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方案(2021-2025年)(12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28860
2024-05-20
11頁
44.54KB
1、壽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根據國家、省和濰坊市文化和旅游發展整體戰略部署及規劃要求,立足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擴大總量、優化結構、提質增效,推動壽光文化和旅游特色化、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發展。特制定本規劃。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十九屆歷次全會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形成主題明確的多個文化旅游帶,把壽光打造成為“文化旅游名城”和重要區域文化旅游目的地,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促進“三圣故里、文明壽光”可持續發展。二、基本原則按照“城鄉一體、全域覆蓋”的發展理念,“結構合理、發展平衡、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則,堅持政府主2、導,合理規劃,多元投入,對全市文化和旅游資源進行統籌規劃,協調推進融合發展,協調發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三、總體目標根據全市文化和旅游發展態勢及地域特色,對全市轄區內文化和旅游資源進行整體規劃,強化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事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努力打造“好客壽光”升級版,建設“文旅壽光”示范區,實現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新提升。(一)文旅事業。積極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高效能公共文化旅游服務對接機制,加快完善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實施數字化建設,支持公共文化智慧展現、數字化保護和管理、網絡化集成服務等智能化項目。完善全市、鎮街、村居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旅惠民工程,3、全面打造高質量的鎮街區、村級、企業文化服務中心(基地)。加強文藝創作產品的扶持與輔導,做好文藝精品佳作的宣傳推介。強化文化、旅游市場的監管,確保文化旅游行業健康有序發展。(二)文旅產業。依據自然風貌、人文環境、鄉土文化等資源稟賦,統籌城鄉規劃,構筑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總體布局。以打造特色文化和旅游群為目標,重點突出城區文化旅游綜合服務核心功能,特色鎮街、村居發展優勢,全力打造特色鮮明、功能完備、內涵豐富的鄉村休閑旅游重點區和文化生態產業發展聚集區,引導文化旅游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四、發展目標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跨界融合。事業、產業雙輪驅動,城市、鄉村分級推進。重大項目、重點工程全面實施,產品供給創4、新發展。消費潛力有效釋放,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市場規范有序,品牌優勢彰顯。公共服務體系配套健全,文化旅游產業體系基本成熟。供給品質化,管理規范化,效益最大化,文旅融合得到高質量發展。五、發展布局一個保護區。發揮資源優勢,深入實施齊魯文化(濰坊)生態保護區提升工程,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一體化規劃布局。三個文化圈。突出高標準,著力構建以“城市核心文化圈”為龍頭、“城郊輻射文化圈”為紐帶、“鄉村特色文化圈”為基礎的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系,打通文化旅游惠民最后一公里,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四個旅游帶。依托農業資源優勢,打造蔬菜觀光旅游帶。依托海洋資源優勢,打造濱海濕地旅游帶。依托紅色資源5、優勢,打造紅色研學旅游帶。依托文化古跡資源優勢,打造歷史文化旅游帶。六、重點任務(一)整合優勢資源,實施文化旅游重大工程。1、歷史文化溯源工程。加強“三圣”文化的開發研究,深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出“三圣”“金石”“文史”“非遺”等一批“兩創”特色項目和示范性成果。2、旅游景區質量提升工程。加快配套完善“智慧旅游”服務設施,推進景區“廁所革命”,引入非遺傳承項目,增加歷史文化元素,確保A級景區內容豐富、功能完備、質量提升。3、“百鎮千村”建設示范工程。積極開展文化古跡、歷史名人、民間故事傳說、非遺項目等進行保護傳承,引導鎮街、村居修建具有文化底蘊的古街舊巷,支持有條件6、有故事的村建設獨具特色的村史館、體驗館。4、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文藝工作“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強化“我們的節日”活動與公益培訓主題活動的帶動作用。發揮好市直公共文化單位的主導作用,持續開展文藝創作、電影放映、戲曲下鄉、廣播電視村村通、惠民消費季等系列惠民活動,實現文化惠民全覆蓋,不斷提升群眾幸福指數。(二)培育文旅新業態,激發產業新動能構建“文旅+”發展大格局。加大對文旅事業發展的政策扶持,建立多元化的文旅投融資體系。