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市城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方案.ppt
下載文檔
上傳人:十二
編號:941383
2024-06-18
118頁
45.28MB
1、綿陽市城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ning for Mianyang,Sichuan,綿陽概況,綿陽:中國唯一的科技城,成渝經濟區西北部的中心城市,四川省第二大城市2010年:總人口542萬,地區生產總值960億元市區建成區面積103平方公里,城區人口106萬,市轄:2個區:涪城,游仙1個縣級市:江油6個縣:三臺,安縣,平武,北川,梓潼,鹽亭,1 特征與優勢,2 問題與挑戰,3 目標與定位,4 空間發展戰略,5 行動指引,1 特征與優勢 1.1 特征一:國家戰略城市 1.2 特征二:區域中心城市 1.3 特征三:工業城市 1.4 特征四:山水城市 2、1.5 特征五:單中心城市 1.6 特征六:文化名城 1.7 小結,“十一五”,1.1 特征一:國家戰略城市,1958年長虹建廠,(1)國家政策驅動:國家戰略布局對綿陽城市發展的影響深遠,1983年科學城建設,災后重建,高新區,經開區科創園,國家利益:國防軍工機構云集,高端科研人才薈萃,1.1 特征一:國家戰略城市,(2)國家利益和地方利益的權重:,地方利益:年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1%,技術領先,但對地方經濟帶動較弱,作為國家戰略城市,需要處理好國家利益與地方利益之間的關系,尋找最佳結合點,圖:綿陽市教育科研用地現狀分布,1.2 特征二:區域中心城市,(1)歷史上的中心地位,地理上的區域中心四川3、盆地西北部,連接陜、甘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歷史上的川西北第一重鎮成都平原的北部屏障和要沖,“蜀道咽喉”、“劍門鎖鑰”、“川西北第一重鎮”建國后的交通樞紐,清代綿陽轄區范圍:綿陽處于川西北中心,德陽下屬于綿州府,經濟聯系與綿陽更為緊密,2010年GDP達到960億元,穩居四川省第二位,離千億元一步之遙,(2)第二梯隊的領頭羊,1.2 特征二:區域中心城市,圖:2010年四川省各城市GDP總量(億元),(1)二產主導的產業結構,1.3 特征三:工業城市,2007年之前綿陽市第二產業比重均低于45%,2007年的比重為44.6%震后2010年綿陽市第二產業比重達到48.8%,達到歷史高位,圖:1978-4、2010年綿陽市三次產業結構變化情況,1.3 特征三:工業城市,(2)工業一直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表:綿陽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年增強,貢獻率達到61.4%。在14.4%的GDP增長中貢獻了8.8個百分點。,北山區、中平原、南丘陵,平原占18.6%、丘陵占20.4%、山地占61%,1.4 特征四:山水城市,(1)地理格局:三大板塊,綿陽,1.4 特征四:山水城市,三江匯流(涪江、安昌河、芙蓉溪),四山環抱(西山、東山、南山、老龍山),西山,富樂山(東山),南山,芙蓉溪,涪江,安昌河,老龍山,(2)山水格局,四山環抱、三江匯流的自然山水格局,(3)旅5、游資源豐富,以喀斯特地貌為代表的地文景觀;以涪江為代表的水域風光;以大熊貓為代表的生物景觀;以北川地震遺跡、李白故里為代表的遺址遺跡資源;以現代工業科技城和古代宗教寺廟、名人故居為代表的建筑與設施資源;以藏羌民俗文化為代表的人文活動資源,1.4 特征四:山水城市,1.5 特征五:單中心城市,(1)濱江建城,單核集聚(2)沿水伸展,軸向擴張(3)臺地拓展,沿路集聚,1.6 特征六:文化名城,巴蜀古郡巴、蜀文化的交匯處科技新都強勁的科技實力,高素質的科研人員,為綿陽市今后吸引高端產業入住,成為區域服務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礎,(1)科技實力逐漸增強我國重要的國防科研和電子工業生產基地;2010年,被確定6、為國家首批三網融合試點城市;全國“軍轉民科技興市”、“技術創新”試點城市,1.7 