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縣“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專項規劃方案(2021-2025年)(17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25972
2024-05-08
17頁
264.13KB
1、 2 尤溪縣“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專項規劃2021年10月 3 11目 錄前言5第一章發展環境5一、發展現狀6(一)縣域創新環境不斷優化6(二)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6(三)科技特派員工作深入實施7二、內在矛盾7第二章總體要求8一、指導思想8二、主要目標8(一)持續增強創新主體活力8(二)持續完善區域創新體系8(三)持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8第三章主要任務9一、增強科技支撐產業發展能力9(一)促進主導產業優化升級9(二)促進傳統產業技術改造9(三)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10(四)促進現代農業特色發展11(五)促進現代服務業高效發展11 4 二、加強科技創新主體培育12(一)建立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加2、速機制12(二)推動研發投入穩步增加12(三)開展關鍵技術聯合攻關12(四)提升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水平13三、著力打造高質量創新載體13(一)加快產業創新平臺建設13(二)大幅提升園區創新發展水平14四、培育壯大科技創新人才隊伍14(一)加快人才引進培育14(二)創新激勵機制15(三)深入推進新時代科技特派員制度15五、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16(一)加強科技成果對接轉化16(二)構建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機制16(三)深化區域科技合作16第四章保障措施17一、加大科技投入17二、加強考核督查17三、激發創新活力17 5 11前言“十四五”時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3、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尤溪縣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時期。本規劃以圍繞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與部署為前提,加強技術創新,適應形勢發展新變化,為實現我縣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加快新時代新尤溪建設戰略目標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和保障。貫徹中央科技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科技發展和創新驅動戰略,實施“科教興縣”措施,是我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我縣“十四五”科技發展規劃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本規劃以 24、020 年為基期,規劃期限 20212025 年。第一章發展環境“十三五”以來,尤溪縣科技創新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市科技部門的關心指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 6 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秉承“科技創新、驅動經濟、服務民生”宗旨,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為重點,全面貫徹落實中共尤溪縣委尤溪縣人民政府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為主線,把科技創新作為培植發展新動能、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推進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5、進一步集聚創新資源、激活創新要素、轉化創新成果,推動全縣科技創新再上新臺階。一、發展現狀(一(一)縣域創新環境不斷優化縣域創新環境不斷優化。堅持以科技計劃實施為載體,以科技項目申報為重點,突出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十三五”期間,全縣共組織申報國家、省、市科技計劃項目 20 項,獲得科技經費補助 1404.365 萬元。科技三項經費投入(縣本級安排科技發展資金)263.26 萬元。加強企業與華中農業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北京工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三明市農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交流與合作。尤溪縣總醫院、中醫醫院正式成為福建中醫藥大學非直屬附屬醫院,推進了院校成果在我縣轉化和落地實施。26、020 年,我縣通過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考核。(二)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二)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2016 年尤溪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關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尤溪的實施意見。“十三五”期間,全縣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12 家,省級 7 11高新技術企業 5 家,新培育科技型企業 21 家、創新型企業 4 家、科技小巨人企業 12 家,新建成國家級星創天地 1 家、省級創客空間 1 家、市級創客空間 2 家、省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發中心 1 家、市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發中心 3 家,全縣科技創新的主體不斷發展壯大。