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南部新區起步區核心區域及地下空間概念規劃設計方案(204頁).ppt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44433
2024-07-01
58頁
89.73MB
1、成都市南部新區起步區核心區域概念性城市設計及地下空間綜合規劃設計 成果匯報xx,12,問題提出?,為何發展南部新區的比較優勢在哪里?如何發展南部副中心的主體特質究竟為何?項目經營如何進行開發元素(項目)的排列組合?城市形象未來副中心的整體統一性與形象個性如何整合?城市交通綜合型中心的立體化交通系統與地鐵建設的關系如何?,綜合解決方案,綜合解決方案是我們的一大優勢。圍繞“整體性、科學性、可操作性”的方案設計原則,結合本區域作為南部新區核心區的總體定位,從宏觀到微觀,將本次研究劃分為五大部分,即:背景研究專題研究 戰略定位方案設計規劃實施,區域定位,新型南部未來-戰略遠景與發展未來,區域背景解讀,2、成都的區域地位(1)西部通向世界的窗口(2)沿江經濟走廊的端點(3)蜀地經濟騰飛的基石城鎮體系發展背景(1)成都大都市區(2)城市發展戰略區域交通資源分析(1)綜合性區域交通樞紐(2)現代化城市交通網絡,區位分析,承上啟下的重要核心(1)北接市中心地區,南連華陽衛星城,(2)南部新區最主要的綜合型中心。綠色環抱的生態型中心(1)周邊自然資源豐富,(2)東側的府南河生態綠化走廊,(3)南側的外環生態綠化隔離帶。,南部新區的發展驅動力與潛在瓶頸,南部新區當前的發展驅動力政策力:世紀博覽城、地鐵一號線、即將入遷的市政府等大型基礎(公共)項目導入所產生的強大驅動力;市場力:區域內高新南區為區域的發展提3、供了強勁的產業驅動力,瀕臨空港,可以有效承接空港經濟的輻射;成都主城區商務、商業、高檔居住等高能級功能向南外溢的趨勢還將持續一段時間;習慣力:在成都市民心目中傳統的強勢心理認知度,南部新區未來可能遇到的發展瓶頸所轄區域的剩余土地有限,未來發展的余地將受到限制;正在從高速成長期向成熟期演進,傳統比較優勢的邊際效應將會遞減;工業園區與新城合一的布局,在形成豐滿功能布局的同時,也會使居民對于工業園區具有一定的心理隔閡,基地優勢/限制條件分析,基地優勢條件分析外環路:成都市外環路位于基地以北,增強了基地與城市其它片區的聯系。天府大道:成都市主干道位于場地東側,是基地與外部聯系的主要道路。規劃軌道交通線4、:自北向南穿越基地,位置居中。水資源:府河南北向流經場地東側,是值得利用的水景資源。土地條件:場地內部土地條件良好,平整易開發。新建管理辦公中心:大型公建,良好景觀與設施資源。高科技園區:規劃天府科技園區,有效提高基地價值。學校:規劃學校,與場地內部現狀教育用地產生呼應。居住區:外圍大型居住社區,為商務區提供配套,同時為商業區提供本地消費市場。,基地限制條件分析項目建設:基地內相當數量地塊已經建成或批復待建,對城市設計特色風貌的整體塑造產生負面影響。污水處理廠:現有大型污水處理廠,近期搬遷可能性不大,作為遠期開發用地,與基地整體形象不和諧。交通組織:天府大道與城市干道三環路、外環路均是以立交形5、式連接,如何更好地實現天府大道兩側大型公建的可達性,以及如何組織高效安全的交通體系構成了此次城市設計一大難點。,總體發展定位,總體發展定位:作為成都南部新興城市副中心,本區域應以辦公、商務、商業金融為導向,擁有便捷設施、良好環境和現代景觀,具有可持續、健康、智能化、創新進取特征的復合型新城。