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鄒城市“十四五”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方案(2021-2030年)(28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28848
2024-05-20
25頁
146.13KB
1、山 東 省 鄒 城 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212030年)鄒城市人民政府二二一年七月山東省鄒城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21-2030年)協 調 委 員 會主 任:韓丙海副主任:王永文委 員:步士鋒 王曉東 王俊巖 張峰 唐啟征 相啟躍何樹濤 仲劉兵 謝忠良 徐慶貞 王沖 李平田慎建 林志強 臧慶峰 徐相斌 李凱 傅亮孔浩 段紹洲 劉國華山東省鄒城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21-2030年)編 審 委 員 會主 任:王永文副主任:王魯平 王力 李先臣 張成立委 員:潘高偉 苗雨沛 李偉 劉航 李憲良 付耀陳國棟 孫斌 苗偉 王慶民 王磊 王猛主 編:李偉副主編:付亞勇 李海寧 張井躍撰稿人:宮玉2、鑫 司紅兵 劉朝聚 繪圖人員:司紅兵 王永目 錄一、地質災害現狀與工作進展2(一)地質災害現狀2(二)地質災害趨勢預測3(三)地質災害防治進展3(四)面臨的形勢與挑戰4二、規劃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5(一)指導思想5(二)基本原則5(三)規劃目標5三、地質災害易發性分區7(一)地質災害高易發區(A)7(二)地質災害中易發區(B)8(三)地質災害低易發區(C)9(四)地質災害不易發區(D)9四、地質災害防治分區及防治措施12(一)重點防治區(A)14(二)次重點防治區(B)14(三)一般防治區(C)15(四)采空塌陷區防治情況15五、地質災害防治重點任務16(一)地質災害調查評價16(二)地質災害3、監測預警16.(三)地質災害綜合治理17(四)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設17六、保障措施19(一)落實責任分工,堅持依法防災19(二)注重科技創新,完善工作體系19(三)加大政策支持,拓寬資金渠道19(四)強化宣傳培訓,提高全民意識20七、附則21附 表(附正文后)附表一 鄒城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一覽表圖 件順序號圖號圖 名比例尺11山東省鄒城市地質災害易發性分區圖1/5萬22山東省鄒城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圖1/5萬前 言為科學的規劃和指導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合理開發利用地質環境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減輕和避免地質災害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依據地質災害防治條4、例和濟寧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13-2025年),鄒城市人民政府決定在山東省鄒城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11-2025年)的基礎上編制山東省鄒城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21-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編制依據:1、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令第394號;2、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國發201120號);3、山東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4、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劃綱要,國土資源部79號文;5、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國發201120號文件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實施意見(魯政發201133號);6、關于開展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修編工作的通知(魯國土資字2011217號);7、山東省地5、質災害防治規劃(20132025年(魯政字201466號);8、山東省地面沉降防治規劃(20122020年;9、濟寧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132025年),濟寧市人民政府;10、鄒城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11、山東省鄒城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11-2025年)。規劃基準年為2020年,近期2021-2025年,中遠期2026-2030年。