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縣黃橋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征求公眾意見稿)(30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29237
2024-05-21
30頁
7.87MB
1、-征求公眾意見稿-吉水縣自然資源局黃橋鎮人民政府2024.05黃橋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注:本公示內容僅為階段性成果,所有數據和內容以最終批復為準。前 言PREFACE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實現“多規合一”,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部署。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918 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的指導意見(廳字201948 號)、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建立全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意見(贛發201923 號)、江西省自然資源廳關于全面2、開展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助力鄉村振興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在省、市、縣規劃戰略引領下,吉水縣自然資源局、黃橋鎮人民政府共同組織編制了黃橋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黃橋鎮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行動綱領,是編制村莊規劃、詳細規劃和開展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據。規劃堅持守護糧食安全、構筑生態底線,充分發揮小城鎮在新型城鎮化中的重要作用,促進城鎮與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障人民高品質生活,全力構建“一屏一廊三區、一核三軸五點”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描繪現代化空間治理的美好藍圖。01 規劃概述02 目標策略03 總體格局04 鎮域3、要素配置05 鎮區規劃06 實施保障目錄CONTENTS規劃概述區位條件規劃原則規劃范圍與期限黃橋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1.1 區位條件黃橋鎮位于吉水縣西部、贛江西岸區域,東與金灘鎮相連,南與吉州區交界,西與尚賢鄉接壤,北與楓江鎮毗鄰,是中心城區的重要組團之一,距吉水縣人民政府約12km。黃橋鎮黃橋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1.2 規劃原則底線管控節約集約以人為本品質提升上下結合強化實施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三條控制線與規劃分區管控要求,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嚴守生態底線,控制非農業建設占用農用地,合理安排設施農用地,提高土地節4、約集約利用水平。以居民需求為中心,統籌優化空間和資源配置,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構建社區生活圈,科學合理規劃鄉村道路、河道堤防、排水管網等內容,提升人居環境品質。落實市縣規劃下達的底線指標,并將本級約束性、預期性指標分解至村莊。加強縣鄉統籌,強化對村莊規劃編制指引,明確村莊分類與設施配套。以鄉鎮主體功能區定位為導向,結合鄉鎮自然和歷史文化資源,塑造城鄉特色風貌,建設有文化、有記憶的美麗鄉鎮。黃橋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1.3 規劃范圍與期限本次范圍為黃橋鎮行政轄區范圍內的全部國土空間,根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黃橋鎮全域國土面積為89.63平方公里。規劃期限 20215、-2035年近期至 2025年遠期至 2035年89.63平方公里目標策略目標定位空間策略黃橋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吉水縣農文旅融合發展示范鎮”依據上位規劃和自然發展特征,確定黃橋鎮發展定位為:2.1 目標定位以工業發展為基礎,紅、古、綠為特色的近郊城鎮以楊萬里詩畫小鎮為代表的農文旅產業發展先行區發揮現有產業、資源優勢,打造城鄉一體、農旅融合發展示范鎮依托名人效應,帶動農業、文化、旅游產業協同發展黃橋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2.2 空間策略穩糧富民,助推鄉村振興生態筑底,貫徹生態文明建設農文旅結合,彰顯歷史人文魅力產城共興,建設宜居宜業城鎮區域協同,助力6、中心城區發展以保障糧食安全為導向,不斷提升耕地質量;以建設農業現代化發展為導向,持續壯大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嚴守生態環境本底,加強生態修復與國土綜合整治,實現生態價值賦能。以楊萬里詩畫小鎮為名片,聯動鎮域農業、文化旅游資源,推動農旅結合,實現文化魅力彰顯和資源價值賦能。保障實體經濟產業用地,提升黃橋工業園區配套服務,完善城鄉社區生活圈。立足黃橋自身,聯動金灘組團、城北組團、老城組團、城南組團、工業園區組團,促進中心城區融合發展??傮w格局落實重要控制線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農業空間生態空間城鎮空間村莊分類黃橋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3.1 落實重要控制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7、開發邊界全鎮落實永久基本農田面積3.5545萬畝,占全鎮國土面積的26.44%。全鎮落實生態保護紅線面積293.82公頃,占全鎮國土面積的3.28%。