全縣 2016-2019 年度 R&D 經費投入逐年上升,共計為 3.61億元7、,為我縣科技自主創新提供了有力保障。(三三)科技特派員工作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工作深入實施。2017 年以來,我縣根據 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實施意見(閩政20175 號)文件精神,扎實落實國家、省、市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工作部署,突出拓寬渠道、精準選派、扶持保障等關鍵環節,不斷創新科技特派員工作機制。“十三五”期間,共選派省、市、縣三級科技特派員共有 255 人次,創建 4 個鄉鎮市級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創建科技特派員團隊 15 個,法人科技特派員 1 個。實現了所有鄉鎮、行政村及 3 個產業(第一、第二、第三)服務全覆蓋,推進“三產”協同,引領和帶動鄉村振興。二、內在矛盾科技8、短板仍然突出,研發投入、高技術產業增加值、高企數量等指標落后;產業園區科技創新水平總體不高;企業創新意愿和創新動力不足,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有效解決;科技創新人才缺乏,結構不理想,尚未形成固定的本土研發隊伍;科技管理體制不暢,基層科技管理機構及隊伍弱化,難以適應新時代科技創新工作。8 第二章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和五中全會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部署,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問題導向,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著力建設人才隊伍,著力加強區9、域科技協作,補齊科技創新短板,有效提升科技供給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建設新時代新尤溪提供戰略支撐。二、主要目標(一(一)持續增強創新主體活力持續增強創新主體活力。到 2021 年、2022 年、2025年,全縣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分別達 12 家、15 家、20 家以上,規上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 3%、4%、5%以上。(二(二)持續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持續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到 2021 年、2022 年、2025年,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分別提高到 3%、4%、6%以上,研發人員總量分別達 500 人、600 人、800 人以上,信邁潤土、茶鄉小鎮、我10、家茶社、果香嘵景等四大科技創新平臺支撐能力不斷提升。(三(三)持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到 2021 年、2022 年、2025 9 11年,全縣 R&D 研發投入總量分別達 2 億元、2.5 億元、5 億元以上,占 GDP 比重分別達 0.6%、1%、1.5%以上。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服務水平明顯提升,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分別達 1.3 件、1.4 件、1.6 件以上。第三章主要任務一、增強科技支撐產業發展能力(一(一)促進主導產業優化升級促進主導產業優化升級。圍繞紡織、礦產、新材料產業發展方向和技術需求,凝練關鍵核心技術問題清單,編制技術攻關“線路圖”,組織龍頭重點11、企業,聯合相關高校、科研院所開展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協同創新攻關,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聯動發展,培育壯大高技術產業。推動紡織產業產品優化,支持順源系列(含隆源、旭源)紡織龍頭企業,積極引進下游織造、服裝等項目,打造紡紗-織造-染整-服裝產業鏈;支持鑫森系列(含豐帝、德坤)紡織龍頭企業,引進下游針織、花編等項目,打造錦綸長絲-織造-染整-服裝產業鏈;推動現有革基布生產企業向無紡、針織轉型。推動礦產業創新發展,圍繞我縣礦產資源優勢,適時引進合金加工研發團隊,將資源優勢轉化成資源經濟,大力發展鉛合金、鋅合金、納米氧化鋅、鎢合金等金屬功能材料和高純石英硅微粉材料、硅藻土吸附材料、超細和活性碳酸鈣、納米級12、碳酸鈣等功能無機新材料。10(二)促進傳統產業技術改造。(二)促進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綜合運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和新商業模式,改造提升建材、林竹加工等傳統產業,增強全產業鏈創新能力,推動傳統產業邁向高中端。在建材產業方面,支持尤泰仁環保、銅墻鐵壁涂料、福晟新材料、新磊礦業等企業,開展無機非金屬、干混凝土、新型墻材等特種建材制品的研發生產,全面推廣高效節能減排礦產品工藝技術。在林竹加工方面,支持紅樹林木業、百營木業、百源木業等企業,加強用材林、經濟林、林下經濟等關鍵技術研究,推廣先進適用技術,集成創新木質非木質資源高效利用及木竹材精深加工技術,突破林產裝備制造瓶頸,爭創自主品牌,加快促13、進智慧林產加工業發展。推進新勝峰木業、興達竹木、永豐茂紙業等企業開發竹重組材系列產品、竹制家居用品、工藝品和竹漿造紙等。著力打造中仙鄉竹家居用品示范鄉,建立竹家居用品集中展示區,逐步建成竹家居用品銷售集散地,開發竹文化休閑旅游場所,加快“互聯網+竹產業”云平臺建設。(三(三)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主動融入三明中關村科技園建設,利用資源優勢,結合尤溪當地產業特色,加快科技創新產業的拓展步伐。圍繞生物醫藥、機械電子、香精香料等產業發展,培育新動能、打造新引擎。生物醫藥產業方面,支持安豐生物、沈芝生物、仙錦藥業和尤溪縣兩岸中醫藥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推進現代化中醫藥種植14、園建設,引進臺灣的生物技術,提取和萃取等中藥生產技術,現代化、企業化、精細化的管理和 11 11營銷技術,延伸中醫藥產業鏈,共同傳承中醫藥文化。機械電子產業方面,依托“一帶一路”、沿海產業轉移、閩西南協同發展等機遇,吸引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以及福廈漳泉等地機械電子外遷企業落戶尤溪縣,重點發展電氣機械及設備、鍛壓機械、工業刀具、木工機械、節能環保和新能源設備、紡織機械、汽配及人工智能等行業。鼓勵支持海翔機械、帝視機器人、福磁電子等企業做大做強。