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章丘區鄉村旅游配套設施規劃方案(1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27662
2024-05-15
15頁
4.71MB
1、鄉村旅游配套設施規劃一、鄉村旅游交通建設 1、外部交通章丘市區位優越,交通便捷,膠濟鐵路、濟青高速公路、濟青和濟王公路貫穿東西,國道309、濟萊高速縱貫南北。1)章丘外部交通構建原則(1)同城化原則,將章丘納入濟南大交通體系,在現有K301和K902路公交車的基礎上,增加新的班次。(2)公交化原則,建設城際公交,加快濟南章丘一體化發展。(3)網絡化原則,提高交通設施覆蓋度,促進城鄉旅游和城鄉建設一體化發展。2)打造四大旅游通道(1)利用省道327,構建濟南大南部山區交通體系,促進章丘與濟南南部山區的聯合開發、合作共贏。(2)利用經十東路、世紀大道、省道102,打造濟南東西向的旅游大道。建議將省2、道102章丘境內的收費站取消。3)加強與六大出口的聯系六大出口包括:濟萊高速曹范、埠村出口,濟青高速的章丘出口(刁鎮)、唐王出口(歷城區)、濟南機場、濟南東客站(未建,歷城)。4)打造綠色水上通道依托于章丘北部的小清河,構建特色水上交通,打造綠色水上通道。5)做好章丘旅游宣傳在膠濟鐵路,濟青高速、濟萊高速主要交通樞紐點及出口,經十東路、世紀大道、省道102、省道321進入章丘市的路口,設置醒目宜人的宣傳標識牌,加強視覺感官效果和道路的引導性。6)構建一站式直達旅游干線系統在旅游旺季增加章丘至主要客源市場的旅游專線直通車,力爭一站式直達、零換乘,贏取更多的機會市場。2、內部交通1)打造與南部山區3、聯絡線通過省道327,加強章丘與西營、仲宮等南部山區景點的聯系,打造濟南大南部山區聯絡線,促進章丘與濟南南部山區的聯合開發、一體化發展。2)實現與主要出口的對接加強章丘各旅游點與濟萊高速曹范、埠村出口,濟青高速的章丘出口的聯系,打造旅游快遞干線,實現高速公路與景區的有效、便捷連接。3)構建便捷、完善的鄉村旅游交通網絡做好旅游區與外部道路的銜接,溝通內外部聯系;完善各鄉村旅游點與主要交通干道之間的道路連接,改善鄉村道路路況,做好與濟南旅游綠色通道之間的道路連接,構建休閑綠道體系,健全旅游交通設施,完善交通管理和運營機制。4)城市公共交通延伸,促進城鄉間溝通鄉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場是城區居民,因此城4、鄉之間應形成良好的溝通。充分利用城鄉公交統籌一體化的戰略機遇,力爭將社區納入城鎮公交線路體系中,延伸一些城市公交線路到達城市周邊的鄉村旅游點,增加旅游區的可進入性。5)道路設施服務于生產和旅游發展的要求根據活動內容、環境容量、運營量、服務性質和管理需要,綜合確定道路建設標準和建設密度。道路設計要滿足旅游發展、農業生產、農產品觀光采摘等多方面的需要,保證旅游、生活、生產所需的物資、原材料和垃圾能夠運進和運出。6)注重鄉村風味的保持,增加旅游樂趣道路的建設應盡可能保持原有的田園風光、自然風貌,從游客鄉村旅游體驗意境的角度出發,選擇富含鄉土氣息的特色交通工具,增加鄉村旅游的樂趣。如牛車、羊車、獨輪小5、推車、騎牛、騎馬進村,坐小船完成水上交通。7)停車場的建設停車場主要分布于重要景觀節點和鄉村旅游集中的村落。建議采用生態停車場,避免空曠單調的鋪面;停車場綠化造景除具備吸熱及綠化效果外,風格設計也需要與鄉村旅游區的整體造型相協調融合,與周邊農業景觀融合與協調。3、旅游交通標識系統完善鄉村旅游道路標識系統,如旅游標識、交通標示、安全警示、路牌路標、夜間引導、安保工程系統等。