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十四五”畜禽種業發展規劃方案(2021-2025年)(12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27675
2024-05-15
12頁
21.43KB
1、山東省“十四五”畜禽種業發展規劃畜禽種業是畜牧業基礎性戰略性核心產業,是畜牧業發展的“芯片”。為適應全省現代畜牧業發展需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山東省種畜禽生產經營管理辦法、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現代種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及山東省畜牧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等,制定本規劃。一、發展基礎和面臨形勢(一)主要成就。一是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成效顯著。“十三五”以來,挖掘鑒定棗莊黑蓋豬等畜禽遺傳資源3個,全省地方畜禽遺傳資源達到35個。確立遺傳資源保種場52個(其中國家級14個)、保護區8個(其中國家級3個)、活體基因庫3個、遺傳材料基因庫1個,建設省級畜禽遺傳資源監測平臺1個,初步建立了保種場為2、主體,保護區、基因庫為輔助的畜禽遺傳資源保護體系,地方資源得以有效保護。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對地方畜禽遺傳資源開展優異性狀鑒定評價,挖掘和篩選出一批生長、抗病優勢基因并建立了候選群,培育出一批新品種(配套系)。多數地方品種開發利用較好,形成“三黑一花”“汶水”等一大批特色畜產品品牌,畜產品產值約200億元。二是畜禽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提升。以地方品種資源和引進品種為素材,累計培育品種(配套系)24個,其中魯西黑頭羊、魯中肉羊高繁性能居國際領先水平;中新白羽肉鴨生產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打破了國外壟斷;新培育的小型肉雞“益生909配套系”取得重要突破。在生豬、奶牛選育上廣泛應用性能測定、遺傳評估等聯合育3、種技術,種群生產、繁育效能顯著提升。萊蕪豬等地方品種選育水平不斷提高,選出了一批特色明顯的新品系、新種群。主效基因篩選鑒定、全基因組選擇、基因編輯等現代生物技術在畜禽育種中逐步得到應用。三是畜禽良種繁育體系進一步健全。全省建有種畜禽場713個,其中一級以上種畜禽場158個、國家級核心育種場15個、國家級家禽良種擴繁基地2處、種公牛(馬驢)站4個、種公豬站45個,種豬聯合育種平臺1個,種豬測定站1處,奶牛DHI測定中心3處,肉牛測定中心1處,基本形成了以原種選育、純種擴繁、雜交繁育、商品生產為主,測定拍賣、監測監管為保障的良種繁育體系。良種生產供應能力大為提高,祖代肉雞占全國1/3,祖代肉鴨占14、/2,奶牛凍精占國產凍精市場份額40%以上,全省主要畜禽品種良種覆蓋率94%以上,產值過億元的50余家,畜禽種業年產值400多億元。(二)面臨形勢。1、機遇與優勢。一是政策環境進一步優化。2019年底,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見,進一步明確農業種質資源保護的基礎性、公益性定位,將種業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2020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2021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深入實施農作物和畜禽良種聯合攻關,實施新一輪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和現代種業提升工程等。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種5、業振興行動方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種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這一系列政策措施為畜禽種業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二是市場需求進一步擴大。從消費需求看,隨著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群體結構不斷變化,多元化分級分類消費漸成趨勢,以地方畜禽為原料的名優特畜產品需求持續增加。