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下的濰坊市國土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方案(36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28750
2024-05-20
36頁
11.63MB
1、濰坊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下的濰坊市國土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濰坊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2023年1212月前言PREFACE黨的二十大明確指出,“要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格局”,都市圈在國家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凸顯。在內外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都市圈以城市間密切的分工協作,形成合力,成為促進國內外雙循環的重要單元、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載體。作為山東半島城市群“三圈”的重要組成部分,膠東經濟圈發展將會對全省和全國的發展格局產生巨大影響。為加快濰坊市融入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提升濰坊市的綜合實力與競爭力,實現空間戰略謀劃、凝聚發展共識,助2、力濰坊市在山東省和環渤海地區地位的提升,開展濰坊市國土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編制工作。本規劃是按照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促進區域協同、經濟發展、優化空間布局、推動城鄉一體化為目標,科學規劃濰坊市的未來發展戰略,為濰坊市的經濟增長、環境保護和社會發展提供科學依據。目錄CONTENTS規劃背景城市發展目標定位戰略總體思路區域空間融合戰略產業協同創新戰略交通互聯互通戰略安全韌性共建戰略城鄉品質提升戰略12345678規劃背景1.1 戰略背景1.2 膠東經濟圈背景1.3 濰坊城市特征1.1 戰略背景落實國家、省重大戰略改革開放以來,山東創造了不少農村改革發展經驗,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化經營就出在諸城、濰坊3、,形成了“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2018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兩會”期間到山東代表團參加審議發表講話期間到山東代表團參加審議發表講話黨和國家對濰坊工作的肯定與期望國家黃河戰略對濰坊的要求以青島為中心,重點加快推動青濰日、煙威一體化進程,協同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海洋科教人才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海洋創新中心、對外開放樞紐和黃河流域開放門戶。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展規劃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對濰坊的要求加快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構建合作機制完善、要素流動高效、發展活力強勁、輻射作用顯著的區域發展共同體:基礎設4、施互聯互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聚力打造青島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聚力打造青島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煙臺和煙臺和濰坊全國性交通樞紐濰坊全國性交通樞紐,威海和日照區域性交通樞,威海和日照區域性交通樞紐;紐;產業創新協同共進;產業創新協同共進;對外開放攜手共贏;生態環對外開放攜手共贏;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要素資源高效配置。境共保聯治;要素資源高效配置。