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十四五”蔬菜產業發展規劃方案(2021-2025年)(12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29953
2024-05-23
12頁
30.57KB
1、聊城市“十四五”蔬菜產業發展規劃聊城是蔬菜生產大市,為促進聊城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特制定本規劃。本規劃期限為20212025年,所引用數據除注明來源的,均引自山東統計年鑒聊城統計年鑒。一、“十三五”產業發展成就“十三五”以來,我市蔬菜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的產業化大格局得到進一步完善,成為特色鮮明的優勢產業、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一)穩產保供能力穩步提升。“十三五”以來,我市蔬菜產業保持平穩發展,播種面積穩定在200萬畝以上,總產量穩定在900萬噸以上,繼續保持全省領先地位(見表1)。據調查,大蒜、黃瓜、番茄、馬鈴薯、大白菜、生姜、大蔥、甜(辣)椒等蔬菜種類年播種面積超過102、0萬畝,番茄、黃瓜、甜(辣)椒、馬鈴薯、西葫蘆、茄子等蔬菜種類設施栽培年播種面積超過50萬畝,“菜籃子”品種更加豐富,保障供應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尤其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了強有力支撐。表1 “十三五”聊城蔬菜生產情況年份面積(萬畝)產量(萬噸)山東聊城占比(%)山東聊城占比(%)20162803.8244.95810327.04939.9920172193.06211.99.68133.77919.720182219.32215.299.78192823.071020192196.28213.889.78181.14828.271020202231.01215.829.78434.708623、.5810.2(二)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1.新品種選育能力不斷提升。“十三五”期間,我市不斷加大育種投入,創新育種技術和育種手段,育成了一大批優良品種,部分替代進口品種;育繁推一體化體系進一步完善,新品種更新換代步伐不斷加快。2.集約化育苗水平不斷提高。強化砧木篩選、育苗機理、嫁接技術、秧苗管理、環境智能調控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蔬菜集約化育苗技術體系,育苗水平和供應能力位居全國前列。據調查,2021年,聊城市蔬菜集約化育苗量突破16.4億株,育苗企業超過118家。3.生產設施性能不斷完善。通過設施結構創新、新材料應用以及水肥一體化、物聯網等新型裝備推廣,環境綜合調控能力不斷提升。新4、型日光溫室、智能連棟溫室、大跨度拱圓大棚等得到較快發展。4.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農藥化肥減施增效、設施土壤修復改良、病蟲害生態綠色防控等蔬菜生產新技術不斷創新與應用,良種良法配套,保障了蔬菜高產優質高效。(三)品牌培育成效顯著。大力實施品牌發展戰略,積極開展蔬菜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產品品牌創建活動,“聊勝一籌”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四)生產布局逐步優化。根據自然稟賦、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合理布局設施蔬菜、出口蔬菜和地方名特蔬菜等重點產區,形成了品種互補、上市期銜接、區域協調發展的生產格局,基本實現了周年生產和均衡供應,對穩定市場價格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五)產品質量穩中向好。加大了國家5、級和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建設力度,大力推進蔬菜標準化生產,蔬菜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蔬菜農殘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數量不斷增加。(六)產業化發展進步明顯。我市蔬菜生產、加工、市場、流通各環節相銜接的產業化格局進一步發展。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蔬菜銷售形式不斷創新,建立了實體市場、網絡直播、電商、展會、觀光采摘等多種農超、農企、農旅多樣化產銷對接銷售渠道,產業化鏈條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二、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十三五”期間,我市蔬菜產業雖在穩產保供能力、科技水平、加工出口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還存在一定6、差距,產業進一步高質量發展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一) 發展空間不斷被擠壓。我市臨近省市的產業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持續加大,蔬菜發展勢頭迅猛,我市市場空間受到擠壓。(二)扶持政策有待完善。