從資源利用看,汶上蘆花雞、瑯琊雞及煙臺黑豬等特色畜禽品種需求不斷擴大,同時,以大蒲蓮豬、魯西牛等為代表的地方畜禽資源優異基因在新種質創制及產業化應用上趨勢愈發明顯。從產業發展看,我省畜牧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正在由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提升,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對種業要求增高,這也為畜禽種業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提升機遇。三是種業6、發展資源優勢強大。一是畜禽遺傳資源豐富多樣。我省是畜禽遺傳資源較豐富的省份之一,35個地方畜禽品種為開展種質資源創新應用提供了重要物質基礎。二是科研優勢明顯。我省有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山東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等一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有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實驗室、院士工作站等10多家創新平臺,有完善的繁育良種推廣體系,有眾多育種人才團隊,這些科技優勢為畜禽種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2、挑戰與問題。一是資源保護與利用仍然不夠。多數保種場基礎設施陳舊、技術力量薄弱、資金投入不足。保種場內有效群體數量受限,部分遺傳資源出現退化;遺傳資源珍稀、優異、特色性狀及基因挖掘未完全開展;地方遺7、傳資源總體開發程度不高,發展再生產和市場開拓能力較弱,以開發促保種的良性循環模式尚未形成。二是種業自主創新短板較突出。豬雞牛等主要畜禽品種創新明顯不足,部分核心種源對外依賴度較大。制約種業創新的“卡脖子”技術尚未有效破解,種質資源鑒定與利用、主效基因篩選應用等生物育種技術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在主要畜禽品種育種方面,有待實現新突破。三是種業企業競爭力不強。我省種業企業眾多,“弱、小、散”特征明顯,缺乏真正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大企業和種業品牌。企業繁多育少,核心群規模、研發團隊建設及育種研發投入等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創新能力不強,與科研院所協同創新不夠,產業與科研“兩張皮”問題依然突出。四是種業發8、展投入相對不足。各級財政投入不足,金融機構信貸支持力度不夠,社會資本投資意愿不強,育種企業普遍面臨資金緊張、研發投入少。地方畜禽資源保護資金投入不足,無專項保護經費。大中型育種企業培育力度不夠,缺乏相關扶持激勵政策。二、總體思路(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十九大及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圍繞我省現代畜牧業發展實際,堅持自主創新,以提升核心種源自給率,培育自主品牌為目標,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突出強化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利用、自主創新及新品種培育、引進品種選育提高、種業龍頭企業培植,健全體系、9、強化政策,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科研為支撐協同發展的種業創新新格局。(二)基本原則。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在現有基礎上,配套完善,加強銜接,建立層次分明、結構合理、運轉高效的新型種業育繁推體系。建設上,重點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與種質創新。創新驅動,提質增效。創新育種體制與機制,強化現代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研發與應用,推動核心種源自主創新。堅持提高產量,突出質量,增加效益,實現種業高質量發展。市場導向,政策扶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創造良好市場環境,激發企業創新活力與動力。突出企業主體地位,加強政策扶持,引導各類資源要素向創新型10、企業集聚。(三)發展目標。