山東省關于加快膠東經濟圈一體山東省關于加快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化發展的指導意見1.2 膠東經濟圈背景膠東一體化發展戰略提出濰坊山東省關于加快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加快膠東經濟圈青島、煙臺、威 海、濰 坊、日 照 等“膠東五市”一體化5、發展建設國際知名的膠東經濟圈青濰地緣相近人緣相親互利共贏相輔相成濰坊內循環的門戶和樞紐青島外循環的窗口和平臺強化龍頭地位,提高城市能級參與更高級別的區域、全球競爭提高城市發展質量、增強自身實力積極建立聯系一體化發展高度協同發展自身訴求提升城市整體實力、能級優化市域空間布局、升級產業結構、提升城市品質更高質量轉型發展自身訴求膠東經濟圈內濰坊與青島的關系日益密切1.3 濰坊城市特征戰略疊加區雙核中心節點資源重地文化寶地農業標桿智造高地城市發展目標定位2.1 總體目標2.2 戰略定位打造山東省第三極2.1 總體目標經濟第三極打造國際動力名城、全國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創新第三極成為突破科技創新,6、提高科技轉化率,打造區域性應用創新高地文化第三極培育世界風箏文化中心品牌,挖掘歷史文化、培育民俗文化,提升文化旅游吸引力交通第三極強化向內陸門戶樞紐作用,完善公路、鐵路、航空、航運體系2.2 戰略定位中國動力智造名城中國農業產業化示范區全國綜合立體交通樞紐山東省應用創新中心世界風箏之都戰略總體思路3.1 推進區域協作共贏3.2 強化內外雙循環銜接積極承擔“門戶”和“樞紐”職能3.1 推進區域協作共贏膠東經濟圈協同省會經濟圈協同沿黃沿海協同推進高密、諸城等臨膠東經濟圈地區協作發展。推進青州、臨朐等臨省會經濟圈協作發展。推進壽光、濱海區、昌邑等黃河流域、沿渤海地區高質量協作發展。強化交通、生態、產7、業、能源、設施內外雙循環銜接3.2 強化內外雙循環銜接面向國際循環,加快高端制造和現代農業升級。面向國內循環,鞏固國家級鐵路樞紐和全省新舊動能轉換樞紐地位發掘濰坊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機會,促進外部市場多元化。促進動力裝備、農業種業、燃料電池、可再生能源等優勢領域關鍵技術的研發突破,實現優勢產品邁向高附加值,保持對外出口方向的穩健和抵御風險能力。向內陸扇面,主動對接黃河中下游西咸、鄭開、省會三大都市圈,發揮濰坊在黃河流域國家戰略的重要節點區位。向海洋扇面,主動對接青島都市圈,發揮濟南-青島區域走廊重要支撐二級中心功能作用。推動區域創新人才流動、區域校企協作,發揮職業教育優勢,打造應用技術8、創新高地。區域空間融合戰略4.1 融入區域開放合作格局4.2 優化市域發展格局4.3 整合中心區域空間優勢4.4 加強邊界地區合作建設4.5 推進港城協同發展4.1 融入區域開放合作格局深度參與國際交流合作,共建高能級開放載體 深度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探索融入“一帶一路”倡議中六條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共建高能級開放載體,促進高水平開放協作。積極融入京滬走廊把握建設京滬二通道重要區域通道的機遇,充分發揮濰坊資源稟賦優勢,加強濰坊與京津冀、長三角兩大城市群的互聯互通承擔濟青兩大核心協同發展的“樞紐節點”作用聯動省會經濟圈,借助濰坊市處在濟青兩大核心的中心位置和發展主軸節點優勢,承擔兩大發展核心動能雙9、向傳導的“樞紐節點”作用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 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任務。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4.2 優化市域發展格局構建“一區兩片、兩軸兩帶”發展總體格局以中心城區聯合濱海新城形成雙核,并統籌考慮納入臨近的安丘、昌樂和壽光,打造濰坊都市區。“一區”分別對接膠東經濟圈的諸城、高密和省會經濟圈的青州、臨朐兩大毗鄰區?!皟善毖永m東西向濟青綜合發展軸:創新智造廊帶南北向京滬二通道發展軸:貫穿南北的縱向聯絡軸和產業集聚帶“兩軸”北部沿海經濟發展帶:北部地區壽光、寒亭、昌邑的萊州灣海岸帶,打造海洋經濟發展新引擎南部山區綠色生態涵養帶:南部地10、區青州、臨朐、安丘、諸城。形成融合文化、生態、休閑等功能的戰略空間?!皟蓭А?.3 整合中心區域空間優勢西部推動壽光、昌樂聯動中心城區發展南部推動安丘與中心城區山水空間聯動,推動濰河流域功能統籌發揮峽山區膠東地區調蓄戰略水源地優勢地位,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北部推動昌邑、中心城區同城化發展。“一主一副,多片共融”的一體化發展都市區中心城區:提升城市能級,提高城市首位度的核心承載區,是集聚濰坊市知識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高地。