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城城市道路工程涵洞設計說明.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36969
2024-06-06
6頁
254.50KB
1、陽西縣教育城中山大道及博學路工程項目施工圖說明書涵洞設計說明 第1頁 共6頁陽西縣教育城中山大道及博學路工程項目施工圖說明書 一、概述陽西縣教育城中山大道及博學路工程項目位于陽西縣城北部片區,建設范圍包括:(1)博學路:路線大致呈南北走向,設計范圍南起新325國道,北至臨時路,路線長約355米,道路寬度30米,按設計速度30km/h的城市次干路標準進行建設。(2)中山大道:路線大致呈東西走向,設計范圍西起臨時路,東至G325國道,路線長約834米,道路寬度40米,按設計速度40km/h的城市主干路標準進行建設。(3)臨時路:連接博學路與中山大道,路線長約267米,道路寬度7米,按設計速度20k2、m/h的城市支路標準進行建設。本項目道路施工總長1456米,主要建設內容為道路、排水、照明、綠化、交通工程及配套設施。沿線涵洞位置根據泄洪、灌溉及地形、地質等因素確定。經過現場查勘,根據實際情況,設置合適的涵洞,以滿足沿線的排洪需求,完善排水系統。全線為滿足農田灌溉、城鎮排水和保持原有水利系統,項目設置了一定數量的涵洞,共3道。其中鋼筋混凝土圓管涵1道,鋼筋混凝土箱涵2道。依據沿線現狀水系及相關規劃資料,全線涵洞設置見下表:涵洞設置一覽表序號中心樁號結構類型斜交角()涵洞長度孔數及跨徑洞口形式備注(m)進口出口1B2K0+016.8鋼筋砼圓管涵10825.51-1.0m八字墻八字墻過路排水涵23、BK0+280鋼筋砼箱涵9057.1551-3x2.5m八字墻八字墻過路排水涵3CK0+055.7鋼筋砼箱涵64352-4x3m八字墻八字墻過路排水涵二、設計依據(1)本項目招標文件;(2)陽西縣城總體規劃(2012-2030年);(3)周邊道路圖紙及其它基礎資料等。三、設計采用規范(1)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B01-2014)(2)公路工程水文勘測設計規范(JTG C30-2015)(3)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JTG D602015)(4)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JTG 3362-2018)(5)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JTG 3363-2019)(6)公路勘測規范4、(JTG C102007)(7)公路勘測細則(JTG/T C102007)(8)公路涵洞設計規范(JTG D65-042007)(9)公路涵洞設計細則(JTG/T D65-042007)(10)公路圬工橋涵設計規范(JTG D612005)(11)公路工程抗震規范(JTG B022013)(12)公路工程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規范(JTG/T 3310-2019)(13)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標準(GB/T 50476-2019)(14)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G/T F50-2011)(15)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CJJ37-2012(2016年版)(16)城市橋梁設計規范(CJJ 11-2015、1)(17)城市橋梁抗震設計規范(CJJ 166-2011)(18)鋼結構設計規范(GB50017-2003)(19)建筑鋼結構焊接技術規程(JGJ 81-2002)(20)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5-2001)(21)鋼筋混凝土用鋼 第二部分:熱軋帶肋鋼筋(GB1499.2-2018)(22)鋼筋混凝土用鋼 第一部分:熱軋光圓鋼筋(GB1499.1-2017)(23)碳素結構鋼(GB/7002006)(24)預應力筋用錨具、夾具和連接器(GB/T14370-2015)(25)公路橋涵養護規范(JTG H11-2004)(26)城市橋梁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CJJ2-20086、)(27)預應力混凝土橋梁用塑料波紋管(JT/T529-2016)四、涵洞設計標準道路等級:城市主干道;設計行車速度:40km/h;橋梁設計荷載:城市A級;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10g,相當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按8設防;設計洪水頻率:涵洞1/100。