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縣老湖鎮國土空間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稿)(35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28776
2024-05-20
35頁
7.75MB
1、老湖鎮人民政府2024.05公示稿東平縣老湖鎮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編制目的為全面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山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泰安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東平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東平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專項規劃(2020-2035年),落實東平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及縣委縣政府的部署安排,加快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統籌安排全鎮的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特制定東平縣老湖鎮國土空間規劃(2022、1-2035年)。老湖鎮位于魯中南山地丘陵與魯西北平原的過渡地帶大地貌屬于華北平原,中地貌屬魯西南平原東北低槽和魯中山區的西南邊緣丘陵。地形復雜,兼具山地、丘陵、平原、澇洼地、湖泊、河流等。鎮域面積:112.95 平方千米水域面積:40.15 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0 萬人(數據來源于2020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數據來源于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東平湖大清河東平街道彭集街道州城街道老湖鎮梯門鎮大羊鎮接山鎮新湖鎮沙河站鎮商老莊鄉舊縣鄉銀山鎮岱廟鎮斑鳩店鎮目錄CONTENTS1/規劃概述2/城鎮性質與發展目標3/國土空間總體格局4/全域空間布局5/構建魅力鎮區6/塑造地方特色7/完善支撐體系8/規劃傳3、導與實施保障01規劃概述1.1 規劃期限1.2 規劃范圍1.規劃概述 1.1 規劃期限 1.2 規劃范圍規劃范圍包括全域和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兩個空間層次。全域層次包含老湖鎮人民政府行政管轄范圍內的全部國土空間,總面積11295.33公頃。城鎮開發邊界范圍總面積324.38公頃。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基期年為2020年,近期規劃至202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02城鎮性質與發展目標2.1 城鎮性質2.2 國土空間發展目標2.3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策略2.城鎮性質與發展目標 2.1 城鎮性質東平湖旅游服務基地和物流集散中心,水文化特色城鎮。2.規劃目標與城市性質 2.2 國土空間發展目4、標 總體目標:牢牢守住發展安全底線,穩步提升國土空間保護水平;加強國土空間風險管控,完善國土空間安全韌性設施建設;顯著提升國土空間開發效率,推動國土空間提質增效;不斷優化國土空間布局,以高品質國土空間保障高質量發展;全面完善國土空間治理體系,提升國土空間治理能力。階段目標:規劃到2025年,大力推進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鎮建設,大力推進物流倉儲產業發展,文旅深度融合格局基本形成;路網布局更加優化,城鄉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更加健全,國土空間品質進一步提升,城鎮宜居水平顯著提高。規劃到2035年,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鎮建設取得決定性進展,基本形成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生產5、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安全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國土空間;形成現代產業體系、交通體系,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水文化特色得到全面彰顯,全力打造配套完善、交通便捷的服務基地,助力東平湖打造國家5A級旅游景區和國家級旅游度假區。