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樂縣“十四五”衛生健康服務體系規劃方案(2021-2025年)(20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40778
2024-06-17
20頁
51.05KB
1、 康樂縣“十四五”衛生健康服務體系規劃為進一步強化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推動優質醫療衛生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與保障能力,根據甘肅省“十四五”衛生健康服務體系規劃(甘政發202246號)和臨夏州“十四五”衛生健康服務體系規劃(臨州府發202236號),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規劃。一、規劃背景“十三五”時期,全縣衛生健康工作堅持堅持新時期衛生工作方針,以“健康康樂”建設為統攬,以健康扶貧為工作抓手,搶抓全國衛生事業改革機遇,全面實施“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大農村衛生工作力度,不斷加快衛生人才培養,努力提升衛生健康服務質量和水平,為我縣全面建成小康2、社會提供重要的健康保障,為“十四五”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全縣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到20.7%,成人吸煙率下降到22.2%,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上升到37%,人均預期壽命由2015年的71.7歲提高到2020年的74.1歲,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由5.07、5.78下降至3.74和5.34,孕產婦死亡率保持在15/10萬,婦幼健康核心指標均處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縣衛生資源擁有量不斷增加,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23個,其中縣級醫療機構2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鄉鎮衛生院16家,村衛生室15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2個,民營醫院2家,個體診所42所。每千常住3、人口醫療機構床位數、執業(助理)醫師數和注冊護士數分別由5.7張、1.99人和3.51人增加到6.54張、2.07人和3.87人。衛生事業總費用由1.127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2.641億元,增長率234.33%;人均衛生總費用由71451元增加至2020年的86027元,增長率20.39%;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由43.79%下降至2020年的23.84%。“十四五”時期,全縣衛生健康事業邁進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鄉村振興、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等國家戰略實施和“健康甘肅”建設的全面推進,為我縣加快完善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帶來了新機遇。同時,隨著當前全球新發傳染病不斷出現,新冠病毒感染工作重心4、由防到治轉變的特殊階段,重大傳染病防控風險持續存在,慢性病和職業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特別是新冠病毒感染暴露出的公共衛生體系短板弱項仍然突出,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整體能力亟待提升。我縣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碎片化、醫療衛生資源總量相對不足、結構性矛盾突出等問題依然存在,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還有待提高、生活方式還需進一步改變,中醫藥特色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公共衛生服務質量和水平還有待加強,專科醫院發展相對較慢,兒科、婦幼衛生、精神衛生、康復、老年護理等領域服務能力較為薄弱。與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相比,與縣委、縣政府5、的要求和滿足人民群眾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的期盼相比,全縣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任重道遠,既需保障基本需求,也要實現跨越式發展,更需要加快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優質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二、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指示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決貫徹新時代衛生健康工作方針,以“健康康樂”建設為統領,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普及健康生活、完善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和提升服務能力為重點,以改革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為關鍵,不斷推動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全方位全周期維6、護和保障人民健康,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二)基本原則。