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石橫鎮國土空間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稿)(28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25220
2024-05-07
28頁
2.87MB
1、肥城市石橫鎮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 年)(公示稿)肥城市石橫鎮人民政府2024 年 4 月注:本次成果為草案公示稿,最終結果以批復為準I目錄第一章 總則.1第二章 目標策略.3第三章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5第一節 堅守空間底線約束.5第二節 構建開發保護總體格局.7第三節 保障農業空間.7第四節 保育生態空間.8第五節 優化鎮村空間.8第四章 塑造地方特色.11第一節 保護傳承歷史文化.11第二節 構建藍綠開敞空間.11第三節 塑造城鄉特色風貌.12第五章 完善支撐體系.13第一節 完善全域綜合交通體系.13第二節 提升城鄉公共服務水平.13第三節 建立安全韌性市政設施網絡.14第四2、節 建立安全防災體系.15第六章 規劃實施.161第一章 總則第 1 條 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屆一中、二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錨定“走在前、開新局”,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按照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要求,統統籌國土空間優化和新舊動能轉換,統籌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利用,統籌城鎮功能提升和鄉村振興發展,整體謀劃國土3、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提升國土空間治理現代化水平。第 2 條 規劃原則1.堅守底線、綠色發展全面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的整體系統觀,堅持底線思維,強化底線約束,確保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城市安全,堅持保護優先、集約節約,推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協調人、地、產、城關系,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生產方式、生活方式。2.戰略引領、區域協同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戰略部署,堅持區域協同和城鄉融合發展,落實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和主體功能區等國家戰2略,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推動產業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增強發展聚集力和輻射帶動力,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新柳堡。3.以人為本4、提升品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規劃的出發點和著力點,系統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促進城鄉融合,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水平,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塑造更高品質的城鄉人居環境,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結合石橫鎮發展實際,深入挖掘自然稟賦、歷史文化等資源優勢。保護傳承文化遺產,延伸城市文化脈絡,豐富文化時代內涵,增強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染力。突出地域特色,加快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形成宜居宜業宜游的特色鄉鎮。第 3 條 規劃范圍規劃范圍包括全域和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兩個層次。全域層次包含石橫鎮行政轄區內的全部國土空間,總5、面積94.48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包括北部產業片區、駐地生活片區及南部化工產業園區等區域,總面積20.09平方千米。第 4 條 規劃期限規劃期限至2035年。規劃基期年為2020年,近期至202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3第二章 目標策略第 5 條 城鎮性質落實國家、省重大戰略以及“城市化發展區”的主體功能定位,聚焦石橫鎮自身特色及發展條件,確定城鎮性質為:濟南都市圈產業特色強鎮,泰西新舊動能轉換樣板區,肥城市宜居宜業綜合城鎮。