到2025年,進一步提升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水平,收集保存遺傳物質增加至10萬枚(份)以上,重點產業化開發遺傳資源20個以上;培育一批生產性能優良、適應市場需求的新品種(配套系)5-10個,力爭白羽肉雞實現突破;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育種企業10家以上;遴選完善國家級、省級畜禽核心育種場25個以上,形成純種選育、良種擴繁、商品化生產梯次推進及監管監測支撐的良種繁育體系,核心種源自給率達到90%以上。三、發展方向(一)生豬。杜洛克、長白與大白等瘦肉型豬品種,應用現代育種技術持續改良種豬性能,培育大體型、高繁型新品系。魯萊黑豬、江泉白豬等培育品種(配套系)開發11、生產優質肉豬。7個地方豬種重點培育特色專門化新品系。全省以推廣杜長大三元雜交組合和PIC、TOPIGS等四元、五元雜交配套系為主,以帶有地方豬血統的“土雜”商品豬為輔。(二)奶牛。以荷斯坦牛為主導品種,重點發展以濟南都市圈現代奶業示范區、膠東半島城市群優質奶業先行區、魯南現代奶業隆起帶“兩區一帶”優勢奶業產區,加強奶牛種質自主創新,推廣高效擴繁技術,提升奶牛種業核心競爭力,奶牛規模場年平均產奶量達10噸以上,乳品質量不斷提升。(三)肉牛。以魯西牛、渤海黑牛、蒙山牛、和牛、安格斯(黑)、利木贊為主導品種,依托沿黃肉牛產業帶和魯西南肉牛主產區,加強種質特性研究和新品系培育,以提高牛肉產量和品質,生12、產高檔牛肉為育種方向;以西門塔爾牛、海福特、安格斯(紅)為主導品種,依托膠東乳肉兼用牛生產區,加強種質特性研究和新品系培育,以提高牛肉產量和高檔奶源供應能力為育種方向。(四)馬、驢。以德州驢、山東小毛驢、溫血馬、純血馬、阿拉伯馬等為主導品種,在德州、聊城、濱州以德州驢為重點,煙臺、青島以山東小毛驢和馬為重點,加強種質特性研究,不斷強化技術創新和種業創新,加強馬、驢公畜站建設,提高冷配技術和供精水平。(五)羊。牙山黑絨山羊、泗水裘皮羊等地方品種以保護為主,濟寧青山羊、沂蒙黑山羊等地方品種堅持保護與開發利用并重;強化薩福克、杜泊等引進品種,小尾寒羊、湖羊等地方品種,魯中肉羊、魯西黑頭羊等培育品種(13、配套系)持續選育和種質特性研究,挖掘符合市場要求的種質特性,使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提高供種能力。(六)家禽。白羽肉雞在引進羅斯308、科寶、利豐、哈伯德等品種基礎上,依托種業龍頭企業,加快國內自主育種進展,逐步減少對外依賴。黃羽肉雞以差異化市場需求和適合屠宰加工為重要選育方向,打造具有中國優勢特色的肉雞種業體系。高產蛋雞在引進海蘭、羅曼等品種基礎上,不斷提升自主培育品種生產性能和市場競爭力,加快地方特色蛋雞的培育和推廣,擴大自主培育品種市場份額。加快中新白羽肉鴨的選育,進一步提高市場份額和競爭力,根據不同市場需求、以地方鴨品種為育種素材,加快特色小型鴨的培育。發揮我省地方鴨鵝品種優勢,加快14、蛋鴨、鵝育種工作進程。(七)兔。肉兔以引進伊拉配套系、培育康大配套系、引進品種新西蘭兔和加利福尼亞為主導品種,兼顧萊蕪黑兔地方品種、引進品種青紫藍兔和比利時兔,以膠東地區、萊蕪區為重點區域。長毛兔以沂蒙系長毛兔為主導品種,加快培育絨毛型長毛兔新品種,重點在魯南地區布局。獺兔以引進德系、法系、美系白色獺兔為主,兼顧彩色獺兔和培育吉戎獺兔,重點在魯南、魯西南地區布局。(八)蜜蜂。以意大利蜂、浙江漿蜂、卡尼鄂拉蜂、中華蜜蜂(北方型)等為育種素材,制定出西方蜜蜂和中華蜜蜂選育方案,培育蜜蜂新品種、新品系、近交系、配套系。遴選核心育種場,組建蜜蜂育種核心群。(九)其它動物。依托毛皮動物養殖優勢區,開展高15、產優質水貂、藍狐種質資源挖掘利用和種質創新,加強山東黑褐色水貂的培育,以引入品種藍狐為育種素材,培育具有山東特色和較高產品競爭力的新品種(系),綜合提升水貂、藍狐繁殖性能和皮毛品質。四、重點任務(一)加強地方遺傳資源保護利用。全面完成第三次畜禽遺傳資源普查工作任務,摸清家底,夯實畜禽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落實山東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長期發展規劃要求,發布全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重新確定全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單位,相應開展種質資源登記。組建山東省畜禽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心,建設國家級區域性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1個,持續開展地方遺傳資源預警監測,整合各類資金改擴建省級保種場(區、庫)30個以上,16、引導科研機構與企業,加強種質特性和特色基因挖掘利用,參與特色地方品種開發,滿足市場對畜產品多樣化需求。