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田綜合倒班基地項目降水井施工方案(10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42403
2024-06-21
10頁
30.74KB
1、xx氣田xx區塊xx組氣藏開發地面一期工程綜合倒班基地項目降水井施工方案 編制: 審核:目 錄1編制依據22工程概況水文地質條件23場地水文地質條件24降水設計方案34.1降水井井身結構34.2降水井布置34.3施工技術措施44.4降水井施工54.5降水井監測65施工部署65.1施工管理體系65.2質量保證體系65.3勞動力組織計劃65.4機械設備計劃75.5施工工期76施工安全及環保措施76.1降水安全、環保措施76.2土方施工安全、環境保證措施8附:降水井井身結構圖 降水井平面布置圖基坑降水施工方案一、編制依據1、xx省地質工程勘察院綜合倒班基地巖土工程勘察報告2、現行建筑施工規范大全3、2、有關場地平面圖。二、工程概況xx氣田xx區塊xx組氣藏開發地面一期工程綜合倒班基地位于xx省xx市xx新區,本工程規劃建設用地面積20622m2,其中一期用地面積11761m2,二期用地面積8861m2,總建筑面積84096m2。因規劃方案改變,于2011年11月5日調整設計規劃圖,工程擬建建筑有倒班公寓、體育館、餐廳和地下設備用房,各建筑明細見表1.1。表1.1 擬建建筑明細表建(構)筑物名稱結構特征跨度m柱間距荷載單柱重t高度m層數基礎形式倒班公寓框架+剪力墻70.816.278.1110047.5513樁+筏板體育館框架43.2247.2617012.451樁基礎后勤樓框架32.424.3、86.68.130010.052樁基礎地下設備用房-5.5-7.01三、場地水文地質條件在擬建場地勘探深度范圍內的地層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層(Q4al+pl)與侏羅系上統xx組(J3)組成,地層巖性分別為粉土、粉砂、卵石和粉砂質泥巖,其埋藏情況和厚度特征詳見工程地質剖面圖。現將各地層的分布及特征由上至下描述如下:粉土:黃褐色,稍密,濕很濕,含鐵錳質氧化物,呈條紋狀分布,見黃褐色鐵錳質浸染,具搖震反應,偶見有機質及腐殖物,局部夾薄層或團塊狀粉砂。該層層厚約1.0-3.0m,單橋靜力觸探比貫入阻力Ps值平均為2.20MPa,分布于整個擬建場地。頂部0.3-0.5m為耕植土。粉砂:黃綠色,松散,4、濕很濕,顆粒成分主要為長石和石英,含少量云母碎片,該層中夾少量薄層或團塊狀粉土、細砂,局部夾淤泥,下部多夾少量卵礫石。該層層厚約0.5-3.55m,單橋靜力觸探比貫入阻力Ps值平均為2.27MPa,分布于整個擬建場地。卵石:灰綠色、雜色,骨架顆粒成分主要為中-微風化巖漿巖、變質砂巖、石英巖、灰巖及少許燧石,粒徑以5-12cm者居多,大者可達20cm以上,分選性較差,磨圓度中等,一般呈亞圓及不規則狀,充填物以粉細砂及礫石為主,泥質物含量約占填隙物的15%。依據N120超重型動力觸探成果并結合地區經驗,將其分為松散(N1203)、稍密(3 N1206)和中密(6 N12011)3個亞層。該層以松散5、為主,次為稍密,中密卵石呈薄層或透鏡體狀產出。該層分布于整個擬建場地。松散卵石1:粒徑多為3-8cm,卵石含量約為50%或以下,夾粉細砂團塊,飽和,松散狀,層厚約0.5-6.5m,主要呈透鏡體狀產出,N120修正擊數一般小于3擊,平均值為1.84擊。稍密卵石2:粒徑多為4-10cm,卵石含量約為55-60%,飽和,稍密狀,層厚0.5-4.5米,主要呈透鏡體狀產出,N120修正擊數一般為36擊,平均4.23擊。中密卵石3:粒徑多為5-12m, 含少量漂石,卵石含量約為60-65%,飽和,中密狀,層厚0.5-1.2米,呈透鏡體狀產出,N120修正擊數一般為610擊,平均7.86擊。粉砂質泥巖:系侏6、羅系上統xx組棕紅色粉砂質泥巖,巖層產狀3351,經鉆探揭露,可分為強風化粉砂質泥巖和中風化粉砂質泥巖。四、降水設計方案依據本場地水文地質條件及基坑開挖深度,本基坑降水采用大口徑井點降水方案。四.1降水井井身結構降水井深度:1213m 降水井井徑:600mm濾水管管徑:400mm (無砂管)濾 料:24 mm(細礫石)降水井間距:810m井身結構見附圖一。四.2降水井布置降水井的布置是保證降水效果的一個重要環節。本次降水工程井點的布置一般間距為810m,基于本基坑形狀呈“凹”字形,基坑內外側補給源大小不一。因此,對于補給源較大的基坑外側(西側)降水井間距加密布置,降水井間距為8m,其余各側降水7、井間距均為10m;降水井距基坑周邊距離為1.0m。同時在施工中利用收集到的有關水文地質資料,抽水試驗成果再作適當調整。 