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秀全安置住宅小區海綿城市設計方案說明書(25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十二
編號:951969
2024-07-29
25頁
2.47MB
1、廣清城際軌道交通項目(花都段)安置區工程勘察設計(第一標段)(第二次)(秀全街樂同安置區)海綿城市設計專篇說明工 程 地 點:建 設 單 位:設 計 單 位:編 制 日 期:目錄1、項目概況及設計依據11.1、項目概況11.2、自然環境簡況11.3、項目建設背景21.4、海綿城市設計依據42、海綿城市的建設目標53、海綿城市的設計83.1、布置思路83.2、相關措施84、海綿城市的計算114.1、匯水分區的劃分124.2、通過綜合雨量徑流系數的方法所需的調蓄容積124.3、雨水調蓄容積校核154.4、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校核164.5、徑流污染消減率核算174.6、硬化地面室外可滲透地面率與透水鋪2、裝率194.7、建設前后總雨水徑流總量校核205、項目海綿城市設計指標及結果216、維護管理226.1基本要求226.2設施維護227.海綿設施建設成本估算231、項目概況及設計依據1.1、項目概況1.1.1 建設地點:位于花都區秀全街,天馬河以東、京廣鐵路以西地塊。1.1.2 建設規模:廣清城際軌道交通項目(花都段)安置區工程勘察設計(第一標段)(第一次)(秀全街樂同安置區)項目位于花都區秀全街,天馬河以東、京廣鐵路以西地塊。本項目建筑包括A#、B#住宅樓及配套設施。項目規劃總用地面積16705.8,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2199.7,綜合容積率2.80,綠地率35.0%。1.2、自然環境簡況13、.2.1地理位置花都市位于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緣,廣州市北面。地處東經11257071132810,北緯231457233718,北回歸線橫貫中部。花都東部和東北部與從化區交界,西部與三水市相連,西南部和南海市接壤,南部緊靠廣州市白云區,北部與清遠市毗連。2000年,全市總面積960.38平方千米,約占全國總面積的萬分之一。1.2.2地形地貌地質擬建場址基本穩定,無洪災、泥石流、崩塌、采空區、活動斷裂及巖溶土洞等影響場地穩定性的不良地質現象。原來地塊現狀為魚塘、水田、山地、其中山地最高海拔高度為70.1米;陸地現皆為山林、果林。用地地形整體呈狹長、不規則形態,西側多為山坡地,東部較平坦。4、場地已基本平整,周邊配套已經基本建設完成。本場地為建筑抗震設計一般地段;場區內存在花崗巖殘積土、全風化巖、強風化巖為特殊土,遇水極易軟化崩解;場地覆蓋層等效剪切波速界于250500m/s之間,屬中硬場地土,建筑場地類別為類。本項目內沒有基本農田,沒有拆遷,沒有林地;擬建場地建設條件較完善。1.2.3氣象、氣候花都位處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常年氣候總特點是:氣溫高,降水多,夏長冬短,無霜期長。溫度、濕度、降水、風向、風速等均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花都夏季長約五個半月,冬季約一個半月,春秋兩季約五個月。冬季時間短暫,偶有低溫,但持續時間短,回暖較快。夏季雖熱,但少酷暑,春秋兩季氣候溫和。夏季盛吹偏南風5、,冬季盛吹偏北風,年主導風向為北偏東,風力多為12級。1.2.4水文地表水境內河流雖多,但河程短,集雨面積不大,地表水主要來源于降雨產生的地表徑流。據20世紀80年代初的調查,境內年平均徑流量11.59億立方米,豐水年徑流量為16.34億立方米,枯水年徑流量約7.3億立方米。按當時人口計算,人均占有水量2556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2930立方米。按2000年末花都總人口和耕地計算,人均徑流量為1979立方米,畝均耕地徑流量4631立方米。除降雨產生徑流外,流溪河、白坭河、蘆苞涌等過境客水可資利用。流溪河年徑流量近20億立方米,大坳及李溪攔河壩年引水量約1.76億立方米。白坭河每天二次漲潮,潮水6、量約398萬立方米,可供沿岸抽水站提用。地下水境內的地下水分為淺層地下水(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和深層地下水(基巖裂隙水)。據80年代初調查,淺層地下水資源有2.09億立方米。深層(地表100米以下)地下水分為三個區:第一區為塊狀巖類裂隙水區,分布于北部花崗巖山丘,年均水量399972.72噸/日。