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市定陶區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十四個五年規劃方案(2021-2025年)(1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46737
2024-07-09
15頁
87.04KB
1、菏澤市定陶區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十四個五年規劃目 錄一、指導思想- 1 -二、主要目標- 1 -三、防震減災主要任務- 3 -(一)建設地震災害風險防治體系- 3 -1、調查風險底數- 3 -2、嚴格抗震監管- 3 -3、推動加固工程- 4 -4、擴大科普宣傳 - 4 -(二)優化地震監測預測預警雨霧體系- 5 -1.優化地震監測臺網- 5 -2.強化震情研判- 5 -3.科學發布預警- 5 -(三)健全地震應急救援業務體系- 5 -1.加強應急準備- 5 -2.強化應急響應- 5 -3.提升救援能力 - 6 -4.震災情景構建- 6 -(四)健全地震信息服務基本體系- 6 -1.夯實服務支撐- 2、6 -2.拓展服務領域- 6 -(五)強化地震科技創新應用- 7 -1.支持科技創新- 7 -2.加強合作交流- 7 -3.鼓勵成果轉化- 7 -(六)構建防震減災社會治理新格局- 7 -1.健全體制機制- 7 -2.強化基層基礎- 7 -3.強化行政執法- 7 -四、重點項目 - 8 -(一)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基礎工程- 8 -1.地震災害風險普查- 8 -2.防震減災科普陣地建設- 8 -(二)地震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分項工程- 8 -1. 智能地震監測臺網建設- 8 -2.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技術系統建設- 8 -(三)地震應急技術裝備保障分項工程- 9 -1.地震應急物資、技術裝3、備庫建設- 9 -2.地震應急一體化信息平臺建設- 9 -(四)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系統建設分項工程- 9 -1.地震信息服務平臺建設- 9 -2.公共服務產品制作系統建設- 9 -五、措施保障- 10 -(一)加強組織領導- 10 -(二)堅持依法管理 - 10 -(三)建立多渠道投入機制- 10 -(四)完善考核評比機制- 10 -(五)做好規劃實施與評估- 11 -(六)強化人才支撐- 11 -菏澤市定陶區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和防震減災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進我區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和水平,4、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山東省防震減災條例、山東省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菏澤市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要求,結合我區實際,制定本規劃。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發展,堅持問題導向、融合發展,堅持系統觀念、共建共治,進一步夯實監測基礎,加強預報預警,摸清風險底數,強化抗震設防,保障應急響應,增強公共服務,創新地震科技,切實建立起完善的地震應急機制和處置系統,推進定陶區防震減災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平安定陶的建設提供有利的5、地震安全保障。二、主要目標到2025年,初步建成“監測智能、防治精細、服務高效、科技先進、管理科學”的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地震監測預測預警、地震應急救援、信息服務、科技創新、社會治理等工作水平顯著提高,社會公眾防震減災素質進一步提高,全區防震減災能力不斷增強,防震減災服務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保障能力更強。