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國土空間規劃實施評估的思路和方法培訓課件(43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十二
編號:943891
2024-07-01
43頁
2.40MB
1、 現行空間規劃實施評估的思路和方法國土空間規劃主題技術培訓第一部分 當前國土空間規劃實施評估先行先試工作任務第二部分 現行空間規劃實施評估的思路和方法 以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估為例目 錄第一部分 當前國土空間規劃實施評估先行先試工作任務 2019年4月10日,自然資源部在京召開國土空間規劃實施評估先行先試工作部署會,提出第二輪先行先試工作部署方案,明確了總體要求、先行先試范圍、主要任務、時間安排及組織實施方案,并提出了市縣國土空間規劃實施評估的指標體系和評估報告參考框架。一、總體要求(一)明確工作定位 國土空間規劃實施評估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工作部署,提升國土2、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評估有助于及時發現國土空間及其治理問題,更好地開展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動態維護,做好規劃實施工作。本次先行先試工作,目標在于進一步驗證評估內容和指標體系的可操作性,為下一步全面推廣,建立定期評估機制提供支撐。(二)堅持三大導向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操作導向。堅持目標導向,評估要符合中央精神,順應新時代的新要求,分析新發展理念的落實情況。堅持問題導向,評估重在發現規劃實施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堅持操作導向,評估應選取有代表性的指標,采用客觀真實數據以及可靠的分析方法,確保評估過程科學,結論真實可信。第一部分 當前國土空間規劃實施評估先行先試工作任務二、先行先試范3、圍:(一)先行先試省、自治區江蘇、浙江、江西、廣西、四川、甘肅。(二)先行先試城市北京、上海、重慶、長春、哈爾濱、青島、武漢、廣州、深圳、銀川。三、主要任務(一)開展指標監測 市縣國土空間規劃評估指標是本次工作的基礎。指標按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和安全分為6個一級指標,逐級按照中央精神、國家立場和社會需求分為18個二級指標、101個三級指標。各地以所列指標為基礎,自行可增設與空間關聯,體現質量、效益和結構,能長期穩定監測的指標,建立符合地方實際的指標體系并開展監測獲取-構建差異化、特色化的指標差異化、特色化的指標體系體系 指標數據應統計年鑒、統計公報等權威發布社會經濟數據、全國國土調查等4、專項調查以及遙感監測數據為基礎,確保數據準確可靠。鼓勵采用大數據技術,提高空間治理問題的動態精準識別能力-保障數據的權威性、準確性、時效性與可獲取性,數據質量直接影響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合理性。第一部分 當前國土空間規劃實施評估先行先試工作任務三、主要任務(二)做好分析評估 各地結合指標監測數據,開展分析,編制評估報告(報告參考框架見附件2)。各地可以根據規劃實施評估的需要,提出其他評估內容。報告內容重在發現問題,提出改進措施。評估內容應力求精煉,字數控制在10000字以內。(三)提供工作優化建議 針對先行先試工作進行總結,提出對評估指標、內容框架技術方面以及評估工作組織方面的意見建議-評估體系5、以及評估機制的優化第一部分 當前國土空間規劃實施評估先行先試工作任務四、時間安排 第一階段(2019年5月10日前):提交市縣國土空間規劃實施評估指標體系可操作性意見建議,先行先試省、自治區以省、自治區為單位匯總提交。第二階段(2019年6月30日前):完成兩個方面內容:一是提交市縣國土空間規劃實施評估報告;二是提出規劃實施評估工作的建議。先行先試6個省、自治區結合本省、區先行先試情況,綜合提出省級國土空間規劃實施評估指標體系和規劃實施評估工作的建議,各市縣建議意見作為附件。第一階段提交指標體系建議有深化完善的,6月30日前各地可以補充提交。五、組織實施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負責做好工作的6、總體統籌指導;江蘇、浙江、江西、廣西、四川、甘肅先行先試省、自治區鼓勵在全省、區范圍內推動市縣試評估工作,做好工作組織;各地可委托具有較高水平的機構或組織專家組承擔,廣泛吸納各領域的專家和公眾參與,著力提高評估工作的水平。第一部分 當前國土空間規劃實施評估先行先試工作任務六、市縣評估指標1、指標分級按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安全分為6個一級指標。在此基礎上,逐級按照時代要求,結合社會需求分為18個二級指標、101個三級指標。