設計安全等級:涵洞為二級;設計基準期:100年;橋梁設計使用年限:涵洞主體結構50年,欄桿、伸縮縫、支座等15年;建筑場地類別:類;本工程坐標系統采用2000坐標系;高程系統采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五、初步設計批復意見執行情況初步設計批復意見執行情況詳見第一冊設計總說明。六、建設條件6.1 地形地貌(1)地理位置:擬建道路場地位于陽江市陽西縣織篢7、鎮陽西縣教育城325國道西面,交通十分方便。(2)地形、地貌:博學路:大至南北走向,場地為丘陵山地,擬建道路兩側為新開發區,部分為荒地,大部分已經開挖回填平整,場地高低差別較大,呈北高南低。擬建場地地貌形態屬剝蝕殘積地貌。中山大道:大至東西走向,場地原為丘陵山地,山間有魚塘,場地高低差別較大,呈中間高,東、西邊低。擬建場地地貌形態屬剝蝕殘積地貌。(3)區域氣候條件:場區內地處北回歸線以南,氣候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主要特點為:春濕多陰雨,夏長無酷熱,秋冬暖而晴旱。雨量充沛,多年平均年降雨量3308.3mm,49月份雨量占全年的80%以上;平均年降雨量2259.1mm,實測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108、50.02mm,陸地蒸發量832.47mm。多年平均氣溫22oC,最高氣溫36.8oC,最低氣溫-1.8 oC。平均風速2.1m/s,最大風速24.0m/s,多年平均最大風速18.0m/s。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739h。710月為臺風季節。影響該道路項目施工的主要災害性天氣為暴雨。6.2 區域構造情況簡介(1)陽江市境內的地層從新到老有:第四系、第三系、白堊系、二迭系、石炭系、泥盆系、寒武系、震旦系。境域內廣泛分布巖漿巖和混合巖。中生代晚侏羅系和早白堊系期間的地殼活動,侵入巖分布廣泛,形成許多巖體,以印支期和燕山期巖漿入侵活動為主。境內混合巖見于寒武系地層中,部分混合巖被第四系地層復蓋,主要分布9、在陽西縣織篢鎮、上洋鎮、塘口鎮等地和江城區埠場鎮、陽春市永寧、圭崗等地,常見巖性有:條帶狀混合巖、條紋狀混合巖、眼球狀混合巖和帶狀透鏡狀混合巖等。(2)在區域構造上,屬華南褶皺系南西段,云開隆起區東南緣,位于區域性北東向恩平新豐深斷裂帶之海陵蒼城斷裂的北西則。區域斷裂主要由北東向和北西向斷裂組成。北東斷裂主要有七星頂織篢斷裂、平崗斷裂、蒼城海陵斷裂,北西向斷裂主要有豐頭河斷裂和漠陽江斷裂。1)七星頂織篢斷裂:該斷裂為吳川四會斷裂帶的東南邊界斷裂,斷裂北接陽春城垌斷裂,自河口往西南延伸,經織簣、沙扒入南海。就斷裂的形態、構造特征及活動性可將該斷裂分成三段:北段包括城垌斷裂、荷包嶺斷裂,斷面傾向北10、西為主、傾角60-80,沿帶可見糜棱巖、角礫巖、硅化帶與片理化帶。中段自黃什南至沙扒段,在織篢的虎頭山,沿斷裂發育寬達近60m的硅化角礫巖帶,形成北東走向的山崗,斷裂走向北東45,傾向北西,傾角60,該斷裂段東北端隱伏在第四系之下。南段,斷裂段自沙扒向西南延伸入南海,推測仍繼續延伸發展,但其走向可能漸漸轉為北東東向。七星頂織篢斷裂(為吳川四會斷裂帶的東南邊界斷裂)自中更新世中晚期以來便無明顯的新活動。2)平崗斷裂:斷裂位于近場區的西南部,走向北東至北東東,斷裂向西延入洋邊海,向東延伸至漠陽江下游,并沿北慣河河谷至丹載,長約25km,由硅化巖、構造角礫巖和石英脈組成。斷裂的西南段規模大,走向偏東11、,常為北東6070。斷裂往北東至丹載斷裂規模明顯變小,自大朗至丹載一帶,斷裂走向偏北,一般為北東4050。斷裂曾多次活動,據斷裂物質熱釋光測年資料最新一次活動年齡為距今30萬年,相當于中更新世中期,活動方式以粘滑為主。在平崗斷裂西南段,主要是在平崗及其以西段內,1969年發生MS 6.4級強烈地震,震中烈度達度。3)蒼城海陵斷裂:斷裂東北起自西江右岸的三洲一帶,往西南延伸至皂幕山西側后,控制開恩斷陷的西側邊界。