加快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推動文化旅游產業投資體系建設,保護利用好傳統古鎮古村落,傳承鄉村傳統文化,建設一批文旅融合重點項目,加強文博會、藝術節的宣傳推7、介,打造一批精品文旅品牌,用文化提升旅游內涵和品質。深入推進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設。強化項目建設服務,培育重點文旅產業項目,做好文化產業“雙招雙引”工作。激發文旅+工業、文旅+農業、文旅+交通、文旅+會展、文旅+體育、文旅+科技等產業活力,拓寬文化交流合作平臺,提高文化產業項目落地率、建成率。豐富文旅融合產品供給,推進非遺+旅游、博物館+旅游、演藝+旅游、文創+旅游、影視+旅游等產品進景區,滿足游客需求。(三)打造紅色旅游精品,傳承紅色基因加強對近現代革命文物、遺址的保護和利用,整合全市紅色旅游資源,加強對陳少敏、李植庭、馬保三、牛頭抗日武裝起義等紀念館的改造提升,創新旅游發展模式,講好紅色故8、事,開發紅色旅游體驗,打造紅色研學旅游線路。(四)大力發展觀光農業,助推鄉村振興培育文化特色村,推進鄉村旅游集中連片發展。挖掘農耕文化,創新鄉村旅游新業態。圍繞農圣文化,將齊民要術內容與景觀結合,做好“菜”的文章。整合菜博會、蔬菜小鎮等現代農業資源,配套完善農業園區的文化旅游元素,提升內涵,豐富業態。培育全國最大的農業旅游研學基地和“網紅打卡地”,打造蔬菜觀光旅游線路。(五)大力發展夜間經濟,拓展文旅新空間全面加強文旅服務功能。重點培育名牌酒店、名牌旅行社、名牌導游、名牌美食,扶持發展規模化、現代化的文旅服務企業,打造影響力大、美譽度高、群眾滿意的壽光文化旅游品牌,營造良好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環9、境。繁榮發展夜間經濟。引導蔬菜博覽會主展區、全福元商業綜合體、萬達廣場、東郭商業街、侯鎮古街等有條件的商業區,開拓淡季旅游市場,擴大開放空間,延長夜間服務,提升服務質量。整合巨淀湖、林海生態博覽園、極地海洋世界等資源,培育開發海上觀光、溫泉度假、康養保健、體育健身等文旅體驗項目。(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助推鄉村文明深化傳統文化、歷史文化和非遺文化研究闡發,統籌做好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和利用。組織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紅色文化教育、廉潔警示教育和非遺傳承教育,發揮“以文化人”的教化作用。加快推動“見人見物見生活”等非遺保護新理念,落實非遺項目集聚區規劃建設,建設一處縣級非遺聚集區,打造全市非遺保護10、傳承行業標桿。加強非遺名錄體系建設,構建傳承保護培訓機制。加大對全市歷史文化遺跡保護,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底蘊,開展歷史文化研究闡釋,完成斟灌古國、紀國古臺、咼宋臺遺址、安致遠故居等多處重點遺跡修復工程,提升城市文化魅力。(七)大力發展智慧文旅,激發文化旅游活力加快“智慧文旅”建設,推動文化、旅游單位的升級發展。充分運用大數據、互聯網等現代化科技手段,探索互聯網+新形式。推進文旅資源共享,構建文旅發展新體系;推進公共服務智慧化,提升全市文旅市場治理水平,打造現代旅游服務體驗模式;大力發展數字文創產業,提升文旅產業智慧化經營服務水平,激發文旅新業態活力。(八)健全人才選拔機制,建設優秀人才隊伍加強高11、端專業人才選拔任用和監督管理,制定完善重要崗位選拔配備審核把關機制。編制實施文旅干部和高端優秀人才培訓計劃。積極參與齊魯文化名家、齊魯文化英才、齊魯文化之星等人才工程,創新人才評價體系,健全人才選拔培育機制。加強文化旅游人才聯系服務和管理,做好人才課題項目督促審核、扶持資助、監督管理等工作。七、保障措施(一)增加服務供給1、優化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布局。著眼于高起點、高標準編制文旅發展規劃,文旅事業發展納入政府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列入政府年度工作計劃。健全城鄉公共文旅設施,努力完善提升城市文化設施標準和檔次,改變公益性文化服務單位設施陳舊、培訓活動場所不足的現狀,在文化設施薄弱鎮街設點布局,12、繼續推行“星級服務”標準,全面提升街道(鎮)、社區(行政村)基層綜合文化設施標準化、信息化建設水平,實現全域化覆蓋。2、統籌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全面整合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資源,打造多樣化公共文化空間。在大型社區引入創意元素、文化力量改善社區治理,推動公共文化設施向傳承展示、知識服務、創意輔導等綜合功能提升。依托重大戰略項目建設、城市商業綜合體、綜合交通樞紐等建設項目,合理布局公共文化設施,增加公共文化元素配置與空間供給,鼓勵黨政機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和學校的文化設施向公眾開放。3、培育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嚴格落實省、市、縣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做到專款專用。拓寬投資渠道,逐年增加財政預算13、比,形成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投入機制。發揮各級各類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主力軍作用,加大優質公共文化供給。引入競爭機制,適度增加社會委托運營、民辦公助、文化基金、文化消費券、政企補貼合作等供給模式創新。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通過興辦實體、資助項目、贊助活動、提供產品和服務等方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對文化類社會組織的引導和扶持,建立完善文化志愿服務體系。