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信縣國家基本氣象站探測環境保護專項規劃方案(2021-2035年)(3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44273
2024-07-01
34頁
4.31MB
1、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探測環境保護專項規劃2024年2月前 言氣象探測工作是氣象業務的基礎性工作。氣象探測設備所獲取的氣象探測資料用于分析和研究天氣以及氣候變化,是預測、預報氣象災害的基礎資料,是應對氣候變化和科學決策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依據。做好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是保障氣象探測資料具有代表性、準確性、比較性和連續性的關鍵和必要措施,也是有效提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的關鍵所在。為了促進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與城市發展建設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特制定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專項規劃。目 錄第一部分:文本- 6 -第一章 總則- 6 -第一節 指導思想- 6 -第二節 主要原則- 6 -第三節 規劃依據2、- 6 -第二章 城鄉概況- 7 -第一節 自然條件- 7 -第二節 社會經濟情況- 9 -第三章 氣象觀測站現狀與評價- 10 -第一節 基本情況- 10 -第二節 站址站名變更情況- 11 -第三節 現狀分析與評價- 11 -第四節 站址周邊用地規劃情況- 13 -第四章 規劃內容- 14 -第一節 規劃目標和主要任務- 14 -第二節 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和標準- 15 -第五章 規劃實施- 17 -第一節 部門職責- 17 -第二節 規劃實施- 18 -相關術語解釋- 19 -第二部分:表集- 21 -表1 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站址變動情況表- 21 -表2 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站名變更情3、況表- 21 -表3 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周邊現狀情況表- 22 -表4 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探測環境保護標準表- 22 -表5 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觀測場四周障礙物最高仰角登記表- 23 -表6 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觀測場四周用地規劃情況表- 24 -表7 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探測環境保護區建筑物控制高度表- 26 -第三部分:圖集- 27 -圖1 陽信縣縣城總體規劃(2018-2035年)中心城區用地規劃圖- 27 -圖2 陽信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中心城區土地使用規劃圖- 28 -圖3 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周邊1000米范圍內土地使用規劃局部圖- 29 -圖4 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4、區位圖- 30 -圖5 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探測環境保護區障礙物控制高度圖- 31 -圖6 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1000米控制范圍劃定示意圖- 32 -圖7 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觀測場四周障礙物遮蔽仰角現狀圖- 33 -圖8 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避免危害氣象探測環境審批事項審批流程圖- 34 - 6 -第一部分:文本第一章 總則第一節 指導思想依法保護氣象探測環境,確保氣象探測資料具有代表性、準確性、連續性和可比較性,為應對氣候變化和氣象防災減災提供準確的氣象依據,為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提供可靠氣象服務保障,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第二節 主要原則一、堅持城市建設規劃與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相統一的5、原則,實現城市建設與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協調發展;二、堅持嚴格執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各項技術標準的原則;三、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分步改善的原則;四、堅持經濟合理的原則。