“十四五”防震減災事業發展主要量化指標類別指標內容預期值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重大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完成率實現應評盡評地震災害風險評估和重點隱患排查覆蓋率鄉鎮街區全覆蓋科普陣地建設新認定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不少于1所、省級地震安全示范社區不少于1個、中小學生地震6、科普普及率不低于90%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地震監測能力定陶區及鄰近地區達到1.0級地震預警時效全區范圍內實現秒級地震預警重點區域地震預警公眾覆蓋率不低于90%震后趨勢快速判定時效震后1小時內地震應急救援能力地震應急預案修訂完成情況修訂完善區、鎮街兩級政府地震應急預案,重要部門(單位)應急預案應修盡修地震應急救援響應時效建成區級戰區“2小時”救援圈,2小時緊急醫學救援,12小時內受災人口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地震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縣級專業救援隊伍不少于1支,注冊志愿者達到200人,努力打造具備品牌化、專業化水平的應急救援志愿者隊伍。通信保障能力公網通信中斷24小時內,臨時應急重點保障率100%。物7、資保障能力形成較為完善的應急物資管理體制機制和儲備體系。避難場所支撐能力防災避難場所規劃、建設和管理的標準規范體系進一步完善;防災避難場所建設滿足應急需求,功能完備、設施齊全、運行規范。震時交通運輸及通信保障能力形成應急運輸保障網絡“一張圖”;阻斷道路搶險搶通能力明顯增強;應急調運機制健全完善,應急綠色通道暢通;建成安全高效暢通的應急通信網絡。公共服務能力面向公眾服務事項不少于3項。面向行業的專業服務不少于3項。面向政府的決策服務不少于3項。行業滿意度不低于90分。公眾服務滿意度不低于85分。公民具備防震減災科學素養的比例不低于18%。三、防震減災主要任務深入開展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在我區8、基本建成涵蓋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地震監測預測預警、應急救援、信息服務、科技創新、社會治理六大體系的公共服務現代化框架體系,工作重心轉向更加廣泛的公共服務,保障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一)建設地震災害風險防治體系1.調查風險底數。根據市級統籌安排,開展地震災害風險普查,在全區范圍內開展地震災害致災調查與評估。開展地震災害風險要素調查,查明區域內防震抗災能力,建立區域地震災害風險與減災能力數據庫。開展地震災害風險評估,協助完成國家第六代地震區劃編制區域內基礎性工作。2.嚴格抗震監管。依法加強抗震設防要求管理,深化地震安全性評價“放管服”改革,推進區域性地震安全性評價,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9、評價實現應評盡評,落實全區城鄉新建建設工程不低于七度抗震設防要求。轄區內的學校、幼兒園、醫院、養老院等抗震設防要求提高一檔、抗震措施提高一度,加強鄉村公共設施和農村住宅抗震設防管理和服務。繼續推進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和農村危房改造等,提供農村民居抗震技術服務。加強減隔震、抗震支架等抗震新技術在城市建設中的推廣應用,促進城市抗震韌性整體提升。3.推動加固工程。加強統籌協調、建立工作機制、制定實施方案,及時更新房屋設施抗震設防能力信息,加快推進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建設,以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為基礎,全面推進城鎮住宅、大中小學校、醫院、農村民居以及重要交通生命線、電力和電信網絡、10、危險化學品倉庫等抗震等級鑒定評估,突出城鄉社區、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和重點設施、重點部位加固改造,不斷提高重大工程和重要基礎設施的抗震能力。4.擴大科普宣傳。建立健全宣傳、教育、科技、科協、應急等部門的協同機制,推進資源共享,共同舉辦防震減災重要科普活動,培育防震減災科普品牌。完善政府購買防震減災服務的政策標準,爭取政府投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防震減災科普宣傳。依托知名專家、青年學者和優秀教師,組建區級防震減災科學傳播師隊伍。大力推進防震減災示范工程和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建設,爭創一批國家、省、市三級地震科普示范學校、綜合減災示范社區。(二)優化地震監測預測預警業務體系1.優化地震監測11、臺網。規范地震臺網分級分類管理,穩步提高地震臺網運行質量和產出效率。2.強化震情研判。完善震情會商機制,規范程序、量化指標、細化內容。強化地震短臨跟蹤措施,健全適于地震預測指標體系。推進地震數值概率預測技術應用,提高長中短臨地震預測水平。3.科學發布預警。配合完成“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菏澤分項目建設,實現秒級地震預警和分鐘級地震烈度速報。推進地震預警在鄉鎮(街道)、社區、學校、商場等人員密集場所的示范建設,建立立體化傳播網絡。針對交通、煤礦、燃氣、危化等重點行業,探索提供地震預警定制化服務,不斷拓展地震預警應用。積極引導相關企業參與地震預警公益事業。(三)健全地震應急救援業務體系1.加12、強應急準備。健全地震應急預案定期評估和修訂機制,健全地震現場工作隊聯動機制和現場隊伍預置機制。