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氣乙炔庫火災爆炸事故現場處置方案(1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47844
2024-07-11
14頁
51.04KB
1、氧氣乙炔火災爆炸事故現場處置方案1. 事故風險分析1.1. 事故類型1.1.1. 火災事故。氧氣乙炔庫是公司重點防火部位。人為因素引發的火災事故:違反操作規程、違章安裝使用電氣設備、違章使用明火作業、檢修(施工)現場違反安全管理規定、第三方人為破壞等。雷擊及設備問題等因素引發的火災事故。火災事故一旦發生將會造成人員傷害及財產損失。1.1.2. 爆炸事故。氧氣乙炔發生火災不能及時撲滅,處置措施不當導致瓶內燃燒或氣瓶在高溫下暴曬、暴露在火焰中發生爆炸事故。1.1.3. 中毒窒息事故。純乙炔屬微毒類,具有弱麻醉和阻止細胞氧化的作用。高濃度時排擠空氣中的氧,引起單純性窒息作用。乙炔中常混有磷化氫、硫化2、氫等氣體,故常伴有此類毒物的毒作用。人接觸100mg/m3能耐受3060min,有輕度頭痛、頭昏。20%引起明顯缺氧,30%時共濟失調,35%下5min引起意識喪失。吸入高濃度時先興奮、多語、哭笑不安,繼而頭痛、眩暈、惡心、嘔吐、步態不穩、嗜睡。嚴重者昏迷。1.2. 危險源1.3. 氧氣乙炔庫內、氣割切割使用現場等部位,防火距離不足、周圍私自動火、吸煙、泄漏遇到火源等違章操作導致火災爆炸事故。1.4. 事故危害程度及范圍1.5. 乙炔具有爆炸危險性、燃燒危險性、毒害危險性等。可能發生火災、爆炸事故的情況不受季節的影響。乙炔罐火災爆炸事故,導致人員燒傷、中毒窒息,嚴重時危及員工生命安全,并導致環3、境污染。發生火災、爆炸事故后可能對周邊的設備、設施造成不可修復的危險程度,對廠房也有可能造成結構性損壞,一旦發生火災、爆炸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較大,還可能造成大面積人員的傷亡,社會影響較大。1.6. 危險性分析1.6.1. 乙炔的特性1.6.1.1. 物理性質。乙炔為無色無味的易燃、有毒氣體。而電石制的乙炔因混有硫化氫H2S、磷化氫PH3、砷化氫,而帶有特殊的臭味。閃點(開杯)-17.78,自燃點305。在空氣中爆炸極限2.3%-72.3%(vol)。1.6.1.2. 危害健康。急性中毒:接觸1020濃度的乙炔時,有頭痛、頭暈、全身無力等缺氧癥狀;接觸30%濃度時,動作不協調,步態蹣跚;吸入高濃4、度時,初期興奮、多語,后出現暈眩、頭痛、惡心、嗜睡,嚴重者昏迷;另外,高濃度吸入還可引起單純窒息。1.6.1.3. 危險特性:乙炔與空氣或氧氣等助燃氣體混合后極易燃燒爆炸。遇明火、高熱能引起燃燒爆炸;與氧化劑接觸猛烈反應。由于氣瓶閥門損壞、氣帶漏氣、人員操作失誤等原因,極易引起乙炔泄漏,造成人員中毒、火災、甚至爆炸等事故。1.6.2. 在液態和固態下或在氣態和一定壓力下有猛烈爆炸的危險,受熱、震動、電火花等因素都可以引發爆炸,因此不能在加壓液化后貯存或運輸。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苯、丙酮等有機溶劑。在15和1.5MPa時,乙炔在丙酮中的溶解度為237g/L,溶液是穩定的。1.6.3. 由于乙炔5、具有易燃、易爆性,并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發生異常情況下,若遇到雷擊或明火、外來火種、設備故障、人員操作不當等,極易發生火災爆炸事故。