香精香料產業方面,加快推進尤溪精細化工園溪尾片區建設,積極對接上海、江蘇等地香精香料產業轉移,利用與昆山香料香精化妝品工業協會合作共建園區優勢,引進長三角15、香精香料生產、研發及其文化體驗項目,加快沃蘭香料、歐勞福林香精香料等項目建設。(四(四)促進現代農業特色發展促進現代農業特色發展。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依靠科技創新引領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持續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做優茶葉、蔬菜、水果、食用菌、水產畜禽、油茶、林竹、花卉苗木等特色產業,推進農業標準化、專業化、設施化、規模化生產,推動特色農業產業和特色農產品產業鏈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依托國家食用菌品種改良分中心和各類科研院校,加快雜交水稻制種、再生稻、食用菌、金柑等農業技術攻關。(五(五)促進現代服務業高效發展促進現代服務業高效發展。圍繞尤溪現代服務業發展16、重點領域、潛力領域,增加有效供給,補齊發展短板,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 12 高品質化轉變。做大做強現代物流、現代商貿、文化旅游等三大傳統支柱產業,做優做特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科技信息等三個先導產業,加快發展健康養老、金融服務、休閑地產等三個配套產業,構筑特色鮮明、優勢顯著、布局合理的產業結構體系,促進服務業向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品牌化方向發展。二、加強科技創新主體培育(一(一)建立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加速機制建立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加速機制。在全縣遴選具備潛力的科技型企業,按照“科技型企業-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梯隊培育17、,強化分類施策和靶向服務,打造一批核心技術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對新認定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新備案的省級高新技術企業,按省高新技術企業出入庫獎補政策予以配套獎勵,對參與復審高新技術企業予以補助。(二(二)推動研發投入穩步增加推動研發投入穩步增加。深化“訪企業、解難題、促六穩”專項行動,加大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分段補助、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創新券補助、科技成果購買補助、設備折舊等政策宣傳落實力度,引導企業開展研發活動,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實現研發投入持續增長,推動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圍繞我縣主導產業,抓住與閩西南合作有利機會,充分發揮我縣比較優勢,開展科技招商,18、引進高研發投入的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項目,培育一批研發大戶。(三(三)開展關鍵技術聯合攻關開展關鍵技術聯合攻關。鼓勵龍頭骨干企業聯合上下 13 11游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務機構,共同組建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共建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聯合開展安全生產、消防科技等社會公共事務關鍵共性技術攻關。試行技術“懸賞揭榜制”,對事關產業重大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凝練懸賞標的,面向社會公開招募揭榜者,對完成目標取得實效的勝出者給予獎勵。(四(四)提升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水平提升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水平。依托“中國知識產權遠程教育平臺”“知創福建”等服務平臺,加大專利知識普19、及、培訓力度,指導企業建立健全知識產權管理制度,推動企業開展知識產權貫標工作,提高企業專利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發明專利年費繳納提醒機制,提升創新主體發明專利管理水平,激發企業參與發明創造的積極性。三、著力打造高質量創新載體(一(一)加快產業創新平臺建設加快產業創新平臺建設。依托科技孵化器、省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我縣中小科技企業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科技創新服務。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通過自建、聯建或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等方式建立研發機構,持續加強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的建設和升級。加快推進紡織科技孵化器、現代農業食用菌檢測檢驗服務平臺、竹木加工智能化工程技術研究平臺等三大產業創新20、平臺建設,推動各平臺建立符合自身實際的運行和管理體制,增強科研實力和服務能力。良種綜合開發研究所、農業科學研究所、林業科技推廣中心要發揮在水稻、14 食用菌、油茶等領域的科研優勢,選育推廣一批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農林作物新品種,推動科技成果示范推廣、轉化應用。(二)大幅提升園區創新發展水平。(二)大幅提升園區創新發展水平。明確園區功能定位和產業布局,推進園區體制機制改革,出臺園區創新發展意見和舉措,在創新主體、研發投入、人才引進、創新平臺、高新技術產業及產城融合等方面有明顯突破,打造產業高質量發展承載平臺。實施開發區“12345”特色創新載體發展戰略,圍繞科技資源支撐特色載體推動中小企業創新21、創業升級的目標,依托開發區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和鑫森科技眾創空間 2 大創新平臺,實施實驗室創新賦能工程、公共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和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工程3 大支撐工程,以錦綸產業鏈鑫森合纖、織染產業鏈格利爾印染、棉紡產業鏈順源紡織和新材料產業鏈奧翔科技等 4 家科技企業為龍頭,探索“科技+孵化”“科技+公共檢測”“科技+協同創新”“科技+原始創新”等科技創新模式,深化項目孵化、載體服務、創新平臺建設、體制機制創新、人才引進培養等 5 個方面創新舉措,推動開發區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支持經濟開發區創建國家級、省級高新區或科技園。