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東港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方案(2021-2025年)(19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29446
2024-05-22
19頁
48.64KB
1、日照市東港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總 則為維護國家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益,統籌礦產資源開發,保護生態環境,全面推動礦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礦產資源保障和基礎支撐。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實施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55號)、日照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日照市東港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按照自然資源部關于全面開展礦產資源規劃(20212025年)編制工作的通知(自然資發202043號)、山東省自然資源廳關于全面開展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編制工作的通知(魯自然資字202047號)2、等,編制日照市東港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對省、市規劃進一步的細化、落實,是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指導性文件,是依法審批和監督管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活動、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的重要依據,是依法開展礦產資源管理的基礎。規劃適用日照市東港區所轄行政區域(含山海天旅游度假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規劃以2020年為基準年,2021至2025年為規劃期,展望到2035年。一、現狀與形勢日照市東港區地處山東半島南翼,東瀕黃海,西界莒縣,北依青島、五蓮縣,南毗嵐山區。東經1190411939,北緯35043536,隸屬于日照市3、。本區總面積1507平方千米。全區現轄5個街道、7個鎮,人口74.18萬。是第四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2020年中國茶業百強縣、國家級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1.“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概況“十三五”期間,2020年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11.74億元(其中區本級519.61億元、經濟功能區392.13億元),比“十二五”末增長51.1%,年均增長10.22%。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3.65億元(其中區本級43.55億元、經濟功能區40.1億元),比“十二五”末增長54.45%,年均增長10.89%。持續強化“項目為王”理念,全力擴大4、有效投資,爭取地方政府新增債券26.14億元、抗疫特別國債1.8億元;109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98.8億元,超年度計劃56個百分點。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人均超過1萬美元。我區連續三年被評為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縣域經濟排名全省第27位,較2016年上升了15個位次。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3.38萬元,年均增長7.6%,實現了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2.“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十四五”時期全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左右,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左右,力爭202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5.96%。認真落實市委“生態立市、創新興市、產業強市、開放活市”戰略,堅持“市區一體、融合5、發展”,圍繞“爭當全市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目標,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走在全省前列。(二)礦產資源現狀1.礦產資源概況截至2020年底,日照市東港區發現礦種22種,其中金屬礦產6種(鐵、銅、鉛、鋅、金、鈷),非金屬礦種14種,水氣礦產2種(礦泉水、地下水)。2.基礎調查與礦產資源勘查現狀(1)基礎調查基礎地質工作取得新進展。完成了東港區1:5萬土地治理地球化學調查與評價報告。(2)礦產資源勘查現狀截至2020年底,全區現有探礦權1個,項目名稱: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天臺山地區地熱資源勘查,探礦權人:山東魯杰地質勘探有限公司,勘6、查礦種:地熱,勘查登記面積2.80平方千米。