規劃到2050年,全面建成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鎮和國家級文旅強鎮。2.規劃目標與城市性質 2.3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策略綠色發展策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底線思維,踐行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理念,保護東平湖生態環境,促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綠色化、城鄉生活方式低碳化發展,全面提升鄉鎮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多元產業策略建立多元融合的產業結構體系,創新產業合6、作模式,推動產業互相賦能、深度融合發展,多元支撐西部環湖鄉鎮高質量發展。魅力彰顯策略落實山東省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戰略,保護傳承黃河文化、運河文化、泰山文化、宋文化等特色文化,促進歷史文化資源與山水生態資源的融合發展,塑造西部環湖鄉鎮人文魅力。品質提升策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產城融合發展,全面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水平。加快提升全域景觀風貌,塑造高品質城鄉人居環境,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03國土空間總體格局3.1 嚴守三條控制線3.2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3.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3.1 嚴守三條控制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優7、先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生態保護紅線立足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定位,結合東平湖保護要求,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線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 3.2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一心”:依托大宋不夜城及周邊區域,整體打造東平湖地區的文旅服務中心;“一帶”:沿湖打造串聯環湖各鄉鎮的東平湖文旅產業帶;“三區”:東平湖生態保護區、淺丘農業發展區、平原農業發展區。老湖鎮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為“一心、一帶、三區”3.國土空間總體格局04全域空間布局4.1 優化農業空間布局4.2 穩定生態空間布局4.3 明確鎮村空8、間布局4.4 國土整治修復 4.1 優化農業空間布局保障糧食生產。嚴格耕地種植用途管制,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生產以及飼草飼料生產,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糧食生產功能區主要分布在老湖鎮北部和東部,總面積1657.48公頃。發展特色農業。在前水河村、王臺村等地大力發展稻蝦套養的生態漁業,盤活閑置池塘和澇洼地。在北部山區以藥糧間作模式壯大中藥材種植。4.全域空間布局4.全域空間布局 4.1 優化農業空間布局積極挖掘潛力增加耕地。老湖鎮宜耕后備資源潛力區總面積54.99公頃。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至2035年,永久基本農9、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高標準農田建設整治提升區域主要位于焦鋪村,總面積2.57公頃。提升設施農業現代化水平。到2030年,現代設施農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科技裝備條件顯著改善,穩產保供能力進一步提升,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斷增強。