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桃城區趙家圈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稿)(17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27151
2024-05-14
17頁
2.74MB
1、桃城區趙家圈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公示示稿稿2024年5月CONTENTS目 錄0101 規劃總則規劃總則0202 目標定位目標定位0505 生態修復與國土綜合整治生態修復與國土綜合整治0303 國土空間格局國土空間格局0404 支撐體系支撐體系0 06 6 鎮政府駐地鎮政府駐地0 07 7 實施傳導實施傳導0101規劃總則規劃總則底線約束、全域管控。區域協調,城鄉統籌。以人為本,品質提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基期年為2020年,近期年為2025年,目標年為203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本規劃包括鎮域規劃和鎮政府駐地規劃兩個層次。鎮域2、規劃范圍為趙家圈鎮行政區劃范圍,總面積115.51平方公里。其中鎮政府駐地規劃范圍包括趙家圈、后田家圈、大田家圈等九個村莊,面積為250.2公頃。規劃原則規劃期限規劃范圍目標定位目標定位02022.1發展定位 趙家圈鎮為工貿帶動型城鎮。定位為衡水市中心城區衛星城鎮,三產融合發展的高端制造業強鎮。2.2發展目標 2025年,趙家圈鎮高品質、高效能的城鄉建設發展模式進一步構建,養老育幼服務設施、水電燃氣通信、公共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國土空間保護、利用、治理和修復水平明顯提升。2035年,趙家圈鎮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國土空間格局全面優化,現代產業框架基本形成,服務能力明顯提高,農業農村3、現代化基本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基本建成。至至20352035年年,全鎮常住人口,全鎮常住人口3.23.2萬人。萬人。人口至至20352035年年,全鎮城鄉建設用地總規模不超過,全鎮城鄉建設用地總規模不超過1449.691449.69公頃,其中城鎮用地不超過公頃,其中城鎮用地不超過667.59667.59公頃,村莊建設用地不超過公頃,村莊建設用地不超過782.1782.1公頃。公頃。用地國土國土空間格局空間格局03033.1總體格局構建“一心兩軸,兩區多廊”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一心兩軸兩區多廊鎮政府駐地和桃城高新區聯合發展形成的城鎮發展核心省道S339(人民路)和省4、道S236(保衡路)兩條城鎮發展軸城鎮功能區、現代農業發展區騎河王干渠、小西河、班曹店干渠、胡堂排干渠等河渠綠廊和石衡高速連接線綠廊、邢衡高速綠廊等交通廊道國土國土空間格局空間格局0303永久基本農田:全鎮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面積5410.09公頃。生態保護紅線:趙家圈鎮內不涉及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全鎮劃定城鎮開發邊界面積731.04公頃。3.2三區三線國土國土空間格局空間格局03033.3規劃分區 統籌布局農業、生態、城鎮空間,加強全域全要素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將鎮域劃分為生態控制區、農田保護區、城鎮發展區、鄉村發展區四類一級分區。生態控制區農田保護區城鎮發展區鄉村發展區國土國土空間格局空5、間格局03033.4居民點體系 形成“鎮政府駐地中心村基層村”的三級居民點體系。鎮政府駐地包括趙家圈、后田家圈、大田家圈、張家圈、高家圈、曹家圈、貢家圈、胡家村和胡家堂,是整個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特色經濟的發展基地。中心村有四個,為橋頭村、東郎子橋村、高家村、北劉莊村,是農村建設的基層服務中心。基層村為除了鄉鎮政府駐地范圍內的村莊和四個中心村之外的所有村莊,共58個,以居住和生產功能為主。支撐體系支撐體系04044.1歷史文化保護體系 加強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延續歷史文脈,促進歷史文化資源的創新利用,推動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共生共融。類別類別名錄名錄所在地所在地保護要求保護要求文物保護單位6、文物保護單位護國雙林寺遺址趙家圈鎮馮家村西北1500米處千佛廟遺址趙家圈鎮西柳林村東20米處胡家堂天寧寺遺址趙家圈鎮胡家堂村保護范圍:以天寧寺遺址邊線為基線,向東、南、西、北各外擴2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邊線為基線,向東、南、西、北各外擴15米。東郎子橋關帝廟趙家圈鎮東郎子橋村保護范圍:以關帝廟外墻為基線,向東、南、西、北各外擴2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邊線為基線,東6米至民房;南9米至民房;西3米至民房;北13米至民房。古樹名木保護古樹名木保護槐樹趙家圈鎮大田家圈村按照衡水市古樹名木管理辦法嚴格保護。槐樹趙家圈鎮北劉莊村支撐體系支撐體系04044.2綜合交通體系 形成“一橫兩縱”對7、外交通格局。“一橫”為人民路,形成趙圈鎮與衡水市主城區之間的快速交通聯系;“兩縱”為保衡路與深州東連接線,南北方向穿過趙圈鎮西側與東側,加強趙圈鎮的對外交通聯系。邢衡高速以及石衡高速的衡水西收費站在趙圈鎮西側,它的高速出口引線經過鎮政府駐地南部,連接至市區滏陽路(原南環路),形成貫穿趙圈鎮與市區連接的交通紐帶。