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溪縣“十四五”中醫藥發展專項規劃方案(2021-2025年)(22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26038
2024-05-09
22頁
284.32KB
1、明溪縣“十四五”中醫藥發展專項規劃目錄第一章規劃背景 1第一節發展基礎 1第二節機遇挑戰 4第二章 總體要求5第一節指導思想 5第二節基本原則 6第二節發展目標 7第三章重點任務 9第一節加強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 9第二節提升中醫藥公共衛生應急能力 12第三節促進中醫藥繼承與創新發展 12第四節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 13第五節推動中醫藥產業發展 15第六節推動中醫藥健康服務高質量多業態融合發展 16第七節抓好中醫藥文化建設 17第八節提升中醫藥“互聯網+”服務能力水平18第九節大力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的開展 19第四章保障措施 19第一節加強組織領導 19第二節加強宣傳引導 20第三節加強監測評2、估 20-1-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加快新時代中醫藥事業發展,對于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維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具有十分重大意義。為加快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建設新時代中醫藥強縣,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 年)“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中共三明市委 三明市人民政府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健康明溪 2030”行動計劃和明溪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結合明溪實際,制定本規劃。第一章規劃背景第一節發展基礎“十三五”期間,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3、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市、縣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上級業務部門的正確指導下,中醫藥積極服務于健康明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各項中心工作,積極融入閩西北中醫藥強縣等區域發展戰略,中醫藥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中醫藥全程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冠肺炎期間,針對 7-2-例有流行病學史的發熱患者,中醫藥診療服務主動介入,全程參與,針對性地制定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截止 2020 年 12 月,提供防瘟、祛瘟湯劑 2000 劑、香囊 2000 份,供境外(明溪籍)華人華僑和回明隔離人員使用,收到較好成效。中醫藥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全縣現有二級中醫醫院 1 所,一級中醫醫院(4、民營)1 所,中醫個體診所 3 所,鄉鎮(社區)中醫館 9 所,在縣總醫院西區(中醫院)設置“福建中醫藥大學(明溪)中醫藥健康管理示范中心”、中醫內科、康復科等,完善了縣域內中醫藥服務網絡。加強各基層分院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投資近 135 萬元完成 9 個基層衛生院中醫館建設,并配套 300 萬元完善中醫館設施設備。縣中醫院床位數 100 張,明溪復康中醫醫院 20 張(民營),總計占全縣醫療機構床位的 19.14。縣中醫院開設中醫內科、康復科、針灸科、治未病科等 18 個業務科室;開展中醫醫療技術項目 45 種,其中,特色療法 6 種,含耳針、穴位注射等,制定了消渴方、眩暈方等 7 種院內協5、定處方,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比例 100%。有中藥飲片 374 種,建成中醫代煎配送中心,配備了全自動煎藥機 16 臺。中藥產業支撐保障進一步加強。全面完成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發現的 210 科 844 屬 1559 種藥用植物被詳細記載在 明溪縣中藥資源志要,對比福建省明溪縣藥用植物資源志要(2006),發現新增藥用植物 179 種。首次發現福建省新分布物種四川山姜(箭桿風),發現重點調查中藥資源(中藥材)78-3-種、特色重點調查中藥資源(中藥材)17 種。期間共上交國家帶花或帶果的臘葉標本 502 份、省級1004 份,藥材樣品 69 種,植物種子 30 種。