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紀念館概念性設計方案(269頁).ppt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44645
2024-07-01
68頁
63.79MB
1、青海省玉樹州文成公主紀念館概念方案,基地條件,5km,15km,基地位置,文成公主紀念館規劃建設用地6000,基地鳥瞰,長113m,寬57m,建設用地,基地由南向北鳥瞰,建設用地,基地由北向南鳥瞰,文成公主廟又稱大日如來佛堂,始建于唐代,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位于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結古鎮巴塘鄉貝納溝內,距結古鎮20公里,距西寧838公里。是唐蕃古道的重要文化遺存之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有金頂及方形僧舍均為改革開放后加建(詳見上圖)。廟內殿堂正上方的巖壁上鑿刻有九尊浮雕佛像,居中的主佛像便是大日如來佛像。如來佛像高7.3米,神態栩栩如生,端莊慈祥,造型渾樸生動,神態端莊,反映了2、唐代雕刻工藝的高超水平。廟內兩側墻壁上有二個活佛畫像,雕像對面壁上亦有繪著竹筍、石榴、棉花、寶鏡和饅頭的壁畫,記錄了當年文成公主教當地藏族人民耕作與紡織的事跡。廟宇面臨溪流背倚高山,是西藏佛教徒和海內外游人朝拜與游覽之所。,周邊建成環境影響因素1文成公主廟,文成公主廟,周邊建成環境影響因素2禪古寺災后重建工程,在基地東北側,是禪古寺的地震災后重建工程。由經堂及僧舍組成,距離本項目基地距離近,體量大。,禪古寺災后重建工程,勒巴溝是當年文成公主的進藏路線,沿線有通天河、古素砂塔、山瑪尼、水瑪尼、松贊干布禮佛圖等景點;是玉樹擬打造的重點旅游線路。建設用地位于溝口,正是景區的重要空間節點,需與景區規劃3、及其配套設施相協調(大門、游客中心等)。,溝口作為景區重要空間節點,周邊建成環境影響因素3勒巴溝景區總體規劃(及可能的景區配套設施),禮佛圖,水之瑪尼,山之瑪尼,勒巴溝景區內豐富的石刻文化,如何考慮干道側的視覺形象,如何與場地山水環境相協調,與勒巴溝景區門戶節點協調,如何考慮與未來禪古寺關系,新紀念館,設計關注:,與勒巴溝景區大門的協調建議詳見最后頁,漢藏風貌的融合與時代精神,服務于民眾的完善配套功能,民族文化地域風貌傳承再現,設計目標:,與大尺度場景相融的標識性,展陳策劃,文成公主廟1050,文成公主紀念館2500,陳列展示區1800,藏品庫區150,技術及辦公用房200,觀眾服務設施 344、0,依據紀念館的功能構成,對紀念館的功能構成進行了初步的劃分如下:,陳列布展的建議大綱,紀念館與其展陳內容應和諧統一、相得益彰,因此,建議組織相關部門與設計共同研究展陳大綱。以下為設計方的建議大綱,據業主2012年1月4號返回郵件,同意以此展陳大綱進行概念設計:,大唐盛世唐朝歷史(貞觀年間)介紹政治環境經濟發展社會環境外交(與西藏的邦交)情況,吐蕃興邦西藏歷史(貞觀年間)介紹1、政治環境2、經濟發展3、社會環境4、外交(與唐朝的邦交)情況5、松贊干布其人介紹5、玉樹在西藏政治、經濟、社會 版圖中的地位和基本介紹,千里聯姻文成公主歷史介紹文成公主身世介紹;文成公主進藏通婚因由;文成公主進藏路線文5、成公主在玉樹(白納溝)的經歷和傳說;文成公主為玉樹(白納溝)遺留的相關文化遺產:物質遺產:石刻佛像,佛塔,重要經文;技能遺產:傳授農業、紡織、建筑技能;重要景點古跡:文成公主廟文成公主廟建筑構造及廟內結構文成公主廟建筑風格介紹文成公主歷史文化意義,將文成公主進藏路線制作3維全景通雕,成為門廳主展品,將步輦圖等平面展品利用紀念館墻面進行重點展示,展陳的核心是展現動態的、延綿不斷的漢藏交流的歷史,建筑設計,概念方案 1玉石記憶,概念方案 2時光寶盒,概念方案 3千年回眸,上輪方案,本輪修改,修改方案 1時光寶盒,修改方案 2千年回眸,修改方案1“時光寶盒”,設計說明:“時光寶盒”意圖讓人們回想起千6、年前那段漢藏和親的動人故事。