一、地質災害現狀與工作進展(一)地質災害現狀鄒城市地質環境條件較復雜,地形地貌條件存在較大差異。地質災害類型主要有崩塌、巖溶塌陷、采空塌陷;截止2020年12月,全市崩塌隱患點13處,地面塌陷4處、采空塌陷面積88.73km2;共威脅176、0人和260萬元財產的安全。已發生6處崩塌,仍然存在隱患。他們在空間上的分布主要受環境地質條件、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多集中在低山丘陵區,在時間分布上呈現明顯的集中性,地質災害在汛期(6-9月份)發生的較多。1. 崩塌現狀鄒城市目前有崩塌災害隱患點13處,主要分布于鄒城市區東南部護駕山-唐王山-嶧山景區;香城鎮劈石峪村-張莊鎮將軍堂村、魏口村;張莊鎮小彥村-城前鎮尹莊河南村;郭里鎮長青村-王家莊村;石墻鎮草寺村-常峪村。屬低山丘陵區,地面高程一般為100600米,崩塌地質災害點多出現于山體風化較嚴重區域,主要是受筑路、開發等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和自然風化影響,形成陡坡和破碎松散的危巖體,在降雨或震動7、等外力作用下,容易散落形成崩塌。2. 巖溶塌陷現狀鄒城市巖溶塌陷4處,均位于嶧山鎮東鞏莊三村南西-官山北東處。區內第四系松散層覆蓋厚度一般在1020米,下覆為寒武紀九龍群張夏組灰巖,地下水水位3558米。該區域內已發生4個塌陷坑,直徑1.03.0米,塌陷可見深度13米;毀壞的對象主要為農田和鄉村公路。3. 采空塌陷現狀根據鄒城市采煤塌陷地綜合治理規劃(2018-2030年)專項規劃,截止2020年底,全市采空塌陷面積為88.73km2,均為煤礦采空塌陷。主要集中在鄒城市西北部,涉及9個礦山,其中生產礦山6個為橫河煤礦、太平煤礦、里彥煤礦、兗礦集團下屬的鮑店煤礦、東灘煤礦、南屯煤礦;關閉礦山3個8、為唐村煤礦、落陵煤礦、北宿煤礦。(二)地質災害趨勢預測鄒城市崩塌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一帶,該區域山高勢陡,植被較差,巖石裂隙發育、風化較嚴重,人工切坡修路、切坡建房、城市建設等工程活動造成的不穩定斜坡、崩塌、滑坡等災害點將持續增加。隨著煤礦采掘工程向縱深發展和深層地下水資源的持續開采,地下采空區將越來越多,采空塌陷亦將越來越大。(三)地質災害防治進展鄒城市政府高度重視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政府、社會等多方面投入大量資金,開展地質災害調查研究,完善監測預警體系,實施眾多治理工程,極大提升了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2011年11月,編寫山東省鄒城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11-29、025年),規劃對存在嚴重地質災害危險的區域和主要經濟發展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2013至2020年期間先后投入地質災害防治資金超8672.45萬元,完成地質災害治理工程17處,保護受威脅人員275人;完成搬遷避讓隱患點6處,搬遷避讓420人;共保護受威脅財產267.9萬元。近年來鄒城市政府逐步完善專群結合的監測網絡,及時掌握地質災害隱患的變化趨勢。每年汛期開展山區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報預警,有效指導人民群眾防災避險。逐年完善地質災害隱患“一點一策”防災臺賬,為高效指揮和有序管理防災減災工作奠定基礎。(四)面臨的形勢與挑戰1. 習近平總書記對防災減災提出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兩個堅持、三個10、轉變”新時代防災減災新理念和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要求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和防御標準。鄒城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防災減災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出建設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全面提升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2. 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依然嚴峻鄒城市地質條件較復雜,加之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山區地質災害仍將呈突發、多發態勢。煤礦開采、地下水超采、修路建房等人類工程活動加劇地質災害發育。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環境變化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出新需求,亟需制定新時期的地質災害防治目標和任務。3.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依然存在薄弱環節地質災害調11、查評價精度、廣度、深度尚不能滿足防災減災的要求。地質災害成因機理有待深入研究,監測預警的準確性和時效性有待提高。地質災害治理和避險移民搬遷資金投入不足。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機制需要進一步優化,管理責任體系需要進一步加強。