全鎮落實城鎮開發邊界面積392.45公頃,占全鎮國土面積的4.38%。黃橋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3.2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構建“一屏一廊三區、一核三軸五點”的空間格局一屏:指太湖山生態屏障。一廊:柘塘水生態廊道。三區:現代農業發展區、生態農業發展區和農旅融合發展區。一核:以鎮區為核心的城鎮發展核。三軸:依托鎮域主要道路構筑三條城鄉空間發展軸。五點:鎮域內5個中心村,分別為湴塘村、社下村、西嶺村、大橋村和云莊村。黃橋鎮國土空間8、總體規劃(2021-2035年)3.3 農業空間構建“一核三區兩園”的農業空間格局 一核即農旅融合發展核心。三區即農旅融合發展區、傳統農業種植區和林下經濟培育區。兩園即井岡蜜柚種植園和油茶種植園。以黃橋鎮較好的農業本底和工業園區工業科研基礎為依托,構建黃橋鎮現代鄉村產業發展“一核三區兩園”的空間格局。黃橋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3.4 生態空間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鎮域北部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建設,以生態保護紅線為核心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核心區。嚴格保護野生動植物生態環境,確保濕地、水面等棲息地面積不降低、質量有提升。嚴格保護生物多樣性重點區域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管控完善水生9、動物、陸生動物等各類重要物種棲息地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重要生態系統之間的連通性。合理控制沿湖、沿河其他區域的風電與光伏項目規劃布局。守護生態空間嚴守森林保護底線;落實造林空間評估為適宜且規劃造林的區域。落實造林綠化空間在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嚴守生態保護底線黃橋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3.5 城鎮空間1個鎮區、5個中心村、9個一般村的鎮村體系 鎮區(含黃橋村、小陂村):黃橋鎮政治、經濟、文化、工業和商貿集散中心。中心村:西嶺村、云莊村、大橋村、湴塘村、社下村。依托10、現有資源優勢,集聚發展。一般村:山原村、功德村、焦源村、金洲村、肖家村、前塘村、沈塘村、茶坑村、友誼村,為各自然村的中心。鎮區湴塘村云莊村西嶺村大橋村功德村焦源村茶坑村沈塘村友誼村山原村肖家村社下村金洲村前塘村黃橋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3.6 村莊分類村莊分類根據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要求,結合省、市相關文件和村莊現實情況,分以下四種村莊類型:城郊融合類加快城鄉產業融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服務城市發展的功能。集聚發展類有序推進改造提升,向農業、工貿、休閑服務等專業化村莊發展。特色保護類統籌保護、利用和發展。全面挖掘和開發文物古跡、歷史建筑、傳統民居11、等鄉村文化旅游資源。整治提升類因地制宜確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提升村容村貌,量身定制“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精準規劃設計。西嶺村大橋村湴塘村云莊村社下村黃橋村金洲村小陂村城郊融合類集聚發展類特色保護類沈塘村前塘村茶坑村焦源村功德村山原村肖家村友誼村整治提升類鄉(鎮)政府駐地村委駐地縣界鄉鎮界村界鎮域要素配置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產業發展體系綜合交通體系公共服務體系市政設施體系防災減災體系黃橋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 嚴守耕地總量,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優化城鎮發展格局,盤活存量挖掘流量。土地資源 嚴守森林保護底線;落實森林資源保護與利12、用分區管控。森林資源 水資源 至2035年,地表水達標率90%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水庫水質達到或優于III類;推進水利工程項目建設。礦產資源 落實市級規劃劃定的勘查規劃區塊1處(功德坑瓷土礦),勘查礦種為瓷土礦。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著力開展露天礦山綠色礦山創建工作。4.1 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黃橋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4.2 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修復是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構建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共同發展的重要抓手,通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土地綜合整治和礦山生態修復等方式,強化對各類資源的整治和修復治理,分區推進土地綜合整治與13、生態修復,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高標準農田建設 耕地后備資源開發 廢棄工礦用地整治國土綜合整治通過土地整治等方式,建設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對其他草地、裸土地等采用工程措施,恢復其耕地屬性,并適當引導村民開展經濟效益較好的水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對現狀為草地、拋荒地等地塊采用自然恢復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方式,恢復其耕地屬性。通過自然恢復、輔助再生、生態重建和轉型利用等方式對廢棄工礦進行整治。