此區水量較豐,但遠離農田。第二區為層狀巖類裂隙水區,分布在東、西部及中、南部丘陵崗地,年均水量156171.61噸/日。此區雖近農田但水量不豐。第三區為上復松散巖類孔隙水區,分布于南部平原地區,年均水量152314.09噸/日,可開采量為110065.71噸/日。1.3、項目建設背景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7、不斷推進,城市建成區越來越大的同時,城市硬化面積增加,雨水吸、滲能力下降。城市建設導致嚴重的水利問題,湖泊、濕地遭到破壞,湖泊面積減少,天然濕地消失。水泥森林的出現,意味著排洪、滯洪、滯水能力大幅下降。城市建設擠占了原屬于湖泊、濕地的空間,城市對水的吸納能力大幅降低,自然循環遭到破壞。近年來,幾乎所有城市都出現過地下水過度開采,“逢雨必澇、雨后即旱”的現象,“雨水留不住,用水靠外調”的情況。低影響開發(LID),其核心是維持場地開發前后水文特征不變,包括徑流總量、 峰值流量、 峰現時間等 (圖1-1)。從水文循環角度,要維持徑流總量不變,就要采取滲透、 儲存等方式,實現開發后一定量的徑流量不外8、排;要維持峰值流量不變,就要采取滲透、儲存、調節等措施削減峰值、延緩峰值時間。圖1-1 低影響開發水文原理示意圖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及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大力推進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節約水資源,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依據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1323號)、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國發201336號)等國家法規政策,根據廣州市發布的關于印發廣州市海綿城市建設指標體系(試行)的通知(穗水201716號),滿足以下指標:“海綿城市建設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新建(含擴建、成9、片改造)、改建不低于70%的總體考核目標。”1.4、海綿城市設計依據(1)防洪標準(GB50201-2014)(2)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范(GB/T50805-2012)(3)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4)城市排水工程規劃規范(GB50318-2017)(5)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50014-2006)(2016版)(6)城市工程管線綜合規劃規范(GB50289-2016)(7)建筑與小區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術規范(GB50400-2016)(8)城市水系規劃導則(SL431-2008)(9)城市水系規劃規范(GB50513-2009)(2016年版)(10)廣東省綠色建筑評10、價標準DBJ/T15-83-2017(11)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12)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13)低影響開發雨水綜合利用技術規范(SZDB/Z 145-2015)(14)低影響開發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設計規范(DBJ/T45-013-2016)(15)城市道路與開放空間低影響開放雨水設施15MR105(16)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CJJ37-2012)2016年版(17)城市園林綠化評價標準(GB/T 50563-2010)(18)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CJJ82-2012)(19)種植屋面工程技術規范(JGJ 155-2013)(20)透水11、磚路面技術規程(CJJ/T188-2012)(21)廣州市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導則(22)關于印發廣州市海綿城市建設指標體系(試行)的通知(穗水201716號)2、海綿城市的建設目標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廣州市屬于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的V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應為(60%85%)(圖2-1)。 