同時,完成明溪縣中藥資源6、志要明溪縣中藥資源普查報告明溪縣中藥資源區劃編撰。全縣現有醫藥類企業 11 家,產值億元以上 5 家,5 億元以上 1 家(南方制藥),中藥材種植合作社 6 家,主要種植南方紅豆杉、鐵皮石斛、金線蓮、草珊瑚等 19 種藥用植物,總計約 3.8 萬余畝。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扎實推進。截止 2020 年底,全縣衛健系統中醫藥相關人員共 71 人,其中縣總醫院 20 人、中醫院 25人、鄉(鎮)衛生院 14 人、其他衛生健康單位 12 人;全縣中醫藥類職稱人數占總衛計職稱人數的 11.95%,其中中級以上職稱37 人,其中高級職稱 14 人。專欄 1“十三五”發展規劃目標完成情況指標類別指標類別具體指7、標具體指標20152015 年年20202020 年年屬性屬性中醫藥醫療資源中醫醫院(所)12預期性中醫醫院床位數(張)70120預期性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醫醫院床位數(張)0.680.97預期性每千人口醫療機構中醫執業類(助理)醫師數(人)0.30.5預期性中醫藥服務中醫總診療人次數(人次)1393233536預期性中醫醫院診療人次占醫院診療人次比重(%)5.613.2預期性中醫類醫院出院人數(人)1335938預期性中醫類醫院出院人數占醫院出院人數比重(%)12.911.72預期性-4-中醫藥人力資源衛生機構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人)3051預期性衛生機構中藥師(士)(人)58預期性第二8、節機遇挑戰1.1.“十四五十四五”時期是推動我縣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時期是推動我縣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遇期。黨中央、國務院把中醫藥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強調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為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國家、省、市把人人享有高質量中醫藥服務作為重大民生問題加以解決,社會各界對中醫藥工作高度關注,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取得的經驗為中醫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人民群眾對中醫藥需求的不斷增長為中醫藥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我縣的中醫藥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提高,中醫藥事業發展處于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期。2.2.新一輪的9、中醫藥發展意見為中醫藥事業快速發展提供了新一輪的中醫藥發展意見為中醫藥事業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強大動力。國家、省、市相繼出臺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為傳承發展中醫藥、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與水平提供了強勁動力。當前,人民群眾的關注焦點已經從醫改的方向、原則轉移到改革的進展和成效上來,改革攻堅難度越來越大。中醫藥工作必須牢牢把握人民群眾的新期待,適應供給側改革需要,切實解決好群眾在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基本需求,提供更加完善的中-5-醫藥服務。3.3.中醫藥發展面臨的壓力和挑戰中醫藥發展面臨的壓力和挑戰。中醫藥事業發展方面,政府投入穩定增加的機制尚未形成;公共衛生領域資源相對不足,特別是基層中醫藥10、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急待加強;中醫藥管理體系不完善,中醫藥管理機構尚未健全;中醫藥服務優勢特色不夠突出,區域、城鄉間不平衡,基層服務能力弱;中醫藥融入公共衛生應急體系的機制不健全,中醫醫院應急救治能力不強;中醫藥方面領軍人才不足,滿足基層中醫藥服務需求的人才短缺;新醫藥龍頭企業缺乏,產業結構發展不平衡;進取意識不強,科研創新能力不足,現有的高新技術企業科研投入與銷售收入比率嚴重失調,缺乏核心競爭力。看清問題、把握機遇,遵循規律、統籌規劃,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服務健康中國建設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重要歷史使命。第二章總體要求第一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11、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的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為主線,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為動力,以重-6-大工程項目為抓手,既強調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又注重揚優勢,著重推進服務體系內涵和能力建設,著力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和多元價值作用。