21二、規劃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遵循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思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進一步完善調查評價、監測12、預警、綜合治理、應急防治四大體系,充分依靠科技進步和管理創新,加強統籌協調,提高防治效率,全面提升基層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二)基本原則1.以人民為中心,加強防災減災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防災減災救災思想,踐行“兩個維護”,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依靠人民,服務人民,扎實推進地質災害防治的各項任務,為人民群眾創造安全的生產生活環境,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2. 堅持頂層設計,明確責任,多方聯動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各級黨委政府分級負責,承擔主體責任。自然資源部門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建立健13、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法制保障”的地質災害防治格局。人為工程活動等引發的地質災害,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由責任單位承擔治理等責任。3. 堅持預防為主,夯實基礎,精準防治發揮國土空間規劃引領作用,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強化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推進地質災害隱患點和風險區雙控,深化地質災害成因機理和防治技術研究,提高監測預警精準性,對險情及時采取工程治理或移民搬遷避險措施,深入開展地質災害科普宣傳,增強全民防災意識。4. 堅持創新發展,強化標準,科學減災加強地質災害防治法律法規、標準規范體系建設。注重科技引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部署在精度、程度和深度上充分體現創新14、性。促進新技術方法的創新和應用,完善防治管理工作機制,進一步提升地質災害科學防治能力和水平。5. 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綜合施策圍繞鄒城市國土空間發展戰略,科學規劃部署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和防災能力建設等重點任務。山區以防治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為重點,突出風險管控,平原區以防治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為重點,突出綜合治理,有效降低地質災害風險,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大局。(三)規劃目標1. 近期目標(2021-2025年)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機制和管理責任體系,系統提升地質災害防治水平,加強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和應急支撐能力建設。大力推進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與評價,科學識別地質災害隱患,15、開展地質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完善地質災害監測體系,提高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精準性,動態掌握地質災害發展趨勢,最大限度避免和減少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1)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山區丘陵地區完成地質災害隱患識別和風險調查評價,基本掌握地質災害風險底數,建成并逐步完善動態更新的地質災害風險數據庫。(2)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已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群專結合監測覆蓋率達到100%;山區市、鎮兩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提高預報精度,實現全覆蓋。(3)地質災害綜合治理高風險及重要中等風險地質災害隱患的治理,做好搬遷避讓工作,減少已發現地質災害隱患威脅人員20人以上,山區已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不斷減少,顯著降低地質災害風險。(16、4)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設健全地質災害防治標準體系,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逐步實現制度化和規范化。