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縣霧靈山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29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27250
2024-05-14
29頁
8.05MB
1、1 1霧靈山鎮人民政府2024年4月興隆縣霧靈山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草案公示】2 2規劃背景1.1 規劃編制意義1.2 規劃范圍和期限3 31.1 規劃編制意義霧靈山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是興隆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深化落實,是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部署,落實國家、省、市和縣關于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構建興隆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推動霧靈山鎮高質量發展,全鎮開展保護、開發、整治、修復等各類空間活動的總綱,是編制鎮詳細規劃、村莊規劃和其他涉及空間的各類專項規劃的基本依據。4 41.2 規劃范圍和期限鎮域規劃范圍:霧靈山鎮域行政范圍,總面積2、144.30平方千米。鎮區規劃范圍:包括人參溝、梨樹溝村的行政村范圍,面積約6.76平方千米。規劃范圍本次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其中近期至202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規劃期限5 5現狀與目標2.1 現狀特征2.2 目標定位6 62.1 現狀特征霧靈山鎮位于興隆縣城北部,鎮政府距興隆縣火車站6公里,承平高速在霧靈山設下道口,使得霧靈山鎮成為興隆縣城對外展示城市魅力的新門戶。毗鄰城區,交通便利霧靈山鎮轄24個行政村莊,其中4個村莊處于中心城區用地范圍,未來承擔城市功能。霧靈山鎮與興隆縣中心城區實現連片發展,因此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受到中心城區輻射帶動。未來城區,連片發展緊鄰河北霧靈3、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本底良好,林地面積占比大。資源豐富,生態資源稟賦良好興隆溶洞是目前興隆唯一4A級景區,是我國最古老的溶洞之一。鎮域內先后建設了山水藝術中心項目、霧靈山谷自然體驗中心項目等一批大型度假基地項目,為建設環霧靈山高端休閑、健康養生產業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全鎮有各類果樹40萬株,尤以核桃、套袋國光蘋果、霧靈金杏遠近聞名。有500畝以上果園7處,果品加工企業11家,年生產總量達1.4萬噸,年可消耗本地山楂、蘋果等果品1.2萬多噸。林果農業特色明顯7 72.2 目標定位重點發展等功能的城郊服務型鄉鎮。以生態保護促進城鎮、村莊融合發展,實現“產業興旺,城鎮宜居,鄉村美4、麗”,實現全鎮環境、社會、經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將霧靈山鎮建設成為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產業鮮明、交通便捷、服務完善的京津冀養生度假型特色小城鎮。目標8 8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3.1 三條控制線3.2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9 93.1 三條控制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優化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堅持現狀穩定耕地應保盡保、應劃盡劃。生態保護紅線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將生態敏感區與脆弱區、水源涵養區、水土保持功能區、各類自然保護地等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在優先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的基礎上,堅持反向約束與正向約束相結合,合理劃定城5、鎮開發邊界。1010鎮域總布局形成“一心,一帶,一軸,四片區”“一心,一帶,一軸,四片區”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統籌城鄉聯動發展。一心 指綜合服務中心,是支撐鎮域各景點旅游的綜合服務中心。一帶 霧靈山生態景觀帶,以霧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依托開展生態旅游項目,帶動興隆縣旅游業蓬勃發展。一軸 生態農業發展軸,帶動鎮域中西部各村進行農業的重點發展。四片區 城鎮綜合發展區、綠色農業體驗區、休閑旅游服務區、生態觀光度假區。3.2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1111三類空間管控4.1 農業空間4.2 生態空間4.3 城鎮空間12124.1 農業空間壓實耕地保護主體責任,健全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目標考核機制6、,確保耕地總量不減少。鞏固提升耕地質量,加強耕地質量保護與建設,采用還原表土、土壤培肥、完善農田水利設施等措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確保生產力穩步提升,夯實農業現代化基礎。立足全縣山楂的品牌優勢,建設標準化、特色化果園,加強與初深加工、休閑觀光旅游的結合,建設一批精品采摘園、山楂加工廠。提升設施農業發展質量,合理保障設施農業用地,集中布局設施農用地,重點種植大棚食用菌和蔬菜,發展現代設施種養業。13134.2 生態空間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構建生態安全體系,加強生態要素保護和管控,加大生態修復力度,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理念為統領,科學構建國土空間生態安全格局,著力提升水源涵7、養功能,強化生態環境支撐,保障區域水資源和生態環境安全。加強重點生物物種保護,完善陸生野生動植物保護,提高生境連通性,加強森林生態系統恢復,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森林生態系統持續向好發展。14144.3 建設空間產業空間保障規劃鎮域建設空間主要沿北水泉溝河沿線分布。