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城市重大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建設行動計劃方案(2021-2022年)(18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28920
2024-05-20
18頁
33.20KB
1、諸城市重大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建設行動計劃(2021-2022年)為提高突發事件應急保障能力和水平,根據山東省重大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魯政辦字2020167號)等有關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如下行動計劃。一、總體要求到2022年,初步形成具有諸城特色的應急保障體系框架,應急保障能力和水平走在全國前列。全市突發事件死亡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大幅下降,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11以內,年均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占全市GDP比例控制在1%以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病患收治率和治愈率明顯提高,感染率和病亡率大幅降低,大規模群體性聚集事件有效處置率達100%。2、-市綜合和專業應急指揮平臺全面建成,應急信息一體化建設水平顯著提升,形成科學高效的724小時應急指揮保障體系。-完成全市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建立全市公共安全風險一張圖,自然災害風險防控和監測預警預報能力顯著增強,自然災害防治工程取得重大進展,災后恢復與重建能力顯著提升。-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取得明顯成效,企業本質安全水平大幅提升,重大安全風險得到有效管控,較大及以上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事故總量持續下降,全市安全生產整體水平明顯提高。-綜合及專業應急救援力量進一步發展壯大,應急預案體系更加健全,協同作戰水平大幅提高?;@區建立規范的應急救援隊伍,森林消防專業隊伍實現全覆蓋,市內航空救援實現50公里3、飛行半徑全覆蓋。-建設市級應急物資儲備基地及智能化、綜合性物資儲備倉庫,2022年底前,生活保障類物資政府實物儲備基本達到國家規定標準并實現動態平衡,實現12小時內受災人員基本生活有效救助。應急運輸基礎設施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阻斷道路24小時內應急搶通能力明顯增強。-大疾控體系構建基本完成,傳染病防控能力明顯增強。組織開展重特大突發事件應急救治,實現重大災害事故2小時緊急醫學救援。全市傳染臨床診療規模達到100張床位以上,市疾控中心全部建成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設置1處以上符合標準的集中隔離備用場所,儲備房間不少于400個。設立1所達到三級標準的市級傳染病醫院。-公共安全科技創新和應用效果逐步顯4、現。危險化學品企業的危險工藝裝置全面實現自動化控制,應急通信基本實現終端便攜化、車輛輕型化、傳輸無線化、指揮平臺機動化。建成一批應急科普教育場館和安全實訓基地。二、主要任務(一)完善應急管理領導指揮體系1.完善領導指揮體系。加快完善重大疾病和傳染病防治工作領導體制,理順公共衛生、防汛抗旱、防災減災、安全生產、信息網絡等重點領域應急管理領導體制。組建各級應急管理組織協調和指揮機構,加強各級黨委、政府對應急管理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市委編辦牽頭,市委網信辦、市發改局、市公安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水利局、市應急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2.加快應急指揮平臺建設。統一應急指揮平臺建設標準,完善應急指揮平5、臺功能,提高指揮調度、視頻會議、綜合會商、推演演練等保障能力。(市應急局牽頭,市財政局、市大數據中心及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3.加強現場移動指揮平臺建設。立足重大突發事件現場處置需要,加強應急指揮車、移動應急方艙、單兵系統等設備設施應用,完善移動應急指揮平臺和通訊保障平臺,提升現場應急指揮保障能力。(市應急局、市消防救援大隊牽頭,市工信局、市財政局、市大數據中心、移動公司、聯通公司、電信公司按照職責分工負責)4.完善應急專家決策咨詢機制。建立完善應急專家委員會制度,分行業分領域建立專家庫,組建專家咨詢委員會,為公共安全風險防控、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與決策指揮提供決策咨詢和技術支持。(市應急6、局牽頭,市公安局、市衛健局及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二)開展風險隱患排查治理5.加快實施綜合風險普查。開展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風險調查,摸清風險底數,查明抗災能力,建設風險數據庫,2022年底前,建成全市公共安全風險“一張圖”。(市應急局牽頭,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6.強化風險監測預警。加強公共衛生信息化建設,擴展疾病監測種類,提高監測預警能力。建立外來入侵生物監測預警體系,提高動植物檢驗檢疫和疫情監測預警能力。完善森林火險視頻監控體系,優化氣象、環境、地質、地震、監測臺網布局,提高大中型水庫及骨干河道洪水預報、公共交通和人員密集場所大客流監控、安全生產風險綜合監測等風險7、預警能力。