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方案(2022-2035年)(公眾版)(33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44285
2024-07-01
33頁
35.22MB
1、 都市圈是城鎮化發展到較高階段的城市空間組織形態。培育現代化都市圈是新形勢下引導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轉變,優化區域人口和經濟空間結構,促進城市群高質量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按照省委、省政府建立鄭州都市圈“1+1+3+N+X”規劃體系工作部署,依據河南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 年),對接鄭州都市圈發展規劃,編制鄭州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2022-2035 年)。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實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2、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統籌發展與安全,整體謀劃鄭州都市圈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匹配整體競爭力提升的空間需求,強化區域高效協同與要素系統配置,推進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都市圈,為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河南建設實踐,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奠定堅實基礎。前言PREFACE規劃范圍與期限 規劃期限:規劃期限為 2022 至 2035 年,近期至 2027 年,遠景展望到 2050 年。規劃范圍:本規劃以鄭州都市圈發展規劃確定的空間范圍為重點,并將洛陽市、平頂山市、新鄉市、焦作市、漯河市、濟源示范區的其他區域納入統一規劃。鄭州都市3、圈范圍示意把放眼全國和立足河南結合起來把前瞻性和階段性結合起來把系統觀念和綱舉目張結合起來把多規銜接和多規合一結合起來壹 規 劃 基 礎規劃基礎新使命、新征程1.1 戰略區位 鄭州都市圈位于我國“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中陸橋通道和京廣通道兩大發展軸的交匯處,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中具有重要地位。1 小時連接都市圈各城市通達京津冀通達長三角通達成渝、粵港澳等2 小時3 小時5 小時已開通航線計劃開通航線鄭州國內/國際貨運航線規劃基礎新使命、新征程1.2 空間條件 鄭州都市圈處于我國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過渡地帶,北依太行山、西靠伏牛山,中東部為地勢平坦開闊的黃淮海沖積平原,地跨黃河、4、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空間發展條件優越要素集聚效應明顯區域一體化態勢顯現綜合樞紐地位凸顯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規劃基礎新使命、新征程1.3 重大機遇深入實施國家重大戰略的新機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機遇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奮力推進現代化河南建設的新機遇錨定“兩個確保”、實施“十大戰略”、推進“十大建設”貳 目 標 與 格 局目標與格局2.1 目標愿景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都市圈202720352050建立并完善一體化發展的都市圈空間框架,高效協同的都市圈空間結構與功能體系基本確立,資源要素集聚能力進一步增強,在全省高質量發展大局中的作用更為突出。基本形成空間底線5、管控有效、區域協同協作關系緊密、空間效能與宜居品質顯著提升、空間治理現代化走在前列的高質量發展的都市圈空間格局,支撐鄭州都市圈邁入國家都市圈序列的第一方陣,成為服務全國大局、引領區域發展的核心動力源。全面建成社會經濟繁榮、宜居宜業宜游、開放創新包容、魅力特色彰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都市圈,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河南力量。目標與格局2.2 空間策略生態優先、集約發展中心引領、全域統籌遠近結合、有序推進以人為本、特色彰顯創新機制、精細治理目標與格局2.3 空間格局“一主一副、三軸四極”統籌精準發力和整體推進一主 鄭(港)汴許主引擎6、 一副 洛濟深度融合區 三軸 高質量發展軸線 四極 新興增長極 都市圈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目標與格局2.4 重點區域空間融合協同共建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區域鄭(港)汴許主引擎空間結構協力管控重大生態與安全韌性空間強化支撐未來的戰略功能空間預留34共建高能級科技創新與產業走廊引導核心功能區與軌道樞紐耦合布局12目標與格局統籌洛濟一體化開發保護格局洛濟一體化空間結構共建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加強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推動文旅合作共融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1324目標與格局塑造人文生態價值盡顯的大嵩山生態綠心 以嵩山為核心,以登封、偃師、鞏義、禹州、汝州等環嵩山縣(市)為主體,統籌生態系統修復與歷史文化保護傳7、承利用,共建高品質的人文生態綠心,構建山城相融的特色生態景觀,打造都市圈生態游憩空間。