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與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規范》重點內容解讀與分享培訓課件(44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十二
編號:950859
2024-07-23
44頁
1.41MB
1、建筑與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規范重點內容解讀與分享 目錄CONTENTS重點內容解讀防水設計案例分享工作方向和具體任務PART ONE重點內容解讀2013年全國建筑滲漏狀況調查項目報告:遍及28個城市、850個社區的2849棟樓房、1777個地下建筑。我國建筑業高速發展,建造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但仍存在工程質量問題,特別是工程滲漏現象依然普遍存在。調查中不同建造年限房屋建筑所占比重 不同建造年限地下建筑所占比重 房屋屋面滲漏率為95.33%,地下建筑滲漏率達到57.51%,住房內部滲漏率為37.48%。各年限樓房屋面滲漏水平并無顯著差異。滲漏維修費用平均每戶約1525元,遭受其它經濟損失評價每戶約132、67元。工程滲漏-行業頑疾業內重視新材料的開發研究,忽視施工現場防水施工技術的研究,在防水工程技術方面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不能因地制宜,全面完整的處理防水問題。工程防水技術研究不足業內長期沿用的工程防水設計方法只重視工程類別的單一影響因素,而忽略了另一重要的因素水環境,工程防水設計原則存在一定缺陷。第一個紙胎瀝青油氈工廠建立。從日本引進三元乙丙橡膠卷材生產線,從歐洲引進改性瀝青卷材生產線。引進或自主研發了PVC、聚氨酯等新型防水涂料住建部開始推廣新型防水材料及其技術。TPO、噴涂聚脲、噴涂硬泡聚氨酯及氟樹脂涂料等新型防水材料相繼問世我國工程防水材料發展歷程防水材料的多樣化建筑防水材料產品結構防3、水材料工程指標不明確改性瀝青防水卷材高分子防水卷材高分子防水涂料耐久性指標缺失 材料質量差異大 材料種類繁多,魚龍混雜 技術指標差異大以次充好現象較突出高性能材料不易于推廣標識不清晰存在問題工程防水設計指標總體偏低工程防水標準工程防水使用設計年限工程防水使用環境類別防水標準系統性不夠強防水等級劃分欠合理防水使用年限不明確工程防水使用設計年限不明確 只有5年保修期要求工程防水環境考慮不夠防水做法未與工程使用環境相關聯防水做法未與工程施工環境相關聯1、適應小康社會發展需要,適當提高防水要求;2、面對防水工程存在的突出問題,對工程類別和做法進行系統研究;3、工程防水不改變“防排結合,以防為主,剛柔并4、濟”的傳統設防思路;4、尊重既有規范的強條和相關規定,原則不做大的調整;5、明確防水工程設計工作年限;6、堅持因地制宜原側,因地,因部位,因功能而異,采取相應防水做法;7、鼓勵“四新”技術推廣應用,鼓勵技術創新。研編思路防水等級工程類別防水設計工作年限環境類別材料選擇防水道數節點構造防水做法防水目標新規范編制框架防水等級建筑重要程度材料選擇防水道數節點構造防水做法5年質保期原規范編制框架編制思路?1、增加工程防水的設計工作年限參考國外防水規范習慣做法,依據大量工程實例和試驗研究結果,首次提出不同工程、不同部位的防水設計工作年限。內容變化2、按照工程重要程度劃分工程類別根據工程重要程度,對工程按5、部位,分為甲、乙、丙三類工程。甲、乙、丙類分別表示高、中、低三種防水要求。量大面廣的居住類建筑是民生工程對滲漏非常敏感,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緊密相關,已將此類建筑列為甲類工程,希望得到相關方的高度關注。3、增加工程防水使用環境考慮我國地域遼闊,考慮工程所處不同氣象條件和地下水位的環境情況,采用環境分類的方法,對工程防水設計與施工做了明確規定:1 地下工程:設防水位標高與地下結構基礎板底標高高差。2 屋面工程:年降水量。3 外墻工程:年降水量。4 室內工程:遇水場所、相對濕度。