第三節 規劃依據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三、城市規劃編制辦法; 四、氣象行政許可實施辦法;五、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六、山東省氣象管理辦法;七、山東省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八、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規范 地面氣象觀測站(GB 31221-2014);九、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避免危害氣象探測環境行政許可管理辦法;十、陽信縣縣城總體規劃(2018-2035年);十一、陽信縣國土空間總體規6、劃(2021-2035年)(送審稿)。第二章 城鄉概況第一節 自然條件一、區域位置陽信縣位于山東省北部,魯北黃泛平原,徒駭河、馬頰河下游,德惠新河東岸。東靠濱州市沾化區、濱城區,南接惠民縣,西臨濟南市商河縣、德州市樂陵市,北連無棣縣、德州市慶云縣。地理坐標北緯37263743,東經1171511752。縣域東西長53.14千米,南北寬29.02千米,總面積798.47平方千米。二、地質地貌陽信縣地質構造屬華北地臺下坳部分,接近渤海凹陷中心。地貌類型屬黃河沖積平原,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地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形成緩崗、微坡平地、淺平洼地相間的地貌特征。其中,緩崗海拔在810米之間,面積約占縣境面積7、24;微坡平地海拔78米之間,占縣境面積56;淺平洼地,低于周圍12米,海拔67米,分布在微坡平地之中,占縣境面積20,澇年易澇,旱年泛堿。三、水文陽信縣境內河流已形成較完整排灌體系。主要排澇河道為縣境南部鉤盤河、北部白楊河。兩河橫貫縣境東西,東流入海。灌溉河道主要是幸福河(二干)與縣境西部一干,兩條引黃干渠縱穿縣境南北,從惠民縣引黃河水入境,再由溫水線干渠將黃河水引向縣境東部與西部。鉤盤河由陽信縣洋湖鄉德惠新河后王涵洞發源,至西向東流經陽信縣境,繼續向東流入沾化區,匯入秦口河,境內流程44千米,流域面積499平方千米,可供灌溉排澇耕地30萬畝。幸福河(二干),系1958年人工開挖簸箕李引黃總8、干渠第二條支干,起源于惠民縣皂戶李鎮大朱家村引黃總干,由南向北流經陽信縣境,再向北流入無棣縣境匯入馬頰河。境內總長15千米,引黃能力35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積28萬畝。四、氣候環境陽信縣地處中緯度,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主要氣候特點為春季多大風,氣溫回升快,蒸發量大,易發生春旱;夏季高溫多雨,常有雷雨、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發生;秋季秋高氣爽;冬季寒冷干燥,盛行偏北風。(一)氣溫。歷年(19912020年)平均氣溫13.4,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7.1,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2.5;年極端最高氣溫40.2(2005年6月23日),年極端最低氣溫-22.6(20169、年1月23日)。(二)降水。歷年(19912020年)平均降水量571.7mm,其中6-8月降水量382.6mm,占全年降水量的67%。年最多降水量818.6mm(2003年),年最少降水量328.2mm(2002年)。(三)日照。歷年(19912020年)平均日照時數2510.7h,占可照時數的56%。年最多值為2795.2h(2002年),年最少值2335.1h(2013年)。歷年平均日照時數最少月(12月)163.5h;歷年平均日照時數最多月(5月)279.5h。(四)風向風速。歷年(19912020年)平均風速2.3m/s,最多風向東風,最大風速14.7m/s(2009年4月15日,風10、向東東北)。(五)陽信縣主要氣象災害。主要有干旱、澇災、大風、冰雹、低溫冷害等。第二節 社會經濟情況一、歷史沿革陽信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境內就有人群聚居,境內發現古遺址10余處,據商店鎮小韓遺址出土文物與信城史家冢出土文物考證,屬大汶口文化。自夏朝進入階級社會之后,至今有4000年文字可考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屬墾利專區。