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市濱城區漁業發展規劃方案(2017-2030年)(7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44751
2024-07-01
7頁
32.04KB
1、 濱 城 區 漁 業 發 展 規 劃 (二O一七年二O三0年) 為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協調進步,用科學的發展觀實現水產業的持續、健康和穩定發展,振興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豐富城鄉居民的“菜藍子”,使漁業成為黃河三角洲沿海生態科技示范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制定濱城區水產業發展規劃。一、濱城區漁業現狀(一)漁業發展優勢1、宜漁資源豐富。濱城區宜漁低洼鹽堿地有待開發,利用潛力巨大,且大部分適宜集中連片綜合開發。2、光熱條件好,氣候適宜。本區域屬于半濕潤農業氣候區,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時數為2600-2800小時,是全省光照時數最多的地方,初級生產力高,無霜期較長,適于魚類生長。3、電力充沛。農網改造后,全2、區實現村村通電,供電充足,能夠滿足漁業養殖生產的需要。4、水源充足。黃河過境38.6公里,有引黃閘6座,徒駭河橫貫南北,河流縱橫,溝渠眾多,排灌方便,且大多水源無污染,水質較好。5、飼草、飼料資源豐富。本區域糧食生產潛力巨大,又是棉花重點產區,各類餅粕及農副產品的下腳料充足豐富,草資源豐富,可為養殖各種魚類提供充足的飼料。6、地理區位佳,有廣闊的營銷市場。周邊有京津唐和濟南、淄博、東營等大中城市,并與勝利油田、華北油田及中原油田相連,市場廣闊,交通方便,有利于發展橫向、縱向的經濟聯系和商流、物流和信息流。7、漁(農)民科學養魚技術水平高。隨著我區“科技興漁”戰略的深入開展,廣大漁民的養殖技能得3、到了較大提高,“大規模魚種培育放養”、“機械增氧技術”、“顆粒飼料加工與投喂技術”、“魚病防治”、“無公害養殖”、“以漁改堿”等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普及推廣應用,涌現出一大批養殖專業戶和養殖示范戶。(二)漁業生產現狀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濱城區就立足實際,落實政策,發揮本地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大力發展淡水漁業,尤其是近幾年,全區以名優品種養殖突破口,以高檔次、高起點的示范基地為龍頭,發展漁業生產養殖,水產業得到了迅猛發展,成為全省淡水養殖大縣區之一,面積、產量及產值均居全市及至全省淡水養殖前列。 1、主要漁業指標。截至2016年底,濱城區養殖水面面積3.5萬畝,其中南美白對蝦1萬畝;水產品總量5.54、萬噸;水產品總產值8.8億元。淡水漁業已成為濱城區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之一,在大農業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切切實實成為農民增收致富、振興農村經濟的主要產業。 2、漁業服務、管理體系完善。濱城區水產局是全區漁業的主管部門,下設淡水養殖試驗場。目前,全區已建立了區鄉兩級水產服務網絡,其中鄉鎮辦水產站9個。3、 大力發展名優養殖,品種結構得到優化。近幾年來,濱城區堅持以科技為手段,以名優養殖為突破口,大力促進漁業產品的優化升級,增加漁業效益,在穩定面積、保持常規品種適當養殖規模的前提下,積極推進漁業以靠天吃飯的“粗放型”向科學養殖的“集約型”,從單純追求產量“數量型”向物美品優的“質量型”,從價低無市的5、“常規型”向價高暢銷的“名優型”,從鋪攤子的“外延型”向高效的“內涵型”漁業轉變。其中南美白對蝦養殖取得較好的進展,2015年聯合開展的“利用黃河水配兌地熱深井水設施化凡納濱對蝦養殖技術研究”獲得“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同時積極進行成果轉化,借鑒小拱棚養殖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區實際養殖情況,積極做好成果推廣工作。 4、示范區、示范基地建設得到了鞏固和完善。以全面促進漁業增效和漁民增收為目標,積極拓寬融資渠道,重點選擇一批現代漁業示范園區加強扶持建設,提升其園區科技創新能力、產業化經營能力、綜合競爭能力、輻射帶動能力。2016年底,全區已建成4家省級現代漁業園區;建成10家健康養殖示范場 ,其中:部6、級2家、省級8家。 5、漁業養殖模式多樣化。