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師隊伍建設“十四五”規劃方案(2021-2025年)(12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26686
2024-05-10
12頁
23.74KB
1、浙江省教師隊伍建設“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根據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浙江省教育現代化2035行動綱要浙江省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等文件精神,結合浙江省教師隊伍建設實際,制定本規劃。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以及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要求,對標“重要窗口”建設,緊扣人才強省和創新強省首位戰略,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最重要基礎工作,全面加強黨對教師工作的領導,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準,遵循教育規律和教師成長規律,2、以數字化改革和系統方法賦能教師評價改革和綜合管理改革,整體提升教師隊伍質量,激發教師隊伍新發展活力,為爭創社會主義教育現代化先行省、示范區提供師資保障。二、建設目標(一)總體目標。到2025年,浙江省教師的綜合素養、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教師培養培訓體系更健全,教師職業發展通道更暢通,教師待遇保障更充分,教師崗位吸引力更強,教師社會地位更高,建成一支能模范履行教書育人使命的高素質創新型教師隊伍,充分適應并引領浙江省高質量教育體系,引領正確教育理念,展示教師隊伍建設的浙江實踐、浙江樣本、浙江經驗。(二)具體目標。教師思想政治素質更加過硬,師德師風第一標準更加凸顯,師德師能培養體系更加健全3、。教師配置更加科學,教師數量和學科結構滿足教育現代化需求,滿足學校辦學需要。教師質量更加優化,幼兒園教師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比例達到65%,持有教師資格證比例達到99%;義務教育優質師資配置更加均衡,小學教師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比例達到95%,初中教師具有研究生學歷(含碩士學位)比例達到10%;普通高中教師滿足特色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需要,具有研究生學歷(含碩士學位)比例達到22%;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比例中職達到89%、高職達到80%。高校高層次人才更加充足,適應并支撐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新增省級及以上人才1500名,本科高校具有博士學位教師比例達到60%,高校海外留學訪學3個月以上4、經歷的專職教師比例達到35%。教師管理機制更加完善,學校用人自主權更加充分,實施中小學教師綜合管理改革,實現教師管理數字化、信息化,建成具有浙江特色的教師管理體系。三、主要任務(一)全面加強黨的領導,提升教師思想政治水平。堅持黨對教師工作的全面領導,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教師頭腦,開展系統化和常態化學習,使廣大教師學懂弄通、入腦入心,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審核把關作用,在教師考核、職務晉升、崗位聘任、職稱評聘、評優獎勵等工作中征求黨組織意見,構建全覆蓋的日常監督體系。將教師納入黨管人才范5、疇,選優配強教師黨支部書記,深入實施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選樹“最受師生喜愛的書記”“中小學思想政治課教師年度人物”。加強對教師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重視在優秀青年教師和留學歸國教師中發展黨員工作。落實高校按師生比1:350配備專職思想政治課教師要求,實施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1151”培養計劃,提升高校全體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建立馬克思主義學院結對中小學校機制,打造大中小學思想政治課教師一體化團隊,建設一批中小學思想政治課教師實踐教育基地,努力提高中小學思想政治課教師黨員比例,打造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思想政治課教師隊伍。專欄1: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6、頭人”培育工程健全把骨干教師培養成黨員、把黨員教師培養成業務骨干“雙培養”機制,選優配強高校教師黨支部書記,培育50個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推動教師黨支部“雙帶頭人”配備全覆蓋,整體提升教師黨支部和教師思想政治工作質量。專欄2: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1151”培養計劃加強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梯隊建設,省級層面培育100個高校思想政治課名師工作室,培養10名領軍人物、50名拔尖教師、100名中青年骨干教師,形成高水平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體系。專欄3:中小學思想政治課教師提升工程加強中小學思想政治課教師培訓,省級培訓1000名骨干教師,培育50個省級名師網絡工作室,遴選15個省級大中小學7、思想政治課教師一體化建設示范團隊,實施“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小學校”結對工程,建設一批實踐教育基地。省級每兩年選樹15名思想政治課教師年度人物。(二)堅持師德第一標準,完善長效機制建設。堅持用“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引領師德師風建設,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定期注冊、業績考核、職稱評聘、評優獎勵的首要要求。