宜居 宜養宜業 滿意度底線安全水安全文化安全防災減災第一部分 當前國土空間規劃實施評估先行先試工作任務六、市縣評估指標2、指標分類市縣評估指標市縣評估指標監測指標監測7、指標63項項從從側面反映國土空間規劃水平,主側面反映國土空間規劃水平,主要包括經濟社會發展類指標要包括經濟社會發展類指標核心指標核心指標38項項主要是與國土空間規劃緊密聯系的主要是與國土空間規劃緊密聯系的底線、用地、設施等指標底線、用地、設施等指標約束指標約束指標17項項涉及底線和安全的指標涉及底線和安全的指標預期指標預期指標21項項除約束之外的指標除約束之外的指標經濟活力、居民幸福指數等指標經濟活力、居民幸福指數等指標強制性內容指標強制性內容指標要素配置、設施支撐指標要素配置、設施支撐指標第一部分 當前國土空間規劃實施評估先行先試工作任務六、市縣評估指標3、約束性指標(17項)城鄉建設用地規8、模(平方千米)、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耕地保有量(萬平方千米)、濕地面積(平方千米)、林地保有量(平方千米)、基本草原面積(平方千米)、自然保護地面積(平方千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平方米/人)、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全年用水總量(億立方米)、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達標率(%)、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數量(個)、歷史文化街區面積(平方千米)、歷史保護建筑數量(處)、人均應急避難場所面積(平方米/人)第一部分 當前國土空間規劃實施評估先行先試工作任務 六、市縣評估指標 4、指標特點(1)基于多規合一視角的國土空間規劃實施評估指標體系 以滿足新時期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要9、求為原則,貫徹多規合一理念構建的評估指標體系:a、強調全域性、戰略性、引導性。b、評估指標體系構建從過去橫向制衡關系轉化為縱向協同關系,通過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雙向協同,發揮各自優勢,將國家意志高效傳導落實在地方開發建設的全過程。c、指標按照底線管控、生態綠色、高質量發展三個層面進行指標體系構建,在此基礎上,自下而上按照目標導向、問題導向與操作導向篩選市縣級指標,并落實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和安全六個維度。第一部分 當前國土空間規劃實施評估先行先試工作任務 六、市縣評估指標 4、指標特點(2)體現全域國土管控、建設用地與生態空間并舉的要求綠色生態42耕地保有量(萬平方千米)核心約束43高10、標準農田面積占比(%)監測44濕地面積(平方千米)核心約束45森林覆蓋率(%)核心預期46林地保有量(平方千米)核心約束47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核心預期48基本草原面積(平方千米)核心約束49河湖水面率(%)核心預期50自然保護地面積(平方千米)核心約束51新增國土修復面積(平方千米)核心預期六、市縣評估指標第一部分 4、指標特點(3)評估要素和指標體系上,突出人口、產業、用地等要素的空間績效性評估、創新科技投入產出1科研用地占比(%)核心預期2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核心預期3省級及以上科研機構數量(個)監測4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家)監測5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件/萬人)監測6技術市11、場成交合同金額(萬元)監測7全社會勞動生產率(萬元/人)監測科技人才8在校大學生數量(萬人)監測9受過高等教育人員占比(%)監測六、市縣評估指標(4)突出生態、安全、歷史保護等要素的底線性評估第一部分底線安全87生態保護紅線核心約束 88城鎮開發邊界核心約束 89永久基本農田核心約束水安全90全年用水總量(億立方米)核心約束 91地下水開采量占總供水量比例(%)監測 92可利用水資源開發利用率(%)監測 93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達標率(%)核心約束 94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監測 文化安全95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數量(個)核心約束 96歷史文化街區面積(平方千米)核心約束 97歷史保護建筑12、數量(處)核心約束防災減災98人均應急避難場所面積(平方米/人)核心約束 99城區消防救援5分鐘可達覆蓋率(%)監測 100年平均地面沉降量(毫米)監測 101自然災害造成的年均經濟損失(億元)監測4、指標特點六、市縣評估指標第一部分(5)指標選擇,更關注市民感知與體驗72每萬人擁有咖啡館、茶舍、書吧等數量(個/萬人)監測73每10萬人擁有的博物館、圖書館、演出場館、美術館或畫廊等數量(個/十萬人)監測74道路網密度(千米/平方千米)核心預期75軌道交通站點600米范圍覆蓋率(%)監測76社區公共服務設施步行15分鐘覆蓋率(%)核心預期77公園綠地、廣場(400平方米以上)步行5分鐘覆蓋率(%13、)核心預期78足球場地設施步行15分鐘覆蓋率(%)監測84平均日通勤時間(分鐘)監測8545分鐘通勤距離內居民占比(%)監測4、指標特點總體結論總體結論指標完成指標完成情況情況實施成效實施成效存在問題存在問題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和對策和對策帽段帽段工作工作概述概述工作過程工作過程指標構成指標構成報告構成報告構成七、評估框架(評估報告參考框架)根據地方特色和發展需要,制定自選指標八、評估內容(評估報告參考框架)一、帽段:工作概述,具體包括工作過程、指標體系構成、報告構成等。