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邊院鎮國土空間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稿)(27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25219
2024-05-07
27頁
7.70MB
1、肥城市邊院鎮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 年)(公示稿)肥城市邊院鎮人民政府2024 年 4 月注:本次成果為草案公示稿,最終結果以批復為準I目錄第一章 總則.1第二章 目標定位.3第三章 構建全域開發保護格局.4第一節 筑牢城鎮發展底線.4第二節 優化開發保護格局.5第三節 保障農業空間.6第四節 保育生態空間.7第五節 優化鎮村空間.8第四章 彰顯魅力邊院特質.9第五章 完善支撐體系.11第一節 產業發展指引.11第二節 綜合交通網絡.12第三節 公共服務體系.13第四節 建立安全韌性市政設施網絡.14第六章 規劃傳導與實施.151第一章 總則第 1 條 規劃目的為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2、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重大部署,統籌邊院鎮全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建設活動,合理配置資源要素,推動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依據 泰安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肥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肥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等,制定肥城市邊院鎮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 年)。第 2 條 總體要求本規劃是指導邊院鎮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實施全域用途管制、各類自然資源保護利用的全局性、綜合性、戰略性、法定性的規劃,是落實肥城市國土空間規劃要求的主平臺,是邊院鎮開展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指導城鎮開發邊3、界內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城鎮開發邊界外村莊規劃的編制。邊院鎮域范圍內涉及國土空間各類資源要素的政策、規劃及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等活動,應符合本規劃。第 3 條 規劃范圍規劃范圍包括全域和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兩個空間層次。全域層次包含邊院鎮行政轄區內的全部國土空間,總面2積 111.17 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包括 S326 泰東路沿線的城鎮生活區、過村生活區、經濟開發區以及因城鄉建設和發展需要必須實行規劃控制的區域,總面積 5.93 平方千米。規劃范圍不作為縣(市、區)、鄉鎮(街道)間勘界和管轄的依據,臨界地區開展空間開發保護利用活動時,應做好與相鄰縣(市、區)和鄉鎮(街道)的協調銜接。第 4 4、條 規劃期限規劃期限為 2021 年至 2035 年,基期年為 2020 年,近期至 2025 年。第 5 條 規劃解釋本規劃自泰安市人民政府批復之日起生效。由邊院鎮人民政府組織實施,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和擅自修改。因國家重大戰略調整、重大項目建設或者行政區劃調整等確需修改本規劃的,須按照法定程序進行修改。3第二章 目標定位第 6 條 城鎮性質落實國家、省重大戰略以及“城市化發展區”的主體功能定位,聚焦邊院鎮發展的時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確定城鎮性質為:黃河下游綠色制造與儲能示范基地,未來鄉村建設先行區,肥城市域副中心。第 7 條 發展愿景將邊院鎮建設成為“黃河流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示范鎮和山東5、省新型儲能未來產業城”。第 8 條 規劃目標規劃至 2025 年,鎮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格局明顯改善,土地使用效率顯著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得到有效保護,農業、生態和鎮村空間更加協調。城鎮綜合實力實現新跨越,鹽穴儲能基地建設效果顯著,區域地位獲得有效提升,服務能級顯著增強,城鄉一體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基本完善,人居環境質量整體改善。規劃至 2035 年,鎮域常住人口達到 6 萬人左右,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 70%左右。適應全域全要素用途管制要求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全面形成,合理控制建設規模,各類開發保護活動協調有序。深度融入區域重大發展戰略,基本實現城鄉治理能力現代化,6、建成國家級鹽穴綜合利用產業基地,打造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示范城鎮。