斷裂經蒼城、沙湖、恩平市后繼續向南西經那龍、溫泉延伸至上海屋,然后切過海陵島而沒入南海。斷裂規模大,延伸長度達200多公里,總體走向北東30左右,傾向北西或南東,傾角較陡,常在60以上。12、沿途多個剖面見發育寬達1040m、局部達50100m的硅化構造巖、角礫巖與擠壓帶,年齡樣品分析表明斷裂最新一次活動年齡為距今28萬年與35萬年左右。斷裂東北端的那吉、大槐一帶,現今小震活動較為頻繁,其中最大震級為ML 4.5級,但該段歷史上未記錄過破壞性地震。4)豐頭河斷裂:斷裂走向北西310320,傾向北東或南西,傾角6575。斷裂可分南、北兩段。北段主要沿洋邊海(豐頭河)延伸,大部分被海水淹沒,僅在公石島露出水面,在公石島上硅化角礫巖帶寬約30m。南段位于海陵島沙角村、北汀村、廣陵村一帶,多處地方發育北東向和北西向走向的寬約6m10m的石英脈和石英脈破碎帶,在廣陵山東北山坳處見寬約30m、13、高約20m的斷層滑動面。從1970年至今,洋邊海及其附近地區共發生近千次ML2.04.9級余震,余震大部分集中在豐頭河斷裂與平崗斷裂的交匯處,并形成向北西延伸的小震活動帶,故此豐頭河斷裂對地震發生起到重要作用,應是主要發震斷裂。5)漠陽江斷裂:斷裂北自牛圍以北,往南東經雙捷、白沙、南埠、扒沙出南海。斷裂的總體走向為北西320左右,傾向北東,傾角6070。斷裂北端的崖頭嶺、南端的南津山呈北西向長條狀延伸,并沿西漠陽江河谷分布,海域中的大鑊島、二鑊島、南鵬島亦呈北西向展布。斷裂為晚第四紀活動斷裂。6)近期區域地震活動情況,陽江在1969年7月26日發生MS6.4級地震,震中位于陽江市洋邊海,東經114、1045,北緯2145,震中烈度達度。自1969年發生MS6.4級強震后,在1986年和2004年相繼發生MS4.8級和MS4.9強余震,兩次強余震的震中烈度均為度,震中位置分別在東經11145、北緯2154和東經11148、北緯2142。陽江在19702010年底共發生800多次ML2.02.9級余震,100多次ML 3.03.9次余震,14次ML 4.04.9余震。綜上所述,區域內歷史破壞性地震的地震強度較高,現今小震的震級和活動頻度較高,本區域屬地震相對活躍的地區。根據本次勘察結果,在基巖中未見斷裂構造形跡,巖石總體穩定性較好。陽江市陽西縣織篢鎮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根據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15、計規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4.1.7條,抗震設防烈度小于8度可忽略發震斷裂錯動對地面建筑的影響;因此,可不考慮斷裂構造對場地穩定性的影響,供參考。6.3水文地質條件6.3.1 地表水本場地為新開發區,擬建道路兩邊要回填平整,以后不存在地表水體,現場地經過有兩個魚塘,道路施工時要回填平整。本次勘察,在CK0+260、BK0+280、BK0+420、BK0+920號孔分別各取一組地表水樣進行工程水化學分析,水質分析結果主要參數見下表:地表水水質腐蝕性評價表 取水位置單位:(Z)/(mg/L)、HCO3-單位:(mmol/L)SO42-Cl-HCO3-OH-侵蝕CO2PHMg16、2+NH4+CK0+260-水10.4037.901.040.007.027.123.890.02BK0+280-水16.2022.201.230.006.297.013.810.22BK0+420-水11.4028.401.260.004.296.992.830.08BK0+920-水16.4034.601.120.004.757.073.440.20取水位置總礦化度按環境類型評價按地層滲透性評價砼結構中鋼筋評價類型砼結構透水性砼結構長期浸水干濕交替CK0+260-水189.10微A微微微BK0+280-水185.70微A微微微BK0+420-水193.50微A微微微BK0+920-水20017、.30微A微微微根據水質分析結果:CK0+260、BK0+920水樣化學類型均為“HCO3-Cl-Ca2+”型的中性水,BK0+280、BK0+420水樣化學類型均為“HCO3-Ca2+”型的中性水。