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實現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人人基本享有中醫藥服務,進一步提升中醫藥在健康明溪建設及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顯示度和貢獻度,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貢獻。第二節基本原則堅持以人12、為本,服務健康。堅持人民健康優先發展的基本國策,將中醫藥融入衛生健康的大局,以滿足人民群眾中醫藥健康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中醫藥發展為了人民、中醫藥成果惠及人民,增進人民健康福祉,保障人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中醫藥服務。堅持中西醫并重,協同發展。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將中醫藥融入所有政策中,做到中醫、西醫同部署、同推動、同落實,推動中醫藥與西醫藥互相補充、協調發展。堅持遵循規律,特色發展。遵循中醫藥自身特點和發展規律,堅持中醫藥原創思維,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全面繼承發揚中醫藥理論、技術和方法,優化覆蓋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服務體系,提升服務能力。堅持守正創新,內涵發展。把傳承創新貫穿中醫藥發展13、一切工作,深入推進中醫藥與現代科學技術的創新融合發展,以提高-7-療效為著力點,構建結構優化、全面開放的中醫藥科技發展體系,推動中醫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持質量為先,融合發展。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系統整合中醫藥資源,統籌布局,從重數量規模轉向重質量效益,注重區域與類別間平衡協調,實現中醫藥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推動中醫藥事業與產業高質量發展。第三節發展目標到 2025 年,覆蓋城鄉居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服務體系基本健全,人人享有更高水平、更加系統連續的中醫藥服務,中藥材供應保障體系更加規范,中醫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體系更加完善,中西醫協同協作的公共衛生應急體制機制基本健全,中醫藥傳承14、創新能力進一步強化,中醫藥特色人才隊伍穩步壯大,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水平邁上新臺階,中醫藥醫療服務水平基本適應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需求,實現人口長期均衡穩定增長、居民健康水平穩步提高,實現萬人均中醫類床位數、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數等指標接近或達到全市中上水平。覆蓋城鄉居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服務體系基本健全。發揮中醫藥整體醫學和健康醫學優勢,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于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更加完善,中醫藥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和基層服務能力得到明顯提升。中醫藥繼承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建設基層名老中醫藥-8-專家傳承工作室,做好中醫藥傳統知識與文化、民間中醫藥驗方、秘方和傳統技術方法的收集整15、理和登記保護,支持醫療機構應用傳統工藝開展臨床療效獨特的醫療機構中藥制劑配制研究,鼓勵將名老中醫驗方開發為使用方便的醫療機構中藥制劑,實施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提升工程,通過惠及民生的服務帶動中醫藥文化的傳播。中醫藥人才發展機制更加完善。中醫藥人才成長途徑更加優化,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更加健全。加強高層次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發揮高層次人才的帶頭和引領作用,完善用人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進人才成長發展和合理流動,形成與人民群眾健康服務需求相適應的人才規模,合理分布城鄉和區域中醫藥衛生人才,各類人才隊伍得到統籌協調發展。