1.堅持需求導向原則。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圍繞新時期衛生健康工作方針,進一步增加醫療資源,大力加強縣醫院、中醫院能力建設,實現縣級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服務需求。2.堅持統籌規劃原則。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必須符合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通過統籌醫療資源總量、結構、布局,補短板、強弱項,完善城鄉醫療服務體系,不斷提高醫療資源整體效能,增強重大疫情處置能力。3.堅持科學布局原則。明確和落實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功能和任務,根據人口數量、分布、年齡結構以及交通條件、診7、療需求等,合理配置轄區內醫療機構數量,推動醫療資源均衡布局、同質化發展,縮小城鄉、人群間資源配置和服務水平差距。4.堅持協同創新原則。加強醫共體建設,充分發揮信息化的支撐作用,加強醫防融合、平急結合、醫養結合,推動醫療資源融合共享。大力發展互聯網+醫療服務,將公立醫院逐步建成互聯網醫院并納入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形成線下線上一體化服務模式,提高醫療服務體系整體效能。以公立醫院為主體、民營醫院為補充,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體制。5.堅持中西并重原則。遵循新時代衛生健康工作方針,堅持中西醫并重,保障中醫、中西醫結合醫療機構的合理布局和資源配置,充分發揮中醫在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8、加快提升綜合醫院和婦幼保健院中醫藥服務能力,推動建立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和中西醫會診制度,將中醫納入多學科會診體系。(三)發展目標。到2025年,基本建成適應我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能夠有效應對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滿足健康康樂建設需要的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基層健康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更加明顯,中醫藥服務能力進一步凸顯,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短板加快補齊,不均衡問題得到有效緩解,衛生健康服務質量更加優質高效,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持續提升。到2025年末,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到8張,其中,醫院床位數6.4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1.6張。在醫院床位中,公立醫院床位數9、不超過5.4張,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張為社會辦醫預留空間。按2025年末常住人口25.59萬測算,全縣醫療衛生機構總床位數應達到2045張,至少新增床位411張左右。表1 全縣“十四五”衛生健康服務體系主要發展指標領域主要指標康樂縣2020年康樂縣2025年臨夏州2025年指標性質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人員數(萬人)0.0160.0190.1預期性每千人口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人員數(人)0.660.900.90預期性應急醫療救治體系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含中醫醫院,下同)設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100100100預期性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發熱診室(門診、哨點)的比例(%)10、100100100預期性床位和人力配置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張)6.5488預期性每千人口公立中醫類醫院床位數(張)11.41.4預期性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人)2.073.153.15預期性毎千人口注冊護士數(人)3.874.54.5預期性每千人口藥師(士)數0.150.250.25預期性每萬人口全科醫生數(人)1.53.53.5預期性醫護比1:1.151:1.431:1.43預期性床人(衛生人員)比1:1.21:1.391:1.39預期性中醫藥服務體系每千人口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數(人)0.410.70.7預期性設置中醫臨床科室的二級及以上公立綜合醫院比例 (%)1001011、0100預期性設置中醫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比例(%)100100100預期性重點人群服務補短板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個)0.34.54.5預期性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設置老年醫學科的比例(%)507575預期性健康水平人均預期壽命(歲)74.17575預期性人均健康預期壽命(歲)75同比例提髙預期性注:醫院床位含同級婦幼保健院和專科疾病防治院(所)床位。三、資源配置標準優化全縣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床位、人力、設備、技術信息等資源配置。