二、總體結論:簡述指標完成情況、規劃實施成效、存在問題、主要原因和對策建議等結論。三、指標監測: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和14、安全六個維度監測指標完成情況,對現狀年與基期年、目標年或未來預期進行比照。(一)創新指標 從投入與產出、科技人才等方面監測指標實施進展,各地可根據本地實際將指標完成狀況劃分為若干等級(如符合目標方向、與目標差距拉大等類型,符合目標方向可細分為進展較快完成較好、進展緩慢需重點推進等門類)-制定評價標準。八、評估內容(評估報告參考框架)三、實施成效與問題 對應指標體系的六個維度,采取全局數據與典型案例相結合、縱向比較與橫向比較相結合、客觀評估與主觀評價相結合等分析方法,對具體指標完成情況、政府年度重點任務實施情況、相關政策執行和實施效果等進行綜合分析,總結空間規劃實施的成效與問題。存在問題:從指標15、體系的六個維度,結合實施計劃、政策執行、體制機制等方面,查找問題,認識差距。四、對策建議 分析規劃面臨的新形勢和新要求,結合存在問題和發展短板,對標新理念、新需求,從規劃動態維護、規劃實施計劃、配套政策機制等方面提出優化調整的建議。各地可根據實際需要,在保證國家要求的指標體系完整的情況下,完善和補充其他評估指標和內容。九、評估成果構成1、報告:篇幅控制在10000字以內。2、附件附件1.國土空間規劃實施評估指標數據情況表(近五年)附件2.空間實施基本情況圖(包含分區域的重要指標實施進展等內容)附件3.社會滿意度調查情況第二部分 現行空間規劃實施評估的思路和方法 以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估為例一、我16、國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估的發展歷程(三個階段)早期階段全面探索階段法定化階段2000年前,早期階段主要體現在規劃修編的專題和規劃說明書中規劃回顧章節中,較簡單。2000年2007年,全面探索階段深圳、廣州、天津、浙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2001年,深圳市借鑒香港經驗,完成深圳市總體規劃(1996-2010)檢討與對策,之后,廣州、天津先后組織開展總規實施評估,2006年,浙江省建設廳組織開展浙江省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估導則基礎研究2008年后,法定化階段2008年1月1日城鄉規劃法實施,第四十六條正式提出: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的組織編制機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定期對規劃實施17、情況進行評估,并采取論證會、聽證會或者其他方式征求公眾意見。組織編制機關應當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鎮人民代表大會和原審批機關提出評估報告并附具征求意見的情況。一、我國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估的發展歷程評估規范化過程:2009年4月16日住建部印發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估辦法(試行)(建規【2009】號)。辦法對總規實施評估的組織、內容、和運作程序等做出了若干規定辦法也指出:各地可以依據城鄉規劃法和本辦法的要求,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評估工作辦法或者實施細則。顯然,此時業界還缺乏構建規劃實施評估體系的成熟經驗,評估指標難以量化,至今評估內容框架和評價標準均未統一。第二部分一、我國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估18、的發展歷程 評估工作的新探索: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估工作開展近十年,大多處于被動評估狀態,政府主動的、常態化評估較少,為規劃修編而開展評估工作居多。為此,2017年住建部提出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工作體系,將總體規劃年度體檢作為常態化的工作機制。在此背景 下,廣州,上海、武漢、長 沙 等 城 市開展 了對年度體檢的探索。2018 年,隨著國家機構改革推進,年度體檢探索方向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第二部分評估的目的、組織機構和評估周期二、評估的目的評估是提升規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能有效監督反饋規劃的實施效果,及時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更好推動城市各類建設活動有序開展。三、評估的組織19、機構辦法第二條:城市人民政府是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估工作的組織機關。城市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政府組織、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的原則,建立相應的評估工作機制和工作程序,推進城市總體規劃實施的定期評估工作。