(市農業農村局、市應急局牽頭,市公安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水利局、濰坊市生態環境局諸城分局、市畜牧業發展中心、市氣象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7.加強風險會商研判。建立公共安全形勢綜合分析制度,完善聯合會商機制,定期開展公共安全風險研判,動態掌握公共安全形勢。探索構建臺風、洪水、地震、重大疫情、燃氣管道泄漏、?;繁?、火災、大規模群體性聚集事件等突發事件預測分析模型,提升預測分析研判精準度。(市應急局牽頭,市公安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市消防救援大隊、市市政公用事業服務中心、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市氣象局、諸城市火車站按照職責分工負責)88、.加強自然災害治理工程建設。針對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統籌推進自然災害防治九大工程,加強災害防護設施建設,增強工程防御能力,提高災害防控水平。(1)加快推進城市房屋除險改造,積極實施農村危房改造,提升房屋災害防御能力。(市發改局、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應急局牽頭,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2)加強海綿城市和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提高城市內澇災害防御水平。(市住建局牽頭,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3)編制城市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標準,加快建設布局合理、功能完備、標識齊全、管理規范的各級城市避難場所。(市住建局、市應急局牽頭,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4)深入開展堤防加固、河道治理、控制9、性工程建設,完善防洪抗旱工程體系。(市水利局負責)(5)強化常山、障日山、馬耳山、竹山、盧山、大山等重點林區火災防控,推進森林防火水源地建設和重點林區引水上山,有條件的重點林區逐步構建林火阻隔網絡。加強森林防滅火巡護專業隊伍建設。(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應急局牽頭,市林業發展中心等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6)強化地質災害工程防范措施,2022年底前,完成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工程。(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牽頭,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及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7)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修復,努力恢復森林、河湖、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牽頭,市發改局、濰坊市生態環境局諸城分局、市10、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發展中心、市氣象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8)強化災后恢復與重建能力建設,提升災后受損公共設施修復能力。(市應急局牽頭,市教體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市政公用事業服務中心、公路事業發展中心按照職責分工負責)9.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強化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和綜合治理,大力推動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轉型升級,加強安全風險信息化、智能化管控,全面提升企業本質安全水平。(1)嚴格控制有毒氣體和爆炸危險性化學品建設項目,積極推廣應用泄漏檢測、化工過程安全管理、微通道反應器等先進技術裝備,加快推進“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獨棟廠房限人、二道門防11、人”工程,2022年年底前危險工藝裝置全面實現自動化控制,對列入關閉退出名單的企業有序關停。(市應急局牽頭,市化轉辦及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2)持續加強機械等行業領域安全監管,深化粉塵防爆、涉氨制冷、有限空間作業等環節領域專項治理。(市應急局牽頭,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3)全面提升高層建筑、大型商業綜合體、化工企業等重點場所消防安全能力,整治老舊場所及新材料、新業態突出消防安全風險,推進鄉村公共消防基礎建設。(市住建局、市應急局、市消防救援大隊、市化轉辦按照職責分工負責)(4)加大道路運輸安全管控力度,加強對老舊客車和臥鋪客車的重點監管,開展貨車非法改裝、“大噸小標”、超限超12、載專項整治,加強危險貨物道路運輸安全管理。(市公安局、市交通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6)加強城市道路橋梁、照明、供水、熱力、燃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安全和應急管理。深化建筑施工安全治理,完善房屋安全保障。強化鐵路、郵政交通安全監管。(市住建局、市交通局牽頭,市市政公用事業服務中心、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市郵政局、諸城火車站及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7)推動企業建立健全安全風險防控機制,深化完善雙重預防體系,大力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規范建設,2022年年底前,基本實現各類企業雙重預防體系和安全生產標準化一體化建設運行。