劃,強化規劃的統領性和空間落地性。綜合考慮財力支撐能力,先急后緩,遠近結合,量力而行,避免過度工程化和過度景觀化。堅持行政邏輯與技術邏輯相結合,廣泛征求專家和民眾意見,引入社會資本力量。03 規劃目標3.1 總體目標3.2 階段目標3.1 總體目標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總體部署和相關規劃目標任務,服從大姚縣國土空間規劃和楚雄州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結合大姚縣生態修復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綜合考慮生態問題治理需求和緊迫性,以大姚縣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生態、農業、城鎮等空間為對象從“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系統觀和生命觀兩大核心指導思想出發,系統解9、決核心生態問題,全面降低城市發展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干擾,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提高退化生態系統自我恢復能力,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保障多樣的生態服務功能持續穩定的發揮,增強優質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保障區域經濟發展格局,服務生態文明建設與高質量發展。3.2 階段目標2025年有序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重點工程,重大生態問題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系統治理體系逐步健全,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保持山水生態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建立健全生態保護修復體制機制,優化全市生態安全總體格局,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10、態屏障,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2030年錨固“一帶兩廊兩屏多點”的生態修復格局,生態系統功能持續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顯著增強。2035年全縣森林、草地、河湖、濕地、農田、城鎮等生態狀況實現根本好轉,生態系統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顯著提高,生態系統治理體系更加健全,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全面筑牢,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基本建成。04 總體布局4.1 總體格局4.2 修復分區4.3 重點區域4.1 總體格局貫徹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以云南省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為基礎,以國家和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與相關規劃銜接,將大姚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11、布局在“大小百草嶺曇華山”、“蜻蛉河西河”、金沙江等重要區域,形成“一帶兩廊兩屏多點”的生態保護和修復格局。“一帶”:以“大小百草嶺曇華山”山脈為骨架的生態涵養發展帶。“兩廊”:“蜻蛉河西河”生態廊道、沿金沙江生態廊道。“兩屏”:北部金沙江、漁泡江等水區及支流構成的流域屏障,南部六苴河、龍街河、蜻蛉河等水區及支流構成的流域屏障。“多點”:以自然保護區、草原公園、風景名勝區及飲用水源保護區等重要生態保護節點。4.2 修復分區著眼云南省爭創美麗中國先行區和大姚縣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總體目標,立足“一帶兩廊兩屏多點”的生態安全總體格局,綜合劃定北部水生態水環境修復與水源涵養修復區、西部水土流失防12、治與耕地質量提升修復區、中部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品質提升修復區、東部森林生態修復與水土保持修復區4個修復分區。北部水生態水環境修復與水源涵養修復區包括灣碧傣族傈僳族鄉、鐵鎖鄉、三臺鄉、曇華鄉和桂花鎮,面積1709.3925平方公里。西部水土流失防治與耕地質量提升修復區包括三岔河鎮和石羊鎮,面積707.6984平方公里。中部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品質提升修復區包括金碧鎮、六苴鎮和新街鎮,面積901.9027平方公里。東部森林生態修復與水土保持修復區包括趙家店鎮和龍街鎮,面積712.1743平方公里。4.2 修復分區北部水生態水環境修復與水源涵養修復區采用自然恢復和輔助修復為主,保育保護為輔的策略。強化13、“源頭控制、水陸統籌、山河兼顧”,實行流域重點控制單元污染減排。采用封山育林和封禁治理對以公益林為主的森林資源進行管護,森質量提檔升級,強化水源涵養功能。