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縣煙莊街道國土空間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稿)(18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44174
2024-07-01
18頁
11.35MB
1、前前 言言為深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落實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山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聊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冠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要求,全面提高煙莊街道全域空間資源配置和國土空間治理能力,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編制冠縣煙莊街道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本規劃是對山東省、聊城市、冠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的深化落實,是煙莊街道辦事處對行政區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作出的總體安排和綜合部署,是指導全域城鄉各類開發建設活動、開展國土空間資源保護利用與修復、制定空2、間發展政策和實施國土空間規劃管理的空間藍圖,是城鎮開發邊界內詳細規劃和村莊規劃的依據。現將主要規劃內容進行公示,廣泛聽取公眾意見。規劃期限規劃基期年為2020年,規劃目標年為2035年,近期目標年為202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規劃范圍u 包括煙莊街道全域和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兩個層次。u 煙莊街道行政區域范圍,總面積59.94平方千米。u 城鎮開發邊界涉及:煙莊街道直屬、馬玉村、東宋村、西宋村等0101 堅持目標引領,明確定位職能0202 統籌資源配置,優化空間格局03 03 提升城鄉品質,補齊設施短板 04 04 推進整治修復,維育魅力國土05 05 貫徹實施保障,加強規劃管控集約高效的國3、土空間保護利用新格局基本形成;產業轉型升級初見成效,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形成規模,在冠縣總體發展格局中影響力顯著提升;城鄉建設和基礎設施有效改善,教育、衛生、社會福利等各項社會事業顯著提升。規劃定位至2035年國土空間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效率顯著提升,城鄉發展深度融合,全面建成現代化宜居宜業城鎮。形成各類空間有機融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國土,全面建成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國土秀美、生態宜居、人民幸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煙莊,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規劃目標至2050年至2025年 落實重要控制線耕地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從嚴控制建設占用永久基本農田,任何單4、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城鎮開發邊界確定城鎮未來發展的空間邊界。城鎮開發邊界內的建設,實行“詳細規劃+規劃許可”的管制方式,預留戰略留白空間。洪澇風險控制線限制新建、改建或擴建妨礙行洪的建筑物、構筑物,鼓勵建筑物逐漸騰退,限制從事影響河勢穩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礙河道行洪的活動。歷史文化保護線對保護控制線內的規劃、新建、改建行為進行合規性審查,確保歷史文化保護要素及整體風貌不受破壞。構建“一心兩軸,雙廊三片區”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一心兩軸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內打造綜合服務中心。城鎮發展軸。依托S248臨觀線、冉子路形成“十”字型發展軸。雙廊三片區城鎮發展區、農業科技示范區、休閑農業種植5、區。冠堂渠(一干渠)生態景觀廊道和新二干渠生態景觀廊道。加強資源保護與利用確定森林資源保護任務。加強林地資源管控,嚴格林地用途管制,持續推進林長制,強化林地資源分類分級保護與分級管控,嚴格控制占用征收林地。強化林地持續利用,完善林地功能結構,優化林地資源配置,加快生態修復與造林綠化進程,推進鄉村綠化美化。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全面實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落實”田長制”。嚴格耕地用途管制,嚴格控制耕地轉為非耕地,落實耕地占補平衡,科學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適度開發土地后備資源。耕地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堅持“四水四定”,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全域用水總6、量不超過上級下達指標。優化水資源利用結構,提高用水效率,推進節水減排,加大對非傳統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優化調整供水結構。加強水資源保護,開展冠堂渠(一干渠)生態河道建設工程,實施農村生態小水系治理,加強水域岸線空間管控。優化國土空間規劃分區農田保護區城鎮發展區為了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切實保護耕地,促進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劃定農田保護區,國土用途主要以耕地為主。城鎮發展區內實行“詳細規劃+規劃許可”的管制方式,對各類城鎮建設土地用途和城鎮建設行為明確準入要求。23生態保護紅線外,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強化生態保育和生態建設、限制開發建設的自然區域。1生態控制區以促進農業和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改7、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為導向,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村莊公共服務水平,因地制宜發展村莊產業。4鄉村發展區 構建“兩區多基地”的農業生產空間布局以冉子路為界,形成北部以特色農產品種植及休閑觀光旅游為主導的生態農業區,南部以現代農業種植為主導的休閑農業區。聚焦農業生產基地建設,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打造以東南莊村、均莊子村、張家莊村、后十里鋪、王村等為中心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推進優勢農產品高質高效發展。