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市“十四五”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方案(2021-2025年)(2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26126
2024-05-09
19頁
66.98KB
1、福鼎市“十四五”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寧德市福鼎生態環境局福鼎市自然資源局福鼎市水利局二二二年十月前 言地下水環境關系飲水安全和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關乎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譜寫美麗中國建設新篇章、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起步開局時期,科學編制“十四五”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是全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堅實基礎。2019年12月,寧德市生態環境局等6部門聯合發布寧德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實施方案(寧市環土201921號),明確要求各地組織編制2021-2025年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落實地下水污染防治主體責任。“十四五”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編制,堅2、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盯“保障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目標,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著力“摸清底數、分區管理、分類防控、協同治理”,加快推進地下水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區域地下水環境質量,實現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本規劃基期為2020年,規劃期為20212025年。主要明確未來五年全市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指標和主要任務,是推進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重要依據。目 錄第一章 規劃背景1第一節 “十三五”時期工作成效1第二節 地下水污染防治存在問題2第三節 面臨形勢與挑戰3第二章 總體要求5第一3、節 指導思想5第二節 基本原則5第三節 規劃目標6第三章 主要任務7第一節 開展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7第二節 加強地下水污染源頭預防9第三節 實施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及修復11第四節 強化地下水監管能力建設13第四章 保障措施15第一節 加強組織實施15第二節 完善經濟政策15第三節 推動社會共治16第四節 強化智慧監管16第一章 規劃背景第一節 “十三五”時期工作成效“十三五”以來,全市各有關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對標地下水污染防治要求,以改善地下水環境質量為核心,推進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成效。落實“十三4、五”考核任務。全市省級地下水環境質量考核點位2個,極差比例均為0%,達到福建省和寧德市考核要求。全面完成加油站防滲改造。根據福建省和寧德市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滲改造工作部署,福鼎市全面推進落實加油站地下油罐更新改造,因地制宜采取雙層罐或建造防滲池等防滲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截至2020年12月,全市已全部完成加油站防滲改造工作。逐步建立“雙源”清單。 “十三五”期間,我市著力推進“雙源”(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和污染源)調查,初步摸清全市集中式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和重點污染源現狀,為開展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價、污染防治分區劃定、污染源監測等工作奠定基礎。全市共梳理形成“雙源”清單29條。其中,工業污染5、場地5條、危險廢物處置場4條、垃圾填埋場1條、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19條。第二節 地下水污染防治存在問題地下水環境底數不清。雖然全市前期開展了地下水“雙源”調查等工作,但僅掌握各類污染源基本信息。對“一企一庫”“兩場兩區”(即化學品生產企業、尾礦庫、危險廢物處置場、垃圾填埋場、化工產業為主導的工業集聚區、礦山開采區)等重點污染源的詳細環境狀況尚未摸清。全市尚未開展區域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專項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工作剛剛起步,還不能準確、全面反映全市地下水環境質量狀況。局部區域污染防治形勢不容樂觀。近年來全市沿海地區咸潮上溯頻次增多、規模增大、持續時間延長,導致部分沿海地區淺層地下水環境受6、到影響。由于“十三五”前地下水污染防治相關要求尚不明確,大部分企業設計建設、生產經營中,均未充分考慮污染物對地下水的影響,加之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導致污染成因排查難、風險防控難度大。從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結果來看,金屬制品業等行業企業聚集區域地下水環境質量問題日益顯現,污染防治形勢不容樂觀。監測數據難以共享,監管能力亟待提升。雖然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水利等部門均有開展地下水監測,但各部門在監測目的、方法和指標等側重不同,存在監測數據分散化、不兼容等情況,造成前期監測資料、研究成果難以實現共享,無法整合形成統一的地下水監測網絡。全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底子薄、基礎差。