四、評估的周期辦法第六條:城市總體規劃實施情況評估工作,原則上應當每 2年進行一次。各地可以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確定開展評估工作的具體時間,并上報城市總體規劃的審批機關。第二部分五、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估的思路與框架1.評估依據依據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估辦法(試行),評估內容應當包括:城市發展方向和空間布局是否與規劃一致;規劃階段性目標的落實情況;各項強制性內容的執行情況;規劃委員會制度、信息公開制度、公眾參20、與制度等決策機制的建立和運行情況;土地、交通、產業、環保、人口、財政、投資等相關政策對規劃實施的影響;依據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制定各項專業規劃、近期建設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情況;相關的建議。城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實施的需要,提出其他評估內容。第二部分五、我國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估思路與框架 基于上述要求,同時綜合考慮城市發展具體情況,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估,主要從“五個層面、兩個板塊”展開評估工作。五個層面-實施效果評估、實施機制評估、實施環境評估、實施影響力評估、實施可持續性評估兩個板塊-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實施評估、中心城區總體規劃實施評估(地級市)第二部分五、我國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估21、思路與框架實施效果評估實施機制評估實施環境評估實施影響力評估實施可持續性評估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實施評價中心城區總體規劃實施評價2.評估思路與框架城市發展方向和空間布局,階段性目標的落實情況,強制性內容的執行情況,制定各項專業規劃、近期建設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情況決策機制的建立和運行情況相關政策對規劃實施的影響規劃對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發展適應性評估實施成效與存在問題優化方向與改進建議第二部分五、我國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估思路與框架 其中:實施效果評估框架(市域城鎮體系與中心城區總規)第二部分六、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估內容評估層面評估目的評估內容要素及指標邏輯解釋規劃實施效果評估對規劃目標和內容實現程22、度的描述和評估,辨析規劃目標與實施結果間的對應關系,對規劃實施中產生的偏差進行分析和評判。城市性質、城市人口和建設用地規模、城市發展方向、公共服務設施布局、道路交通設施、綠地系統、電信、供水、排水、供電、燃氣、供熱、環衛等設施布局,以及歷史文化保護、地方傳統特色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等禁建區、限建區、適建區的空間管制情況。通過“現實狀況”與“既定規劃”的符合性進行比較,對規劃實施中產生的偏差進行分析和評判。偏差越小,說明規劃的實現度越高;但這并不能作為判斷規劃是否需要修改的直接依據。規劃實施機制評估對城市政府及其規劃管理部門在規劃實施過程中的管理與實施機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進行評價規劃編制和實施的體23、制和機制;規劃實施中的決策程序及公共參與程序;組織實施規劃、監督規劃執行、實施規劃建設管理等的具體安排及效果。將規劃視為政策實施的過程,對規劃實施過程中的規劃管理體制與實施機制進行評價,強調對“規劃過程”有效性的評估。在規劃管理體制和實施機制合理有效的情況下,如果規劃的目標和現實依然有較大的偏差,則可說明規劃需要修改。規劃實施環境評估對規劃實施的外部環境的分析城市發展的經濟環境、政策環境、法制環境、以及上級政府賦予的新發展目標等。其中有的是規劃編制時就能預計到的,有的則是未曾預見到,故需要評估規劃實施外部環境的重大變化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速度快,變化大,因此決不可忽略外部環境對規劃實施所起的關鍵24、性的影響。規劃是否適應新的發展環境往往決定規劃是否需要修改。規劃實施影響力評估對規劃的實施的外部效應進行評估(除了規劃本身確定的目標和內容之外所產生的外部效應的評估)規劃對城市發展的引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對公眾利益的影響、對社會經濟領域的影響、以及對其他不屈于規劃本身確定的內容的影響狀況。同時判斷這種影響的分布是否合理。作為一項城市公共政策,規劃對城市的影響力不僅局限于本身所包含的建設內容,規劃控制和引導涉及城市發展的方方面面,有著一系列的外部效應。