探礦權有效期:2019年08月05日2021年08月05日。3.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利用現狀(1)開發利用現狀截至2020年,全區正在開發利用礦產3種,金屬礦產1種(鐵),非金屬礦產2種(長石、建筑用花崗巖)。全區礦產資源開采總量0萬噸,從業人員30人,礦業總產值0萬元(專欄一)。專欄一 2020年日照市東港區礦產資源礦石產量和礦業產值礦產資源礦山數(個)產量(萬噸)礦業產值(萬元)大型中型小型鐵礦100長石100建筑用花崗巖100總結2100(2)采礦權設置現狀截至2020年底,全區共設采礦權3個,鐵礦1個、長石1個、建筑用花崗巖1個。(三)上輪規劃7、實施成效上輪規劃的實施對日照市東港區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優化開發利用布局與結構,改善礦山地質環境,推進綠色礦業發展,提升礦產資源管理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1.開發利用結構與布局不斷優化礦山數量由2015年的11個壓減至2020年的3個,大、中型礦山比例達到66.67%。礦業總體布局趨向合理,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2.礦山地質環境明顯改善嚴格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方案和國家五部局關于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的指導意見,積極籌措資金,對已關閉的礦山,以破損山體治理、掛鉤項目和土地復墾項目為主要手段,明確位置和治理面積、時限,采取危巖排險、平臺爆破、續坡綠化、8、平面造地等治理方法,分類分批進行治理。“十三五”期間,全區累計投入礦山環境治理資金2.26億元,其中地方財政資金0.22億元,社會投資資金2.04億元。全區閉坑露天礦山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治理,“三區兩線”可視范圍內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任務全部完成,共治理礦山7處,治理面積138.89公頃。3.綠色礦業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落實山東省綠色勘查規范及山東省綠色勘查技術要求(試行),全面推進綠色勘查。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在全區綠色礦山建設工作中積極探索,全面加快綠色礦山建設進度。4.礦產資源管理改革進一步深化落實自然資源部、省自然9、資源廳關于推進礦產資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項的要求,全面推行礦業權競爭性出讓、嚴格控制協議出讓,實行同一礦種礦業權出讓登記同級管理。5.存在問題商業性勘查積極性不高,礦業權市場活力需進一步激發。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需持續推進,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力度進一步加大。(四)形勢與要求“十四五”時期,東港區經濟仍將中高速增長,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重大工程建設投資仍處于高位,帶動礦產資源的需求持續增加,特別是建筑石料礦資源的需求量相比“十三五”期間更大。東港區貫徹落實“生態立市”戰略,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加快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成果轉化,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更高,這對礦產資10、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提出了新的要求。1.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礦產資源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十四五”時期,加快嵐山疏港鐵路、開工京滬高鐵二通道濰坊至新沂鐵路(日照段)、青島至京滬高鐵二通道鐵路(日照段);開始實施省道313大修、省道220日照港疏港路西延等工程,推進省道314改建等項目,對砂石的需求仍將剛性增長。因此,需要優化調整結構,合理設置、有序投放礦業權,提高生產規模和開采總量,切實提高砂石資源的持續、有效供給能力。2.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礦業綠色發展進一步推進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的方針,妥善處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提升綠色礦業發展11、示范區建設的示范引領作用。3.增強礦業發展內在動力需要礦產資源管理改革進一步深化推進礦產資源管理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積極探索“凈礦”出讓。