持續推進自然保護地保護工作;協同開展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設,推進廢棄礦山修復和綠色礦山建設。保障林業經濟發展空間需求,做大做強林下中草藥、林下種養殖、林下菌類深加工等產業。推進跨區域旅游資源整合利用,推進“生態+文化+旅游+康養”空間融合發展模式;建設環嵩山綠道體系。加強生態系統保護發展生態循環經濟強化生態游憩功能目標與格局加強跨界地區空間協同引導 發揮鄭州主城區和航空港區引領作用,提升開封中心城區和許昌中心城區綜合功能,培育上街-滎陽、中牟、蘭考等特色城鎮組團,將中原農谷納入統籌考慮。鄭開同城化先行示范8、區大空港產業示范區鄭新焦功能聯動區鄭洛綠色轉型示范區洛濟焦產業協作區重點領域空間統籌叁 重點領域空間統籌重點領域空間統籌3.1 共育協同發展的創新空間支持“兩城一谷”創新極核建設優化聯動互促的區域創新網絡高水平建設中原科技城高標準規劃建設中原農谷高質量規劃建設中原醫學科學城極核帶動區域示范軸帶輻射多點支撐重點領域空間統籌優化聯動互促的區域創新網絡3.2 共建“聚鏈成群”的產業發展空間優化區域產業空間布局提升鄭州航空港區產業引擎作用支持有條件地區設立產業特別合作區依托開發區打造產業高質量發展主陣地圍繞重點產業鏈精準圍繞重點產業鏈精準匹配產業空間匹配產業空間支持跨區域產業帶支持跨區域產業帶建設建設9、以三大發展軸為依托以三大發展軸為依托集聚生產要素集聚生產要素重點領域空間統籌3.3 共保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堅持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規劃形成支撐都市圈可持續發展的安全空間屏障體系,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協同治理的樣板區。共建黃河干流國家級生態保護帶,提升黃河流域生態系統功能打造大嵩山生態綠心,營造人文生態價值盡顯的大尺度綠色空間鞏固太行山、伏牛山安全屏障作用,形成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生態支撐區以重要河流水系為依托,發揮森林、濕地、良田等生態功能,形成生態廊道系統共筑“一帶兩屏、一心多廊”生態網絡一帶:黃河生態保護帶一心:大嵩山都市綠心兩屏:太行山伏牛山多廊:藍綠生10、態廊道重點領域空間統籌協同共建環鄭大都市綠色開敞空間構建環繞鄭州的雙層綠色開敞空間:實施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促進超大城市由“外延式”向“內涵式”發展轉型。貫通內環綠帶構建外環綠帶推進鄭州西南繞城高速、京港澳高速、連霍高速、黃河沿線兩岸生態保育林帶和濱水走廊建設,積極植入服務城市的觀賞游覽、休閑游憩、都市農業等功能加強西部山區植樹造林;加強南部、東部平原地區農田林網;推動黃河灘區協同治理;統籌水土保持、生態保育、文化景觀、休閑游憩等多種功能都市農業觀賞游覽生態保育休閑游憩重點領域空間統籌3.4 共享自然與人文遺產魅力空間打造國家古都文化傳承創新區以鄭州、開封、洛陽三大古都為依托,協同推11、進區域文化資源管控保護、主題展示和文旅融合,打造沉浸式全景文博體驗帶,建設一批研學基地、博物館、紀念館等,創新文化展示、體驗和消費的空間。推動鄭州打造國際文化交流平臺,帶動周邊區域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建設世界文化旅游樞紐和國家文化創新高地。支持洛陽實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新工程,塑造城市文化底色,發展文博研學游,建設國際人文交往中心和“東亞文化之都”。支持開封開發宋文化品牌,延續宋文化歷史文脈,高水平打造宋文化保護傳承高地。重點領域空間統籌支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的黃河、大運河、長城、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集中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志。支持國家文化公園12、及周邊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與環境優化提升,保障重大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項目的合理用地需求。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重點領域空間統籌3.5 共營幸福和諧的宜居家園構建高品質一體化的公共服務中心體系“1 小時-45 分鐘-30 分鐘-15 分鐘”四級生活圈建設區域服務中心:以鄭州主城區、航空港區、洛陽中心城區等為重點,引導高等級服務設施集聚配置。打造城市公共中心:圍繞省轄市和重要功能組團提升公共服務配置水平;長垣、蘭考等提級配置。提升縣(區)公共:推動以縣城為中心的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城鄉社區服務中心:提升基層公共服務配置水平,引導社區生活設施結合城市公共空13、間、慢行體系等集中復合布局,形成融合“宜業、宜居、宜游、宜養、宜學”多元功能的基層公共服務網絡。重點領域空間統籌拓展消費新空間與新場景打造國際知名消費地標鄭州傳統商業中心空港口岸消費中心鄭東新區高端消費中心洛陽古都文化體驗中心開封宋文化體驗中心突出樞紐支撐、強化文化賦能、引導業態多元,打造一批彰顯新時代中原繁榮繁華形象的消費向往地與資源聚集地,提升國際知名度、消費繁榮度、商業活躍度。