重點推進類和類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標準化建設、使用和運維管理。結合地方震情特點和抗震救災要求,加強應急裝備建設。發改、工信、商務、衛健、應急等部門加強救災物資儲備,做好防災設施設備的統籌使用,保障“防大震、救大災”基本需要。2.強化應急響應。構建“震前預評估、重點隱患排查,震時快速評估、開展烈度評定,震后破壞調查、服務恢復重建”業務體系。定期開展地震災害損失預評估,健全地震應急救援基礎數據共享機制和震后災情快速獲取機制,提升地震應急技術系統快速響應能力,為應急處置決策提供科學依據。3.提升救援能力。充分發13、揮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搶險救援主力軍作用,強化消防救援隊伍地震應急搶險救援能力建設。鼓勵、指導志愿者組織、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力量建立應急搶險救援隊伍。加強救援技術專家隊伍、現場應急工作隊伍、災情速報隊伍、志愿者隊伍和地震應急救援第一響應人隊伍建設。建立協調聯動機制,開展常態演練及技能訓練,推進基層應急能力綜合提升。4.震災情景構建。立足重特大地震災害,強化部門協同聯動配合,編制巨災應急預案,構建巨災情景工作方案,開展應急任務與能力分析,制定完善應對措施,開展巨災應急推演,強化底線思維,確保極端條件下的應急物資儲備、通訊電力保障、醫療救援救助等基本生活條件到位。(四)健全地震信息服務基本體系1.14、夯實服務支撐。編制防震減災公共服務清單,構建防震減災決策服務、公眾服務、專業服務和專項服務體系,依托省級防震減災信息服務數據平臺,全面推進核心業務系統全面云化與深度融合,推動地震災害風險普查等基礎數據共享、共用、共建,為政府、公眾和行業的服務應用提供有效、可靠的業務支撐。2.拓展服務領域。不斷拓展防震減災公共服務領域,豐富公共產品,強化服務供給。實現區級政府決策類服務全覆蓋,地震速報、強震預警、科普宣傳等公益性信息覆蓋率達到70%,對重點行業提供個性化定制的防災減災服務,基本建成智能普惠的信息服務基本業務體系。(五)強化地震科技創新應用1.支持科技創新。加強防震減災科技團隊建設,激發科技創新能15、力。支持在地震監測預測預警、抗震設防、應急救援等領域技術創新,鼓勵積極申報國家、省級、市級防震減災科技創新項目。2.加強合作交流。加強應急、氣象、住建、自然資源、大數據等部門的數據資源共享。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在信息技術、地球科學、地震工程、結構抗震等方面的合作交流。3.鼓勵成果轉化。推進地震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促進地震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地震科技成果轉化引導機制,促進科技成果的應用推廣,實現部門、行業和地方的集成聯動,加快產業化進程。(六)構建防震減災社會治理新格局1.健全體制機制。深入落實“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防震減災社會治理體系,理順各級各部16、門防震減災工作責任,強化各級防震減災領導指揮機構職能,督促防震減災法定職責落實落地。2.強化基層基礎。完善基層防震減災管理體制,探索建立新時期群測群防工作模式,加強區級防震減災工作機構和人員隊伍建設,形成協調聯動機制,建立與當地地震災害風險相適應的工作機制,將地震安全風險防范納入基層社區網格化治理體系。3.強化行政執法。深入推進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改革,強化建設工程地震安全監管,依法加強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保護,將地震行政執法全面納入“互聯網+政務服務”,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主動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四、重點項目根據“山東省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現代化建設工程”任務,配合實施17、縣級項目,包括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地震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地震應急技術裝備保障、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系統建設4個分項工程。(一)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基礎工程。1.地震災害風險普查。配合市級在全縣范圍內開展地震災害致災調查與評估,開展場地地震工程地質條件勘測與評價,編制地震構造圖和地震危險區劃圖。開展房屋設施地震災害風險概率評估。2.防震減災科普陣地建設。充分利用地震、應急、教育、科技等部門現有場館及地震臺站等公共資源,增加完善防震減災科普展項。