根據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G C20-2011)附錄K進行如下判定:(1)環境類型水對混凝土結構腐蝕評價:場地環境類型為類,環境類型水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2)地層滲透性水對混凝土結構腐蝕性評價:地層滲透類型為A型,地層滲透性水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綜合評價:本場地地表水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3)地表水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的腐蝕性評價:在長期浸水條件下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微18、腐蝕性;在干濕交替條件下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微腐蝕性。6.3.2 地下水(1)場地地下水類型主要為兩種:一種為賦存于填土層、第四系土層的沖淤積層的上層滯水及砂土層中的孔隙水, 砂土層中的孔隙水具有一定的承壓力。另一種為賦存于基巖風化帶的裂隙水。上層滯水及孔隙潛水靠地表水回滲、地下滲流及大氣降水補給,受降水量及附近地表水體影響較大;地下水排泄是靠地面蒸發及地下滲流。場地內的第(1)、(2)、(3)層為黏性土層,屬含水或飽和層,透水性屬微極微;場地內揭露的第(4)層為砂層,是本場地中的主要含水、透水層,受黏性土隔水層的影響,砂層中的地下水與上、下層的連通性差,具承壓性,砂層中的地下水屬承壓水19、,與基巖裂隙水,基本無水力聯系,屬含水賦水層,水量較大?;鶐r風化強烈,節理裂隙較發育但緊閉,含水、賦水條件差,與上部第四系潛水、承壓水基本無水力聯系,基巖裂隙水貧乏;總體評價場地地下水位埋藏深淺變化較大,在ZK7ZK13、ZK37、ZK40、ZK41號鉆孔及附近地下水量豐富,在其余地方沒見含水層,地下水量貧乏。(2)勘察期間對地下水初見水位進行測量,實測地下水初見水位埋深為0.50米6.90米之間,穩定水位埋深在0.50米7.00米之間。這是勘察施工期間的水位,不是擬建物設計使用年限內可能產生的最高水位,而建筑物設計使用年限內可能產生的最高水位無法確定。根據本地經驗,場地水位隨季節變化而變化,20、雨季(39 月)地下水位較高,旱季(10 月次年 2 月)地下水位較低,水位變幅約0.51.0米左右。6.3.3地下水腐蝕性評價6.3.3.1本次勘察,在ZK2、ZK7、ZK11號孔分別各取一組地下水樣進行工程水化學分析,水質分析結果主要參數見下表:地下水水質腐蝕性評價表 取水位置單位:(Z)/(mg/L)、HCO3-單位:(mmol/L)SO42-Cl-HCO3-OH-侵蝕CO2PHMg2+NH4+ZK2-水19.9028.301.140.009.336.882.680.26ZK7-水10.1018.601.290.005.526.843.550.14ZK11-水19.0038.501.1921、0.007.336.742.480.17取水位置總礦化度按環境類型評價按地層滲透性評價砼結構中鋼筋評價類型砼結構透水性砼結構長期浸水干濕交替ZK2-水196.30微B微微微ZK7-水174.80微A微微微ZK11-水220.30微A微微微根據水質分析結果:ZK2和ZK7號孔水樣化學類型均為“HCO3-Ca2+”型的中性水,ZK11號孔水樣化學類型為“HCO3-Cl-Ca2+”型的中性水。根據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G C20-2011)附錄K進行如下判定:(1)環境類型水對混凝土結構腐蝕評價:場地環境類型為類,環境類型水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2)地層滲透性水對混凝土結構腐蝕性評價:地層滲22、透類型ZK2為B型,ZK7、ZK11為A型,地層滲透性水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綜合評價:本場地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3)地下水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的腐蝕性評價:在長期浸水條件下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微腐蝕性;在干濕交替條件下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微腐蝕性。