中醫藥發展支撐體系建設更加完善。中醫藥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硬件裝備水平顯著提16、升,完善基層中醫館設施設備,力爭到 2025 年 3 所基層中醫館達到精品中醫館水平。中醫藥信息化發展質量和服務效能顯著提高,發揮縣中醫院中藥飲劑智能配送優勢,提升中藥制劑能力,完善“福建中醫藥大學(明溪)中醫藥健康示范管理中心”建設。中醫藥發展平衡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成立縣級中醫藥管理局,做到“五有”,有編制、有人員、有辦公場所、有辦公設備、有經費。合理統籌城鄉醫療資源,促進優質中醫藥醫療資源服務效益的最大化,大力推進中醫藥體制機制綜合改革,切實-9-解決縣鄉村三級中醫藥服務能力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確實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和質量。專欄專欄 2 2“十四五十四五”發展規劃主要指標發展規17、劃主要指標指標類別指標類別具體指標具體指標20202020 年年2022025 5 年年屬性屬性中醫藥醫療資源中醫醫院(所)22約束性中醫醫院床位數(張)120120預期性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醫醫院床位數(張)0.970.97預期性每千人口醫療機構中醫執業類(助理)醫師數(人)0.50.7預期性中醫藥服務中醫總診療人次數(人次)3353654010預期性中醫醫院診療人次占醫院診療人次比重(%)13.216.3預期性中醫類醫院出院人數(人)9381510預期性中醫醫院出院人數占醫院出院人數比重(%)11.7218.88預期性中醫藥人力資源衛生機構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人)5170預期性衛生機構18、中藥師(士)(人)815預期性第三章 重點任務第一節加強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進一步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以二級甲等中醫醫院標準加快推進縣中醫院遷建。力爭到 2025 年,建成以縣中醫醫院為主體,公立綜合醫院中醫科和社會辦中醫服務為補充,各鄉鎮衛生院全-10-覆蓋的中醫藥健康服務格局,縣婦幼保健院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開設中醫婦科和中醫兒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設有標準化中醫科,100%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類別醫師占本機構醫師總數的比例達到 25%以上,100%村衛生所至少配備 1 名中醫類別醫師或能提供中醫藥服務的鄉村醫生。鼓勵社會力量以名醫、名藥、名科、名術為服務核心,提供流19、程優化、質量上乘的中醫醫療、養生保健、康復、養老等服務。發展具有中醫特色的康復醫院。鼓勵中醫醫療機構探索發展互聯網中醫醫院,推進中醫遠程醫療服務。提升中醫醫療服務質量。以中醫科、中醫診療設備購置、康復科建設為工作重點,開展全域中醫藥醫務人員(含中藥、針推人員、中醫護理、盲人醫療按摩等)培訓。加強縣中醫院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提高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中醫規范化診療服務能力,加強內科、婦科、兒科、針灸、推拿、骨傷、肛腸、老年病等中醫特色優勢專科(專病)和臨床薄弱專科、醫技科室建設,推廣實施至少 45 個以上病種中醫診療方案,強化中醫醫院臨床救治能力,做優做強骨科、婦科、兒科、皮科、肛腸、針灸、推拿20、及心腦血管病、腎病、腫瘤、周圍血管病等中醫優勢專科專病。力爭到 2025 年,成功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縣,發展 1-2 個省級中醫優勢專科,打造 3 所精品中醫館。發揮中醫藥在維護和促進人民健康的優勢。加快中西醫融合發展,加強中西醫臨床科室協作,加快縣級綜合醫院、婦幼保健-11-機構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將中西醫結合工作成效納入醫院等級評審和績效考核。以推進醫防協同融合為契機,發揮好中醫藥優勢,探索融中醫藥文化為一體的中醫健康管理服務模式。開展中醫傳統養生運動,深入開展中醫藥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等活動。開展中醫體質辨識與易發疾病關聯性的分析,推廣中醫適宜技術進行中醫干預調21、理,制定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高尿酸、肥胖等中醫健康管理干預方案。鼓勵家庭醫生提供中醫簽約服務,實現中醫藥應用在家庭醫生團隊服務中的全覆蓋。鼓勵中醫醫療機構開展醫養結合服務,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到 2025 年,爭取建設 1 個省級中醫重點專科(含農村中醫特色專科)。