規劃老湖鎮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4080.35公頃以及老湖鎮境內泰安東平湖地方級風景名勝區面積4397.63公頃的目標任務。4.2 穩定生態空間布局4.全域空間布局持續推進東平湖水生態修復、東平湖環湖濕地生態修復、大汶河濕地生態修復、稻屯洼濕地生態修復和生態林業建設,加強生態系統穩定性,提高生物多樣性。老湖鎮全域水生態修復重點區3554.89公頃,濕地生態修復重點區59210、.46公頃。老湖鎮林地主要分布于北部山區和東平湖沿岸。造林綠化空間主要分布于北部山區,總面積334.17公頃。4.2 穩定生態空間布局4.全域空間布局規劃鎮域鎮村分為農村社區/中心村和基層村2個等級。農村社區6個,分別為滸源社區、水滸社區、水泊社區、鳳凰社區、展營社區、王臺社區。中心村5個,分別為梁林村、澗流村、焦鋪村、柳村、上水河村。基層村12個,分別為九女泉村、宋村、單樓村、橙村、楊村、后水河村、前水河村、沈浦村、展莊村、付莊村、毛甕村、朱莊村。規劃構建3個城鎮社區生活圈和3個鄉村社區生活圈。4.3 明確鎮村空間布局4.全域空間布局“2”:依托大宋不夜城及泰安港老湖作業區,大力發展文旅、物11、流兩大支柱產業;“1”:培育數字經濟新形態,構建產業發展新格局。依托鎮域產業支柱,構建“2+1”的產業結構 4.3 明確鎮村空間布局4.全域空間布局推進農用地整治。統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宜耕后備資源開發以及農田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在優化耕地布局、增加耕地面積的同時,提高耕地連片度,加強耕地地力培育,全面提升耕地質量,為促進耕地規模經營和發展現代農業創造條件。推進建設用地整治。按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要求,充分運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按照“先拆舊、后建新,先復墾、后掛鉤”的原則,對規劃確定的城鎮、村莊建設和產業發展區以外的農村宅基地、工礦廢棄地以及其他建設用地有序開12、展建設用地復墾,優化農村建設用地結構和布局。推進東平湖湖區生態修復。通過湖體清淤、菹草治理、水生態修復、湖岸生態化改造、環湖村莊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農業和農村面源污染控制等措施,推進湖區生態修復。推進濕地生態修復。通過退耕還濕、退漁還濕、增加生物多樣性、濕地景觀再造等措施,全面修復提升東平湖濱湖濕地、稻屯洼濕地的生態服務功能和景觀生態格局。4.4 國土整治修復4.全域空間布局生態修復國土綜合整治有序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積極盤活農村閑置建設用地,大力推進工礦廢棄地復墾,推進建設用地多功能開發、地上地下立體綜合開發利用,促進空置學校、廠房等存量資源再利用,提高存量建設用地供地比重。充分利用閑置和13、低效建設用地,提高各業各類建設用地節約集約水平,保障科學發展的用地需求。控制國土開發強度,進一步優化城鄉用地結構,引導人口、產業有序集聚,形成城市帶動農村、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嚴格控制開發強度和新增建設用地供給,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必要用地。存量低效用地盤活05構建魅力鎮區5.1 鎮區空間結構5.2 鎮區重點項目5.3 城鎮住房建設5.4 城市更新重點區域5.構建魅力鎮區 5.1 鎮區空間結構文旅服務中心濱湖生態景觀帶南部文旅組團、中部度假組團、北部生活組團“一心、一帶、三組團”一心一帶三組團充分發揮黃金湖岸的濱水特色,滿足現代時尚生活要求,打造充滿藝術氣息的,以心靈修養為主要目的的主題休閑14、度假區。5.2 鎮區重點項目5.構建魅力鎮區中部度假組圖重點項目五星級酒店/劇場特色商業街區高端度假社區濕地美術館湖濱公園通天街改造提升南部文旅組圖依托大宋不夜城、東平湖大酒店等現有設施,打造以弘揚“宋”文化為主旨,以家庭親子游、文化體驗游為主的濱湖特色小鎮。重點項目大宋不夜城二期五星級酒店/會議中心酒店式公寓奧特萊斯東平湖濕地生態修復S243/S246繞行線依托老湖鎮鎮區,打造服務鎮區居民日常生活為主的公共服務中心。北部生活組圖重點項目通天坊休閑商業街區S246繞城線 5.3 城鎮住房建設5.構建魅力鎮區 5.4 城市更新重點區域老湖鎮城市更新重點區域位于現狀246省道以南、通天街以西的區域15、,結合城市更新打造通天坊休閑商業街區,完善鎮區商業配套服務設施,為鎮區居民提供優美、舒適、宜居的環境。老湖鎮居住用地主要分布于北部生活組團的滸源社區、水滸社區以及中部度假組團的高端度假社區。度假社區采用低層和多層相結合的住宅形式,集中布置在城鎮開發邊界范圍中部區域,行程度假社區組團;農村社區以多層為主,在不影響湖岸景觀的前提下,局部可配置少量小高層住宅。以提高城鎮社區生活品質為目標,重點加強居住社區的基礎設施運營維護,優化物業管理、服務制度,為居民提供真實、透明、便捷、安全的公共住房服務。