統一公共信息圖形符號,豎立道路交通指引標志,完善通往旅游點道路的指示牌,給游客清晰的旅游導向,使出游更加便捷,同時也能為培育健康、休閑、個性、便捷的自駕車旅游市場奠定基礎。4、構建自駕車系統構建自駕車導游系統,編制自駕車旅游地6、圖,完善自駕車指示系統,開展手機查詢和網上查詢功能。建設自駕車營地網絡,推出章丘自駕游手冊。圍繞自駕車旅游,針對性分析“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加強汽車營地、信息平臺、交通指示、加油站、汽車維修、緊急救援的建設與服務,不斷增強自駕車綜合配套與服務功能,使基礎設施和接待設施更加完善,信息、金融、通訊服務更加便利,真正實現自駕車旅游的“輕松自助”。加強汽車營地的建設,在黃河農莊、黃旗山快樂農莊、云水峽、青云嶺農業生態園、白云山生態園、七星百泉生態農業園、龍湖(杜張水庫)等區域,根據環境的不同,建設不同風格的汽車營地。如在黃河農莊建設林海濕地型汽車營地。針對自駕車游客,配套建設綜合服務區、7、帳篷營、木屋營、房車營、拓展營、娛樂設施等。5、特色交通規劃1)綠道系統綠道是一種線形綠色開敞空間,通常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內設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景觀游憩線路,連接主要的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歷史古跡和城鄉居民聚居區等。綠道主要由人行道、自行車道等非機動車游徑和停車場、游船碼頭、租車店、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食店等游憩配套設施及綠化緩沖區構成。建議章丘市打造綠道系統,打造南部山地綠道、環白云湖綠道、小清河和黃河沿線綠道、環章丘市區綠道等四大綠道系統。綠道連接主要景點,不僅滿足交通功能,同時為居民及游客提供一條慢行休閑系統,也為留住游客創造條件。 28、)水上交通依托繡江河、小清河、黃河、白云湖、百丈崖水庫開發濱水、水上度假設施,興建小型碼頭,開展多種游樂項目。交通工具可選用污染小、噪聲小的皮劃艇、電動船。二、鄉村旅游接待設施建設1、住宿設施1)規劃原則l 按照游客規模和要求,確定接待房間、床位數量及檔次比例。l 依據旅游區總體布局,確定建筑的位置、等級、風格、造型、高度、色彩、密度、面積等。l 住宿服務設施設計,應符合旅游建筑設計規劃的規定。2)規劃內容(1)提高章丘市主要街道、鄉鎮旅游住宿接待的容納量和檔次,增加各類住宿接待床位,合理配置高中低旅游住宿接待設施,不斷優化住宿結構。(2)根據目前章丘市鄉村旅游的發展方向,在垛莊、龍山、相公、9、白云、官莊、埠村、圣井等重點鎮(街道)著重建設鄉村旅游住宿接待設施,發展鄉村旅游接待服務。(3)根植地方豐富多彩的文化,開發主題接待設施。根據章丘的歷史文化(龍山文化)、生態文化、泉水文化、農業文化等,開展系列主題住宿酒店。適度發展生態木屋、汽車營地、農家小院、鄉村別墅、青年旅舍等特色接待設施。(4)在環境優美、宜居地區,可開發鄉村度假酒店、度假村、商務會所、旅游地產,并開展分時度假活動,開發中高檔的休閑度假市場。(5)鄉村旅游住宿接待設施的發展,還可以結合商務、運動、文藝相關的鄉村旅游產品,提高鄉村旅游住宿設施的入住率。(6)保持住宿建筑風格地方化、多樣化。住宿設施的建筑風格應與當地傳統建筑10、的風格相協調,與本身功能相吻合,與周邊自然環境相融合。3)住宿品牌(1)觀星會所在七星臺景區,借助于“最美星空”的大環境,建設觀星會所,開展星星主題的休閑、住宿、餐飲等活動,并配套鄉村天文臺、觀星臺,開展觀星活動。