4第三章 構建全域開發保護格局第一節筑牢城鎮發展底線第 9 條 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嚴格耕地保護與管理,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到 2035 年,全鎮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5292.25公頃(7.94 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 4938.46公頃(7.41 萬畝)。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與年度進出平衡制度。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變永久基本農田用途。非農業建設不得“未批先建”,能源、交通、水利、軍事設施等重大建設項目,選址確實難以避讓永久基本農田,涉及農用地轉用或者土地征收的,經依法批準,7、應在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基礎上,按照數量不減、質量不降原則,在可以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上補劃永久基本農田。第 10 條嚴管生態保護紅線到 2035 年,全鎮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 353.33 公頃。生態保護紅線內原則上按禁止開發區域的要求進行管理,確需占用生態保護紅線的國家重大項目,應按照相關規定和程序辦理用地審批。第 11 條嚴控城鎮開發邊界到 2035 年,全鎮城鎮開發邊界面積控制在 593.37 公頃。5城鎮開發邊界內,實行“詳細規劃+規劃許可”的管制方式,科學安排建設時序,嚴格控制城鎮開發邊界以外的各項城鎮建設活動。城鎮開發邊界內應有序推進城市化,優化建設用地功能結構,提高建設品質;鼓勵存8、量更新改造,實現建設用地集約高效利用。因國家重大戰略調整、國家重大項目建設、行政區劃調整等確需調整的,按國土空間規劃修改程序進行調整。第 12 條統籌劃定村莊建設邊界在避讓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的前提下,將相對集中的農村居民點村莊建設用地,以及農村公益設施、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等必須實行規劃控制的村莊建設用地劃入村莊建設邊界。第二節優化開發保護格局第 13 條落實主體功能分區肥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確定邊院鎮為城市化地區。統籌考慮邊院鎮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優化鎮域開發保護格局,有序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要素集中集聚集約發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增強科9、技創新能力,增加高品質服務供給,促進城鎮發展與產業支撐、就業轉移和人口集聚相統一,實現城鄉協調發展。6第 14 條構建“雙心三軸、四板塊多組團”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統籌全域農業、生態和鎮村空間,構建“雙心三軸、四板塊多組團”的全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雙心引領。即城鎮綜合服務主中心和過村服務副中心,提升邊院鎮區域地位,打造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雙高地”,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小城鎮。三軸聯動。即依托創業路-邊東路形成東西向空間發展主軸,依托泰東路形成南北向空間發展次軸,沿寶金山-布金山-大橫山-金線河形成生態發展軸。四板塊。形成城鎮園區板塊、鹽穴儲能板塊、生態文旅板塊、高效農業板塊,通過古陳路空間聯動10、帶串聯主要節點,彰顯新時代城鎮建設風貌和美麗鄉村景象。多組團。形成儲能裝備制造組團、鹽加工組團、汽車零部件組團、新質產業服務組團、有機蔬菜組團、高效農業組團、鄉村文旅組團等發展組團。第三節保障農業空間第 15 條加強全域耕地保護嚴格控制耕地轉為非農建設用地,加強耕地“占補平衡”管理,加大補充耕地核查力度,真正做到“占一補一”、“占優補優”。嚴格管控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實行年度“進出平衡”制度,在年度內補足數量相等、質量相當的可長期穩7定利用耕地。嚴格落實肥城市下達的耕地保護任務、年度補充耕地任務,加強耕地保護監督管理,守住耕地保護紅線。第 16 條保障農產品生產空間在保護好耕地和生態環境的前提11、下,保障有機蔬菜、干鮮林果等重要農產品生產空間,穩定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發揮大型龍頭企業核心帶動作用,完善有機蔬菜、干鮮林果初精深加工和冷鏈物流系統,提升加工轉化增值率和副產物綜合利用水平,實現特色農產品多層次、多環節轉化增值,夯實“有機蔬菜第一鎮”地位。第四節保育生態空間第 17 條構筑“一核、三區、多廊”生態安全格局落實“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要求,根據鎮域自然生態特征和生態保護任務要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類生態空間,構建“一核、三區、多廊”的生態安全格局。一核。