小結:科技實力逐漸增強,區域地位面臨挑戰,(2)區域地位面臨挑戰經濟總量占全省比重在下降,圖:1978-2010年綿陽市GDP、二產、三產占全省比重變化,2 問題與挑戰2.1 區域地位的分析2.2 經濟發展的解讀2.3 空間問題的研判2.4 城鄉發展的認識,(1)總量:總量增加,地位不變,比重下滑,2010年綿陽市GDP960億元,遠遠低于成都5508億元,位于全省第二,1993年之前,綿陽市GDP占全省的比重持續上升,1993年7.96%,在經歷了1993-1998年的輕微震蕩后,1998年之后GDP占全省的比7、重持續走低,(2)增速:增速平穩,排名快速恢復,從2000年到2007年,綿陽全市經濟年均增長11.1個百分點震后綿陽全市經濟增速在省內的排名迅速恢復,2010年為12位,圖:1990年2010年綿陽全市經濟增長情況,圖:2004年2010年綿陽市經濟增速情況,(3)動力:投資拉動明顯,消費相對不足,出口貢獻有限,數據來源:2010綿陽統計年鑒,2008年、2009年因災后重建,投資的貢獻率凸顯,消費潛力還未釋放,2009年綿陽外貿依存度13.16%,高于全省平均,低于成都、德陽,居于省內第三,(3)動力:投資拉動明顯,消費相對不足,出口貢獻有限,2 問題與挑戰2.1 區域地位的分析2.2 經8、濟發展的解讀2.3 空間問題的研判2.4 城鄉發展的認識,2.2.1 科技角度:實力強,需要轉化,(1)科技實力強勁,R&D經費45.86億元,占GDP的6.17%,比重位于全省第一大中型工業企業R&D經費17.96億元,占有科技活動的大中型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的4.83%,比重位于全省第一,R&D經費以及大中型企業R&D經費(億元),資料來源:2009年四川省科技統計年鑒,(2)科研投入未充分轉化為生產力,綿陽有雄厚的國防科技實力,各類技術人才達17萬人,每年的科研成果達2000多項,但成果轉化率不足1%科學城在空間上缺乏與城市的對接,體制上獨立管理,對于城市的帶動作用不強,2.2.1 科技角9、度:實力強,需要轉化,2.2.2 產業角度:基礎好、潛力大,(1)工業推動城市發展,三個階段:1、19901998,二產主導,比重不斷上升2、19992003,三產主導,二產比重下降3、20042010,二產比重上升,三產回落,2.2.2 產業角度:基礎好、潛力大,(2)六大主導產業地位不斷增強,災后已形成六大主導產業,且主導地位不斷加強四年時間:主導產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從66.7%90.6%91.48%,2.2.2 產業角度:基礎好、潛力大,(3)電子信息產業占優勢,災后發展突飛猛進,2011年3月29日,綿陽市政府及長虹集團分別與富士康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災后電子信息產業重大項目一覽10、表,2.2.2 產業角度:基礎好、潛力大,(4)新興產業在興起,占比在提高,汽車及其零部件2010年同比增長60%:山東重汽、富臨川汽新能源汽車、新華新晨、好圣汽車等紡織、建材等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退出主導產業行列,2.2.2 產業角度:基礎好、潛力大,(5)民營經濟比重不斷提高,但企業規模小,2009年,實現增加值419億元,拉動GDP9.8個百分點,對GDP的貢獻率達到68.2%,2009年,規模以上私營企業單位產值0.41億元,其他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產值2.15億元,2.2.3 企業角度:大企業主導,集群尚處于培育期,(1)大企業主導產業發展,資料來源:綿陽市優勢企業倍增計劃實施方案,2011、09年各主導產業中主要企業產值及占比情況,2.2.3 