1.6.4. 在烈日爆曬引發爆炸。氣割割槍回火、爆帶處置不當引起火災或爆炸。1.6.5. 乙炔瓶水平放置或倒立使用、氧氣瓶瓶口擦拭不干凈,油脂進入氧氣瓶內,發生爆炸事故。1.7. 事故前的征兆1.7.1. 氣瓶泄漏,倉庫存在違章使用明火、焊接操作,特種作業時未經審批,作業時未按照相應規定制定嚴格的安全防范措施,未加強安全監管等1.7.2. 聞到燒焦東西的糊味:火災發生時,煙氣會向遠處蔓延。煙是最明顯的火災征兆,看見煙,同時又意味著情況可能非常危險。1.7.3. 6、可燃氣體檢測器發出警報聲。1.7.4. 氣割割槍、氣袋、卡箍等連接不牢固或超出使用壽命未及時更換、氣壓過高等。1.7.5. 工作人員著裝或使用工具不當產生靜電。1.7.6. 庫房未按規范修建,未防爆型電氣設施;消防設施不齊全或不能良好的備用。內避雷裝置、接地裝置不符合規定的接地電阻等等。1.8. 事故引發的次生事故1.9. 氧氣乙炔火災爆炸事故會引發房屋坍塌及人員中毒、窒息等傷亡事故。2. 應急工作職責2.1. 組織機構2.2. 氧氣乙炔火災爆炸事故現場處置方案歸口維修部管理,成立氧氣乙炔火災爆炸事故現場處置工作小組,分管副總經理擔任小組組長,維修部部長擔任小組副組長,維修部全體、黨群處、安環7、處、綜合辦為成員。具體見附件10氧氣乙炔火災爆炸事故現場處置工作小組機構圖。2.3. 職責2.3.1. 組長的職責2.3.1.1. 隨時掌握項目現場事故災害及險情,向公司應急救援領導小組報告有關情況;2.3.1.2. 根據事故現場的情況,啟動并組織實施現場處置方案;2.3.1.3. 確保應急資源配備投入到位,指揮應急行動。2.3.2. 副組長的職責2.3.2.1. 協助組長開展應急指揮工作,組長不在位時,代行其職責;2.3.2.2. 組織落實現場處置方案;2.3.2.3. 負責現場應急處置,根據險情發展,提出改進措施;2.3.2.4. 組織落實現場善后恢復。2.3.3. 傷員營救組職責2.3.8、3.1. 實施現場處置,將人員和設備迅速撤離危險地點,根據現場情況,適時調整并調集人員、設備和物資搜救被困人員。2.3.3.2. 對事故現場情況進行檢查、評估,制定搶救方案;2.3.3.3. 監督應急人員執行有效的應急措施,保證應急人員的安全;2.3.3.4. 保證現場救援通道的暢通。2.3.4. 消防滅火組2.3.4.1. 負責若遇到火災事故,負責組織義務消防員進行消防滅火。2.3.4.2. 負責對灰燼清理,如果有余火派人員現場值守。2.3.5. 警戒疏散組職責2.3.5.1. 維護現場,將獲救人員轉至安全地帶;對危險區域進行有效的隔離。2.3.5.2. 負責發生事故時,需要撤離的人員立即組9、織疏散撤離現場或周邊;2.3.5.3. 負責事故現場治安保衛,維持現場秩序,保護事故現場和證據;2.3.6. 后勤保障組職責2.3.6.1. 負責現場傷員的醫療搶救工作,根據傷員受傷程度做好轉運工作。2.3.6.2. 負責搶救物資的儲備、維護保養與供應;2.3.6.3. 保障部門應急救援人員的衣食住行。2.3.7. 清理恢復組職責2.3.7.1. 事故后的現場清除和恢復工作。2.3.7.2. 負責事故救援現場供水、供電、供氣的保障,做好應急通訊和運輸等工作;2.3.7.3. 負責事故結束后維修設備,盡快恢復生產。2.3.8. 物質搶救組職責2.3.8.1. 傷員營救結束后組織搶修設備;2.3.10、8.2. 組織救援隊伍分工搶救現場物資。2.3.9. 環境監測組職責2.3.9.1. 