圖2-1 我國大陸地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分區圖根據廣州市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導則中廣州市年徑流總量控制率與設計雨量之間的關系曲線如下圖所示:圖2-2 廣州市年徑流總量控制率與設計雨量之間的關系 表2-1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對應設計降雨量年徑流總量控制率50%60%65%70%75%80%85%設計12、降雨量(mm)14.318.922.125.830.336.043.7注:數據摘自廣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根據關于印發廣州市海綿城市建設指標體系(試行)的通知(穗水201716號)規定,建筑與小區系統中,新建(含擴建、成片改造)、改建項目的海綿城市總體控制指標如下表所示。表2-2 海綿城市總體指標本項目屬于公建類新建項目,海綿城市設計目標有:(1)徑流總量控制率不低于70%(對應的設計降雨量25.8mm);(2)透水鋪裝率不低于70%;(3)下沉式綠地率不低于50%。;注明:本項目硬化面積未達到10000,無需設置雨水調蓄設施滿足500m/每萬平米要求。3、海綿城市的設計3.1、布置思路根據項13、目用地性質、用地規模、項目定位及規劃要求等實際情況合理布置海綿城市設施,場地內通過設置下沉綠地、透水鋪裝等LID設施,對排水系統、綠地系統、道路系統等區域的雨水進行有效吸納、蓄滲和緩釋,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海綿建設總體控制目標。本項目具體海綿城市規劃方案如下:1.項目區域中的道路結合景觀設計,采用下沉式綠地進行雨水調蓄,并在綠地內增設溢流井和溢流口;2.鋪設透水鋪裝:場地內人行通道、室外停車場等均設計采用透水鋪裝;3.遵循暴雨處理為主、景觀設計為輔的方針。3.2、相關措施1)下沉式綠地下沉式綠地是一種具有滲蓄雨水、削減洪峰流量、減輕地表徑流污染等優點的生態型的雨水滲透設施。較普通綠地而言,下14、沉式綠地利用下沉空間充分蓄集雨水,顯著增加了雨水下滲時間。典型的下沉式綠地結構為:綠地高程低于路面高程,雨水口設在綠地內,雨水口低于路面高程的綠地并高于綠地高程。下沉式綠地匯集周圍道路、建筑物等區域產生的雨水徑流,雨水徑流先流人綠地,部分雨水滲入地下,綠地蓄滿水后再流入雨水口。圖3-1 下沉式綠地大樣圖景觀設計時,下沉綠地高程低于周邊路面高程20cm,以利于周邊道路雨水徑流的匯入。室外道路排水口移到綠地內,雨水溢流口比綠地高15cm。下沉式綠地邊緣應設置平道牙,便于雨水順利流入。同時,下沉綠地處設置警示標識,避免事故發生。圖3-2 下沉式綠地實景圖2)透水鋪裝根據廣州市建設項目雨水徑流控制辦法15、的規定:建設后的硬化地面中,除城鎮公共道路外,可滲透地面面積比例不小于40%;人行道、室外停車場、步行街、自行街道和建設工程的外部庭院應當分別設置滲透性鋪裝設施,其滲透鋪裝率不低于70%。本項目場地內人行道、康體活動區、景觀道路等設計采用透水鋪裝,透水鋪裝地面透水面層采用成品透水磚或透水硅pu。圖3-3 人行道透水鋪裝實景圖圖3-4 人行道透水鋪裝實景圖圖3-4 透水磚路面及路緣石大樣4、海綿城市的計算本項目采用容積法設計,即以徑流總量控制為目標,控制地塊內各低影響開發設施的設計調蓄容積之和,即總調蓄容積,一般不低于該地塊“單位面積控制容積”的控制要求。場地內通過設置下沉綠地、透水鋪裝等LID16、設施,對排水系統、綠地系統、道路系統等區域的雨水進行有效吸納、蓄滲和緩釋,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海綿建設總體控制目標。容積法:低影響開發設施以徑流總量和徑流污染為控制目標進行設計時,設計調蓄容積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V-設計調蓄容積,m;-綜合雨量徑流系數; h-設計降雨量,mm; F-匯水面積,ha;本項目設計目標: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低于70%,對應的設計降雨量25.8mm。