濱海城區:打造保稅、加工、商貿、科教、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綜合性副城區。形成以濰坊中心城區為主動力源、濱海城區為副動力源的雙源驅動模式4.4 加強邊界地區的合作建設在濰坊和青島、省會經濟11、圈毗鄰地區率先打破行政壁壘高密膠州以膠州臨空經濟示范區為依托,打造“青濰一體化”新支點東部跨域發展青州-淄博:打造齊文化傳承創新示范區;泰沂山區:生態和文旅資源開發;壽光-廣饒:打造綠色化工產業基地諸城西海岸對接大青島,融入西海岸,建設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先行區昌邑-萊州-平度聯合創建國家級生態化工示范區,打造綠色化工高地4.5 推進港城協同發展以港聚產、以產興城、以城育港“前港中區后城”模式港口能級提升,區域經濟合伙人臨港石化、現代物流、大宗商品交易交通脈絡延伸;科創、金融、城市服務配套資源稟賦、產業布局配套需求能級互動港區園區城區加快港口資源、功能與城市對接、融合;以港口為引擎提升城市發展12、能級港城協同加快發展與臨港工業相匹配的科技創新、金融、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產城一體通過港口物流的發展帶動臨港工業的發展,壯大港產腹地空間港產融合產業協同創新戰略5.1 打造開放融合的農業現代化示范區5.2 打造創新協同的中國智造名城5.3 打造區域流通的數字經濟新高地5.4 構建多元多層的創新支撐平臺5.1 打造中國農業產業化示范區01通過跨國合作、標準制定、農產品定價,高質量建設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02聚焦種業研發、農業技術創新,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先行區03一二三產融合聯動發展,促進農業產業化、農業現代化,開拓預制菜產業農業綜合創新區蔬菜硅谷示范區淺山特色農業區農業國際貿易區農工貿一體融合區13、圍繞三大特色發展路徑,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布局五大農業片區農業綜合創新區蔬菜硅谷示范區淺山特色農業區農業國際貿易區農工貿一體融合區5.2 打造創新協同的中國智造名城梳理制造業圖譜,升級強化優勢產業、賦能培育新興產業優勢升級創新賦能先進制造中部創新智造核心區濱海低碳循環戰略區南部綠色制造培育區青濰高端制造協同區以點串線,以線帶面,布局四大制造業集聚區中部創新智造核心區濱海低碳循環戰略區青濰高端制造協同區南部綠色制造培育區5.3 打造區域流通的數字經濟新高地多點布局現代服務業組團對外貿易以綜合保稅區為核心,包含6大對外貿易基地。文旅休閑現代物流數字服務以中心城區數字服務為核心,包括12大數字服務基地14、。促進流通貿易中心建設,弘揚鳶都品牌特色,培植數字消費場景以楊家埠民俗文化、青州古城、沂山山水文化為核心,包含8大文旅休閑基地。以4大區域型物流基地為核心;打造16個物流中心。5.4 構建多元多層的創新支撐平臺建立多元創新支撐體系強化濟青走廊創新要素集聚,打造區域創新成果轉化中樞知識創新型知識創新型應用創新型高等院校職業教育高新企業圖例濟南市濟南市濰坊市濰坊市青島市青島市融入濟青發展軸,為濟南、青島提供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場地,為膠東經濟圈提供強大的創新腹地支撐。機構等級功能內涵頂級前沿研究國家主導型,代表基礎科研領域世界最高水平的科研機構及設施應用型基礎研究以應用為導向,可從各個環節推動高效生產15、的科研機構及設施工業應用技術研究直接服務生產的企業研發中心和衍生出生產環節的科研機構未來型研究引領世界科技走向多學科深度融合的科研機構交通互聯互通戰略6.1 打造暢達高效的區域交通體系6.2 織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6.3 建設“軌道上的濰坊”6.4 建設重要交通樞紐體系6.1 打造暢達高效的區域交通體系落實國家綜合立體交通樞紐建設目標,銜接省域“四縱四橫沿黃沿海十通道”綜合立體交通骨干網,實現濰坊從“三橫一縱”字通道向“五橫四縱”網絡通道結構轉變,構建內外通暢的交通骨架。五橫沿海通道濰坊威海濟青通道濰青通道魯中通道五橫四縱西部縱向通道濰日通道京滬二通道明董高速打造綜合性強港構建多層次軌道系16、統建立高效互通的公路網構建兩級航空體系6.2 織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構建多層次軌道系統6.3 建設“軌道上的濰坊”爭取京滬二通道在濰坊市內站點設置在城市主要發展方向;新增濰煙高鐵,建設煙臺威海地區向內陸拓展的快速通道;建設濰坊至沂源城際、青島-諸城-萊蕪城際軌道上的濰坊高鐵城鐵市域鐵路城市軌交加密濰坊市域高速公路網,實現每個縣至少都有縱、橫2條高速01結合國省道構建的市域“兩環六射”的快速路網絡02實現“高-快”銜接和互聯互通,快快相連,縮短各縣市區通達時間。