(2)秀水人家以章丘民居和民俗文化為依托,以單個農戶為獨立單元,開展的鄉村旅游服務,產品內容有賞農家景、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購農產品等活動。這種農家民俗小院的接待方式,每戶設置床位有限制,控制在10個左右。(3)休閑農莊在規模化、產業化的種植、養殖區中融入休閑、住宿、餐飲、娛樂等元素,以優美的田園風光吸引游客,提供各種現代休閑方式滿足人們的旅游需求。住宿設施的規模控制在1011、0床位以下,配套的餐飲規模控制在150餐位左右。(4)度假村把度假村融入當地文化環境中,與鄉村意境相吻合,打造依山傍水的理想人居空間。設計和建設都應充分體現度假村的特點。休閑設施齊全,滿足度假功能。度假村住宿規模控制在一百間客房以下。(5)商務會所單體的規模可以稍大,體現寬松、休閑、隱私的特點,但全市不宜過多建設此類項目。要在品牌建設上下工夫,打造精品,推出品牌。(6)汽車營地以自然山水景觀為資源實質、以游山玩水、運動休閑為代表活動,以汽車營地、休閑營地、自行車營地為主體形式的山水環境休閑場所。4)農家客房的建設 以農家客房建設為例,推出鄉村旅游住宿接待設施建設標準。(1)秉承客房民居化。客房12、的設計應結合所處的地理環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或壘砌一座石頭屋、或造一座小木屋、或搭建一處帳篷營、或利用河道建在水上,凸顯農家客房的民居化,突出農家特色,體驗鄉村野趣。(2)做到裝飾民俗化。客房的裝飾應與當地民俗文化緊密結合,突出鄉村情趣。如客房的門上貼上對聯、門畫、門閥;堂屋貼以農家字畫、年畫,陳設香案;屋里掛幾串紅辣椒、幾個斗笠等;可以根據章丘的自然條件與農耕文化特點,與花、菜園、果、竹結合,設置竹木籬笆;院落應充分體現鄉村生活的自然化,飼養各種牲畜,呈現“天然大課堂”景象,體現客房的自然美。 (3)按標準布置房間規格。農家客房應體現農家屋寬敞的特點,房屋人均居住面積不宜低于6平方米。如13、果按標準間來建,客房凈面積(不含衛生間)不能小于14平方米。衛生間面積不小于4平方米。標準間高度不低于2.7米。(4)以簡約、樸素為原則配套內部設施。農家客房只需基本設備設施,讓游客感到舒適方便即可。如簡單的床具、一兩把椅子、一個小茶幾、一個小衣柜等。根據具體情況,考慮是否配套照明設備、緊急逃生設備等。(5)床鋪彰顯地方民俗文化。床鋪沒必要統一,但必須保證床鋪的結實、平整、衛生、舒適。提倡用有地方特色的花布、扎花棉被,在窗戶和家具方面也增強地方文化氣息,感受與城市不同的鄉村野趣。(6)建設公共活動場所。促進農家客房的客人與居民、游客的交流。可以是農家客房的大廳,也可以與餐廳建在一起,游客可以看14、電視、打撲克、下棋,甚至交流旅游經歷感受。根據農家客房的具體條件,綜合考慮周邊景觀設計,停車場、導游或解說設施、戶外活動場所的建設等。2、餐飲設施1)規劃原則l 餐飲服務點和布局,應按照游覽路線和旅游區實際條件統籌安排。l 餐飲建筑造型應新穎、獨特,與鄉村自然環境協調。l 餐飲建筑設計,應內外空間互相滲透,與旅游區景觀相融合。l 餐飲設施應符合現行飲食建筑設計規范的規定。l 以提供鄉土口味的菜肴為主,要有地方特色。2)規劃內容(1)餐飲服務要以地方菜、農家菜、特色菜為主,提高服務檔次,打造章丘鄉村旅游餐飲品牌,培育知名餐飲企業,形成特色餐飲體系。(2)擴大餐飲服務規模,增強各主要鄉村旅游區餐飲15、接待能力,滿足團隊游客的需求,并力爭使餐飲業成為鄉村旅游主要創收手段之一。(3)選址建設美食小吃一條街,提供特色美食、風味小吃等特色餐飲和土特產品。中遠期對餐飲街實施亮化工程,在餐飲街的基礎上發展餐飲夜市。(4)結合當地民俗文化,充分挖掘地方菜肴,形成章丘十大名吃,冠以“章丘”品牌,如章丘大蔥、白云湖甲魚、龍山小米、明水香稻、文祖香椿、章丘鮑芹、黃河西瓜、趙八洞香椿、曹范核桃、明水白蓮藕。