這個層面的評估旨在更全面地了解城市總體規劃在一個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力和影響力。規劃實施可持續性評估當已可預見到城市未來發展新趨勢時,就需要對既25、有規劃的實施前景加以預測評判對城市發展條件發生變化后城市總體規劃是否還能適應城市未來發展的需要進行預判。如上位規劃調整、行政區劃調整、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等,它們都可能對城市未來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城市總體規劃的法定有效年限很長,對規劃實施可持續性的評判不但可為決策者提供關于規劃是否需修改的技術支撐,而且有助于提高規劃編制的預見性。第二部分六、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估內容 規劃實施效果各項內容評估技術路線第二部分六、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估內容 規劃實施機制評估內容與要素第二部分制定工作方案現狀調研成果編制成果論證與公示成果報批七、評估工作流程資料收集、分析。基礎資料收集是評估工作的基礎和重點,辦法第五條26、:城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相關部門,為評估工作的開展提供必要的技術和信息支持。各相關部門應當結合本行業實施城市總體規劃的情況,提出評估意見制定工作方案,明確組織單位、技術委托單位、工作流程、技術資料準備和經費保障等編制評估報告、圖紙、附件等成果通過座談會、聽證會、公眾參與等多種形式,對總規實施評估報告進行論證與公示。城市總規實施評估成果經本級市人大審查同意后,報原審批機關備案。國務院審批城市總體規劃的城市的評估成果,由省級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后,報國家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第二部分八、規劃成果要求1、成果構成成果由評估報告、圖紙和附件組成。2、評估報告在梳理現行總規規劃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總規27、實施情況評估,發現問題,分析原因,判斷趨勢,提出建議。第二部分八、規劃成果要求3、評估圖紙圖紙成果重點反應規劃強制性內容實施情況:空間管制實施情況圖示現狀建設用地發展與規劃空間管制情況的差別(禁建區、限建區、適建區的空間管制情況)。用地發展情況 圖示現實建設用地與規劃用地或是基期現狀建設用地的疊加情況(保障性住房、綠地、歷史文化保護區等用地建設管制情況)城市各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建設情況 圖示設施空間落點比較第二部分八、規劃成果要求3、評估圖紙(1)市域(縣域)重大基礎設施對比圖(標明本階段新增基礎設施);(2)市域(縣域)重大公共服務設施對比圖(標明本階段新增公共服務設施);(3)市域(縣域28、)綜合交通對比圖(標明本階段新增綜合交通設施);(4)中心城區建設用地對比圖(標明規劃基期年現狀圖用地范圍、本階段新增建設用地范圍);(5)中心城區綜合交通對比圖(標明本階段新增道路及交通設施);(6)中心城區住房建設對比圖(標明新增居住用地情況,保障性住房建設情況等);(7)中心城區市政公用設施對比圖(標明本階段新增市政公用設施布局及用地);(8)中心城區公共服務設施對比圖(標明本階段新增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及用地);(9)中心城區綠地系統建設對比圖(標明本階段新增綠地);(10)規劃區“多規合一”差異空間分布圖(規劃區用地規劃圖與土地利用規劃、生態保護紅線等多規的差異空間分布)。第二部分八、規29、劃成果要求3、評估圖紙(9)中心城區綠地系統建設對比圖第二部分八、規劃成果要求3、評估圖紙(9)中心城區綠地系統建設對比圖(圖示對比分析)第二部分八、規劃成果要求3、評估圖紙(10)規劃區“多規合一”差異空間分布圖(規劃區用地規劃圖,與土地利用規劃、生態保護紅線等多規的差異空間分布)。第二部分八、規劃成果要求4、附件附件為征求和采納公眾意見的情況說明,包括實施評估相關表格等。第二部分九、評估技術要點1、基礎資料收集是評估工作的基礎和重點 總體規劃實施評估 是一項系 統工 程,牽涉到總規實施的方方面面。其龐大的體系特征,使 調研工作龐雜,且難度大。為此,辦法第五條規定:城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相關部30、門,為評估工作的開展提供必要的技術和信息支持。各相關部門應當結合本行業實施城市總體規劃的情況,提出評估意見。以往調研的數據來源主要是通過統計年鑒、政府工作報告、各部門規劃 及工 作計劃 落 實情 況以及發函收集資料等方式,但是相關部門參與較少 或參與積極性不高。由于部門聯動不充分,缺乏數據采集、內容審 查、意 見征詢 的程序,常造成 數據準 確 性不 足,成果認同度不高等問題。因此,優化平臺支撐,夯實評估應用基礎是提升基礎資料收集效率的關鍵。