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信縣商店鎮國土空間規劃方案(2021-2035年)(社會公示稿)(28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44276
2024-07-01
28頁
2.60MB
1、陽信縣商店鎮國土空間規劃陽信縣商店鎮國土空間規劃(20212021-20352035年)年)社會公示稿社會公示稿陽信縣商店鎮人民政府2024年4月前言PREFACE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縣政府統一部署,為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現鎮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整體謀劃新時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依照山東省鄉鎮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技術規程文件要求,我鎮編制了陽信縣商店鎮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本規劃是商店鎮未來15年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空間藍圖,是各類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活動的總依據,是編制詳細規劃和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據。目錄CONTE2、NTS01 規劃總則1.1 指導思想1.2 規劃原則1.3 規劃范圍和期限02 目標戰略2.1 主體功能定位2.2 城鎮性質2.3 發展目標2.4 發展策略03 總體格局3.1 落實三條控制線3.2 優化國土空間總體格局3.3 保障特色高效的農業空間3.4 保育藍綠交融的生態空間3.5 建設強核聚力的鎮村空間04 歷史文化保護與風貌塑造4.1 保護特色歷史文化遺產4.2 塑造城鄉特色風貌05 城鄉品質提升和支撐體系5.1 建設綜合交通網絡5.2 強化公共服務供給5.3 完善市政基礎設施06 國土整治修復6.1 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6.2 推進生態系統治理修復07 規劃實施與保障7.1 明確規劃3、落實和傳導7.2 制定近期實施計劃7.3 完善規劃保障機制011.1 指導思想1.2 規劃原則1.3 規劃范圍和期限規劃總則1.1 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嚴格落實省、市、縣決策部署,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增強規劃科學性、權威性和實施性,實現一張藍圖繪到底。實現商店鎮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全面發展。1.2 規劃原則底線思維 生態優先統籌協調 系統規劃節約集約 綠色發展以人為本 品質提升4、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1.3 規劃范圍和期限規劃范圍規劃期限規劃范圍為商店鎮全域國土空間,總面積 92.61 平方千米。規劃層次分為鎮域和鎮區兩個層次,鎮區范圍包括城鎮開發邊界及規劃擴展區域,面積 2.62 平方千米。規劃期限至 2035 年,其中規劃基期為 2020 年,近期至 2025 年,遠景展望至 2050 年022.1 主體功能定位2.2 城鎮性質2.3 發展目標2.4 發展戰略目標戰略2.1 主體功能定位根據陽信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商店鎮主體功能區類型為“能源資源富集區”。2.2 城鎮性質惠陽無經濟帶重要節點城鎮全國知名的地毯文化小鎮陽信縣鄉村振興示范鎮陽信縣以5、地毯家紡制造、農產品加工、商貿業為主導,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特色工貿型城鎮。2.3 發展目標2025 年,經濟活力和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發展質量效益明顯提升,高端產業加速聚集,生態環境日益優良,基礎設施加快完善,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集約高效的國土空間保護利用格局和精致的小城鎮格局基本形成,國土空間治理能力明顯提高,全面開創現代化小城鎮建設新局面。2035 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力和城鄉融合發展水平顯著提升,田園宜居、可持續發展的美麗國土空間基本形成,現代化小城鎮格局基本建成,自然資源治理能力和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建成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小城鎮。2.4 發展戰略1.協同區域,借力6、大區域實現自身發展 積極對接縣產業發展體系+主動融入區域交通體系2.生態優先,優化全域生態資源本底 生態優先、做亮底色,保育藍綠交融的生態空間3.融合發展,構建高效共享的城鄉網絡 堅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雙輪驅動+集中優勢資源,構筑發展引擎+完善城鄉生活圈4.整治賦能,打造現代化農業空間 賦能農業發展+加快特色農業、規模農業建設033.1 落實三條控制線3.2 優化國土空間總體格局3.3 保障特色高效的農業空間3.4 保育藍綠交融的生態空間3.5 建設強核聚力的鎮村體系總體格局3.1 落實三條控制線至2035年,商店城鎮開發邊界面積控制在2.62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鎮區。