我市推進蔬菜產業發展的政策較少,專項扶持資金不足。政策性農業保險投保比率較低且保障作用有待提高,目標價格保險目前僅在大白菜、大蒜、馬鈴薯等少數蔬菜種類的局部區域開展。農機購置補貼覆蓋范圍較小、補貼資金少。(三)基礎條件有待提升。水電路等生產條件不完善,設施建造標準低、抗災性能不足,菜田土壤質量逐漸下降。蔬菜生產機械化水平較低,裝備化程度不高。產地初加工能力建設滯后,冷鏈物流體系不健全。(四)科技創新能力有待加強7、。部分高端蔬菜品種仍然依靠進口,功能性、專用性品種選育研發應用滯后。生產、加工等專用機械研發不足。土壤改良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不能很好滿足生產需要。蔬菜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技術不夠成熟配套。(五)勞動力瓶頸日益凸現。作為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青壯年勞動力缺乏,從業者科技文化素質提升緩慢,勞動力成本占比越來越高,已成為制約蔬菜產業進一步高質量發展的瓶頸,“誰來種菜”成為十分現實和迫切的問題。(六)產品質量安全隱患依然存在。由于蔬菜生產組織化程度低、綠色生產技術推廣不到位、優質優價產品銷售體系不健全等,導致局部地區、個別品種的產品質量安全事件仍有發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業健康發展。三、8、“十四五”蔬菜產業發展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任務目標(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滿足全面小康社會需求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加快轉變蔬菜產業發展方式,構建新型產業生態,推動全省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二)基本原則。1.堅持質量安全優先。堅持質量安全為產業發展最基本底線,加快綠色生產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引領產業持續高質量發展。2.堅持市場需求導向。構建生產端與市場端有機銜接機制,以銷促產,以銷定產,完善市場流通體系,更好滿足多元化市場需求。3.堅持科技創新驅動。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發展為重要手段,優化創新資源,提升自主創新能9、力,提高產業科技水平。4.突出生產生態并重。堅持資源高效利用,提高化肥、農藥利用率,實現蔬菜廢棄物綜合利用,打造環境友好型產業。5.突出全域協調發展。根據資源稟賦與發展水平,優化產業布局,突出區域特色,強化示范帶動,挖掘生產潛能,推動全域協調可持續發展。6.突出優勢品牌培育。強化政策扶持,挖掘地理標志產品內涵,培育一批最具地方特色的優勢品牌,以品牌引領產業健康發展。(三)主要任務。1.穩定播種面積。基于我市土地資源供應現狀和生產實際,蔬菜生產宜保持播種面積基本穩定,保證產品穩定供應。2.優化產業布局。立足市場需求、資源稟賦、生態條件和產業基礎,對現有蔬菜區域布局進一步優化,實現蔬菜生產區域性、10、季節性、結構性的協調發展。樹立“大產業”觀念,突出串珠成線、連塊成帶、集群成鏈,集中打造一批品質優良、規模體量適度、融合程度較深的區域性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3.提升綜合生產能力。強化蔬菜產業發展的物質裝備和技術支撐,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力推進露地蔬菜全程機械化、規模化生產。推進設施建造標準化、作業機械化、管理智能化、服務社會化,全面提升設施生產水平。集成集約化育苗、土壤質量調控、農機農藝融合、肥藥高效利用、綠色防控等技術,構建全程綠色高效生產技術體系,不斷提升可持續生產能力。4.強化科技集成創新。充分利用5G、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生11、物技術等新興技術,加快推進優質品種國產化、設施設備智能化、生產機械定制化、產銷對接信息化,創新一批科技含量高、適用性廣的裝備和技術,為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5.實施品牌培育戰略。進一步加大綠色、有機、地標等產品認證力度,開發地域特色突出、功能屬性獨特的區域公用品牌和知名產品品牌,通過品牌引領和帶動,促進蔬菜產業品牌化經營。6.提高產品質量水平。開展標準研發和集成,建立完善蔬菜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加大標準的推廣和應用。積極推進蔬菜標準園(區)建設,建立健全“可查、可見、可信”的產品質量全程可追溯體系。開展質量評估和預警,建立蔬菜質量安全評估和預警機制,開展蔬菜質量評價,有效防范產業風險。12、7.完善市場流通體系。支持優勢產區批發市場建設,完善市場流通基礎設施布局,推動市場流通體系與儲運加工布局有機銜接。重點加大田頭預冷、倉儲保鮮、商品化處理等冷鏈設施建設和裝備、專業人員配套。在蔬菜優勢產區、流通重要節點城市和城市消費終端,率先完善冷鏈物流體系,打造區域性冷鏈物流中心。8.推進社會化服務進程。培育蔬菜種植農機合作社、生產聯合體、綜合服務站等社會化專業性服務組織,開展設施建造、種苗供應、農資供應、生產托管、加工銷售和技術指導等社會化服務,發展“全程標準化+綜合農事服務”等蔬菜種植社會化服務新模式、新業態,提高蔬菜生產組織化程度,解決一家一戶分散生產帶來的矛盾和問題。(四)發展目標。113、.穩產保供能力持續增強。