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社區綠色更新途徑與實踐研究報告(90頁).pptx
下載文檔
上傳人:十二
編號:941981
2024-06-20
90頁
85.52MB
1、傳統社區綠色更新實踐,報告框架,一、社區綠色空間形態的歷史演進二、綠色更新作為自然觸媒三、綠色更新作為微氣候調節器四、既有建筑的綠色微更新,一、社區綠色空間形態的歷史演進,一、社區綠色空間形態的歷史演進,清明上河圖街道上的綠色空間,歷史上傳統社區的母體是所處的城市與自然社區既是人類聚集的生活場所 也是自然生態體系的共生場所,一、社區綠色空間形態的歷史演進,清明上河圖街道上的綠色空間,自然為“陰”人居為“陽”社區綠色空間形態的正向關聯,一、社區綠色空間形態的歷史演進,成都七一城市森林花園實景圖片來源:網絡,一、社區綠色空間形態的歷史演進,成都七一城市森林花園實景圖片來源:網絡,各種似是而非的綠色2、住宅圖片來源:網絡,當代社區正強調返回綠色與自然,自然為“陽”人居為“陰”社區綠色空間形態的逆向關聯,一、社區綠色空間形態的歷史演進,低層社區,多層社區,小高層社區,高層社區,傳統聚落社區,傳統城鎮社區,傳統街坊社區,傳統大院社區,一、社區綠色空間形態的歷史演進,綠色更新需求區,社區綠色空間形態演進的微笑曲線,二、綠色更新作為自然觸媒,城市觸媒的內涵,1989年由美國學者韋恩奧圖(Wayne Atton)和唐洛干(Donn Logan)在美國都市建筑城市設計的觸媒一書中提出了“城市觸媒”(Urban Catalysts)的概念。城市觸媒是由城市所塑造的元素,然后反過來塑造它本身的環境。他的目的3、是促使城市結構持續與漸進的發展。城市更新過程中,綠色自然體系恰是最佳的激活觸媒,通過自然體系修復與衍生,可以促發改造區域連鎖式正向反應。,三、綠色更新作為自然觸媒,河南省信陽市潢川弋陽古鎮,三、綠色更新作為自然觸媒,弋陽古鎮的自然觸媒更新計劃,將城市道路及周邊高土地價值的房地產開發與古鎮自然生態體系修復相綁定,土地收益的資金反哺古鎮自然修復,以自然湖體修復和公園建設形成古鎮有機更新的觸媒,同時以風貌保護林帶塑造古鎮保護的開發邊界,在法律保護缺失的條件下,以自然形成保護紅線。,弋陽古鎮的自然觸媒更新計劃,1 南城現代都市綜合體2 西湖3 住區4 新中式商業娛樂中心5 古城文化廣場6 回族小學7 4、南入口廣場8 佛道養生苑9 小南海浴佛園10 小南海經書苑11 圍子湖12 清真寺13 回教文化園14 聚禮廣場15 小南海廣場16 鐘鼓廣場17 凈慧齋堂18 小南海觀音禪寺19 菩提放生園20 甘潭靜心園21 南國入口廣場22 花卉游園23 戲樓24 實味廣場25 花廟26 城關小學27 道家禪坐養生苑28 道家香火店29 道教文化館30 三義觀31 八角樓32 桐家大院33 大巷街34 凝安門35 南城影院36 中大街37 南國西天38 基督教堂39 康濟門40 老城文化交流中心41 民俗館42 七賢酒樓43 老城水街44 畫舫酒家45 灌湖46 集會廣場47 三棵樹智慧園48 天主教堂5、49 天堂的雜貨店50 圣經故事體驗園51 天主教入口52 磨盤街 53 東門54 禱告廣場,三、綠色更新作為自然觸媒,核心保護區:1)原貌保留,修舊如舊。,三類建控地帶:1)三類建控地帶為新建建筑。2)三類建控地帶控制大規模建設,控制建筑物高度,建筑層數為34層。3)三類建控地帶建筑形式和色彩要與傳統街坊相協調,為新中式風貌建筑。,二類建控地帶:1)二類建控地帶建筑物更新與復建為有條件再進行。2)二類建控地帶為地方民居風貌建筑,建筑層數為12層。