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倫春自治旗克一河鎮國土空間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21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46717
2024-07-09
21頁
2.75MB
1、鄂倫春自治旗克一河鎮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 年)草案公示1公示內容公示內容一、規劃范圍本次規劃分為鎮域和中心鎮區兩個層次,其中鎮域:克一河鎮行政轄區內全部國土空間,總面積6173.48 平方公里。2中心鎮區:克一河鎮政府所在地,北起 G332 國道、南到克一河北岸、東到啟航公園,西到對外交通線,規劃范圍為 9.05 平方公里。二、目標與定位2.12.1 主體功能區落實主體功能區落實嚴格呼倫貝爾市主體功能分區,將克一河鎮劃分為重點生態功能區。落實鄂倫春自治旗細化主體功能區,克一河鎮細化為全旗的歷史文化資源富集區和能源資源富集區。2.22.2 總體定位總體定位打造成為全林產業發展示范鎮、2、生態旅游小鎮和生態宜3居小鎮。2.32.3 規劃目標規劃目標落實鄂倫春自治旗“生態立旗、旅游旺旗和農牧林產業化富旗”的發展戰略目標,強化克一河鎮為旗域北部四個林業重點鎮之一的定位,創新“生態+”和“產業+”的發展模式,著力建設森林深度旅游觀光、體驗,林下產業深度融合,基礎種養殖業適度超前的新型林業城鎮,打造“鄂倫春旗北大門”的重要生態旅游小鎮和生態宜居小鎮。4三、國土空間格局3.13.1“三線三線”劃定落實劃定落實 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量面積 2106.79 公頃(31601.85 畝),永久基本農田 15.99 公頃(239.85 畝),全部位于斯木3、科村。5 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根據上位規劃要求,提升區域生態環境品質,在克一河鎮鎮域內落實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為 578287.92 公頃(8674318.80 畝)。占全域國土面積的 90.45%。包括自然保護地核心區、自然保護地一般控制區和自然保護地以外的生態保護區。6 城鎮開發邊界城鎮開發邊界按照上位規劃的要求,克一河鎮城鎮開發邊界面積214.62 公頃(3219.30 畝),全部為集中建設區,城鎮開發邊界。克一河鎮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控制在基于 2020年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 1.0001 倍以內。73.23.2 其他控制線傳導其他控制線傳導傳導上位規劃確定的洪澇風險控制線、歷史文化保4、護線以及工業用地控制線和濕地保護范圍等。83.33.3 國土空間整體格局國土空間整體格局規劃構建“一心兩河一心兩河,一區一一區一節節點點”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一心一心”指克一河鎮鎮區。是全鎮的綜合服務中心。“兩河兩河”分別指鎮域北部橫向穿越全鎮的克一河以及鎮域南部橫向穿越城鎮的諾敏河。克一河是滋養鎮域生態環境的重要河流;諾敏河是嫩江的一級支流,是全旗重要的生態廊道,在區域護藍、增綠、通風、降塵、生物遷徙與信息交流溝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功能。“一區一區”指鎮域范圍內生態功能區,克一河鎮域承擔全旗著重要的生態保育功能,鎮域國土面積 93.67%全部為生態保護區,該區域重點以生態保育為主,在嚴格實行5、“面上保護、點上開發”的戰略的基礎上,發展林業經濟。“一節點一節點”指斯木科村。是克一河鎮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節點,要推動村莊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完善基礎設施,實現鄉村振興魅力克一河的目標。9103.43.4 國土空間優化國土空間優化嚴格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加強優質耕地保護;大力11實施土地整治,努力補充優質耕地。優化城鎮工礦用途,嚴格控制新增城鎮建設用地規模。新增建設用地優先保障重點建設項目,優先用于基礎設施、公共設施、民生設施建設。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重要能源礦藏開采項目,合理引導礦山集中發展、規模生產,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四、城鄉融合6、發展4.14.1 人口規模預測人口規模預測到 2025 年,預測鎮域常住人口規模為 8035 人;鎮區常住人口達到 6970 人。