1950年5月,改為惠民專區。1958年9月,惠民專區與淄博市合并,陽信縣屬淄博專區。1958年12月,陽信縣并入無棣縣。1961年,撤淄博專區復置惠民專區,同年10月復置陽信縣,屬惠民專區。1992年3月,惠民地區更名為濱州地區,隨屬濱州地區。2001年1月,撤濱州11、地區設濱州市,陽信縣隨屬濱州市至今。二、行政區劃與人口陽信縣轄信城、金陽2個街道,商店、溫店、河流、翟王、流坡塢、水落坡、勞店7個鎮,洋湖1個鄉,共10個鄉級政區。2020年開展行政村規模調整,由原來854個村民委員會調整為320個村民委員會和9個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至2022年末,全縣總人口446141人。年人口出生率6.53,死亡率6.22,人口自然增長率0.31。三、經濟發展2022年,陽信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72.7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6%。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3.21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109.20億元,增長3.9%;第三產業增加值12012、.37億元,增長5.7%。三次產業結構為15.8:40.0:44.1。人均生產總值65967元。第三章 氣象觀測站現狀與評價第一節 基本情況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現位于陽信縣陽城三路718號,東經1173353,北緯373828,觀測場拔海高度8.5米,2023年1月1日由陽信國家氣象觀測站升級為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主要承擔綜合氣象觀測業務,現有氣壓、氣溫、濕度、風向、風速、降水、地溫、能見度、日照、天氣現象、凍土、雪深等觀測設備及配套通信傳輸設施。第二節 站址站名變更情況一、站址變動情況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始建于1962年1月,原址位于陽信縣銀高苗圃,建站以來歷經2次遷移,1965年1月1日,由陽13、信銀高苗圃遷至陽信縣城西牛王堂村南,距原址向東直線距離3000米;1997年10月1日,觀測場向東南平移53米(臺站站址變動情況見表1)。二、站名變更情況自有資料記載,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站名歷經10次變更,由最初的陽信縣氣候服務站變更為現在的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臺站站名變更情況見表2)。第三節 現狀分析與評價一、代表性分析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的觀測資料是分析陽信天氣、氣候的重要依據,也是陽信縣防災減災的重要依據,代表的是陽信縣域范圍內的平均氣象狀況。目前觀測場所在地區地勢平坦,東、南、西三面均是大片梨園,方圓5千米內無大河、湖泊,四周土地使用情況基本符合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標準,其觀測數據資料能夠真14、實反映陽信縣城區的平均氣象狀況(臺站周邊現狀情況見表3)。二、準確性分析目前,氣象站觀測場大小為25(南北)25(東西)平方米,在距觀測場圍欄1000米范圍內除部分樹木、建筑物、構筑物外,其他障礙物相對高度距離比均小于1/10,在距觀測場圍欄50米范圍內地表以上物體,除樹木、變壓器線桿高于觀測場地平面高度外其他均小于1米。按照國家基本氣象站探測環境保護技術要求,觀測場四周距圍欄1000米范圍內現有地表物體分布狀況、距離、高度等基本符合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規范 地面氣象觀測站(GB 31221-2014)標準要求(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探測環境保護標準見表4)。場外四周空曠開闊,無對氣象探測資料準確性有15、影響的大型鍋爐、廢水、廢氣、垃圾場等干擾源或者其他源體。三、連續性分析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自1962年啟用至今,氣象觀測工作從未中斷,建檔氣象資料保存完整,連續性資料超過60年。兩次站址遷移,未對氣象探測資料的質量產生影響。根據全面評價,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的氣象探測環境符合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要求,取得的氣象資料具備代表性、準確性、連續性和可比較性。因此,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探測環境必須按照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規定,嚴格保護。