即西北部寶金山、布金山、大橫山等形成生態保護核心區,全面加強水土保持預防保護,促進生態自然恢復,統籌推進植被保護、12、水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著力提高生態功能。三區。包括西部生態保育片區、中部生態涵養片區和東部生態維育片區。因區制定生態保護策略,建立各生態分區保護制度,加強提升各生態功能區功能。8多廊。依托金線河、濁河、王士店河等主要河流、重要交通線,統籌形成網絡化生態廊道,串聯全域生態斑塊與生態基質,構建“山水交匯、林田相融”的生態網絡空間,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第五節優化鎮村空間第 18 條強化鎮村體系結構推動城鎮聚力協同發展,構建“城鎮主中心(過村副中心)+中心村+基層村”三級鎮村體系結構,形成以城帶鄉、城鄉互補、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系。城鎮主中心和過村副中心為全鎮提供綜合服務與公共服務,打造現代服13、務業與新質生產力集聚高地;中心村吸引人口集聚,發揮對周邊村莊輻射帶動作用,重點提升公共服務設施;基層村以民生保障為主,充分發揮自身特色。第 19 條明確城鎮發展方向落實肥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確定的邊院鎮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分別為城鎮園區發展板塊和過村發展板塊。結合邊院鎮自然地理格局和現狀發展基礎,考慮城鎮空間發展和功能布局完善,避讓永久基本農田,保障重點建設項目,確定邊院鎮城鎮開發邊界范圍主要發展方向為“優先完善城鎮核心服務功能,引導向西、向南發展,適度向北發展”。9第四章 彰顯魅力邊院特質第 20 條保護傳承歷史文化特色資源加強文物保護?!氨Wo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14、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對鎮域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名錄保護。對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按照時間節點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采用多樣化的措施進行保護。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推進寶金山廟會、高蹺牌坊、扎龍燈等一系列能體現邊院特色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第 21 條構建全域文旅發展格局以“綠色能源小鎮、和美未來鄉村”建設為重點,構建“一心、兩區、多點”全域鄉村文旅發展格局。一心。強化鎮駐地旅游綜合服務功能,結合儲能未來城打造,將鎮駐地建設成為綠色能源小鎮綜合服務中心和旅游交通集散中心。兩區。鎮域東南部依托濟河堂有機蔬菜第一村、萬畝有機菜示范基地以及東向西村黨支部愛國教育基地,打造紅15、色農耕文化體驗區;鎮域西北部依托布金山、寶金山、大橫山風景區以及精神林果種植基地,打造山水生態休閑文旅區。多點。將鎮域眾多山水文化資源要素劃分為人文景觀類、歷史文化類、紅色文化類、民俗文化類、時代特征類等 5 種10類型,分別打造生態文旅節點、康養休閑節點、黨建研學節點、民俗文化節點、儲能展示節點以及工業旅游節點。第 22 條打造環鎮主題旅游線路以全域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為引領,以城鄉交通體系為支撐,構建環鎮域主題旅游線路,分別為西北部生態休閑游線、東部農業科創游線、南部民俗文化游線。挖掘鄉村文化資源與文化特色,重點培育“一村一品”旅游發展模式,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旅游鄉村。第 23 條塑造“綠色智造16、未來鄉村”特色風貌根據空間發展特征、現狀功能及自然山水資源,鎮域形成現代城鎮風貌區、未來鄉村風貌區、山野生態風貌區 3 個特色風貌分區。融入產業特色,構建“儲能之都”活力展示環,串聯主要公共文化活動中心、龍頭創新企業、特色村莊等要素,推進工業和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充分展現邊院鎮發展的時代特征。11第五章 完善支撐體系第一節產業發展指引第 24 條錨定產業發展方向堅持把實體經濟作為培育新動能的核心抓手,聚焦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培育新技術、新智造,打造新場景、催生新模式,發揮集群優勢、保持戰略定力。高起點布局產業生態鏈,構建“前端擴能建穴中端鹽穴儲能后端建網延鏈”的儲能全產業鏈發展路徑,領跑綠色長時17、儲能新賽道。積極發展會展博覽、金融服務、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進一步鞏固工業規模優勢,延伸創新研發、交流展示、文化旅游、觀光體驗等功能,打造具有區域競爭力的綠色低碳能源樣板鎮。第 25 條謀劃建設新型儲能示范“未來城”緊抓“雙碳”戰略機遇,落實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行動計劃,謀劃建設肥城市儲能先行示范區科創“未來城”,作為區域性綜合服務中心,發展會議展覽、科技商務、技術孵化、成果轉化、應用試驗、人才服務等功能,助力鹽穴儲能儲氣未來產業集群創新發展,引領生產及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打造城鎮園區新地標,更好塑造肥城市域副中心新形象。12第二節綜合交通網絡第 18、26 條明確交通發展目標積極融入省會一小時交通圈。南北向依托濟微高速、S104 濟微公路、潮汶路等,加強與肥城市中心城區及鋰電產業園的產業銜接,進一步實現與濟南市的一小時通達;東西向依托青蘭高速、泰肥一級路、S326 泰東路等,加快融入泰肥一體化發展格局。