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仁縣宜就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稿)(46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40766
2024-06-17
46頁
7.44MB
1、【公眾征求意見稿公眾征求意見稿】TERRITORIAL SPATIAL MASTE R PLANNING OF YIJIU20212021-20352035Y I J I U Z H E N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PREFACE序 言鄉鎮國土空間規劃是對鄉鎮行政轄區范圍內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及修復做出的具體安排,是對上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以及專項規劃的細化落實,是編制詳細規劃(含村莊規劃)的基礎,為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提供基本依據。為了更好的與永仁縣國土空間規劃有效銜接,落實宜就鎮地域的產業發展、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布局等,需要有總體層面的安排,發揮城鄉融合的作用,做到對鄉村發展底線要素的2、剛性管控,因此,特編制永仁縣宜就鎮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規劃基期為2020年,近期為2025年,目標年為2035年,展望至2050年。注:本次公示成果為階段性成果,最終規劃成果以批復為準GENERAL宜就鎮概況宜就鎮,地處永仁縣南部,東與蓮池鄉毗鄰,南與大姚縣趙家店鎮、元謀縣新華鄉接壤,西與大姚縣六苴鎮相連,北與猛虎鄉、中和鎮為鄰,行政區域面積328.46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宜就鎮常住人口為13029人。宜就鎮轄12個行政村:宜就村、他克村、阿朵所村、火把村、外普拉村、他的么村、老懷哨村、潘古里村、拉古村、地什苴村、木馬村、拉利坪村,鎮人民政府駐宜就村。1落實3、戰略定位,明確發展目標2國土空間結構和用地布局1.底線約束及重要控制線落實2.合理引導劃定村莊建設邊界3.國土空間規劃分區1.戰略定位2.發展目標3.發展策略3資源保護和利用1.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2.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5基礎設施支撐體系1.道路交通設施2.市政基礎設施3.綜合防災與安全韌性7推優化空間布局,建設品質鎮區1.總體發展藍圖2.空間結構3.道路交通規劃4.公共綠地與開敞空間規劃5.綜合防災規劃6.風貌管控4統籌鎮村發展,優化產業布局1.鎮村體系與村莊布局2.空間結構布局3.優化鎮村職能結構4.社區生活圈與公共服務配置5.構筑鎮域特色風貌塑造6.優化產業布局6生態修復與國土綜合整治1.4、山水田林湖草系統修復2.國土綜合整治3.礦山生態修復8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1.規劃傳導體系2.近期行動計劃3.規劃實施保障CONTENTS目錄1、落實戰略定位,明確發展目標01、戰略定位02、發展目標03、發展策略01、戰略定位山水田園式綜合型小城鎮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鎮永仁縣農文旅融合產業基地現代農業、特色經濟協調發展特色鎮02、發展目標2025年 將“綠色經濟,生態人居”的人文理念融入城市建設,初步構建全鎮文化旅游體系,耕地面積和質量得到明顯提升。2035年 建成全鎮文化旅游體系,成為永仁縣主要的旅游服務區,農旅和產業高質量發展,鞏建成全縣民族團結、鄉村振興、全縣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鎮。2050年 5、全鎮生態、特色農旅、農副產品加工等全面高質量發展,知名度和吸引力全面提升,實現富庶文明、和諧美麗幸福新宜就的美好愿景。