2035 年末,預測鎮域常住人口規模為7535 人;鎮區常住人口達到 6640 人。4.24.2 城鎮性質城鎮性質呼倫貝爾市域森林碳匯城鎮;鄂倫春旗全林產業特色鄉鎮,兼具文化特色與生態景觀的特色旅游小鎮。124.34.3 鎮村等級、職能規劃鎮村等級、職能規劃規劃克一河鎮的鎮村等級結構為中心鎮區、中心村兩個等級。中心鎮區:規劃期末人口規模 0.66 萬人。職能類型為綜合發展型,主要以發展生態旅游業以及農林牧產品生產加工、農副產品生產加工等。中心村:斯木科村,規劃期末人7、口規模約為 300 人,職能類型為綠色農林牧型,主要發展基礎種植和特色種養業。4.44.4 產業發展產業發展產業發展目標產業發展目標:實施以優質種養為基礎,優化和延伸林業產業發展鏈條,做大做精旅游產業,創新提升林業碳匯發展,打造以田園種植和集約化養殖為基礎,以林下經濟產業和碳匯產業發展為特色、以綠色食品加工、山野產品加工和旅游業為帶動的產業深度整合的發展體系。產業發展定位以現代種養為基礎以現代種養為基礎,以以林業經濟和旅游業林業經濟和旅游業為主為主,碳匯產業為特色的全旗產業融合發展的碳匯產業為特色的全旗產業融合發展的生態型城鎮生態型城鎮。13產業空間優化布局產業空間優化布局:“一心、兩軸、三基8、地、一片區”的產業格局。14五、支撐保障體系5.15.1 暢通便捷的綜合交通網絡暢通便捷的綜合交通網絡交通發展目標與策略交通發展目標與策略構建高效、安全、便捷的鎮域交通網絡,強化城鎮對外交通聯絡能力,完善道路網絡,提高通行能力。規劃形成“外通內聯、安全便捷、綠色低碳”的現代化鄉鎮交通體系。鐵路方面:鐵路方面:嚴格落實上位規劃對鐵路線路規劃要求,維護好現有伊加鐵路(即牙林鐵路東線)線路。并協同區域范圍物流樞紐發展,培育克一河鎮鐵路綜合物流節點。公路方面公路方面:形成“兩橫一縱”的公路交通網絡。其中:兩橫:分別為國道 G332 和縣道 X335 線;一縱:指中心鎮區與斯木科村的通村公路。151659、.25.2 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全鎮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根據鄉鎮層級、村/組層級”兩級體系進行配置。重點完善社會福利設施,并實施智慧服務,提高公共服務設施的現代化和智慧化水平。5.35.3 市政基礎設施體系市政基礎設施體系保障全鎮飲水安全,提升中心鎮區供水能力,規劃期末全鎮自來水飲用率達到 95%以上;中心鎮區配建集中污水處理設施,村莊污水采用污水化糞池處理;規劃期末中心鎮區樓房區域實現集中供熱,村莊供熱建議采用煤改電或采用太陽能、風能等綠色清潔能源進行轉化為電能,從而為村民供電取暖;加強城鎮電網改造,保障村莊供電安全水平;推進通信設施共建共享,建設高17速寬帶移動網絡和光纖網絡,10、改造網絡基礎設施和應用基礎設施。到 2035 年實現 5G 網絡全覆蓋;中心鎮區配建垃圾填埋場,村莊配置垃圾集中收集處理設施。六、中心鎮區規劃6.16.1 用地布局用地布局中心鎮區生活區在現狀建成區的基礎上進行用地整合,城鎮工業產業用地在原有工業以及倉儲用地的基礎上進行擴展,保留現有生產加工區,并根據需要可對周邊建設用地進行整合,擴大產業規模;鎮區集約化養殖區域的發展要避開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以及落實上位規劃中的生態保護區和城鎮居民區、文化教育等人口集中區域。規劃集約化養殖區建議向鎮區東側發展。186.26.2 公共服務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按照宜居便利、均衡發展的原則11、,在提升現有公共服務設施質量的同時,完善文化設施、社會福利設施的配置。6.36.3 市政基礎設施市政基礎設施道路交通:規劃打通斷頭路、明確城鎮主次干道,使中心鎮區道路網絡形成“三橫、五縱”的干路結構。19給排水方面:對中心鎮區 現 有 供 水系 統 進 行 改造升級,增加供水規模,提升 主 管 網 改造,加大管徑,實現鎮區供水管網一體化發展;建設集中污水處理設施,規劃期末實現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 90%以上。集中供熱:規劃期末中心鎮區樓房區域實現集中統一供熱,增大供熱普及率,規劃期末達到 75%以上。規劃供熱熱源位置選擇在鎮區西側,生態保護紅線以外的區域。20環衛方面:在中心鎮區增設垃圾轉運站,并結合中心鎮區周邊用地條件,規劃一處垃圾填埋場。電力通信方面:加強城鎮電力網絡改造,新建電力線路爭取實現地下敷設;通信管道的建設建議與鎮鎮道路建設和改造升級同步。鎮區應充分預留通信線路及管道,各類通信線路通過統一建設的管道敷設。在有線通信系統上,大力發展無線通信的高速業務,滿足通信網絡的通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