加強地質災害科技支撐,提升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水平。強化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治理工程“三同時”制度和新增(核銷)地質災害隱患管理辦法,避免或減少人為產生新的災害隱患。逐步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監測預警平臺,顯著提升地質災害風險管控能力。逐步完善地質災害“一點一策”,實現地質災害防治的精準施策。(二)中遠期目標(2026-2030年)建立系統完善的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風險防控、綜合治理和科技進步的地質災害治理體系,全面提升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和技術水平。地質災害調查精度和隱患識別水平顯著提升;地質災害監測預警17、實現“人防”向“技防”轉型,更加智能和精準,對中等風險及以上等級的地質災害隱患建立監測預警體系;地質災害綜合治理程度有效加強,重要地質災害隱患全面完成治理;地質災害風險管控能力全面提高;人為產生的地質災害隱患和已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造成的人員零傷亡,人民生命財產得到有效保障。三、地質災害易發性分區結合鄒城市地形地貌、地質環境條件、類型和分布特點,考慮地質災害的易發條件、誘發因素和歷史情況,全市共劃分為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中易發區、低易發區、不易發區。(一)地質災害高易發區(A)1. 崩塌高易發區崩塌高易發區共5個地區,分別是:護駕山-唐王山-嶧山景區(A1);香城鎮劈石峪村-張莊鎮將軍堂村、魏口村18、(A2);城前鎮尹莊河南村(A3);郭里鎮長青村-王家莊村(A4);石墻鎮草寺村-常峪村(A5)。該區域多為低山丘陵區,地面高程一般為100500m,巖性多為花崗閃長巖、灰巖組成,花崗巖、灰巖風化強烈,常形成球狀危巖體。高易發區面積合計148.78km2,占鄒城市總面積9.20%。在該區域內地質災害隱患點共計16處,占鄒城市地質災害隱患點比例為66.67%。(1)護駕山-唐王山-嶧山景區崩塌高易發區(A1)分布于護駕山、唐王山、嶧山風景區等低山丘陵區,地面高程100500m,面積20.43km2;該區域內花崗巖球狀風化嚴重形成危巖體,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崩塌,地質災害隱患點共5處,目前處于不穩定19、狀態,嚴重威脅游人、車輛及建筑設施。(2)香城鎮劈石峪村-張莊鎮將軍堂村、魏口村崩塌高易發區(A2)分布于張莊鎮、香城鎮低山丘陵區,地面高程一般在200500m,面積75.70km2;該區域內花崗巖節理、裂隙發育,球狀風化強烈,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崩塌,地質災害隱患點共6處,目前處于不穩定狀態,威脅房屋、居民、建筑設施、農田、道路等。(3)城前鎮尹莊河南村崩塌高易發區(A3)該區主要位于城前鎮,易發區面積18.81km2,地面高程一般在200648.7m,濟寧市最高峰位于此區;該區域內灰巖節理、裂隙發育且風化嚴重,地質災害類型為崩塌,歷史上發生過幾次崩塌,目前均已治理完畢。(4)郭里鎮長青村-王20、家莊村崩塌高易發區(A4)該區位于郭里鎮,面積14.72km2,地面高程一般在60245m;該區灰巖節理、裂隙發育且風化嚴重,形成危巖體,該區域以往崩塌發生次數較多,受威脅住宅已完成搬遷。(5)石墻鎮草寺村-常峪村崩塌高易發區(A5)該區位于石墻鎮,面積19.12km2,地面高程一般在100293.9m;該區內石灰巖節理、裂隙發育且風化嚴重,形成危巖體,崩塌隱患點1處,處于不穩定狀態,威脅房屋、居民、建筑設施等。2. 采空塌陷高易發區(A6)該區位于兗州煤田之上,分布于鄒城市西北部,面積168.75km2。煤礦開采區包括南屯煤礦、東灘煤礦、鮑店煤礦、北宿煤礦、太平煤礦、里彥煤礦、橫河煤礦、唐村21、煤礦、落陵煤礦等九個煤礦,截止2020年底,已發生塌陷面積88.73km2。(二)地質災害中易發區(B)地質災害中易發區均為崩塌中易發區。共3個分區,主要分布于鄒城市鋼山辦事處崗山周邊(B1);中心店鎮東北部、大束鎮北部、張莊鎮北部、田黃鎮西南部、城前鎮西南部(B2);城前鎮范莊村、關峪村西北(B3)。均屬低山丘陵區,高程一般在150460m,分布面積68.55km2,占鄒城市總面積4.24%,區內地質災害點共4處,均為崩塌,占鄒城市地質災害隱患點比例為18.18%。1. 崩塌中易發區(B1)位于鄒城市鋼山辦事處崗山周邊,易發區面積5.84km2,由花崗巖球狀風化強烈,形成危巖體。區域曾發生多22、次小型崩塌,均已進行治理。威脅房屋、居民、建筑設施等。2. 崩塌中易發區(B2)分布于中心店鎮東北部、大束鎮北部、張莊鎮北部、田黃鎮西南部、城前鎮西南部低山丘陵區,面積61.71km2;地層巖性主要為厚層寒武系張夏組灰巖、寒武系崮山組灰巖,頁巖、饅頭組灰巖,由于下覆頁巖風化剝蝕,上覆灰巖呈崮型山體,該區域灰巖節理發育,同時受礦山采石、開挖坡腳、修路等影響,極易發生崩塌。該區域曾發生多次小型崩塌,均已進行治理。3. 崩塌中易發區(B3)分布于城前鎮范莊村、關峪村西北,面積1.00km2,低山丘陵區,高程300440m。區域內花崗巖裂隙、球狀風化較嚴重,易形成危巖體。該處崩塌隱患點1處。(三)地質23、災害低易發區(C)該區為巖溶塌陷低易發區,位于鄒城電廠水源地范圍內,主要涉及唐村鎮、太平鎮、石墻鎮、郭里鎮,低易發區面積約為124.05km2。