4.1、匯水分區的劃分根據項目的豎向和排水組織關系,本項目場地可劃分為2個匯水分區,排水方向整體是由北側排向南側,本項目匯水分區平面詳見:HM-01 匯水分區及徑流方向平面圖。根據海綿城市設施分布情況,本項目雨水系統主要17、流程如下:圖4-1 雨水系統流程圖4.2、通過綜合雨量徑流系數的方法所需的調蓄容積本項目下墊面類型包括建筑硬化屋面、綠地、下沉式綠地、透水鋪裝、不透水鋪裝等。根據本項目所需控制的調蓄容積,本項目低影響開發設施總體布局詳:HM-02 海綿城市設施分布總平面圖。根據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 50014-2006(2016年版)中表3.2.2-1和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中表4-3,可分別確定各類下墊面的綜合雨量徑流系數取值。本項目匯水分區綜合雨量徑流系數可按下墊面種類加權平均計算:式中:Z -綜合徑流系數;F-匯水面積,;Fi -匯水面上各類下墊面面積,;i-各類下墊面的徑流系數;本18、項目設計調蓄容積具體計算過程如下表所示(按擬改造后設下墊面計算):表4-1 第一匯水分區綜合雨量徑流系數下墊面類型編號面積()綜合雨量徑流系數取值AB硬質屋面12411.30 0.9室外綠地21662.50 0.2透水鋪裝(透水磚+透水硅PU)32291.46 0.4消防車道4644.58 0.9不透水鋪裝576.74 0.9 合計67086.57 0.574 綜合徑流系數Z =(A1*B1+A2*B2+A3*B3+A4*B4+A5*B5)/A6=0.574表4-2 第二匯水分區綜合雨量徑流系數下墊面類型編號面積()綜合雨量徑流系數取值AB硬質屋面11004.62 0.9室外綠地22607.419、0 0.2透水鋪裝(透水磚+透水硅PU)3300.43 0.4消防車道4471.51 0.9不透水鋪裝5729.17 0.9合計65113.13 0.514 綜合徑流系數Z =(A1*B1+A2*B2+A3*B3+A4*B4+A5*B5)/A6=0.514表4-3 項目總地塊綜合雨量徑流系數下墊面類型編號面積()綜合雨量徑流系數取值AB硬質屋面13415.92 0.9室外綠地24269.90 0.2透水鋪裝(透水磚+透水硅PU)32591.89 0.4消防車道41116.09 0.9不透水鋪裝5805.91 0.9合計612199.70 0.549 綜合徑流系數Z =(A1*B1+A2*B2+20、A3*B3+A4*B4+A5*B5)/A6=0.549表4-4 設計調蓄容積計算序號匯水分區建設用地面積F()徑流系數年徑流總控制率a(%)設計降雨量h(mm)設計調蓄容量(m)1第一匯水分區7086.57 0.574 70%25.8104.97 2第二匯水分區5113.13 0.514 67.76 3總地塊12199.70 0.549 172.73 通過計算可知,本項目總地塊在建設后的綜合徑流系數為0.549,其中第一匯水分區為0.574,第二匯水分區為0.514。總地塊設計需要調蓄總容積為172.73m,第一匯水分區設計需要調蓄總容積為104.97m,第二匯水分區設計需要調蓄總容積為67.21、76m。4.3、雨水調蓄容積校核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透水鋪裝僅參與綜合雨量徑流系數的計算,其結構內的空隙容積一般不再計入總調蓄容積。本項目雨水調蓄措施主要為下沉綠地,下沉綠地設置區域詳見HM-02 海綿城市設施分布平面圖。本項目下沉式綠地的深度按200mm設計,下沉式綠地溢流口高度高出下沉式綠地底部150mm,調蓄深度按150mm計算。同時,本項目計算下沉綠地實際有效調蓄容積時按0.8倍進行折算。表4-5 各匯水分區實際雨水調蓄容積計算序號匯水分區調蓄措施面積()調蓄深度(mm)實際調蓄容量(m)設計所需調蓄容積(m)1第一匯水分區下沉綠地604.76 1522、072.57 104.97 2第二匯水分區下沉綠地1551.85 186.22 67.76 3總地塊下沉綠地2156.61 258.79 172.73 經匯總統計,本項目實際雨水總調蓄容積達到258.79m,其中第一匯水分區實際可調蓄雨水容積72.57m,第二匯水分區實際可調蓄雨水容積186.22m。場地總體可調蓄容積大于場地設計所需調蓄容積,場地雨水調蓄措施滿足要求。根據廣州市建設項目雨水徑流控制辦法的規定:新建工程硬化面積達到10000平方米以上的項目,按每萬平方米硬化面積配建不小于500立方米的雨水調蓄設施。通過計算可知,本項目地塊硬化面積=硬化屋面面積+室外非滲透地面面積=3415.923、2+1116.09+805.91=5337.92。本項目硬化面積未達到10000,無需設置雨水調蓄設施滿足500m/每萬平米要求。