3)二類建控地帶應與老城歷史文化氛圍相協調,嚴格控制私搭亂建現象。,核心保護區:1)核心保護區建筑物要采用傳統建筑結構、建筑材料和工藝,原貌保留,修6、舊如舊。2)核心保護區不得進行任何有損文物的建設活動,基礎設施改造要盡量避開文物建筑基礎。,一類建控地帶:1)一類建控地帶建設應尊重老城歷史情況,應結合歷史研究和勘查結果,慎重立項,在原址更新與復建。2)一類建控地帶建設以展示傳統文化為主,建筑形式與歷史風貌相協調,采用傳統風貌建筑,建筑層數為12層。,三、綠色更新作為自然觸媒,某古城的自然綠色更新計劃,三、綠色更新作為自然觸媒,某古城的自然綠色更新計劃,三、綠色更新作為自然觸媒,四、綠色更新作為微氣候調節器,城市地區微氣候產生影響的三大基本要素為溫度、濕度和通風。對溫度產生影響的主要有太陽輻射、人工散熱、廢氣(物)排放、下墊面、種植、地理環境7、等因素,其中下墊面、種植和地理環境以及降水等又是濕度的主要影響因素,而通風同時會對溫、濕度產生影響。國內眾多學者研究發現自然通風優化設計是調節街區微氣候、改善建筑熱環境和降低建筑能耗的最有效途徑。,三、綠色更新作為微氣候調節器,氣候適應性的綠色更新設計,湖南省衡陽市南岳區南岳大廟周邊區,“營造開放空間,打通通風廊道”,公共開放空間系統規劃圖,疏通,南岳古鎮地處湘南,常年濕熱,古鎮南街是游客祭拜衡山的必經之路。近年來,高強度的建設既使得古鎮街區品質低俗化,也破壞了傳統的東西河伴街相生的自然通風廊道,游客街道行進體驗較差。改造設計采用“引山入街”和“引河入街”兩大生態設計策略,拆除一部分臨街公房,8、建成街頭綠地廣場空間,運用CFD軟件模擬優化設計前后的主街風環境,在夏季主導風(南偏東風,平均風速2.3m/s)情況下,街道中心平均風速由原來的0.5m/s提高至1.5m/s以上,有利于夏季行人的活動,很好得實現了微氣候改良的目標。,冬季主導風:東北風(NE),平均風速1.7m/s,區域人行高度處(1.5m)速度分布云圖,通過CFD計算流體力學軟件模擬結果可以看到,在冬季主導風情況下,由于街道部分建筑拆除后形成了開敞空間,有利于街道內微環境風速的提高,風速由原來平均0.5m/s提高到1.2m/s以上,有利于冬季污染物的擴散,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微環境的舒適性。,現狀方案,優化方案,數據來源中國建筑9、熱環境分析專用氣象軟件,夏季主導風:南偏東風(SSE),平均風速2.3m/s,通過CFD計算流體力學軟件模擬結果可以看到,在夏季主導風情況下,由于街道部分建筑拆除后形成了開敞空間,有利于街道內局部風速的提高,風速由原來平均0.5m/s提高到1.5m/s以上,有利于夏季行人活動,在街道上營造出較為舒適的風環境。,區域人行高度處(1.5m)速度分布云圖,現狀方案,優化方案,“引山入街、引河入街”,夏季,太陽輻射強烈,需要進行相應地遮陽處理。,建筑對場地的太陽輻射遮擋明顯,但范圍有限,道路及交叉口太陽輻射較強。,結論:通過對夏季場地太陽直射輻射的模擬結果可以看到,部分廣場夏季地面日輻射強度大于30010、w/m2。策略:建議采用綠植、遮陽構件等,減少不利的熱環境影響行人活動的舒適性。,另外,基于街道地面輻射密度分析,對街道綠植和綠地分布進行優化設計。通過對街道核心十字交叉口的模擬,可以看到夏季交叉口周邊建筑對太陽輻射遮擋有限,部分人行空間地面日輻射強度大于300W/m2,依據分析結果,在輻射強度最高的人行區域增加喬木和綠地遮蔭設計,可有效改善夏季曝曬的街道環境,提升街區綠色環境的綜合品質。