(一)機構配置。全縣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包括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和其他醫療衛生機構等。1.醫院:包括公立醫院和非公立醫院。公立醫12、院包括政府辦醫院和其他公立醫院。(1)三級綜合醫院:全縣現有公立三級綜合醫院0所,縣醫院參加醫院等級評審晉級為三級綜合醫院。(2)二級綜合醫院:全縣保留已設置公立二級綜合醫院2所,新增設置公立二級綜合醫院1所(康樂縣醫養結合醫院)。 (3)中醫(中西醫結合)醫院(以下簡稱“中醫醫院”):全縣設置公立二級中醫醫院1所,現有社會辦二級中西醫結合醫院1所。(4)婦幼保健院:全縣設置婦幼保健院1所,晉升為二級婦幼保健院。(5)專科醫院:要優先考慮承擔公共衛生職能的傳染病、精神病等專科醫院建設,重點扶持傳染、精神、兒童、老年病和康復等專科醫療服務能力建設。2.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縣級(不含)以下為基層醫療13、衛生機構,包括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村衛生室、醫務室、門診部(所)等。(1)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包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站,以政府舉辦為主,原則上實行一體化管理。設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通過優質基層服務行活動更名為社區醫院,實際開放床位數達到30張,其中按80%比例設置康復護理床位24張。不能滿足需要時,可設置社區衛生服務站作為補充。(2)鄉鎮衛生院:每個鄉鎮設置1個政府舉辦的衛生院,床位一般控制在100張以內,其中應按50%比例設置康復護理床位。全縣規劃3所鄉鎮衛生院轉設為二級綜合醫院,作為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仍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14、力。(3)村衛生室:按照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一體化,方便農村居民就醫的原則,每個行政村設立1個村衛生室,人口超過3000人或居住較分散的行政村可另行設置1個村衛生室分室。(4)門診部、醫務室、診所等其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主要由社會力量舉辦,不做總量和布局限制,根據實際服務需求,實行市場調節的管理方式。診所實行備案制管理。3.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包括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專科疾病防治機構、健康教育機構、急救中心(站)、采供血機構等。(1)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全縣設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家。(2)采供血機構:全縣設采儲血點1個。(3)急救中心(站):全縣設置急救中心1個。保留現有的急救站,轄區內其他醫療機構內15、設院前急救科達到設置標準的,經驗收合格后作為急救分站,納入全縣緊急醫療救援體系統一調度指揮。合理布局院前醫療急救網絡,城市地區服務半徑不超過5公里,農村地區服務半徑1020公里。實現城鄉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網絡全覆蓋。4.其他醫療衛生機構:包括醫學檢驗中心、病理診斷中心、醫學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等獨立設置機構和護理機構、康復醫療中心、安寧療護中心等接續性服務機構。(二)床位配置。合理控制公立醫院單體規模,鼓勵在資源相對薄弱區域設置院區。適度增加床位規模,結合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床位使用率,合理確定床位數量,提高康復、護理床位占比,鼓勵有條件的鄉鎮探索開展家庭病床服務。適度控制治療性床位增長,增量床位16、向傳染、重癥、腫瘤、精神、康復、護理等領域傾斜。到2025年,全縣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的預期性指標為8張,每千人口公立中醫類醫院床位數的預期性指標為1.4張。可按照公立醫院床位15%的比例設置公立專科醫院。優化床位與衛生人力配置比例,全面提高床位綜合服務能力。到2025年,床人(衛生人員)比提高到1:1.39。實現預約診療、日間手術等服務常態化、制度化。提高床單元使用效率,控制醫院平均住院日,原則上,病床使用率低于75%、平均住院日高于9天的公立綜合醫院,不再增加床位。表2全縣醫療機構總床位配置縣2020年現有床位數2025年規劃床位數可新增床位數總數基層醫療機構醫院總數基層醫療機構醫院17、公立社會辦公立社會辦康樂縣1634435100619323085411527240674表3全縣政府辦公立醫療機構床位配置序號醫療機構現有床位數規劃床位數1康樂縣人民醫院6917352康樂縣中醫院2993003康樂縣婦幼保健院161204康樂縣醫養結合醫院03725附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5306附城鎮衛生院30307蓮麓鎮衛生院37378景古中心衛生院30309五戶鄉衛生院203010草灘鄉衛生院303011胭脂鎮衛生院383812上灣中心衛生院203013八丹鄉衛生院183014鳴鹿鄉衛生院163015八松鄉衛生院363616蘇集中心衛生院404017康豐鄉衛生院183018虎關鄉衛生院2018、3019流川鄉衛生院223020白王鄉衛生院253021普巴衛生院2530(三)人力配置及隊伍建設。提高醫生和護士配置水平,重點向基層傾斜,按照醫、護、藥、技、管等不同類別合理設置崗位。到2025年,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3.15人(其中中醫類別0.7人),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達到4.5人,醫護比達到1:1.43,每萬人口全科醫生數達到3.5人,每千人口公共衛生人員達到0.9人。