陽光小鎮沃土宜就集生態休閑、民族文旅、現代特色農業為一體的農旅慢生活特色鎮03、發展策略 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底線約束,嚴格落實“三區三線”,保護優質耕地,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從人的實際需求出發,統籌優化空間和資源配置,構建覆蓋城鄉、公平均等的公共服務體系,深化基礎設施布局,打造魅力景觀展示體系,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增強城鄉居民幸福感。尊重規律堅守底線 深入挖掘自然與人文資源稟賦,統籌考6、慮區位、產業、經濟等特征,塑造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風貌特色的鄉鎮,打造山清水秀、有文化有底蘊的特色鄉鎮。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深化落實上位國土空間規劃管控要求和約束性指標,明確對詳細規劃的指標分解和指導要求,堅持全域規劃統籌,合理安排生態、農業、建設發展空間,協調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強化自然資源統籌利用,實現全域全要素的統一管控。上下結合全域管控2、國土空間結構和用地布局01、底線約束及重要控制線落實02、合理引導劃定村莊建設邊界03、國土空間規劃分區01、底線約束及重要控制線落實 嚴格保護耕地,守住糧食安全生命線優化永久基本農田布局嚴守永久基本農田紅線,凡屬于基本農田的土地,其用途只能用于種植7、糧、油等農作物,以滿足農產品需求。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占用、破壞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壩區永久基本農田面積為341.68公頃,主要分布在宜就村、拉利坪村、地什苴村、拉古村、老懷哨村等區域。01、底線約束及重要控制線落實 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鞏固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成果,強化對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的底線管控作用。到 2035 年,全鎮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為2148.37公頃,主要分布在阿朵所村和他克村。02、合理確定城鎮開發邊界 明確城鎮未來發展的空間邊界基于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優化城鎮空間結構,落實劃定城鎮開發邊界,作為在一 定時期內允許開展城鎮開發和集中建設的空間。2035 年8、,城鎮開發邊界面積為32.27公頃。02、合理引導劃定村莊建設邊界 合理優化村莊建設邊界,優化土地配置2035 年,村莊(包括 12個行政村)建設邊界面積不超過462.95公頃。03、國土空間規劃分區一級分區二級分區分區說明生態保護區陸域保護紅線區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或生態敏感脆弱、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陸地自然區域。生態控制區陸域生態控制區生態保護紅線外,陸域部分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強化生態保育和生態建設、限制開發建設的陸地自然區域。農田保護區永久基本農田一般區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按照一定時期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依法確定不得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實施特殊保護的耕地集中區域。城鎮建設區9、居住生活區、商業商務區、工業發展區、城 鎮彈性發展區城鎮開發邊界圍合的范圍,是城鎮集中開發建設并可滿足城鎮生產、生活需要的區域。