,“街道遮陽”,規劃總平面,南岳牌坊南岳真形景觀雕塑山形鋪地博物館壽道壽岳賜壽戲樓廣場金龜引路御街南岳大廟火正重黎抗戰忠烈西橋水府橋龍蔭橋,石橋司馬橋臥龍橋青龍橋曠家園古井室外庭院南岳小商品市場祝圣廣場祝圣寺11、大善寺延家坪古井東河西河福苑小區廟前區商業街,總平面圖,現狀建筑氣候適應性研究,湖南多樣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對湖南地區傳統民居建筑的諸多類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傳統建筑較為高大,講求南向、穿堂風和遮陽等降溫措施。傳統民居選址多依山傍水,講究風水,生態環境優美。建筑多采用縱橫軸線的院落式布局,主從關系明確,陰陽有序,體現了天、地、人合一的傳統哲學思想,是傳統哲學觀念和生態觀念的有機結合。,天井 傳統民居中的院落和天井主要用于采光、通風和排除屋面雨水。原因是井字形內天井式建筑天然采光最好,建筑密度最大,而且有了內天井,房屋可以從兩面采光。,屋頂 湘南傳統民居多采用30的屋頂,除了可以有利于雨水及12、時排走,還可以在室內營造出高達的空間,便于空氣流通,帶走室內的潮氣。這與湖南雨水充沛,潮濕悶熱的氣候條件相適應。,山墻 湘南傳統民居的山墻原本是用于防火,但不少民居中采用山墻開窗形成穿堂風,來緩解室內潮濕悶熱不舒適的室內環境。,總結:傳統民居建筑需要通過一定的生態設計來進行室內的采光與通風,從而滿足人們正常室內活動的舒適性。方式大致有如下幾種:1.通過門上方的橫批采光和通風;2.門頭上的亮子采光和通風;3.漏光洞和老虎窗(天窗)采光和通風;4.前后屋檐存在高差,利用隔扇窗采光和通風;5.隔扇門、窗采光和通風;6.天井采光和通風。,湘南傳統民居中的天井,湘南傳統民居中的屋頂構造,湘南傳統民居中的13、山墻,實地調研后現狀建筑使用中存在的問題:1.采光不足:由于本項目內多數建筑都是的開間較小而進深大,所以常規設計中的采光無法滿足建筑內部空間正常使用的采光要求。部分進深較深的建筑做了采光天井,但是只解決了采光天井樓梯部分的采光,對于周圍房間沒有改善。2.室內潮濕:由于多數建筑缺少有效的通風組織,進深大采光差,造成了室內墻面等因潮濕而出現了霉菌 等微生物,在室內也能明顯感到潮氣和異味。3.屋頂空間:調研中發現,很多建筑可以通過樓梯到達屋頂平臺,但是屋頂空間一般都沒有進行綠化等生態利用;而屋頂也是整個建筑受太陽輻射時間最長,屋頂隔熱遮陽是整個建筑節能最有效的手段。4.可再生資源:當地建筑缺少的可再14、生能源利用。,現狀建筑氣候適應性研究,通風屋頂,反光天棚,蓄水屋頂,屋頂綠化,遮陽卷簾,雨水收集,天井通風改造,形體自遮陽,生態綠色建筑策略:,設計理念,生態舒適綠色,傳統民居綠色更新設計策略,天然采光優化方案,模擬研究軟件:Ecotect其全面的模擬和分析功能可幫助設計者了解建筑的環境性能,被人們譽為“生態建筑大師”。,Radiance是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BNL)開發的一款優秀的建筑采光和照明模擬軟件包,它采用了蒙特卡洛算法優化的反向光線追蹤(Ray tracing)引擎。,Ecotect+Radiance結合兩款軟件,可以較為精確的進行外各種光環境模擬,目前被國內廣泛使用于建筑15、室內光環境評價。,方案1,臥室增加反光板后,方案2,增加采光天棚后,既有建筑2層,既有建筑2層,傳統民居綠色更新設計策略,通風優化方案,既有建筑天窗通風模擬結果矢量圖,改善方案1天窗通風模擬結果矢量圖,模擬軟件采用流體力學軟件phoenics,傳統民居綠色更新設計策略,新華家園老年公寓大廈更新設計,現狀照片(2014年),設計效果圖(2015年),建成照片(2017年),現狀總平面圖,改造后總平面圖,形象塑造原則:體現建筑對場地空間、景觀營造以及沿主要道路的城市形象的整體要求。