全面推進礦業權竟爭性出讓,健全礦業權市場競爭機制,充分激發市場活力,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二、指導原則與目標(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深化12、生態賦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生態保護優先,以推進礦產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為主線,以最嚴格的標準管控礦業權設立,優化開發保護格局,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加快礦業轉型升級,加強地質服務民生,深化礦產資源管理改革,加快建設生活富裕、生態宜居、活力時尚、幸福和諧的現代化海濱城市。(二)基本原則1.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節約集約、綜合利用,加強綠色礦山建設,堅持綠色勘查、綠色開發,實現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2.堅持優化配置、重點保障加大重點勘查區內礦產勘查力度,合理、有序投放礦業權。嚴格準入條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一13、步優化礦產資源配置,實行礦種差別化管理,調控開采總量,促進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高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助力經濟發展。3.堅持優化布局、區域統籌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區域布局,推動資源開發與區域發展布局、資源環境保護、城鄉建設等方面協調發展,優化礦產開發布局與時序,形成資源開發保護新格局。保障優勢礦產資源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供給。4.堅持深化改革、強化管理進一步推進“放管服”改革,精簡辦事程序,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服務水平,推進礦產資源管理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健全完善礦業權出讓管理制度,規范礦業權市場交易行為,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進一步提升礦產資14、源領域現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三)2025年規劃目標1.基礎地質調查開展日照市東港區區域內近海20千米范圍內海底重力測量工作;開展1:5萬土壤地球化學調查工作,完善全區土壤質量地質調查體系;完成日照市中心城區范圍的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2.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到2025年,全區礦山總數控制在10個,生產固體礦山大中型比例達到100%,礦產資源布局更趨合理。主要礦產資源年開采總量控制在340萬噸,其中建筑用砂石類300萬噸、鉀長石40萬噸(專欄二)。3.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規范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基金的管理使用,落實主體責任,監督礦山企業履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與土地復墾的義務。將礦山生態環境保15、護貫穿于礦產資源開發全過程,新建礦山必須符合生態環境準入條件,生產礦山生態環境堅持“事前預防,事中治理,事后恢復”的原則,加強對日照市東港區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的監督管理。4.綠色礦業發展全面提升綠色礦山建設水平,加強對納入綠色礦山名錄礦山的動態監管,新建礦山要全部按綠色礦山建設標準(規范)要求規劃、設計、建設、運營,投產1年內必須完成綠色礦山建設任務。到2025年,全區生產礦山綠色礦山建成率達到100%。專欄二 “十四五”日照市東港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主要指標類 別指標名稱指標單位指標值指標屬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采礦權總數個10預期性固體礦產大中型礦山比例%100預期性年礦產開采總量16、礦石萬噸340預期性建筑用石料礦石萬噸300預期性鉀長石礦石萬噸40預期性綠色礦業發展生產礦山綠色礦山建成率%100預期性(四)2035年規劃目標到2035年,礦業領域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實現,地質工作服務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更加有力,礦產資源結構布局穩定成型,礦業開發集聚效應、規模效應和礦業高質量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一致。智慧礦山建設基本完成,形成綠色礦業發展新格局。礦產資源管理和礦業權市場監管制度更趨完善。三、主要任務(一)切實加強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實際需要,開展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配合開展日照行政區域內近海20千米范圍內海底重力測量工作,完善1:5萬地球物理綜合數據庫17、體系。開展行政區域內重要島礁綜合地質調查評價、海灣基礎地質與資源環境地質調查評價、近海海洋牧場功能區海底生態地質調查評價、近海礦產資源勘查與潛力評價、“智慧海洋”地質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建設等基礎性公益性工作。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基礎地質信息服務,滿足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二)調整優化礦產資源開發保護布局1.