村莊建設區城鎮開發邊界外,規劃重點發展的村莊用地區域礦產能源發展區為適應國家能源安全與礦業發展的重要陸域采礦區、戰略性礦產儲量區等區域。3、資源保護與利用01、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02、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01、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 耕地資源 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監測和制止非農建設亂占耕地。全面實施耕地進出平衡,保障耕地數量長期穩定。加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耕地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林地、濕地、草地資源保護與利用 保護森林資源,因地制宜、封造并舉。加強林地管控,強化公益林管理10、。加強林地資源保護管理,實行分級管控。完善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網絡,加強濕地資源利用管控。水資源保護與利用 強化水資源本體保護,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優化用水結構。強化水資源監測體系建設,建立水質保護與排污總量控制實時監控管理系統。加強河湖水面保護和資源管控。礦產資源保護與利用 礦產資源開發與利用,堅持以綠色發展為總取向,優化鎮域礦產資源管理。加強礦產資源管控,嚴格規范砂石粘土和非金屬礦資源開發管理。02、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序號文物名稱類別位置文物級別1大石門半穴居遺址古遺址宜就鎮潘古里村委會大石門村東江底河東岸。縣級2江底河鐵索橋遺址古遺址宜就鎮老懷哨村委會江底河村東南40011、米。縣級3清溪古道江底河段古遺址宜就鎮老懷哨村委會江底河村南面河西岸山坡上。縣級4羊蹄江木架橋遺址古遺址宜就鎮木馬村委會黑么村西北面約1千米的羊蹄江兩岸。未定級5羊蹄江鐵索橋遺址古遺址宜就鎮木馬村委會羊蹄江村東北約50米的羊蹄江河東岸。未定級6江底河木架橋遺址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宜就鎮老懷哨村委會江底河村S217公路石拱橋東面10米。縣級宜就鎮域文物保護單位一覽表完成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工作,一是要劃定必要的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二是要做出標注說明碑,三是要建立科學的記錄檔案,四是要設置專門的機構或者專人負責管理。建立歷史文化傳承保護體系02、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山12、水田園鄉村旅游帶:重點依托宜就外普拉大村、阿朵所居心克土傳統村落、火把彝村、彝人新村、龍潭村等培育鄉村旅游產業鏈,積極引導發展以“康養”為核心主題的重點產品,大力挖掘鄉村旅游發展潛力。民族服飾文化風情體驗區(宜就鎮西部):圍繞民族賽裝節,積極培育文化旅游和鄉村旅游新業態。四季百果田園綜合養生區(宜就鎮東部):以國家高原特色農業為引領,以三產融合發展為主線,精品農業為主導產品。對接“陽光生態花果園”建設,積極探索鄉村公園+田園綜合體的鄉村康養旅游提升路徑,優化服務配套,精致打造四季百果田園綜合養生區。宜就民族團結鄉村公園(龍潭):以生態游憩、休閑養生、文化體驗為主,建設半山養生度假莊園。外普拉鄉13、村公園:以休閑度假、黨建團建、藝術創客、農事體驗為主,規劃亞太文旅持續發展與婦女參與示范區、彝風演藝廣場、鄉村創客漫習營、外普拉養心民宿、山水田園半山酒店等項目。4、統籌鎮村發展,優化產業布局01、鎮村體系與村莊布局02、空間結構布局03、優化鎮村職能結構04、社區生活圈與公共服務設施配置05、構筑鎮域特色風貌塑造06、優化產業布局01、鎮村體系與村莊布局確定“中心集鎮、中心村、基層村”的鎮村規模等級體系,實現村莊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集聚。