在部分地段的隱伏灰巖分布區有砂層直接覆蓋于灰巖頂板之上,松散層覆蓋厚度一般在1560米,在巖溶水漏斗不斷增大情況下,漏斗中心水位在巖頂板上下波動,易誘發巖溶塌陷,易對地面建筑物及農田構成威脅。在該區域內有4處地面塌陷。已發生的地面塌陷均集中在嶧山鎮東鞏莊三村南西-官山北東;區內第四系松散層覆蓋厚度一般在1020米,下覆為寒武紀九龍群張夏組灰巖,地下水水位3558米。(四)地質災害不易發區(D)地質災害不易發區分布在調查區大部,分布面積為1107.45k24、m2,占鄒城市面積68.50%,主要分布于調查區中東部區域,區內無地面塌陷、崩塌、泥石流及不穩定斜坡等突發性地質災害隱患點。表2 地質災害易發性分區一覽表分區面積(km2)地質災害類型區號位 置面積(km2)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危害對象高易發區(A)148.78崩塌A1護駕山-唐王山-嶧山景區20.43崩塌地質災害隱患點5處,花崗巖球狀風化強烈,處于不穩定狀態游人、車輛及建筑設施等A2香城鎮劈石峪村-張莊鎮將軍堂村、魏口村75.70崩塌地質災害隱患點6處,花崗巖節理、裂隙發育,球狀風化強烈,處于不穩定狀態房屋、居民、建筑設施、農田、道路等A3城前鎮尹莊河南村18.81崩塌為主,灰巖節理、裂隙發育且25、風化嚴重,處于不穩定狀態。游人、房屋、居民、建筑設施等A4郭里鎮長青村-王家莊村14.72崩塌為主,灰巖區節理、裂隙發育且風化嚴重,處于不穩定狀態房屋、居民、建筑設施等A5石墻鎮草寺村-常峪村19.12崩塌隱患點1處,灰巖區節理、裂隙發育且風化嚴重,處于不穩定狀態房屋、居民、建筑設施等167.85采空塌陷A6中心店鎮、太平鎮、北宿鎮、唐村鎮167.85分布9個煤礦開采區,已發生采煤塌陷面積88.73km2。村莊、農田、交通設施等中易發區(B)68.55崩塌B1鋼山辦事處崗山周邊5.84花崗巖球狀風化強烈,處于不穩定狀態游人、車輛、建筑物等崩塌B2中心店鎮東北部、大束鎮北部、張莊鎮北部、田黃鎮西26、南部、城前鎮西南部低山丘陵區61.71灰巖節理、裂隙發育,礦山開采活動劇烈,處于不穩定狀態車輛、人員、農田等崩塌B3城前鎮范莊村、關峪村西北1.00崩塌隱患點1處,花崗巖裂隙、球狀風化較嚴重,處于不穩定狀態居民、人員、車輛低易發區(C)124.05巖溶塌陷C唐村鎮、太平鎮、石墻鎮、郭里鎮124.05分布于鄒城電廠水源地范圍內,巖溶水開采強烈,松散層覆蓋厚度一般在15-60米,部分路段易發生巖溶塌陷。已發生巖溶塌陷4處,主要原因為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建筑物、農田、道路等地質災害不易發區(D)1107.45D易發區以外的區域1107.45一般不具備形成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條件四、地質災害防治分區及防治措27、施以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為基礎及其對人員、財產和重要設施的威脅情況,結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考慮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和危害程度,將全市劃分為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一般防治區(表3、圖3)。表3 鄒城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分區表防治區域面積(km2)地質災害類型區號位 置面積(km2)重點防治區148.78崩塌A1護駕山-唐王山-嶧山景區20.43A2香城鎮劈石峪村-張莊鎮將軍堂村、魏口村75.70A3城前鎮尹莊河南村18.81A4郭里鎮長青村-王家莊村14.72A5石墻鎮草寺村-常峪村19.12次重點防治區68.55崩塌B1鋼山辦事處崗山周邊5.84B2中心店鎮東北部、大束鎮北部、張莊鎮北部、田28、黃鎮西南部、城前鎮西南部低山丘陵區61.71B3城前鎮范莊村、關峪村西北1.00一般防治區1231.50C高易發區、中易發區、采空塌陷外區域1231.50(一)重點防治區(A)共分為5個區,護駕山-唐王山-嶧山景區(A1);香城鎮劈石峪村-張莊鎮將軍堂村、魏口村(A2);城前鎮尹莊河南村(A3);郭里鎮長青村-王家莊村(A4);石墻鎮草寺村-常峪村(A5)。該區域多為低山丘陵區,地面高程一般為100500m,巖性多由花崗閃長巖、石灰巖組成,花崗巖、石灰巖風化強烈,常形成球狀危巖體。面積合計148.78km2,本區屬于低山丘陵區。本防治區工作重點如下:(1)對景區、農家院及交通設施等應重點實施工29、程治理、避險搬遷、排危除險、監測預警等措施,并加強地質災害調查、隱患早期識別和風險管控。如盡快完成張莊鎮將軍堂村、張莊鎮黃莊村、張莊鎮魏口村西、張莊鎮魏口村東、張莊鎮魏口村西南觀帽山的崩塌治理工作,嶧山風景區崩塌進行危巖體卸載、加固等。(2)加強和完善群測群防體系與群專結合監測預報體系的建設,大力開展防治地質災害的宣傳教育活動,培養廣大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生態保護意識。(二)次重點防治區(B)共分3個區,分布于鄒城市鋼山辦事處崗山周邊(B1);中心店鎮東北部、大束鎮北部、張莊鎮北部、田黃鎮西南部、城前鎮西南部低山丘陵區(B2);城前鎮范莊村、關峪村西北(B3)。屬低山丘陵區,高程一般在150430、60m。分布面積68.55km2,主要由花崗巖、灰巖風化,以及礦山開采、修路等原因,形成危巖體。次重點防治區工作部署如下:(1)根據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分布及其主要引發因素,建立崩、滑坡監測點,建立預警預報系統,將監測、報警、疏散、應急搶險等預防措施及防災責任逐點落實到具體的鄉鎮、單位及個人,制定崗位責任制,明確具體責任人。