在鄉村旅游景區充分提供這些特產、農家菜、特色菜等,讓游客充分體會當地飲食文化的魅力。(5)塑造章丘鄉村旅游采摘基地品牌,推出綠色餐飲及食品系列。主要是章丘生產的綠色蔬菜、瓜果,以及以綠色蔬菜、瓜果為原料的深加16、工食品等。(6)針對濟南及城區游客,推出農家民俗節慶食宴、民俗食宴系列,讓游客可以品嘗地道的章丘美食,同時又能于飲食文化中品位民俗文化。(7)做好鄉村旅游餐飲的衛生安全保障工作。制定統一餐飲業服務及衛生標準,并與省市及全國接軌。全行業推行規范化管理,量化服務質量。建立鄉村旅游餐飲從業者自律組織,配合有關單位進行管理,形成良好的市場秩序和體制。3)餐飲品牌(1)白云湖水席依托白云湖,開發白云湖水席,推出白云湖特色魚宴、甲魚宴。(2)闖關東宴依托于朱家峪的歷史文化,借助于闖關東的名氣,開發闖關東宴。(3)朱家峪農家宴借助于朱家峪的民俗文化和生態文化,推出朱家峪特色農家宴。(4)荷花宴荷花是濟南市的17、市花,用蓮子、藕、荷葉、荷花打造特色養生宴。 (5)龍山小米宴龍山小米是濟南章丘的著名特產,龍山“三珍”之首,素有龍米之稱,品質獨特,營養豐富。以此為基礎,融入龍山文化和黑陶文化,打造龍山小米宴。(6)百丈崖魚宴用百丈崖水庫打撈出的鮮魚為原料,突出章丘特色,制作美味的全魚宴。 (7)孟家廚房依托于孟氏莊園獨特的文化,立足于東方商人的文化內涵,推出孟家私房菜。(8)明水名吃依托繡惠黃家烤肉、刁西周拉扒雞、危山回族特色清真菜、龍山水豆腐、刁鎮茄莊老高豬蹄、刁鎮芽莊湖肘子、刁鎮柴家志宏香腸等,開發明水名吃系列。4)農家餐廳的建設以農家餐廳的建設為例,逐漸完善鄉村旅游餐飲接待建設標準。(1)嚴格執行飯18、館(餐廳)衛生標準(GB-16153)和山東省省食品衛生許可證發放管理辦法。參照衛生部推行的食品衛生量化分級管理要求,對農家餐廳硬件設施的配置統一標準。并制定章丘市鄉村旅游農家餐廳硬件設施規范及經營辦法等相關制度,規范鄉村農家餐飲設施建設及運營。(2)廚房布局整體要合理,按照“U”形布局;廚房排煙設施良好,最好采用自然窗;要配備滅火器、黃沙、防火毯等消防設施;墻面平整光潔。(3)注重餐廳環境的營造。餐廳出入口根據餐廳主題或章丘鄉村特色來布置,內部盡量運用農業及鄉村文化特性來塑造氣氛,餐廳布置要溫馨、愉悅、自在,保證整個用餐區的清潔,燈光明亮舒適,避免廚房嘈雜聲與味道傳到用餐區。(4)對農家餐廳19、的廚務管理制定統一標準。要求器具統一化,食品儲存完善,保持新鮮度,餐廳用具保證衛生潔凈,廢棄物及廚余處理環保衛生。(5)嚴格控制廚房的衛生條件。廚房天花板距地面在2.5米以上,選擇能通風、減少油脂、吸附濕氣的材料;廚房墻面滿鋪瓷磚;地面用防滑材料鋪滿;餐廳遠離禽畜圈養、屠宰區域25米以上,防止污染;廚房排水溝的寬度應在20厘米以上,深度不少于15厘米,水溝盡量避免彎曲;有足夠通風設備與采光,通風排氣口有防止蟲媒、鼠媒或其他污染物質進入措施。三、鄉村廁所、垃圾站與污水處理的建設1、鄉村廁所建設1)規劃原則鄉村廁所建設標準參照旅游廁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滿足以下原則:l 設于旅游景點下風處,避免20、異味散布;l 設于非主要景觀的眺望范圍內,以免影響游客視覺感受;l 有指示標志引導;l 盡量附設于主要建筑物內,避免獨立式廁所零星散布,破壞景觀,同時要有通風設施,解決氣味問題;l 盡量遠離水源,避免化糞池破裂滲漏污染水源。2)規劃內容l 鄉村廁所在滿足功能需要的基礎上,應具有景觀效果,與地景相融合。l 全面使用水沖式廁所。l 在鄉村主要建筑物或重要活動區內,或供游客休息、解說以及較長游步道的途中,為方便游客使用并防止環境污染,可適當設置公共廁所設施。