負責事故現場及周邊區域大氣環境、水體環境狀況監測。2.3.9.2. 檢測毒物性質及其在環境或水體中的濃度,為事故現場指揮部指揮救援、搶險提供依據。2.3.9.3. 配合上及環境監測人員進行大氣環境、水體環境狀況監測。3. 應急處置3.1. 事故應急處置程序3.1.1. 氧氣乙炔火災爆炸事故發生后,現場人員立即向四周呼救并采取應急處置措施,利用電話、對講機或派出人員等方法,迅速將情況和危害程度向班長和生產值班調度匯報。現場處置小組宣布啟動處置方案,應急處置組成員接到通知后,立即趕赴現場進行應急處理。3.1.2.11、 發生一般火災爆炸事故(級)的非傷亡、經濟損失較小的事故,由部門負責人或現場負責人負責啟動現場處置方案,火災爆炸事故專項應急救援預案進入預備狀態。3.1.3. 由現場處置小組組長下達救援命令,根據事故情況,分析判斷事故嚴重程度、波及范圍、存在的威脅,確定先期救援方案。3.1.4. 按照現場處置小組組長下達的指令,現場搶救組進行現場偵查,組織或協助事故單位開展搶險救災工作,啟動相應的處置措施。3.1.5. 傷員營救組針對事故現場情況,制定詳細的搶險救災方案,引導救護人員營救受難人員。3.1.6. 在事故搶救搶險過程中,若事態擴大,搶救力量不足,事故無法得到有效控制,現場處置小組組長要立即向公司應12、急救援指揮部匯報,啟動公司火災爆炸事故專項應急救援預案。3.1.7. 發生較大火災爆炸事故(級)的較大傷亡、經濟損失較大的事故,由部門負責人或現場負責人負責匯報應急救援指揮部,立即啟動火災爆炸事故專項應急救援預案。3.1.8. 發生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級)的較大傷亡、經濟損失較大的事故,由部門負責人或現場負責人負責匯報應急救援指揮部,立即啟動公司安全生產事故綜合應急救援預案,同時請求啟動股份公司和政府部門應急預案。3.2. 現場應急處置措施3.2.1. 火災爆炸事故處置措施3.2.1.1. 事故第一發現人立即以大聲呼叫方式向現場人員報警,并馬上通知部門主任,報告事故發生地點、種類、事故危害程度等13、。3.2.1.2. 當班人員應立即匯報部門領導并對初起火災進行撲救,就近原則運用滅火器材進行滅火。3.2.1.3. 安全員迅速組織事故區人員撤離,通知相鄰班組停止作業。班長及時組織在崗人員穿戴好個人防護用品、進行搶險救援。落實火災危險區域隔離措施,倉庫內物品迅速轉移,切斷火勢蔓延的途徑,控制燃燒范圍。3.2.1.4. 各級管理人員接到報告后應在第一時間內趕到現場組織指揮滅火,采用一切可行的辦法阻止火勢擴大的危險。3.2.1.5. 發生較大火情,難以撲滅或可能發生爆炸的,在向上級報告的同時,應及時撥打“119”報告火警。3.2.1.6. 在滅火現場,必須堅持“先人后物”的原則。如果火情可能威脅生14、命安全,應緊急通知相關人員撤離現場。向逆風向安全地帶轉移,防止有害氣體中毒3.2.1.7. 在組織人員撤離現場過程中,如火災導致有濃煙現場出現,指揮員應保持鎮定,切不可驚慌失措,一旦發現自己被火圍困、應迅速做好必要準備(穿上防護服或厚衣服或用水將身體淋濕或披上濕棉被),判明火勢,選擇最安全可靠路線盡快離開危險區。或者用濕毛巾蒙住口鼻,匍匐離開現場到空氣清新且安全的環境。3.2.1.8. 氣瓶爆炸事故發生后,由于氣瓶爆炸的發生具有突發性,且破壞威力巨大,事故發生后,應立即向總指揮、副總指揮報告,指揮部其他成員及事故搶險各專業人員應聞訊迅速趕赴現場進行搶險,救援。引發繼發火災的要在采取措施的同時,15、立即向消防部門報警(119),造成人員傷亡的,要立即報告公安機關,維持現場秩序。