對危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較大災害點,及時進行勘查治理或搬遷避讓。(2)加強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加強和完善群測群防體系與群專結合監測預報體系的建設,推廣行之有效科技含量高的監測、治理措施,大力開展防治地質災害的宣傳教育活動,培養廣大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生態保31、護意識。(三)一般防治區(C)除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中易發區、采空塌陷區外均為低易發區,面積1231.50km2。一般防治區工作部署如下:(1)對已發生的地面塌陷坑采取填堵法、灌注法等工程措施進行治理,及時對破壞耕地進行復耕。(2)加強地質災害調查、排查等(四)采空塌陷區防治情況采空塌陷主要由于煤礦開采引發,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山東省采煤塌陷地綜合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魯政辦字2015180號)、山東省國土資源廳山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山東省財政廳山東省環境保護廳關于印發的通知(魯國土資發20171號),因采礦原因造成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防治,屬于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范疇。其防治32、工作依據鄒城市采煤塌陷地治理規劃(2016-2030年)、鄒城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等專項規劃要求采取治理措施。五、地質災害防治重點任務(一)地質災害調查評價1.地質災害隱患綜合遙感調查一是地質災害易發區隱患綜合遙感識別,綜合運用高分辨率多光譜光學影像遙感、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InSAR)等技術,結合地質環境條件圈定地表重點變形區和疑似隱患點;二是地面核查,針對地質災害隱患遙感識別成果開展地面核查,初步查明地質災害基本特征和變化趨勢。2.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和風險區劃一是采用地面調查與工程地質測繪、鉆探和物探等相結合的技術手段,開展山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專項調查,主要查明地質災害孕33、災條件和基本特征;二是對重點防治區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分析地質災害形成機理、演變規律和成災模式;三是開展公路工程建設和農村切坡建房地質災害專項調查;四是結合人口、經濟和重大工程建設等實際情況,開展地質災害風險區劃;五是建立并動態完善地質災害風險數據庫。(二)地質災害監測預警1. 完善新型高效的地質災害網格化監測預警網絡一是完善群測群防體系,提高監測預警能力,對群測群防員進行專業培訓,通過地質災害宣傳和應急演練,增強受威脅群眾的防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二是加強群專結合監測預警,強化地質災害防治專業隊伍駐守,每年聯合開展對已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巡查排查,支撐開展監測數據綜合分析和地質災害變化趨勢研判34、,提升群專結合監測工作水平。2. 開展地質災害隱患立體綜合監測預警一是區域監控,對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聯網監控;二是專業監測預警,在地質災害隱患識別分析和調查評價基礎上,選擇2處成災機理典型、穩定性差、威脅大、風險等級高且難以實施工程治理、避險移民搬遷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以位移、應力和降雨等要素為主的立體綜合監測,最大限度對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提前預報預警,為避險決策提供技術支撐。3. 提升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水平每年汛期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工作,逐步完善預警模型,不斷提升預警精度。.(三)地質災害綜合治理1. 開展地質災害工程治理一是擬對高風險和重要中等風險、難以實施避險移民搬遷在冊的地質災害35、隱患點,擬開展工程治理11處,減少受地質災害威脅人員125人;二是地質災害排危除險,對風險高、險情緊迫、治理措施相對簡單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采取投入少、工期短、見效快的工程治理措施,擬實施排危除險2處;三是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維護,對受損或防治能力降低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及時采取加固、維修、修繕等措施進行維護,確保防治工程的長期安全運行,擬實施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維護3處;四是強化地質災害治理工程“三同時”制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和消除。