四、培育壯大科技創新人才隊伍(一(一)加快人才引進培育加快人22、才引進培育。堅持以產引才、以才促產,引導、支持全縣各類科技型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和技術機構,從人才招聘、子女入學、住房保障等方面提供要素保障,促進經濟開發區城西園、城南園成為全縣技術創新核心區和科技人才聚集區。用 15 11好“人才編制池”,加大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引進力度。實施重點產業精準引才,圍繞“3+2+2”產業發展需求,發布指導目錄。依托“6.18”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9.8”廈洽會、林博會等人才項目與技術對接平臺,加強閩西南人才交流合作。加強校地聯系合作,與省內外高校、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等企事業單位,在人才培養、科技幫扶、成果轉化等方面進行對接交流合作。(二(二)創新激勵機制23、創新激勵機制。以“一企一策”企業為重點,開展企業人才自主評價認定,激發企業人才活力。支持科研機構、企業設立專家工作站,建設科技小院。加強與中國海峽人才市場合作,提供人才引進、培育等服務,探索人才之家、人才社區建設模式,為人才提供“一站式、全程式、保姆式”服務。加大宣傳先進典型,在融媒體中心設置專欄,對科技創新型人才、優秀科技工作者、優秀科技特派員等先進事跡進行宣傳,營造愛才、敬才濃厚氛圍。支持創新創業,強化科技創新型人才服務保障措施,完善優化創新平臺建設、安居生活補助、住房社會保障、政治激勵保障,切實提高高層次人才服務保障質量,營造拴心留人環境。(三(三)深入推進新時代科技特派員制度深入推進新24、時代科技特派員制度。建立“訂單式”需求對接和“菜單式”服務供給模式,促進精準對接精準幫扶。堅持跨界別、跨區域、跨體制選拔人才,持續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服務領域從農業向加工制造、社會治理、文旅康養、數字經濟等二三產業全面拓展,構建全產業鏈服務新格局。每年選派省、市、16 縣級科技特派員不少于 50 人,逐步加大省外、境外以及團隊科技特派員的比例。加強星創天地、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建設,推動政策、資金、人才、管理等要素向企業、農村和產業集聚。五、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一(一)加強科技成果對接轉化加強科技成果對接轉化。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平臺作用,深化與中科院、福州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華中農25、業大學、廈門大學、武漢紡織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天津工業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清華海峽研究院廈門數字智造工業研究院的對接合作,組織企業參加中科院科技成果對接、全省農業科技成果推介對接活動,推動科技成果與產業發展深度對接。積極發展科技服務業,培育科技咨詢、科技評估、專利代理等科技服務機構,建設一支技術經紀人、專利代理師等科技服務專業人才隊伍。(二(二)構建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機制構建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機制。支持科研院所等科研事業單位開展成果處置權改革,試點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鼓勵企業采用年薪工資、協議工資、項目工資等方式聘用創新人才,對研發人員實行激勵26、性持股、增股。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不良導向,為科研人員和機構松綁減負,營造有利于科研人員安心、專心、潛心研究的良好制度環境。(三(三)深化區域科技合作深化區域科技合作。拓展與北京市科委合作,加強人 17 11才、技術、成果及產業化項目,推動一批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共建科技平臺,共享科技資源,聯合申報國家、省重大專項。加大兩岸科技創新交流,引進推廣一批臺灣農林“五新”技術,支持院校與臺灣高校合作,組建聯合科研創新平臺。第四章保障措施一、加大科技投入。建立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縣財政科技投入增幅要高于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探索27、科技計劃形成機制和組織實施機制改革,進一步完善縣級科技計劃項目管理制度,有效提高財政科技資金的使用效益。推動科技金融緊密結合,擴大“科技貸”范圍,支持有條件的優質科技型企業在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推動開展科技型中小企業無抵押貸款試點,支持保險公司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融資提供保證保險服務。綜合運用無償資助、風險補償以及后補助等多種方式,引導和帶動社會資本參與科技創新。二、加強考核督查。以研發投入、高技術產業產值、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等科技創新指標列入政府績效考核、“五比五曬”活動指標為契機,加強對科技創新政策、重點工作和重大項目落實情況的督查,確保地方財政科技投入、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增量、科技平臺建設、人才引進培育等科技創新工作落到實處。18 三、激發創新活力。加大科技創新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手段,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倡導崇尚創新、勇于創新、激勵創新、保護創新的價值導向。尊重科研規律,建立寬容失敗的制度保障。推薦參加省市縣“創新創業大賽”“優秀科技特派員”“優秀人才”及“三明市青年科技獎”等評選活動,發掘和培育一批創新創業創造優秀項目和優秀團隊,催生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創造氛圍,全面激發創新創業創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