5 道路橋梁工程:結構耐久性受環境因素影響。6 蓄水類工程:工程使用環境。4、明確了防水材料的工程性能指標工程防水材料是工6、程防水質量保證的基礎要素,本標準按材料大類對其性能和使用做出工程性能規定:1 強調工程防水材料的耐久性(耐水、耐熱、耐光);2 對現有材料進行歸類與凝練,最終形成卷材,涂料、水泥基、密封等幾大類材料;3 僅對防水材料的工程性能指標,諸如耐久性性能指標、剝離強度指標、單道防水材料厚度等進行了明確,未對材料非工程性能指標提出要求;4、強條規范難以包羅萬象,專門設計新材料使用進口。5、重視建筑外墻防水建筑外墻防水長期以來未能得到充分重視,本規范針對我國建筑外墻的防水做出了明確規定:1、針對不同環境對外墻防水提出了系統要求;2、重視窗墻聯結一線的構造處理;3、把外墻細部處理作為核心環節,做出了相應規定7、;4、外門外窗的氣密性和水密性要求,對于提升外墻的整體防水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建筑與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規范為我國工程防水技術確立了新的質量保障體系,倡導性的提出或改變以往工程規范的重要規定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科學地采用工程防水類別與防水環境類別相結合的方法,確定防水設防等級;建立了防水設計工作年限的總體目標,設計、材料、施工、運維等各項技術和管理活動均圍繞總體目標制定具體規定,實現全生命周期質量保障。以提高防水材料耐久性為主要方法,提高我國防水材料的整體質量。采用增加防水材料工程性能指標、設防道數和增加防水層厚度為主要手段,提高工程防水質量和防水使用年限。首次提出按工程防水類別,作為防水工程質量8、合格判定標準。本規范為首次編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防水設計工作年限的確定沒有充分科學的根據,缺乏實證性。沒有提出針對施工現場的濕度、溫度和污染程度等限制性條件下如何選擇合適的防水材料問題;相鄰防水層之間、防水層與基層之間、防水層與其后續相鄰構造層之間的適應程度(匹配度)。相信將在今后實施過程中會不斷總結完善。在隨后的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等多部工程標準修編時,也應將防水通用規范的條文進一步深化和改進,形成更具體、更具有操作性的規定以指導工程應用,切實貫徹本強制性防水規范在建設工程中的全面落實。PART TWO防水設計專項防水設計防水通用規范中明確提出“工程防水應進行專項防水設計”。防水工程是系9、統工程,必須貫徹因地制宜進行防水工程的設計、施工、維護等。治理滲漏頑疾,既要秉承剛柔結合的工程防水傳統做法,也不能排除通過技術創新創造的新做法。工程防水應遵循因地制宜、以防為主、防排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序號規范名稱內容1 1地鐵設計規范GB50157-2013 12.1.1地下工程防水應遵循“以防為主,剛桑結合,多道設防,的原則,因地制宜,綜合治理采取與其相適應的防水措施。防水設計應定級準確、方案可靠、施工簡便、經濟合理。2 2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GB50108-20081.0.3地下工程防水的設計和施工應遵循“防、排、截、堵相結合,剛柔相濟,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原則。3 3屋面工程技術規范10、GB50345-20123.0.3屋面工程設計應遵照“保證功能、構造合理,防排結合、優選用材、美觀耐用的原則。工程防水原則設計工作年限概念:“設計工作年限”是根據建筑結構可靠性設計統一標準GB 50068 的“設計使用年限”引用而來,二者意義相同。在結構設計中,設計使用年限由可靠度、失效概率等計算得出。“防水設計工作年限”是指工程防水系統在不需進行大修即可按預定目的使用的年限,但并不意味著超過該年限后就不能使用了。設計工作年限的作用與解釋:“防水設計工作年限”是工程防水設計的重要參數和性能。