基層環境管理人員經驗不足、水平不7、高,專業技術人才儲備不足、專精程度不夠,現有監測設備落后、數量不足等問題普遍存在,造成地下水環境監管能力無法滿足污染防治工作實際需要。第三節 面臨形勢與挑戰福建省“十四五”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閩環保土20222號)提出:從開展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加強地下水污染源頭預防、實施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及修復、保障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環境安全、強化地下水監管能力建設、建設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等六方面穩步推進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福鼎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鼎政辦202157號)提出:加強地下水環境保護,開展地下水基礎環境重點區域調查,推進地下水型飲用水源、污染源清單調查匯總,整合構建區域全覆蓋、種類8、齊全、分布合理的地下水監測“一張網”;健全地下水防控體系,加強重點工業行業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監管,定期開展地下水污染風險排查監測,防止工業危險廢物污染地下水;強化垃圾填埋場的防滲及滲濾液處理,開展礦山開采區、其他重點行業企業地下儲罐等區域防滲改造,防止污染地下水。“十四五”期間全市亟待開展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風險管控及修復治理等工作,以摸清底數、分區劃定、分類管控,逐步改善區域地下水環境質量,保障地下水環境質量安全。我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較晚,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尚未準確掌握,污染源底數還未全部摸清,污染來源及途徑尚不完全清晰,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尚未健全、基礎數據共享9、不到位;同時,地下水污染源種類繁多,風險管控及修復治理難度大、成本高,適用于我市水文地質條件、污染源特征的污染防治技術及修復治理模式基本空白。對照寧德市“十四五”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要求,我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面臨著較大的挑戰。第二章 總體要求第一節 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保護和改善地下水環境質量為核心,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風險管控、協同治理,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全面落實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地下水管理條例,著力“分區管理,分類10、防控,協同治理”,加快推進地下水污染防治,保障地下水環境質量安全,實現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第二節 基本原則保護優先,預防為主。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推動地下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對已出現地下水污染的重點治理區,應防治結合,強化風險管控和污染防治;對存在潛在污染的一般防控區,則以防為主,注重監測和風險預警,最大程度降低地下水污染風險;對地下水保護區,以制度防控為主,加強監測預警。問題導向,防控風險。聚焦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和重點污染物,針對重點污染源多且環境風險大等問題,加強地下水污染風險防控體系建設,因地制宜制定污染防控措施,分區管理、分類施策、分級防治,防控11、地下水污染風險。明確責任,循序漸進。建立“誰污染誰修復、誰損害誰賠償”的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目標責任制,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構建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從調查評估摸清底數入手,逐步推進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治理等工作。第三節 規劃目標到2025年,全市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表1)。到2035年,全市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表1 “十四五”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目標指標指標名稱2020年(現狀值)2025年指標屬性地下水省控點位V類水比例10%完成上級下達任務預期性“雙源”點位水質2類完成上級下達任務預期性注:1地下水省控點位V類水比例指省級地下水質區12、域監測點位中,水質為V類的點位所占比例。2“雙源”點位水質指全市1個污染風險監控點位地下水質量狀況。第三章 主要任務第一節 開展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更新完善“雙源”清單。在2020年全市地下水“雙源”成果基礎上,結合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污染源普查等成果,完成一輪工業污染源、礦山開采區、危險廢物處置場、垃圾填埋場、農業污染源、高爾夫球場等“雙源”清單及數據庫更新和調整工作,并篩選重點調查對象。區域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評估。2025年底前配合寧德市完成市域范圍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地下水環境背景值調查等工作,根據調查評估成果,分析總結全市地下水環境質量及污染狀況,總體摸清區域地13、下水環境底數。重點“雙源”環境狀況調查評估。重點開展“一企一庫”“兩場兩區”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場區及周邊地下水質量及污染狀況。