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人員原則上按每萬人口1.75名的比例配置。每萬人口配備1-1.5名衛生監督員、1名婦幼保健機構保健人員。健康教育機構、急救中心(站)、采血機構等其他專業公共衛生機構根據工作量和任務合理配置人力資源19、。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和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原則上至少配備1名公共衛生醫師。每10萬人口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數、注冊護士數分別不低于4名和9名。表4 全縣衛生人力資源配置標準縣每千人執業(助理)醫師數每千人注冊護士數每千人藥師數每千人口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人員數(人)每萬人口全科醫師數(人)2020年2025年2020年2025年2020年2025年2020年2025年2020年2025年康樂縣1.99 3.153.51 4.5 0.15 0.25 0.66 0.90 2.07 3.5 (四)技術和設備配置。加強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力爭每家二級公立醫院均有1個以上的州級重點專科。加強兒科、婦產20、科、骨科、呼吸科、神經外科、康復科等重點學科和腫瘤科、精神科、老年醫學科、病理科、臨床營養科等薄弱學科建設。到2025年,建成一批省級和州級臨床重點專科,區域專科醫療服務同質化水平顯著提升。切實保障公共衛生安全必須的公共衛生機構實驗室檢驗檢測、救治、衛生應急和信息化專業設施設備。承擔重大傳染病救治和緊急醫學救援任務的醫療機構加強體外膜肺氧合設備(ECMO)、移動斷層掃描儀(CT)、移動手術室、呼吸機、監護儀、負壓救護車、負壓擔架等設備配置,完善聚合酶鏈式反應(PCR)儀等檢驗檢測儀器配置,提高快速檢測和診治水平。依托縣醫院,進一步完善相對獨立的傳染病病區,配備滿足傳染病救治規范要求的床位和負壓21、救護車、負壓擔架、專用檢驗檢查設備等必需設施,并設置一定數量的負壓重癥監護病房及負壓手術室,適度預留應急場地和改造空間。(五)信息資源配置。加強網絡安全和信息安全防護體系建設,積極推進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及測評工作,二級醫療機構至少達到二級網絡安全等級保護要求。推進國家醫療健康信息區域全民健康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工作,二級醫療機構至少達到三級以上水平。推進醫院信息化建設標準化、規范化水平,落實國家和行業信息化標準。到2025年,二級公立醫院電子病歷應用水平平均級別達到3級,智慧服務平均級別力爭達到2級,智慧管理平均級別力爭達到1級,能夠支撐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醫療服務新模式。到2025年,建成22、至少1家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的智慧醫院,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形成,醫療服務區域均衡性進一步增強。四、強化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一)改革疾病預防控制體系。以縣疾控中心和縣地病辦為骨干,以縣級醫療機構為依托,以基層醫療機構為網底,完善全社會協同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提升重大疾病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流行病學調查、檢驗檢測、應急處置、綜合干預等能力。1.提升疾病預防控制服務能力。(1)明確職責定位。縣疾控中心按照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要求,履行監測預警、檢驗檢測、風險評估、流行病學調查、應急處置、人群健康狀況監測與調查、綜合干預與評價、信息管理與發布、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與評估、技術管理與指23、導等職能。縣地病辦負責協助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制定專科疾病防治規劃,建立專科疾病防治協作網絡,擬訂防治標準規范,推廣防治適宜技術和管理模式等。(2)加強能力建設。按照填平補齊的原則,縣疾控中心至少建設1個生物安全二級(P2)水平的實驗室,及時更新設備,配備最新的試劑耗材,加強新設備、新技術的培訓,規范操作、優化檢測流程。縣級固定實驗室核酸檢測能力達到1000管/日以上。同時,依托縣醫院PCR實驗室完成日檢測1.85萬管的樣本。強化移動檢測能力,強化移動檢測車和移動方艙PCR實驗室檢測能力,確保全縣移動核酸檢測能力達到1萬管/日以上。全面提升水質檢測能力,縣疾控中心達到具備42項水質常規指標檢測能力24、標準要求。積極組織參加省級實驗室室間質控培訓,定期開展全縣實驗室檢測人員培訓考核,規范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3)強化隊伍建設。按規定核定縣疾控中心人員編制并足額配備,原則上按每萬人口1.75名的比例配置。優化縣疾控中心專業技術人員結構比例,專業技術人員占編制總額的比例不低于85%,衛生技術人員不低于80%。不斷提升檢測隊伍能力,縣疾控中心力爭每年引進2名以上檢驗檢測專業人才,儲備核酸檢測專業技術人員10人以上。合理提升職業健康等工程技術人員比例,縣疾控中心專業技術高級崗位比例提高至15%。2.創新醫防協同工作機制。(1)落實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職責。縣鄉公立醫療機構要設立公共衛生科,并配備具備相應25、資質人員,負責統籌協調本機構疾病報告、就診者和家屬健康教育等工作,協助開展疾病調查和標本采集等工作。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落實基層公共衛生管理服務職責,接受縣疾控中心對傳染病防控的業務指導和監督,公共衛生人員所占編制不得低于專業技術人員編制數的25%。