(市應急局牽頭,市發改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商務局及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13、責)(三)壯大各類應急救援力量10.加強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建設。加強消防隊伍綜合救援能力建設,提升高層建筑、地下工程、大型城市綜合體、化工等滅火救援和地震、水域、洪澇等多災種綜合應急救援能力。(市消防救援大隊負責)11.加快森林消防救援隊伍建設。加快森林消防隊伍建設,逐步實現獨立執勤,配齊人員,配強裝備,盡快形成戰力。2022年底前,基本實現全市有森林鎮街區森林消防專業隊伍全覆蓋。(市應急局、市消防救援大隊、市林業發展中心按照職責分工負責)12.加強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加強市級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全面推進救援理念、職能、方式轉型升級。依托具備一定能力的企業專業力量、醫療衛生機構,在事故救援14、防汛抗旱、地質災害、道路搶險、緊急醫學救援、傳染病防控等領域,新建一批市級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市應急局牽頭,市發改局、市工信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衛健局、市消防救援大隊、市林業發展中心、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13.加強社會救援力量建設。督促危險化學品等高危企業按規定建立健全應急救援隊伍,加強應急救援裝備配備,提高應急救援能力。市化工園區建立規范的應急救援隊伍。發展壯大諸城先鋒等志愿者隊伍,進一步發揮品牌效應。2022年底前,再培育發展一批市級志愿者應急救援隊伍。(市應急局、市消防救援大隊、市化轉辦按照職責分工負責)(四)強化應急推演演練14.完善應急預15、案體系。加快總體應急預案、專項預案和部門預案編制和修訂工作。進一步完善企業應急預案。強化各類各層級應急預案銜接融通和數字化應用,構建覆蓋全區域、全災種、各行業、多層級、全過程的應急預案體系。(市應急局牽頭,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15.強化應急推演演練。各級政府制定年度應急演練計劃,定期舉辦綜合性應急演練或專項應急演練,并組織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開展多種形式的應急演練。高危行業企業、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至少每半年組織開展一次應急演練,其他企業至少每年組織開展一次應急演練。企業各廠區至少每半年組織開展一次現場處置演練。強化應急演練分析研判、總結評估,發揮演練成果對應急預案的檢驗完善、改進提16、升作用。(市應急局牽頭,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16.開展巨災典型情景構建和應急推演。立足重特大傳染病疫情、重特大洪澇災害、重特大地震災害、重特大化工(油氣管道)爆炸泄漏事故、大規模網絡癱瘓、核與輻射等典型情景,構建巨災情景工作方案,開展應急任務與能力分析,制定完善應對措施,編制巨災應急預案,開展巨災應急推演。(市應急局牽頭,市工信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水利局、市衛健局、濰坊市生態環境局諸城分局、市融媒體中心及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五)提高應急物資保障能力17.理順應急物資管理體制。整合優化分散在各部門的應急物資保障管理職能,加快構建各級黨委、政府統一領導,應急管理部門統籌協17、調,統分結合的應急物資管理保障體制。加強各類應急物資生產、采購、儲備、供應各環節的銜接,加快構建政府實物儲備為基礎、企業(商業)儲備、產能儲備和社會化儲備為支撐的應急物資儲備和快速調運機制。(市委編辦、市發改局、市應急局牽頭,市工信局、市財政局、市商務局、市衛健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18.完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科學確定各級應急物資儲備的品類、規模和方式、布局,形成以市級儲備為保障鎮(街、區)和村居(社區)儲備為補充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高標準、智能化、綜合性物資儲備倉庫。分類加強公共衛生、森林防火、防汛抗旱、救援處置、應急交通、動植物疫情等應急物資儲備。(市發改局、市工信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18、市農業農村局、市衛健局、市應急局、市畜牧業發展中心及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19.加大重點應急物資采購儲備。制定年度重點應急物資采購計劃,科學確定儲備方式和比例,補齊補全應急物資儲備缺口。完成生命搜索與營救、現場監測、人員安全防護、應急通信指揮、傳染病防護、緊急運輸保障等急需應急物資的采購和儲備。各鎮街區根據災害事故應急處置需要,制定采購計劃,儲備必要的應急物資。依托專業救援隊伍加強應急救援裝備儲備。不斷加大應急物資社會化儲備。(市發改局、市財政局、市衛健局、市應急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20.加快提升應急物資信息化管理水平。按照全省建設網絡互聯、信息互通、業務協同、節約高效的一體化應急物19、資管理體系要求,完成應急物資管理框架搭建,實現應急物資采購、儲備、調運全過程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明顯提升。