四、氣象站四周地平遮蔽和人為障礙物情況以觀測場中心距地高度1.5米處為測量點,對觀測場周邊障礙物的遮蔽仰角進行測量,根據測量數據制作觀測場四周障礙物遮蔽仰16、角現狀圖表(見表5、圖7)。觀測場四周障礙物主要為樹木、建筑物。第四節 站址周邊用地規劃情況一、觀測場地周邊現狀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現位于陽信縣城西部,牛王堂村村南,氣象局院內南側。觀測場所在地地勢平坦,東、南、西三面均為大片梨園,方圓5千米內無大河、湖泊。NNW-N方向為氣象局辦公樓,樓高9米,寬度角31,仰角6,距觀測場71米;NNE方向為縣人民醫院外科樓,樓高43米,寬度角10,仰角7,距觀測場363米;NE方向為人民醫院門診病房綜合樓,樓高43米,寬度角9,仰角7,距觀測場369米;ENE方向為縣實驗幼兒園,樓高13米,距觀測場460米;E方向為梨樹園,樹高4米,距觀測場94米;ESE方17、向為供電公司辦公樓,樓高56米,寬度角3,仰角11,距觀測場290米;SE-SSE方向為供電公司宿舍樓群,樓高19米,寬度角39,仰角10,距觀測場96米;S方向為供電公司別墅,樓高16米,寬度角15,仰角8,距觀測場112米;SSW-SW方向為梨樹園,樹高4米,距觀測場38米;WSW方向為遠景茗居小區住宅樓,樓高53米,寬度角11,仰角7,距觀測場427米;W-NW方向為梨樹園,樹高4米,距觀測場59米。站址周圍沒有影響氣象探測環境的障礙物和鐵路、公路、工礦、水體等,無干擾源和污染源。二、相關規劃及要求按照陽信縣縣城總體規劃(2018-2035年),觀測場所在的區域及周邊土地規劃地類以農林用18、地、公園綠地和居住用地為主(見表6.1、圖1)。在距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觀測場1000米范圍內,東側主要為公園綠地、居住用地,西側為農林用地、居住用地,南側主要為公園綠地、居住用地和農林用地,北側主要為農林用地、居住用地和醫療衛生用地。按照陽信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觀測場所在的區域及周邊土地規劃地類以林地、園地、公園綠地以及城鎮住宅用地為主(見表6.2、圖2)。在距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觀測場1000米范圍內,東側主要為公園綠地、城鎮住宅用地和商業用地,南側主要為城鎮住宅用地、教育用地,西側主要為林地、園地、城鎮住宅用地,北側主要為城鎮住宅用地、醫療衛生用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19、氣象法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規定,在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內,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需要經過山東省氣象局審核批準后方能實施建設(見圖8)。第四章 規劃內容第一節 規劃目標和主要任務一、規劃年限本次規劃年限與陽信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保持一致,當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修編時,應充分考慮本規劃的保護范圍和標準。二、規劃范圍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觀測場圍欄以外四周向外延伸距離1000米為核心保護區,核心保護區以外按照遮擋仰角進行高度控制。三、規劃目標該專項規劃通過審批后,將作為陽信縣建設規劃部門在審批本規劃規定范圍內的新建、擴建、改建建筑物、構筑物和大型工程等的詳細控制20、依據,確保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周邊障礙物滿足氣象探測環境要求。四、主要任務(一)明確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的政策和技術路線;(二)確定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和標準;(三)確立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內建設項目的審批程序。第二節 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和標準一、氣象探測環境的定義氣象探測環境是指為避開各種干擾,保證氣象探測設施準確獲得氣象探測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離構成的環境空間。二、氣象探測環境的總體要求氣象探測環境要求長期穩定,具有良好的區域代表性。(一)禁止侵占、損毀、擅自移動氣象設施或侵占氣象設施用地;(二)禁止在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內種植生長高度不符合要求的作物、樹木;(三)禁止設置影響氣象21、探測設施工作效能和使用功能的高頻電磁輻射裝置以及垃圾場、排污口等干擾源;(四)禁止在氣象探測站點四周設置有致使氣象要素發生異常變化的干擾源;(五)禁止在氣象設施周邊進行危及氣象設施安全的爆破、鉆探、采石、取土等活動;(六)禁止修建高度不符合要求的建筑物、構筑物以及距離不符合要求的公路、鐵路、水塘等;(七)禁止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規定的其他危害氣象探測環境的行為。