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十四五”小麥產業發展規劃方案(2021-2025年)(11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29958
2024-05-23
10頁
25.75KB
1、聊城市“十四五”小麥產業發展規劃小麥是我市第一大糧食作物,常年播種面積在610萬畝左右,總產約270萬噸,面積、總產均約占全省的10%。搞好小麥生產,對穩定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有重要意義。“十四五”時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第一個五年,也是促進小麥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五年。為推動我市小麥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障糧食安全,特編制本規劃。一、“十三五”以來主要成就(一)小麥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與“十二五”相比,“十三五”期間聊城市小麥生產實現了面積、單產、總產全面增長。其中,小麥年均種植面積626.2萬畝,較“十二五”期間增加59.63萬畝,增幅10.52%;平均單產430.532、公斤/畝,增加17.55公斤/畝,增幅4.25%;年均小麥總產269.5萬噸,增加35.57萬噸,增幅15.21%(表1)。表1 聊城市“十三五”小麥生產情況與“十二五”對比項目播種面積(萬畝)總產(萬噸)單產(公斤/畝)“十二五”年均566.57233.93412.98“十三五”年均626.20269.50430.53比“十二五”增加量59.6335.5717.55增長率(%)10.5215.214.25“十三五”期間,聊城市小麥面積圍繞在610萬畝以上,單產、總產呈持續增長趨勢。其中,面積由2015年的608.59萬畝,增長到2017年的656.81萬畝,后因比較效益等原因面積有所下降,23、020年為612.82萬畝;總產由2015年的249.13萬噸,增加到2020年的278.09萬噸,增長28.96萬噸,增幅11.62%;單產由2015年的409.35公斤,增加到2020年的453.79公斤,增長44.26公斤,增幅10.81%(表2)。表2 聊城市“十三五”各年度小麥生產面積、單產和總產情況年份播種面積(萬畝)總產(萬噸)畝產(公斤)2016627.45264.65421.782017656.81278.76424.412018619.03255.31412.432019614.88270.69440.232020612.82278.09453.79平均626.20269.4、50430.53(二)關鍵增產技術推廣面積大。“十三五”期間,聊城市重點推廣了小麥寬幅精播高產栽培技術、規范化播種高產栽培技術、小麥深松鎮壓節水栽培技術等關鍵技術,在生產上發揮了顯著的增產效果,為聊城市小麥持續增產發揮重要作用。據調查,截至2020年,全市寬幅精播面積330.9萬畝,比“十二五”末增加了101.5%;規范化播種面積510.2萬畝,比“十二五”末增加了15.9%;深松鎮壓技術96.4萬畝,比“十二五”末增加了69.1%。(三)品種審定和新品種推廣工作穩步推進。“十三五”期間,我市累計審定小麥新品種5個,小麥新品種累計推廣3000萬畝。其中,優質專用小麥 400萬畝,占10%。(四5、)小麥病蟲草害防控有力。“十三五”期間,小麥病蟲草害總體上中等偏輕發生,輕于“十二五”。平均每年發生面積在1902萬畝次左右,比“十二五”減少292萬畝次,防治面積3600萬畝次,挽回產量損失29.9萬噸,實際損失5.0萬噸,比“十二五”期間減少2萬噸。(五)土壤肥力穩步提升。“十三五”期間,我市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以耕地質量提升、化肥減量等規劃方案為引領,以測土配方施肥等項目為抓手,堅持示范帶動,取得顯著成效。全市耕地質量水平穩步提升。2020年全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1%,配方肥應用面積增加到558.7萬畝,新增水肥一體化面積12.38萬畝,全市化肥使用量32.17萬噸(折純)、較6、2015年下降21.99%。(六)小麥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十三五”期間,全市小麥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加快應用、機具持續增加、機械化水平平穩推進,全程機械化成效顯現。谷物聯合收割機發展到35927臺,比“十二五”末增長30.03%,其中稻麥聯合收割機18902臺。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及各環節的機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小麥生產機械化水平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其中,機耕、機播、機收率分別達到100%、99.98%、99.85%。二、存在的主要問題(一)穩定小麥種植面積壓力大。近年來,雖然全市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610萬畝以上,但隨著農資價格、生產作業環節和人工費用等不斷上漲,農民種糧效益總體呈下降趨勢,這嚴7、重影響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調查顯示,種植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相對較少。同時,隨著城鎮化與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占地不斷增加,對小麥播種面積造成較大沖擊,保持小麥播種面積穩定的難度越來越大。(二)農田基礎設施條件有待進一步改善。近年來,災害天氣頻發,受灌排設施落后、水源不足等因素限制,旱澇災害常有發生,一定程度限制了小麥高產穩產。(三)耕地質量提升的壓力大。部分地區長期重用輕養,化肥、農藥等的粗放投入和不合理使用,深耕深松、有機肥施用、秸稈還田等不夠,導致耕地質量難以持續提升,制約著糧食生產能力的提高。同時,部分地區單一模式長期連續種植導致的土壤板結、耕層較淺等耕地質量問題依然存在,與農業綠色高質量8、發展的要求仍存在較大差距。(四)品種結構不夠合理。隨著我國糧食安全的目標由糧食增產轉向量質并重、提質增效,小麥品種結構性矛盾進一步顯現,高產品種居多,但是優質專用小麥品種少。特別是缺少優質強筋、特色營養、抗赤霉病、高產穩產的突破性小麥新品種。(五)病蟲草害防控壓力大。病蟲草害防控難度增大。近年來,小麥條銹病、莖基腐病、根腐病、地下害蟲、禾本科雜草等病蟲草害發生防控難度加大。小麥條銹病是一種高空氣流傳播的大區流行性、暴發性病害,其病原菌易發生變異,且傳播速度快、危害性強,我市主要種植品種普遍缺乏抗性,發生流行的風險較高。莖基腐病、根腐病等土傳病害,由于連年秸稈還田,土壤中菌源量不斷積累,且我市主9、栽品種多數不抗病,存在大面積發生的風險。同時,受種糧比較效益偏低影響,農民糧食生產管理投入積極性普遍較低,等、靠思想嚴重,防病治蟲積極性、主動性差,防控思維重“治”輕“防”,容易為病蟲害侵染擴散留下隱患。(六)全程機械化生產仍有差距。一是農機裝備發展短板有待補齊。主要表現在傳統常規、低端低效機械多,復式高效、現代高端機械少;耕種收“老三樣”機械多,施肥用藥、秸稈利用、烘干倉儲“新三樣”機械少。二是生產全程機械化存在薄弱環節。盡管我市小麥生產機械化水平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但也只是解決了產中機械化的問題,離全程機械化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在產前和產后環節,機械化的空白點很多,產前的種子加工處理、產后的10、機械化烘干等加工處理仍屬薄弱環節。