西部水土流失防治與耕地質量提升修復區采用以綜合整治、輔助修復為主,自然恢復為輔的策略。提高人工林和低質低效林質量,修復森林生態系統,豐富和提升林地林相,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增加可穩定利用耕地面積,培養土壤肥力,提升耕地質量。中部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品質提升修復區采用綜合整治為主,輔助修復為輔的策略。以土地綜合整治為主要手段,優化生產、生態、生活空間格局,加強城鎮空間生態建設,優化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城鎮內部生態空間,加強生態廊道建設,構建城市藍14、綠網聯通體系。東部森林生態修復與水土保持修復區采用自然恢復和輔助修復為主,保育保護為輔的策略。通過加強水源涵養林的保護和建設,采用鄉土樹種修復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增強森林涵養水源、水土保持功能,加強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綜合治理。4.3 重點區域以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確定的重點區域為基礎,結合州級生態修復規劃重點區域,大姚縣生態安全格局和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并統籌各部門生態修復任務區域,確定水環境和水生態修復重點區、森林生態修復重點區、水土流失治理重點區、農用地整治重點區、礦山生態修復重點區和建設用地整治重點區六大區域。水環境和水生態修復重點區涉及灣碧鄉、鐵鎖鄉、三臺鄉、曇華鄉和桂花鎮5個15、鄉鎮,面積約28.2371平方公里。森林生態修復重點區涉及三岔河鎮、石羊鎮、趙家店鎮和龍街鎮4個鄉鎮,面積約152.540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重點區涉及三岔河鎮和石羊鎮2個鄉鎮,面積約213.2568平方公里。農用地整治重點區涉及三岔河鎮、石羊鎮、新街鎮、金碧鎮、六苴鎮、趙家店鎮和龍街鎮7個鄉鎮,面積約99.188平方公里。礦山生態修復重點區涉及金碧鎮、龍街鎮、灣碧鄉和趙家店鎮4個鄉鎮,面積約0.9032平方公里。建設用地整治重點區涉及新街鎮、金碧鎮和六苴鎮3個鄉鎮,面積約0.1199平方公里。4.3 重點區域水環境和水生態修復重點區重點實施河流生態治理、流域植被恢復、濕地保護修復、退還水16、生態空間、天然林保護、退化林修復、防護林建設、草原保護修復、水源保護地建設和應急備用水源建設等措施。森林生態修復重點區重點對宜林荒山荒地、跡地、疏殘林(殘次林)、低效純松林、布局不合理的桉樹林等林分進行改造。提升林業管護能力,加強病蟲害和有害生物防治,建設森林防火通道和應急體系。水土流失治理重點區設置治理優先區,分區實施水土流失治理。優先保護已有的丘陵臺地森林資源,重建森林群落,實施次生林林分改造,加強區域崩崗、侵蝕溝、遺留礦山等區域水土流失治理,開展退化耕地治理。4.3 重點區域農用地整治重點區重點實施坡改梯工程,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同時重視和強調生產、生活以外的自然、半自然生態空間要素,17、維護農田原有生境,強化農地景觀和綠隔功能,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礦山生態修復重點區通過自然恢復、輔助修復和生態重塑措施,實施地形重塑、土壤重構、植被重建,恢復礦區植被和動植物棲息地,減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地沙化和消除地質災害。建設用地整治重點區改善老舊公園、郊野公園、森林公園等園林綠地配套設施,建設濱河綠道和城市綠道,拓展中心城區、中心鎮區綠色空間,建設公共基礎設施防護綠地和下沉式綠地,增補城市游憩空間,提高城市園林綠地規模。05 主要任務5.1 生態空間5.2 農業空間5.3 城鎮空間5.4 生態廊道構建5.1 生態空間推進山林生態系統自我修復,提升山林生態系統質量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加18、快推進高質量山林系統的建設,提高山林系統生態結構的完整性。強化天然林資源的保護修復,加大對中幼林的撫育力度,持續推進對低效林地的治理,優化山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從本質上提升山林生態系統質量。提高水資源質量,優化水生態、濕地生態系統加強水資源保護,明確水資源保護線,確保水資源安全,將河湖治理納入到縣級重點項目內,優化水生態、濕地生態系統,明確水資源涵養區、河流、湖泊等生態體系,嚴格管理水資源、濕地資源。穩住現有草地保有量,強化草地生態系統保護對分布較為集中,利用率較高的現有草地,減少畜牧力度,緩解草地壓力,對于分布較散、較遠,難以利用的草地,加大人工管理力度,提升原有低效草地的生態功能,逐步提升草19、地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防止被其他空間侵蝕。5.2 農業空間推進現代化農業建設進程,加強農業生態系統保護改善農田及周邊環境,維護農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優化田間溝渠體系,恢復田間生物群落和生態鏈,利用現代化全域國土綜合整治手段,優化功能布局,優化現有耕地布局和田園生態系統的結構,提升耕地數量和質量。