另外有多條聯鄉公路縱橫交錯,基本形成趙家圈鎮相對完整的道路系統,交通十分便利。支撐體系支撐體系04044.3公共服務設施體系 按照“鎮政府駐地、中心村、基層村”鎮村等級,統籌鎮村公共服務設施資源配置,建設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教育 以均等化、規模化、規范化為主。全鎮形成中學8、1所、小學5所、幼兒園3所。鎮政府駐地中學1所、小學1所、幼兒園1所。醫療 依托衡水市區醫院醫療優勢醫療資源,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暢通上下轉診通道,構建與群眾需求相適應的分級診療制度。規范發展“互聯網+健康醫療”服務,構建遠程醫療體系,共享優質資源。提升現狀趙家圈鎮衛生院,滿足床位數要求。提升橋頭村、東郎子橋村、高家村和北劉莊4處中心村衛生室醫療水平。文化 加強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改造提升,形成以鎮政府駐地為核心,以中心村為重點的文化設施網絡體系。社會福利 完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到2025年,趙圈鎮建成1個綜合性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每千名老年人口擁有養老床位50張。殯葬 預留殯葬設施建設空間,逐9、步實現殯葬設施布局合理化、環境生態化、場所園林化,保障殯儀殯葬中心和公益性為主體、經營性為補充的公墓(骨灰堂)用地需求。支撐體系支撐體系04044.4基礎設施體系給水工程 按照城鄉一體、適度規模、聯村集中供水的思路,發展規模化集中供水。排水工程 逐步建立完善的雨污分流體制的城鎮排水系統。趙圈鎮政府駐地及周邊地區污水主要采用管網收集,由桃城高新區污水廠進行處理。電力工程 規劃期末,趙家圈鎮新建110KV變電站兩座,位于趙圈工業區和東郎子橋,主變容量均為2x50MVA,規劃占地0.6公頃。燃氣工程 規劃建設趙圈門站,引入冀中十線三期氣源工程為趙圈鎮供氣。燃氣配氣管網采用次高壓與中壓結合系統,城鎮以10、環狀管網為主,聚居點采用枝狀管網為主。通信工程 完善農村信息化業務平臺和服務中心建設,優先實現重點區域寬帶無線網絡全覆蓋。各村設置郵政代辦點,確保村村通郵。環衛工程 建立“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的城鄉一體化垃圾收運和處理體系并施行更加嚴格的垃圾分類收集制度。完善垃圾中轉站和公共廁所布局,使設施配置達到國家及行業標準,每個行政村應至少配置一個公共廁所。支撐體系支撐體系04044.5防災減災體系 完善人防、消防、抗震、防洪排澇等安全設施的建設,提升災害抵御能力。抗震 到2035年,緊急避震疏散場地的疏散服務半徑宜為500米。防洪 滏陽河防洪設計標準按50年一遇,班曹店排干、騎河王排干、郎11、子橋排干、四干三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胡堂排干支渠防洪標準為10年一遇。鎮政府駐地防洪標準按20年一遇。消防 規劃新建趙家圈鎮消防站一座,位于鎮政府駐地趙家圈村北側、保衡路東側。人防 遵循“長期準備、重點建設、平戰結合”的方針,建成具有多重功能的人防體系。地災 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不斷提升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科技水平。生態修復與國土綜合整治生態修復與國土綜合整治0505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施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空間布局12、。生態修復與國土綜合整治生態修復水生態修復和治理造林綠化工程國土綜合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開發及復墾工程村莊建設用地整治城鎮低效用地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鎮政府駐地鎮政府駐地06066.1用地布局 以人民為中心,落實城鎮開發邊界,優化鎮政府駐地用地布局,構建藍綠開敞空間,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安全設施,改善提升人居環境,加強城鎮風貌和控制線管控,促進高質量發展,高品質提升。用地范圍:鎮政府駐地城鎮開發邊界范圍。用地規模:至2035年,鎮政府駐地用地規模為250.2公頃。鎮政府駐地鎮政府駐地06066.2規劃結構規劃鎮政府駐地形成“一心、一軸、多片區”的空間結構。一心:以鎮政府為核心的城13、鎮綜合服務中心;一軸:人民路經濟發展軸;多片區:指城鎮綜合發展區、北部產業發展區和東部宜居宜業區。實施傳導實施傳導07077.1規劃傳導 細化落實衡水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確定的目標戰略、總體格局、三類空間布局、區域協調、資源要素、生態修復及重大工程等內容。城鎮開發邊界外單獨編制村莊規劃的67個行政村應嚴格落實建設用地、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規模。本次規劃中涉及的約束性指標分別傳導至各村莊。城鎮開發邊界內采取“詳細規劃+規劃許可”的編制管理模式,保障鄉鎮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約束性指標的分解落實和剛性規劃內容的實施。在重要控制指標、功能布局、要素配置、空間形態等方面提出指導約束要求,落實功能區內主要用地的強度指標、主導功能用地的比例及風貌引導控制要求。7.2實施保障加強組織領導健全管理機制加強規劃宣傳強化公眾參與建立長效機制推進工作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