三、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氣象站周邊探測環境必須符合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規范 地面氣象觀測站(GB 31221-2014)標準要求。根據氣象站觀測場距離以及方位的22、不同,對地表物體的高度、寬度有不同的控制要求。(一)保護范圍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觀測場圍欄以外四周向外延伸距離1000米為核心保護區,即障礙物控制區。(二)保護期限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站址應至少保持30年穩定不變。(三)周圍環境1.觀測場四周應空曠平坦,保持氣流暢通和自然光照;2.觀測場最多風向的上風方90范圍內5000米、其他方向2000米范圍內不宜規劃工礦區,不宜建設易產生煙幕等污染大氣的設施;3.在觀測場1000米范圍內不應實施爆破、鉆探、采石、挖砂、取土等危及地面氣象觀測場安全的活動。(四)對障礙物的限制1.控制區范圍內,障礙物任一點高出觀測場平面(拔海高度8.5米)的高度與距觀測場圍欄的23、距離比應小于1/10;2.控制區內的障礙物與觀測場圍欄最近距離不小于50米;3.在日出(59.8120.2)、日落(239.8300.2)方向內(此范圍不受控制區限制),障礙物遮擋仰角不大于5。(五)對影響源的限制1.垃圾場、排污口等其他影響源距觀測場圍欄的最小距離應大于500米;2.鐵路路基距觀測場圍欄的最小距離應大于200米;3.公路路基距觀測場圍欄的最小距離應大于50米;4.人工建造的水體距觀測場圍欄的最小距離應大于100米。第五章 規劃實施第一節 部門職責氣象部門在上級氣象主管機構和陽信縣人民政府領導下,負責管理本行政區域內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和監督管理工作。公安部門發現或接到通報有侵占、24、損毀、擅自移動氣象設施或侵占氣象設施用地或對在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內從事危害氣象探測環境活動的,應依法查處違法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在編制、審批和實施涉及規劃保護區保護范圍內的國土空間規劃及建設項目實施規劃設計方案聯合審查時,應以本規劃為依據,應事先書面征得氣象部門同意,未經同意,不得編制、審批和實施。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在審查規劃保護區保護范圍內的大中型工程及重要項目施工圖設計文件時,應嚴格按照規劃設計方案、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要求和國家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規范進行審查,對危及氣象探測環境的活動,責令其停工整改。綜合行政執法部門應做好梨園公園綠化樹木管控,確保符合探測25、環境保護要求。在編制實施規劃保護區保護范圍園林、綠化的規劃、建設時,應事先書面征得氣象部門同意,未經同意,不得編制實施。其他部門在實施規劃保護區保護范圍的項目建設或其他有影響氣象探測環境行為時,應以本規劃為依據,事先書面征得氣象部門同意,未經同意,不得實施;如已有影響氣象探測環境行為時,應立即進行停工整改。第二節 規劃實施一、規劃控制要求本規劃納入陽信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及相關地塊控制性詳細規劃。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變更,確需變更的,須經陽信縣氣象局審核同意后,報陽信縣人民政府批準。二、項目建設依據本規劃確定的保護范圍內,建設前應將本規劃提出的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標準和要求作為項目設計的依據之一。26、三、部門合作協調為使本規劃能順利實施,陽信縣各職能部門要加強與氣象部門合作和協調,共同推進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探測環境保護的規范化建設。四、落實保護責任陽信縣人民政府應將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納入重大事項督察范圍,將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與領導干部業績考核相結合,做到有錯必糾、有責必追。各部門應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通力合作,確保氣象探測環境良好發展。