l 根據鄉村旅游區的高峰時日接待游人量為基礎,并預估使用的周轉率,估算所需的男廁及女廁的需求量。2、垃圾處理規劃l 集中處理,應予加蓋,并維護周21、圍環境衛生。l 提供足夠數量的垃圾桶,主要步道旁間距500米設置一處,其余地段視活動性質與游憩人數規模而定。l 地點隱蔽,以不影響游憩品質與飲用水品質為前提,避免破壞環境景觀。l 做好垃圾分類,設置回收桶,納入垃圾搜集系統以便回收處理。l 廢棄物儲存容器應保持完好,材質與廢棄物具有相容性,容器外標示所盛裝廢棄物類別。l 廢棄物在清除或存儲期間,不得發生飛揚、逸散、滲出、污染地面或散發惡臭等情形。l 廢棄物儲存設施地面應堅固,四周可防止地表水流入,有防止產生的廢水、廢氣、惡臭等污染地面水、地表水、空氣等的措施。3、污水處理規劃l 設置污水處理設施或簡易污水處理設備,并防范對河流等水源的污染。l 22、污水處理設施的規模與性質,視發展規模及休閑游憩功能性質而定。l 污水與雨水分開排放,同時避開供水管線,以免造成飲用水污染。l 以暗管為主,最小覆土深度不少于1米,以免管線裸露、不雅觀。l 排水管線流量設計以高峰污水量的1.5-2倍為宜,材料堅固、耐用。l 污水處理廠的位置應使整個旅游區內廢水以重力方式送達為原則,盡可能縮短集水管路。l 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新建15處農村社區污水處理站,對20個鎮街飲用水源地進行保護,完成白云湖水質凈化二期、漯河下游人工濕地等建設。四、鄉村旅游游憩設施建設1、鄉村游憩活動與設施規劃原則l 具有主題性,彰顯地方風俗、特色與資源;l 有解說過程,具有教育性,難易要23、適中;l 產業經營特色與休閑經營特色并存;l 考慮不同社會階層與年齡的需求差異;l 配合四季的更替安排不同的活動內容;l 提供健康、有機的旅游方式,滿足人們返璞歸真的生活祈求。2、鄉村游憩活動規劃內容1)完善文化娛樂服務體系,開展鄉村休閑娛樂建設與鄉村旅游相適應的民俗博物館、休閑會所、文化廣場、影劇院、圖書館、體育場等配套設施,增強接待能力,滿足游客日常游憩、購物、娛樂需求。增加各類主題吧,如氧吧、酒吧、茶館、陶吧及咖啡屋、健身房、歌廳、舞廳、桑拿、足療等附屬類娛樂場所;并根據景區特色增加娛樂活動及項目,如開展篝火晚會、漂流、騎馬比賽、垂釣比賽、露營、野外拓展等。2)發展夜間旅游項目,豐富章丘24、夜間旅游進一步豐富鄉村旅游夜生活的內容,延長特色餐飲、旅游購物的營業時間,同時提供演藝吧、夜總會等娛樂設施,創造更多的鄉村休閑娛樂產品品牌,滿足夜生活需要;開展大型夜間文藝演出,使其成為大眾型的夜間娛樂活動。3)充分發掘深厚的文化底蘊,開發文化休閑產品主要挖掘民俗文化內涵,開展文化祭祀活動、文化體驗營、傳統手工藝品展、傳統手工藝制作與研習、民俗植物研習營、野菜料理、傳統食物飲料、傳統歌舞表演、傳統樂器表演、傳統文物展示、傳統服飾銷售、傳統神話文史解說、古道尋跡、歷史遺跡巡禮等民俗體驗、農耕體驗、地方民俗表演等文化休閑產品。4)依托章丘農業產業優勢,開發特色農業休閑依托章丘的農業產業優勢,開發各25、種農特產業類活動,主要有原生蔬菜采摘、采果、賞花、賞景、農業教育、中草藥認識、耕種體驗、農具操作體驗、釣魚、抓蝦、抓泥鰍、農特產品展售、農特產品品嘗、鄉村美食、農產品加工DIY等。5)依托悠久的民俗文化,開展傳統民間游樂活動如打陀螺、放風箏、推石磨、磨豆漿、捉迷藏、打彈珠、打水仗、捕蟬、坐牛車、踩水車、滾輪胎、逛大集、走吊橋、制陶、印染等。6)利用節事節慶活動,擴大旅游知名度和影響力開發包括各類采摘節、鄉村文化旅游節、清涼戲水節、自駕車開征儀式等在內的系列鄉村旅游節事活動,擴大章丘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的影響力。