,戰略定位:成都未來成長主軸的重要戰略樞紐推動成都南翼快速成長的核心綜合功能區城市商務辦公功能的重要外延區新都市型社區的典范都市文化旅游的重要節點,主要功能與開發投入元素架構,新興城市副中心,政策、交通、區位優勢 綠化、水系生態資源,安居,樂業,生態社區,商業服務,商務行政,景觀公園,旅游休閑,核心功能演繹6、,從未來功能形態來考察,我們可將規劃區域看作是行政、商務、文化、技術的一個交集 在不同形態之間的組合和取向,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規劃區域今后的功能體系特征與發展方向,通過區域背景、區位分析,以及對周邊用地和城市功能的分析,可以初步羅列出規劃過程中可能投入的發展元素。各類元素既有區別又有包容,相生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方案設計,空間形態思考-和諧與特色的塑造,整體結構研究,規劃結構1,城市設計方案1,規劃結構2,城市設計方案2,規劃結構3,城市設計方案3,方案比較,優化方案,概念性城市設計及地下空間規劃方案,三大線索三個方案:,三大線索:天府大道:城市生長,科技,資本,經濟;錦江:絲般綿延,綠,水,文7、化,生活;科創中心:統領,協調,溝通。,線索1線性聯軸,天府大道自市中心規劃CBD區直線向南延伸,是成都市最重要的一條發展軸線;規劃區域作為軸線上的重要節點,其發展必然依托此軸線,并與軸線上其他節點相輔而成為統一體;軸線兩側地塊依用地性質及道路劃分構筑功能組團體系,并輔以相應中心。,線索1線性聯軸,景觀分析,空間形態,交通分析,突出地鐵沿線的帶狀景觀體系以及科創中心東側的面狀綠化體系,沿天府大道和地鐵線形成交通軸和城市功能軸兩條軸線,并重點突出沿地鐵線城市功能軸對開發的統領作用,南北向的天府大道和站華路;東西向的三環路、武侯大道、南部40米路構成區域主要道路骨架,線索2極核輻射,在建科創中心屬8、大型綜合性辦公項目,經區位、能級、性質等多方面衡量,確定其為規劃區域的唯一“極核”;依托極核的巨大輻射力,構筑放射狀發展態勢,從而影響區域用地性質,帶動區域整體發展;圍繞極核形成功能組團體系,并輔以相應中心。,線索2極核輻射,景觀分析,節點軸線,交通分析,圍繞科創中心這一極核構筑放射狀景觀,并在天府大道兩側形成步行街回路;在天府大道東側形成濱河生態文化景觀帶,圍繞極核以及外圍景觀體系構筑多品種多級別的節點及軸線。體現路東回路、路西放射狀景觀軸線,南北向的天府大道和站華路;東西向的三環路、武侯大道、南部40米路構成區域主要道路骨架,線索3生態導入,規劃區域東側的府河是流經成都市的最重要河流,兩側9、設綠化隔離帶,是經過規劃區域的一條重要生態廊道;區域生態環境的構筑有條件依托這樣一條天然廊道,將綠色呈帶狀引入,與建設用地交互布置,形成高效的生態序列;各功能組團與南北向的天府大道相接,有助于交通組織及形成城市景觀。,線索3生態導入,景觀分析,空間形態,交通分析,橫向分布的系列生態景觀帶聯系城市與府河,縱向城市景觀軸串聯并整合地鐵站點與城市開發,強調橫向生態景觀軸與縱向天府大道交通軸的穿插,并在交點處構筑主要城市景觀序列,南北向的天府大道和站華路;東西向的三環路、武侯大道、南部40米路構成區域主要道路骨架,規劃結構方案綜合比較,基本視角,突出軸線的影響力以及沿線節點的整體性,以水和生態來做文章10、,注重生態網絡的形成,強化主導項目的輻射力以及區域開發的級差效應,商務發展,結合多中心體系構建不同類型的商務功能區,商務功能區與中軸線穿插布置,形成中軸線商務節點,商務功能區聚集于核心區域,從而達到集聚效