4.4、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校核根據雨水徑流量設計調蓄容積計算公式:,按本項目各類設施的調蓄水量可反推本項目理論徑流控制率。實際可控制設計降雨量式中:V-設計調蓄容積,m;-綜合雨量徑流系數; h-設計降雨量,mm; F-匯水面積,ha;計算出實際可在控制設計降雨量后,可查詢廣州市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導則相關表格,根據內插法,可計算出對應的場地理論年徑流總量控制率。表4-6 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對應設計降雨量年徑流總量控制率50%60%65%70%75%80%85%設計降雨量(24、mm)14.318.922.125.830.336.043.7注:數據摘自廣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本項目實際年徑流總量控制率計算入下表所示:表4-7 各匯水分區實際年徑流總量控制率計算序號匯水分區建設用地面積F()實際調蓄容量(m)徑流系數可控制設計降雨量(mm)實際年徑流總量控制率1第一匯水分區7086.57 72.57 0.574 17.84 58.31%2第二匯水分區5113.13 186.22 0.514 70.90 93.18%3總地塊12199.70 258.79 0.549 38.66 81.72%經核算,本項目總地塊實際調蓄容積可達到258.79m,實際可控制38.66mm(225、4h)的設計降雨量,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81.72%,滿足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0%,且不超過85%的要求。4.5、徑流污染消減率核算城市徑流污染物中,SS(懸浮物)往往與其他污染物指標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因此,一般可采用SS作為徑流污染物控制指標,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年SS總量去除率一般可達到40%-60%。,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中表4-1,可查詢各個措施的削減率,年SS(懸浮物)總量去除率可用下述方法進行計算:表4-8 低影響開發設施的污染物去除率單項設施污染物去除率(以SS計,%)透水磚鋪裝8090透水水泥混凝土8090透水瀝青混凝土8090綠色屋頂7080復26、雜型生物滯留設施7095滲透塘7080濕塘5080雨水濕地5080蓄水池8090雨水罐8090轉輸型植草溝3590干式植草溝3590年SS(懸浮物)總量去除率=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低影響開發設施對SS的平均去除率;其中低影響開發設施對SS的平均去除率=(1-i)Fi/(1-i) Fi單項設施去除率。本項目低影響開發設施主要為下沉綠地、透水鋪裝,根據上表,本項目的年SS總量去除率計算如下:表4-9 項目總地塊年SS總量去除率計算序號匯水分區海綿城市措施規模(m/)單項污染物消減率平均去除率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年SS總量去除率1第一匯水分區下沉綠地604.76 70%77.91%58.31%45.43%透27、水鋪裝2291.46 80%2第二匯水分區下沉綠地1551.85 70%71.62%93.18%66.74%透水鋪裝300.43 80%3總地塊下沉綠地2156.61 70%75.46%81.72%61.67%透水鋪裝2591.89 80%經計算,本項目場地年SS總量去除率達到61.67%50%,滿足廣州市海綿城市規劃導則的規定。項目通過設置透水鋪裝、下沉綠地等措施,外排至市政雨水管渠的雨水量得到有效控制,有效提升了區項目的海綿特質,對于海綿建設目標的實現具有積極意義與示范作用。4.6、硬化地面室外可滲透地面率與透水鋪裝率本項目室外可滲透地面的設置情況如下表所示:表4-9 硬化地面室外可滲透地28、面率計算序號分區用地名稱面積()備注1總地塊規劃建設用地12199.70 2屋面面積3415.92 3其中硬質屋面3415.92 4綠化屋面05規劃綠地面積4269.90 6其中下沉綠地2156.61 7下沉綠地率50.51%8道路廣場用地4513.89 9其中道路廣場、人行道(透水磚)2065.5410道路廣場、人行道(透水硅pu)526.3511消防車道1116.0912非透水鋪裝805.9113透水鋪裝率76.28%14硬化地面面積8783.78除去建筑基底面積15其中不可滲透部分1922.0016可滲透部分6861.7917硬化地面室外可滲透地面率78.12%本項目硬化地面室外可滲透地29、面率達到40%以上,滿足廣州市海綿城市建設指標體系(試行)的規定。