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甸縣茨院回族鄉國土空間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38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46786
2024-07-09
38頁
22.39MB
1、一、公示時間2024年07月01日至2024年07月30日(共30日)二、公眾平臺1、魯甸縣人民政府網站(http:/ 鄉域行政區劃圖規劃范圍為茨院回族鄉行政轄區內全域國土空間,包括和諧社區、茨院社區、葫蘆口村、沿閘村、板板房村、田合村。鄉域國土面積4175.81公頃,中心鎮區面積1280.59公頃。規劃層次包括鄉域、中心鎮區兩個層次。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1 1 2 2 3 3 4 45 56 67 78 8CONTENT目 錄 發展定位與規劃目標 鄉村統籌發展 鄉域國土空間規劃 自然資源保護及歷史文化傳承 重大要素支撐 生態修復與和國土綜合整治 中心鎮區國土空間規劃 規劃傳導與2、實施保障1 11 發展定位與規劃目標1.1 總體定位1.2 規劃目標落實上位規劃部署和鄉鎮主體功能定位,茨院回族鄉主體功能分區定位為農產品主產區,疊加功能區為歷史文化資源富集區。并結合茨院回族鄉的區位優勢、社會經濟與產業發展現狀,綜合確定茨院回族鄉的定位為:生態田園休閑旅游示范區城鄉融合示范區2035年目標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形成產業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安全和諧、開放高效、魅力品質的國土空間格局;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資源配2025年目標三條空間管控控制線全面落地;各級生態功能區保護和修復體系建立;農業產業格局得到優化,耕地保護3、指標得到落實;產鎮融合度顯著提升,充滿活力的城鄉發展格局基本奠定;國土空間的保護、利用、治理和修復水平明顯提高。置更加合理,人居環境品質明顯提升,中心村做大做強,高效發展,帶動一般村一體化發展;基本建成以高原特色農業為主,集生態農業體驗、歷史文化旅游為主導的鄉鎮。2 22 鄉村統籌發展2.1 鄉村體系構建2.2 村莊布局優化2.3 產業空間布局與特色風貌引導鄉村等級體系規劃:落實上位規劃指引,“中心鎮區-中心村-一般村”三級體系,并根據不同區域制定城鎮化動力與發展方向、城鄉功能、控制指引等方面發展指引。規劃在鄉域范圍內形成“1+1+5”的等級結構。即1個中心鎮區,1個中心村,5個一般村。中心鎮4、區:以茨院回族鄉駐地為主,是全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鄉域城鎮人口的主要集聚空間,以一二三產融合為主,重點發展工業、旅游服務、商貿、教育、文化、衛生等產業。中心村:沿閘村1個行政村。重點發展現代農業與鄉村文化傳承創意農事觀光體驗為主體的文旅產業。一般村:茨院社區、和諧社區、葫蘆口村、板板房村、田合村5個行政村。為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區,以第一產業為主,提升人居環境。具有簡單的日常生活必需的公共服務設施。附圖2 城鎮體系圖村莊分類:銜接茨院回族鄉各行政村“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備案成果,綜合考慮區位條件、村莊規模、服務功能、形態特征、村莊發展綜合評價及發展趨勢等因素,將鄉域內村莊劃分為集聚發展類5、城郊融合類。其中,集聚發展類行政村4個,城郊融合類行政村2個。茨院回族鄉共計37個自然村,其中,集聚發展類自然村17個,城郊融合類自然村8個,整治提升類自然村12個。附圖3 村莊布點圖序號行政村名稱行政村村莊類型自然村村莊類型自然村名稱數量1茨院社區居民委員會集聚發展類集聚發展類下茨院自然村、馬家包包自然村、上茨院自然村、桂家包包自然村4整治提升類軍分區自然村、阮家灣灣自然村22和諧社區居民委員會城郊融合類城郊融合類劉家灣自然村、王家營自然村、米家灣自然村、磚瓦廠自然村、下干閘自然村53葫蘆口村民委員會城郊融合類集聚發展類菜園頭自然村、營頭自然村2城郊融合類馬廠自然村、顧家灣灣自然村、小灣子6、自然村34沿閘村民委員會集聚發展類集聚發展類新興莊自然村、小寨自然村、沿草海自然村35板板房村民委員會集聚發展類集聚發展類陳家灣子、石牛口2整治提升類田家包包、朱家沙溝、板板房村、戈家堰塘、大營坡腳、山根腳、白沙梁子76田合村民委員會集聚發展類集聚發展類尚家坡自然村、小橋邊自然村、下營自然村、小溝邊自然村、田壩自然村、上營自然村6整治提升類三臺坡自然村、端公寨自然村、花椒坪自然村37合計37”東部商貿物流工業區”:區內工業用地主要由東南部的昊龍水泥廠、東北部的昭通開投建材有限公司、裝配建筑組成。