聊城市蔬菜年播種面積穩定在200萬畝左右,其中設施蔬菜播種面積力爭到100萬畝左右,蔬菜總產量穩定在900萬噸左右,蔬菜產值達到300億元以上。2.生產布局深度優化。到“十四五”末,培育一批產值超50億元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年育苗能力達到1億株蔬菜集約化育苗中心10個。3.質量效益明顯提高。標準化生產穩步推進,質量全程可追溯體系建立健全,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 4.流通體系更加完善。重點推進產地初加工、鮮切蔬菜、倉儲保鮮、冷鏈配送等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提高商品化處理率,降低蔬菜產品運輸損耗。在蔬菜生產主產區擴建和新建專業批發市場50個,支持農超對接及新型先進14、銷售渠道建設。 四、重點工程一是高度重視蔬菜種業創新研發。不斷加強種質資源創新,改進育種方法,采取現代生物技術和常規育種技術相結合,加大蔬菜新品種選育力度,培育出一批優質、抗病、高產、抗逆性強的蔬菜優良品種。重點選育適合設施栽培的耐低溫弱光、抗病、優質的黃瓜、番茄、辣椒、茄子、西甜瓜等專用品種,適宜不同季節露地栽培的大白菜、蘿卜、甘藍、菠菜等系列品種,適合出口、加工的番茄、胡蘿卜、大蔥、洋蔥等專用品種。開展進口品種國產化、地方品種改良國際化研發,育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蔬菜品種。二是培育工廠化育苗龍頭企業。集約化育苗是現代蔬菜產業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農村經濟市場化發展的必然選擇。下一步爭15、取出臺財政扶持政策,打造一批集約化育苗管理水平高、經營機制健全、示范帶動能力強的基地和企業,切實提升蔬菜產業化水平,進一步加快全市集約化育苗推廣普及的進程,以滿足農民對蔬菜品種、質量和數量的需求。三是扶持各種類型的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利用好各級財政扶持政策,發展壯大農民經濟合作組織,通過專業合作組織不但能把分散的農戶“擰成一股繩”,把一家一戶的農民組織起來,同時在生產環節也便于采取統一運作、統一管理的模式,如:統一品種、統一購藥、統一標準、統一檢測、統一標識、統一銷售等,這樣既能保證農產品質量,同時也能通過合作社與市場直接對接,以市場引導種植,發展訂單生產,增加抗風險的能力,讓菜農從“抱團取暖”16、到“集約發展”。四是加快蔬菜產業提質增效。一是推進標準化生產。推進蔬菜適度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是提高蔬菜質量、增強產品競爭力的重要保證,通過項目、監管、技術培訓等手段,加大標準生產力度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二是加大質量監管力度。加強農產品產品質量監測機構和檢測點的建設;在蔬菜規模化基地實施首席質量官負責制,在松散型的蔬菜集中產品,每村配備一名質檢員;加強宣傳,增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活動;加強農產品檢測力度,確保無公害農產品進入市場。嚴格檢測農藥、化肥的濫用及不合理使用。三是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品牌是提升市場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保障質量安全的重要載體,也是實現優質優價的有效途徑17、。“聊勝一籌”等農產品品牌在山東和全國有了一定知名度,但與我市蔬菜種植規模遠遠不能并軌,下一步繼續加大品牌投入和宣傳,主攻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搞好產銷對接,切實打響“聊勝一籌”蔬菜的集體品牌。五、保障措施(一)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完善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協調機制,定期研究部署,統籌推進,及時研究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進一步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嚴格落實地方屬地責任,科學制定地方階段性發展規劃,因地制宜發展蔬菜產業。(二)完善扶持政策。加大中央和省市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對蔬菜產業的扶持力度。完善金融信貸、稅收、設施用地等扶持政策,促進新型經營主體健康發展。鼓勵各級政府設立專項資金對在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品牌創建、鄉村產業振興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或補貼。擴大農機補貼和政策性農業保險范圍,為產業發展提供保障。(三)健全服務體系。加強農技推廣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健全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增強產業專業技術力量。創新產、學、研、推、用協同推廣機制,建立分工合理、協作高效的“一主多元”農技推廣新模式,加快科技成果的創新、轉化和推廣。-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