防水設計工作年限是指防水系統共同工作的年限,而非其中一道防水的工作年限??紤]建筑外墻的外保溫系統、幕墻、11、附著物、門窗的設計使用年限差異較大,外墻防水設計工作年限應與外墻相應構造層的設計工作年限相對應。防水設計工作年限本標準編制綜合考慮既有防水材料現狀、工程修復成本、修復難易程度、防水工作環境等情況,確定工程防水設計年限。序號類型 設計工作年限 設計思考1 1地下工程與結構同壽命一旦發生滲漏,很難維修,且嚴重影響使用功能,并可能影響結構耐久和安全性。2 2屋面工程不應低于20年當前國內的防水材料性能及應用技術已基本能滿足不同建筑氣候區域、不同形式和使用功能工程的耐久應用。3 3室內工程不應低于25年隨著國內建筑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精裝房、整體衛浴的普及,結合建筑室內工程裝飾裝修周期及國際相關規范的12、規定。4 4橋梁工程橋面鋪裝設計工作年限橋面防水層不能先于橋面鋪裝面層失效,否則將嚴重影響橋面鋪裝系統功能。5 5非侵蝕性介質蓄水類工程不應低于10年根據實際工程應用情況和檢修條件。工程防水功能重要程度考慮了滲漏對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因素:1 滲漏對使用者身心健康的影響;2 滲漏對工程內部儀器、設備、物資等財產的影響;3 滲漏對工程正常使用狀態、結構耐久性、結構安全等的影響;4 滲漏后工程維修成本及維修難易程度。工程防水重要程度與工程防水類別劃分防水工程必須要考慮外部水環境的情況,因地制宜。我國幅員遼闊,西北、東南、東北、華北、西南等地區氣候差異很大。就以降雨量來說,新疆地區年13、降雨量可能不足200mm,東南沿??赡艹^1200mm,加之東南沿海臺風侵擾,對防水工程產生巨大負面影響。工程防水使用環境類別劃分工程防水等級是采取防水措施的重要指標。本規范根據不同工程和部位敏感的環境因素劃分L、類,從環境惡劣到環境良好環境越惡劣,防水工程越需要重視和加強。防水等級與防水做法的關系防水通用規范“工程防水重要性類別”和“環境對防水影響程度類別”兩個維度,確定防水設防等級。工程防水等級指不同類別工程在不同的防水使用環境下,為實現預期防水功能所應采取的防水措施設防強度。一般來說,設防強度與設防道數、防水層厚度和材料的耐久性正相關。工程防水使用 環境類別工程防水類別工程防水類別工程防14、水類別甲類乙類丙類類一級一級二級類一級二級三級類二級三級三級防水等級工程類別環境類別材料選擇防水道數節點構造防水做法防水通用規范將防水混凝土結構作為一道防水。針對混凝土收縮“天性”導致的開裂,明確指出采用柔性防水材料密封防水的必要性。建筑地下工程主體結構防水做法地下防水工程防水等級防水做法防水混凝土外設防水層防水卷材防水涂料水泥基防水材料一級不應少于3道為1道,應選不少于2道;防水卷材或防水涂料不應少于1道二級不應少于2道不少于1道;任選三級不應少于1道明挖法地下工程現澆混凝土結構防水等級水泥基類防水材料:外設防水層中的“水泥基防水材料”包含了外涂型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材料、聚合物水泥防水漿料15、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漿和摻外加劑、防水劑的普通防水砂漿。降雨量影響:工程防水使用環境類別以抗浮水位高低為劃分標準,但當年降水量大于400 mm時,II類的明挖法地下工程防水等級應提高,按類防水使用環境選用。防水層設置部位:本表規定主要是針對迎水面設防水,特殊情況下是否允許采用背水面防水,應由地下防水規范或設計師確定。防水層組合:一級設防中2道防水的組合中常規使用的有“卷材+卷材”、“涂料+卷材”、“防水砂漿+卷材”、“防水砂漿+涂料”,是否允許“涂料+涂料”?本人觀點是應采用同種 高分子防水涂料,每道厚度達到一道防水層的要求,應夾鋪胎體材料。膨潤土毯:天然鈉基膨潤土防水毯視為一道“防水卷材”。無16、法設置柔性防水層的結構:疊合式結構側墻與地下連續墻等支護結構之間不具備連續設置柔 性防水層的條件,一般采用在支護結構表面涂刷外涂型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材料,并在結構側 墻內設置離壁溝和離壁墻等防水措施。