建立健全教師榮譽體系,加大優秀教師表彰宣傳力度,用優秀典型事跡帶動激發更多教師。加強師范生師德養成和在職教師師德涵養,建設一批師德涵養基地,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和長效化,讓遵守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準則成為每一名教師的思想自覺和行為自覺。強化多方參與的師德監督機制,探索建立教師從8、教行為負面清單和違規處理結果記錄制度,落實師德失范行為典型案例通報警示制度,推進不合格教師退出機制,對出現嚴重師德師風問題的教師實行教育全行業禁入。專欄4:建設師德涵養基地發揮浙江“三個地”獨特優勢和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遴選建設一批教師師德涵養基地,定期組織教師到基地實踐涵養,強化教師“四史”教育,增強“四個自信”,提升職業素養,潛心教書育人。(三)振興教師教育,提高卓越教師培養能力。以落實“教師教育攀登計劃”為抓手,構建與浙江教育現代化相適應的教師教育體系,重點打造2-3所高水平師范大學。在高等教育強省戰略中更加凸顯師范教育地位,建立符合教師教育學科特點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適時提高師范生生均撥9、款標準,加大對師范院校及教育學科和學位點建設支持力度,擴大教育類碩博士培養規模,引導師范院校更加突出主責主業,提高師范生培養質量。深化“雙學科復合型碩士層次中學教師培養”,加快推進師范類專業認證,建設一批國家一流師范專業和教師教育課程。推進教師教育創新發展,爭取國家師范教育基地和教師教育改革試驗區建設試點,深入實施教師教育創新試驗區建設,著力推進教師教育課堂教學模式、師范專業教育實踐、師范生協同培養和“人工智能+教師教育”等改革以及一流教師培訓機構建設,形成一批具有全國引領示范作用、具備“重要窗口”特征的典型案例和標志性成果。持續優化師范生招生方式,著力選拔“樂教、適教、優教”生源,學前教育和10、小學教育專業主要采用“三位一體”方式招生,逐步擴大其他類別師范生面試考察比例。支持高校與國(境)內外高校聯合培養教育碩士、博士。深化特殊教育教師“定向招生、入職獎補”政策,特殊教育教師來源更加充足。實施面向農村學校教師和緊缺學科教師定向招生培養計劃。推進高水平綜合院校參與師范教育,實現教師發展學校縣(市、區)全覆蓋。專欄5:實施“教師教育攀登計劃”建設30個國家一流師范專業,遴選建設100個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項目,培養200名教育類博士、8000名教育類碩士,培養900名雙學科復合型碩士層次中學教師。(四)完善教師培訓,提升教師執教能力。以強化針對性和實效性為核心,以全面助力基礎教育改革為目標11、,優化省、市、縣(市、區)、校四級教師培訓體系,加強教師培訓需求診斷,提升培訓精準性,激發教師培訓的比學趕超意識和補短提升意識,形成“層級分明、各司其職、管理有序、富有活力”的具有浙江辨識度的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平臺。完善教師培訓學分制管理制度,提高學校對教師成長和培訓的規劃與指導能力,強化教研體系對教師成長的系統引領,提高校本研修水平,推廣優秀校本研修案例。深入實施“浙派教育家培養工程”“中小學雙名雙特工程”“初中校長素質提升計劃”“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持續推進省級培訓機構工作下沉縣(市、區),結合當地基礎教育改革創新需要開展“訂單式”精準培訓。加強中小學班主任和教研員12、能力培訓。實施中小學教師發展機構標準化建設和教師培訓者能力提升計劃。加強對培訓機構的質量監控。完善高校青年教師專業培養體系,加強新入職教師崗前培訓和中青年骨干教師專業發展培訓,推進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和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建設。加強農村教師培訓提升,組織“百人千場”名師送教活動,加大對山區26縣教師幫扶,選派“希望之光”專家團開展組團式幫扶,全面提升農村學校師資水平。加強與長三角的教師互派交流,深化“中小學教師海外研修計劃”,鼓勵中小學教師在職提升學歷層次。專欄6: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培養基礎教育領軍人才200名、省級名校長500名、省級名師1500名,評選浙江省特級教師250名、浙江省特級校13、長50名。專欄7:中小學教師培訓提升計劃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質量監控,提高培訓精準性,強化教研體系對教師成長的引領,總結推廣優秀校本研修案例100個,選派150名校長參加長三角名校長培訓,輪訓初中校長1500名,省級培訓骨干教師10000名,開展“訂單式”培訓2000班次。(五)加大高層次人才培養引進力度,建設高素質創新型高校人才隊伍。以高水平支撐高等教育強省戰略為目標,緊扣“筑巢引鳳”工程和“雙一流”建設,拓寬引才聚才渠道和平臺,實施“高校高層次人才造峰計劃”,系統打造“金字塔型”高素質創新型高校人才隊伍,有效支撐高水平學科建設,提升學校辦學水平。以“筑高原行動”夯實基礎,提高高校教師具有博士14、學位比例,整體提升基本素質;以“壘尖峰行動”拔高高度,加大海內外頂尖人才和團隊引進力度,以“尖峰”人才支撐“登峰”學科;以“強青藍行動”增強后勁,加強優秀青年人才引育,激發人才潛力。支持高校面向全球遴選學術校長、學術院長,探索設立“杰出人才工作室”。完成“浙江省高校領軍人才培養計劃(5246工程)”,實施“院士結對培養青年英才計劃”“浙江高校海外英才集聚計劃”“浙江省高校優秀博士后倍增計劃”,博士后在站人數達到3000人。建成15個交叉學科高校智庫。推動落實高校用人自主權,落實高層次人才同城待遇,建立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動機制。專欄8:高校高層次人才造峰計劃實施“筑高原、壘尖峰、強青藍”三大行動,15、創新引才、聚才、育才舉措,完成50個高水平創新團隊、50個高水平教學團隊、200名創新領軍人才、400名高層次拔尖人才、600名青年優秀人才建設和培養任務;延請院士“一對一”培養100名青年英才;引進海外博士以上人才2000名;選派1000名優秀青年教師開展“訪問學者”培養,選派150名青年教師開展“訪學浸潤”培養。本科院校教師中擁有博士學位比例達到60%。(六)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技能人才培養能力。