保障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項目建設,持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合理確定鎮村等級和規模體系等級名稱鎮區中心鎮區中心村(12個)宜就村、拉利坪村、他克村14、阿朵所村、木馬村、地什苴村、火把村、古村、外普拉村、他的么村、潘古里村、老懷哨村自然村(91個)拉利坪新隊、拉利坪一、二組、他的么、石桌子、上羊圈房、他克、三大灣、龍潭組、下羊圈房、石板箐、大黑拉么、秧田箐、居心克土、小黑拉么、大嘎、老虎山、小村新隊、立格簸、上槽房、對門梁子、小村老隊、上納乍、火把新村、起差拉、大嘎博、木馬河、大河、子路的新隊、程么里、子路的老隊、者白居、大居、小河、上則木埂、彝人新村、大村、下則木埂、桃樹坪、洋蹄江、小木馬、李西乍、新民、魯么的乍、車路邊、普乍、大火山、夜么乍、波西、菠蘿苴、夜家隊、上梭羅武、周家隊、糯把拉、雷斗、夜起蓮、獨家村、火把、背的么庫、下梭羅武、15、大墳墓、吉米博、下拉古、么乍拉、外普拉乍、上拉古、小荒田、玉碗水一至四組、外普拉一至六組、山頭、小村、中村、麻栗樹、龍潭組、大村、團山、黃家隊、大田房、拉麥石、大壩山、小河、玉米租、小村、潘古里、大村、中村、大河波西、老村、大石門、新村、江底河、小黑箐村體系等級結構劃分三級:中心鎮區中心村基層村。1、中心鎮區:以宜就村為依托,向周邊發展,是全鎮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交流活動中心。中心鎮區公共設施的服務對象主要為全鎮域的居民。2、中心村:規劃中心村12個,位置適中,與中心鎮區及各基層村交通方便,公共服務設施相對完善,有一定集貿基礎的村莊,主要服務周邊村莊。3、基層村:91個,是轄區生活聚集區。016、1、鎮村體系與村莊布局 村莊布局與空間優化統籌優化村莊布局合理優化村莊布局,科學引導農村人口適度集聚,分區、分類推進村莊建設。按照山區、壩區、半山半壩三類分區管控。優化村莊類型分類7個整治提升:拉利坪村、他克村、木馬村、火把村、他的么村、潘古里村、老懷哨村3個特色保護型:阿朵所、宜就、外普拉2個集聚提升型:地什苴、拉古02、空間結構布局空間布局結構:重點做大做強中心集鎮,以中心集鎮為核心,促進和帶動鎮域交通條件較好和人口較為集中的中心村,形成區域經濟組團,更好地帶動周圍基層村的發展。“一主”:宜就鎮中心鎮區(含宜就村)。“三副”:阿朵所村、外普拉村、老懷哨村,按照社區級別完善服務設施。“一帶”17、:沿宜就鎮南側的芒果產業帶。“一廊”:貫通宜就鎮南北向的生態廊道“多點”:8個行政村,分別是拉利坪村、他克村、木馬村、地什苴村、拉古村、火把村、潘古里村、他的么村。03、優化鎮村職能結構規劃村鎮職能分為特色農業型、鄉村旅游型、綜合服務型三種村莊類型,打造差異化的特色鄉村功能及項目產品。名稱職能發展定位中心鎮區綜合服務型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發展現代農業為特色,積極發展商貿業的特色城鎮。拉利坪村民委員會特色農業型特色種植養殖業他克村民委員會特色農業型特色種植養殖業宜就村民委員會特色農業型特色種植養殖業阿朵所村民委員會鄉村旅游型特色種植養殖業、鄉村旅游業木馬村民委員會特色農業型特色種植養殖業地18、什苴村民委員會特色農業型特色種植養殖業火把村民委員會特色農業型特色種植養殖業拉古村民委員會特色農業型特色種植養殖業外普拉村民委員會鄉村旅游型特色種植養殖業、鄉村旅游業他的么村民委員會特色農業型特色種植養殖業潘古里村民委員會特色農業型特色種植養殖業老懷哨村民委員會鄉村旅游型特色種植養殖業、鄉村旅游業04、社區生活圈與公共服務設施配置 推進生活圈建設,保障文化體育、教育培訓、醫療衛生、社會福利、公共服務、商業服務6類設施建設空間,倡導復合利用和生態低償,強化功能延伸和應急轉換。建設服務均等優質的鄉村社區生活圈建設便民利民的十五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鄉村社區生活圈,提升農村地區宜居水平,參照村莊規模集中19、布局公共服務、基礎教育、醫療養老、文化體育、商業 服務、交通市政、充電樁設施、綠化空間8項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結合鄉村振興和旅游發展,可配套智能體驗、文化展示、生態治理等特色服務設施。04、社區生活圈與公共服務設施配置 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名稱內容公共服務中心在各行政村中心,形成社區級公共服務社會,滿足鄉村生活需求。