06塑造地方特色6.1 保護歷史文化6.2 組織藍綠空間6.3 引導城鄉風貌保護老湖鎮梁林村1處省級歷史文16、化名村,梁林村、柳村2處省級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應實行整體保護,保持其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和空間尺度,保護居民生活的延續性及與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和環境。保護老湖鎮梁氏墓群、北橋墓群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黃石崖石刻造像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栲栳寺石刻、須昌故城、東平公冉子祠碑記、朱橋遺址、烈士陵園、韓煦墓、孫奭墓7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塑造地方特色 6.1 保護歷史文化落實文物保護推進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保護老湖鎮全域分為4個城鄉風貌區,分別為水岸風情風貌區、大宋風韻風貌區、稻蒲荷香風貌區和鄉間野趣風貌區。水岸風情風貌區。北至老湖作業區、南至大汶河、東平湖沿岸5001000米范圍17、為水岸風情風貌區。塑造湖濱地區特色小城鎮風貌,整體宜采用帶有地方文化元素的現代風格或新中式風格,建筑和景觀的設計應注重通透性和藝術性。大宋風韻風貌區。大宋不夜城周邊區域為大宋風韻風貌區。該區域整體應與大宋不夜城協調統一,采用宋代建筑風格,突出宋文化主題,街巷空間尺度、景觀元素等均應與整體風貌相協調,并在設計中運用水元素。稻蒲荷香風貌區。鎮域東南部稻屯洼地區為稻蒲荷香風貌區。依托稻屯洼“葦蒲鵝黃、稻谷荷蓮飄香”農業與生態相結合的特色景觀,改善濕地生態系統,建立蒲葦飄搖、魚蝦嬉鬧、百鳥爭鳴的城市郊野魅力空間。鄉間野趣風貌區。上述三個風貌區以外的區域為鄉間野區風貌區。保護鄉村自然風貌、傳統文化和生活18、方式,保留鄉村的原始特色和野趣,營造鄉村地區的寧靜、和諧、自然和淳樸的氛圍。6.塑造地方特色 6.2 組織藍綠空間規劃由東平湖、大汶河、稻屯洼和鎮域北部山區等山、水、濕地區域向鎮域中部形成“山水交織、多向滲透”的藍綠網絡。6.3 引導城鄉風貌07完善支撐體系7.1 優化綜合交通系統7.2 健全公共服務體系7.3 完善市政設施配置7.4 加強安全防災體系落實東平縣“四橫五縱二環”公路交通網絡的建設要求,推進京杭大運河復航與泰安港建設,優化城鄉道路網結構和布局,打造舒適宜人的慢行交通網絡。推進泰東高速公路老湖段和老湖出入口建設,預留與德鄆高速公路連接線通道;推進243省道和246省道并線段改線工程19、,推動246省道鎮區改線繞行;繼續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積極推進泰山大汶河旅游公路建設,持續推動農村公路提檔升級;提升改造老湖汽車站為二級客運站。提升東平湖區航道、大汶河航道為II級航道,實現千噸級船舶通航。推進老湖作業區建設,推動泰安港成為山東省地區性重要港口;推進組織東平湖、大汶河客運航道,發展水上旅游,建設2處客運碼頭,分別為水滸古鎮碼頭和老湖碼頭。按照“小街區、密路網”布局理念,結合已建成區域城市更新改造,穩步推進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內路網加密,構建通天街等“二橫一縱一環”主干路網及濱湖大道等“二環四射”次干路網;規劃結合城鄉綠道網絡設置慢行交通系統,串聯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內主要公園、濱水20、空間和公共服務設施等,加強與公交站點的銜接,為居民日常出行提供連續、安全、舒適的活動場所。7.完善支撐體系 7.1 優化綜合交通系統構建“重點鎮級-社區/村級”二級公共服務中心體系。城鎮社區級公共服務中心對應城鎮社區生活圈,滿足城鎮居民日常生活配套服務需求;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對應鄉村社區生活圈,保障鄉村居民享有便捷舒適的鄉村公共服務設施,提升生活品質。7.2 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公共服務體系穩步推進濱湖水廠(日供水規模12萬立方米)建設。至2035年,滿足上級下達指標,城鄉供水一體化率達到100%。加快城鎮排水基礎設施向周邊農村延伸步伐,進行農村排水體系改造提升,實現城鄉排水一體化管理。保留現狀2221、0kV周林變電站、110kV水河變電站,規劃新建110kV濱湖變電站。嚴格落實電力廊道管控要求,對高壓架空電力線路專用通道加以保護。