村(居)委會成立公共衛生委員會。(2)推進醫療機構與專業公共衛生機構深度協作。制定醫療機構(醫共體)公共衛生責任清單,落實醫療衛生機構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保障政策。加強縣疾控中心對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技術指導和監督考核。探索建立疾病預防控制監督員制度,在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立專兼職疾病預防控制監督員。疾病預防控26、制機構負責對轄區內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機構開展相關技能培訓、技術指導等。探索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專業人員參與醫共體工作。3.健全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治體系。依托縣人民醫院和在建的醫養結合醫院,建設全縣公共衛生醫學中心。完善設置急救中心(站),建立院前醫療急救指揮調度信息系統,加快院前醫療急救與全民健康信息平臺、醫院信息系統的連接貫通和數據共享及與省級急救中心的協同,力爭實現急救呼叫統一受理和車輛人員統一調度。全縣二級綜合醫院設置急診科,負責接收急診病人和急救機構轉運的傷病員,提供急診醫療救治,并向相應科室或其他醫院轉送。突發事件發生時,急診科受縣急救站的指揮和調度,開展傷病員的現場急救27、和轉運。急診科要有專門的工作場所、設施、設備和藥品配備等基礎條件,觀察床位按醫院床位的2%-3%設置。(1)縣級:將康樂縣醫養結合中心設置為亞定點醫院,床位372張,其中重癥床位80張,發揮在快速收治輕癥患者和隔離觀察無癥狀感染者的重要作用。縣醫院按照“三區兩通道”的標準,規劃布局建設規范且相對獨立的傳染病病區,并提高傳染病檢測和診治能力。原則上,在疫情發生時,按照1030萬人口開放不低于20張的傳染病病床數。傳染病病區按照編制床位的2%-5%設置重癥監護病區病床,并配置呼吸機等必需的醫療設備。(2)鄉鎮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按照服務人口數量設置標準化的發熱門診或發熱診室(哨點),設置可轉換的應28、急物理隔離區和隔離病房(觀察室),合理布局診室、留觀室和候診區,配齊必要的消毒產品和防護物資。強化傳染病防控知識、技能培訓和應急演練,具備監測、篩查、隔離觀察、轉診和隨訪管理能力。五、推進醫療服務體系均衡布局(一)夯實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以急診急救、全科醫療、兒科及兒童保健、老年健康、康復、護理、中醫藥、口腔保健等服務為重點,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門診、住院服務和傳染病防控能力,發揮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雙網底”作用。到2025年,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服務能力和水平明顯提升,基層門急診服務量占比不斷提高,逐步實現群眾“小病不出村、普通病不出鄉、日常疾病在基層29、解決”。1.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布局,原則上在縣城內設置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根據需要設置若干社區衛生服務站。在每個鄉鎮辦好1所標準化鄉鎮衛生院。原則上每個行政村設置1個標準化村衛生室;對于常住人口較少、服務半徑較大的地區,可通過加強巡回醫療、上級機構駐村服務、發展移動智慧醫療等方式,提高群眾就醫可及性。2.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深入開展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力爭到2025年,所有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國家基本標準,15%的鄉鎮衛生院(蘇集鎮、景古鎮、八松鄉衛生院)和附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國家推薦標準。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推進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師30、轉化,允許臨床醫學類(含中醫類、中西醫結合類)大專醫學生免試注冊鄉村醫生,逐步提高鄉村醫生待遇。(二)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堅持“強縣區,重管理,提質量”,持續推動縣級醫院提標擴能,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就近享有高水平醫療服務需求。至少設置1個縣級綜合醫院、1個縣級中醫醫院和1個縣級婦幼保健院,縣醫院達到三級水平,縣醫養結合醫院和縣中醫院達到二甲水平,縣婦幼保健院達到二級水平。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提升基層服務能力。推進縣域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創傷中心、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五大中心”建設,發揮縣域心電、檢驗、病理、影像、消毒供應等5個醫學中心作用。實施縣31、級醫院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加強專科建設,提高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診療能力,提升感染性疾病、精神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創傷、重癥等救治水平。(三)推動非公立醫療機構協調發展。拓展社會辦醫空間,按照每千人口不低于1張床位為非公立醫院預留空間。促進診所發展,診所主要提供常見病、多發病診療服務等,其設置不受規劃布局限制,實行備案制管理,加強事前事中事后監管。