濟聊高速、冉子路、S248臨觀線 構建“兩廊三帶多節點”的生態保護格局“兩廊”冠堂渠(一干渠)、新二干渠帶狀生態廊道。“三帶”沿濟聊高速、冉子路、S248臨觀線建設沿線防護林帶。“多節點”依托溝渠水8、系和道路交匯處建設水清岸綠、林水交融的綠色生態景觀節點。構建“城鎮中心中心村基層村”三級鎮村等級結構體系即城鎮開發邊界內的城鎮發展片區,包括后東宋村、后十里鋪村、后張平村等12個村莊。發揮中心村產業基礎條件較好、配套設施齊全的優勢,形成村莊組團的中心,帶動周邊村莊發展。引導農村居民點向中心村逐步集中,推進集聚發展。保障其基本生產生活需求,加快推進與周邊村落公共服務設施的共享共建、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城鎮中心 中心村 基層村 傳承保護歷史文化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冠縣王村支部舊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曉春亭、劉鄧大軍后方醫院遺址、后小化村龍家莊遺址、后張平村李氏民居。文物保護單位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野9、莊亂彈戲、東南莊嗩吶;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冠縣膏藥制作技藝、后張平四平調、手工實木木枕制作技藝、傳統清代制香技藝、沙氏中醫手色診病法、北斗釀酒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綜合交通體系加強全域道路系統與各類對外交通設施的連接,形成“2鐵路,2高速公路”的對外交通骨架網絡。保留邯濟鐵路,規劃建設聊邯長高鐵,在全域南部預留高鐵線路通道;東西向的濟聊高速與南北向規劃臨濮高速形成“十”字型高速公路網。推動全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融入冠縣協調發展大格局。依托鐵路、高速公路、省道等重要交通線路,優化全域交通網絡布局,形成貫穿南北、連接東西、與全域布局需求的多層次、多方式、便捷化、集約化的綜合交通體系。全域形成“10、兩橫三縱”的交通網絡,其中“兩橫”為冉子路和南環路,“三縱”分別為武訓大道、東環路、S248臨觀線。加強村莊與城鎮開發邊界范圍的交流,進一步提高全域公路的通達度及網絡化程度,建設便捷通暢的農村公路網體系,實現基層村至少通達三級公路。暢聯的路網體系規劃預留臨濮高速高速公路出入口,位于冉子路與臨濮高速交匯處,服務高鐵換乘,為綜合客運站場。完善的交通設施便捷的區域交通 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構建“鎮級-社區級”兩級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體系。鎮級社區級依托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參照生活圈規劃技術指南等相關規范,完善鎮級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以全域綜合確定的3個社區生活圈11、為基礎,參照社區生活圈規劃技術指南等相關規范,在社區生活圈中心配置社區級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基礎設施規劃新建1處高壓-次高壓調壓站,位于曉春亭路和蘇州路交叉口東北角。天然氣管道采用枝狀管網與環狀管網相結合的方式。燃氣工程給水工程優化城鄉供水格局,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進程,對全域供水管網進行老舊改造、更新管材,完善農村供水管網。排水工程規劃全域排水體制采用雨污分流制,農村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排水體制;新建污水處理廠1座(第二污水處理廠)。電力電信工程全域規劃新建220千伏變電站1座,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內規劃110千伏變電站4座;利用道路和交通防護綠地作為高壓走廊;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升級。熱源取自冠縣新瑞木12、業有限公司和恒潤熱電有限公司;熱力管網采用地下直埋敷設,供熱管道采用環狀管網。農村地區可通過采用生物質采暖或燃氣壁掛爐等方式采暖。熱力工程建設安全可靠、合理有序、節能環保的全過程、全物流垃圾分類收運處置體系,實現垃圾源頭分類、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環衛工程國土綜合整治生態修復全力提升耕地質量,真正把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高標準農田建設保障耕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在充分征求村民意愿的前提下,對流向其他農用地的耕地進行有序復耕,優化耕地布局。農用地整治通過盤活存量低效用地和城鎮更新改造,充分釋放存量建設用地潛力,優化土地結構布局。城鎮低效用地再利用13、充分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政策,以“空心村”為核心推進農村存量建設用地整治。農村閑散用地利用以全域林地、園地集中分布區作為森林生態修復重點區實施重點修復;加強交通干線、溝渠兩岸防護林帶建設工程,打造煙莊街道綠色生態廊道,推動國土綠化建設。森林生態修復 開展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工程與水系綜合治理工程,推進冠堂渠(一干渠)、新二干渠等水域環境保護與修復,對農田附近的河道定期清理淤泥。水生態修復 明確規劃落實與傳導落實上位規劃傳導村莊規劃指引詳細規劃明確強制內容 明確規劃落實與傳導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年度實施計劃、部門工作計劃等,近期以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特色鄉鎮14、為目標導向,合理安排實施和管理重點任務,提前做好重點項目用地保障,按年滾動實施。保障規劃實施u 實施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u 加強規劃監督管理u 落實自然資源管理改革依托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系統,實現規劃編制、審批、修改、實施全過程在線管理。建立體檢評估機制。建立規劃管理回溯機制。優化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堅持“開門編規劃”,各類國土空間規劃在編制過程中要廣泛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和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提高規劃編制全過程的公眾參與度。落實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針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不同路徑,探索開展行政區域單元生態產品總值和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產品價值評價。u 健全規劃公眾參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