企業角度:大企業主導,集群尚處于培育期,綿陽正在逐步培育后長虹時代的新興產業長虹工業增加值率不足20%,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0多個百分點,低于全省20個百分點2009年,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市工業中的占比由上年的30.18下降到29.15,第二集團軍(剔除長虹的億元以上企業)呈現強勁發展勢頭,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32.39億元,超過長虹(229.52億元)100多億元,(2)多元化產業體系初現端倪,(1)效益:差距大,2.2.4 園區角度:產出效益不平衡,空間布局較分散,用地規模:高新區占市區所有工業用地的46.97%,經濟規模:高新區占12、綿陽市工業總產值的38%,地均效益:科創園地均產值最高,市區規劃工業用地規模,各園區2009年工業總產值,(2)布局:分散,江油,北川,安縣,高新區,金家林,科創園,西科大,科學城,游仙區,動力城,航空城,經開區,農科區,蘆溪,仙海,2.2.4 園區角度:產出效益不平衡,空間布局較分散,(3)用地供給面臨瓶頸,2.2.4 園區角度:產出效益不平衡,空間布局較分散,(4)功能:同質,2.2.4 園區角度:產出效益不平衡,空間布局較分散,各園區產業布局趨于同質化,沒有實現錯位競爭全市園區中,35.7%的園區是以電子信息為主導產業,尤其是市區范圍內6個園區中有4個園區的主導產業都是電子信息業,圖:綿13、陽電子信息產業空間規劃全面鋪開,2009年綿陽市人均三產增加值5803元,在全省排名第4位,低于全省6355元以及全國11089元的平均水平2009年三產比重35.1%,在全省排名第6位,低于全省36.1%以及全國43.4%的平均水平,2.2.5 三產角度:服務趨于公益,能力有待拓展,(1)區域性服務偏低,(2)公益性服務較強(3)生產性服務不足,2.2.5 三產角度:服務趨于公益,能力有待拓展,2008年綿陽、成都服務業各門類增加值比重比較,2 問題與挑戰2.1 區域地位的分析2.2 經濟發展的解讀2.3 空間問題的研判2.4 城鄉發展的認識,2.3.1 軸向擴張,效益遞減,優點:具有明顯的14、生態優勢,生態結構較好。弊端:用地的經濟性隨軸向長度呈邊際遞減趨勢,軸向擴張城市的優缺點,7.2km,9.7km,13km,2.3.2 中心單一,服務受限,(1)單中心無法支撐軸向擴張的城市空間結構(2)規劃中的中心體系還未成形(3)規劃中的二環路仍處于建設當中,缺少次中心間的聯系,高度依賴老城中心的格局未得到根本改觀,2.3.3 園區分散,城園發展相互制約,(1)園區與外圍鄉鎮統籌發展尋求新的發展空間,金家林:與安縣統籌產業發展,通過鄉鎮土地指標解決發展矛盾,高新區、金家林、經開區等均面臨土地使用殆盡的局面,在園區編制的各自規劃中主動尋求與周邊縣鄉的統籌發展,2.3.3 園區分散,城園發展相15、互制約,(2)園區擠壓城區發展空間,軸向擴張被突破,組團結構開始模糊,呈現成片連綿發展態勢,2.3.4 空間增長呈現連綿態勢,2 問題與挑戰2.1 區域地位的分析2.2 經濟發展的解讀2.3 空間問題的研判2.4 城鄉發展的認識,(1)不均衡的總體格局,比重:綿陽市所屬縣域GDP總值61億元,人均GDP10995元,分別是全省平均水平的63%和60%。總量:綿江、綿三帶實力最強,約占70%,其他5縣僅為30%,安縣北川僅占8%;2000-2010年間縣市GDP總量構成比例保持穩定。,2.4.1市域發展不均衡,(2)工業布局向市區集聚,綿陽重點工業企業主要分布在江油市、涪城區、游仙區,擁有億元以16、上企業80戶,占全市109戶億元企業的73%,三臺、安縣、梓潼、鹽亭、平武、北川,占全市的27%。,2.4.1 市域發展不均衡,(1)對口支援、項目支持、產業取得長足發展,2.4.2 災后重建、新型城鎮崛起,對口支援項目964個,已竣工項目951個,累計完成投資206.87億元。4個援建省共63家企業落戶北川-山東、遼寧-安縣、江油-河南3個對口工業園區,協議總投資88.79億元。港澳援助項目40個,累計完成投資77158.4萬元,2.4.2 災后重建、新型城鎮崛起,(2)災后重建推動縣市區發展,分布:災后固定資產投資集中在涪城區、江油、北川及平壩地區。總量:北川、平武、安縣等區縣固定資產投資17、增長和占GDP的比重均達到高位。