第 6 條 總體目標以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導,堅守國土空間安全底線,推動全域資源利用效率、空間環境品質、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提升,全面融入濟南都市圈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第6、 7 條 分階段目標至2025年,鎮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格局明顯改善,土地使用效率顯著提升。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更加協調。緊抓濟南都市圈發展機遇,充分發揮兩大產業功能區優勢,持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城鄉融合發展,縣域次中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人居環境質量明顯改善。至2035年,鎮域常住總人口為9萬人,人口城鎮化率為78%。合理控制建設規模,全面打造“山水田園交織”的人居環境,全面統籌全域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全面實現治理能力和管理體系現代化,深度融入濟南都市圈發展建設,持續4擴大石橫鎮高端化工、特種鋼鐵的影響力,國土空間開7、發保護格局全面優化,建成創新引領、和諧宜居、環境優美、城鄉繁榮的區域節點小城市。5第三章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第一節 堅守空間底線約束第 8 條 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堅持現狀耕地“應保盡保、應劃盡劃”,將種植條件好、集中連片、有良好水利設施與水土保持條件的優質耕地劃入永久基本農田。到2035年全鎮耕地保護目標不低于3237.21公頃(4.86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不低于2672.86公頃(4.01萬畝)。嚴格耕地保護與管理,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與年度進出平衡制度。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變永久基本農田用途。非農業建設不得“未批先建”,能源8、交通、水利、軍事設施等重大建設項目,選址確實難以避讓永久基本農田,涉及農用地轉用或者土地征收的,經依法批準,應在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基礎上,按照數量不減、質量不降原則,在可以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上補劃永久基本農田。嚴格規范永久基本農田上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禁止閑置、荒蕪永久基本農田;建立健全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制度,健全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監管機制,確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減少,質量有提高,生態有改善。第 9 條 生態保護紅線將整合優化的自然保護地,生態功能極重要、生態極敏感脆弱區域以及目前基本沒有人類活動、具有潛在生態價值的生態空6間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到2035年,全市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288.29、8公頃。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其他區域嚴格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在符合現行法律法規前提下,除國家重大項目外,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加強生態保護紅線執法監督。確需占用生態保護紅線的國家重大項目,應按照相關規定要求辦理用地用海審批。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區域,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執行。第 10 條城鎮開發邊界落實肥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至2035年,全鎮城鎮開發邊界面積控制在2009.24公頃。城鎮開發邊界內的建設實行“詳細規劃+規劃許可”的管制方式,預控戰略留白空間,科學安排建設時序,并加強 10、與城市綠線、城市藍線、城市黃線等控制線的協同管理。城鎮開發邊界外的建設按照主導用途分區,實行“詳細規劃+規劃許可”和“約束指標+分區準入”的管制方式。城鎮開發邊界外不得進行城鎮集中建設,不得設立各類開發區。7第二節 構建開發保護總體格局第 11 條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立足石橫鎮自然本底與發展基礎,統籌協調保護與開發關系,構建“三區筑底、四廊交織、一軸引領、組團協同”國土空間保護開發總體格局。三區筑底。依托鎮域北部山、林生態基底,建設山林生態區;依托鎮域東部濕地,建設濕地生態區;依托南部耕地、農業園、種植園等,建設農林生態區。四廊交織。包括康王河、匯河兩條藍綠生態廊道,及泰臨路、老泰臨路兩條11、特色生態廊道。一軸引領。即泰臨路綜合發展軸。組團協同。