應,交通組織,結合多中心體系構筑地上、地下交通,便于結合地鐵站點開發形成綜合功能體,對于天府大道會形成一定交通壓力,商務中心與地鐵站點開發的結合有待進一步強化,有效組織地面交通,同時,需要處理好與三個地鐵站點的開發相結合的問題,中心選擇,中心沿中軸線呈多點布局,并在局部地段加以強化,帶狀東西向中心,并與中軸線垂直相交,有明確的主中心,次級中心以環繞方式布置,生態系統,南北向綠化系統,與外環綠帶11、有效銜接,東西向綠化系統,將府河生態景觀引入地塊,中心綠化系統,并與府河、外環綠帶相通,線性聯軸,極核輻射,生態導入,城市拓展邏輯城市精神延續,整合的城市設計概念,城市設計方案總平面圖,城市設計方案整體鳥瞰二,城市設計方案生態咬合,城市設計方案三軸合一,三軸合一的整體景觀架構:三軸:天府大道城市拓展軸、軌道交通沿線城市功能軸、錦江生態延續軸;核心景觀區域:科創中心及東側城市公園形成區域核心景觀區域,是城市景觀最為豐富的區域;景觀軸線:圍繞核心景觀區域形成幾個方向的主景觀軸線;景觀節點:沿軌道交通站點設商業景觀節點,沿區域東側濱河綠帶設生態城市景觀節點;區域整體景觀系統依托上述點、線、網搭建,形12、成生態-城市復合型景觀體系。,核心景區,城市拓展軸,地鐵商業軸,濱河景觀軸,城市設計方案開放空間,開放空間依以下原則確定:TOD沿線布置原則:依托軌道交通沿線商業建筑形成帶形城市開放空間,并結合軌道交通站點及重點建筑打造若干特色化開放空間。開放的帶形商業街加上開放的特色節點,有效整合城市功能;生態水景導入原則:綠色開放空間圍繞科創中心東側公園以及濱河帶狀公園展開,旨在將水和綠化自東向西引入城市,與城市開放空間在科創中心周圈形成對接;建筑界面強化原則:開放空間沿線的建筑界面應依托城市環境需求進行處理,強化廣場、不行街、綠地、水景等空間效果,綠化水系,標志物,建筑界面,廣場,城市設計方案綠化與水系13、,植被主導型綠化,鋪裝主導型綠化,水系,綠化水系依以下原則確定:沿軌道交通線路及站點布置城市型帶狀綠化;沿錦江綠帶布置生態型帶狀綠化;沿天府大道布置交通型帶狀綠化;注重幾條帶狀綠化的銜接,將水、綠化、步行系統貫通成為有機統一體;依綠化性質不同分為:植被主導型綠化:包括軌道交通沿線林蔭步行街、濱河綠帶、道路綠帶、綠化廣場等;鋪裝主導型綠化:主要依托軌道交通沿線布置;水系:以錦江為依托向區域中心有機延伸。,城市設計方案用地功能結構,商業商務綜合體(商業導向型),商業商務綜合體(商務導向型),中底密度辦公,配套居住,土地利用功能依如下原則確定:公建用地主導原則:作為南部副中心,其主體職能面向整個南部14、新區,公建市場需求巨大,規劃所占用地比例高;用地功能混合原則:鑒于商業、金融、商務在用地性質,以及交通、環境、市政設施等方面需求的相似性,本區域建議采取相近用地混合布置方式,增強開發靈活度,應對今后市場與政策的潛在變化;TOD導向原則:依托軌道交通及站點組織商業、商務類用地,將交通優勢轉化為開發優勢;生態導向原則:依托區域內大型水系、綠化帶等生態廊道,滲透建設區域,打造生態城市;核心融合原則:以科創中心為區域發展內核,依托軌道交通、天府大道、生態廊道層層組織各類用地,形成“融核”效果。,城市設計方案建筑高度控制,高度等級劃分如下:100米150米:區域主要標志性建筑,突出其塑造鮮明城市景觀之作15、用。分布于天府大道南段,科創中心周邊,其中天府大道南端東側結合高級酒店開發設區域制高點;60米80米:分布于沿天府大道北段以及沿軌道交通線路東側地塊;30米45米:分布于天府大道東側與錦江之間的地塊以及地鐵商業街沿線帶狀地塊。