推動鄭州、洛陽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支持開封打造國際知名文化旅游名城。重點領域空間統籌3.6 共筑便捷高效的綜合交通體系提升國際門戶樞紐能級推進綜合交通樞紐多層次協作布局,推動城市間各類交通基礎設施廊道共建共享。支14、持以鄭州新鄭國際機場為引領擴能“空中絲綢之路”依托國際陸港集群建設擴展“陸上絲綢之路”打造內河航運樞紐連接“海上絲綢之路”圍繞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高質量發展等升級“網上絲綢之路”共建以鄭州為核心的綜合交通樞紐集群協同“四條絲路”重大樞紐空間布局提升綜合運輸通道服務能力建設現代化機場群提升國際陸港服務能級打造內河航運樞紐推進跨境電商樞紐建設重點領域空間統籌圍繞鄭州、洛陽中心城市提升高速鐵路網絡服務功能,全面融入國家干線鐵路網,保障都市圈主要城市均有兩條以上高速鐵路覆蓋。支持將重要軌道線網引入城市核心區域,推動軌道樞紐和城市商業區、金融商務區、創新功能區等耦合布局,實現城市間重點功能區直連直通。重點15、支持鄭(港)汴許主引擎同城化和洛濟深度融合發展,提升鄭州對黃河北岸新鄉、焦作等城鎮功能組團的帶動作用,建設區域軌道快線系統,形成緊密通勤圈。完善高速鐵路系統提升城際軌道支撐能力提升區域軌道快線通勤服務能力推動干線鐵路網、城際鐵路網、市域(郊)鐵路網、城市軌道交通網集約布局、資源共享、融合發展,構建都市圈軌道交通“一張網”。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構建“四網融合”的都市圈軌道網重點領域空間統籌完善水資源保障與優化配置的空間網絡3.7 推動基礎設施網絡深度聯通推進綠色低碳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水資源一體化配置保障引水調水和調蓄工程空間需求加強重點水源地協同建設與保護格局提升核心城市水資源保障能力協同推進節16、水型都市圈建設 保障水源資構建安全與韌性基礎設施體系 加強地質災害風險防治:深化太行山、伏牛山、嵩山、黃河流域等重點地區的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細化地質災害風險區邊界,將重要隱患點納入防治體系。統籌防洪排澇綜合治理:以流域為單元,統籌河道及堤防、水庫、分蓄洪區等現代化防洪工程體系建設,加快補齊短板弱項,著力提升防御能力。統籌重大鄰避設施布局:鄰避設施選址應充分考慮風向、上下游和安全防護距離等因素,遠離城市生活居住區和生態敏感地帶,減少對周邊環境影響。共建堅強可靠的能源基礎設施網絡推動城鄉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支持低碳綠色新型能源基地建設肆 跨區域協同治理跨區域協同治理4.1 實施規劃全生命周期管17、理強化規劃有效傳導機制完善規劃實施組織體系建立協商聯動機制完善公眾參與機制健全規劃評估制度 在總戰略愿景和空間格局下,建立“城市指引、跨界協同、行動指南”的傳導體系,形成成員城市高度共識的“空間協同協議戰略框架”。完善上下聯動,責權分明的組織體系,建立多層級、常態化溝通機制,鼓勵規劃實施過程中的全社會參與。功能定位、底線管控、三生空間、重點領域等方面協同事項清單加強功能銜接、交通對接、環境共治、設施共商和機制協調制定協同行動綱領,鼓勵編制相關專項規劃,完善專項合作配套機制鄭州開封焦作漯河鄭開同城化先行區產業創新黃河北岸功能聯動基礎設施生態環保大空港產業協作區綜合交通鄭洛綠色發展轉型示范區洛濟焦18、產業協作區城鄉融合洛陽新鄉許昌平頂山洛陽9個城市5大跨界地區5大重點領域加強都市圈城市的空間體系傳導加強重大跨界地區的空間協同引導加強重點領域的空間行動指導明確規劃主體責任跨區域協同治理4.2 完善區域協同保障機制強化協同保護與綜合治理保護保育各類自然保護地推進城市生態建設推進區域生態系統保護和修護科學開展國土綠化跨區域協同治理加強區域基礎設施協同布局 以“同城同網”為目標,加強區域性重大工程管線整合力度,健全完善重大設施聯合選址選線等工作機制,統籌協調區域交通、能源、水利、通信基礎設施空間布局,保障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空間需求,打造良好的基礎設施支撐和保障體系。統籌協調重大基礎設施與廊道布局19、加強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廊道空間統籌,促進傳統與新型基礎設施融合,提高復合利用水平,形成“三橫、四縱”共用走廊。保障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空間需求落實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國家重大基礎設施通道建設要求。保障重大能源、水利項目空間需求。引導各類基礎設施低影響開發落實節約集約的各類基礎設施用地分類控制標準。合理避讓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自然災害高風險區等,降低工程對自然生態空間的分割和環境影響。123跨區域協同治理 充分發揮市場促進競爭、深化分工等優勢,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探索土地一體化管理,提高自然資源利用效率。統籌規劃土地一體化管理統籌三條控制線調整優化落實耕地占補平衡新制度加強建設用地年度統籌配置建立一體化的土地要素市場完善整治騰退建設用地指標使用機制跨區域協同治理4.3 推動示范引領行動計劃重點功能區提升行動產業創新轉型升級行動綜合交通樞紐提升行動基礎設施網絡強化行動生態保護修復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行動人文魅力彰顯行動城鄉人居環境品質提升行動 聚焦重點功能區提升、產業創新轉型升級、綜合交通樞紐提升、基礎設施網絡強化、生態保護與修復、人文魅力彰顯、城鄉人居環境品質提升等制定近期行動計劃,強化土地要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