五、鄉村旅游解說系統建設1、解說系統的作用解說系統除了可以為游客提供旅游區基本信息和導26、向服務外,還能通過解說自然和生態資源,增強體驗項目的教育功能,強化游客對活動項目的感受。成功的解說系統能提高游客的滿意度和忠誠度,是旅游區促銷的一種有效手段。2、解說系統構建解說系統包括人員解說和物化解說兩大類,具體包括導游人員系統、標識系統、音像系統和語言文字系統等。1)導游人員系統解說員、導游人員向游客進行的主動的、動態的信息傳遞為主的解說形式。包括咨詢服務、導游解說、定點解說和現場表演等4種方式。特點是專業性強、信息量大、能雙向溝通。需要根據旅游區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主要產品、游覽時間等,探索不同的人員解說方式和游客組織形式,使游客獲得最佳的體驗。2)標識解說系統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27、內容:(1)全景牌示:設置于旅游區入口、交通要道、游客服務中心等處,內容包括旅游區總體平面圖與道路、景點與服務設施(餐廳、小賣部、攝影部、公廁、休息處)的分布情況,及簡要文字介紹等。(2)景點牌示:單個景點的名稱、內容、背景、故事等信息。標牌文字內容解釋要簡而精,為游客提供有效信息。(3)忠告牌示:告知游客各種安全注意事項、禁止游客的不良行為。(4)服務牌示:服務引導牌示,包括廁所、餐廳、購物、娛樂和休憩地點的導向牌示。在旅游區不同顯著位置設置標識、解說牌,能起到改善游憩體驗、增進游客安全、避免意外災害、闡釋科普知識,宣傳經營政策理念的作用。解說系統設計要以人為本,充分考慮公眾和旅游者的需要,28、通過系統、生動、有效的解說設施與服務,提高旅游者的游覽質量和旅游區服務與推銷效果。解說標牌的制作要精美,使其成為園區一道獨特的景觀,材質宜選用木質及大理石石材,與園區的整體環境相協調。解說系統文字要使用中英文對照,方便中外游客。3)音像系統引進現代化的解說系統,采用投影、幻燈、聲光電設備連同文字介紹一同進行解說,增加游人對旅游區的形象化感知;另外,可將解說詞錄制下來,將聲像解說內容制成VCD等進行銷售。4)語言文字系統增加旅游宣傳類出版物、音像制品的投入,出版章丘旅游風景畫冊、相關歷史文化和傳說等方面的書籍。在導游手冊的制作上,以中、英文兩種語言印制,設計上考慮游客的旅游需要,從食、住、行、游29、購、娛六要素進行全方位介紹。六、鄉村游客集散中心建設1、構建鄉村旅游游客服務系統在章丘市區建設一級游客集散中心,負責產品管理、游客組織等;在垛莊鎮、高官寨、官莊鎮、文祖鎮、刁鎮、圣井、龍山等鄉鎮(街辦)設立二級游客中心,各重點鄉村旅游點及景區設立三級游客服務中心,為游客提供具體的旅游活動服務。同時,在章丘市汽車站、火車站和公交車樞紐等游客流量大、集中區域,做好游客集散、組織服務;建立公交大換乘站,優先開通前往朱家峪、植物園、百脈泉等主要景區的換乘線路;在K301、K902及其他往返章丘的客車通過車體廣告做營銷,打造流動章丘風景線。2、構建完善的旅游集散服務網絡完善各條旅游線路的運輸能力協調和分配,為游客提供及時高質的車輛出租和轉車服務、全面實時的旅游交通信息咨詢服務、詳細真實的旅游線路推介服務,并結合購物和休閑娛樂,把交通集散中心辦成集交通服務、旅游購物、休閑娛樂、餐飲等一體的公共活動空間,最大限度地為游客提供最好的服務。3、保障鄉村旅游游客綜合需求游客中心下設多個咨詢點、營業部、旅游客運站、換乘點和短駁區間站,開通24小時旅游服務熱線,構建服務信息網絡,把章丘市主要交通樞紐、核心景區、核心商圈有效貫穿起來,兼顧游客的綜合需求。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