,2007-2009年綿陽各區縣固定資產投資情況比較,截至2011年3月31日,綿陽市納入災后重建規劃的7314個項目,已經開工7310個,已完工項目6839個,完成投資2115.73億元。,北川災后發展增速加快,2009年增速超過80%,2.4.2 災后重建、新型城鎮崛起,(3)災后重建推動新型城鎮崛起,3 目標與定位3.1 四大機遇3.2 總體目標3.3 總體戰略,3.1.1 機遇一:西部大開發進入快速發展階段,3.1 四大機遇,“三新城”正成為新一輪建設抓手,需要把握機會,完善創新鏈條,體現國家級科技城的實力。,3.1.2 機遇二:三新城建設帶來創新發展機18、遇,固定資產投資:2009年實現固定資產投資802億元,是2007年的4.4倍;城市發展用地:為保障災后重建,市域新增城市建設用地指標146平方公里新興產業導入:華晨汽車、山東重汽等主導產業擴產:長虹、九洲、攀長鋼等,3.1.3 機遇三:災后重建推動新型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發展,3.1.4 機遇四: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帶來區域一體化的發展機遇,成綿方向:成綿第二高速公路、樂成綿城際鐵路客運專線、成(都)西(安)高速鐵路綿遂方向:綿遂高速公路、綿陽-遂寧城際鐵路,高速公路網規劃(2010年),國家科技城,區域中心城市,先進制造業基地,三大目標,3.2 目標定位,機遇二:三新城建設帶來創新發展機遇,機遇三19、:災后重建推動新型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發展,機遇四: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帶來區域一體化的發展機遇,機遇一:西部大開發進入快速發展階段,3.2.1 國家科技城,國家利益:國防軍工科研責任,三新城:科學新城、空氣動力新城、航空新城,(1)國家責任,強化與轉化:引入市場力量,串接創新鏈條整合科技資源,構建創新核心立足重大項目,推進科研轉化,(2)地方帶動:軍工科研力量的轉化與帶動,三新城是軍民轉化與科技城創新力量的核心,3.2.1 國家科技城,宏觀層面:西北與西南交接地區的第一城市,輻射西北廣大腹地成渝經濟區層面:重要的區域性專業服務業中心之一成都平原層面:山區向平原交接地區的重要城市,承接山區人口轉移,320、.2.2 區域中心城市(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綿陽,對接成渝,鞏固第二大城市的地位區域層面:加強統籌市域層面:在強化成綿走廊的同時,加強綿三發展帶的發展,向東南對接重慶中心城:推動生活及生產服務業的提升,3.2.2 區域中心城市(四川省第二大城市),3.2.3 先進制造業基地,鞏固優勢:既有先進制造業扶持新興:新興先進制造業承接轉移:東部沿海及更大范圍內的轉移,目標一:國家科技城,目標二:區域中心城市,目標三:先進制造業基地,3.3 總體戰略,機遇一:三新城建設帶來創新發展機遇,機遇二:災后重建推動新型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發展,機遇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帶來區域一體化的發展機遇,機遇四:西部大開發進入21、快速發展階段,產業發展,市域發展,交通發展,旅游發展,特色發展,總體戰略,3.3.1 產業發展:多元體系,聚焦集群,著力發展兩大優勢產業,轉型發展四大特色產業,電子信息產業,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食品及生物醫藥產業,冶金機械產業,材料及新能源產業,化工及環保產業,培育發展兩大戰略新興產業,非動力核技術應用,三網融合與物聯網,加快發展五大現代服務業,金融服務,現代物流,現代商貿,旅游業,文化產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高新區、經開區、科創園,高新區、安縣,經開區、農科區、梓潼、蘆溪產業園、鹽亭,江油,高新區、游仙試驗區、北川,經開區、農科區、三臺、江油,中物院及相關企業,九院、科創園,金家林,新皂(市級22、)、石馬、磨家、塘汛、九嶺,中心城區、各社區、各農村居民點,王朗-石馬、新老北川、羅浮溫泉等景區,文化產業園區、文化產業基地,優質糧油基地、優質種子基地、優質商品豬基地、特色蔬菜基地、特色林業基地,著力發展兩大優勢產業,電子信息產業,汽車及零部件產業,3.3.1 