鼓勵將診所納入醫共體建設,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導診所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全面提升診所規范化、標準化水平。六、健全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體系(一)完善婦幼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健全婦幼健康服務網絡,縣婦幼保健院全面開展臨床業務,達到二級以上等級標準。(二32、)提升老年健康服務能力。推進健康老齡化戰略,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療護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建立健全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縣醫養結合醫院和縣醫院、中醫院老年醫學科為核心的老年醫療服務網絡。(三)加快推進醫養結合事業發展。實施居家醫養結合全覆蓋行動、社區醫養結合雙促建行動、醫養結合機構改拓建行動和中醫藥醫養康融合推進行動。到2023年底,建成1所醫養康護一體化的醫養結合服務示范機構;到2025年底,醫養結合服務質量標準和評價體系基本建立,醫養結合機構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顯著提升。(四)健全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健全促進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政策,完善普惠33、托育服務體系,到2023年底,建成1個以上專業化、規范化的托育機構。積極開展普惠性托育機構創建工作,到2025年,各鄉鎮建成不少于1個普惠性托育機構,20%的城鄉社區能提供托育服務,能提供的托位數達1000個左右,每千人擁有三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由2020年的0.3提高到4.5。(五)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服務體系。以縣醫院精神科為主體,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依托,以縣疾控中心為補充,為群眾提供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的預防、干預、診治和康復服務。縣醫院、中醫院設置有病房的精神科或精神心理門診。到2025年,設置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機構,100%的鄉鎮建立精神衛生綜合管理小組。(六)發展康復醫療服務體系。縣34、級至少有1所二級公立醫院設置康復醫學科或康復醫學科門診。依托縣醫養結合中心建設項目,加強縣級中醫康復中心建設。二級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二級康復醫院、康復中心、基層醫療機構等重點為診斷明確、病情穩定或者需要長期康復的患者提供康復醫療服務。到2025年底,每10萬人康復醫師達到8人、康復治療師達到12人。(七)完善采供血服務體系。加強現有的愛心獻血屋采儲血工作。(八)完善職業健康技術支撐體系。按照加強職業病防治技術支撐體系建設標準和考核要求,加快推進職業病防治技術支撐體系建設,提高職業病監測評估、危害防護、診斷救治技術支撐能力,維護勞動者職業健康。提升職業病監測評估技術支撐能力。由疾控中心、監督所35、作為職業病監測評估技術支撐機構,承擔本轄區職業病監測評估、應急處置、宣傳教育與健康促進等技術支撐任務,專業技術人員占相關所(科、室)人員編制總額的比例不低于85%,其中工程技術人員占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力爭達到10%;提高職業病診斷救治技術支撐能力。縣醫院確定為職業病診斷救治技術支撐機構,加強相關能力建設,承擔全縣職業病診斷、治療、康復等任務。支持企業設立職業病防治技術機構,支持企事業單位、行業學會協會等社會團體發揮專業優勢,提供多樣化的職業健康技術服務。七、實施保障(一)加強黨建示范引領。堅決落實縣委、縣政府重大決策部署,促進黨建和業務深度融合。加強公立醫院黨建工作,突出公立醫院黨委領導地位,36、嚴格落實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建立健全議事決策制度。持續推進黨支部建設標準化提質增效工作,提升基層黨組織戰斗力、凝聚力,以黨建引領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加強醫德醫風教育,完善醫德醫風考核機制,強化考核結果運用。(二)落實行業部門責任。各相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強化政策協同,協調推進規劃編制與實施工作。衛健部門要牽頭研究起草衛生健康服務體系規劃并根據需要適時動態調整。發展改革部門要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本規劃,積極爭取落實國家和省上對新(擴、改)建設項目的資金支持。機構編制部門要依據有關規定和標準合理制定并落實公立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編制標準。財政部門要按照政府衛生投入政策落實相關經費。自然資源部門要結合醫療衛生機構發展需要和空間需求,以及“十四五”期間重點項目建設時序、規模及布局安排,在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及實施中予以統籌保障,合理安排建設用地。醫保部門要加快醫療服務價格和醫保支付制度改革。(三)動員社會廣泛參與。明確鄉鎮公共衛生管理權責,推進村(居)委會公共衛生委員會建設。加強愛國衛生組織機構建設,健全各級愛國衛生工作網絡,鄉鎮、社區(村)、機關、企事業單位等明確專兼職愛國衛生工作人員,推動愛國衛生各項工作融入城鄉基層治理,將愛國衛生運動與傳染病、慢性病防控等緊密結合,建立主動參與的群眾動員工作機制。-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