由于該區域的交通優勢,適合發展商貿物流產業。”南部現代農業種植區”:中部是大面積的農田,屬于傳統農業7、種植,種植水稻等。”西部林果蔬菜種植區”:西部有大面積的農林用地,適宜開展林果蔬菜種植產業。附圖3 鄉域產業結構圖根據茨院回族鄉產業情況,規劃形成“三區”的產業空間布局。山水田園公共和基礎設施農房院落綜合環境生態保護產業引領補齊設施亮化方便統一提升綠化美化完善環衛整潔規范全域城鄉空間形態規劃突出茨院回族鄉的自然特征,依托交通、水系等景觀節點、景觀軸線、特色景觀區等要素共同構筑景觀體系組織空間景觀網絡,營造自然山水風光與現代化的城鎮風貌。3 33 鄉域國土空間規劃3.1 底線約束3.2 規劃分區3.3 空間結構與用地布局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放邊界的優先序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8、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永久基本農田保障糧食安全,落實魯甸縣下達茨院回族鄉耕地保護目標不低于2.4323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面積1.8300萬畝;生態保護紅線保障生態安全,落實魯甸縣下達茨院回族鄉生態保護紅線面積2.37平方公里;城鎮開放邊界實行建設用地管控,茨院回族鄉城鎮開發邊界規模面積523.6公頃;附圖4 鄉域控制線圖全鄉劃定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農田保護區、城鎮發展區、鄉村發展區、礦產能源發展區六個一級規劃用途分區;劃定城鎮集中建設區、工業拓展區、村莊建設區、一般農業區、林業發展區四個二級規劃用途分區。鄉域規劃分區統計表:單位:公頃附圖5 國土空間規劃分區圖一級規劃分區二級規劃分9、區面積生態保護區/244.86生態控制區/163.8農田保護區/1187.54城鎮發展區面積小計774.28城鎮集中建設區554.66城鎮彈性發展區/特別用途區/工業拓展區219.62鄉村發展區面積小計1761.1村莊建設區481.57 一般農業區1050.23林業發展區229.3牧業發展區/礦產能源發展區/44.23優化農用地結構。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加強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優化建設用地結構,適度擴大城鎮建設用地,優化城鄉建設用地結構,保障交通、市政等基礎設施落地,穩定自然保護用地等空間,保持陸地水域面積相對穩定。鄉域用地布局統計表:單位:公頃、%附圖6 國土空間用地布局圖用地類型規10、劃基期年規劃目標年面積比重面積比重耕地1652.6943.22保持穩定園地449.4611.75少量減少林地684.8817.91保持穩定草地46.151.21少量減少城鄉建設用地城鎮00523.60村莊674.8117.65持續增加區域基礎設施用地147.383.85持續增加其他建設用地39.071.02持續增加陸地水域129.223.38保持穩定4 44 自然資源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4.1 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4.2 歷史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利用茨院回族鄉境內最大的河流是昭魯河,徑流面積234.9平方千米,從文屏聯合流入本鄉,境內長8千米,是昭魯河上游主干。至規劃目標年,茨院回族鄉生態保護紅線目11、標面積不低于2.37平方公里。至規劃目標年,茨院回族鄉城鎮開發邊界面積不低于523.6公頃,主要涉及和諧社區、茨院社區。至規劃目標年,茨院回族鄉耕地保目標面積不低于2.4323萬畝。