文化設施各行政村配置至少1 處文化活動室(站)。至 2035 年,宜就鎮公共文化設施人均建設用地指標不低于 0.2 平方米。教育服務設施至 2035 年,鄉鎮配置至少1所初中、小學、中心幼兒園。體育服務設施至 2035 年,人均公共體育用地面積不低于 0.3 平方米。公共醫療衛生設施至 20、2035 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覆蓋率及標準化建設達標率達 100%。養老服務設施城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不低于 90%。社會福利設施至 2035 年,人均社會福利設施用地不低于 0.4 平方米(含養老服務設施)。05、構筑鎮域特色風貌“陽光小鎮沃土宜就“尊重地理本底,營造城鄉秀美風貌鄉村特色風貌系統構成加強農村住宅建筑風貌的管控風貌系統控制規劃05、構筑鎮域特色風貌營造層次營造要素營造內容要求建筑環境整體意向分析地方建筑地域特色,提取現狀建筑色彩,提出風貌意象建議,并附圖示輪廓分析現狀天際線問題,提出規劃天際線整改建議,并附圖示單元劃分鄰里單元,分析現狀建筑組合形式,提出建筑組合形式整改建議21、和公共空間界面處理建議,并附圖示尺度分析現狀鄰里單元尺度及其問題,提出單體組合長度以及圍墻高度建議單體墻體分析宜就地方建筑特色墻體材質和色彩,提取現狀墻體材質和色彩,對比得出現狀墻體問題,提出墻體基本色調和參考色彩,以及主要材質建議,并附圖示對墻體、屋頂、院墻、細部的色彩和材質的組合提出搭配建議,并附圖示屋頂分析地方建筑特色屋頂風格、形式、材質和色彩,提取現狀屋頂風格、形式、材質和色彩,對比得出現狀屋頂問題,提出屋頂風格、形式、材質、色彩的建造和整改建議,并附圖示墻院對現狀院落形式、院墻尺度、風格、材質和色彩進行分析,并提出現狀問題,提出院墻院落形式、院墻尺度、風格、材質和色彩的建造和整改建議22、,并附圖示細部與材質分析現狀門窗、欄桿、立柱等建筑細部存在問題,依托現狀就經濟性、文化性、協調性、風格、尺度、材質等方面提出推薦做法和不宜做法建議,并附圖示技術系統分析地方氣候環境和現狀能源利用問題,分析已有節能技術,提出規劃布局、建筑設計、圍護結構方面的節能要求。提出能源選擇以及節能技術利用建議道路橋梁提出道路橋梁對周邊環境的利用建議,分析道路橋梁的路面材料,路緣石、邊溝、道路車擋和欄柱等的現狀和問題,提出相應建設和整改建議設施環境廣場節點確定廣場布點和性質,對不同性質的廣場提出不同的停車設施、休憩活動設施、鋪裝、無障礙設施的要求建筑景觀設施提取地方設計要素,提出建筑小品、標識、雕塑等重點設23、施的設計理念及具體設計方案維護設施分析欄桿扶手、圍墻柵欄、擋土墻、水體護岸等維護設施的現狀和問題,提出整改建議,并附圖示衛生設施分析現狀衛生環境及垃圾箱、公共廁所等衛生設施的問題,提出整改建議或設計方案,并附圖示綠化植被給綠化分層次(道路綠化、字前屋后綠化、廣場與公共綠地、屋頂綠化、濱水岸線綠化等),并分析現狀綠化特色及存在問題,提出整改建議,并附圖示,分析地方特色植被,提出植被選擇建議,并附圖示06、優化產業布局形成以原鄉旅居為引擎,農業為居,山水賦能、民族文化鑄魂為重點的農文旅共融產業體系一引擎三片區5、基礎設施支撐體系01、道路交通設施02、市政基礎設施03、綜合防災與安全韌性01、道路24、交通設施 圍繞“對外快捷,對內暢達”目標,實現與周邊區域互聯互通,構建綜合交通網。完善綜合交通體系,連通區域功能。拓寬改造升級鎮域內老舊公路,提升對外道路等級。加快客運場站的建設,將客運場站設施納入城鎮建設范圍。加快構建綜合交通樞紐 規劃設置多條鄉級道路,為鎮域的中樞交通,上承高速、國道、省道級縣道路,分解交通壓力、下接村莊道路,聯系各村莊。優化鎮域內部道路交通體系,提高道路等級。補齊縣鄉村高效配送短板 完善城鄉公交,提升通達服務能力 鎮區建設二級城際客運站,行政村客運班車通達率100%。形成連接城鄉、布局合理、經營規范、安全便捷、服務優質、方便群眾出行的公共客運網絡,并與其他公交方式形成高效25、的換乘樞紐。強化路網體系控制02、市政基礎設施改擴建龍潭光伏發電站、則木梗光伏發電站。擴建35kV宜就變接入第二電源項目。形成給水規劃城鄉一體化,完善聯網供水體系。改擴建宜就水廠,供水水源為大龍潭水庫。新建宜就鎮第二水廠。03、綜合防災與安全韌性規劃集鎮的公園、綠地、廣場,學校的操場等空曠場地在災害發生時,為疏散場地。避災場地面積指標不應小于1.5m/人,規劃建設1座中心級應急避難場所。