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縣域鄉村建設規劃方案(2022-2035年)(17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32606
2024-06-04
17頁
4.29MB
1、磐安縣鄉村建設規劃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PANAN COUNTY3704鄉村體系規劃按照浙江省村莊規劃編制技術要點,以行政村(社區)為單位,設置“中心村-基層村”兩級結構。此外,部分或全部村莊居民點被劃入到城鎮開發邊界的行政村,不再劃分中心村或基層村。中心村是鄉村生產和生活服務中心,一般是鄉(或撤并前的鄉)政府所在地集鎮或對周邊村莊有較強服務功能的村;自然、資源條件優越,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基礎設施較好,交通便利,有衛生所、郵政服務點等服務設施,具有一定的人口規模和較強的經濟實力。中心村確定原則(1)區位條件:中心村必須具有較好的交通條件,尤其是對外交通2、條件。同時中心村應處于相對中心的地理位置,以利于服務設施的合理配置。(2)人口和經濟規模:中心村必須具有一定的人口和經濟規模,并且具有人口集聚和經濟增長的潛力。(3)社會服務設施:中心村要有衛生所、文化站及小學等社會服務設施基礎,以利于對周邊村莊提供社會服務。(4)用地條件:中心村應有充足和良好的建設用地,以滿足中心村居住和社會服務的發展需求。中心村基層村為除中心村外的其他行政村,基層村應在其村委會所在地設有簡單的公共服務設施。基層村4.1鎮-村(行政村)體系n“中心村-基層村”兩級結構該類行政村的居民點,部分或全部被劃入到城鎮開發邊界內(不包括產業用地等零碎城鎮開發邊界)。不再劃分中心村或基3、層村。劃入城鎮開發邊界的行政村中心村基層村劃入城鎮開發邊界的行政村整村撤并的村不涉及區域(社區、林場等)該類行政村內所有居民點都撤并,因此該行政村將被取消。整村撤并的村磐安縣鄉村建設規劃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PANAN COUNTY現有規模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將存續的一般村莊4.2村莊(自然村)管控體系3904鄉村體系規劃n 分類標準以規劃管控為核心導向,將自然村(居民點)分為“集聚建設型”、“整治提升型”、“城郊融合型”、“特色保護型”、“搬遷撤并型”五種類型。集聚建設定位政策導向示范引領型進一步提高村莊綜合配套水平規模較大的且繼續保留、整體需整治提升4、的村莊整治提升改造提升型全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城市近郊區以及縣城所在地的村莊城郊融合基本保留型加快向城市社區轉變自然歷史文化特色資源豐富的村莊特色保護保護村莊特色,適度發展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位于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等地區的村莊;因重大項目建設需要搬遷的村莊;人口流失特別嚴重的農村;點狀零星分布的村莊搬遷撤并完全不適宜居住,也不適宜發展生產異地搬遷采取多種安置方式,將農民納入城市社會服務體系規劃拆除型農村人口大量流失,已經出現嚴重空心化點狀零星分布,公共設施基礎設施不配套以保障農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為底線,進行一般性的農村整治引導農戶向中心村、城鄉一體化社區集聚,全面推進全域土地5、綜合整治注:其中“特色保護型”村莊較為特殊,其分類標準與其他類型村不沖突,可同時滿足(如某個村莊符合集聚建設村的要求,但也擁有豐富的自然歷史文化特色資源),因此,部分村莊在被認定為“集聚建設村”、“整治提升村”、“城郊融合村”的同時,也可認定為“特色保護村”,并可享受特色保護村的相關政策。