加強鎮域各級路網外連內優。優化公路與城鎮道路的順暢銜接,積極推動 S326 泰東路改線工作,以減少過境交通對城鎮園區的干擾;提升邊東路、古陳路、儲能中心路等東西向道路的建設品質,加強城鎮園區與儲能園區的便捷交通聯系;推進西外環路、泉利南路建設和創業路西延、泉利大街南延等工作,打通斷頭路,完善城鎮主次干路網絡;遠期謀劃邊西路、邊北路,拓展城鎮園19、區建設骨架,服務新質生產力布局。第 27 條完善鎮域綜合交通網絡規劃鎮域構建“四橫五縱”的交通干路網體系,“四橫”為古陳路、儲能中心路、王邊路、邊東路,“五縱”為環山路-海晶大街、潮汶路、泰東路、過磚路、儲能一路;規劃儲能園區發展板塊形成“三橫三縱”的路網體系,“三橫”為古陳路、儲能中心路、邊東路,“三縱”為過磚路、儲能二路、儲能一路。提升鎮域道路等級和通行能力,提高綜合13交通服務水平。第 28 條優化城鎮園區交通體系結合城鎮開發邊界范圍空間布局特點,積極打通斷頭路、加密各級路網,加強多種交通方式的銜接,打造“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級路網體系。構建“五橫四縱”的主干路網絡?!拔鍣M”為王邊路20、創業路-府前街、工業一路、邊中路、育才路;“四縱”為西外環路、海晶大街、邊中路、泰東路(改線)。完善“四橫四縱”的次干路網絡。“四橫”為古陳路、創業北路、工業三路、泉利南路;“四縱”為勝利大街-泉利大街、潮汶路、振興街、過一路。完善支路網絡體系。逐步打通城鎮園區板塊和過村服務板塊內部的貫通性城鎮道路,有序推進城鎮周邊農村公路提質升級,納入城鎮道路體系,形成便捷通達的支路網絡。第三節公共服務體系第 29 條優化城鄉公共服務體系立足服務人口,提升市域副中心和“汶邊安”城鎮組團中心服務能級,逐步構建“區域級-鎮級-社區級-村級”4 個層級、全域覆蓋、輻射周邊的公共服務中心體系,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21、管理、文體活動、學習教育等社會服務,逐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城鄉一體,打造高品質城鄉生活空間。14第 30 條加強公共空間用地保障鼓勵公共服務設施功能兼容和復合利用,鼓勵體育設施、文化設施與綠地結合設置,豐富公園綠地的文化、休閑類功能;鼓勵醫療衛生設施與養老設施共建共享,為醫養結合模式提供空間支撐。建立不同公共服務設施之間的分時、分區共享機制,充分發揮公共服務設施的服務效能。第四節建立安全韌性市政設施網絡第 31 條建立安全韌性市政設施網絡完善給水設施建設,多途徑保障鎮域城鄉供水安全。加快排水設施建設,強化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引導鄉村因地制宜建設小型化、生態化、分散化污水處理設施。提升電22、力設施保障水平,合理確定新建高壓架空線路保護走廊寬度,保障輸電安全。完善環衛設施建設,以“專業垃圾大分流,生活垃圾細分類”為準則進行垃圾分類收運處理,建立生活垃圾“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的分類收運處理體系。提高消防安全保障能力,保障居住區和園區消防安全。鄉村地區鼓勵建立專職或志愿消防隊,承擔初起火災撲救和日常消防宣傳教育、火災隱患排查等工作。15第六章 規劃傳導與實施第 32 條基本要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領會“兩個確定”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國土空間規劃編23、制實施全過程各領域各環節。第 33 條主體責任落實黨委和政府國土空間規劃管理主體責任。堅持“多規合一”,強化規劃嚴肅性,規劃一經批準,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第 34 條完善村莊建設通則對于鎮域內不編制村莊規劃的村莊,依據村莊建設通則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核發鄉村建設規劃許可。村莊建設通則主要涉及農村住房、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鄉村產業、歷史文化保護以及安全防災減災等內容。第 35 條規劃動態評估調整機制結合邊院鎮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和人民群眾實際需要,定期開展監測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對國土空間規劃進行動態調整完善,提升規劃的動態適應性。將國土空間規劃體檢評估結果作為編制、24、審批、修改規劃和審計、執法、督16察的重要參考。第 36 條規劃監督管理基于國土變更調查成果,實施耕地保護年度考核。將規劃執行情況納入鎮政府相關工作監管重點,及時發現和糾正違反國土空間規劃的各類行為。建立健全規劃監督、執法、問責聯動機制,創新監管手段,強化監督信息互通、成果共享,形成各方監督合力。第 37 條社會參與機制貫徹落實“打造儲能之都、共建未來鄉村”發展理念,搭建全過程、全方位、多渠道的公眾參與平臺和社區協同機制,建立貫穿規劃編制、實施、監督及城鄉治理全過程的公眾參與機制,鼓勵和引導公眾積極為城鄉發展建言。主要圖紙01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規劃圖02 國土空間控制線規劃圖03 國土空間規劃分區圖04 城鎮(村)體系規劃圖05 城鄉社區生活圈和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圖06 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圖07 綜合交通規劃圖08 詳細規劃編制單元劃分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