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市村前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稿)(35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40889
2024-06-17
35頁
37.84MB
1、【公眾征求意見稿】Overall Planning of Cunqian Towns Territorial Space 村前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目 錄CONTENTS1、規劃總則2、目標戰略3、總體格局4、要素支撐5、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6、鎮區規劃7、保障機制PREFACEPREFACE前 言注:本次公示成果為階段性成果,最終規劃成果以批復為準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 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落實自然資源部關于全面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通知,以及省委、省政府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部署要求,在2、省、市規劃戰略引領下,以推進鄉鎮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和高水平治理為目標,高安市村前鎮人民政府特編制高安市村前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構建新格局、打開新空間的發展藍圖和戰略部署,是高安市村前鎮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和指導各類建設的行動綱領,是編制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和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據。規劃包括村前鎮鎮域、鎮區兩個層次,行政區劃范圍為150.96平方公里。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近期到 2025 年,遠景展望到2050年。規劃總則1.1 指導思想1.2 規劃原則1.3 規劃范圍與期限011.1 指導思想1.2 規劃原則生3、態優先堅守底線集約節約高效發展因地制宜特色凸顯剛彈結合有序開發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及加快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生態文明發展理念,堅定維護糧食安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編制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為建設開放、創新、文明、和諧新高安提供空間保障,實現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1.3 規劃范圍與期限本規劃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其中:基期年2020年,規劃近期目標年2025年,遠期目標年2035年,遠景展望4、至2050年。u 規劃期限本次范圍為村前鎮行政轄區范圍內的全部國土空間,根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村前鎮全域國土面積為150.96平方公里。u 規劃范圍村前鎮人民政府村前鎮人民政府目標與戰略2.1 總體定位2.2 發展目標3.3 發展戰略022.1 總體定位2.2 發展目標匯集奉新、宜豐、高安3縣市之客商的邊貿集市高安市綠三角組成部分生態休閑為主要功能的旅游型城鎮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綠色生態相融合的魅力城鎮2025年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基本奠定,生態空間實現有效保護,更具可持續性的耕地布局基本形成,鎮區與工業園區等重點區域集聚效應明顯,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鎮區與工業園區的建設更加集約高效5、。2035年 國土空間格局全面形成,糧食產能繼續增強,生態建設成效顯著,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鄉村治理體系更加完善,農業農村現代化體系基本實現,全面成為高安市生態休閑旅游核心城鎮。2.3 發展戰略1、生態優先,堅持兩山轉換理論;2、強化全域旅游,打造“歷史+民俗+生態”的旅游體系;3、完善城鎮功能,推進城鄉融合發展;4、打造便捷交通,推動全域發展;5、堅持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傮w格局033.1 落實三條控制線及耕地保護目標3.2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3.1 落實“三條控制線”及耕地保護目標全鎮落實永久基本農田4548.90公頃,占鎮域國土面6、積的30.96%。全鎮落實城鎮開發邊界122.36公頃,占鎮域國土面積的0.81%。全鎮不涉及生態保護紅線。