因地制宜原則:創造與改造建筑結構體系相符的立面形態,做到改造合理,形象美觀,并與周邊城市環境相融合。綠色生態原則:構建16、綠色生態型可呼吸的表皮;通過立面改造將被動式節能策略優先融入設計,采用被動式技術優先,主動式技術優化的方式。,建筑表皮優化設計建筑的南立面表面風速不均勻,部分區域風速在5m/s以上形成了不利風速區域,建議針對表面風速對南立面表皮進行優化:高層建筑4m/s不利風速區域建議采用幕墻等開啟率較低的表皮形式,而2m/s左右的區域建議采取開啟率較大的表皮形式。,外表皮立面的材料主要是玻璃幕墻和鋼構件,玻璃幕墻保證了建筑整體的通透性和獲得最大的采光量,但是單一的幕墻設計也會因為其蓄熱量大,使得要維持室內舒適的環境而造成空調等大量能源消耗。除了對幕墻的結構上,建議采用Low-E中空雙層玻璃幕墻。裙房部分采用17、了弧型的玻璃幕墻與板材幕墻相結合的方式,并且每層的弧形輪廓均有不同,板材顏色選用淺咖色,使整個建筑的形體充分的活躍起來,是充分考慮其所在區域的城市風貌,在融入城市環境的同時,使其成為區域的視覺焦點,打造地標性建筑。,四、既有建筑的綠色微更新,七六八辦公樓垂直綠化實驗,0420,清華院生態所辦公樓 立體綠化實驗研究簡介,原狀條件(2014)清華院生態所辦公樓,位于北京市海淀區768創意園(原大華電子廠)東北角,是一棟建于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小型辦公樓,地上二層、地下一層,建筑總面積約2200平方米。,0420,第一期實驗(2014-):室外垂直綠化,方案與深化設計,0905鋼結構施工,0910主體(18、基質構造、植物與灌溉設備)安裝,0910主體(基質構造、植物與灌溉設備)安裝,0910主體(基質構造、植物與灌溉設備)安裝,0910主體(基質構造、植物與灌溉設備)安裝,0913,植物生長記錄,0915,0924,0918,1002,0927,1014,1102,0915,0927,1013,1102,0429,0422,第二期實驗(2015-):生態型屋頂綠化,低成本:主要采用保綠素基質袋,直接鋪設于屋面之上,0524,0728,0524,免維護:除初期養護外,長期僅利用夏空調冷凝水和雨水進行澆灌全生態:初期少量人工播種,長期自然更替,0629,0814,0420,第三期實驗(2016-):19、多類型屋頂綠化,屋頂綠化類型,20160520防水施工,第三期實驗(2016-):多類型屋頂綠化,20160529構造施工,第三期實驗(2016-):多類型屋頂綠化,20160605構造施工,20160605構造施工,20160607灌溉施工,20160608種植施工,第三期實驗(2016-):多類型屋頂綠化,20160708種植施工,第三期實驗(2016-):多類型屋頂綠化,1008,3000mm,6000mm,第三期實驗(2016-)室內垂直綠化,0928,甘露園二社區地下室采光綠色更新,圖,1 概況及現狀1.1 概況,本次改造段位于朝陽路以南,甘露園南里二區以東康家園社區以北。改造以安全20、生態、可實施、經濟、美觀、以人為本為指導原則,力求解決現狀問題,改善居住品質,同時營造美觀綠色的城市街道環境,為提升城市形象做貢獻。,朝陽路,高碑店北路,圖,1 概況及現狀1.2 現狀問題,甘露園南里二區東側地下室因居民需求及經濟條件不同,造成采光井外觀雜亂,且因缺少維護老化破損、居民雜物隨意堆放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市容市貌。