好似流淌的巴塘河水開啟了盛滿傳說的時光寶盒;懸浮在場地上的正方形體量微微開啟,在古樸的石砌立面中,露出寶石般奪目而神秘的內部。,夜景鳥瞰,白天,潔白的寶盒在陽光之下靜靜聆聽場地周圍的流水、長風;在玻璃中庭中,漢藏兩族的門頭無形之中限定出一扇巨門,這扇文化交流之門中,透出遠處起伏的雪山。夜晚,精致的寶盒散發出神秘的光彩,吸引人們前來傾聽動人的記憶。,日景鳥瞰,2月22日匯報方案,布達拉宮屹立在紅山上,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宮堡式建筑群。最初是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興建的。布達拉宮蜿蜒 而上的臺階順應山勢,造型優美舒 展如同天路,是整個建筑極具符 號性的組成元素。,天路,河7、岸透視,之字形的蹬道,將游客從入口廣場引向巴塘河畔;在建筑立面上,通過長向開窗延續至頂部;從巴塘河畔遠望建筑,彷佛一條天路,將人引向雪山之巔。,唐風門頭唐代木構建筑以舒緩的屋頂,雄大疏朗的斗拱,簡潔明朗的構圖,體現出一種雍容大度,氣度不凡,健康而爽朗的格調。是漢唐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元素。,藏式門頭:藏式門頭體量厚重、有力,搭配熱烈的色彩,描繪出濃烈的藏式韻味。,中庭內景,內部,寓意時空之旅出入口的唐風門頭與藏式門頭沐浴在陽光之中;伴著幾束青綠,陽光將中庭頂棚玻璃上印刷的經文,投影在墻壁之上;投影隨著太陽的運動而變幻,仿佛誦念傳唱著千百年的傳說和兩族人民之間的情誼。,長安,拉薩,開啟的中部形成紀念8、館的入口廣場:唐風的門頭朝向拉薩,藏式的門頭朝向長安。精神的力量,文成公主的千里聯姻,將兩族人民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那段民族友好相融的歷史因此得以呈現。,中庭的色彩構成源自于藏族常用的五色,以熱烈而直接的色彩用于毛石砌體墻面,營造出穩重而熱烈、傳統而現代的室內空間。,主入口廣場,停車場地,道路,場地入口,水面,文成公主紀念館2f H=7m,總平面圖,負一層平面圖-3.60m,室內中庭,觀展入口,觀展出口,放映廳,第一部分“大唐盛世”場景展示1,島式服務臺,休息區,衛生間,“天路”臺階,第二部分“吐蕃興邦”場景展示1,無障礙升降梯,“大唐盛世”場景展示2,紀念館入口,主入口廣場,一層平面圖0.09、0m,“吐蕃興邦”場景展示2,藏式門頭,二層平面圖+3.60m,第三部分“千里聯姻”,時光天橋,樓梯一,樓梯二通往門廳休息區,無障礙升降梯,1-1剖切位置示意,+7.60m,+3.60m,+0.00m,-3.60m,1-1剖面圖,“大唐盛世”場景展示,陳列區意向,陳列區意向,休息區意向,“吐蕃興邦”場景展示2,陳列區意向,陳列區意向,展陳流線沿著紀念館內部空間的起伏而展開,圍繞中庭,沿著內部的臺地、階梯、橋涵行進;這些地型正象征著唐蕃古道上的山川、江河;這條由唐風門頭進入、由藏式門頭步出的展陳流線更寓意著輪回。