通過現狀”203“范圍內耕地進行調整補充及土地開發,耕地實行”先補后占“,保證全鎮落實耕地保護目標4717.19公頃,3.2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u 構建“一屏一廊、一心一軸三區”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一屏一廊:中部生態屏障,及西部遼河生態廊道。一心一軸三區:村前鎮區形成的發展核心,以主要交通要道形成的綜合發展軸,三區分別為南部農業發展區、中部農業發展區及北部林業發展區。3.2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u 夯實生態本底,保護“一屏、一廊、多塊”的生態格局,塑造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一屏:中部7、生態屏障。一廊:鎮域西部的遼河生態廊道。多塊:分布在鎮域的多處生態公益林斑塊。3.2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u 構建“一心三區”的農業生產空間格局一軸:圍繞鎮區打造支持全鎮農業生產科技服務、農產品加工制造、物流中轉的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三區:南部休閑農業發展區、西部現代農業發展區、東部生態農業發展區。3.2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u 打造“一心、一軸、一區”帶全域的城鎮空間發展格局一心:依托村前鎮區,作為輻射帶動全域發展的核心引領區域。兩軸:沿318省道及主要道路形成的鎮村發展軸線。一區:位于黃谷村東部的的一個工業片區。3.2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u 打造“鎮區中心村一般村”的鎮村體系布8、局一個鎮區:村前鎮區,作為輻射帶動全域發展的核心引領區域。2個中心村:完善村莊綜合服務功能,打造鄉村振興發展示范村。9個一般村:優化村民居住條件和生態環境。3.2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u 合理劃分村莊分類,指導村莊規劃編制城郊融合類:受鎮區輻射帶動,承接鎮區外溢功能和城鎮公用設施,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整治提升類:以村容村貌提升、基礎設施完善、鄉風文明建設為重點。集聚提升類:加快現代農業發展,落實鄉村振興產業項目用地,完善配套設施為主攻方向。搬遷撤并類:交通不便、設施匱乏,人流流失特別嚴重的村莊。要素支撐04 4.1 加快產業提質提能 4.2 構建暢通高效交通系統 4.3 提供全民共享公服體9、系 4.4 建設綠色韌性基礎設施1234.1 加快產業提質提能u 構建產業發展體系規劃提升第一產業,強化第二產業,做大第三產業,構建“2+2+2”的現代產業發展集群。依托村前鎮良好的產業基礎,打造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模式。村前鎮產業體系一產二產三產傳統農業特色農業優質水稻林下種植苗木花卉林下養殖精加工電子信息竹木制品食品加工等提升第一產業:大力發展特色養殖、花卉苗木、竹筍、林下經濟等。強化第二產業:圍繞電子信息、食品加工、竹木制品等重點產業,實施鑄鏈強鏈補鏈工程,同時零散布局農產品初加工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產業的基礎。休閑旅游配套服務綠色生態游農副產品物流運輸初加工農產品農業休閑游做大第三產業:依托10、現有旅游資源,發展特色農副產品,結合優質生態資源和休閑農業資源,構建全域旅游規劃。特色養殖4.1 加快產業提質提能u 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構建“兩軸、六區”的產業布局結構兩軸:指依托省道與縣道形成的產業發展主次軸。六區:指城鎮綜合服務區、休閑農業體驗區、林下種植經濟區、農業科教觀光區、林下養殖經濟區、苗木花卉種植區。4.1 加快產業提質提能u 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構建“一心、一軸、兩射、多基地”的全域旅游格局一心:結合鎮區,形成全域旅游服務中心。一軸:依托鎮域省縣道主要道路形成的全域旅游發展軸線。兩射:依托東部兩條縣道打造兩條對外聯系的旅游射線。多基地:包括康養、觀光、體驗、美食等為主要功能的農業基地11、。4.2 構建綠色高效交通系統u 構建“內連外暢”的高效交通體系優化對外交通:提升村前鎮與周邊鄉鎮的聯系,對鎮域東部兩條縣道進行改道擴寬提升,提升對外交通通行能力。連通內部交通:將鎮域南部現狀主要鄉道進行提升,按照雙車道標準進行建設;同時連通鎮域內部分村莊道路,提升內部交通通達性。4.3 提供全民共享公服體系u 打造高品質“城鎮-鄉村”一體化公共服務體系至2035年,健全“縣級鎮級村級”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綜合活動中心等文化設施,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100%。文化文化惠民至2035年,在鎮區建設能夠承接中小型賽事的小型體育場地;在行政村加強全民健身,提高體育設施有效供給,努力做到村12、級體育健身設施全覆蓋。體育體有 康健至2035年,以高安市醫院、鎮衛生院建設為核心,村衛生室建設為基礎,加快城鄉醫療網絡一體化建設,形成“醫院衛生院衛生室”三級醫療保健網絡。醫療病有良醫至2035年,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養老老有 頤養至2035年,按照均衡布局原則,實現小學以500米服務半徑、中學1000米服務半徑全覆蓋。