包括北部鋼鐵基地組團、中部綜合服務組團、南部化工產業園組團。第三節 保障農業空間第 12 條優化農業生產格局立足傳統農業基礎,因地制宜,分區引導,構建“三區兩帶、兩園多點”現代農業空間格局。三區。即南部優質糧蔬生產區、北部生態農林發展區、中部農牧漁循環綠色發展區,以發展現代農業為切入點,按照因地制宜、專業、規模化要求,發展現代農業示范園、生態農業觀光園等。兩帶。即匯河綠色農業觀光帶、康王河綠色農業觀光帶。8兩園。即南部的泉勝現代農業產業園、漢農現代農業產業園兩個主要農業產業園。多點。即全域多個農業產業節點。第四節 保育生態空間第 13 條構12、筑生態安全格局根據石橫鎮的自然生態特征和生態保護任務要求,融入區域生態共保,統籌山水林田湖等各類生態空間,識別潛在生態廊道,構建“一心三區、多廊多節點”的生態安全格局。“一心”。即丘明湖生態濕地保護中心。“三區”。即鎮域北部山地丘陵生態區、東部濕地生態區、南部平原生態區,全面加強生態保護,促進生態自然恢復,統籌推進植被保護、水資源保護等,著力提高生態功能。“多廊”。包括老泰臨路山湖生態廊、泰臨路生態景觀廊、匯河生態廊、康王河生態廊等多條生態廊道。“多節點”。統籌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文化公園、濱水綠地、街頭綠地等生態斑塊構成的多個生態節點。第五節 優化鎮村空間第 14 條優化鎮村體系布局石橫鎮鎮13、村體系為“鎮駐地中心村(社區)一般村”三級體系。其中中心村6個,分別為北高余村、趙莊村、隆莊匯北、東衡魚中心、前衡魚一村、紅廟村;一般村19個,分別為對福山9村、八道嶺村、仁里村、隆莊新華、泉勝村、幸福村、國華村、道口村、旅店村、四合村、前衡魚二村、前衡魚三村、前衡魚四村、后衡魚一村、后衡魚二村、后衡魚三村、保安村、大寺村、唐莊村。第 15 條鎮村職能分工推動城鎮聚力協同發展,構建“鎮區+中心村+基層村”三級鎮村體系結構,形成以城帶鄉、城鄉共榮的新型城鄉關系。作為市域次中心,鎮區為市域西部鎮提供綜合服務與公共服務,打造現代服務中心;中心村吸引人口集聚,發揮對周邊村莊輻射帶動作用,重點提升公共服14、務設施;基層村規模較小,以民生保障為主。第 16 條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依托省級化工產業園、石橫特鋼兩大產業功能區,統籌全域發展資源,強化區域協同、創新驅動,圍繞“強鏈、補鏈、延鏈”,構建以綠色、創新為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一產”強化品牌、高效。依托南部平原、北部山林區域,重點發展綠色農業、休閑農業、設施農業,強化智慧農業應用基地、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以南部片區為中點,扎實推進糧蔬基地建設,著力提升現代農業水平。“二產”實現綠色、創新。緊抓“聯動、鏈條、區位、安全”發展關鍵詞,強化高端化工、特種材料兩大主導上下游鏈條延伸,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同時培育智能制造、能源產業、科技服務產10業。逐步推動傳統15、產業轉型升級,通過城市更新方式推動園區向內涵發展模式轉變,提高產業用地效率,盤活存量,保障產業發展空間。“三產”凸顯特色、品質。深挖歷史古鎮、丘明故里、武術之鄉的地域特色,整合全域生態、文化旅游資源,以丘明濕地公園為核心、以石橫八景為特色節點,把休閑游、鄉村游、研學、農家樂等串點成線、連線帶面,分區引導,系統提升鎮區綜合服務水平,打造有特色、高品質的三產服務業。11第四章 塑造地方特色第一節 保護傳承歷史文化第 17 條構建歷史文化保護格局重點保護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泰山顯靈宮、左丘明墓、新勝耶穌帝王堂,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肥城1030引黃灌渠,8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旅店遺址、福山寺遺址、道口舜16、王冢、張家井、四合關帝廟、四眼井、隆莊風雨竹石刻、尹氏老宅,非物質文化遺產21處虞舜仁孝感后母、大明鑾臺侯與左丘明的故事、橫笛梆、石橫武術、石橫佛漢拳、石橫大槍、石橫出山拳、石橫秘宗拳、肥城迷祖拳、石橫梅家拳、五花八叉梅花拳、徐家拳、石橫徐家槍、幸福面塑、肥城甲氏甌雞制作技藝、尹家吊爐燒餅制作技藝、泰安古字畫裝裱修復技藝、石橫千里香肘子、瑞澤堂王氏膏方、石橫瑞泉推拿正骨、石橫四月八廟會。形成“兩區多點”整體保護格局。第二節 構建藍綠開敞空間第 18 條鎮域藍綠空間加強康王河、匯河河流生態廊道、生態帶及泰臨路等區域交通設施防護綠化帶建設,保護全域濕地、水庫、坑塘溝渠、林地等藍綠生態資源,構建“一17、心三區、多廊多節點”的藍綠空間總體格局,構筑生態安全屏障。一心丘明湖生態濕地保護中心,三區鎮域北部山地丘陵生態區、東部濕地生態區、南部平原12生態區,多廊老泰臨路山湖生態廊、泰臨路生態景觀廊、匯河生態廊、康王河生態廊等多條生態廊道,多點多個重要的生態斑塊。第三節 塑造城鄉特色風貌第 19 條城鄉風貌總體格局以全域山、河、林、田、湖、鎮、村等要素為主線,以北部群山、南部康王河、匯河和鎮駐地為核心構建城鎮特色景觀風貌體系,構建一個生態景觀凸顯、鄉村田園風光優美、鄉土文化魅力彰顯、現代產業風貌鮮明的小城鎮,保護山體、河流、濕地、生態綠廊、歷史文化節點等特色風貌要素,保持重點風貌區域的風貌完整性,提高18、特色風貌的辨識度。13第五章 完善支撐體系第一節 完善全域綜合交通體系第 20 條優化區域綜合交通網絡堅持以人為本、交通與土地協調、生態優先的原則,全面融入區域交通體系。加快推進濟泰市域(郊)鐵路規劃建設,增強與濟南市區、泰安市區、肥城市區的交通聯系,實現同城化發展。積極推進聊泰鐵路、魯中高鐵建設,進一步對接濟濟高鐵選線工作,進一步對接新國道105、平陰南外環等區域交通建設,加快融入濟南都市圈一體化發展。