產業發展:多元體系,聚焦集群,轉型發展四大特色產業,食品及生物醫藥產業,冶金機械產業,材料及新能源產業,化工及環保產業,3.3.1 產業發展:多元體系,聚焦集群,培育發展兩大戰略新興產業,非動力核技術應用,三網融合與物聯網,3.3.1 產業發展:多元體系,聚焦集群,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金融服務,現代物流,現代商貿,旅游業,文化產業,323、.3.1 產業發展:多元體系,聚焦集群,積極發展現代農業,3.3.1 產業發展:多元體系,聚焦集群,產業一體化:重視綿三鹽、綿梓的產業軸;空間一體化:重視新機場、蘆溪、魏城等節點區域;城鄉一體化:抓住重點軸帶和節點;重視重點示范鄉鎮建設,3.3.2 市域發展:市域一體、中心提升,市域一體:,中心提升:,成德綿規劃拼合圖,綿陽中心城區規劃拼合圖,功能轉型:從單一的開發區向綜合性城區轉型空間重構:從單一中心到多中心;環境營造:打造山水城市景觀;,3.3.3 交通發展:區域樞紐、復合交通,新機場,高鐵站,新皂鐵路貨運站,梳理快速系統,加強重點城鎮、組團與中心之間的聯系;推進高鐵、城際和輕軌、BRT建24、設,構建公交都市;重視慢行交通,區域樞紐:,復合交通:,成西高鐵站、新皂貨站、九嶺機場,3.3.4 旅游發展:主題旅游、服務中心,總體定位:以紅色資源、多元文化、自然生態等為特色的國家級主題型旅游目的地,川陜甘國家級旅游線路中的旅游組織與服務中心五大品牌:大愛精神之地,科技娛樂之都,文化體驗名苑,生態休閑勝地,康體度假天堂發展策略:區域層面:線路帶動,區域共贏市域層面:強化中部,南北延伸中心城層面:強化服務,旅游城市,3.3.5 特色發展:宜居綿陽、休閑綿陽,宜居綿陽:提升居住環境,完善服務設施,建設山水宜居城市,休閑綿陽:結合山水、歷史文化資源,發展休閑娛樂設施,提升服務水平。,目標一:國家25、科技城,目標二:區域中心城市,目標三:先進制造業基地,機遇一:新三城建設帶來創新發展機遇,機遇二:災后重建推動新型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發展,機遇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帶來區域一體化的發展機遇,機遇四:西部大開發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產業發展,市域發展,交通發展,旅游發展,特色發展,總體戰略,空間發展平臺的支撐,4 空間發展戰略4.1 總體戰略:五個聚焦4.2 都市圈4.3 發展軸4.4 中心城4.5 新區:整合、聯動、提升4.6 園區:特色、預留、充實,聚焦都市圈,交通便捷,聚焦發展軸,聚焦新城,聚焦新區,聚焦園區,空間發展的總體目標:中心提升、區域一體,總體戰略:五大聚焦,4.1 總體戰略,設施共享,26、城鄉一體,產業集群,城鎮集聚,空間集約,空間整合,聯動發展,轉型提升,創新驅動,特色功能,緊湊空間,專業功能,引導發展,4 空間發展戰略4.1 總體戰略:五個聚焦4.2 都市圈4.3 發展軸4.4 中心城4.5 新區:整合、聯動、提升4.6 園區:特色、預留、充實,安縣:界牌、花荄江油:西屏、九嶺、龍鳳、方水三臺:永明、花園、立新、蘆溪,4.2 都市圈與規劃控制范圍,在原有871平方公里規劃區基礎上增加:,用地規模 1467平方公里,規劃區,4.2.1 空間結構,(1)空間格局 北研、南工、中服三條發展帶,產業發展帶:四川北川經開區遼安經開區高新區新皂產業區吳家產業區經開區蘆溪產業園三臺城市服27、務帶:北川新縣城黃土花荄界牌金家林園藝老城中心游仙仙海區域發展帶:江油九嶺教育園區金家林高新區至德陽、成都,4.2.1 空間結構,1個中心城區3個綜合新區:城西新區、城南新區、科教創新區3個特色園區:仙海休閑園、九嶺空港園、蘆溪產業園,(2)規劃控制區空間結構:“133”,(3)都市圈空間結構在規劃控制區的基礎上:,4.2.1 空間結構,四條發展帶一個聯絡環五個縣城,4.2.2 交通結構:,現狀問題單中心發展模式,增加核心區交通負荷外圍路網缺失,過境交通沖擊核心區組團通道缺失,建設標準低道路等級功能不匹配綿陽城市現狀無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長度的比率為 1:1.15:1.53。