,時光天橋,樓梯二意向,樓梯一意向,天橋意向,砌筑面內嵌玻璃磚,花崗巖砌筑立面,時光10、寶盒的圍護立面由當地花崗巖砌筑而成,其中間雜砌入橫向玻璃磚,形成熟悉而又陌生的立面表情;白天,玻璃磚在陽光下產生微妙的反射;夜晚,內部的光線通過玻璃磚透出,散發神秘而莊重的氣息。,立面材料,修改方案2“千年回眸”,方案三:千年回眸 本紀念館力圖在最少程度改變場地地形地貌的情況下,以大地的場景激發懷想,突出歷史場景的紀念性,引導參觀者感受那段展開于千年前、民族友好歷程相融的歷史畫卷。以結合大地景觀、激發人們懷想的方式,達到紀念的崇高及儀式感。,遠景鳥瞰,燈籠太粉 基座加白加亮基座附近材質處理,總體鳥瞰,入口透視,紀念館簡潔、單純的楔形體量嵌入場地,大氣、雄渾,生長成為河谷的一部分;靠近道路,寓意11、明燈的圓形玻璃入口將人引向紀念館,游客由此向下進入紀念館參觀。也可由紀念館屋面平臺緩緩向上,來到18m高的文成公主紀念雕像前,閱讀雕塑下的文字、介紹,憑欄遠眺。,河岸透視,總平面,主入口廣場,場地入口,概念分析建筑形體引入大地,形成大地景觀,建筑形體的視線切割,概念分析“之”字路徑的視線分析,“之”字的路線設計是為了使游客在行走的過程中體驗移步換景的樂趣。,文成公主廟,河谷,雕像,指向文成公主廟,指向河谷,指向雕塑,首層平面圖,觀展流線,1-1剖面圖,1-1剖切位置示意,入口門廳意向,陽光透過玻璃盒子照進入口的通高空間,灑在充滿歷史感的石墻上。,進藏路線三維模型的場景展示,島式服務臺意向,觀展12、入口意向,展墻意向,展廳意向,休息廳意向30m長落地觀景窗,在結束觀展后,游客可到面向河谷側的公眾休息區,一覽當年公主進藏的自然環境。來到紀念館北端的休息廳,30m通長的觀景窗中,近處的河水向著湛藍的天空和潔白的雪山延伸,激發人們的懷想。仿佛天地間的萬物都寂靜不語,只聽見公主的衣襟在風中飄舞。,概念分析雕像,白色的、柔美的、抽象的,紅褐色、方正的、符號的,文成公主的雕像,抽象化的雕塑形象,抽象化的雕塑形象讓人從遠處看仿佛看到了文成公主的身影。,雕像方案一,日月同輝,抽象化的雕塑形象來自日月同輝,朝夕相伴的美好形象,雕像方案二,概念分析“明燈”(入口空間),文成公主紀念館的入口 宛如夜間指路的明13、燈,明燈,紀念館入口圓形玻璃庭院使用了紅色彩釉點玻璃,遠觀似一只紅色的燈籠,營造出婚姻的喜悅氛圍。,概念分析進藏路線之唐蕃古道,將文成公主的進藏路線-唐蕃古道按比例縮放雕刻到平臺上,使之成為游客體驗的路徑。,玉樹的傳統建筑以石材、夯土居多,石材作為最基本的建筑材料,表現出濃厚的地域特色。“千年回眸”方案挑選玉樹本地石材以本地砌筑工藝進行外立面砌筑,讓建筑仿佛從大地之重生長出來,達到良好的經濟性。,立面材料,立面開窗設計,藏式開窗,五彩經幡,立面開窗設計形式來源于傳統的藏式門窗,并采用在藏族象征吉祥的五種顏色。,雕像與入口玻璃體的配色方案一,銹蝕鋼板制作主題雕像,乳白色彩釉玻璃入口玻璃體,圍繞主14、題雕塑布置經幡,白色鋼板制作主題雕像,朱紅色彩釉玻璃入口玻璃體,圍繞主題雕塑布置經幡,用地紅線調整建議,經研究場地選址現狀,考慮紀念館總體效果,結合三個概念方案的設計,建議適當調整建設用地紅線,以利保證項目品質,有效利用場地。現提交本項目所建議的用地紅線(詳附圖):與原紅線相比,新用地西擴12米,北擴24米,南向邊界南擴10m,東向邊界保持不變;其中建筑密度控制在22%以內(即新紅線內建筑基底面積與原設計條件所允許的建筑基底面積相較不變,仍控制在6300 x0.35=2205平米以內),增加的用地部分面積用于場地景觀建設,烘托紀念館主體。,匯報完畢!謝謝!,修改方案 1時光寶盒,修改方案 2千年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