落實城鎮開發邊界落實永7、久基本農田規劃到 2035 年,商店鎮耕地保護任務為 55.64 平方千米,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面積為 51.82 平方千米。注:商店鎮不涉及生態保護紅線。3.2 優化國土空間總體格局構建“一主一次、兩軸兩帶、三區多點”的全域開發保護格局一主一次:城鎮駐地功能核心、小桑綜合服務次中心區兩軸兩帶:商麻路、永莘路兩條產業發展軸,以及東支流,沙河兩條生態水系廊道三區多點:產業園區,現代農業生產區,霧蓿洼水源保護區,以及指經過農村建制調整后形成的新村(社區)服務點3.3 保障特色高效的農業空間加強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加強耕地資源保護和利用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非糧化”,嚴格落實8、耕地“占補平衡”、年度“進出平衡”制度,穩妥有序、審慎推進耕地恢復。落實耕地保護任務深化農村土地整治,以部分整體連片農村土地整治為試點,以增加耕地數量、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適配規模化、現代化農業生產為目標,整體推進“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深入實施農用地整理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目標,因地制宜集成推廣秸稈還田、綠肥種植、增施有機肥料、酸化土壤改良、水肥一體化等培肥改土技術,多措并舉改良土壤,協調土壤理化性狀,改善土壤緩沖性能,防控農田生態環境污染,提高耕地持續生產能力,促進作物高產穩產。穩步提升耕地質量3.4 保育藍綠交融的生態空間構建“十橫一縱藍脈串聯,阡陌田園綠色本底”的生態安全9、格局十橫:東支流、一支干渠、二支干渠、三支干渠、四支干渠、豐產溝、團結溝、梨馬溝、沙窩溝和沙河。一縱:五一干渠。利用萬頃良田以及田間網狀路網形成的綠網為基礎底色,通過沙河等多條河道干渠以及其兩邊林草地形成藍綠交織的生態帶,最終形成商店獨有的生態安全格局3.5 建設強核聚力的城鎮空間”城鎮核心城鎮副中心中心社區(中心村)基層村”鎮村體系城鎮社區:商店鎮中心城鎮、小桑副中心。中心社區:新寨社區、韓家社區、道王社區、燕店社區、老觀王社區、八里社區、司家社區、官殷社區。中心村:28個中心村。3.5建設強核聚力的城鎮空間“兩心兩軸三區一廊道”的空間結構“兩心”:鎮區公共服務核心和商貿產業中心。“兩軸”:10、城鎮發展軸、產業發展帶。“三區”:工業產業發展片區、綜合產業發展片區、生活服務提升片區。“一廊道”:生態優化廊道044.1 保護特色歷史文化遺產4.2 塑造城鄉特色風貌歷史文化保護與風貌塑造4.1 保護特色歷史文化遺產教導旅成立舊址東毛村瑞鑫地毯博物館物質文化遺址渤海軍區教導旅成立舊址(老官王村)孫寨遺址-東漢末年黃巾農民起義英雄們的聚葬墓小韓遺址-大汶口文化城堤遺址(省級文保單位)邱家遺址-日本侵略軍殘殺慘案舊址馮樂進故居遺址董琦墓-明朝清官非物質文化遺產瑞鑫手工地毯(市級)中陽食品公司的鴨梨膏制作技藝(市級)桑北陳村的魏振山是手工錫壺制作(省級)鄉村振興東毛村示范村4.2 塑造城鄉特色風貌11、塑造“一心多廊”的特色城鄉空間風貌一心:城鎮核心空間。多廊:東支流、一支干渠、二支干渠、三支干渠、四支干渠、豐產溝、團結溝、梨馬溝、沙窩溝和沙河。055.1 建設綜合交通網絡5.2 強化公共服務供給5.3 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城鄉品質提升和支撐體系5.1 建設綜合交通網絡形成“國省路-縣鄉路-鄉村路”三級體系“兩橫兩縱”國省干路體系兩橫:陽路、永莘路。兩縱:商麻路、溫濱路。“三橫兩縱”的縣鄉道路體系四通八達的鄉村路網體系5.2 強化公共服務供給依據規劃的10個社區生活圈,合理配置基礎設施,實現城鎮 30 分鐘生活圈、社區15 分鐘生活圈全覆蓋,塑造城鄉高品質生活。形成多層次、均等化、全覆蓋、特色化12、的基本公共服務網絡。形成“鎮區 農村社區生活圈級 基層村級”三級體系5.3 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完善給排水、電力、能源、環衛設施配置給排水:優化水資源配置,完善管網建設,雨污分流,循環利用。電力:提升電力保障能力,優化電網結構及設施空間布局。能源:建設清潔高效的能源提供網絡環衛:實施垃圾分類,完善設施布局。066.1 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6.2 推進生態系統治理修復國土整治修復6.1 實施生態系統治理修復水生態修復 一是河道清淤 二是水網優化布局 三是水質改善,防控生活污染和農業污染。林地修復 對交通廊道防護樹木,通過林相改造提升,增加樹種類型,在改善環境的同時增加美觀性。土壤修復 高度重視化肥農13、藥使用情況,確保在規劃年末土壤良好。6.2 開展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 過田塊整治、土壤改良、配套灌排設施、整修和新建田間道路、完善農田電網等工程,提升耕地質量,保障耕地穩定性,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農用地整理工程 以殘次園地、林地和零星未利用土地整理為主,田坎整修為輔。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工程 結合實際情況,對人居環境較差、產業基礎薄弱、空心化率較高的區域優先進行建設用地整理。077.1 規劃編制體系傳導7.2 完善規劃實施保障體制規劃實施與保障7.1 規劃編制體系傳導7.2 完善規劃實施保障體制商店鎮建立多規合一的規劃實施及管控體系 建立完善上下貫通、聯動共享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建設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建立體檢評估機制 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常態化機制定期評估。完善規劃實施統籌決策機制 建立多方合作的區域協作機制,共同推動區域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