結構板厚度:地下工程迎水面主體結構應采用防水混凝土,防水混凝土應滿足抗壓、抗滲和抗裂要求,防水混凝土結構厚度不應小于250 mm。防水混凝土的抗滲性能是建立在混凝土一定厚度基礎上的,所以規范將防水混凝土厚度統一規定不應小于250mm,實際工程中大部分頂板在180200mm的情況可能會隨之改變。混凝土抗裂:防水通用規范和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都提及了“混凝土抗裂要求”,但都沒有給出具體的規定和檢測方17、法,雖然混凝土抗裂性能是防水混凝土的最重要指標,目前尚無法提供統一的判定標準和試驗方法,因此未有明確規定。地下工程結構混凝土要求防水等級 市政工程現澆混凝土結構 建筑工程現澆混凝土結構裝配式襯砌一級P8P8P10二級P6P8P10三級P6P6P8防水混凝土最低抗滲等級混凝土抗滲: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中混凝土抗滲等級根據結構埋深進行分級,防水通用規范改為以防水設防等級為分級標準,不僅考慮了水壓因素,同時也考慮了結構防水類型的因素。由于目前常規使用的混凝土強度等級普遍較高,相應抗滲性能也得到了提高,通常情況下P8比較容易達到,因此,抗滲等級門檻也隨之相應調整提高。高分子自粘膠膜防水卷材使用經綜合考18、慮,防水通用規范不再支持一級防水中采用單層預鋪反粘防水卷材的做法。新規范并未說明預鋪反粘卷材在一級防水中如何設置兩道防水層,原則上凡是符合防水層厚度要求和兩種防水材料可相容設置時都可選用。種植頂板規定防水等級問題:種植屋面和地下建(構)筑物種植頂板工程防水等級應為一級,并應至少設置一道具有耐根穿刺性能的防水層。由于“一級防水”由工程類別和環境類別組合劃分確定,改為“種植屋面和地下室頂板防水環境類別應為類”更加合適。類似自行車庫屋面這樣的丙類工程防水類別,種植屋面可采用二級防水。耐根穿防水層:種植屋面耐根穿防水層要求由原規范“耐根穿刺防水卷材”改為了“耐根穿刺防水層”。目前已通過耐根穿刺試驗的防19、水材料有防水卷材和防水涂料,規范尚不支持其他耐根穿刺防水措施+規定的防水道數。種植頂板界定:種植頂板定義并未有明確規定,如3m以上覆土、植物為弱根系作用的植物時,是否需要采用耐根穿刺防水材料,需要進一步在相應規范中明確。屋面防水工程平屋面工程防水做法平屋面工程防水設防比原屋面工程技術規范提高了要求,一級防水不少于3道,其中 至少有一道卷材防水層。由于屋面受氣候溫差影響,屋面結構有一定伸縮變形,因此防水層不 包含防水砂漿等易開裂的剛性防水。平屋面工程防水等級防水做法防水層防水卷材防水涂料一級不應少于3道卷材防水層不應少于1道二級不應少于2道卷材防水層不應少于1道三級不應少于1道任選屋面天溝防水第20、4.4.5條規定“天溝等部位泛水處的防水層應設附加層或進行多重防水處理?!钡?.4.8條規定“屋面天溝等處的工程防水等級應與建筑屋面防水等級一致。”天溝內多道防水層問題:屋面一級防水時,天溝也將有三道防水層,同時還規定了必須有一道防水卷材,如果再加附加層,一級防水屋面天溝將有4道防水層,在實施過得中存在很大難度而且會影響防水工程質量保證。防水附加層:對于多道設防時防水附加層的設置,起草說明中解釋道,多道防水層相鄰設置時只需增設一層附加層。單層防水卷材屋面、金屬屋面等屋面系統及采用成品天溝、檐溝時,天溝及檐溝部位不宜設置附加層。天溝防水做法建議:1 一級和二級防水,防水砂漿可作為一道防水層;2 21、三級防水至少一道卷材防水層或涂料防水層;3 除了水落口、過水孔,天溝內不需要增設附加防水層。單層防水卷材屋面防水通用規范中沒有直接提及“單層防水卷材屋面”,章節4.4.1-4款規定實際上是指單層防水卷材屋面的防水等級及做法。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規定,現澆框架結構和剪力墻結構的伸縮縫最大間距為30m55m。屋面受溫差熱脹冷縮影響,剛性材料易出現脆裂現象,采用水泥基材料搭接粘結的卷材防水層,其接縫可視為剛性防水,因此,將防水層的連續長度單元控制在45m以內,超出時應進行分區處理,相鄰區收頭處理宜采用柔性防水材料進行銜接密封。