提升農村人居環境,保護鄉村自然生態景觀帶將人居環境整治納入到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手段中,對農業生產及生活中可能會造成的水體、大氣、植被、土壤等的污染,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從源頭進行管控,減少污染源,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和農業生態空間的質量。5.3 城鎮空間強化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堅持生態文明發展的理念盤20、活城鎮空間內部的城鄉建設用地,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城市建設之中,控制城市開發強度,以河道水系、外圍山體和城市通道為基本骨架,以自然山水環境為背景,打造生活空間,形成“顯山露水”的城市空間格局。構建城鄉生態系統,打造城鄉生態景觀劃分生態功能區,劃定生態廊道,嚴格控制相關區域開發強度,提升城鎮空間生態功能,優化綠地系統布局、做大做精城鎮景觀小品、強化城區綠地管理的手段,構建城鄉生態景觀,打造綠地景觀系統。5.4 生態廊道構建持續加強河流、湖庫生態廊道建設構建以金沙江、漁泡江、巴拉河、灣碧河、蜻嶺河、龍江河等重要河流水系為核心的“兩江三河”重要水生態廊道,保障生產生活生態用水。加強沱江對永豐水庫、白21、鶴水庫、妙峰水庫等湖庫型飲用水源地湖庫周邊消落帶建設。合理布局城市、交通生態廊道加快森林進城護城,建設蜻嶺河及兩岸濱水綠地組合形成的南北向生態綠廊、形成通透的城市生態綠廊系統。全面推進永金高速、大攀高速、國道 227 線、省道 324 線、省道 224 線等交通干道沿線綠化,打造全域交通綠廊。完善城市綠地網絡結構逐步完善公園綠地生態服務功能,有機串聯自然公園、郊野、城市綠道、濱江綠帶、點狀綠地等,形成全域公園綠地網絡結構體系,增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增加或改造城市小微生態空間,提升城市整體綠量,拓展復合生態空間。構建農田生態廊道網絡構建以河流水系為脈絡、以村莊為節點,集中連片、突出重點、水陸統籌22、系統治理的農村廊道網格。建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改善和優化農田灌溉排水條件,構建基本農田生態體系,增強水系連通性。06 項目部署6.1 生態空間修復項目6.2 農業空間修復項目6.3 城鎮空間修復項目6.4 支撐體系建設6.1 生態空間修復項目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理念,全面落實云南省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中涉及大姚縣的重大工程,根據全縣生態修復總體布局,結合三大空間修復布局,聚焦全縣主要生態問題和四大生態修復分區主攻方向,圍繞生態修復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在全縣謀劃開展129個生態空間生態修23、復重點項目,計劃投資47.67億元。水環境水生態和小流域綜合治理水源涵養和森林質量提升水土流失防治礦山生態修復重要自然保護地建設及野生動植物保護工程6.2 農業空間修復項目主要包括利用高標準農田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整理復墾閑散未利用地,引導耕地集中連片種植,加快低效田改造,改善農田土壤結構與保水保肥能力。加大套作輪作力度,建設田間路網與林帶,實現土地高效利用。在全縣謀劃開展35個農業空間生態修復項目,計劃投資10.63億元。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提質改造土地整治補充耕地土地整治6.3 城鎮空間修復項目開展城鎮低效建設用地整治、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未達標水體綜合整治生態修復等工程,通過低效建24、設用地整治,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提升城鎮水體環境品質,系統優化城市發展空間布局,有效提升城市功能,全面提升生態品質和環境質量,保障城市安全,激發社會文化活力,增強城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實現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在全縣謀劃開展12個城鎮空間生態修復項目,計劃投資3.69億元。6.4 支撐體系建設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以及繼承示范推廣與應用,通過開展地理國情檢測、智慧林業、氣象監測保障、河流監測保障、礦山生態保護修復信息化提升工程,構建和國家互聯互通的“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監測監管平臺和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構建智慧管護監測系統,加強森林災害預防和應急處置,提升基層監管能力;加強氣象、河流監測預測能力,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及監測網絡,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及對生態保護和修復的服務能力。07 保障機制完善規劃制度體系加強規劃實施管理創新生態修復機制創新政策體系強化資金保障加強科技支撐強化評估監管鼓勵公眾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