次干路與支28、路路網密度偏低,造成主干路交通負荷集中。低等級道路對城市干道干擾嚴重;城市干道功能定位不清,等級不匹配。節點通行不暢節點設計不合理,交通配套設備不足,同時缺乏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使節點成為制約道路通行能力發揮的關鍵所在,4.2.2 交通結構,對外交通規劃雙環八射的高速公路網體系在不同方向上高速公路與城際快速通道相結合的對外交通體系,4.2.2 交通結構,道路等級體系雙環十二射的快速路系統快速路系統在綿陽中心城區以三橫二縱的骨架串聯各組團第一橫:從綿安北第二通道聯系九洲大道、一環路北段,聯系北川、安縣、界牌、金家林、園藝、游仙各組團。第二橫:從綿安北公路聯系飛云大道、一環路南段,聯系北川、安縣、29、界牌、磨家、高新區組團、機場組團。第三橫:從貨運大道出發,聯系北川、安縣、界牌、磨家、新皂、吳家、經開區、農科區各組團。第一縱:為青龍大道-長虹大道-御中路,聯系江油、青蓮、龍門、中心城、機場組團以及吳家產業新區各組團。第二縱:為游仙東路-東津路-綿鹽路,聯系游仙、農科區各組團。,4.2.2 交通結構,BRT體系4條快速公交系統一號線:聯系高新區、金家林、教育園區后備組團以及龍門二號線:聯系龍門、青義、高新區、新皂、吳家三號線:聯系農科區、小枧、機場、火車站四號線:聯系金家林、園藝、老城、沈家壩、游仙經濟試驗區,4.2.2 交通結構,輕軌系統2條輕軌系統1號線:聯系花荄服務中心、永興城市副中心30、綿陽火車站、老城中心、游仙城市中心、仙海2號線:聯系金家林、園藝、老城中心、南山、城南副中心、城南吳家服務中心,交通樞紐客運:九嶺:遠景建設4D級新機場樂成綿城際鐵路:綿陽樞紐站、青蓮、江油成西高鐵:金家林客運站貨運:寶成鐵路:梅家溝、新皂、石馬綿遂鐵路:塘汛,4.2.2 交通結構:,4.2.3 生態安全格局,山江谷丘的生態戰略,山:內山、外山、內山與外山之間的滲透江:涪江、安昌河的生態景觀帶谷:河谷地帶分段式的開發模式,強調生態綠道建設丘:適度開發,山和江是生態本底條件,需要進行保護谷和丘是適宜建設地區,實行梯度開發,4.2.4 中心體系,組合型城市中心:包括老城、游仙和園藝,市級商業、商31、務、行政和文化中心功能永興次中心:承擔商業次中心功能塘汛次中心:承擔商業、商務次中心功能。吳家次中心:承擔綜合服務功能龍門次中心:承擔科技服務功能組團中心:科學城、高新區普明、循環經濟園、磨家、松埡、青義、小枧等組團,4.2.4 中心體系,專業中心:結合金家林高鐵站布局高鐵站前綜合商貿區、總部經濟實驗區結合新皂貨運鐵路站點,布局市級物流基地結合綿遂鐵路塘汛貨運站布局物流基地結合寶成鐵路石馬貨運站布局物流基地結合九嶺空港以及青蓮高鐵站點布局臨空經濟區和古鎮旅游服務基地結合梅家溝貨運站建設梅家溝物流中心,4.2.5 產業布局,一帶一核三區三園:一帶:安北綿三產業帶一核:中心城區服務產業集聚核三區:32、城西新區產業集聚區城南新區產業集聚區科技創新產業集聚區三園:九嶺空港產業集聚區仙海休閑產業集聚區蘆溪產業集聚區,4.2.6 旅游發展,一心二軸,一環六區:一心:區域旅游服務中心二軸:以成綿高速、成綿高速復線、成樂綿城際鐵路、成西高鐵等為依托的區域旅游發展軸聯系北川-安縣-綿陽-梓潼的市域旅游發展軸一環:市郊旅游發展環六區:安縣溫泉旅游度假區新老北川旅游區李白故里文化旅游區梓潼文化休閑旅游區鹽亭嫘祖文化休閑旅游區梓州古城文化旅游區,4 空間發展戰略4.1 總體戰略:五個聚焦4.2 都市圈4.3 發展軸4.4 中心城4.5 新區:整合、聯動、提升4.6 園區:特色、預留、充實,發展目標,4.3.133、 綿安北發展帶:市域發展軸,依托西部新城形成沿安昌河的連綿發展帶,打造為綿陽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的集中體現區,具有示范發展意義的市域城鎮、市域經濟發展軸。