,100-150米,60-80米,45-60米,24-30米,城市設計方案土地開發強度控制,本區域作為南部副中心,加之完善的道路、軌道交通系統,其整體開發強度較高。為便于統一城市風貌,協調土地開發與環境容量、交通容量、市政容量的關系,規劃確定以下四種開發強度等級:;高強度開發:作為區域主要標志性建筑,可有針對性地選擇局部區域進行高強度開發。其主體建筑高度可控制在100米116、50米,容積率2.53.5,形成鮮明城市景觀。高強度開發地塊大致分布于天府大道南段,科創中心周邊;中高強度開發:高強度開發地塊外圍,沿天府大道北段以及沿軌道交通線路東側地塊以中高強度開發為主。主體建筑高度控制在60米80米,容積率2.02.5;中等強度開發:規劃將在建的科創中心定位中等強度開發用地;中低強度開發:天府大道東側與錦江之間的地塊生態環境良好,可進行中低強度的開發建設,地鐵沿線收音機商業街兩側帶狀地塊同樣進行中低強度開發。主體建筑高度控制在45米左右,容積率1.02.0。,高強度開發,中高強度開發,高強度開發,中低強度開發,城市設計方案道路及交通組織,以三環路、外環路兩條環城快速路以17、及南北向城市主干道天府大道構筑區域主干道路骨架,并作為對外聯系的骨干;以站華路、武侯大道、錦江西側濱河路等4050米道路構成區域內次及道路系統,承載區域內主要交通;城市支路成網布置,此網絡起到劃分地塊、聯系地塊的作用,同時亦可分流少量跨區域交通;結合開發布置步行系統及過街設施,其中,在科創中心南北兩端設置地下廣場跨越天府大道。,城市設計方案城市夜景,城市設計方案沿街立面與天際線控制,里面,立面A-沿天府大道西側立面,立面B-沿天府大道東側立面,立面C,立面D,立面E,城市設計方案整體鳥瞰一,城市設計方案空間效果演示,城市設計方案整體鳥瞰三,城市設計方案中央景觀區重要節點深化,城市設計方案中央景18、觀區重要節點深化,城市設計方案中央景觀區重要節點深化,城市設計方案中央景觀區重要節點深化,城市設計方案中央景觀區重要節點深化,城市設計方案下沉廣場節點深化,城市設計方案下沉廣場節點深化,城市設計方案北部組團商業區節點深化,城市設計方案北部組團商業區節點深化,城市設計方案濱河酒店組團節點深化,城市設計方案濱河酒店組團節點深化,城市設計方案濱河酒店組團節點深化,城市設計方案開發時序,中期(20102015),現狀(2005),近期(20052010),遠期(2015),開發時序分為三期:現狀:目前在建或已經審批待建項目原則上視作保留現狀,主要包括科創中心、商務廣場、孵化園及其他辦公、居住項目;近期19、:重點完成科創中心周圈項目建設,同時促進三環路內商業中心建設,盡快形成副中心的整體商業辦公形態,加快區域基礎設施建設;中期:繼續以科創中心為核心向外延展建設區域,啟動地塊南部天府大道東側、錦江西側的標志性酒店建設,完成區域基礎設施;遠期:考慮時機成熟時,將現狀污水處理廠整體搬遷,完善區域東部開發建設。,城市設計方案開發時序,地下空間綜合規劃設計原則,交通,軌道交通帶動沿線地下空間開發,在滿足各類功能需求同時,體現綜合商業開發價值,城市綜合防災需求,綠化,地下步行空間緩解地面交通壓力,城市立體化建設新思路,市政,停車對地下空間的需求,是由單一功能向復合型系統的轉變,以共同溝為代表的市政基礎設施,20、地面綠地與地下空間的復合型開發,地下空間開發的發展趨勢,地下空間開發原則,公共優先原則,依托軌道交通原則,整體開發原則,分期分層原則,功能對應原則,平面開發,豎向開發,地下空間開發量大致控制在地面建筑面積的30%50%,開發量,地下空間綜合開發案例-上海靜安寺地下樞紐,靜安寺地區位于上海中心城的西側,是上海中心城西區的中心。