本項目透水鋪裝率達到70%以上,滿足廣州市海綿城市建設指標體系(試行)的規定。4.7、建設前后總雨水徑流總量校核根據雨水綜合利用10SS705,本項目建設前后的雨水設計徑流總量可按下式計算:W=10chdF式中:W-雨水設計徑流總量(m);c-綜合雨量徑流系數,按4.2章表4-3取值;hd-2年重現期最大日降雨厚度(mm);F-硬化面匯水面積(hm2)。根據雨水綜合利用10SS705附表全國主要城市降雨量資料,廣州市2年重現期最大日降雨厚度取106.8mm。本項目建設前場地內部基本上都是農田以及水泥村道,雨量徑流系數c取0.4030、0。即本項目建設前雨水設計徑流總量W=10chdF=10*0.40*106.8*1.220=521.17m。本項目建設后雨量徑流系數c為0.549。本項目雨水設計徑流總量W1=10chdF=10*0.513*106.8*1.220=715.01m。本項目采用下沉綠地的措施對場地進行調蓄,實際調蓄容積達到258.79m。即本項目建設后雨水設計徑流總量W=W1-258.79=456.22m521.17m。通過計算可知,對于相同的設計重現期,本項目改建后的徑流量不得超過原有徑流量,滿足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50014-2006(2016版)的相關規定。5、項目海綿城市設計指標及結果通過對本項目海綿城31、市的設計及計算,本項目海綿城市設計各項指標結果如下表所示:表5-1 海綿城市專項設計方案自評表序號項目設計值目標值1規劃建設用地()12199.70 2室外硬地面積()5337.92 3綠地總面積()4269.90 4下沉綠地()2156.61 5下沉綠地比例(%)50.51%50%6鋪裝面積()3397.80 7透水性鋪裝()2591.898透水性鋪裝比例(%)76.28%70%9綜合雨量徑流系數0.549 10設計控制容積(m)172.73 11實際控制容積(m)258.79 12年徑流總控制率81.72%70%13硬化地面室外可滲透地面率78.12%40%14年SS總量去除率61.67%32、50%6、維護管理6.1基本要求1)應建立健全低影響開發設施的維護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配備專職管理人員和相應監測手段,并對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加強專業技術培訓。2)低影響開發于是設施的維護管理部門應做好雨季來臨前和雨季期間設施的檢修和維護管理,保障設施正常、安全運行。3)應加強宣傳教育和引導,提高公眾對海綿城市建設、低影響開發、綠色建筑、城市節水、水生態修復、內澇防治等工作中雨水控制與利用重要性的認識,鼓勵公眾積極參與低影響開發設施的建設、運行與維護。6.2設施維護1)下沉式綠地a. 下沉綠地處設置警示標識,避免事故發生。b. 應及時補種修剪植物、清除雜草;c. 進水口不能有效收集匯水面徑流雨水33、時,應加大進水口規模或進行局部下沉等;d. 進水口、溢流口因沖刷造成水土流失時,應設置碎石緩沖或采取其他防沖刷措施;e. 進水口、溢流口堵塞或淤積導致過水不暢時,應及時清理垃圾與沉積物;f. 調蓄空間因沉積物淤積導致調蓄能力不足時,應及時清理沉積物;g. 當調蓄空間雨水的排空時間超過36h時,應及時置換樹皮覆蓋層或表層種植土;檢修2次/年(雨季之前、期中),植物生長季節修剪1次/月。2)透水鋪裝a.面層出現破損時應及時進行修補或更換;b.出現不均勻沉降時應進行局部整修找平;c.當滲透能力大幅下降時應采用沖洗、負壓抽吸等方法及時進行清理;d.檢修、疏通透水能力 2 次/年(雨季之前和期中)。7.海綿設施建設成本估算本項目海綿城市技術成本估算表:表 71項目海綿城市主要增量成本估算序號海綿技術措施綠建技術工藝(元/)傳統技術工藝(元/)工程量()造價增量(萬元)技術特征造價技術特征造價1透水鋪裝透水磚300普通混凝土道路1602065.54 28.92 2透水鋪裝透水硅PU280普通混凝土道路160526.35 6.32 3下沉綠地下沉綠地15002156.61 32.35 合計造價增量(萬元)67.5823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1-24
25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07-25
12份