,沿街采光井大小、材料、質量雜亂,老化破損缺少維護,居民雜物肆意堆放,老化破損缺少維護,圖,1 概況及現狀1.2 現狀問題,根據道路施工圖,甘二社區8號樓、9號樓、10號樓、11號樓、12號樓均存在東側采光井緊貼或侵占人行道情況。采光井緊貼人行道將影響地下一層居民的居住環21、境,侵占人行道更是破壞步行空間,并且違反了城市道路空間規劃設計規范DB11/1116-2014中的規定。,采光井緊貼人行道,圖,1 概況及現狀1.2 現狀問題,根據通過實地調研并聽取居民訴求,甘二社區地下室老化嚴重,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并且普遍有采光差、通風差、隔熱抗寒能力差、圍護性差、休閑生活不便等問題。,采光差,圍護性差,存在安全問題,休閑生活不便,通風差,老化嚴重,圖,2 改造策略 策略一:綠化隔離,根據實際情況分析,道路東側綠化帶位于圍墻和停車位之間,利用率較低。建議將道路紅線內及停車位區域向東偏移,以9號樓最外側采光井邊界為道路紅線邊界,減少東側綠化帶空間,增加采光井和人行道之間的綠化22、隔離,增加地下一層居民的私密性,改善生活環境,并營造良好的步行環境和街面效果。,占用人行道,影響步行空間,住戶私密性差,街面效果差,公私空間隔離美化街道環境,步行空間使用狀況更好,改造前,改造后,改造后,改造前,圖,2 改造策略 策略二:增大采光通風面,根據現場調研,提高了窗戶高度的住戶室內采光及通風條件更好。故本次改造以條件較好的住戶作為參考,統一提高采光井外窗高度,讓地下一層住戶獲得更好的采光、通風效果。,改造前,改造后,較差的采光條件,較差的采光條件,建議的高度,采光面積約為6.51m,采光面積約為14.37m,1215,635,圖,2 改造策略 策略三:保證安全性,現狀仍有部分居民使用23、普通玻璃和石棉瓦作為采光井頂棚,普通玻璃抗擊打能力較弱,無法阻止高空墜物,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石棉瓦容易損壞,材料中的石棉纖維在受到震動或破壞時易被人吸入體內,引起肺部疾病甚至導致癌癥。本次改造使用PVC瓦作為頂棚,不含石棉成分,并且抗沖擊能力強。以不銹鋼圍欄及絞線組合作為防護設施提高防盜能力的同時也不影響美觀。,直排防護欄過密影響美觀,石棉瓦容易損壞,石棉纖維對人體有害,普通玻璃抗擊打能力較弱,存在安全隱患,改造后,PVC瓦不含石棉成分,使用時間長,耐腐蝕性、抗壓能力強、重量輕,不銹鋼圍欄及絞線組合防盜能力強,使用時間長,并且不影響美觀,圖,2 改造策略 策略四:營造美觀生態街面,本次改造將24、空調外機箱及爬藤種植箱一體化設計,在減弱設備對街道環境影響的同時增加了垂直立體綠化,軟化了過長的建筑界面。機箱上方設置盆栽放置區,結合掛置盆栽,給居民提供良好種植體驗的同時增加了街面綠化。隔離綠地上種植低矮灌木在分隔空間的同時也提高了街道的觀賞性。,改造前,掛置盆栽,綠籬,一體化生態機箱,圖,3 改造方案一3.1 效果圖,圖,3 改造方案一3.2 材料及植物搭配示意,PVC瓦,塑鋼窗,吊籃花卉,爬藤(五葉地錦),空調外掛箱,花盆花卉,萱草,混播草坪,金葉女貞綠籬,不銹鋼管,絞線,圖,3 改造方案一3.3 造價估算,圖,4 改造方案二4.1 效果圖,圖,4 改造方案一4.2 材料及植物搭配示意,PVC瓦,斷橋鋁合金窗,爬藤(五葉地錦),空調外掛箱,花盆花卉,鳶尾,不銹鋼管,木柵欄,吊籃花卉,月季,圖,4 改造方案一4.3 造價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