專欄 3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縣級中醫醫院能力提升項目以二級甲等中醫醫院標準謀劃縣中醫院整體遷建項目,建設 2 個中醫特色優勢專科,更新換代醫療裝備,提高兒科、婦科等科室能力。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項目完善鄉鎮中醫館設施設備,完善中醫科建設,配備 2 名以上(含 2 名)中醫醫師,加強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22、中醫藥服務條件建設,改善中醫診療環境,提升中醫藥技術水平。中醫優勢專科建設遴選確定 2-3 個左右中醫專科開展能力建設,圍繞優勢病種,加強內涵建設,提升中醫診療能力,總結形成診療方案并推廣應用,鞏固擴大優勢,帶動中醫醫院特色發展。-12-第二節提升中醫藥公共衛生應急能力鞏固中醫藥在傳染病防治和應急處置中的地位鞏固中醫藥在傳染病防治和應急處置中的地位。將中醫藥防治納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救治,中醫藥人才編入縣級衛生應急保障隊伍,推行傳染病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確保中醫藥第一時間全面參與公共衛生應急處置。鼓勵醫療機構為重點人群提供中醫藥預防服務,支持縣中醫院按照傳染病防控流程對感染性疾病科、急診科、23、呼吸科等進行改擴建及功能布局調整,發揮中醫藥在疫病防控、疾病康復、健康促進方面的獨特作用。建立健全中西醫協同協作應急工作機制建立健全中西醫協同協作應急工作機制。完善重大疫情應急響應機制,確保中醫藥第一時間參與并發揮作用,實現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將中醫藥納入衛生應急管理與救治體系統籌建設,加強新發突發傳染病等公共衛生事件信息互通和資源共享。中醫藥人員全面參與公共衛生應急的組織管理、專家隊伍,中醫藥防治舉措全面融入應急預案和技術方案。探索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建立中醫藥部門和專家隊伍,加強中醫藥人才公共衛生應急和重癥救治能力培養。第三節促進中醫藥繼承與創新發展加強中醫學術傳承加強中醫學術傳承。加強基24、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力爭 2025 年至少建設 1 個。鼓勵、支持符合條件的中醫(中西醫結合)人員入選國家級和省級名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和-13-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推動中醫藥科技進步與創新推動中醫藥科技進步與創新。加強對中醫診療模式創新工作的保障和支持,堅持運用中醫臨床思維,以臨床問題為導向開展多發疾病和重大疑難疾病多學科聯合攻關和臨床協作。支持醫療機構應用傳統工藝開展臨床療效獨特的醫療機構中藥制劑配制研究,鼓勵建設醫療機構中藥制劑委托加工平臺,允許技術協作、對口支援醫療機構中藥制劑在縣域內調配使用。鼓勵將名老中醫驗方開發為使用方便的醫療機構中藥制劑,開發現代中藥制劑產品25、。專欄 4中醫藥繼承與創新工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積極開展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鼓勵、支持符合條件的中醫(中西醫結合)人員入選國家級和省級名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和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中醫藥科技創新專項支持醫療機構應用傳統工藝開展臨床療效獨特的醫療機構中藥制劑配制研究。鼓勵將名老中醫驗方開發為使用方便的醫療機構中藥制劑,開發現代中藥制劑產品。第四節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鼓勵中醫類人才引進鼓勵中醫類人才引進。將中醫藥學類等相關專業列入年度人才引進和招聘緊缺急需專業。落實中醫類在編專業人員基本工資納入當地財政核撥政策,公立醫療機構在人才引進和招聘時應向-14-中醫藥人26、才傾斜,醫療機構每年新招聘中醫藥專業人員占新招聘人員的比例達 10%以上。繼續執行對新引進到縣公立中醫醫院的中醫藥本科及以上學歷專業技術人員,由當地財政給予用人單位一次性人才培養補助經費政策。加大中醫類人才培養加大中醫類人才培養。加大中醫類專業定向委培力度,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培養中醫類大專生,確保每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都有 2 名以上中醫類執業(助理)醫師。建立公立醫院純中醫治療績效工分傾斜機制,形成扶持中醫特色優勢相適應的院內分配機制。構建符合中醫規律的中醫藥人才評價、療效評價體系,將會看病、看好病作為中醫醫師的主要評價內容。建立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體系,鼓勵各級公立醫院延聘老中醫藥專家,鼓勵開27、展中醫師承帶徒,加強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對初、中級專業人員的培訓、培養,構建初、中、高級執業中醫師人才梯隊。鼓勵高年資西醫師脫產帶薪系統學習中醫,培養“西學中”人才。