2. 實施搬遷避讓對已查明的地質災害風險高、受地質災害威脅嚴重的人口聚集區,治理難度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搬遷避讓。(四)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設1. 地質災害信息網絡建設36、各地質災害點監測負責人、各礦山企業負責人具體負責轄區地質災害信息的采集、整理和上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負責信息匯總、數據庫建設、信息發布和預警,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建立相對完善的全區地質災害的空間數據庫,完成信息網絡骨架建設,實現鄒城市突發性地質災害分布和災情信息的圖、數一體化管理與災情速報,實現在網上查詢災區地質環境狀況、地質災害歷史、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危險性和可能危害的對象等主要地質災害信息。3. 加強技術隊伍建設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專業技術和監管隊伍的人才建設,強化技術人員培訓,加強技術交流與合作,培育專業技術骨干,打造地質災害防治高層次人才隊伍。4. 加強宣傳教育充分利用科普基地、新37、聞媒體等平臺,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和教育活動,普及地質災害知識,增強公眾防災減災意識,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六、保障措施(一)落實責任分工,堅持依法防災全面貫徹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發揮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的組織領導作用,各成員單位強化政策指導和行業監管,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市自然資源資源局加強指導推動和監督檢查,對重大典型問題掛牌督辦,確保重點任務落實到位。嚴格落實屬地主體責任,全力推動轄區內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工作。健全地質災害防治法制體系,完善地方性技術標準,提高執法監管的科技水平,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注重科技創新,完善工作體系提升地38、質災害防治領域科技創新水平,加強成災機理和風險評價研究。引進新技術新方法,應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提高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和監測預警的精度和效率。探索建立地質災害識別、研判、管控、應急響應、責任落實和復盤評估的風險管控工作機制,形成規范高效的地質災害防災減災體系。建立規劃實施動態監測評估機制,每年對規劃目標任務的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形成評估報告,分析規劃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評估結果,提出各項工作部署動態調整的對策建議,保障規劃順利實施。(三)加大政策支持,拓寬資金渠道建立政府、社會和責任者共同參與的地質災害防治機制。把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搬遷避讓和工程治理與國土綜合整治、生態保護39、鄉村振興等相關工作緊密融合;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堅持共享發展理念,積極探索“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開發式治理、市場化運作”的地質災害防治新模式,保障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四)強化宣傳培訓,提高全民意識廣泛發動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切實發揮地質災害從業單位和個人在動員群眾和宣傳教育等方面的作用,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共同關心和支持地質災害防治事業,提高人民群眾防災減災意識。各級政府應加強本轄區內地質災害防災知識的培訓和演練,全面提高人民群眾自防自救能力。七、附則本規劃由山東省鄒城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文字報告、附表及圖件組成。本規劃由鄒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負責解釋。本規劃經鄒城市人民政府批準后發布實施。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2
67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