6.3.3.2本次勘察,在ZK10、ZK36、ZK38號孔分別取一組土樣進行土中易溶鹽分析,分析結果主要參數及腐蝕性評價見下表:土中易溶鹽分析成果及腐蝕性評價表 取土位置單位:(mg/kg)SO42-Cl-HCO3-CO32-Ca2+Mg2+PHZK10-土11.6040.70117.900.0020.504.506.23、72ZK36-土17.8027.1074.400.0037.901.396.55ZK38-土28.2026.7089.500.0038.504.856.59取土位置按環境類型評價按地層滲透性評價混凝土結構中鋼筋評價對鋼結構評價類型混凝土結構透水性混凝土結構ABZK10-土微B微微微微ZK36-土微B微微微微ZK38-土微B微微微微根據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GC20-2011)進行如下判定:(1)環境類型土對混凝土結構腐蝕評價:場地環境類型為類,環境類型土對廣博東路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對中山大道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2)地層滲透性土對混凝土結構腐蝕性評價:地層滲透類型為B型,地層滲透性土24、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3)土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的腐蝕性評價:土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微腐蝕性。(4)土對鋼結構具微腐蝕性。水、土對建筑材料腐蝕的防護,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工業建筑防腐蝕設計規范 (GB 50046)-2018 的規定。6.4 特殊性巖土及不良地質現象6.4.1特殊性巖土評價(1)填土層:多呈稍密狀,局部底部少量松散狀狀,不均勻,承載力較低,未完成自重固結,對場地的穩定性有一定的影響。應對其進行加固改良,負摩阻力系數取0.25。(2)淤泥層:場地揭露軟土層主要為第(3)層淤泥層,厚度不大,屬高壓縮性軟土層,為不良地基土,其含水量高、具有壓縮性高、觸變性高、抗剪強度低、25、承載力低的特點;其固結時間長,加載后變形量大,具高流變性,易產生滑移破壞、不均勻沉降,對場地的穩定性有一定的影響。應對其進行加固改良,負摩阻力系數取0.20。(3)風化殘積土:由花崗巖風化殘積形成,主要成份為黏粒、砂粒組成,較均勻,礦物高度分解,呈土狀,顆粒間連結力減弱,遇水軟化、易崩解。相對穩定,可作道路工程基礎的持力層。(4)風化巖:風化巖是在巖石風化營力作用下,其結構、成份和性質已產生不同程度的變異;風化巖受其原巖巖性和區域構造等因素的影響,一般表現出風化的不均勻性,水平方向上常出現巖土突變、軟硬互層的特征,造成力學性質局部差異大。場地分布燕山期(52(3)花崗巖系按其風化程度劃分為全風26、化帶,具體工程特征如下:全風化巖巖性為燕山期(52(3)花崗巖,巖石風化強烈,礦物高度分解,呈土狀或半巖半土狀,顆粒間連結力減弱。巖芯手折易斷,大多保留原巖結構。本風化巖帶巖石堅硬程度為極軟巖,巖體完全風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分類為類。該風化巖帶無膨脹性和濕陷性,但遇水軟化、易崩解。6.4.2不良地質現象擬建場地地勢高低不平坦,根據本次勘察資料,勘察期間未發現采空區、溶洞、土洞、地面沉降、巖溶等不良地質現象;場地不良地質現象主要為軟弱填土、淤泥層,場地中局部有分布,這些土層受力后可能會產生不均勻沉降,應進行換土或加固處理。七、涵洞設計涵洞結構型式的選擇,本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地形、方便施工27、的原則,根據匯水面積大小、設計流量大小、使用性質及地質情況而分別采用鋼筋砼圓管涵、箱涵。全線設置鋼筋混凝土箱涵2座,涵長合計92.155m,為滿足本項目排水的需要,沿線設置圓管涵1座,長度合計約25.5m,詳見道路總平面圖。涵洞主要材料詳見下表: 涵洞主要材料 圓管涵涵身C40混凝土箱涵涵身C35混凝土涵身基礎、帽石、八字墻、端墻C25混凝土墊層砂礫涵洞洞口鋪砌、隔水墻C20片石砼鋼 筋HPB300、HRB400八、施工要點1)箱涵施工要求(1)箱涵施工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A和涵身混凝土均須分層澆筑,澆筑厚度須滿足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要求,須在下層混凝土初凝或重塑前完成上層澆筑,且新澆混凝土28、與下層已澆筑混凝土的溫差宜小于20C。