大力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應用,將中醫藥適宜技術納入鄉鎮衛生院臨床醫學、鄉村醫生規范化培訓內容。鼓勵中醫院、中醫館聘請經省級考核合格的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坐診,實實在在為基層群眾提供中醫藥技術服務。到 2025 年,基本實現每萬人口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 7 人,100%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類別醫師占本機構醫師總數的比例達到 25%以上。100%以上的村衛生室至少配備 1 名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的鄉村醫生或執業(助理)醫28、師或鄉村全科執業(助理)醫師。-15-加強基層西醫人員中醫藥知識和技能培訓加強基層西醫人員中醫藥知識和技能培訓。對在職在崗以西醫藥知識為主的全科醫生和鄉村醫生、臨床類別醫師等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加強中醫藥知識和技能培訓,規范和提高其運用中醫藥診療知識、技術方法處理基層常見病和多發病的基本技能,鼓勵基層西醫人員提供中醫藥服務。專欄 5中醫藥人才培養工程基層中醫藥骨干人才培養項目為縣中醫醫院培養 10 名中醫臨床技術骨干。建設 1-2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實施中醫館骨干人才培訓項目,招錄 5 名左右中醫專業定向委培生學生,支持 15 名中醫類別醫生開展規范化培訓、轉崗培訓,培養 20 名以上29、中醫館骨干人才。中醫藥知識和技能培訓項目鼓勵以西醫藥知識為主的全科醫生和鄉村醫生、臨床類別醫師等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加強中醫藥知識和技能培訓。鼓勵高年資西醫師脫產帶薪系統學習中醫,培養“西學中”人才。大力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應用,將中醫藥適宜技術納入鄉鎮衛生院臨床醫學、鄉村醫生規范化培訓內容。第五節 推動中醫藥產業發展立足明溪中藥材資源優勢,提升優勢中藥材質量標準,加快實施中藥材基地建設、生產加工、品牌建設等重點工程,促進全縣中藥材產業快速健康發展。促進中藥材質量提升促進中藥材質量提升。加強中藥種質資源保護,依托第四次-16-中藥資源普查,實施野生中藥材資源保護工程,建立瀕危野生藥用動植物保護區,建30、設中藥材種植繁育培育基地。推動中藥材優勢品種擴繁,按照“一縣多品”“一鄉一品”的原則,支持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基地”生產經營方式,建立一批淮山、紅豆杉、金線蓮、靈芝、茯苓、草珊瑚等優質中藥材標準化種植基地。力爭到 2025 年,打造 2-3 個大宗品種中藥材種植基地,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 7.5 萬余畝,中藥材農業產值達到 14 億元。推動中藥材產業發展推動中藥材產業發展。積極培育中藥材初加工產業,扶持培育一批大型中藥材初加工企業,強化種植技術、采收加工、倉儲銷售保障,實現中藥材加工標準化、規范化、規模化、質量可追溯,力爭到 2025 年建成 3 個以上中藥材初加工基地。著力31、發展中藥材精深加工產業,規劃建設中醫藥產業園區,引進或扶持發展中藥材提取及深加工、中藥飲片、中成藥制造、中藥保健品、智能中醫醫療器械、藥食同源等產業,加快紅豆杉、金線蓮、草珊瑚、青錢柳等系列產品綜合開發,促進中醫藥產業集聚發展。第六節推動中醫藥健康服務高質量多業態融合發展積極發展中醫藥健康養老積極發展中醫藥健康養老。強化中醫藥與養老服務銜接,推進中醫藥健康養老向農村、社區、家庭下沉。加快推進縣中醫院遷建,在縣中醫院開設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數量,開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復護理,探索縣中醫醫院與養老機構合作共建、組建醫療養老聯合體,為老年人提供連續、綜合、一體化中-17-醫藥服務。大力發展中醫32、藥健康旅游大力發展中醫藥健康旅游。發展中醫藥健康旅游,實施“中醫藥+旅游”工程,建設中藥材觀光體驗園、中醫藥主題公園和廣場,開發明溪中醫藥健康旅游路線。發展明溪縣硒鋅食療、中醫診療和康養理療等中醫藥健康養生服務業,建設慢病康養中心。專欄 6中醫藥產業發展工程中醫藥健康養老項目探索縣中醫醫院與養老機構合作共建、組建醫療養老聯合體,為老年人提供連續、綜合、一體化中醫藥服務。中醫藥健康旅游項目實施“中醫藥+旅游”工程,建設中藥材觀光體驗園、中醫藥主題公園和廣場。發展明溪縣硒鋅食療、中醫診療和康養理療等中醫藥健康養生服務業,建設慢病康養中心。第七節抓好中醫藥文化建設實施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提升工程,在中33、醫院和中醫館著力打造推動中醫藥文化傳播的“四個一”,即組建一批中醫藥養生保健專家講師團隊,開展“四季養生”系列講座活動;建立一批推廣太極拳、健身氣功等中醫傳統運動隊伍;創建一個中醫藥文化宣傳大院(宣傳欄或櫥窗),傳播中醫藥文化和健康知識;每年組織不少于一場的中醫專項義診宣傳活動,通過惠及民生的服務帶動中醫藥文化的傳播。