三是機械化作業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小麥機械播種、機械收獲技術發展迅速,但仍存在播種后“保苗率低、出苗整齊度差”等問題,“省工不節本、增效不增產”的現象在生產中廣泛存在。三、“十四五”發展目標及工作重點(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確保糧食安全為首要任務,鞏固提升糧食產能。圍繞“優質、豐產、節本、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整優化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加快推行小麥種植綠色生產方式,不斷提高11、小麥產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全力確保小麥產能穩定增長,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消費需求,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二)發展目標。根據“十三五”小麥產業發展狀況,按照穩中求進的原則,穩定面積,主攻單產,推進機械簡化精準栽培。確定“十四五”期間小麥播種面積穩定在610萬畝左右,總產270萬噸左右,單產達到440公斤以上。(三)重點措施。1.穩定種植面積。“十四五”期間,深入實施藏糧于地戰略,牢牢抓住耕地這一要害,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堅持永久基本農田主要用于糧食生產。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鞏固提升小麥產能。2.提升耕地質量。新建一批高產穩產、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12、,改造提升一批已建高標準農田。積極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大力發展管道灌溉、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提升農田灌溉效率和農業生產效益。加強田間基礎設施建設,科學規劃建設田間路網、農田電網和防護林網等,升級糧田生產功能,建設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高標準糧田。3.強化種業攻關。實施良種聯合攻關,加快突破性新品種培育推廣,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育繁推一體化發展。擴大強筋小麥和特色小麥種植面積,推進優質專用小麥的規模化、標準化訂單生產。4.強化科技支撐。重點圍繞整地、播種、管理、收獲等各環節,集成組裝輕簡化的綠色生態環保、資源高效利用、生產效益顯著提升的標準化技術模式;推動農機農藝深度融合,加強栽培、育種、植保、13、農機等合作,加強小麥生產相配套的農業機械,特別是與大型拖拉機相配套的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推進小麥精深加工等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延長產業鏈;大力推廣生態控制、生物防治、理化誘控、科學用藥等綠色防控技術,集成小麥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模式。大力扶持發展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著力構建專業化、社會化、現代化病蟲害防治服務體系,持續推進化學農藥減量化,促進小麥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5.推進科學防災減災。完善與氣象、應急、水利等部門信息共享機制,開展定期會商,準確研判災情趨勢。利用大數據、衛星遙感、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高災害預報預警能力。因地制宜調整種植結構,推廣抗逆性強的品種,做到主動避災。制定災害防范預案和14、技術意見,落實小麥“一噴三防”等防災減災、穩產增產關鍵技術措施,做到有效防災,科學抗災。6.推動規模化經營。加快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扎實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力提升項目,加快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增強對小農戶的引領、帶動和服務能力。積極爭取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財政項目資金支持,將項目資金主要用于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服務,支持服務組織圍繞小麥種植的播種、施肥、植保、收獲等關鍵環節開展托管服務,提高小麥生產組織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四、保障措施(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強化各級黨委政府主體責任,加大人力物力和財15、政投入力度,為小麥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將“糧食生產穩定度”指標納入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體系,增加小麥播種面積權重,細化分解小麥生產任務目標,逐級壓實小麥安全責任,高位推進小麥生產工作。(二)加強政策扶持。積極爭取省農業農村廳以及市發改、財政等部門的支持,爭取、整合有關扶持政策,努力調動和保護好廣大農民務農種糧及縣鄉重農抓糧的“積極性”。不斷實現產糧大縣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全覆蓋,逐步推動收入保險工作開展。加大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推廣支持力度,提高小麥生產發展水平。(三)加強科技支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機制,依托高校和市農科院等,在品種、節水灌16、溉、農機裝備、綠色投入品研發等應用技術研究領域加強科技攻關,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完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和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增加農業科技服務有效供給,提高農業科技服務效能。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提高農民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四)加強政策統籌。各級農業、發改、科技、財政、人社、供銷等部門要加強協調、密切合作,形成齊抓共推的強大合力,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出現的重大問題,推進全市小麥生產工作再上新臺階。(五)廣泛宣傳引導。加強規劃解讀和宣傳,充分調動政府部門、市場主體、農民群眾等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挖掘地方優秀經驗,及時解讀創新案例、宣傳做法經驗、推廣典型模式,引導全社會共同關注、協力支持,營造促進小麥產業發展規劃實施的良好氛圍。-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