(市發改局、市應急局、市大數據中心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21.大力發展應急產業。堅持急用先行,優勢優先發展的原則,發揮基礎較好的制造企業優勢,升級改造現有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條,統籌推進應急產業發展。優化應急產業布局,積極推進應急產業基地建設。(市發改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應急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六)提高應急醫療衛生保障能力22.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實施疾控中心標準化建設工程,2022年年底前,疾控中心建成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突出重點地區、重點人群和重點環節,創新防治策略,精準實施防20、控工程,遏制結核病、艾滋病等傳播流行,將疫情持續控制在低流行水平。完善醫療機構發熱門診標準化設置,實現對感染者或疑似者的有效防控。加強食品藥品醫療器械創新和監管服務能力建設,提升藥物醫療器械檢驗和評價水平。(市衛健局、市市場監管局牽頭,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23.提升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嚴格落實“方艙式“臨時應急醫療救治場所標準規范,加強體育館、展覽館等封閉式大空間建筑資源調查,在突發重大疫情時,迅速搭建大規模集中收治患者的臨時應急醫療救治場所。合理規劃布局集中隔離場所,嚴格落實設置標準,儲備1處以上符合標準的集中隔離場所,儲備房間不少于400個。力爭2022年底前全市傳染病臨床診療規21、模達到1000張床位以上。(市衛健局牽頭,市發改局、市財政局及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24.加快緊急醫學處置能力建設。優化重大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布局,形成分級分類、綜合與??萍骖櫟木o急醫學救援網絡,提高綜合類、燒傷類、中毒類、核輻射類、骨科類等傷病救治能力。依托醫療機構建設核輻射事件緊急醫學救援處置中心,提升核輻射救治能力。建立應對典型突發事件的醫務人員、急救設備、檢驗檢測設備、醫療器械、藥品試劑等資源配置方案,逐步實現功能模塊化、單元化。(市衛健局負責)25.提高災后疫情研判和風險防控能力。健全災后疫情分析研判和風險評估機制,提升災后衛生防疫工作水平,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茖W制定公共22、衛生策略,加強心理支持和精神衛生干預,確保重大災難后有需求的受災人群及時獲得心理救助服務。(市教體局、市衛健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七)提高應急運輸保障能力26.加快立體化應急運輸網絡建設。大力推進公路、鐵路和管道運輸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增強綜合交通保障和支撐能力。大力提升資源配置,擴大交通多樣化有效供給,打通交通服務“最先和最后一公里”。(市交通局牽頭,市發改局、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諸城火車站及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27.加強應急運輸協調調度。整合公路、道路運輸、城市客運、鐵路等部門交通信息資源,加強應急運輸保障的統籌管理,提升綜合運行監測、協調聯動和應急指揮、輔助決策分析、應急信息服23、務等能力,實現與綜合應急管理指揮平臺的協調聯動、有機銜接,全面提升應急交通指揮調度水平。(市交通局、市大數據中心牽頭,市公安局、市應急局、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諸城火車站按照職責分工負責)28.加強應急交通救援和應急運輸隊伍建設。組建市級公路工程搶險救援隊伍,提升公路工程應急處置能力和水平。依托骨干道路運輸企業,明確人員和裝備、物資等要素配置標準,2022年年底前,組建1-2支綜合性應急保障車隊。(市交通局牽頭,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等有關部門、單位按照職責分工負責)29.提升應急交通保障韌性。積極推進鐵路、公路、水路、機場、管道、城市出入口等重要節點監控設施建設,提高信息采集能力,加強交通運行狀態24、監測能力建設,科學及時處置突發事件,降低“二次事故”風險。加大綜合交通應急物資儲備。(市交通局牽頭,市發改局、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諸城火車站按照職責分工負責)30.暢通應急運輸“綠色通道”。完善應急運輸“綠色通道”政策,實現各類應急裝備、生活物資、重點生產物資、醫護及救援人員運輸轉運免費通行、優先通行。加強交通戰備應急投送能力和運輸保障隊伍應急處置能力建設,提高第一時間應急運輸保障能力。(市公安局、市交通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八)提高應急通信保障能力31.建立應急通信保障協作機制。制定應急資源共享清單、交換渠道、評價機制,實現應急管理部門、通信主管部門、基礎電信運營企業、應25、急救援隊伍平時和戰時應急信息共享。提高基礎電信運營企業災害事故現場通信保障能力。(市工信局、市應急局、移動公司、聯通公司、電信公司按照職責分工負責)32.加強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網絡多路由、多節點和關鍵基礎設施容災備份體系建設。在災害多發、重要區域建設抗災超級基站、基礎設施及相關防護設備,提升公眾通信網抗毀能力和應急服務水平。全面加強網絡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網絡安全應急管理水平。(市工信局、市委網信辦、移動公司、聯通公司、電信公司按照職責分工負責)33.加強應急通信裝備配備。