學有 所教教育4.3 提供全民共享公服體系u 打造高品質“鄉鎮-鄉村”一體化公共服務體系4.4 建設綠色韌性基礎設施u 補齊市政短板,合理預留重要市政廊道規劃結合上位規劃,保留村前鎮自來水廠,規劃村前水廠供水規模為2.5萬噸/日。13、給水結合上位規劃,村前鎮設置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廠規模為300噸/日,行政村內根據居民點分布設置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污水結合上位規劃,在鎮域內規劃110KV村前變電站,由220KV相山(石腦)變電站接入。規劃要求 110KV 高壓線城區沿道路架空敷設,并設置 15-25 米的高壓走廊隔離帶,10KV電力線城區沿道路埋地敷設。電力規劃優先以現狀共享整合,將原有2G、3G、4G基站改 造升級,利用現有站址,根據需求情況進行改造,以滿 足5G加載共享需求。通信4.4 建設綠色韌性基礎設施u 補齊市政短板,合理預留重要市政廊道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055.1國土綜合整治5.2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城鄉用地增減14、掛鉤以提高糧食產能為目標,通過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其他整治工程繼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各村均有分布。主要對現有的中低產田和低洼易澇地進行“旱改水”改造,意在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益,形成穩定的生產能力,做到藏糧于田。主要分布在社前村、黃谷村、山下村、肖坊村。主要是對未利用土地的開發利用,要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未利用土地開發是補充耕地的一種有效途徑。主要分布在黃谷村、山下村等。開展對農村廢棄、散亂、低效以及閑置建設用地的整治。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促進村莊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各村均有分布。高標準農田建設區旱地改水田宜耕未利用地開發國土綜合整治:根據不同區域經15、濟社會發展狀況和自然資源稟賦特點,以提高國土空間發展品質和資源利用效率為目標導向,踐行“整治+”理念,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旱地改水田、宜耕未利用地開發和城鄉用地增減掛鉤。5.1 國土綜合整治加強森林生態功能保護修復實施水土流失防治修復強化水生態環境整治修復推進廢棄礦山生態修復 在林地類型比較豐富的地區,采取植被恢復、自然保護地修復等措施,實施退化林地的修復治理工程,推進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針對生態脆弱區,采取自然恢復為主,人工輔助干預為輔的策略開展生態修復,針對水土流失嚴重、植被稀疏,難以自然恢復的區域,采用人工輔助修復為主的策略。以河流綜合治理為重點,采用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實施河湖16、截污清淤改造,修復河道岸線,保障岸線生態安全。開展礦山污染治理,對于歷史遺留礦山修復與綠色礦山建設,選擇合理的生態修復方向和修復技術,實現對礦山修復最優化治理。5.2 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鎮區規劃066.1土地利用規劃6.2綜合交通規劃6.1 土地利用規劃以“尊重自然與歷史肌理、不大拆大建、保持宜人尺度、節約集約發展”為前提,盤活存量低效用地,合理布局鎮區建設用地。規劃建設用地面積為95.43公頃。6.1 土地利用規劃以“尊重自然與歷史肌理、不大拆大建、保持宜人尺度、節約集約發展”為前提,盤活存量低效用地,合理布局黃谷工業片區建設用地。規劃建設用地面積為26.93公頃。6.2 綜合交通規劃u 規劃17、形成“四橫兩縱”的路網結構,增加路網密度,完善路網等級四橫:分別由富江路、瑞豐路(瑞豐東路及瑞豐西路)、龍橋路、學府路構成;兩縱:分別由財富大道、村前大道構成,以及S219省道構成;村前大道村前大道學府路學府路瑞豐東路瑞豐東路瑞豐西路瑞豐西路財富大道財富大道財富大道財富大道S219S219省道省道S219S219省道省道朱家路朱家路富江路富江路龍橋路龍橋路龍橋路龍橋路社前路社前路瑤元路瑤元路龍溪路龍溪路保障機制077.1 強化規劃傳導7.2 制定近期建設計劃7.3 保障規劃實施城鎮開發邊界內城鎮開發邊界內城鎮開發邊界外城鎮開發邊界外7.2 制定近期建設計劃7.3 保障規劃實施7.1 強化規劃傳導根據村前鎮社區生活圈服務半徑以及干道、河流等自然地理界線,結合城鎮開發邊界以及上位國土空間規劃,合理劃定村前鎮鎮區和黃谷工業片區詳細規劃編制單元,同時明確單元公共服務設施配置要求,開發強度和高度等風貌管控要求。制定鎮域內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單元,對于不編制規劃的村莊編制通則式村莊規劃,保證鄉村建設有則可依。針對村前鎮現狀情況及未來發展建設需求,制定村前鎮近期建設項目。近期建設項目主要為基礎設施類、產業發展類、公共服務設施類。加強組織保障完善規劃實施法規政策完善公共設施實施規劃健全公眾參與和監督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