磐安縣鄉村建設規劃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PANAN COUNTY4.2村莊(自然村)管控體系4004鄉村體系規劃n 分類標準集聚建設村、特色保護村集聚建設村標準“集聚建設型”、“特色保護型”村莊的分類標準進一步明確如下:特色保護村標準中心村內的自然村(居民點)可直接劃入6、:中心村內的自然村(居民點),如有充足的發展腹地,可設置為集聚建設村。基層村內的自然村(居民點),同時滿足以下條件可劃入:n發展條件優越:在本次規劃對自然村(居民點)的打分評估中,分數位于本鄉鎮排名的前25%;n交通條件優越;n具有充足的建設空間腹地;n具有一定的人口規模。n具有一定的旅游認定等級:省3A級區村及以上的村莊可劃入特色保護型村莊;n具有傳統村落認定等級:省傳統村落及以上的村莊可劃入特色保護型村莊;n具有發展潛力:雖尚未評級,但近兩年旅游業興起的村莊;或規劃有潛力旅游項目的村莊。每個鄉鎮的特色保護型村莊占比不能超過20%。滿足以下任意一點要求的自然村(居民點),可具備劃為特色保護村7、的資格:磐安縣鄉村建設規劃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PANAN COUNTY5504鄉村體系規劃n 鄉村用地規模管控村莊規模控制4.3鄉村用地城郊融合型村莊在城鎮開發邊界內的城郊融合型村莊,不予控制。在城鎮開發邊界外的城郊融合型村莊,由于其公共服務設施主要依托于臨近城鎮,因此建設用地面積應適當減少。根據磐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在編),磐安縣期末人口為28萬人,城鎮化率為65%,計算可得鄉村人口為9.8萬人。本規劃農村戶籍人口最大規模控制為11.89萬人,還應減少2.09萬農村人口。因此,對于規劃期末的村莊建設用地、村莊戶籍人口的總量,建議集聚建設村、特色保護村8、小幅度提升,鼓勵城郊融合村(城鎮開發邊界外)、整治提升村減少1030%,推動搬遷撤并村全部完成撤并。特色保護型村莊集聚建設型村莊整治提升型村莊搬遷撤并型村莊特色保護型村莊宜保留村莊原有格局、建筑,在小幅度提升村莊建設用地面積的前提下整治提升。注:特色產業發展用地依申請批建,不計入村莊人均指標。集聚建設型村莊應編制村莊規劃,建設鄉村社區。村莊建設用地小幅度提升。整治提升型村莊允許原拆原建或編制村莊規劃按照新農村方式改造。村莊建設用地適當減少。搬遷撤并型村莊上不再新建農房,建設用地逐步回收、復墾。不同村莊類型的用地管控原則磐安縣鄉村建設規劃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O9、F PANAN COUNTY4.2村莊(自然村)管控體系4104鄉村體系規劃n 分類評價體系剛性因子直接劃定生態紅線、水源保護地、水庫等重大項目城郊融合型特色保護型集聚建設型整治提升型搬遷撤并型彈性因子打分排序后確定人口規模、交通區位、自然生態、配套設施、特色文化全部或部分在城鎮開發邊界內部在城鎮開發邊界外,但與城鎮開發邊界連綿發展符合本次規劃特色保護村標準處于規劃生態保護紅線、水源保護地內位于水庫等重大項目內位于地質災害避讓區內村莊發展條件差:村莊戶籍人口小于30人,或距離鎮區、鄉集鎮車行距離超過半小時。人口規模(核心因子)交通區位(核心因子)特色文化配套設施鄉鎮排名前40%、街道排名前5010、%,且符合本規劃集聚建設標準鄉鎮排名后60%、街道排名后50%鄉鎮排名前40%、街道排名前50%,但不符合本規劃集聚建設標準打分因子打分結果根據分類結果人工甄別后得到最終結果磐安縣鄉村建設規劃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PANAN COUNTY5.1鄉村設施規劃總體控制原則5805鄉村設施規劃n 控制體系規劃根據行為模式、使用效率、服務設施的功能性質類型等確定鄉村基本服務設施布局的體系結構,通過公共服務設施的控制體系合理落實鄉村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及布局,即分類控制、分級控制。