第 21 條優化城鎮開發邊界道路路網協調石橫小城市發展需求,積極打通斷頭路、加密路網,在鎮域內部形成“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級道路交通結構,逐步完善交通設施與停車設施。構建“五橫四縱”主干路19、網,其中,東西向主干路包括北外環路、老泰臨路、石隆路、新泰臨路、南外環路,南北向主干路包括八號路、興石街、丘明路、東外環路。第二節 提升城鄉公共服務水平第 22 條建立城鄉社區生活圈完善商業商務、政務服務、教育醫療、文化體育和社會福利設施,提升鎮區公共設施服務水平,高標準打造服務鎮區共服務設施中心;鎮區以城鎮生活圈為單元配置鎮級公共服務設施,規14劃新建1處城鎮社區生活圈,位于中心路北、興石街東。規劃趙莊、北高余、隆莊匯北、東衡魚、前一、紅廟6個鄉村社區生活圈,將社區生活圈中心作為設施集中配置點,依據鄉村社區生活圈設施配置標準,配置集聚綜合性商業、文體、為農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服務中心。第 20、23 條統籌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按照城鄉統籌、服務均衡的原則,加快公共服務設施向鄉村地區延伸,建立“鎮區-中心村-基層村”全域覆蓋的公共服務體系,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文體活動、學習教育等社會服務,逐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城鄉一體,打造高品質城鄉生活空間。第三節 建立安全韌性市政設施網絡第 24 條市政基礎設施保障城鄉供水安全,加快推進配套供水工程建設,鞏固提升農村飲水安全保障能力。構建污水處理系統,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體制,逐步完善排水設施。提升電力設施水平,優化電網結構,提高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完善燃氣設施建設,實施農村燃氣配套設施建設,實現燃氣管網全覆蓋。推進清潔能源供熱,鼓勵采21、用太陽能、生物質等清潔方式。加快通信設施建設,全面升級網絡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城鄉光纖網絡全覆蓋。完善環衛設施建設,提升垃圾轉運水平,建設全域統籌、環境友好的環衛設施體系。15第四節 建立安全防災體系第 25 條防洪排澇重點提高鎮域內骨干河道、水庫排澇標準。洪澇風險控制線范圍內應保障防洪排澇系統的完整性和通達性。嚴格落實空間管控要求,禁止填埋、占用及其他影響水系安全的活動,確保行洪排澇河道及蓄滯空間的過流、蓄滯能力,并預留一定冗余。第 26 條消防規劃消防用水采用城市給水管網和天然水源雙向供水方式,利用公園綠地、廣場、學校等,建立布局合理的避難場所。以鎮域主干道作為救災干道,保證有效寬度不小于722、米;結合鎮域次干路設置消防疏散次通道,保證有效寬度不小于5米。各級避災道路應建成相互貫通的網絡狀,形成完善的避災道路系統,保證救援疏散需要。第 27 條抗震減災抗震設防烈度為度,供水、供電、燃氣、通信等城市生命線工程設施,以及主要道路、橋梁、醫療單位、學校等建筑按度抗震設防。結合體育用地、學校、廣場等設置固定避難疏散場所,結合散點式的空地建設緊急避難疏散場所。16第六章 規劃實施第 28 條建立規劃實施評估制度結合國土變更調查和衛星遙感監察等工作,建立國土空間規劃現狀圖成果動態更新機制;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定期評估制度,評估結果作為國土空間規劃監督考核、制定近期建設規劃與年度計劃安排23、的重要依據。根據規劃實施評估結果,合理修正國土空間規劃指標體系及其分階段安排,建立公開、透明、常態化的規劃調整維護機制。第 29 條健全社會參與和社會協調機制建立國土空間規劃的全過程公眾參與制度,國土空間規劃的制定、實施、修改和監督檢查應當向社會公開,充分聽取公眾意見,發揮專家作用,堅持科學決策。規劃全過程采取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的方式;規劃實施過程利用各類媒體和信息平臺,廣泛搜集公眾和社會各界對規劃實施情況的意見和建議。第 30 條強化規劃權威性和嚴肅性國土空間規劃一經批復,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防止出現換一屆黨委和政府改一次規劃。堅持先規劃、后實施,不得違24、反國土空間規劃進行各類開發建設活動。因國家重大戰略調整、重大項目建設或行政區劃調整等確需修改規劃的,須先經規劃審批機關同意后,方可按法定17程序進行修改。對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過程中的違規違紀違法行為,要嚴肅追究責任。第 31 條保障近期重點項目統籌安排近期實施重點任務和建設時序,制定行動計劃。編制城鎮更新、土地整治、生態修復、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安全防災等重大項目清單,建立近期項目庫。18主要圖紙主要圖紙01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規劃圖02 國土空間控制線規劃圖03 國土空間規劃分區圖04 城鎮(村)體系規劃圖05 城鄉社區生活圈和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圖06 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圖07 綜合交通規劃圖08 詳細規劃編制單元劃分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