五、擴大宣傳教育開展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和警示宣傳教育,增強單位和公眾保護氣象探測環境的法制觀念,提高單位領導干部和公眾的保護意識,形成自覺保護氣象探測環境的良好氛圍。相關術語解釋國家基本氣象站:根據全國氣候分析和天氣預報的需要所設置的地面氣象觀測站。地面氣象觀27、測場(簡稱觀測場):用于安置地面氣象觀測儀器和設施進行氣象觀測的專用場地。障礙物:觀測場以外高于觀測場地平面1米以上的建筑物、構筑物、樹木、作物等物體。高度距離比:障礙物高出觀測場地平面以上的高度與該高度點在觀測場地平面的投影點距觀測場圍欄最近點之間的距離之比。遮擋仰角:從觀測場圍欄距障礙物最近點的地面向該障礙物可見的最高點看去,視線與視線所在地平面的投影所形成的夾角。日出方向:所在地夏至日的日出方位和冬至日的日出方位之間所形成的夾角區域。日落方向:所在地夏至日的日沒方位和冬至日的日沒方位之間所形成的夾角區域。影響源:對氣象要素代表性或氣象儀器測量性能有影響的各類源體。(注:主要包括熱源、污染28、源、輻射源、電磁干擾源等,如鐵路、公路、水體、垃圾場、排污口等。)第二部分:表集表1 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站址變動情況表序號遷(建)站時間詳細地址經、緯度海拔高度備注11962年1月1日陽信銀高苗圃11731E3739N10.5米建站21965年1月1日陽信縣城西牛王堂村南11734E3739N10.0米位原址東方向,距離原址3000米31997年10月1日陽信縣城西牛王堂村南11734E 3739N10.1米位原址東南方向,相距原址53米42023年1月1日陽信縣城西牛王堂村南1173353E 373828N8.5米根據中國氣象局觀測司要求,應用新的觀測站測繪成果,調整緯度、海拔高度信息。表229、 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站名變更情況表站 名時 間陽信縣氣候服務站1962年01月01日-1965年12月31日陽信縣氣象服務站1966年01月01日-1972年12月31日陽信縣革委氣象站1973年01月01日-1976年07月02日陽信縣革委氣象局1976年07月03日-1980年12月31日陽信縣氣象局1981年01月01日-1984年04月30日陽信縣氣象站1984年05月01日-1989年03月23日陽信縣氣象局1989年03月24日-2006年12月31日陽信國家氣象觀測站二級站2007年01月01日-2008年12月31日陽信國家一般氣象站2009年01月01日-2018年12月3130、日陽信國家氣象觀測站2019年01月01日-2022年12月31日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2023年01月01日至今表3 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周邊現狀情況表 方位距離東(45135)南(135225)西(225315)北(31545)0100米綠地、樹木樹木、綠化樹木、綠地綠地、樹木、城鎮100200米樹木、城鎮城鎮、道路樹木樹木、城鎮200300米樹木、城鎮城鎮、道路樹木、農田、城鎮樹木、城鎮300400米樹木、城鎮、公園城鎮樹木、農田、城鎮、道路城鎮、樹木400500米城鎮、公園城鎮、農田農田、樹木、村鎮、道路城鎮、道路500600米城鎮、公園、道路農田、城鎮農田、樹木、村鎮城鎮、道路60070031、米城鎮農田、城鎮農田、樹木、村鎮城鎮700800米城鎮農田、城鎮農田、樹木、村鎮城鎮、農田800900米城鎮農田、城鎮農田、樹木農田、城鎮9001000米城鎮城鎮農田、樹木農田、城鎮、水體表4 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探測環境保護標準表名 稱技術要求(觀測場圍欄與周圍障礙物邊緣及影響源體邊緣之間距離要求)與障礙物距離1000米控制區范圍內障礙物任一點上的高度與距觀測場的距離比小于1/10; 障礙物與觀測場圍欄最近距離不小于50米;與鐵路路基距離200米與公路路基距離50米與大型水體距離100米日出、日落方位在日出、日落方向障礙物遮擋仰角5(此范圍不受控制區限制)垃圾場、排污口等其他影響源距觀測場圍欄32、的最小距離應500米表5 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觀測場四周障礙物最高仰角登記表(單位:度)方位01020304050607080角度5.75.36.86.76.54.43.43.66.8方位90100110120130140150160170角度7.77.89.67.820.58.38.79.05.9方位180190200210220230240250260角度8.37.95.15.96.14.48.15.04.5方位270280290300310320330340350角度4.24.35.14.13.63.43.96.46.6說明:觀測場四周障礙物最高仰角觀測場為觀測場中心距在1.5米高處。