磐安縣鄉村設施規劃控制體系分類控制分級控制服務半徑型設施網絡系統型設施基本生活圈一次生活11、圈二次生活圈鄉村設施配置標準規劃重點完善村莊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的配置標準,與城市、鎮相關專項規劃、規范要求銜接。l 相關規劃銜接:與縣域國土空間規劃、各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各專項規劃銜接;l 配置參考標準:浙江省村莊規劃編制技術要點、浙江省美麗城鎮生活圈配置導則n 配置標準服務半徑型設施基本教育設施基本醫療設施基本文體設施社會福利設施公共交通站點環衛處理設施郵政服務設施網絡系統型設施道路交通設施生活供水設施生活污水設施燃氣供應設施電訊供應設施電力供應設施熱力供應設施鄉村基本服務設施主要為滿足鄉村農民基本生活需求而設計,主要包括教育、醫療、文體、社會保障、就業再就業、生態環境、市政基礎設施、社會治安12、等方面。本次鄉村建設規劃根據設施服務的供給方式和運營特點的不同,將磐安縣域鄉村基本服務設施劃分為以下兩類:l 服務半徑型設施:主要是點狀布局的公共配套設施,包括教育、醫療、文體、社會福利等定點定位配置設施。其服務半徑按設施的設置等級和規模體量來確定。l 網絡系統型設施:主要是線性布局的市政設施,包括道路交通、給水、排水、燃氣、電力等沿路徑布置的設施。n 設施分類磐安縣鄉村建設規劃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PANAN COUNTY5.2分級控制5905鄉村設施規劃基于生活圈理論,根據不同人群的活動距離,按照設施服務均等化、服務便利、共建共享、兼顧公平與效率和可13、持續發展的原則,劃定基本生活圈、一次生活圈、二次生活圈,對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實施分級控制,促進服務設施利用集約化。服務圈層建議范圍界定依據服務單元服務人口服務重點基本生活圈最大半徑1km;最佳半徑500m 幼兒、老人的徒步15-30分界限基層村500人左右針對老人、幼兒的福利設施;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和環衛設施一次生活圈最大半徑4km;最佳半徑2km 自行車30分鐘或電動自行車15分鐘中心村1000-3000人面向更廣泛人群的公益性服務設施二次生活圈最大半徑8km;最佳半徑5km電動自行車30分鐘或小轎車20分鐘一般鄉鎮3000-5000人較高等級的綜合性服務設施覆蓋各基層村,以老人和小孩步行15-14、30分鐘(最佳距離500m)的范圍為最小的基本生活圈單元,并實現全縣域覆蓋。基本生活圈原則上包括磐安縣所有居民點居民的日常生產、生活范圍。以自行車30分鐘或電動自行車15分鐘的區域為范圍,一次生活圈的半徑最佳為2.5km。一次生活圈二次生活圈需確保基本覆蓋磐安縣所有居民點。以電動自行車30分鐘或小轎車20分鐘的車程范圍為范圍,考慮到磐安縣鄉村公路路況和地形等因素,二次生活圈的半徑最佳為5 km。二次生活圈磐安縣鄉村建設規劃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PANAN COUNTY6.1村莊風貌控制6306鄉村風貌提升n 風貌控制原則城鎮風貌型歷史文化型自然山水型其他15、特色型一般型尊重地域文化與自然相協調體現本土特色n 風貌控制內容村莊類型城鎮風貌型歷史文化型自然山水型其他特色型一般型建筑風貌場所風貌建筑材質建筑風格建筑色彩建筑高度街巷空間入口空間公共場所周邊環境磐安縣鄉村建設規劃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PANAN COUNTY5.3規劃配建標準6005鄉村設施規劃根據浙江省村莊規劃編制技術要點,將村莊分為四個規模等級,為小型(500)、中型(500-1000)、大型(1000-3000)、特大型(3000),針對不同規模等級設定不同的公共建筑配置標準。