以助推現代職業教育高地為目標,緊扣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和“雙高建設”計劃,繼續實施職教師資素質提升工程,推動高校與地方政府、職業院校、行業企業聯合培養教師,支持高水平綜合性大學獨立或聯16、合高水平高職院校舉辦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健全“雙師型”教師認定、聘用和考核制度,發揮行業企業在培養“雙師型”教師中的重要作用,鼓勵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企業實踐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辦好浙江省職業院校教師教學能力比賽。進一步暢通企業經營管理者和技術人員與職業院校干部、骨干教師雙向交流兼職機制,推進職業院校專業教師企業實踐,探索“產業教授”評聘制度,推動高水平企業工程技術人員、資深經營管理骨干、社會能工巧匠到職業院校任教。適應中高職教育一體化發展需要,搭建中職教師和高職教師一體化建設和交流平臺。推進設區市范圍內中職師資的統籌配置,鼓勵職業院校教師參與社會培訓,建設117、0個社區教育師資研訓基地。專欄9: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建設計劃遴選建設50個省級“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100個省級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基地、20個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00個省級教學創新團隊。“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比例中職達到89%、高職達到80%。建設50個中高職教師一體化發展省級示范團隊,助推中高職一體化發展。選派1500名高職高專優秀青年教師參加“訪問工程師”項目培養。(七)深化教師管理改革,提升教師整體智治水平。建立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區域統籌和動態調整機制,優化教師資格認定辦法,嚴把新教師入口關,配足配齊思政、心理、音樂、體育、美術和勞動等學科教師。著力提升初高中教師高一級學18、歷比例。優化教師績效考核和收入分配方法,完善創新高校收入分配體制機制,推進落實高校人才住房政策。加大中小學校長培訓力度,推進中小學教師綜合管理改革,深化“縣管校聘”管理改革,促進優質師資均衡配置。推進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擴大學校在教師招錄、職稱評聘、績效考核、崗位聘用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權,激發教師動力和學校活力。全面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精神,深入推進教師評價改革,更加突出教育教學實績,推行不同崗位教師分類評價機制,正確看待人才和人才稱號的關系,用科學評價引領教師發展,堅決破除“五唯”頑瘴痼疾。推進教師工作數字化改革,建成伴隨式收集、跨層級使用的教師信息系統,建立教師從入職到19、退休的全程專業發展電子檔案。全面實現各類教師推薦“無紙化”在線遴選,加大教師數據深度挖掘和開發力度,提高教師隊伍建設決策的智能化和科學化水平,推進教師工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專欄10:中小學教師綜合管理改革擴大中小學校用人自主權,豐富“縣管校聘”管理內涵,全面實施高級及以下教師職稱自主評聘,賦予中小學校教師招錄主導權,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入軌,收入分配向班主任、教學一線和教育教學效果突出的教師傾斜,充分激發教師動力和學校活力。專欄11:教師管理信息化建設依托“教育魔方”建成實時更新的浙江教師大數據庫,為每位教師建立電子檔案,實現教師評優評先、職稱評聘、人才選拔等在線遴選,做好數據開發使用20、。四、保障措施(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最重要基礎工作,建立黨政領導聯系教師制度,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定期研究教師工作。明確部門職責分工,強化履職考核,定期向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匯報教師工作,形成強大合力。學校要把教師工作擺在首要位置,關心教師身心健康,保障教師合法權益,提升服務教師水平。(二)加大經費保障。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投入重點予以優先保障,完善教育支出結構,重點用于提高教師工資待遇和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能力。鞏固中小學教師工資與當地公務員工資長效聯動機制,確保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推動各地逐步縮小公辦幼兒園勞動21、合同制教師與在編教師的工資待遇差距,民辦幼兒園教師工資達到當地上年度全社會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水平以上。(三)加強督查問責。把教師工作納入市、縣(市、區)政府履行教育職責和教育現代化評估的重要內容,納入對學校督導考核的重要內容,督導、評估和考核結果作為地方黨政負責人以及辦學主管部門和學校負責人獎懲的重要依據。深入實施高校黨委書記抓人才工作年度述職制度,把高校人才和教師隊伍建設工作作為評估高校領導班子績效的重要內容。對于履行職責不到位、問題較多、影響教師工作和隊伍穩定的地區和學校,要按規定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四)凝聚社會共識。切實落實中央和省委關于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特別是非教學負擔要求,依法保障教師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堅決打擊各類“校鬧”。多形式宣傳教師工作經驗做法和名優教師優秀事跡,關心關愛教師身心健康,合理安排療休養等活動。全面實施教師榮休儀式,讓任教滿30年的教師在省內享受更多公共服務權益。做好教師節慶祝活動,大力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形成優秀人才競相從教、廣大教師盡展其才、好教師不斷涌現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