2022年啟動福鼎市龍安化工園區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2023年完成重點危險廢物處置場、垃圾填埋場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周邊調查。持續開展每年兩次的省控地下水水質監測,分類實施水質鞏固或提升行動。開展省控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周邊調查,針對性制定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水質達標或保持方案,切實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省控區域考核點位V類水比例達標,“雙源”地下水考核點位保持水質穩定。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排污單位名錄。結合“雙源”環境狀況調查評估,排查梳理全14、市鋰電新能源、冶金新材料、精細化工、生態合成革、汽摩配、紡織,以及危險廢物處置、生活垃圾填埋等重點行業企業,結合其有毒有害物質排放處置情況,研究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排污單位名錄,推動納入排污許可管理。推進土壤重點監管單位、地下水重點排污單位一體化管理,同步開展土壤和地下水隱患排查、調查監測、管控修復。海島和山區地下水飲用水水源調查。開展全市海島和山區地下水飲用水水源摸底排查,建立完善海島和山區地下水飲用水水源的巡查監管、日常防控、水質監測、信息公開等長效監管機制,及時發現并消除危及水源環境安全的隱患。專欄1:地下水環境及污染狀況調查項目1.化工園區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開展福鼎市龍安化工園15、區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2.“兩場”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開展危險廢物處置場、垃圾填埋場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3. 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周邊調查。開展3個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周邊調查,針對性制定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水質達標或保持方案。第二節 加強地下水污染源頭預防開展地下水污染源防滲調查。嚴格執行水污染防治法地下水管理條例,根據福建省地下水污染源防滲漏調查工作方案(閩環保土202110號)要求,開展地下水污染源現有防滲漏與監測情況調查,指導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排污單位優先排查地下水污染防滲漏和水質監測井建設情況,對于防滲措施未按相關標準或規劃執行的、防滲層破損的、存在較大滲漏污染地下水風險的企業16、,應按規范要求開展防滲工程施工或防滲改造工程,并形成地下水污染源防滲漏措施和監測井問題清單。落實重點污染源防滲漏措施和監測要求。強化垃圾填埋場的防滲及滲濾液處理,開展礦山開采區、其他重點行業企業地下儲罐等區域防滲改造工作,防止污染地下水。針對需要建井監測的相關責任單位,對存在較大污染風險的,分期分批督促采取必要的防滲、生產及污水管線架空或地下水污染治理等措施。督促指導相關企業按要求建設地下水環境監測井,規范開展企業自行監測。地方生態環境部門組織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排污單位周邊地下水環境監測,建立地下水污染源水質監測井檔案。嚴控農業面源對地下水污染。推進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深入實施化肥農藥減量行17、動,鼓勵農民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使用量,提高化肥農藥利用率,強化高毒、高殘農藥源頭監管。加強畜禽糞污處理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畜禽糞污收集、存儲、運輸、處理和利用等環節的基礎設施建設。強化集中式污染處理設施管理。加快城鎮污水管網更新改造,完善管網收集系統,建立污水管網滲漏排查機制,減少管網滲漏。規范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嚴禁擅自傾倒、堆放、丟棄和遺撒污泥,防范污泥污染地下水。加快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行農村污水處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有條件的地區積極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服務向農村延伸。深化“以獎促治”政策,實施農村清潔工程,開展河道清淤疏浚,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加強海水入侵監測及預防。沿18、海地區特別是海島、填海建設區域等要加強海水入侵調查、監測與預防,必要時控制和調整地下水開采,采取工程等綜合措施防控海水入侵及倒灌,防止海水入侵對沿海地下水水質造成影響。12專欄2:地下水污染源頭預防項目1.地下水污染源防滲漏調查。督促指導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排污單位優先排查地下水污染防滲漏和水質監測井建設情況,建立地下水污染源防滲漏措施和監測井問題清單。2.落實重點污染源地下水防滲漏措施。調查地下水污染源現有防滲漏與監測情況,重點開展礦山開采區、其他重點行業企業地下儲罐等區域防滲改造。鼓勵根據福鼎市龍安化工園區、寧德市福化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危險廢物處置場、福鼎市益民垃圾處理有限公司等垃圾填埋場的19、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結果,對其開展防滲改造需求分析,在對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影響不大的情況下,開展防滲改造施工。3.重點排污單位自行監測。依法督促責任單位建設地下水水質監測井并按要求開展水質監測工作。第三節 實施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及修復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管理。2024年底前配合寧德市完成市域范圍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工作,綜合考慮區域地下水水文地質結構、脆弱性、污染狀況、水資源稟賦和行政區劃等地下水污染分區特征及地下水功能,針對地下水污染治理區、防控區及保護區,提出分區管理措施,實施地下水環境分區管理、分類防控、分級防治,明確環境準入、隱患排查、風險管控等差別化環境管理要求。