該四個規模等級對應基本生活圈、一次生活圈、二次生活圈。村莊規模等級(16、人)小型(500)中型(500-1000)大型(1000-3000)特大型(3000)對應的服務圈層基本生活圈一次生活圈二次生活圈n 規劃配建原則n 分級配建說明以村莊規劃為引領,科學指導村莊公共服務設施配置。配建項目必須按照村莊建設規劃要求審批和建設。若不符合規劃,需先調整村莊建設規劃,再予審批和建設。強化規劃引領鼓勵利用存量建設用地,盤活村莊公共服務實施。現狀村莊配建用地已超配置總量標準的,不予審批新增用地項目。鼓勵利用存量土地以人口和產業集聚為導向,形成網絡化服務共享體系,公共服務配套向中心村和集聚型村莊集聚。集聚配建鼓勵配建多功能融合的村莊綜合黨群服務中心,鼓勵相鄰村莊共建共享服務設施17、。共建共享按照村莊區位條件、交通條件和未來發展的需求等因素,統籌安排、合理布局、分級分類配置公共服務設施。因地制宜鼓勵利用存量建設用地,盤活村莊公共服務實施。現狀村莊配建用地已超配置總量標準的,不予審批新增用地項目。鼓勵利用存量土地磐安縣鄉村建設規劃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PANAN COUNTY6.1村莊風貌控制6406鄉村風貌提升n 風貌控制控制要素控制引導內容控制總則嚴格遵循古村人文歷史背景,實行保護性開發,盡可能地恢復傳統古村風貌,保護古村記憶,傳承古村文化,漸進式的進行旅游開發,實現保護與開發的同步。注重古村景觀氛圍營造與整體景觀效果提升,打造出18、一批各具風情的歷史文化村落。建筑風貌建筑風格1.保護、修繕傳統歷史民居建筑,沿襲、修補建筑群落肌理;2.具有傳統風貌的建筑,應保持和修繕外觀,特別是保護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細部構建或裝飾物,內部允許進行改善和更新,以改善居住、使用條件;3.新建區域尊重和協調村莊原有肌理和格局,控制建筑密度,建筑形式宜保留浙派鄉土民居特色,提取傳統民居元素進行現代演繹;4.適度統一屋頂、檐口、門窗等建筑要素的形式。建筑材質1.材質選取方面應就地取材,以木、石、磚、土等地方材料為主;2.在門窗等構筑物和小品的材料選取中,在保證建筑質量前提下,優先采用當地特色材質。建筑色彩1.整體建筑色彩以鄉村歷史文化古建為基準,點19、綴建筑也以灰色系及白色搭配,不可過于突兀;2.避免瓷磚貼面等裝飾法,盡可能鄉土化、傳統化,整體與周邊環境應協調,相輔相成。建筑高度1.建筑高度以2-3層為主;2.以現狀建筑高度為準,不可再增加現狀建筑高度,現狀高度過高的建筑進行拆除。場所風貌入口空間1.整理村莊入口環境,保持清潔整潔;2.樹立明顯標識標牌,需清晰、明確,材質選擇以木為主;3.打造標志性入口,入口設計應展現村莊文化特色及文化習俗,增加文化氛圍。街巷空間1.沿襲村莊傳統空間格局,梳理傳統村落的街巷空間;2.硬化和凈化現狀道路,以瀝青為主,干凈、整潔,街道兩側景觀綠化應熏托村莊文化氛圍;3.新建道路應考慮未來旅游發展需要,嚴格管控道20、路兩側建筑風貌;4.完善村莊內現有的交通系統,保留原有小巷框架,特色街巷可采用塊石、石板、青磚、卵石等鋪設;5.道路兩側標識標牌進行統一處理,整潔、統一、有序,標識標牌形式考慮傳統元素,與村莊文化相符。公共場所挖掘當地特色文化,鼓勵設計下鄉、藝術下鄉,開展“藝術鄉建”,營造特色鮮明的地方文化空間和藝術場景。村口設有村名標識,對村莊主入口、公共空間等重要節點進行設計提升。引入自然材質、鄉土鋪裝、傳統元素或特色小品,形成標志性景觀。1.構架完整、具有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間體系,利用街巷串聯重要節點等公共空間;2.利用古樹、古井等構重要節點,可以小型聚落形式出現,并考慮設置傳統節事活動場地;3.鋪裝材質21、以石板、青磚、綠地等為主,不宜過度城鎮化和硬質化,體現傳統化和歷史厚重感;4.景觀小品獨具文化特色。周邊環境1.保留村莊肌理與總體環境相生關系,保護鄉土環境要素;2.維持現狀水系,對村莊內流水進行凈化,改善水環境;3.