澆筑基礎最上層混凝土時,須與涵身梗肋或者底板以上30cm涵身一起澆筑。(2)箱涵混凝土的分層澆筑宜連續進行,因故中斷間歇時,其間歇時間應小于前層混凝土的初凝時間或能重塑時間,當采用插入式振動器時,振動器應伸入下層深度(50mm100mm)?;炷恋倪\輸、澆筑及間歇時間須滿足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要求表6.11.5的規定,但超出規定時間時,應按澆筑中斷處理,并應留置施工縫。澆筑上層混凝土之前,須對施工縫進行如下處理:處理層混凝土表面的松弱層應予以鑿除,經鑿毛處理后的混凝土面,應采用潔凈水沖洗干凈。(3)箱涵沉降縫施工時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臺后填料隨流水漏入涵內。29、2)圓管涵施工要求(1)管節預制、運輸、存放時,應注意輕放,堆放的底面應平整,必要時鋪設510cm的砂墊層,使管節受力均勻,以免開裂。(2)施工時,必須根據涵洞長度準確配置管節;斜交涵洞應首先配置兩端的斜管節,其余按1.0m標準管節配置,余下不足1.0m的管節以0.5m正管節調整;當管節長度之和與實際涵長有微小差值時,應將差值平分于上下游兩端;為避免放樣誤差,可將洞口端墻在管節安裝完畢后,再進行澆筑。(3)管節拼接時,填塞縫隙的瀝青麻絮,上半圈應從外往里填塞,下半圈應從里往外填塞。(4)拼接縫處管節須緊密連接,接頭具體構造:在接縫處15cm(填土高小于等于10m)或20cm(填土高大于10m)30、范圍內采用1:3水泥砂漿涂帶,呈弓狀,最厚處為3cm,并在外側涂兩層熱瀝青。(5)管涵基礎應按設計要求澆筑,管基砼可分兩次澆筑,先澆節底的下部分,此時應注意預留節壁厚度及安放管節座漿砼23cm,待安裝好管節后才澆筑管底以上部分砼,并應保證新舊砼的結合及與管壁的結合;基底下砂礫墊層、碎石墊層必須均勻、密實。(6)管節沉降縫寬度為1.0cm1.5cm,具體構造:節間縫隙采用熱瀝青浸制麻絮填塞,并用麻繩繞沉降縫一周,外面圈裹兩道滿涂熱瀝青的油毛氈或四層瀝青浸制麻布,粗鉛絲綁扎固定。(7)圓管涵外層防水措施:在涵洞與填土接觸面均涂熱瀝青三道;進行涵洞外層防水層施工后才可進行下一步施工工序,即瀝青涂抹需31、在回填之前進行。3)其他共性要求(1)涵洞放樣時,應認真核對進出口標高及角度,若發現與實際溝渠底標高、角度差異過大或涵底地面與設計圖紙出入較大時,應及時予以調整。(2)涵洞施工完成后,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85%時,方可進行涵洞涵身兩側的回填;涵身兩側的墻背填土要求嚴格夯實,以防止涵洞與路基之間的路面因填土沉陷而影響行車。洞身兩側填土應嚴格對稱均衡,水平分層夯實,其每側長度不應小于洞身兩側填土高度的一倍,壓實度不小于96。涵洞兩側緊靠涵臺部分的回填土不宜采用大型機械進行壓實施工,宜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機械的方法夯填密實。(3)施工中當涵洞上填土高度不足0.5m厚時,嚴禁采用振動或碾壓設備對涵頂和32、涵洞范圍內的填土進行碾壓。填土高度不足1.0m時,采用人工或小型機具夯填;填土高度超過1.0m時,方可采用機械填筑。(4)涵洞全長范圍內,每46m應設置一道沉降縫, 沉降縫必須貫穿整個斷面(包括基礎);沉降縫處兩端應對齊、平整,上下不得交錯。在地基土質變化較大、基礎埋置深度不一或地基容許承載力發生較大變化,以及路基填挖交界處均應設沉降縫。(5)道路路堤與涵洞連接處應設置過渡段,其長度宜按23倍路基填土高度確定;路基壓實度不應小于96。(6)為防止河床過度沖刷,應采用鋪砌對河床進行處理,對傾斜較大的巖石河床,基礎和鋪砌可做成階梯形;洞底和洞口鋪砌必須注意平整,砂礫墊層必須均勻、密實;洞底和洞口鋪砌采用兩層,上層采用片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下層采用砂礫墊層鋪設。(7)未盡事宜,應符合交通部部頒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G/T F50-2011)和公路工程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規范(JTG/T 3310-2019)的要求。 第6頁 共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