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饒縣“十四五”防震減災事業發展規劃方案(2021-2025年)(9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28517
2024-05-17
9頁
47.54KB
1、廣饒縣“十四五”防震減災事業發 展 規 劃防震減災是國家應急管理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面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舉措,是提高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的必由之路,是防范化解地震災害風險的必然要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山東省防震減災條例等法律法規規定和山東省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魯政辦字202142號)、東營市“十四五”防震減災事業發展規劃(東政辦字202142號)精神,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規劃。一、工作現狀“十三五”期間,在國家和省、市地震主管部門的正確指導下,縣委、縣政府高度2、重視防震減災工作,認真貫徹“預防為主、防御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加快推進監測預報、震害預防、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全面促進全縣防震減災事業發展。(一)完善地震監測體系,提高突發事件防范處置水平。強化測震強震臺日常維護管理,定期查看廣饒地震臺設備運行狀況,及時排除隱患,確保正常運行,保障地震監測數據實時傳輸。加強地震宏觀觀測點日常管理,核定縣級地震宏觀異常測報點8處,覆蓋全縣各鎮街,并將李鵲鎮東柳村1處測報點作為市級地震宏觀異常測報點。嚴格按規定督促市縣測報點測報員實時觀測動物反應,遇有異常情況及時上報。在李鵲鎮建設廣饒流體觀測站,配備水位、水溫、地表氣象三要素自動化監測設備,為上級地震主管部門提供3、穩定、持續有效的監測數據。(二)健全應急管理體系,提高地震應急救援能力。2020年9月,調整廣饒縣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同步制定領導小組工作規則、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細則,明確工作流程及各成員單位職責,全面加強對全縣防震減災工作的統籌協調和組織領導。將全縣8個鎮街、廣饒經濟開發區各1名負責人明確為防震減災助理員,將562個行政村(社區)各1名負責人明確為災情速報員,接受領導小組統一指揮,負責在地震災害發生后速報災情。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全縣設有縣級綜合性救援隊伍1支,即縣消防救援大隊,現有人員95名,配備有毒氣體探測儀、可燃氣體探測儀等裝備;設有鎮街應急隊伍11支,現有人員612名;大王鎮建有4、鎮級消防站1處,現有人員30名;依托企業建成專職消防救援隊伍11支,現有人員310名。(三)加強防震減災宣教,提高全民防震減災意識。“十三五”期間,依托“512防災減災日”等重要節點,在陽光社區、銀座廣場、梧村集市等人員密集場所,開展地震知識宣傳活動,通過展示展板、講解知識、分發傳單書籍等方式,向社區居民、周邊群眾普及地震知識,累計發放傳單10萬余份,接受群眾咨詢3000余人次以上,群眾科學避震認知明顯增強。2019年7月,承擔全市地震應急救援綜合演練,涵蓋高空救援、緊急醫療救治、大型建筑物火災撲救、供水管線搶修、燃氣管線搶修、危化品企業火災撲救等子科目,市、縣、鎮三級地震應急救援組織指揮、隊5、伍實戰、后勤保障三大能力得到充分檢驗,為錘煉地震應急救援隊伍、完善地震應急救援機制、統籌加強地震應急救援力量奠定了良好基礎。我縣地處山東省中部偏北、東營市南部,全市陸地地震總體活動水平較低,最大歷史震級為1588年發生的利津東5.0級地震。但因東營市毗鄰的渤海海域處在郯廬斷裂帶和燕山渤海斷裂帶交匯處,因此具備孕發大震的構造條件。歷史上,渤海海域曾發生過1548年、1597年兩次7.0級地震,1888年7.5級地震和1969年7.4級地震。而與我國地震災害風險防御整體能力相比,與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要求相比,目前,我縣在防震減災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短板。例如,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不足,地震監測預6、測預警能力不強,抗震救災體制機制仍待健全,地震應急救援隊伍、防震減災科普培訓設施、應急救援裝備物資保障等方面仍然存在弱項,基層應急救援基礎能力、地震應急救援能力有待增強,地震安全公共服務水平不高,防震減災社會治理體系亟待完善,等等。二、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和防震減災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強地震監測預警,摸清地震災害風險底數,強化抗震設防,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地震安全保障。(二)基本原則。1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減災。科學認識和把握地震成災規律,強化地震災害風險防控7、,努力減小受災范圍和受災程度,有序推進“地下搞清楚、地上建結實、公眾弄明白”防治格局建設,確保綜合減災工作取得實效。2堅持問題導向、服務社會。從政府、社會和公眾地震安全需求出發,聚焦防震減災事業發展中的短板和弱項,推動地震基本業務高質量發展。加強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增加公共服務產品供給,提升公共服務效率和質量。3堅持創新驅動、信息化引領。大力推進地震科技創新,加強科技成果轉化與運用,將信息化作為推動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有效提高防震減災科技支撐能力和信息化水平。4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落實“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應急管理體制,推進地震安全風險網格化管理,鼓8、勵、支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防震減災事業。(三)發展目標。到2025年,初步形成“監測智能、防治精細、服務高效、科技先進、管理科學”的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全縣地震監測、風險防控、應急救援、科普教育等能力進一步提高,形成政府主導、專群結合、社會參與的防震減災工作新格局。