礦產資源開采調控方向重點開采礦種:地熱、礦泉水、建筑用花崗巖禁止開采礦種:磚瓦用粘土(耕地)、海砂重點開采礦種,優先投放采礦權,提高準入條件和保障能力,同時鼓勵礦山企業提高生產規模,規模化開采,通過科技創新,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加強資源綜合利用。2.重點勘查區落實市規劃,劃定日照市重點18、勘查區1個,東港區山海天沿海地熱重點勘查區:主要礦種為地熱,面積31.7平方千米,涉及行政區為東港區(專欄三)。專欄三 日照市東港區礦產資源重點勘查區表序號編號名稱面積(平方千米)主要礦種1KZ001東港區山海天沿海地熱重點勘查區31.73地熱通過財政資金引導,社會資金跟進,共同推進勘查。明確社會資金在商業性勘查中的投資主體地位,支持礦業權人以礦業權、資本、技術等形式進行合作,支持現有礦業權進行自愿依法有序整合,推進整裝勘查,實現找礦突破。堅持綠色勘查,鼓勵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加強新技術新方法應用,實施綜合勘查、綜合評價。探礦權投放優先向重點勘查區傾斜,嚴格執行勘查準入條件,通過合同約定勘查進19、度和勘查質量,加強勘查合同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對區內探礦權實行重點監管。3.勘查規劃區塊為落實和分解日照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除已有的1個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天臺山地區地熱資源勘查探礦權外,擬在我區設置2個勘查規劃區塊,全部為地熱。按照礦產資源出讓登記管理權限規定,勘查礦產開采分類名錄等相關規定,本區擬設勘查規劃區塊,勘查礦種為地熱,屬于第二類礦產依據資源賦存條件,直接劃定勘查規劃區塊。一個勘查規劃區塊原則上只設一個探礦權,擬投放探礦權與勘查規劃區塊范圍基本一致,不得變更勘查礦種,不得降低勘查階段。嚴格勘查規劃區塊管理,建立和完善勘查規劃區塊動態管理機制。4.重點開采區為優化20、資源配置,促進礦業開發合理布局,實現資源開發與地質環境保護協調統一。根據砂石資源分布特征,綜合考慮開發現狀、市場需求、交通運輸半徑等因素,在環境承載能力較高、砂石資源富集、開發利用條件較好的區域劃定重點開采區(專欄四)。專欄四 日照市東港區重點開采區表序號編號名稱面積(平方千米)礦種1CZ001山東日照市五蓮縣東港區花崗巖重點開采區64.1花崗巖2CZ002山東日照市東港區三莊鎮花崗巖重點開采區27.1花崗巖“十四五”期間新投放的露天采礦權都要在重點開采區內。重點開采區內積極推行“整體出讓、整體開發、采治結合”模式,鼓勵現有建筑用石料礦山企業兼并聯合重組,開展資源整合,提高生產規模;鼓勵生產規21、模500萬噸/年以上的礦山投放;對于已關閉或采礦權已滅失的采石場,原礦區范圍或毗鄰區域仍有資源的,鼓勵在完善相關手續后,依法依規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重新出讓采礦權。重點開采區內明確采礦權總數、開采總量。通過調整優化礦山布局,最終達到“集中連片開發、統籌恢復治理”的開發新格局。引導和支持生產要素聚集,提高礦業集中度,推動礦業規模化、集約化、基地化發展,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5.開采規劃區塊落實市規劃劃定的開采規劃區塊,重點考慮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在重點開采區內合理劃定本級審批發證的開采規劃區塊。(1)開采規劃區塊劃定開采規劃區塊14個,全部空白區新設,地熱5個、礦泉水4個、建筑石料用灰巖522、個,面積25.5平方千米。(2)投放時序開采規劃區塊投放要考慮當地經濟發展需求、資源環境承載力等,做到有序投放。計劃2022年投放11個,2023年投放3個。(3)管理措施原則上一個開采規劃區塊只設一個采礦權。擬投采礦權嚴格落實開采規劃區塊劃定的范圍,不得變更開采礦種。(三)合理確定開發強度1.砂石資源開采總量調控結合日照市東港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穩步提高砂石資源開發利用強度,提升保障能力。規劃期內,到2025年底,建筑用砂石總數控制在3個,砂石礦產年開采總量控制在300萬噸。規劃期內計劃投放新的建筑用砂石類礦3個,最低儲量規模原則上不少于1000萬噸。2.礦山數量調控23、規劃期內,2025年全區礦山數量控制在10個,新建露天礦山全部為大型,大中型礦山比例不低于90%。(四)嚴格規劃準入條件開采規模準入:礦山開采規模必須與礦區(床)儲量規模相適應,礦山建設必須符合規模開采、集約利用的原則,必須滿足最低開采規模及最低服務年限的要求(專欄五)。專欄五 日照市東港區重點礦種礦山最低開采規模序號礦產名稱開采規模(單位/年)礦山最低開采規模備注大型中型小型1地熱萬立方米20103(2)*2建筑用石料礦石萬噸100/3礦泉水萬噸1053注:斷裂帶型地熱小型礦山最低開采規模為2萬立方米/年技術經濟條件準入:需有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開采方法、設備必須科學、先進、合理、安全。開24、采回采率等指標應達到部、省“三率”最低指標規定的要求。綠色礦山建設準入:嚴格執行山東省綠色礦山建設管理辦法,新建、基建及長期停產礦山在投產1年內必須完成綠色礦山建設,加強對納入綠色礦山名錄礦山的動態監督管理。生態保護準入:要嚴格執行相關生態保護制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土地復墾等措施應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并與礦山建設同步實施,對水環境背景及土壤環境背景進行監測。(五)加快推進綠色礦業發展1.