基礎數據的搜集和整理是基礎數據的搜集和整理是“雙評價雙評價”的的重要保障,也是重要保障,也是“雙評價雙評價”重難點之一重難點之一第二部分九、評估技術要點 31、總規評估調研方法 第二部分評估資料收集參考清單部門部門資料名稱資料名稱政府辦政府辦 政府工作總結 關于本市(縣)的綱領性、戰略性研究 主要領導有關的重要講話國土國土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最新成果 市(縣)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情況 現狀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利用效率、開發強度規劃規劃總規現狀與規劃資料 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 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 城市綜合交通規劃 重點片區總體規劃及城市設計發改發改主體功能區規劃經信委經信委 工業發展現狀 工業園區主導產業、產值、面積、企業相關基礎數據 工業相關規劃、園區發展規劃科技科技科創發展現狀 科創相關規劃環保環保市(縣)生態脆弱區、水源涵養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等 空氣質量現32、狀、水環境現狀質量等 近五年規劃區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SO2排放強度、水質監測數據等 近五年環保投資額林業林業森林公園保護規劃、濕地公園保護規劃等農業農業市(縣)域耕地資源數據庫園林園林現狀綠地數據(綠地面積、綠化覆蓋面積、綠地率、綠化覆蓋率等)現狀公園數據(公園面積、個數、公園綠地面積)統計統計市(縣)三普至六普人口普查數據近十年常住人口與常住城鎮人口數據最新統計年鑒旅游旅游旅游發展現狀及旅游發展規劃來本市(縣)旅游人口特征分析人防人防人防基本情況、發展計劃及其他相關資料文廣新文廣新文化事業及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相關研究報告郵政郵政郵政十三五發展規劃郵政發展現狀、存在問題、規劃設33、想電力電力電力十三五發展規劃發展現狀、存在問題、規劃設想水文水水文水力力市(縣)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年蒸發量市(縣)境內重要水系水位標高 水源情況用水量、用水現狀基礎數據、未來用水節水情況近五年工業廢水深度處理率和尾水資源化率近五年生活污水生產量、處理量、集中處理率住建住建市(縣)水、電、氣、熱、通信、廣播電視、排水、環衛、消防、防洪等市政公用設施現狀資料及規劃成果近五年城區建設的市政道路項目庫城市交通研究課題;綠道、自行車道、步行設施近期建設計劃近十年城鄉建設統計報表交通交通市(縣)交通現狀(路網、公路客貨運站、公交線路等)交通專項規劃教育教育教育設施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人口學歷結構高等教育、中34、等職業教育等其他非基礎教育設施現狀情況民政民政目前社會福利設施的建設規劃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建議各街道和社區面積,人口最新統計數據文保文保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文化遺產一覽表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覽表 第二部分九、評估技術要點2、“多規合一”處理(1)空間布局的比對空間布局比對以城鄉規劃圖斑為基礎,對相關規劃的環境敏感區域與禁建區域之間、建設空間與非建設空間之間進行差異布局比對分析,重點反映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設用地差異(條件允許時,可進一步深化,研究分析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建設用地規模和布局差異,通過定量差異分析確定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設用地布局差異區域的面積、位置,形成差異圖斑)35、。(2)差異圖斑消除差異建設用地的處理應基于生態空間格局,按照優先保護生態用地、不超建設用地規模、考慮建設項目需求、高效配置土地資源、全面統籌建設時序的原則,采取差異化措施予以協調解決。第二部分九、評估技術要點“多規合一”差異圖斑消除措施(參考)根據差異圖斑形成的原因,差異建設用地的處理措施主要分為以下三類:(1)邊界微小差異引起的差異建設用地因河流、道路等線性地物造成的微小差異建設用地,原則上以現狀控制為主進行差異用地處理。因地塊規劃邊界造成的微小差異建設用地,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差異用地處理。(2)現狀建設用地規劃不一致引起的差異建設用地對已取得合法用地手續的現狀建設用地,在不影響生態保護的前提下,原則上應落實建設用地規模。對未取得合法用地手續的現狀建設用地,原則不安排用地規模。若屬市級及以上重點項目用地,應由發展改革部門核定項目級別和規模后,在本行政區域內適當調整解決。(3)新增建設(未建)用地規劃不一致引起的差異建設用地涉及縣(市、區)以上重點建設項目、市政和民生設施項目,原則上應安排建設用地規模。重點建設項目、市政和民生設施項目用地規模較大的,需由發改部門核定項目建設規模和開發時序,原則上安排近期建設用地規模。若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設用地布局存在嚴重差異和重大矛盾,應在征求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意見的基礎上報請市縣人民政府協調確定。第二部分感謝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