4、豐富高質量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深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加強對文物、非遺等保護開發和利用,落實項目立項時文物勘探審批前置,進一步強化文物古跡、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區建設。建立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動態調整機制,14、適時調整提高服務指標,擴大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范圍,推行夜間開放,為群眾免費提供高質量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做好文化遺產傳承使用,深入挖掘文物、非遺等旅游資源,發展地方特色文化產品,加快推進文化創意、非遺展演展示等下基層。(二)完善服務體系1、健全高效能公共文化服務對接機制。堅持“自下而上、以需定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與群眾文化需求有序對接。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總分館體系,完善公共圖書、公益電影、公益演出、文化活動等線下線上一體化配送體系,完善互動式、菜單式公共文化服務。堅持普惠與特惠相結合,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生活困難群眾,開展精準化、個性15、化預約服務和上門服務,保障特殊群體基本文化權益。2、加快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建好用好公共文化服務云系統,提供一站式、集成式、多媒體覆蓋的智能化服務,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全方位、全鏈條智能化升級。重點支持文化、圖書、博物等單位實施公共文化智慧展現、數字化保護和管理、網絡化集成服務等智能化項目,精準供給文化產品和服務,豐富和拓展服務的內容資源和服務能力,推進“壽光云”“文化云”等公共文化服務管理平臺建設,加強公共文化數據采集、存儲和分析處理,運營好智能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3、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加大政府對公共文化服務機制的宏觀協調力度,建立健全考核機制與激勵政策,健全政府購買“惠民工程”16、服務制度,及時調整和優化政府采購公共文化服務目錄。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完善配套政策,堅持示范引領,引導部門、大中型企業支持鎮、村兩級文化設施建設。堅持電影、圖書、戲曲等“文化惠民”由政府購買服務,實施“政策傾斜”“資金扶持”等辦法,鼓勵文化成果“兩創” 與精品文藝創作,推進文藝創作成果的社會化共享服務,重點扶持獨具特色的歷史研究、文物保護、文藝創作、項目開發、產品研發等文旅成果推廣,提升文旅發展后勁。(三)推進文旅產業1、豐富旅游產品供給。全力推進農業旅游全域化發展。依托我市現代農業和蔬菜文化產業優勢,強化鄉村旅游、田園觀光、農家采摘等休閑農業開發力度,培育打造全國最大的農業旅游研17、學基地,逐步實現由農業旅游到旅游農業的轉變。依托濕地資源,開發溫泉度假、康養保健、影視文創、體育健身等文旅體驗項目,對林海生態博覽園、巨淀湖風景區、蔬菜小鎮、壽光極地海洋世界等進行改造和提升,爭取到2025年,全市A級旅游景區得到進一步提升。2、優化旅游空間布局。按照全域旅游要求,在城市建設、土地利用及各專業規劃中引入文旅理念。在南部,以菜博會為核心,探索創建全國首家以蔬菜文化為主題的5A級景區,大發展休閑農業、鄉村體驗游,打造特色休閑農業旅游聚集區。在北部,依托巨淀湖景區、牛頭鎮抗日武裝起義陳列館、林海生態博覽園等項目,打造雙王城精品旅游小鎮。3、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紅色文化旅游,深入18、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策劃一批紅色旅游產品和線路,打造省內紅色旅游目的地。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打造“樂在田園”休閑農業品牌。打造特色步行街、文化街,發展夜間消費業態,打響“夜游壽光”夜間旅游品牌。加快培育新業態,推動文化旅游與體育、養老、研學、海洋等跨界融合發展,滿足市場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需求。4、提升文旅服務水平。順應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發展趨勢,探索文旅與新基建的融合點。依托大數據、5G、VR/AR、AI等先進信息技術發展智慧旅游,建設智慧景區,推進旅游服務的智慧化升級。加強文旅行業標準化建設和人才隊伍培養,制定行業服務標準,提供品質化、個性化的游客服務,推動旅游服務質量和服務水準再上新臺19、階。5、完善基礎配套設施。統籌謀劃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優化旅游交通便捷服務體系,加強游客中心、生態停車場、旅游廁所等配套設施建設。更新完善交通要道旅游引導標識、智慧導覽牌,進一步營造設施完善、快捷便利、安全有序的文化旅游環境。6、打響文化旅游品牌。利用傳統營銷和新媒體營銷等多種方式,開展精準營銷,從線上營銷、線下營銷、品牌打造和品牌推廣等方面建構一套營銷體系。發揮藝術節、開海節、采摘節、冬捕節等節會平臺展示作用,持續開展“壽光人游壽光”活動。借力“青齊文化圈”“膠東經濟圈”“黃河文化圈”一體化文旅聯盟,打造壽光“二日游”,叫響“蔬菜之鄉”“海鹽之都”,“農耕文化之鄉”“好客壽光”等文化旅游品牌。-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