036.4 建設重要交通樞紐體系 按飛行區4D為標準建設濰坊新機場,錯位青島、煙臺、威海機場重點業務,突出濰坊機場處于環渤海及輻射海17、外區域的優勢。構建“運輸+通用”兩級航空體系 配置通用機場,構建應急救援、工農林作業、航空制造、飛行培訓、旅游觀光等通用航線網絡。打造綜合性強港和重要樞紐 培育海河聯運樞紐港,做好小清河全線通航保障工作,助力山東內陸腹地出海通道通暢。深化區域合作,融入大區域港口運輸體系,統籌港口功能和布局,共同提升港口發展能級。7.1 守好糧食底線,保護糧食安全7.2 保護生態安全,構建生態空間格局7.3 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安全韌性共建戰略穩面積、提單產、保品質7.1 守好糧食底線,保護糧食安全圖例永久基本農田一般耕地 落實省域農業格局,嚴格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保障永久基本農田總規模原則上不減18、少,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強化耕地質量提升,提高農田綜合生產能力。融山海河城為一體,錨固穩定的生態空間7.2 保護生態安全,構建生態空間格局 一灣,指北部海灣生態屏。兩屏,指西南部山區生態屏、南部山區生態屏 多廊道,指彌河生態保護軸、濰河生態保護軸、膠萊河、白浪河等河流形成的南北向生態廊道,以及各交通線路形成的東西向生態廊道。構建“一灣兩屏多廊道”的生態結構7.3 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共保供水安全 加強防潮防洪排澇能力聚焦構建與膠東經濟圈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多源互補、豐枯調劑的供水保障體系.加強油品、天然氣、電力等重大能源線路跨區域銜接打造安全智能的電網系統、原油輸送系統。19、保護資源能源安全加強災害共治加快構建以河道、水庫、提防、湖泊為架構的防洪工程體系。協同推進濰河、祊河、北膠萊河等骨干河道治理建立膠東經濟圈信息通告與預報機制、膠東經濟圈鄰界地區重大基礎設施應急協作機制、膠東經濟圈重大疾病和突發急性傳染病聯防聯控機制 共建濰煙威、濰青、濰日三大能源輸送廊道 完善多源互補的供給網絡 加強公共衛生和安全事件應急能力城鄉品質提升戰略8.1 推動文化旅游發展8.2 打造城鄉融合的幸福生活典范8.1 推動文化旅游發展加強與周邊城市文化共保共榮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世界鳶都”深入挖掘和發揚北部海洋特色文化 發揮濰坊齊文化發源地優勢,共建齊文化帶 共保沂蒙山區紅色文化20、 突出世界風箏發源地、保護民俗文化,創建東亞文化之都打造全域旅游的營運推廣平臺集吃穿住行+特產手信+旅游宣傳+旅游咨詢于一體面向區域競合的城市產品打造濱海旅游度假+漁鹽文化+航海文化轉化面向體驗經濟時代的城市特色營銷以鄉愁經濟+體驗經濟+民俗文化轉化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強文化旅游品牌培育8.2 打造城鄉融合的幸福生活典范優化完善15分鐘生活圈至2035年,15分鐘幸福生活圈覆蓋率達到90%,至2050年,覆蓋率達到100%。優化生活圈布局至2035年,社區基本公共服務設施15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90%,至2050年,覆蓋率達到100%完善全年齡友好的社區公共服務建立多層次公共服務體系配置高等級功能的教育、醫療、文化、體育、養老等設施,在市域建立“城市主中心-城市副中心-區級中心-社區中心”四級公共服務體系。結合生活圈推動不同規模類型的社區公園、游園、健身廣場、城市綠道等設施均衡配置。完善生活圈公共活動網絡促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空間統籌推進村莊分類發展優化村莊布局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水平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村莊人居環境整治與鄉村生態保護和治理8.2 打造城鄉融合的幸福生活典范打造城鄉高水平融合的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農業產業現代化農村治理現代化農民生活現代化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村高效能治理農民高品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