此類防水層主要指聚乙烯丙綸防水層和采用水泥粘結鋪貼和接縫22、處理的濕鋪改性瀝青卷材防水層。采用水泥基材料搭接的卷材防水層長度限制特別注意:條文說明4.5.2-2中“混凝土外墻結構可不設防水層”是指二級設防。外墻防水等級與做法根據工程防水類別與降雨量,外墻防水共分為三級,防水通用規范中只列出了一級和二級的設防規定。三級防水設防時,可不設置整體外墻防水層,但門窗周邊、穿墻管等節點部位應采用防水措施。開放式幕墻防水防水做法,根據墻體是框架填充墻還是混凝土墻體的結構形式確定。防水等級外墻結構形式(含開放式幕墻)防水做法防水層窗框等節點防水整體防水防水砂漿其他防水材料 一級框架填充或砌體結構應選不應少于2道防水砂漿不應少于1道現澆或裝配式外墻應選不應少于1道任選23、 二級框架填充或砌體結構應選不應少于1道任選現澆或裝配式外墻應選三級各種結構形式應選外墻工程防水做法室內防水等級與做法建筑室內防水部位主要是墻面和地面。地面一級防水要求設置2道,其中有一道為柔性防水層。地面卷材防水主要用于工業廠房有水區域和大型廚房間等大面積樓地面防水。墻面防水層的材料選用雖然沒有具體規定,但要考慮防水層表面抹水泥砂漿或粘貼面磚的粘結強度,通常以防水砂漿為主,并宜在防水層表面涂刷混凝土界面處理劑,以增強粘結力。室內樓地面防水做法部位防水等級防水做法防水層防水卷材防水涂料水泥基防水材料 地面一級不應少于2道防水涂料或防水卷材不應少于1道二級不應少于1道任選墻面不應少于1道任選PA24、RT THREE案例分享案例分享一項目一:雄安社區項目項目二:序號分部工程方案相容性分析1TPO預鋪反粘(底板)底板采用了可焊接的預鋪反粘卷材,但底板甩茬與側墻聚乙烯丙綸防水體系。TPO與聚乙烯丙綸不相容,所以底板甩茬與側墻防水體系不會完美接茬。2非固化2mm+丙綸1.2mm(側墻)序號分部工程名稱方案相容性分析1TPO預鋪反粘(底板)熱塑性聚烯烴(TPO)防水卷材與高密度聚乙烯(HDPE)卷材是完全不同的兩類材料。他們之間無法通過焊接形成一體,另外兩類卷材的硬度相差很大,難以通過膠黏完成底板甩茬與側墻的完整交圈。2HDPE+噴涂速凝橡膠瀝青防水涂料(側墻)同一個構件部位不同部分選用的材料不相25、容案例分享二涂料成膜以后彼此間不在相容底板和側墻體系不相容。側墻和頂板選擇噴涂速凝橡膠瀝青防水涂料作為連續體,但由于側墻和頂板的施工方式不同,側墻噴涂在HDPE塑料板上,頂板改噴在結構頂板。而成膜以后的涂料自身無法再相容,方案的選材也存在相容性的問題。案例分享三部位防水方案分析底板墊層:100mmC15混凝土2.0mm非固化橡膠瀝青防水涂料1.2mm預鋪反粘熱塑性聚烯烴(TPO)防水卷材項目采取的是卷涂結合。但忽略了以下幾點:底板、側墻、頂板都是非固化涂料,但底板的非固化涂料是噴涂在墊層,而側墻和頂板是噴涂在結構上。所以,涂層無法形成連續無縫的防水層。作為卷材的TPO和聚乙烯丙綸是不相容的兩類26、卷材,無法結合在一起。側墻2.0mm非固化橡膠瀝青防水涂料0.8mm聚乙烯丙綸卷材1.3mm聚乙烯水泥防水粘結料0.8mm聚乙烯丙綸頂板2.0mm非固化橡膠瀝青防水涂料0.8mm聚乙烯丙綸卷材1.3mm聚乙烯水泥防水粘結料0.8mm聚乙烯丙綸綜合管廊工程啟動區EA1(NA8-NA9段)、EA2(NA8-NA9段)和NAB(EA1-EB4段)案例分享四1、在低溫、不通風、空氣濕度較高的環境下設計使用水溶性防水涂料。水溶性防水涂料在低溫、不通風、空氣濕度較高的環境下無法固化成膜。水性防水涂料在 0 以下會結冰凍壞,產品執行標準上的溫度是指防水涂料成膜固化后在該低溫度下其防水性能不會受到影響,并非施工作業溫度。2、工程在冬季寒冷潮濕和夏季高溫干燥的環境中設計使用濕鋪防水卷材。濕鋪防水卷材需要搭配水泥膠漿使用,由于其對溫度的適應性較差。PART FOUR工作方向和具體任務防水專項設計委員會工作方向堅持創新驅動,用系統化的思維提升防水設計質量。防水專項設計委員會具體任務編制防水專項設計及論證工作相關規范性文件。組織實施創新性技術方法和措施的論證工作。聯合上下游產業研究開發、推廣應用防水、保溫、排水配套的屋面體系;防水、排水、用水相配套的種植頂板體系;防水、裝飾、保溫配套的外墻體系。祝各位參會代表:身體健康!工作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