推進重點污染源20、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根據福鼎市龍安化工園區、寧德市福化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危險廢物處置場、福鼎市益民垃圾處理有限公司等垃圾填埋場的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結果,對環境風險不可接受的,探索開展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阻止地下水污染擴散,加強風險管控后期地下水環境監管。積極探索地下水污染修復。強化土壤與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統籌推進土壤和地下水風險管控和修復。根據全市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以及化工園區、危險廢物處置場、垃圾填埋場等專項調查評估成果,結合“一企一庫”“兩場兩區”防滲漏調查成果,對環境風險不可接受或地下水受到污染的,開展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工程,探索地下水污染修復技術。專欄3:地下水污染管控21、項目1.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配合寧德市完成市域范圍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實施地下水環境分區管理、分類防控、分級防治。2.重點污染源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與修復。探索開展重點污染源(化工園區、危險廢物處置場和生活垃圾填埋場等)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工程。第四節 強化地下水監管能力建設建立以“雙源”為重點的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結合地下水“雙源”清單和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等成果,整合優化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水利等部門的地下水監測點位,構建區域全覆蓋、種類齊全、分布合理的地下水監測網,完善全市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體系,按要求定期組織開展監測。提升地下水監測技術水平。積極爭取配備地下水相關專業人員,補齊短板22、,解決地下水管理人員欠缺的問題。加強人員隊伍建設和地下水監測裝備配備,提升環境監測機構地下水監測業務能力。鼓勵專業第三方機構積極參與地下水監測工作。加強地下水生態環境執法和應急。健全地下水防控體系,加強重點工業行業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監管,定期開展地下水污染風險排查監測,防止工業危險廢物污染地下水。依法將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納入日常執法內容,嚴厲打擊利用滲井、滲坑、裂隙、溶洞,以及私設暗管等逃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等違法行為。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按要求開展污染地下水生態環境損害調查評估。提升地下水生態環境執法水平和突發環境事件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應急處置能力,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排污單23、位制定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應包括防止地下水環境污染內容。專欄4:地下水監管能力建設項目1.建立完善地下水環境監測網。整合優化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水利等部門的地下水監測點位,構建區域全覆蓋、種類齊全、分布合理的地下水監測網。2.建立地下水污染源水質監測井檔案。督促地下水污染源有關單位建設地下水水質監測井,調查地下水污染源現有地下水水質監測井布設位置、數量、結構,形成地下水污染源水質監測井調查清單及地下水污染源水質監測井檔案。第四章 保障措施第一節 加強組織實施按照“省負總責、市縣落實”的工作機制,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水利等有關部門是實施本規劃的主體。各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落實“一崗雙責”,密24、切協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強化對規劃目標指標、重點任務、重點項目進展情況的跟蹤分析,在2025年底對規劃執行情況進行終期評估。第二節 完善經濟政策建立地方政府支撐、企事業單位承擔、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的多元化環保投融資機制,加大污染防治資金投入。加強項目策劃和儲備,積極爭取中央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充分運用土地、規劃、金融、價格、財稅多種政策,通過PPP、第三方治理等模式,支持引導各類投資基金、社會資本參與地下水生態環境治理。爭取政策性銀行、開發性金融機構、商業銀行加大對治理項目信貸投放力度。第三節 推動社會共治綜合利用電視、廣播、報刊、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等媒體,結合“六五”環境日、世界水日等重要環保宣傳活動,有針對性地宣傳普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知識。推進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融入黨政機關、學校、工廠、社區、農村等環境宣傳培訓工作,大力推廣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形成全社會保護地下水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第四節 強化智慧監管以數字化賦能為地下水污染防治注入“智慧基因”,充分發揮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在地下水環境監管領域的應用,實行常態化、立體化、實時化的數字監管,推進生態智慧監管提質增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