提高防洪標準,進一步完善鎮域防洪工程體系建設。按照防洪標準要求進行堤防的加固整修,定期進行河道治理;結合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的需求加強水土保持、生態涵養林或人工濕地的建設。在宜就鎮鎮區建設一級政府專職消防隊26、。推行智慧消防建設。結合規劃,提高集鎮綜合防護能力。結合區域信息網絡建設,建設靈敏可靠的區域通信報警系統。建立鄉鎮一村2個層級的防控體系,完善鄉鎮、村托底的網絡模式。建立公共衛生一地理信息數據系統。6、生態修復與國土綜合整治01、山水田林湖草系統修復02、國土綜合整治03、礦山生態修復01、山水田林湖草系統修護山水林田湖草綜合生態修復 規劃期重點對自然保護地、國家公益林、省級公益林以及天然林進行生態修復和保護。其中全鎮國家公益林面積為2963.98公頃,省級公益林面積為12316.94公頃。水環境綜合治理 宜就鎮落實江底河、羊蹄江的保護與利用。規劃期重點對全鎮水土保持功能重要區進行修復和保護。27、森林生態保護修復 森林生態重點保護區主要包括公益林區和自然保護區,維護其生態系統結構穩定,保護其生態屬性不改變,禁止破壞生態的建設活動加強損壞林、殘次林、跡地恢復等工程。土壤污染整治與修復 規劃期內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原則,明確生產建設活動的限制和禁止條件,采取封育保護、自然修復、生態移民,提高林草覆蓋度和水源涵養能力。02、國土綜合整治 農用地綜合整治通過土地整理復墾將原農村建設用地整治為農用耕地,減少農村建設用地指標數,等量增加城鎮建設用地指標,與此同時可確保項目區內耕地面積有增加、質量不降低。閑置低效建設用地整治合理利用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指標、耕地占補平衡指標、增減掛鉤指標均實行優28、先保障重點項目用地需求。鄉村人居環境整治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廁所糞污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03、礦山修復整治 在規劃范圍內,對閉坑、廢棄的采礦用地和布局散亂、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建筑危舊的城鎮建設用地進行整治。提高建設用地利用效能,盤活存量閑置和低效用地,增加建設用地有效供給。修復交通沿線敏感礦山山體,加大對植被破壞嚴重、巖坑裸露礦山的復綠力度。提出礦山企業改造升級、綠色礦山建設目標與規模,規劃實施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從源頭上減輕礦產開發活動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6、生態修復與國土綜合整治01、生態修復02、國29、土綜合整治03、礦山生態修復7、優化空間布局,建設品質鎮區01、總體發展藍圖02、空間結構03、道路交通規劃04、公共綠地與開敞空間05、綜合防災規劃06、風貌管控01、總體發展藍圖02、空間結構 優化中心鎮區用地結構中心鎮區土地嚴控總量、用好存量、精準配置、提質增效,加大力度推進低效用地的盤活利用,加快批而未供用地使用和閑置土地處置,保證基礎設施、支柱產業等重點項目用地、民生用地需求。03、道路交通規劃對外道路:南永公路主干道:新世紀大街,功能為集疏,為區塊內及相鄰區塊的機動車提供通道。次干道:為集疏內部的機動車提供通道。支路:功能為區塊內的人、車集散通道。04、公共綠地與開敞空間規劃 火把30、新村入口廣場 客運站公園廣場 宜就中心公園綠地與開敞空間用地是指城鎮、村莊建設用地范圍內的公園綠地、防護綠地、廣場等公共開敞空間用地,不包括其他建設用地中的附屬綠地。05、綜合防災規劃消防工程規劃 改善集鎮消防條件,設置政府一級專職消防隊。沿集鎮主要道路設置室外消火栓。建立完善的集鎮供水系統和消防設施。消防車難以到達的地方應設消防水池。對建筑密度較高的集鎮居民區,應開設消防通道,其通道凈寬不應小于6米,并保證消防間距。人防工程規劃 鎮區內一般建筑按基本抗震烈度七級設防。生命線工程(如給排水、供電、通信、道路、橋梁、消防、醫院等)、鎮政府機關及人流集中的大型公共建筑等,應作重點設防。鎮區內各開敞31、空間、中心公園、中心廣場及街頭綠地等是應急避險場所,應保證與外部主要交通干道暢通。