(二)地震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分項工程。1. 智能地震監測臺網建設。實施地震監測臺站標準化建設,對地震監測臺站觀測環境、監測設備和設施進行優18、化升級改造。建設地震臺網運行管理綜合平臺,提高臺網運維、數據質檢和計量校標的智能化水平。2.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技術系統建設。優化全區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臺網,增設重點區域預警終端,實現預警信息發布覆蓋率達到70%。完善數據分析、信息評估和運行保障體系,提高預警信息精準度和時效性。面向交通、危化、燃氣等行業(企業)建設定向預警系統,提供定制化信息服務。(三)地震應急技術裝備保障分項工程。1.地震應急物資、技術裝備庫建設。發改、工信、商務、衛健、應急等部門加強救災物資儲備,做好防災設施設備的統籌使用。2.地震應急一體化信息平臺建設。依托全區應急指揮平臺,建設上下貫通、行業部門橫向聯通、多源信息融合共19、享的地震應急指揮決策系統。統籌資源,加強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信息共享和互聯互通,橫向接入自然資源、公安、住建、交通、能源等行業部門相關數據信息和業務系統,對接省地震應急一體化信息平臺,實現地震災害會商研判、指揮決策、應急調度、搶險救援、隊伍調派、裝備調配、物資調運、信息發布等功能,提升抗震救災指揮調度能力。(四)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系統建設分項工程。1.地震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探索開發滿足我區需求的地震信息服務平臺,對地震臺站、地質構造斷裂、抗震設防標準、科普宣傳等數據資源進行整合,提升本地地震應急服務信息化水平。2.公共服務產品制作系統建設。依托山東省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產20、品制作系統和專業定制服務產品制作系統,快速產出地震烈度及災情分析、地震安全保障服務和公益服務產品,提供不同行業應用場景下的信息服務產品。依托山東省防震減災全媒體綜合公共服務信息平臺,滿足政府、行業內外和社會公眾對地震行業的綜合信息服務需求。五、措施保障(一)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區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綜合協調作用,推動防震減災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依法落實防震減災法定職責,強化職能部門防震減災意識,健全防震減災工作機構,充實工作人員,保證必要的人員編制和工作條件,切實保障防震減災基層管理責任得到落實。(二)堅持依法管理。全面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山東省防震減災條例等法律法規,認真21、執行山東省地震活動斷層調查管理規定、山東省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辦法等政府規章,健全防震減災行政執法管理和監督體制。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加強地震行政執法人員培訓,不斷提升地震行政執法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政治素質,強化執法人員的宗旨意識、責任意識和程序意識,確保依法執法、文明執法、公正執法。(三)建立多渠道投入機制。繼續加大防震減災工作投入力度,將防震減災工作經費列入各級財政預算。加大對防震減災重點建設項目的專項投入。積極拓寬資金渠道,鼓勵和引導企業及社會支持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四)完善考核評比機制。進一步修改完善防震減災工作相關考核制度和辦法,建立科學的考核體系,將防震減災工作納入政府工作考核體系;加強22、對防震減災工作考核的運用與管理,有效調動各鄉鎮街區防震減災工作的積極性;建立和完善群眾參與、專家咨詢評估和集體討論研究相結合的評比表彰機制,為規劃順利實施提供精神動力。(五)做好規劃實施與評估。各鎮街和相關職能部門要進一步加強領導,認真組織規劃實施。要建立規劃實施的責任體系和相關制度,制定科學的規劃實施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加強督查和評估,做好規劃實施的上下銜接、任務銜接,保證規劃順利實施。(六)強化人才支撐。拓寬防震減災人才交流、培養、合作、引進渠道,建立靈活的人才引進、使用和管理機制,構建優秀人才梯隊和創新團隊,建立健全人才資源激勵、評價和保障機制,加強以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地震應急處置等內容為重點的教育培訓,提升防災減災救災人員隊伍整體素質,為定陶區的平安建設發展保駕護航。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