生態修復 森林質量提升通過修復提升森林生態系統,推動森林資源總量質量穩步提升、結構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備、固碳能力顯著增強、生態屏障14、更加牢固。水生態治理通過河道清淤疏浚、沿河布置生態草溝或是生物滯留槽和滯留池作為緩沖區、在河岸堤防整治中減少硬質護岸、修復河道生態、加大對面源污染的攔截、削減水質污染負荷、提升河流及其子系統的自凈能力等方式進行流域生態綜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通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方式對水土流失區域進行治理。黃橋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4.3 產業發展體系統籌全域產業優勢,形成“一心、兩帶、四區”的產業發展格局,實現工業、農旅特色產業、現代農業產業、生態種養集群發展。構建特色鮮明的產業發展體系特色農旅產業發展核心傳統農業發展區傳統農業發展區生態種養集群發展區工業發展區農旅產業發展區 一心:以湴15、塘楊萬里詩畫小鎮、大橋村為代表的特色農旅產業發展核心。兩帶:農旅產業發展帶、工業產業發展帶。四區:工業發展區、農旅產業發展區、傳統農業產業發展區、生態種養集群發展區。黃橋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4.4 綜合交通體系以完善鎮域內部交通網絡,加強鎮村、產業節點的交通聯系、提升道路服務水平為目標,規劃形成“一橫兩縱”的鎮域干路網結構。銜接重大交通,融入區域交通網絡落實樟吉高速擴容改擴建工程,提升對外交通通行能力。規劃形成“一高一鐵”的對外交通結構,依托樟吉高速和浩吉鐵路融入區域交通聯系。優化鎮域內部交通網絡,提升交通服務水平黃橋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4.5 公共16、服務體系構建城鄉生活圈,公共服務設施分級布局、協同共享城鎮社區生活圈:鎮區范圍內,劃定15分鐘社區生活圈范圍。鄉村社區生活圈:除黃陂村、小陂村外14個村莊的社區生活圈。按照各級社區生活圈要求配置各類服務設施。鎮區所在地,主要設施包括鎮政府、幼兒園、小學、初中、文化活動中心、衛生院、商業中心等。鄉鎮級公共中心社區級公共中心教育醫療體育社會福利文化分級布局協同共享黃橋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4.6 市政設施體系完善水電氣等設施,構建綠色安全的基礎設施網絡鎮區納入城鄉供水一體化體系,周邊村莊盡可能納入城區供水系統,其他區域建設農飲水工程,實現供水全覆蓋。鎮區生活污水排入黃橋集鎮污水17、處理站處理,工業污水排入清源工業污水處理廠處理。村莊中較為集中的村小組集中處理,其他較為分散的小組可采用分戶處理系統。完善鎮域內輸配電網絡,提高供電設施供電能力由城區接入燃氣主管,充分保障氣源供應,遠期可由鎮區向村莊輻射管道天然氣。全面部署 5G 通信網絡,逐步實現全覆蓋。完善郵政普遍服務體系,鼓勵郵政設施與物流配送設施共享共建。實行戶分類、村收集、鄉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收運體系,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100%、回收利用率達到 45%以上、原生垃圾零填埋。給水排水電力燃氣環衛通信黃橋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4.7 防災減災設施健全韌性穩固的城市安全體系抗震避災防洪排澇人防18、工程消防救援地災防治堅持“整治避讓、合理布局”的原則,一般建筑按抗震設防烈度6度設防,并提高城市生命線工程抗震能力,設計抗震烈度達到7度。堅持“適度超前、防控結合”的原則,規劃鎮區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鎮區以外鎮域的防洪標準為1020年一遇。貫徹“平戰結合、軍民融合”的方針,構建統一高效、布局合理的人防工程體系,鎮區防空警報覆蓋率應達到95%以上。貫徹“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方針,補齊消防站及其他消防設施的建設短板,打造現代化智慧消防體系建設。按照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統籌規劃,科學實施,分區治理。采用相關治理措施以及監測預警等方式進行防控。鎮區規劃國土空間用地規劃道路交通規劃19、黃橋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5.1 國土空間用地規劃用地布局黃橋鎮區劃入了吉水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中心城區范圍,本次規劃的鎮區部分延續中心城區“一帶雙核、三軸六組團”的發展結構。規劃以吉水工業園區黃橋工業園和黃橋集鎮為主體,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綠色食品和裝配式建筑等產業。其中鎮區開發邊界面積為392.45公頃,落實吉水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中心城區規劃方案,在規劃當中預留幼兒園、敬老院、工業園區集中供熱廠、職業學校等用地。黃橋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5.2 道路交通規劃三橫:黃金大道、工業北路、北外環路;兩縱:吉阜20、路、工業三路。主干路:黃金大道、吉阜路;次干路:工業北路、工業三路和北外環路。銜接主干路與支路之間的交通聯系,道路紅線寬度按2030米控制。規劃鎮區形成“三橫兩縱”的路網結構實施保障明確規劃傳導落實制定近期實施計劃完善規劃實施保障機制黃橋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6.1 明確規劃傳導落實6.2 制定近期實施計劃6.3 完善規劃實施保障機制上位規劃鎮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村莊規劃落實傳導傳導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強化公眾參與加強黨的領導實施用途管制強化規劃監督考核統籌安排鄉鎮近期重大實施項目明確近期實施重點明確近期實施建設時序編制鄉鎮重大項目清單加強隊伍建設,加大規劃宣傳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