1地震監測能力進一步提升。完善地震監測臺網,保障其穩定運行,確保數據上下傳輸正常,為上級地震主管部門提供可靠、準確的基層監測數據。2地震災害風險防控力度進一步加大。加強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隱患排查,全縣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隱患排查實現全覆蓋;加強建設工程地震安全評價管理,重大建設工程地震安全評價完成率100%9、,地震災害影響明顯減輕。3地震應急救援能力進一步增強。全縣建成1支具有較高水平的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縣城區應急避難場所達到6處以上,縣城區常住人口人均有效避難場所面積不低于2.5平方米;地震應急物資儲備數量達到保障4萬人7天基本生活的規模。4地震科普教育能力進一步提高。規劃建設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場館和宣傳展室,全縣至少建成1處具備地震科普功能的固定科普場所。三、重點任務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圍繞地震監測預測預警、地震災害防御、地震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社會公眾防震減災素質提升等方面,著力補短板、強弱項,全力提升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一)增強地震災害風險監測預警能力。加快推進地震監測預警臺網信10、息化、智能化改造,適當加大地震前兆監測與地震預警臺站密度,豐富觀測手段,提高地震監測預警信息采集能力。增加地震預警信息發布手段和渠道,提升地震預警信息服務效能。進一步加密地震宏觀異常信息采集點及震后災情信息速報點建設,增強地震異常信息捕捉和災情信息快速獲取能力。(二)提高地震災害風險防范化解能力。對我縣生命線工程、重要基礎設施等進行災害風險、危險排查,掌握風險隱患底數;建立我縣地震災害風險基礎數據庫,掌握重點區域防震減災能力數據。嚴格執行重要建(構)筑物、超高建(構)筑物及人員密集公共設施抗震設防標準,深入治理新建工程和既有房屋設施的潛在風險,加快推進危房除險改造,提升房屋震害防御能力。持續開11、展地震活動斷層探察,為國土空間規劃、工程建設等規避重大地震風險提供依據,構建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法治保障”的地震災害風險防治格局。(三)健全完善地震應急救援體系。擴展對地震災害的應急處置能力,提升專業應急救援綜合搶險救災能力。加強應急物資儲備設施規劃建設,增加儲備物資數量與種類,優化儲備方式。完善應急救援社會化有償服務、物資裝備征用補償、救援人員人身安全保險和傷亡撫恤政策。強化地震應急通信網絡建設,提高應急救援信息化建設水平,強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先進技術與應急管理業務的深度融合,推進應急管理信息化跨越式發展。規劃建設新的應急避難場所,擴大覆蓋范圍,以社區12、人口分布為基礎,做到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公園、廣場、學校、體育場館、人防工程等公共服務設施,因地制宜建設應急避難場所。(四)建立地震防災減災救災宣教長效機制。結合實際建設各種類型、各種層次的面向社會公眾的地震應急科普場館、培訓教育基地與設施,優化運營管理模式,積極開展防震減災、應急避險、逃生自救、居家安全、公共安全、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等科普教育,向公眾廣泛普及防震減災科學知識,深入開展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學校、企業創建活動,提高社會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應急避險能力。四、重點項目(一)地震監測預警臺網建設項目。1完善現有地震監測預警觀測臺站輔助設備、設施功能,完成廣饒流體觀測站、廣饒地震臺遠程智能監控系13、統建設,推進地震觀測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做好地震觀測臺站運行維護,確保地震監測預警臺網連續穩定運行。2堅持專群結合,提高地震監測和短臨跟蹤能力。繼續推進“三網一員”(地震宏觀異常測報網、地震災情速報網、地震知識宣傳網和鎮街防震減災助理員)建設,拓展地震宏觀異常信息獲取渠道。(二)地震災害風險防治項目。1在全縣范圍內開展地震災害風險普查,開展房屋建筑地震承載體抽樣調查和致死性調查,建立地震易損性數據庫。通過資料分析、現場勘察、遙感解釋等多種技術手段,開展地震災害風險概率評估和確定性評估,編制我縣地震災害風險區劃圖和防治區劃圖。2對地震風險較高、人口相對密集的重點區域開展房屋設施抗震性能評估,14、對不達標的學校、醫院、生命線工程等建筑實施抗震加固,建立房屋設施加固工作信息管理與服務平臺。(三)地震應急救援保障項目。1更新現有地震應急物資儲備庫內過期或失效物資,增加必要的儲備物資種類;全縣至少建成1處中小型地震應急物資儲備庫,地震應急物資儲備數量達到保障4萬人7天基本生活規模。2發展改革、自然資源和規劃、住房城鄉建設、應急等部門結合我縣國土空間規劃和廣場、綠地、公園、學校、體育場館、人防工程等公共設施,因地制宜統籌做好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全縣至少建成1處高標準應急避難場所。(四)地震科普宣傳項目。1依托現有科普場館,增加防震避險知識展覽、防災減災影視播放等功能,建成1處地震科普場館;依托村15、(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建設20個地震科普知識展覽室。2以示范創建為抓手,創建1個省級地震科普教育基地,至少創建1所省級地震科普示范學校、1個省級綜合減災示范社區。五、保障措施(一)加強責任落實。防震減災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地震主管部門和防震減災各相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減災工作。(二)完善保障力量。積極引導雷霆救援、藍天救援等社會救援力量參與地震應急救援,為我縣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提供有效的力量補充,共同為我縣防震減災工作提供助力。(三)加強規劃實施評估。健全規劃實施監督與跟蹤機制,對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規劃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重大項目建設進展等進行適時監督檢查、規劃評估,及時發現和解決規劃實施中的問題,發揮規劃的引領約束作用,推動規劃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