沿河岸線以安全為主,可適當增加親水設施及平臺,彰顯村莊水與文化的悠遠流長。歷史文化型村莊磐安縣鄉村建設規劃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PANAN COUNTY6.1村莊風貌控制6506鄉村風貌提升控制要素控制引導內容自然山水型村莊其他特色型村莊控制總則遵循農房管理制度,鼓勵精品鄉村建設和休閑項目發展,加強休閑、文化服務設施的配置,借助自然山水及旅22、游項目,打造精品鄉村風貌,休閑項目建設及農房控制應與周邊生態和農業區域協調。遵循農房管理制度,鼓勵精品農家樂(民宿)項目發展,村莊借助自然山水,融自然與文化。新房建設應與自然協調,且不破壞村莊原有風貌。建筑風貌建筑風格農房、建筑設計應體現地域鄉土特色,與村莊風貌相協調。管控農房風貌,建立并動態更新農房設計通用圖集庫,實施帶圖審批,保留浙派風貌和村莊肌理。1.整體建筑風格與周邊環境協調統一,不宜過于追求現代或者傳統;2.結合建筑功能和業態,適當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建筑要素適度統一;3.鼓勵村民自發探索新村居形式。建筑材質1.材質選取方面應就地取材,在建筑材質方面優先考慮磚石及混泥土結構;2.在門窗23、等構筑物和小品等材料選取中,在保證建筑質量前提下,優先采用當地特色材質;3.從材質的構筑層面體現出特色村莊的風貌特性。建筑色彩1.建筑色彩以融合周邊環境為主旨,盡量采取傳統建筑色彩延續;2.新建建筑可適當采用灰色系及白色,局部可適當采用亮色系點綴;3.不宜大面積采用反光材質和大片現代建筑色系出現。建筑高度1.建筑高度以3層為主;2.以現狀建筑高度為基準,現狀高度過高的建筑進行拆除。場所風貌入口空間1.整理村莊入口環境,保持清潔整潔;2.樹立明顯標識標牌,需清晰、明確,具有識別性;3.入口設計應結合村莊特色及產業特色。街巷空間1.對現狀道路進行適當梳理,以交通性功能為原則,新建道路寬度滿足車行交24、通出行;2.保持道路兩側景觀的豐富度,體現鄉土氣息,嚴格管控道路兩側建筑風貌;3.道路路面鋪裝材質采用水泥或瀝青,在部分路段人行區域可采取與村落風貌相協調的材質飾面(青磚、碎石、石板、瀝青)等;4.在街巷添加建筑小品和沿街綠化,街巷尺度應與村莊整體風貌協調;5.完善道路招牌、標志、人行道鋪面、道路設施小品及電桿、變壓器等,以便整體提升道路視覺環境品質。公共場所1.構建公共空間體系,重點植入交流、休憩、活動空間,包括綠地空間、交流空間等,并銜接村莊外圍環境;2.尊重農村生活習慣,利用街巷串聯公共空間,可以小型村民廣場形式出現,適當配以健身器材;3.公共場所鋪裝材質以水泥和瀝青為主,干凈、整潔,結25、合利用古井、古樹打造重要節點,鋪裝可適度變化,但不宜過度花哨;4.小品應具有鄉土特色,簡潔且易于維護,襯托鄉土環境和村民樸實智慧,采用鄉土式綠化。周邊環境1.尊重地域差異與鄉土文化,村莊風貌與總體環境協調,保持原有鄉土特色,突出特色,遵循產業活動與景觀價值和功能相匹配;2.保留現有水系,對村莊內的河道整治應以清淤疏通為主,并進行必要的整治和疏通,改善水質環境;3.河道坡岸盡量隨岸線自然走向,宜采用自然斜坡形式,并以生態駁岸形式為主。因功能需要采用硬質駁岸時,硬質駁岸不宜過長。在斷面形式上宜避免直立式駁岸,可采用臺階式駁岸,并通過綠化等措施加強生態效果;4.濱水景觀設計以自然、生態、地域化為原則26、,豐富綠化層次,對風貌不協調的植物配置和種植設計進行調整,盡量保持原有的植物群落。自然山水型、其他特色型村莊磐安縣鄉村建設規劃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PANAN COUNTY控制要素控制引導內容建筑風貌建筑風格1.整體建筑風格應與村落風貌及周邊環境協調統一;2.適當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建筑材質1.鼓勵使用當地建材,就地取材,以建筑質量為第一保障;2.在建筑配飾上可適當多元化表達,采用木、金屬等材質,但不宜采用大面積反光材質。建筑色彩1.建筑色彩以樸實和傳統為主;2.