以適應市場需求和提高經濟、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為目的,濱城區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大力發展“無公害水產品生產”,陸續發展推廣了“上棗下漁”、“魚鴨混養”、“漁藕混養”、“稻田養殖”、“有機水產品生產”等生產養殖模式,大力提高了漁業(農)民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三)存在的問題 1、基礎設施條件有待完善。目前池塘標準相對較低,不規范,設施配套差,生產能力差,嚴重影響了單產水平的提高。 2、農村經濟基礎仍然薄弱。近幾年農村經濟盡管有了較快發展,但基礎差、底子薄的現實仍未根本改變,漁業開發一次性投入較大,養殖生產中漁(農)民面臨的自然風險、技術風7、險、市場風險等越來越大。3、經濟價值、市場暢銷的新品種的挖掘引進工作滯后,品種結構調整速度相對較慢。4、漁業二、三產業發展緩慢,重生產、輕流通,重養殖、輕加工的格局未得到根本改變。5、各鄉鎮辦發展不平衡,不少鄉鎮辦的漁業養殖潛力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二、2017-2030年規劃的指導思想及發展目標(一)、指導思想緊緊圍繞結構調整和漁民增收兩大中心任務,以漁(農)民增收為出發點,以基地為龍頭,發揮本區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適度擴大養殖面積,積極發展名特優養殖,提高漁業綜合效益,大力推廣健康生態無公害養殖技術,努力推進漁業經濟全面協調持續發展,建設和諧漁業環境,使水產業真正成為農民增收致富、振興農村經8、濟的主導產業。三、發展重點1、加快舊塘改造,完善漁業設施。對全區大部分老塘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整修改造,提高生產力,進一步完善六大淡水養殖基地的建設,使其更加規范化、標準化。2、大力開發建設高起點、高檔次的集中連片漁業示范園區,發揮龍頭作用,帶動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3、結合“以漁改堿”,因地制宜積極推廣普及“稻田養蝦”、“上農下魚”、“魚藕混養”、“無公害養殖”等漁業生產模式,提高產品品質,提高漁業綜合效益。4、大力引進推廣名優品種,進一步優化養殖品種結構。力爭從2017年開始,每年引進推廣1-3個受市場歡迎、能提高漁業效益、增加養殖戶收入的新品種。5、積極推進漁業二、三產業的發展。主要9、是流通業和休閑垂釣業,并積極做好水產加工。四、主要對策措施1、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政府切實加強對漁業的組織領導,把漁業生產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根據實際,制定出具體的漁業發展規劃、實施方案和扶持優惠政策。2、深化改革,穩定和完善漁業政策。實現規劃目標關鍵是穩定和完善漁業的各項政策,調動廣大漁農的積極性,鼓勵、引導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個人開發荒水和低洼鹽堿地。要在穩定的前提下,不斷完善承包責任制,要注意引導承包者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的關系,避免短期行為和掠奪式開發。3、全面規劃,合理布局,協同作戰,綜合開發。國土資源和水資源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必須注重近期開發與長期規劃相結合,改造與開發并重10、,效益優先,速度適宜的方針。在開發中,保持以漁為主,農林果牧桑相結合。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要顧及到連片開發池塘的水源配套,把池塘用水納入農田水利規劃,統一設計與施工。4、建立漁業項目設計開發技術隊伍,堅持“高起點、高檔次、高標準”原則,保證項目進度與質量。5、積極調整優化養殖結構,深挖漁業潛力。一方面,大力引進適宜本區養殖的、有市場前景、效益較高的“名優新”水產品種,拓寬漁業突破口。另一方面,要根據當地飼草、肥料等資源狀況,因地制宜進行品種養殖調整和養殖模式的改進工作。發展濾食性、草食性、節糧型品種,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漁業效益。6、依靠科技進步,提高養殖水平。要進一步加大“科技興漁”戰略的實施力度與廣度,漁業部門要不斷擴大專業技術隊伍,健全服務網絡,提高技術人員素質。對廣大漁(農)民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分層次、廣渠道、多形式地進行技術培訓,及時傳送新技術、新信息、新品種,推廣普及各種生態養殖模式及病害防治技術。大力提倡有條件的生產單位與科技院校單位掛鉤,建立穩定的技術依托關系。7、深化水產品加工,盡快找準項目,立好項,破好題,提高水產品附加值,帶動漁業進一步發展。8、完善和建立規范化的水產品交易市場,擴大流通,促進消費。 2017年5月20日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