完善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網絡建設,拓展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場景應用,滿足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網絡無縫覆蓋,加快布局新一代通信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推動智慧廣電網絡建設,加快第六代互聯網協議規模部署,擴大千兆及以上光纖覆蓋范圍。保留老湖鎮現狀海洋液化氣站。規劃氣源由泰安奧德天然氣門站接入,滿足全鎮天然氣供氣需求,未來通過東平分輸站進一步優化氣源結構。推進城鄉清潔取暖,在管網覆蓋不到的區域和規劃新城區,優先推廣燃氣、電力、地源熱泵、污水源熱泵、生物質鍋爐等區域集中供熱,22、穩妥推進農村地區“煤改氣”“煤改電”等清潔取暖工作。推行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全鎮生活垃圾由梯門垃圾焚燒發電廠集中處理。7.完善支撐體系 7.3 完善市政設施配置提高滯洪區防洪能力,重點加強蓄滯洪區圍堤、分區隔堤和進退洪設施為主的分蓄洪控制設施,推動實施二級湖堤等堤防加高加固工程,推進老湖區分區運用,降低老湖區分洪運用難度,減輕分洪損失。加強地質災害勘查工作,按“先急后緩、險大優先”的原則,對鎮域重要地質災害點開展防治,使重要地質災害點的有效治理率達到95%以上。開展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按照崩塌、滑坡、不穩定斜坡等斜坡類災害和泥石流災害分類評價地質災害風險,根據實際情況綜合疊加確定風險等級,并23、開展風險區劃。建立預防為主、應急為輔的的消防安全保障體系。生產、儲存、經營、運輸易燃易爆危險物品的場所、設施、管線必須符合城鄉消防安全布局,保證足夠的安全防護距離;提高人員密集場所、易燃易爆單位和高層、地下公共建筑等火災高危單位的消防安全管理能力。按照防空防災一體化、軍地一體的原則,構建以鎮域城鎮空間為支撐的人員防護格局和以藍綠空間為基地的人防疏散格局。構建鎮級、社區(村)級二級防疫體系,劃定城市防疫分區,構建基本防疫空間單元。7.4 加強安全防災體系08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8.1 傳導落實8.2 村莊建設通則8.3 近期重點項目8.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 8.1 傳導落實向上承接:深化省、市(縣)24、級規劃明確的目標、功能分區、落實空間格局及重要控制線。向下傳導:為下轄村莊規劃、詳細規劃提供上位依據。專項空間規劃泰安市國土空間規劃市轄區國土空間規劃統籌協調細化落實山東省國土空間規劃承接落實全國國土空間規劃東平縣國土空間規劃老湖鎮國土空間規劃全國性各類專項規劃省級各類專項規劃市級各類專項規劃(邊界內)詳細規劃國土空間規劃詳細規劃(邊界外)村莊規劃空間性指導約束8.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 8.2 村莊建設通則8.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 8.3 近期重點項目編制交通設施、能源設施、水利設施、宜居生活等重大項目清單,建立近期項目庫,提出實施支撐政策。分別從交通設施、能源設施、水利工程、生態修復、公共服務、25、居民安置、產業發展、土地整治以及其他項目等方面進行分類。規劃建設期限包括近期十四五規劃項目以及2025-2035年建設項目,保障鎮域重大項目的開展與落實。項目類型項目名稱交通設施山東省泰安至東平高速、泰安至東平高速西延、S243泰梁線東平大羊至州城段改建工程、泰山黃河-大汶河文化旅游生態風景道(泰山黃河-大汶河文化旅游生態廊道)、泰東高速跨東平湖工程、京杭運河大清河航道工程、泰東高速三改工程、大宋不夜城配套設施、社區配套工程能源設施山東泰安東平運河(濱湖)110千伏輸變電工程水利工程東平湖區域水生態提升項目、東平縣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縣項目、東平縣沿湖排澇河治理工程、東平湖老湖區分區運用26、南排工程、老湖區局部清淤、二級湖堤及臨堤升級加固、東平湖濱湖區澇區治理、東平縣稻屯洼排澇體系治理項目、東平湖洪水外排河道應急疏通工程(東平段)、中小河道治理工程、東平湖滯洪區綜合治理提升工程生態修復泰安市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東平湖生態區)、東平湖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大汶河-東平湖生態區保護修復工程、東平縣流域面積200平方千米以下54條河道干流水系綜合治理生態修復工程公共服務泰安市東平縣濱湖水廠工程、東平縣城鄉供水一體化提升工程、東平縣灌區現代化管理提升項目、東平縣農村飲水安全提升工程產業發展東平湖旅游綜合體項目、泰安港配套設施工程、泰安港老湖作業區二期配套設施項目土地整治老湖鎮王臺村東北部、老湖鎮王臺村等3村、老湖鎮南辛莊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