綠色礦山建設總體要求健全“政府引導、部門協同、企業主建、科學評估、社會監督”的礦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工作機制;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礦山建設先進典型,引領帶動全區綠色礦山建設;基本實現開采方式科學化、資源利用高效25、化、企業管理規范化、礦山環境生態化、礦地關系和諧化,形成節約高效、科技引領、環境友好、礦地和諧的礦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新格局。2.綠色礦山建設計劃對尚未開展綠色礦山建設工作的礦山,認真梳理未開展綠色礦山建設的原因,制定綠色礦山建設計劃,“成熟一個、建設一個”,持續推進綠色礦山建設進程,確保如期完成綠色礦山建設任務。3.探索礦地和諧發展新途徑堅持“以人為本”,創新資源惠民利民新機制,立足服務和改善民生,維護礦山企業合法權益和礦區居民利益,完善資源開發利益分配機制,使政府、企業、礦區居民共享資源開發收益和發展成果。礦山企業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增加員工對企業的認可度,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26、效激發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和主人翁意識,不斷進行工作創新。礦山企業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聘用附近居民,為其提供工作崗位,切實提高其收入;主動與礦區各鄉鎮、村建立磋商和協作機制,及時妥善處理好各類糾紛矛盾;定期或不定期開展扶貧或公益募捐活動,并加大對周邊社區、村莊社會公益事業投入。促進礦地良性互動。最終形成礦山規模越大、礦區居民受益越多,開礦時間越長、礦區居民支持越大的發展氛圍,努力實現“開礦一處、造福一方,礦地和諧、科學發展”。(六)持續推進礦區生態修復1.新建礦山嚴格礦山準入條件,新建礦山必須達到綠色礦山要求。堅持源頭預防,按照綠色礦山建設標準,按規定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按照“誰開發誰27、保護、誰破壞誰治理、誰投資誰受益”原則,開展礦山生態修復。2.生產礦山加強源頭控制、預防和控制相結合,生產礦山企業依法履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義務,實現邊生產邊治理。落實礦山企業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主體責任,強化對采礦權人主體責任的社會監督和執法監管。規范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基金使用。強化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初步建立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體系。3.廢棄礦山根據“先重點、后一般”“先試點、后全面”“分類治理、因地制宜”的工作思路,按照“山體排險續坡綠化平面造地”的治理順序,堅持“立面披綠、平面造地、和土地項目相掛鉤、與開發式治理相結合”的方法,做到“宜林則林、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建則建、宜水28、則水、宜開發則開發”。對全區廢棄礦山進行生態修復、尾礦進行開發式治理。四、規劃保障措施(一)加強組織領導規劃由日照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審批,日照市東港區人民政府發布實施。要加強組織領導,及時組織研究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的重大問題,推進規劃的實施。各有關部門要明確責任分工,加強協調配合,做好政策銜接,推進目標任務落地落實。強化規劃的權威性、嚴肅性,切實發揮好礦產資源規劃的管控作用。(二)實施監督評估規劃評估是保障規劃有效實施的必要環節。有關部門要加強規劃落實執行情況的監督,定期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評估,全面分析檢查規劃實施效果及各項政策措施落實情況,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完善規劃實施工作安排,為礦產資29、源管理決策和規劃調整、修訂提供基礎信息和依據。(三)建立調整機制強化重點規劃指標和重點規劃任務的實施管理,加強落實情況的調研、監測、統計和分析,總結實施的經驗與不足,分析規劃實施存在的問題,研究礦產資源開發與管理面臨的新形勢。在實施過程中,對因形勢變化,本規劃確定的控制指標與實際情況存在較大差別、確需調整規劃指標的,由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提出規劃調整或修編的政策建議和調整方案,按照規定程序報批后組織修改。(四)提高信息化水平建設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切實發揮規劃數據庫在礦產資源管理中的作用。加強規劃數據庫與其他礦政管理數據庫的互聯互通,做好規劃信息與相關信息資源的整合,并及時納入自然資源“一張圖”,結合大數據分析平臺等信息系統,強化對規劃的管理,為礦產資源管理提供規劃信息支撐。(五)加大宣傳力度規劃發布實施后,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充分利用多種方式宣傳規劃的主要內容,提高社會各界對規劃的認知度,增強礦產資源保護意識,更全面、詳細了解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綠色礦山建設等相關方面內容,為規劃實施和管理奠定基礎。全面推進社會公眾參與,提高公眾對規劃的認知度、滿意度。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