與周圍環境協調統一,不宜采用成片對比鮮明的亮色系建筑。建筑高度1.建筑高度控制在3層半;場所風27、貌入口空間1.整理村莊入口環境,保持清潔整潔;2.樹立明顯標識標牌,需清晰、明確;3.入口設計應結合村莊特色。街巷空間1.對現狀道路進行硬化和凈化處理,材質以水泥和瀝青為主;2.對道路街巷兩側進行鄉土性綠化提升;3.道路街巷以水泥和瀝青為主,重點步行街巷可考慮采用自然塊石、青磚等進行鋪設;4.對道路兩側標識標牌進行統一處理,達到整潔、統一、有序,不宜雜亂無章。公共場所1.構建公共空間體系,重點植入交流、休憩、活動空間,包括綠地空間、交流空間等,銜接村莊外圍環境;2.尊重農村生活習慣,利用街巷串聯公共空間,可以小型村民廣場形式出現,適當配以健身器材;3.公共場所鋪裝材質以水泥和瀝青為主,干凈、整28、潔,利用古井、古樹打造重要節點,鋪裝可適當變化,但不宜過度花哨;4.小品應具有鄉土特色,簡潔且易于維護,襯托鄉土環境和村民樸實智慧,采用鄉土式綠化。周邊環境1.以不破壞現狀周邊生態環境為基本,適當進行修繕和重新覆蓋,保持原有鄉土特色,不宜過度人工化;2.保留現有水系,對村莊內的河道整治應以清淤疏通為主,并進行必要的整治和疏通,改善水質環境;3.河道坡岸盡量隨岸線自然走向,宜采用自然斜坡形式,以維護村民安全為準則進行修建。6.1村莊風貌控制6606鄉村風貌提升一般型村莊磐安縣鄉村建設規劃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PANAN COUNTY6.2村莊整治指引67029、6鄉村風貌提升n 整治原則加強政策指導、技術服務,避免行政命令和包攬代替;積極引導村民參與、監督村莊整治規劃的編制實施;加大公眾參與與力度,規劃確定的目標、內容和實施方法能充分體現村民意愿和利益。政府引導、村民參與保持村莊的自然環境特色和人文景觀,并圍繞傳統就按住適當的布置公共服務實施后公共活動場所。通過對廢棄舊房、豬牛欄、露天廁所的清理,以及對庭院的美化和綠化等措施,全面改善村容鎮貌。延續特色、美化環境避免大拆大建,立足實際,量力而行,結合村莊發展、建設的分類差異,采取多種有效的形式,穩步推進;以城鄉統籌發展和人的需求為出發點,重點解決農民群眾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現實、最關心的問題。因地制30、宜、分類指導落實農村一戶一宅基地政策,節約用地,盡量少占耕地。鼓勵集中建設聯排式、公寓式住宅。厲行節約,做到節水、節能、節材和就地取材。避免脫離實際的拆建與高標準實施的配建。節約資源、降低成本對村莊功能進行適當的調整,做到兩個分類,即生活區和生產區的分離、居住區和服務區的分離。配置必要的公共實施和活動場地,合理規劃空間布局,同時提高村莊防災抗災能力。合理分區、優化配置城鄉統籌發展,提出指導村莊長遠發展建設的整體思路,與村莊的發展實際相結合,處理好近期建設與遠期發展、改建與新建的關系,提出分期實施的安排,切實做好不同項目的統籌協調。整體規劃、分期實施磐安縣鄉村建設規劃RURAL CONSTRUC31、TION PLANNING OF PANAN COUNTY7.1產業體系7407鄉村產業規劃n 產業發展方向鄉村一產為基底鄉村三產為核心藥材茶葉食用菌果蔬休閑旅游一三聯動農業研學農業觀光中醫藥養生旅游農業體驗l 一產:以“藥材、茶葉、食用菌、果蔬”為一產發展重點;l 三產:旅游業為磐安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而磐安縣旅游的重點載體為鄉村。磐安鄉村旅游在現狀的休閑旅游基礎上,充分進行“一三聯動”、“三三互融”,形成包括休閑旅游、中醫藥養生旅游、農業體驗旅游等鄉村旅游模式。磐安鄉村產業以一產為基礎,三產為抓手,一三聯動為主要路徑,形成全域鄉村景區化的產業發展模式。n 產業體系構建產業體系構建依據l優良32、自然生態環境l稟賦中藥養生資源l歷史淵源的茶文化l特色民俗文化資源l回歸自然的需求l鄉村休閑旅游需求旺盛l養生養老市場潛力巨大l尋求多元化的休閑養生產品l一產:綠色有機花果蔬菜、中藥材、茶葉種植等生態農業l三產:現有的鄉村旅游基礎資源有基礎市場有需求產業有依托旅游+融合生態農業鄉村旅游林業中藥材、茶葉、特色瓜果、蔬菜、茭白等農產品的種植,融合生態農業觀光、體驗等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科普教育價值。