,發展策略:,產業:鏈條延伸、特色積聚重點發展汽車及零部件、無機鹽化工、生物醫藥、國防科技產業和食品加工業。加強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積極發展旅游產業。加快推進小城鎮建設,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人居條件,結構:綠廊相間、連綿發展一軸:安昌河綜合服務軸。三帶:指由安昌河、綿安公路分隔形成的三條特征不同的發展帶。四區:分別是新北川黃土片區、西部新城片區、園藝片區、老城核心區。多中心:各組團與片區中心。,集九嶺空港園、創新新區等區域戰略性關鍵節點的集中34、發展帶,未來將打造為區域發展軸,與成德綿發展軸對接,是綿陽市打造區域副中心、提升生產服務能級、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承載空間。,發展定位,4.3.2 綿江發展帶:區域發展軸,發展策略:,產業:重點發展冶金機械、建材、天然氣化工、國防科技產業、水電和新能源開發、礦產采掘加工、林產品和食品加工業,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和生物質能源林業,培育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加強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結構:生態為底、串珠發展:一軸:涪江發展軸。四區:江油片區、九嶺空港園、創新新區、老城區。多中心:各組團與片區中心,充分發揮南部新城的帶動作用,在綿陽市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承接綿陽中心城區產業的外溢與轉移,同時,注重沿涪35、江流域的產業分工協作,實現跨區域沿涪江流域的協作發展帶,打造綿陽市東南部重要的經濟增長帶。,發展定位:,4.3.3 綿三發展帶:流域發展軸,發展策略:,產業:強化基礎、承接轉移:重點發展紡織服裝、食品加工、機械制造、能源化工產業、建材和農副產品加工業,交通:快速支撐:通過綿遂高速公路、綿三快速通道、綿陽-鹽亭-西充高速公路、綿鹽快速通道實現發展帶與綿陽市中心城區的快速交通聯系,4.3.4 綿梓發展帶:特色發展軸,發展定位,以自身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與良好的山水環境資源為依托,發展特色人文山水旅游,開辟精品旅游線路,打造綿陽市的特色發展軸,發展策略:,產業:打造旅游特色:重點發展特色旅游產業,同時36、加快第二三產業的引進,強化具備一定發展基礎的新材料、食品加工、建材產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和觀光農業,交通:快速支撐:108國道、綿陽-梓潼-巴中高速公路支撐綿梓發展帶與綿陽市中心城區的快速交通聯系,魏城及周邊鄉鎮作為綿梓帶上重點城鎮,產業發展結合游仙區以及當地資源條件,注重產業引導,錯位競爭,4 空間發展戰略4.1 總體戰略:五個聚焦4.2 都市圈4.3 發展軸4.4 中心城4.5 新區:整合、聯動、提升4.6 園區:特色、預留、充實,(1)目標定位,做“優”中心城,使之成為:區域性服務中心綿陽市政治、文化、科技、商貿服務中心宜居城區,(2)產業類型,以第三產業為主,重點發展商貿、文化、體育等37、生活服務以及中介服務、會議會展等生產服務,同時可以少量發展對周邊環境沒有污染的都市工業,中心城用地規模91.4平方公里,可居住人口90-100萬人,(3)空間策略,策略一:保護歷史遺存,優化老城空間策略二:打破單位壁壘,推動科學城整合策略三:控制生態廊道,營造濱江景觀,躍進路歷史街區、越王樓-碧水寺歷史街區、富樂山歷史文化景區、西山歷史文化景區,4 空間發展戰略4.1 總體戰略:五個聚焦4.2 都市圈4.3 發展軸4.4 中心城4.5 新區:整合、聯動、提升4.6 園區:特色、預留、充實,整合園區由分散到一體,聯動周邊由極核到區域,轉型提升由園區到城區,4.4.1 