加強新技術、新業務在應急通信中的應用,保證在城市高層、地下、大跨度大空間建筑和地質災害等信號屏蔽嚴重情況下,快速26、建立前方通信平臺,滿足突發事件應急救援處置通信保障要求。加強370M無線應急專網系統建設和無線通信終端裝備配備,推動衛星電話、寬帶衛星等小型、便攜應急通信裝備的下沉配置。增強各通信終端信息互通能力,確保復雜條件下災害現場信息與指揮中心互通順達。逐步加強設備配備、維護和更新。(市應急局牽頭,市工信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消防救援大隊、移動公司、聯通公司、電信公司按照職責分工負責)34.加強通信保障隊伍建設。加快應急通信基地建設,配備必要的場地、車輛、裝備、專業人員,加大應急通信保障培訓演練力度,提升監測預警、預防防護、應急處置、技術支援等應急通信保障能力。(市工信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應急27、局、移動公司、聯通公司、電信公司按照職責分工負責)(九)提高應急科技裝備能力35.加大應急技術研究。實施高危行業“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計劃。積極開展城市應急感知系統、化工企業全風險評價與應急救援能力、工商貿行業安全生產智能檢測與控制平臺、防護涂料的制備與應用、火場應急封堵隔離材料等課題研究。(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應急局、市消防救援大隊按照職責分工負責)36.提升應急裝備保障能力。聚焦重大突發事件處置需求,加強地震救援、火災處置、防洪防澇、減災救災、污染清理、環境監測、醫療救護、防護用品等領域應急裝備研發生產,形成國內領先的技術優勢。加大先進適用應急裝備配備,逐步提升應28、急、地震、消防、公安、動物疫情、防汛抗旱、生態環境監測等行業領域裝備水平。(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應急局、濰坊市生態環境局諸城分局、市消防救援大隊、市畜牧業發展中心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37.拓展社會化服務領域。重點發展自然災害防治、安全生產、消防、生命線工程等行業領域風險評估、隱患排查、檢驗檢測等應急技術服務,加強交通救援、工程搶險、安全生產等應急救援社會化服務。改革完善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體系,建立醫保基金應急預付制度。積極做好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和災害民生綜合保險工作。2022年年底前,在高危行業領域和危險性較大的粉塵防爆、涉氨制冷行業和29、公眾聚集場所電梯全面推行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市應急局牽頭,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衛健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市醫保局、市消防救援大隊、市市政公用事業服務中心、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按照職責分工負責)(十)提高基層基礎應急保障能力38.加強應急管理法治建設。積極貫徹落實應急管理各類法規標準。開展全市執法標準化創建工作,推進執法信息化建設。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嚴厲打擊非法違法行為。(市應急局、市消防救援大隊牽頭,市法院、市檢察院、市司法局及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39.加強公共安全宣傳教育。加強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重要論述的宣傳貫徹。完善重大突發事件新聞發布和輿30、情應對工作機制,加強宣傳陣地建設,著力打造具有應急管理特色的政務新媒體品牌。扎實推進安全宣傳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普及安全知識,培育安全文化。推動建設面向公眾的應急科普和安全體驗場館。(市委宣傳部、市教體局、市應急局、市委黨校、市融媒體中心按照職責分工負責)40.加強基層應急管理標準化建設。加快推進安全發展城市建設工作,積極創評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加強安全生產重點鎮管理,深化鎮(街、區)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標準化建設和行政村(社區)應急服務站(點)建設。(市應急局牽頭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41.加強應急信息化建設。按照“一個平臺一個號、一張網絡一朵云”的總體要求,統籌推進各31、級各部門和社會機構應急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加快新技術更新換代,推動應急管理信息資源集聚應用。(市應急局、市大數據中心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協調推進機制,明確工作目標,細化工作措施,落實責任分工,加大政策扶持,強化要素保障,強化調度督促指導,加快規劃實施進度,確保各項工作高質量推進。附件:列入山東省重大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建設重大項目附件列入山東省重大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建設重大項目序號項目名稱項目類別項目單位1諸城市應急指揮中心建設項目應急管理指揮體系項目市應急局2諸城市物資儲備庫建設項目應急物資保障體系項目市發改局3諸城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應急醫療衛生保障體系項目市衛健局4諸城市中醫院公共衛生應急救治中心建設項目應急醫療衛生保障體系項目市衛健局56注:項目需按相關規定審批立項。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