總指揮應立即啟動一級響應,向消防、安監、公安、交通等部門救援,請求啟動上一級預案。3.2.1.9. 消防隊到達現場后,向消防人員介紹燃燒物料名稱、數量、危險性、有無毒性等情況,積極配合消防隊滅火。3.2.1.10. 采取隔離和疏散措施,全力救助傷員。3.2.2. 氧氣乙炔瓶發生泄漏著火時應急處置3.2.2.1. 氣瓶發生泄漏后,應立即停止作業,關閉減壓閥,如果減壓閥損壞并在沒有確定可以采取措施阻止泄漏的情況下,將氣瓶移到室外開闊地帶,疏散周圍人員,停止周邊作業。此時遇火源會發生火災爆炸,從而帶來更大的災害。3.2.16、2.2. 非氣瓶著火。如果乙炔氣瓶泄漏并著火,首先應撲滅外圍被火源引燃的可燃物火勢,切斷火勢蔓延途徑,控制燃燒范圍,并積極搶救受傷和被困人員。然后設法關閉氣源閥門,用滅火器、消防水或是較厚的布淋濕捂住火苗即可滅火。3.2.2.3. 氣瓶著火。如確認泄漏口很大,根本無法堵漏,只需冷卻著火容器及其周圍容器和可燃物品,控制著火范圍,可在確保其不爆炸的前提下,讓其自行燃燒,直至燒盡熄滅。如情況緊急可投入大夏河河水中。3.2.2.4. 如果因瓶閥關不嚴,火焰沿瓶閥處向外噴射,即可用水撲救火勢,也可用干粉、二氧化碳滅火,但仍需用水冷卻燒燙的氣瓶,防止爆炸。撲救氣體火災切忌盲目滅火。 3.2.2.5. 如果17、乙炔庫內乙炔氣瓶著火,應立即用水冷卻事故瓶或周圍受其烘烤的氣瓶,使其降溫,避免爆炸,有條件的話,把事故氣瓶轉移到安全地點,以免發生連環爆炸。3.2.2.6. 現場指揮應密切注意各種危險征兆,遇有火勢熄滅后較長時間未能恢復穩定燃燒或受熱輻射的容器安全閥火焰變亮耀眼、尖叫、晃動等爆裂征兆時,指揮員必須適時做出準確判斷,及時下達撤退命令,現場人員應迅速撤退至安全地帶。3.2.2.7. 氣瓶聽見異響等爆炸征兆后,現場人員立即臥倒;氣瓶爆炸后,等待救援的同時,如果有火情,要用消火栓和滅火器滅火;若無火情,要用消火栓冷卻其他氣瓶或可燃物,防止發生二次火災。若人員受傷:輕傷,簡單的止血、消炎、包扎;重傷,消18、毒止血后,立即送往醫院;休克,呼吸、心跳停止,立即施行心肺復蘇術。3.2.3. 吸入中毒處置措施3.2.3.1. 乙炔氣瓶泄漏后,如果空氣中乙炔的濃度大于30%以上,會導致人員中毒。急性毒性主要是因為高濃度時置換了空氣中的氧,引起單純性窒息作用,缺氧是主要致死原因。3.2.3.2. 患者移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吸氧、保溫、靜臥,避免過多體力活動和情緒激動。3.2.3.3. 保持呼吸道通暢,出現呼吸抑制時給予中樞興奮藥,必要時建立人工氣道以進行機械輔助呼吸。3.2.3.4. 護肝,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時發現和處理其他并發癥等支持治療。3.2.4. 氣割時發生回火或爆帶處置措施3.2.4.1. 氣帶19、漏氣。首先熄滅割槍火焰,迅速關閉減壓閥,并關緊氣瓶角閥。更換新氣帶,并上緊卡箍,仔細檢查氣帶無漏漏氣后方可作業。3.2.4.2. 氣割回火。發生回火時,應及時采取措施,將乙炔氣帶折攏并捏緊,同時緊急關閉氣源,一般先關閉乙炔閥,再關閉氧氣閥,使回火在割炬內迅速熄滅,稍待片刻,再開啟氧氣閥,以吹掉割炬內殘余的燃氣何微粒,然后再點火使用。回火現象嚴重時,割槍或氣帶被爆帶燒毀,乙炔帶在壓力的作用下擺動不停,燒傷作業人員。3.2.4.3. 氣帶爆帶。作業人員違章操作,將氣瓶壓力調整過高,導致乙炔帶或氧氣帶爆裂,將作業人員燒傷。