森林養生、戶外運動、極限挑戰等擴大產業面延伸產業鏈形成產業群文化創意產業視覺藝術、工藝與設計等方面的創意群體,形成鄉村文創產業休閑養生產業鄉村休閑產業戶外運動產業文化創意產33、業磐安縣鄉村建設規劃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PANAN COUNTY7.2產業策略7507鄉村產業規劃以“全域公園化、鄉村景區化”的理念,推進“國家農業公園”建設,整合鄉村農業資源,農旅聯動,打造浙中和美鄉村示范樣板。策略公園1以“浙中非遺博覽園”為引領,通過實施“一村一遺”文化村落開發工程,推進傳統文化保護機制,串點成鏈構建浙中非遺文化勝地。策略非遺2實施“農家樂(民宿)升級換代工程”,根植鄉土文化,開創農家樂(民宿)新模式鄉宿,打造長三角鄉村旅游度假新標桿。策略民宿3對接全民健身國家戰略,以“磐安1314國際徒步道”項目建設為引擎,開發一條全長131.34、4 公里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徒步探險頂級線路,全面推進全域綠道休閑示范工程,構建全域休閑慢游體系。策略綠道4磐安縣鄉村建設規劃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PANAN COUNTY7.3產業布局7607鄉村產業規劃n 產業格局磐安縣村特色產業格局打造休閑茶鄉、養生藥鄉和浪漫花鄉三大和美鄉村組群,形成特色化產業格局。以茶文化為片區產業主題,依托玉山古茶場這一茶交易文化遺址,以茶園種植和濃厚的茶文化為基礎,打造古茶場文化小鎮。同時,依托烏石村、萬蒼生態農業、舞龍峽等旅游資源,全面打造特色化茶文化休閑旅游片區;以中藥文化為片區產業主題,以江南藥鎮為片區的龍頭產品,依托大35、盤山的野生中藥材資源、中藥材種植產業和磐五味加工技藝,以及磐安的非遺民俗文化資源,發展養生文化旅游;以大盤山的櫸溪旅游區為核心,打造大盤山植物園、高姥山花海、沙溪玫瑰花海等重要景點,形成以花海為特色的旅游片區。同時發展高山滑雪、山地運動等,形成運動旅游特色。以磐新線、橫窈線為軸線,沿線打造54.3km的櫻花谷,重點建設櫻花公園、野櫻谷、景觀節點、沿溪綠道等,打造成全國“規模最大、品種最全、花期最長、觀賞方式最多樣”的櫻花主題旅游A級景區。休閑茶鄉養生藥鄉浪漫花鄉休閑茶鄉片區浪漫花鄉片區養生藥鄉片區安文街道(云山)新渥街道(江南藥鎮)方前鎮尚湖鎮尖山鎮玉山鎮九和鄉雙溪鄉窈川鄉大盤鎮盤峰鄉雙峰鄉冷36、水鎮仁川鎮磐安縣鄉村建設規劃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PANAN COUNTY7.3產業布局7707鄉村產業規劃臺地區域、大盤區域l糧食生產功能區(玉山、萬蒼、尚湖、方前)l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玉山臺地2.97萬畝,好溪流域3.95萬畝)l特色農業精品園n 重點項目布局夾溪景區櫸溪景區百杖潭景區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糧食生產功能區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新渥省級特色農業區玉山省級特色農業區尖山省級森林休憩區尖山省級旅游度假區古茶場景區江南藥鎮雙峰省級旅游度假區雙峰省級森林休憩區旅游區農業區旅游服務核心旅游項目農業項目“一核、三區、兩極、多點”l一核老城區和云山旅游度假區為核心l三區夾溪旅游區、櫸溪旅游區、百杖潭旅游區l兩極江南藥鎮、古茶場景區l多點多個鄉村休閑度假點(如烏石村等)自然旅游點人文旅游點一產三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