-18-專欄 7中醫藥文化建設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制作中醫藥宣傳(含中醫、中藥材、藥企)文化產品,進學校、機關、企業、農村、社區等。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層中醫館、社區居委會、鄉村群眾活動場所等,普遍建設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角,幫助城鄉居民體驗感受中醫藥文化,更加經常接觸到正確、規范34、的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建設中醫藥文化長廊利用縣中醫院現有資源和氛圍,建設中醫藥文化長廊,設中醫藥知識科普區、中藥炮制品展區、名醫名家區等。第八節提升中醫藥“互聯網+”服務能力水平積極探索智慧中醫藥服務、智慧中醫特色診療和智慧中醫醫院管理三位一體智慧中醫醫院建設,強化數據管理,推動患者健康管理信息與診療信息融合,實現信息互認共享。進一步推進以中醫電子病歷為核心的中醫醫院信息化建設,健全醫院信息平臺功能,積極開展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平分級評價和醫院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開展縣級綜合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中醫遠程醫療等新型醫療服務模式,探索互聯網延伸醫囑、電子處方等網絡中醫醫療服務應用,充分利用移35、動互聯網、智能客戶端、即時通訊等現代信息技術提供在線預約診療、候診提醒、劃價收費、診療報告查詢、藥品配送等服務,健全分級轉診網絡系統,完善縣中醫院中藥飲劑配送中心的運行機制,讓群眾享受到規范、便捷、有效的中醫藥服務。-19-第九節 大力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的開展加大適宜技術推廣力度加大適宜技術推廣力度。建設中醫適宜技術培訓基地,5 年內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轄區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推廣 10 類 30項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為每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至少培訓 1 名適宜技術推廣人員。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能夠按照中醫藥技術操作規范開展6類10項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100%的村衛生室能夠按照中醫藥36、技術操作規范開展4類6項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建立適宜技術推廣工作機制建立適宜技術推廣工作機制。落實適宜技術推廣責任制,縣中醫院要指定至少 10 名、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至少要指定 1 名適宜技術推廣人員,負責縣級區域內和本機構內適宜技術推廣工作,做到人員相對固定;要建立適宜技術推廣考核獎懲機制,將適宜技術推廣工作與縣中醫院評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考核結合起來,并將考核結果與適宜技術推廣人員年度績效分配、評先評優掛鉤。第三章保障措施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各鄉(鎮)黨委、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將中醫藥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在資源配置、政策機制、制度安排等方37、面予以傾斜,扎實推動各項工作落實,促進-20-規劃目標順利實現。要健全完善分工明確、協調配合、監管有力的工作推進機制,統籌做好中醫、中藥全產業鏈管理工作,形成共同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第二節加強宣傳引導加強宣傳引導,加大信息發布,積極回應社會關注熱點。加強中醫藥宣傳隊伍建設,綜合運用各類傳播平臺,大力宣傳中醫藥強縣建設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提升縣域內對中醫藥的認可度,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及時總結提煉好的做法和經驗,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第三節加強監測評估健全中醫藥規劃體系,加強規劃編制和管理工作,發揮規劃在中醫藥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制定規劃監測評估方案,對規劃實施進度和效果進行年度監測和中期、末期評估,監督重大項目執行情況,及時發現和解決規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確保規劃目標任務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