(二)加快畜禽種業自主創新。圍繞生豬、牛、家禽等10大畜種為重點,發布并實施省級畜禽遺傳改良計劃,持續開展地方品種、引入品種的本品種選育,提高其主要性狀生產性能,制定省級核心育種場評審標準,創建省級核心育種場10家以上,增強品種市場適應能力,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鼓勵和引導企業與科研單位協同創新,開展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地方畜禽遺傳資源為素材,加快畜禽新品種(配套系)培育,到2025年培育新品種(配套系)5-10個,打造品種品牌,實現種質創新突破。(三)加強商業化育種體系建設。以提高核心種源17、保障能力為核心,重點支持種源基礎好、創新能力強、市場推廣面大的種畜禽企業自主育種。鼓勵以企業為主,科研院所參與建設協同育種創新平臺、育種實驗室、研發中心和良種繁育基地,開展畜禽聯合育種。以國家核心育種場為主,省級核心育種場為補充,加快培育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大型畜禽種業企業,遴選認定10-20個種業創新型企業。利用5年時間,初步建成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商業化育種體系。(四)健全畜禽繁育改良服務體系。以全省種畜禽場為依托,不斷調整和優化種畜禽場“金字塔”式層級結構,尤其是提高原種場、精液站、一級擴繁場生產水平與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完善種畜禽測定站和奶牛DHI中心18、建設,加強種畜禽測定及質量檢測,開展種公牛后裔測定,健全種畜禽質量評價體系,提高種畜禽質量安全水平。支持企業在開展種畜禽培育、繁殖的同時,與相關機構結合加大種畜禽推廣力度,加強種畜禽售后管理與服務,提高企業育繁推能力,建立以企業為主,其它機構為輔的畜禽繁育改良服務體系。五、保障措施(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國家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各級政府部門要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將種業擺到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關系農業農村發展大局的高度去謀劃、部署、推進。強化種業省級管理責任、市縣屬地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落實考核機制,以考核促責任落地落實。健全相應規章、制度與規劃,明確發展思路、要求及重點措施19、。積極溝通發改、財政、生態環境、金融、自然資源等部門,制定扶持和激勵政策,形成系統設計、多方協作、同向發力的畜禽種業工作格局。(二)加大政策扶持。將畜禽種業發展納入各地中長期發展規劃,在各級財政預算中爭取列入畜禽種業發展相關經費。持續深入實施省農業良種工程和現代種業提升工程,落實好良種補貼政策,加強種質資源保護政策扶持,加大對生產性能測定和遺傳評估等育種基礎工作的支持力度。協調各級發改、財政等部門設立種業發展專項,探索財政、信貸、保險、基金等多元化投入模式,加大種業資金投入。要著力解決畜禽種業企業的用地問題,在土地規劃、用地審批中優先考慮種業企業用地需求。(三)強化科技支撐。優化育種科技資源配20、置,整合產業技術體系、高校科研院所、推廣機構和種業企業等科技資源,搭建育繁推一體化平臺,形成科技支撐合力。聚焦新品種選育培育、遺傳物質保存、特色資源開發等重點環節,設立畜禽種業重大創新專項,破解畜禽種業“卡脖子”關鍵技術問題。加強育種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重視畜禽種業高端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對做出突出貢獻的育種科技人員按有關規定予以獎勵。開展良種登記、性能測定、選育培育、疾病凈化等技術推廣培訓,提高種畜禽企業良種繁育技術水平。培育打造一批現代化高端種業企業,引領種業科技發展。(四)加強監督管理。加強種業監管頂層設計,提高主管部門監管意識,切實履行監管責任,打擊各種違法行為,保護企業合法利益,優化種業發展市場經營環境。通過加強種畜禽進口管理,科學評估引種需求,防止低水平重復引種,提高引種質量、優化引種結構;通過嚴格生產許可審核,提高準入門檻,確保種畜禽行業規范經營;通過實施種畜禽質量安全監督檢驗,督促種業企業加強選育、規范育種、提高種畜禽質量。發揮行業協會和大型種業龍頭企業作用,引導從業者加強行業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