具體布置見附圖二 降水井平面布置圖四.3施工技術措施 由于本基坑上部含水層屬上層滯水含水層,地下水位較高變化較大,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和地下管線滲漏補給,其含水介質滲透性差;因此,含水層進行降水具有一定的難度,為了確保本基坑降水效果,本次降水在布井和施工中采用如下幾個方面的技術措施:、加深降水井深度從水文地質資料分析,含水介質為粘質粉土、砂質粉土,滲透性差,涌水量小的特點,因此加大降水井深度以增大滲流梯度,確保降水效果。、合理布井依據本基坑平面形態,基坑內側地下水的補給源較8、小,外側補給源相對較大,因此,布置降水井時,外側加密布井,內側可增大降水井間距。、完善成井工藝、確保成井質量由于本次降水涉及到含水層屬上層滯水含水層,且各含水層滲透性較差,含水層賦存層位變化較大。因此,只有完善成井工藝才能確保成井質量。在降水井施工過程中,采用多次反復、內部循環洗井法成井。、加設引排設施依據本工程水文地質條件,含水層含水介質均為粉質粘土、砂質粉土,其持水度大,均勻性差,基于上述特征,在施工中如出現坑壁、坑底滲水現象,可采用加設引排設施,以確保基坑及基礎施工的正常進行。四.4降水井施工四.4.1工藝流程場地平整測量施放井點鉆機對位成孔下放井管充填濾料洗井下放水泵抽水。工藝流程圖如9、下:場地修整安裝鉆機材料準備井點定位鉆機、成井沖洗鉆孔鉆機、成井檢查孔深安裝試抽設備洗 井下濾水管充填濾料抽水試驗試 抽優化設計安裝抽水設備驗 收降水、觀測水位四.4.2主要施工方法及技術要求1、成孔:采用直徑?600mm反循環鉆機成孔,泥漿比重1.05。下管前保證井底沉渣厚度不大于20cm,方可下放濾管。 2、井管安裝:井管安放嚴格按現場技術交底進行,用4根竹片,10號雙鐵絲捆綁;管口內壁不錯位,選擇透水性良好的濾管安裝于含水層對應部位。 3、填礫:填礫前井管必須居中,使填礫厚度均勻,濾料應從井管兩側慢慢對稱填入,以防濾料中途卡塞及井管錯位,填至井口12m米時用粘土填實。在填濾時如發生井口反10、礫現象,應及時停止填礫,查明原因進行處理。4、洗井:洗井為關鍵性工藝,在濾料充填完之后,要立即進行洗井,洗井采用井管外注清水循環法工藝,抽、停交替,直至水清砂凈為止。洗井結束前測量井深,清理井底,使井底沉淀小于0.3-0.5m。5、下泵:下泵深度距井底1.0-2.0m左右。6、井點保護:降水井施工完成后,降水井井管應高于自然地坪2050cm,并加井蓋予以保護,避免雜物落入井內,以免破壞。7、觀測記錄:應及時、準確地記錄觀測井水位,以次檢驗施工方案的正確性。必要時對方案作適當調整,以確保基坑降水效果。四.5降水井監測為了掌握場地含水層水文地質條件變化,做到降水井點布置合理,達到較好的基坑降水效果11、,在降水進行施工及降水過程中對降水井進行監測,監測內容包括如下幾個方面:、在降水井施工過程中,及時采取含水層巖樣,分析含水介質變化,及其水文地質條件變化,為合理布井提供依據。、在洗井過程中監測井深、地下水位變化,并實時進行試驗抽水,確定各單井涌水量,為選擇降水泵型據供參數。、降水工作開始后每天早、中、晚對降水井水各測一次,以便及時掌握降水效果。、地下水位達到穩定后確保每天觀測一次水位,依據地下水位變化歷時曲線,調整水泵投入量,達到降低能耗、保護地下水資源目的。、每二天測量一次降水井深度,掌握降水井沉砂量,以便發現失效的降水井,做到及時處理,延長降水井壽命。五施工部署五.1施工管理體系項目經理 12、安全主管技術經理執行經理 環 衛降水隊主管材料安 全洗井 成 孔質 量抽水試 驗資料測 量五.2質量保證體系 組 長:項目經理。 副組長:執行經理、技術負責人。 組 員:質量員、實驗員、測量員、資料員、施工員。五.3勞動力組織計劃1、降水井施工20人; 2、電工2人。 3、其它輔助人員:15人 4、管理人員:3名五.4機械設備計劃機械設備見下表:表、機械設備計劃表序號設備名稱規格單位數量降水1鉆機D600臺1-22配電箱臺53空壓機9m3臺14手推車輛35潛水泵臺50五.5施工工期本降水工程降水井成井施工10天,降水3天后開挖土方。六、施工安全及環保措施六.1降水安全、環保措施六.1.1安全措13、施、 施工人員進入現場要戴安全帽,鉆塔下嚴禁站人。、 民工隊進場要進行安全教育和交底。并簽訂安全協議書。、 設立電工值班制度,非電工不得隨意接電,電工應隨時檢查電路情況,排除隱患。、 現場嚴禁使用明火。、 機械維修、清理應在斷電后清掃,并由電工拉閘上鎖,清掃完后再通知電工通電,以避免人員傷亡。、 機械操作手,電氣焊工、電工,應持證上崗,并嚴格執行安全操作規程。、 配電箱、開關箱位置合理,內部設施符合要求,箱體整潔牢固加鎖。六.1.2環保措施、 設置泥漿沉淀池,泥漿污水經沉淀后排入市政污水井。、 施工場地無隨地大小便,施工垃圾及時清理。、 降水外排水設置泥漿池經沉淀后排入市政污水井。、 施工人員不許大聲喧嘩。、 鉆機等強噪聲設備按建委規定,控制施工時間。、 增加環保意識,對在施工人員入場前進行一次環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