靜安寺地區的發展有諸多有力條件,同時存在很多弱點,首先是商業空間嚴重不足,其次是交通嚴重超負荷。區域地下空間的綜合開發旨在解決上述問題。靜安寺地區有3條地鐵線路通過,現狀R2線在靜安公園北側設站;規劃M7線在常德路設站;規劃M6線沿華山路通過并設站。這三條線路分別位于靜安公21、園的北側、東側和西側,都在南京路相交。三個地鐵站的換乘問題必然要提到議事日程。,三條地鐵線路及站點位置示意,地下空間綜合開發案例-上海靜安寺地下樞紐,靜安寺地區地下空間開發應堅持:節約土地資源的生態原則;文物古樹的有效保護原則。結合地鐵站進行地下空間開發能促進城市的綜合發展,包括有序的交通組織、商業的集約系統化和地面綠色化等。土地資源在此要立體使用。規劃特別注重地下公共空間開發,通過地下公共空間將城市的地下要素和地上要素整合成一體,包括地鐵站、地下車庫、地下商場、地下過街道等和地上的道路、園林綠化、商場、公和私的建筑等?,F代城市應力求城市要素的相互滲透和有機整合。特別要注意地下與地上空間,以及22、自然生態、交通和商業等要素系統的整合。靜安寺地下空間開發具體目標如下:建立地鐵R2、M6和M7三站之間的換乘體系。組織地區有序的交通體系:以地鐵站為中心組織過街人車分流,組織公共停車與地鐵換乘。建立地鐵站通勤購物體系,促進地區商業網絡形成。構筑地下地上一體化的休閑、商業購物空間。改建靜安公園,形成立體化的生態型城市公共綠地。,綜合發展、節約土地、文物保護,地下空間綜合開發案例-上海靜安寺地下樞紐,規劃地下商業平面,規劃地下商業軸測,規劃過街通道,公園地下負二層建立地鐵三站的持票換乘系統 公園地下負一層建立地鐵進站、購物和過街的公共活動空間網絡層 地下空間由靜安公園的地下向四周擴展,組織地下公共23、空間網絡 以32棵成行古樹為軸,創造地面地下結合、地形起伏、立體化生態景觀環境 運用下沉廣場以增加地下空間的地面感,地下空間綜合開發案例-上海靜安寺地下樞紐,地面景觀,下沉廣場,下沉廣場,地下商業,地下空間綜合規劃設計方案,依托于軌道交通和地鐵站點的平面布局:與成都市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專題研究中有關總體布局模式相對應,在方案本身的地下空間布局上也體現了以下3種布局模式:線形輻射式:以地鐵1號線為主軸向兩側輻射,帶動其地面、地下的開發建設;多層立體式:新益州站在規模和強度上沒有達到類似天府廣場的地下綜合體,但其作為城市副中心的核心區進行多層綜合性功能的立體式開發;點狀放射式:各地塊內部的建筑以點狀24、形式開發,并向周邊地塊放射成地下的網絡體系。功能布局商業;綜合服務區;停車、設備區;人防。交通組織:集約化。即通過立體的多層次開發,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高效率:地下獨立規劃一條車行地下快速路,圍繞中心的新益州公園和科創中心形成環路,從而將整個核心區的地下功能片區串聯起來。相關數據:地下總建筑面積:約80-100萬M2,其中地下商業建筑面積約5萬M2,地下綜合區建筑面積約5-10萬M2,地下通道約10萬M2,地鐵約4萬M2,地下停車、設備建筑面積50-60萬M2。,地下空間綜合規劃設計方案,地下空間綜合規劃設計方案,總結,(1)提出問題(2)確定綜合解決方案(3)以發展戰略定位作為第一切入點(4)三大線索,三個方案(5)”形”與”神”的探索(6)城市設計方案系統化與可操作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