鄉域國有林為林地保護主體,形成茨院回族鄉生態保護屏障;歷史文化資源一覽表序號名稱類別級別行政轄區備注1馬廠遺址文物保護單位市級 魯甸縣茨院回族鄉葫蘆口村 古遺址2師人塘堤埂碑文物保護單位縣級 魯甸縣茨院回族鄉板板房村 石窟寺及石刻3馬廠墓地文物保護單位縣級 魯甸縣茨院回族鄉葫蘆口村 古墓葬4半邊街墓地文物保護單位縣級魯甸縣茨院回族鄉沿閘村 古墓葬5茨院沿閘墓地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其他魯甸縣茨院回12、族鄉沿閘村 古墓葬6茨院社區一社桂氏民居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其他 魯甸縣茨院回族鄉茨院社區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統籌保護與利用關系,在不對生態功能造成破壞的前提下,允許在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外,開展經依法批準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和文物保護活動,以及適度的參觀旅游和相關必要公共設施建設,促進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合理利用。根據魯甸縣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顯示,茨院回族鄉物質文化遺產有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等文物登記。非物資文化遺產自然景觀物資文化遺產生景地景水景民俗舞蹈民俗音樂傳統節日手工技藝歷史文化要素文物保護單位不可移動文物5 55 重大要素支撐5.1 構13、建鄉村綜合交通5.2 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布局5.3 配置城鄉生活圈和公共服務設施5.4 增強鄉村安全體系建設附圖7 鄉域綜合交通規劃圖對外交通落實攀昭鐵路、內昆鐵路復線的線路,與站場選址。落實G352,G247線路,全鄉其它公路與其做好銜接;改造提升S234,達到二級公路標準。茨院回族鄉設置1座客運站。對內交通和交通基礎設施農村公路:加快推進鄉道提升改造建設工程,全面實施鄉域主村道提升,貫徹落實縣級農村交通重點項目。鄉村道路:茨院回族鄉自然村公路硬化已全覆蓋,改善鄉村交通通達條件,助力沿線經濟社會發展及美麗鄉村建設。推進全鄉30戶以上自然村,公共停車場設施建設全覆蓋。規劃集中村民點設置客運招呼站14、。附圖9 鄉域基礎設施規劃圖水利設施:落實魯甸水廠的建設,與現有茨院水廠基礎上,完善城鄉給水系統,做好茨院回族鄉供水工程建設。排水設施:遵循因地制宜、鄉村統籌等原則,推進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提升改造集鎮污水處理廠,確保集鎮污水集中處理,各集中居民點規劃污水處理設施。電力設施:茨院回族鄉由110KV魯甸變電站供電,完善片區電力網架,強化供電電源支撐,在現有的基礎上,對現狀存在問題的中壓線路進行技術改造。通信設施:持續推進基于5G、干兆光網協同發展,建設高速、泛在的信息通信基礎設施。供氣設施:茨院回族鄉主要以天然氣為燃料,并通過集鎮配氣站服務各村組。環衛設施:采取“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15、的城鄉一體化的基本收集處理模式。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優化鄉鎮生活圈構建“鄉鎮、中心村和一般村”三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以中心村為核心,全域范圍內劃定半小時城鄉生活圈,滿足城鄉居民基本公共服務需求,提供城鄉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標準。茨院回族鄉駐地作為鄉域的三農服務和公共服務中心;以行政村為中心構建5-15分鐘鄉村生活圈,村組劃定15-30分鐘鄉村生活圈。鄉鎮級重點保障區域性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強化區域服務,包括鄉鎮衛生院、公園、廣場、全民健身中心、養老設施、中小學及幼兒園等;村級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強調行政轄區內的公共服務,重點以衛生站、小游園、小廣場、日間養老活動中心、小學、幼兒園為主,鼓勵完善旅游配套設施,16、提升綜合服務水平。地質災害防治茨院回族鄉為地質災害低易發區,通過工程防治、生物防治及群測群防等措施進行地質災害防治。消防規劃貫徹“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方針,在茨院回族鄉新建一處消防站,其他村莊在村委會設置消防設施,加強森林防火,建立森林火險監測系統、林火阻隔系統。抗震防災規劃茨院回族鄉地震設防烈度為 VII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2g。生命線工程和重要工程應按照規范要求提高抗震設防等級。綜合防災減災規劃以現有主干道,縣道作為主要疏散通道,其余鄉道、村道作為次要疏散通道;依托鄉政府規劃防災指揮中心以及醫療救護中心;規劃公園綠地、活動廣場、學校等空曠地作為防災場地。