也有可能引起氣帶、氣瓶著火。立即中斷使用,關閉焊、割工具的閥門和氣瓶瓶閥,按火20、災處置措施進行緊急處置。3.3. 信息報告3.3.1. 班長和生產值班調度要根據事故的性質和蔓延趨勢,迅速召集現場處置工作小組成員,所有成員在5分鐘內達到事故現場,做出應急處理措施;如事故難以效控制,迅速向部門各級負責人匯報,向應急值班室報警,并對可能受事故波及區域的人員發出警報通知。具體見附件10氧氣乙炔火災爆炸事故現場處置工作小組聯系表。3.3.2. 發生氧氣乙炔火災爆炸事故,崗位工作人員應立即向班長和生產調度匯報,同時向應急值班室報警。值班人員接到事故匯報后,及時向單位負責人和分管領導匯報,并做好應急值班記錄。3.3.3. 現場出現事故征兆時,在事故地點及附近的人員首先排除事故隱患,利用21、電話、對講機或派出人員等方法,迅速將情況和危害程度向班長和生產值班調度匯報。3.3.4. 事故報告內容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事故現場情況;事故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數);已經采取的措施。公司24小時應急值班室:7231498,報警內線8000。3.3.5. 應急值班室要有對外部聯系電話,包括醫療救護隊、上級有關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的電話聯系方式。可采用電話、手機、傳真等方式對外聯系和求援。具體見附件10外部人員聯系表。3.4. 應急保障3.5. 應急救援指揮部及其工作小組按照日常工作分工做好應急物資和裝備準備,各種器材應指定專人保管,并定期檢查保養,使其處于良好狀22、態,重點器材應設救援器材柜,專人保管以備急用。3.5.1. 通訊設備,包括固定電話、移動電話、近距離對講設備等6部。3.5.2. 急救設備,包括急救藥品、器具、設備等2套。3.5.3. 搶修設備,包括汽車吊、千斤頂、鋼絲繩、工程車輛、登高設備、維修工具、備用品等2套。3.5.4. 消防器材,包括滅火器、消防栓、消防沙箱、消防鏟、消防沙袋等2套。3.5.5. 運輸設備,包括面包車、救護車等1輛。3.5.6. 防護用品:包括防火服、正壓式呼吸器、防護眼鏡、手套、呼吸器、防毒面具等。3.5.7. 人員技能保障:廣泛宣傳火災安全知識,使員工掌握基本火災常識,提高員工的防范能力。定期進行應急隊伍人員培訓23、和應急實戰演練,提高防范和處置突發事故的技能,增強實戰能力。4. 注意事項4.1. 佩戴個人防護器具方面4.1.1. 選擇防護用品應針對防護要求,正確選擇符合要求的防護用品。救援和工作人員必須使用可靠的個體防護用品。4.1.2. 佩戴防護用品的人員在使用前,應認真閱讀產品使用說明書,確認其使用范圍、有效期限等內容,熟悉其使用、維護和保養方法。4.1.3. 進入火災現場的搶險人員必須佩戴防毒面具或隔絕式呼吸器及各種防護器具,不得穿著化纖內衣物,必要防火服進入著火區。4.1.4. 空氣呼吸器使用注意事項。使用前的檢查氣密性:按下供氣閥上的黑色橡膠開關,打開瓶閥,待壓力表達到滿壓(氣瓶壓力必須在2724、 Mpa以上)后關閉氣瓶閥,壓力表指針一分鐘內下降不應超過1 Mpa。檢查報警器:開關氣瓶時聽是否有提示報警。檢查面罩:將面罩貼緊臉部,通過幾次深呼吸檢查面罩是否漏氣,供氣閥性能是否良好,呼吸是否暢通。使用過程中應多檢查供氣閥和面罩的連接是否牢固及壓力表所指示的氣瓶壓力,當聽到余壓報警時應馬上撤離到安全區。