工業上應嚴格限制發展鐵礦采選業,鼓勵發展旅游商品制作為主的特色手工業,積極培育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重點發展以休閑旅游為主體的第三產業,依托霧靈山自然保護區特色品牌優勢,整合山水、歷史和文化資源,積極發展集旅游、健身、休療養、會務、和旅游地產為一體的休閑產業,構建精品文化休閑旅游度假基地。建設用地布局1515鎮區規劃5.1 規劃分區5.8、2 藍綠空間5.3 設施配套16165.1 規劃分區綜合評價鎮范圍內地形坡度、交通條件、現狀建設條件,劃定鎮區規劃范圍主要包括為人參溝村和梨樹溝村兩個行政村范圍。鎮區范圍界定劃定居住生活區、綜合服務區、商業商務區、綠地休閑區、科教服務區等11類二級規劃分區。國土空間規劃分區17175.2 藍綠空間沿北水泉溝河形成濱河景觀帶。景觀綠地系統規劃采取點、線、面、網結合的布局。點點在居住片區和公共中心建設內部綠地和街頭綠地。線線沿鎮區河流營造綠化隔離帶,建設線狀綠地。面面河流、居住區周邊建設集中的公共綠地。網網以上綠化體系的建設最終將形成綠化網絡。18185.3 設施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及公用設施統籌各類9、公共服務設施,合理布局公服設施用地,包括:鎮政府、學校、醫院、商業設施。保留鎮政府、村委會、小學等設施。規劃新建養老院、文化中心、體育活動中心。水廠、變電站、污水處理廠等設施與中心城區共享。鎮區配套管網工程與中心城區管網工程同步建設。1919歷史文化保護和風貌管控6.1 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6.2 特色風貌引導20206.1 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強化對歷史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性與文化傳承性。重點保護霧靈山清涼界石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轉軸溝遺址、六里碑部落等25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1216.2 特色風貌引導城鎮風貌塑造燕山風韻、冀北風俗、休閑風格為精髓的城鎮10、特色風貌。建筑風格:尊重生態和自然,重要景觀廊道合理布置,多層、坡頂建筑為主。背山、臨路建筑宜采用點式或短板式建筑形式。村莊風貌根據不同村莊的發展特征分類引導村莊風貌。引導村莊與其周邊的山、水、田、園等土地要素相融協調。加強潛山、村莊、農田、果園之間的廊道控制,形成村莊與自然環境融合的通廊。結合自然水系、村莊廣場、村莊綠地等打造村莊公共活力空間。2222支撐體系7.1 交通體系7.2 設施配套7.3 安全防災7.4 生態修復與國土綜合整治23237.1 交通體系高速公路1規劃承平高速穿越鎮域南部,規劃下道口1處,位于梨樹溝村。國省干線2霧靈山鎮干線道路以實現“一橫一縱”的十字軸,形成與區域社會11、經濟發展相協調的、功能布局完善、服務水平優良、技術水平領先、規模適中的區域道路網絡。霧靈山鎮的道路網絡要與過境交通合理銜接,使鎮、村之間,村、組之間形成一個暢達、便捷、合理的交通網絡,全面改善全鎮的對外交通條件。24247.2 設施配套公共服務設施以中心村為重點、基層村為單元,完善鎮域文化、教育、醫療、體育、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建立適應不同層次需求的農村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逐步形成社會公共服務多元、社會事務管理優質的新格局。25257.2 設施配套公用設施給水工程規劃:加強村鎮供水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供水社會化服務體系,保障飲水安全。排水工程規劃:規劃轉軸溝村、下石洞村、人參溝村、梨樹12、溝村、前霧靈山村、扁擔溝村、塔前村、眼石村、東梅寺村實現集中污水處理;鎮域其他各中心村和基層村采用分散處理方式,建設小型污水處理設施。電力工程規劃:保留鎮區下石洞村110kV變電站,確保鎮域用電安全,各基層村或自然村組通過設置變壓器滿足農村居民生活用電,大型旅游開發項目或企業設獨立配電設施。通信工程規劃:加快發展固定寬帶網絡、新一代移動通信網和下一代互聯網,提升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熱點的應用水平。供熱工程規劃:優化能源結構,推廣優先使用綠色清潔能源,逐步取代燃煤。燃氣工程規劃:推進清潔能源利用。優化鄉村地區供氣方式,大力推進農村生物質清潔利用。環衛工程規劃:構建城鄉一體化、綠色循環的環衛系13、統,完善城鄉生活垃圾收集、運輸及處理體系。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完善生活垃圾收運體系。26267.3 安全防災建立抗災設防標準高、抗災能力強、災害風險控制能力有效、防災安全布局合理、防災設施配套完善的綜合防災體系。完善地震與地質災害防御體系、消防應急救援防控體系、防洪排澇體系。27277.4 生態修復與國土綜合整治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治理要求,對遭受威脅和破壞的國土空間以自然恢為主、人工修復為輔,開展鎮域生態修復。切實保護耕地,確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布局更加集中連片,促進區域土地資源的合理和可持續利用,積極開展土地整治工作。2828實施保障體系8.1 規劃傳導8.2 實施保障2929814、.1 規劃傳導8.2 實施保障規劃用途管制。依據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分區和用途,遵守不同功能空間、不同用途的轉換規則,細化轉換方向、條件和管理要求,加強城鎮鄉村、地上地下空間的統一用途管制。持續推進規劃用地審批“放管服”改革,完善用途管制監管體系,提升用途管制效能和服務水平。國土空間規劃動態維護機制。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國土空間規劃 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國土空間規劃定期評估制度定。推進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設,融入縣級平臺。實施國土空間規劃動態監測,建立基于底線管控的考核機制。建立公眾參與機制,引導公眾積極參與規劃實施和監督工作。對控制性詳細規劃傳導城鎮開發邊界內應組織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鎮區及前霧靈山村、下石洞村詳細規劃編制過程中與中心城區進行統籌考慮。按縣總體規劃和本規劃確定的城市(鎮)功能分區進一步細化詳細編制單元。對村莊規劃傳導按照上位規劃確定的村莊編制單元編制村莊規劃,鼓勵有條件的村莊獨立編制單元合并編制。村莊規劃須嚴格依據本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量、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等各項約束性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