防震工程規劃 鎮政府人防指揮中心,衛生院醫療救護中心,集鎮內凡新建的高層建筑必須修建防空地下室。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對滑坡嚴重的建設用地建議適度避讓。對場地前緣斜坡采取必要的支擋措施,建議設置擋土墻。鎮區排水布置合理,有效集中排放,不得就近順坡或順溝隨意排放。06、風貌管控 建設魅力彝鄉;構筑宜居宜業家園塑造集鎮特色空間 加強重要界面、視線廊道、特色文化景觀管控 加強視域范圍內建筑高度管控。打造景觀視線通廊。對視廊范圍內建筑高度及風貌進行控制。加強街道公共空間管控 建設集鎮公園。打造廣場和步行街區。創建舒適宜人、特32、色突出的街道空間環境。加強色彩整體管控 鎮區色彩應充分體現對傳統色彩的延續和傳承,與山水本底、歷史文化遺存形成有機融合的整體。加強建筑風貌和開發強度管控項目內容建筑形態考慮空間肌理格局的延續。商業建筑可以群體組合為主,結合軸線進行組織;注重各體塊間的協調,建筑形體變化豐富,體量不宜過大。建筑風格建筑風貌要進行嚴格控制,建筑風格以傳統建筑為主,同時融入彝族特色,形成簡約、實用,但又富有文化底蘊的建筑風格。建筑高度建筑高度控制在 24 米以下。建筑材料建議以磚、石材、混凝土、紅瓦等材料為主要建筑材料,注意傳統材料砌筑工藝的運用和材料質感、肌理的處理。部分商業建筑可適當采用質感涂料以及可塑性強、有現33、代感和光澤的金屬為建筑材料。建筑延續現狀城鎮色彩,輔以冷色系列,形成冷暖變化,局部點綴較亮的色彩,烘托鎮中心氣氛。商業街區可選用較豐富的色彩。8、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01、規劃傳導體系02、近期行動計劃03、規劃實施保障01、規劃傳導體系上級規劃傳導內容的落實約束性指標主導功能重要控制線重大設施本次規劃向下傳導縣級國土空間規劃鄉鎮級國土空間規劃單元詳細規劃一個鄉鎮單元宜就村、拉利坪村、他克村、阿朵所村、木馬村、地什苴村、火把村、古村、外普拉村、他的么村、潘古里村、老懷哨村一個鄉鎮單元328.46平方公里單元面積云南省生態環境優良、區域特色顯著、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富有文化特色、優美人居環境的山水田34、園式綜合型小城鎮。功能定位02、近期行動計劃生態修復與土地綜合整治工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程耕地集中連片整治工程森林雙量精準提升工程基礎設施與市政設施提標升級工程綠色出行與城鄉暢通工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提質工程基礎設施及綜合管廊建設工程“生活圈”全覆蓋工程綠道網絡建設工程品質宜居建設工程 農村居民點建設工程 安置房建設工程 公寓樓建設工程建設用地節約集約示范工程 產業用地整治盤活工程 集鎮空間有機更新整治工程防災減災與安全工程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安全避災應急工程城鎮能級提升工程 集鎮整體風貌提升工程 山河流域風貌整治工程03、規劃實施保障 建立健全鄉鎮級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制度,發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實施管理重大問題的統籌協調和議事決策作用。建立健全空間規劃管理制度 堅持國土空間唯一性,建立健全逐級匯交機制,形成坐標一致、邊界吻合、圖數一致的國土空間“一張圖”。納入國土空間一張圖管理.建立規劃實施動態監測評估預警制度。健全規劃實施考核督查制度。加強數字化、智慧化建設。全程公眾參與。實施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 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是詳細規劃的依據、相關 專項規劃的基礎。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法規體系 健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推進國土空間統一管控。統一國土空間用途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