表633、 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觀測場四周用地規劃情況表表6.1 陽信縣縣城總體規劃(2018-2035年)規劃地類 方位距離東(45135)南(135225)西(225315)北(31545)0100米公園綠地公園綠地、水域用地、居住用地農林用地、城市道路用地居住用地、公園綠地100200米公園綠地、水域用地、居住用地居住用地、城市道路用地農林用地公園綠地、農林用地、居住用地、城市道路用地200300米公園綠地、居住用地、水域用地、醫療衛生用地、城市道路用地居住用地、農林用地、城市道路用地農林用地、居住用地農林用地、居住用地、公園綠地、醫療衛生用地300400米公園綠地、居住用地、水域用地、醫療衛生用地34、城市道路用地居住用地、城市道路用地、教育用地、農林用地農林用地、居住用地、公用設施用地、城市道路用地農林用地、城市道路用地、居住用地、醫療衛生用地400500米居住用地、公園綠地、廣場用地、城市道路用地教育用地、居住用地、農林用地、城市道路用地農林用地、居住用地農林用地、居住用地、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城市道路用地0.51千米廣場用地、居住用地、城市道路用地、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公園綠地、水域用地、教育用地教育用地、居住用地、農林用地、城市道路用地、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農林用地、居住用地、教育用地居住用地、農林用地、城市道路用地、物流倉儲用地、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表6.2 陽信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35、2021-2035年)規劃地類 方位距離東(45135)南(135225)西(225315)北(31545)0100米公園綠地、機關團體用地、鄉村道路用地、城鎮住宅用地、果園機關團體用地、果園、城鎮道路用地、公園綠地、城鎮住宅用地、鄉村道路用地、其他林地城市道路用地、其他林地、果園、其他林地、城鎮道路用地、城鎮住宅用地、公園綠地、機關團體用地100200米公園綠地、醫療衛生用地、城鎮住宅用地、鄉村道路用地、城鎮住宅用地、城鎮道路用地、交通場站用地城鎮住宅用地、果園、其他林地、鄉村道路用地城鎮住宅用地、醫療衛生用地、城鎮道路用地、商業用地、種植設施建設用地、其他林地200300米公園綠地、城鎮住36、宅用地、醫療衛生用地、鄉村道路用地、城鎮道路用地城鎮住宅用地、城鎮道路用地、其他林地城鎮住宅用地、果園、水澆地、其他林地、種植設施建設用地商業用地、城鎮住宅用地、城鎮道路用地、醫療衛生用地300400米公園綠地、城鎮住宅用地、醫療衛生用地、城鎮道路用地城鎮住宅用地、教育用地、城鎮道路用地、水澆地、其他林地、喬木林地、果園果園、其他林地、消防用地、鄉村道路用地、城鎮住宅用地、物流倉儲用地、城鎮道路用地城鎮住宅用地、商業用地、城鎮道路用地、醫療衛生用地、400500米醫療衛生用地、商業用地、城鎮住宅用地、教育用地、公園綠地、城鎮道路用地城鎮住宅用地、城鎮道路用地、教育用地、水澆地、果園、其他林地坑37、塘水面、城鎮道路用地、城鎮住宅用地、鄉村道路用地、果園、其他林地、溝渠、城鎮住宅用地、城鎮道路用地、商業用地、物流倉儲用地0.51千米城鎮住宅用地、商業用地、教育用地、機關團體用地、城鎮道路用地、公園綠地城鎮住宅用地、商業用地、教育用地、城鎮道路用地、公園綠地、坑塘水面、其他林地、果園、水澆地、溝渠商業用地、溝渠、果園、其他林地、坑塘水面、城鎮道路用地、物流倉儲用地、水澆地、城鎮住宅用地物流倉儲用地、城鎮住宅用地、坑塘水面、農村宅基地、商業用地、城鎮道路用地、鄉村道路用地、其他林地、果園、水澆地表7 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探測環境保護區建筑物控制高度表障礙物距離觀測場圍欄距離L(米)障礙物限制高度38、H(米)日出(59.8120.2) 日落(239.8300.2)方向區域障礙物限制高度H(米)5011100108.72002017.43003026.14004034.85005043.56006052.27007060.98008069.69009078.3100010087.01000-HLtan5說明:建筑物控制高度為建筑物最高點相對觀測場平面的高度- 26 -第三部分:圖集圖1 陽信縣縣城總體規劃(2018-2035年)中心城區用地規劃圖圖2 陽信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中心城區土地使用規劃圖圖3 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周邊1000米范圍內土地使用規劃局部圖圖4 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區位圖圖5 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探測環境保護區障礙物控制高度圖圖6 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1000米控制范圍劃定示意圖- 32 -圖7 陽信國家基本氣象站觀測場四周障礙物遮蔽仰角現狀圖 (測量地點:觀測場中心距地1.5米高處)圖8 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避免危害氣象探測環境審批事項審批流程圖- 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