4.1.5. 安全帽使用注意事項。使用前應檢查外殼是否有裂紋、碰傷痕或磨損等,帽襯是否完整,確認完好后,方能使用。使用時要將安全帽戴正、戴牢,不能晃動,要系緊下顎帶,調節好后箍,防止安全帽脫落。4.2. 使用搶險救援器材方面4.2.1. 兼職救護隊應配備齊全各種搶險救援器材、設備,平時應加強25、維護,確保各種器材、設備能夠正常使用。4.2.2. 擔架使用時,由34人合成一組,將病人移上擔架,病人頭部在后,腳在前,抬擔架的人腳步、行動要一致,向低處抬時(下樓),前面的人要抬高,后面的人要放低,使病人保持在水平狀態,上臺階時則相反,走在擔架后面的人要注意觀察病人情況。脊柱損傷病人要用硬板擔架,并將病人身體固定在擔架上,搬運時注意保持脊柱的穩定。4.2.3. 將干粉滅火器提到現場,站在上風向或側風面,上下顛倒搖晃幾次,拔掉保險銷或鉛封,一手握住噴嘴,對準火焰根部,一手按下壓把,干粉即可噴出。4.2.4. 使用消火栓滅火時,水槍至少要有兩人進行操作,防止誤傷人。滅火時應注意與火焰的距離,防止26、被燒傷。4.2.5. 撲救火災時,應先切斷可燃物質來源,后進行徹底撲救。若氣瓶和其他可燃物一同燃燒,應迅速處理氣瓶,然后再消滅可燃物的火勢。4.3. 采取救援對策或措施方面4.3.1. 救援時,應保持頭腦清醒,不得盲目行動,針對事故性質、類型、特征等進行分析,啟動相應預案。4.3.2. 救援人員必須認真按救援方案和救護安全措施執行,確保自身安全。4.3.3. 在事故救援中,現場指揮部安排專人,負責記錄事故搶險方案的執行情況和事故救援等情況。4.3.4. 根據事故現場情況,強化事故現場安全措施落實,防止二次事故和次生災害事故發生。4.3.5. 應以救人優先為原則。滅火人員不應單獨行動。4.3.627、. 事故現場進出口應始終保持暢通。 4.3.7. 隨時注意風向改變,及時調整布置。4.4. 現場自救和互救注意事項4.4.1. 當人員衣物著火時應迅速脫去或用水等各種物體撲蓋滅火。切忌盲目站立或奔跑呼救,以防頭面部及呼吸道灼傷。如有人員燒傷時,快速將傷員撤離火災現場,面積較小的燙傷可用大量冷水沖洗至少30分鐘,保護好燒傷創面,盡量避免污染,有利于以后的院內治療;面積較大或程度較深的燙傷應以干凈的紗布敷蓋患部簡單包扎,盡快轉送醫院或撥打120。4.4.2. 如有在救援過程中發生中毒、窒息的人員,立即將傷者撤離到到通風良好的安全地帶,給予氧氣吸入;如呼吸心跳驟停者立即給予胸外心臟按壓或人工呼吸,直28、到病人清醒或醫院、醫療組接手為止。4.4.3. 不要往傷口上涂抹任何藥物或粘貼膠布。用干凈無絨毛織覆蓋傷面,手足部位可套上干凈塑料袋。口腔、喉部燒傷,神志清醒者可斷續飲冷水。肢體嚴重燒傷時要固定。分輕重緩急將傷員及時送往醫院。4.5. 應急救援結束后4.5.1. 當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傷亡人員全部救出或轉移,設備、設施處于受控狀態,環境有害因素得到有效監測和處置達標,由應急總指揮宣布事故應救援工作結束,并轉入現場恢復、障礙消除等工作。4.5.2. 險情發生至現場恢復期間,疏散組應封鎖現場,防止無關人員進入現場發生意外。4.5.3. 明確應急救援行動結束的條件和相關后續事宜。4.5.4. 明確發布應急終止命令的程序。4.5.5. 其他需要特別警示的事項。4.5.6. 事故波及范圍區域劃定,警戒線設置,安排人員現場值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