6 66 生態修復和國土綜合17、整治6.1 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6.2 國土綜合整治茨院回族鄉茨院回族鄉地勢平坦起伏不大,不易魯昭魯河茨院7 77 中心鎮區國土空間規劃7.1 中心鎮區用地規劃與人口規模7.2 中心鎮區規劃用地布局7.3 公共服務設施與藍綠網絡7.4 中心鎮區綜合交通規劃7.5 中心鎮區基礎設施規劃人口規模預測按照魯甸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下達要求,規劃至2025年,鎮區人口約1萬人。規劃至2035年,鎮區人口約2.5萬人。規劃至2035年,人均城鎮建設用地面積209.44平方米/人。中心鎮區范圍原則上將城鎮開放邊界、工業用地紅線以及重要的山水生態空間、田園農林空間、鄉村發展空間等統籌劃入中心鎮區范圍。本次劃定茨18、院回族鄉中心鎮區范圍面積523.6公頃。附圖10 鎮區范圍圖523.6公頃規劃形成“一心三軸三區多點”的城市空間格局。一心:在集鎮中部形成一個行政中心,集中設置鄉鎮級公共服務設施。三軸:區域協調發展軸、產城融合發展軸、生態人文景觀軸。三區:在集鎮內劃分和美宜居區、工貿宜業區、商貿物流區。多點:由福利設施點、教育設施點組成,分布于集鎮各處。附圖10 鎮區空間結構圖附圖11 鎮區公服和綠地圖公共服務設施整合政府及周邊機關團隊用地,形成政務集聚地塊。空閑地根據地塊面積和位置規劃補充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用地,滿足生活需求的文化、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綠化景觀用地整合城鎮內園地、林地、河流等,規劃19、打造公園綠地、防護綠地,提升居民生活品質。集鎮道路等級分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個等級。昭魯大道寬度69米,主干路寬度24-34米,次干路寬度20-24米;支路寬度為16米及以下。改造茨院客運站為公交站場,位于集鎮中部。兩橫:改造昭魯大道為城市快速路 改造S234集鎮段為主干路兩縱:改造都香高速茨院出入口至S234道路為主干路。新建白沙梁子至昊龍水泥廠道路為主干路。規劃形成“兩橫兩縱”的道路交通格局。附圖12 鎮區道路交通圖附圖13 鎮區基礎設施圖供水規劃:茨院水廠與新建魯甸水廠聯合為茨院供水。給水管網布置以環狀為主,在管網不超過120米的間距布置消防栓,連接室外消防栓的給水管徑不小于20、DN200。排水規劃:擴建茨院污水廠,新建3座污水泵站。在三角花園設置雨水泵站,雨水就近排入水體。供電規劃:110KV魯甸變電站、110KV昊龍變電站為茨院供電,新建220KV孔家灣變電站。通信規劃:新建電信支局,保留郵政所。燃氣規劃:茨院儲配站為茨院供氣,中壓管接入小區后經過調壓閥調壓后進入為居民供氣。環衛規劃:新建垃圾收集站,生活垃圾運往海邊垃圾處理廠統一處理。8 88 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8.1 健全傳導機制8.2 規劃實施保障茨院回族鄉國土空間規劃 按照上級下達要求,規劃落實詳細規劃單元2個,面積870.48公頃。單元主導功能分別為工業發展、居住生活。工業發展單元構建山城交融內外景觀,營21、造綠色的整體空間環境,展現民族文化魅力。單元高度控制原則不超過25m,強度控制為1.0-2.0,城市地標性建筑經論證后可適當突破。居住生活單元構建現代宜居為主的城市風貌,展現民族文化魅力。單元高度控制原則不超過60m,強度控制為2.0-3.0,城市地標性建筑經論證后可適當突破。城鎮開放邊界內,編制詳細規劃。城鎮開放邊界外,以行政村為單位,編制“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將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和村莊建設邊界規模傳導至各行政村。完善規劃編制體系統籌建設全市國土空間規劃統籌建設全市國土空間規劃“一一張圖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實現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實現國土空間規劃審批、實施、監測、國土空間規劃審批、實施、監測、評估和預警全過程管理,形成評估和預警全過程管理,形成“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常常態化機制。態化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