城西新區,(1)目標定位,做38、“精”城西新區,使之成為:區域性的高端生產服務中心城市西部副中心綿陽西部重要的高新產業集聚區,(2)產業類型,總部經濟金融服務成果轉化中介服務商貿服務,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新材料,城西新區用地規模80.6平方公里,可居住人口80萬人,(1)目標定位,做“強”城南新區,使之成為:國家重要的航空及空氣動力研發中心城市東南副中心綿陽南部重要的產業集聚區,(2)產業類型,科技研發研發配套生活服務房地產,電子信息精細化工環保產業食品產業,4.4.2 城南新區,城南新區用地規模105.6平方公里,可居住人口90-100萬人,功能定位:綿陽城區北部重點培育的創新新區,依托西南科大和龍門鎮、石馬鎮,建設成為以39、科研教育為主,生活服務為輔的新區。創新新區總建設用地規模約建議控制在24.8平方公里,人口規模控制在25萬人以內,產業發展:依托資源、創新培育、強化鏈條、完善配套教育科研、居住、城市服務業、配套工業,4.4.3 科教創新區,4 空間發展戰略4.1 總體戰略:五個聚焦4.2 都市圈4.3 發展軸4.4 中心城4.5 新城:整合、聯動、提升4.6 園區:特色、預留、充實,4.5.1 仙海休閑園:特色,依托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建設集主題公園、運動養生、康體娛樂、會議科技、高尚居住于一體的綜合型旅游新區。帶動周邊地區城鄉統籌發展,拓展綿梓產業發展帶 規模:用地規模42.6平方公里,人口規模10萬,4.540、.2 九嶺空港園:預留,依托空港、高鐵、旅游資源,建設集物流、商業服務、居住、文化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空港園。使其成為綿陽服務區域、對接國內的重要樞紐地區。整合與帶動鄉鎮統籌發展,完善與拓展綿江產業帶九嶺空港園總建設用地規模約建議控制在19.5平方公里,人口規模控制在16萬人以內,4.5.3 蘆溪產業園:充實,西部生態食品城充實以食品加工為主導的產業集群發展,依托三臺及周邊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大力發展現代食品加工產業,建設現代食品工業新城 蘆溪產業園總建設用地規模約建議控制在19.2平方公里,人口規模控制在16萬人以內,5 行動:探索戰略的實施途徑5.1 規劃控制區的調整5.2 產業園區的整合5.41、3 交通體系的梳理5.4 功能區劃的管理5.5 相關建議,安縣:界牌、花荄江油:西屏、九嶺、龍鳳、方水三臺:永明、花園、立新、蘆溪,在原有871平方公里規劃區基礎上增加:,用地規模 1467平方公里,總體規劃的規劃區范圍,規劃區,5.1 規劃控制區(協調區)的調整,5.2 產業園區的整合,(2)分區梳理,協調規劃控制區產業布局,(3)城園互動,推動產業園區到新城的轉變,(4)通過規劃功能區引導,分類制定開發區考核指標,引導園區科學發展;,(1)明確定位,引導產業“一軸四帶”,5.3 交通體系的梳理,總規當中的快速路與對外聯系通道,高速公路調整,快速路系統調整,(1)成綿第二高速綿九高速連接線位42、于永昌與黃土之間,與九嶺機場和江油城區銜接:,(2)綿安北貨運通道向南延伸銜接新皂、吳家和經開區,形成貫穿產業帶的快速貨運通道;,(3)安昌河南側梳理出一條東西向主干道,與安北公路銜接,形成貫穿綿安北的生活主干道;,5.4 功能區劃的管理,(1)區劃原則,功能近似性主體同一性開發便利性,(2)控制體系,共劃分成57個功能區劃,針對每個單元的特征,應當在專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分別提出相應指標控制體系和發展要求。,5.5 相關建議,1、加強規劃區城鄉規劃集中統一管理,理順市區兩級政府規劃管理事權關系,堅持整體協調,集中管理,合理引導,局部服從整體,近期服從長遠,發揮兩個積極性;2、建立規劃統領的,適應科學發展的財政轉移支付和土地統征儲備制度,即該支出的支出,該收益的收益,經營性土地收益最大化與公益性空間的投入。合理確定建筑容積率和建筑密度,控制舊城開發強度。,謝 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